这就是一部歌舞片而已 里面的爱情 可以忽略 因为这么段爱情故事实在没有给整部影片增什么色 反倒让观众倒胃口 烂俗的爱情脚本 不如 芝加哥 那么强烈的戏剧冲突给人的感觉好
真棒!
精美的布景,漂亮的歌唱红磨坊是我近来看得最好的一部电影。
严格来讲这部音乐剧的情节十分俗套,听歌剧的人会知道,红磨坊的故事是歌剧波西米亚人和茶花女的混合体。
一些旋律也是从别的音乐剧抄袭来的,但电影镜头的转换方式非常特别——这也是除了精美布景以外最给人震撼的地方,使得电影更加精彩好看。
电影的演员挑选也很到位,Nicole Kidman挑逗的眼神简直让我迷恋上她了。
几乎完美的音乐剧电影。
永远转动的红磨坊(Moulin Rouge)看《红磨坊》最先的动机是因为其主演是汤姆克鲁斯的妻子(现在可说是前妻了)——妮可基德曼,想看看她的演技及气质如何。
当然,感觉还是像大家说的一样:WANDERFUL!
这是一部有着历史根据的爱情电影。
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巴黎的同名的歌舞表演厅。
巴黎有两个著名的歌舞表演厅,一个是位于市中心香榭丽舍大道的具有美国百老汇风格的丽都歌舞表演厅,一个是位于城北蒙马特高地脚下白色广场附近的红磨坊。
屋顶上装着长长的、闪烁着红光的大叶轮的红磨坊的法国式歌舞厅“红磨坊”就是故事的发生地。
看这部电影时,感觉《红磨坊》就是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
当我看到莎汀咳嗽吐血的时候,就知道莎汀就是玛格丽特了。
莎汀和玛格丽特她们都是妓女,故事都发生在巴黎,都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都是为了男友而牺牲自己,都因此被男友误解,都是因为肺结核而死的,最后这段故事都是由其至爱的人记录的。
和茶花女对比看来,莎汀是幸福的,因为拒绝公爵永远难不过拒绝男友的父亲的请求,而最重要的是:至少死时爱人就在身旁,死之前爱人仍理解了自己。
所以,看《红磨坊》时,我并没有因为故事的情节而遭受很大的震撼。
这部电影对我震撼最大的是此种歌舞剧高超的表现手法。
歌舞剧有着先天的优势和弱势,如果把握的好的话,就可以成为电影史上不朽的作品,相反,则会堕入低俗的谷底。
而要把握好的,必须将舞蹈、音乐、情感等因素表现得平衡且富有生命力。
《红磨坊》就是这一例。
《红磨坊》它把美妙的音乐和动情的舞蹈结合地无懈可击,这也是我们古语中“言之不足,歌以咏之;歌之不足,手以舞之,足以蹈之”生动的表现。
单纯的舞蹈而无音乐构不成节奏,只有音乐而无舞蹈够不上表现,若不包含情感,舞蹈、音乐将只是一个会动的稻草人。
在《红磨坊》里,我们找不到单调的感觉,有歌声时就有舞蹈,出现舞蹈时也就有音乐相随左右,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爱也通过舞蹈、音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看起来很有张力。
当克里斯蒂安向莎汀表白的时候不是一般式地在剧中一句“我爱你”,因为这永远比不过“哪怕受尽风霜,爱你永不渝,直到死神降临”的歌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几分各式各样的情感,平常时难以察觉。
优美而震撼的音乐最能打动人,就像嗓音之于人;动情的舞蹈更能表现内涵,就像躯体之于人;浪漫而不平凡的爱情故事就像骨髓之于人。
人没有了骨髓,再好的外表也只是虚幻,总有枯萎的时候,电影也是一样。
《红磨坊》音乐和舞蹈的应用恰到好处。
当克里斯蒂安向莎汀求爱时,当克里斯蒂安和莎汀互相表白时,哈德罗向公爵撒谎时,剧团人向克里斯蒂安阐述妓女不能有爱时,富有节奏或优美的音乐和动感的舞蹈就成了故事发展的过渡,而这种过渡显得很自然,一点都不拘谨。
这当然是和优秀的导演分不开的。
该片的导演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导演巴兹鲁曼。
这位毕业于悉尼国家戏剧学院的导演执导的《舞国英雄》名动世界影坛。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红幕三部曲》,他精心设计的促使观众参与制片的方式在导演界自成一派。
“三部曲”中《红磨坊》被人们认为是他最成功的电影作品。
《红磨坊》是这是我看过的最令我震撼的歌舞剧,巴兹鲁曼的导演风格是我第一次接触,他对歌舞剧的把握很娴熟,给人美的概念和强烈的震撼,撕开着我的眼界,令我不禁赞叹:原来歌舞剧竟能拍得如此之精美!
《红磨坊》的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优点是贯穿时空的镜头拍摄。
在表现红磨坊的故事时用克里斯蒂安回忆的手法,在过去与现实中穿梭,给观众一个真实的感觉,片中穿插的童话般的镜头就会回到导演本意上来,使观众不易产生错觉。
在描述故事中的爱时,长镜头的应用让我们窥见巴黎的全貌,让我们觉得红磨坊就像世界的中心,因为这里有着最真挚的爱。
天地之间,克里斯蒂安与莎汀的爱情就是天地的核心。
长镜头无疑把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升华了“普天之下,最美妙的事,莫过于爱人,以及被爱”的主题。
隽永的爱情,诗般地天地,浪漫的曲调,精美的舞蹈,你可以看到,可以听到,甚至可以触摸到,这就是《红磨坊》,永远在转动的红磨坊!
注定一场消逝的惨烈——观《红磨坊》最重要的是,你要学会,爱别人,和,被人爱。
——题记写下这个题目后,突然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下面的文字。
所以茫然地,听不到笔尖滑过纸张空白处的细小的沙沙声。
我不是一个善于剖析事物本质的人。
所以常常地,会被那些眼前的幸福和美好,蒙蔽了眼睛。
许多事物是有两层包装的,它最里面的那层可能不会像最外面的那样光鲜亮丽,但却更加接近内心,所以也更加接近于事物本来的颜色。
比如烈火,比如爱情。
燃烧着的火焰,最外面的一层是炽热的血红,而最里面,却是一触即逝的幽幽的蓝。
表里不一的感觉。
有的时候会怀疑爱情是否也如此地表里不一,如此地炽热又及近熄灭。
像生病后必须吃的药,表面的糖衣很甜,内心很苦。
所以开始害怕尝试,害怕苦,害怕药,害怕爱情。
因为不敢去面对800℃背后的-8℃,不敢去面对燃烧背后的湮灭,和,繁华背后的无声的狼迹。
妖艳的火红。
找不到比妖艳更加贴切的颜色。
“妖艳”,或是“妖孽”,决决对对的贬义词。
但无法否认的是,凡是一切“妖艳”“妖孽”的东西,看上去都是实实在在美丽的。
虽然夸张,虽然灵动得,并不真实。
比如那个终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红磨坊。
《红磨坊》,一部亦真亦幻的影片,无处不在的幻想,却又足够的真实。
流着泪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自以为感触很深,但打算要写下来的时候,却丝毫都想不起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自己刹那间的微笑或者疼痛的感觉。
和《茶花女》极其类似的电影,不仅仅是人物、情节,甚至是要反映的一种内心的东西,都近乎一模一样。
但《红磨坊》,却着实让人惊叹,然后,哭泣。
彻响的音乐,华丽的服饰,缤纷的色彩,和形形色色的人,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似乎要比《茶花女》更为热烈和光鲜的故事。
但结局终究是注定了的,女主角莎婷在天空中昏到跌落的那一瞬间一切就已经注定。
像是火柴发出的光芒终究要熄灭在小女孩冻死的那个早晨一样,无奈地,不可改变。
注定的圆环一定不会轻易放过那些被注定了的人的。
所以它逼着他们在某一时刻往这环里跳,逼着他们一点一点地跌向前方早已预见好了的万劫不复。
所以莎婷会错把落魄的作家当作公爵,所以作家会对莎婷唱出那首深情的歌,所以在一瞬间,沦陷了。
如果,如果没有莎婷的错认,一定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一定就不会有最终的沉寂的深渊但是,但是,一切都是不可改变的,注定了的事情都是不可改变的。
所以我想如果时间倒流,莎婷一定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恐惧早已被注定了的人生。
派出所的户籍警给我一串号码之后说,身份证号是人一出生就有了的。
然后,突然地,开始害怕。
人一出生,就会被安上那么一串数字,来代表这个人,代表这一生。
就像是一种命中注定。
一切的一切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尘埃落定。
一种宿命。
决绝的、不可逆转的、带有黑色铅字印记的一生的宿命。
宿命最可怕的部分并不是已经预料到的必然的结局,而恰恰是未知的却必然的结局——我们正不可逆转地朝着一个方向一直一直走,却总也不知道等待我们的那个必然会是什么。
所以充满幻想。
所以恐慌。
没有幻想的一生是不会有恐慌的。
比如一头猪,它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深切的知道自己将长大、变肥,然后无可避免地被人宰杀。
所以不会恐惧,因为明确地知道未来而且不会妄想奇迹,所以可以安心地吃食,安心地睡觉,安心地变成人们口中的美味。
所以恐惧源于幻想,或者说,源于妄想。
也许莎婷已经望见一丁点的结局了吧。
所以在作家热烈地表白时,她拒绝了。
她说,“我不爱你。
”“我不爱你。
”一种倔强,彻底,而又脆弱的口是心非。
但最终她还是无法自拔地沦陷了。
冒着流落街头的危险她接受了作家的爱,仅仅因为作家站在高高的屋顶上张开双臂拥抱天空,并且用清亮的嗓音唱,“让我们做英雄,让我们的故事千古流芳!
”在理智和爱情的碰撞下,人们还是抵制不了甜美的诱惑要去选择爱情。
因为爱情是火的温度,理智是冰的温度,冰只要一旦碰到了火,就会熔化然后汽化得无影无踪。
所以理智遇到了爱情,一定会在刹那间,灰飞烟灭。
因为我们抑制不住要对未来抱有幻想,或者说是妄想,所以即使已经预见了不甚美好的结局,也要义无返顾地使劲往前走,以为再走几步就会撞见幸福。
单纯而且倔强,如五、六岁时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
爱情是什么。
许多人都这么问过。
这是一个我不愿意去想的问题。
因为花时间去考虑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是可笑的,也是折磨人的。
所以不知道爱情的定义。
许多人憧憬轰轰烈烈的爱情,喜欢琼瑶笔下的那种“天塌了山崩了我们也要一起撑了”的那种激情。
但也有人更想拥有那种阳光下手牵手的淡定,想要体会那种浓情咖啡似的的爱情的真实。
不能说谁错了。
轰轰烈烈和淡淡定定都不是一种错,它们只是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追求。
我们谁都没有资格说什么样的爱情更有价值一如我们谁都没法说出什么样的爱情才能够走向永恒。
热烈的爱情总让人充满幻想。
在公爵的严密监视下莎婷和作家找来种种借口见面。
在华丽的剧院里,他们精心编排了名妓爱上穷光蛋的故事。
以至于莉莉奇怪地说,“神了,一个妓女怎么会爱上一个作家。
”习惯于安逸生活的女人,爱上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真的是十分疯狂的一件事,激越,却美丽得刺痛人的眼睛。
没有功利性的目的,没有金钱地位的参与,只是简简单单但却纯纯粹粹的从心底迸发出来的一种爱,拥有无限的力量。
以至于在危险来临后莎婷毅然决定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与作家私奔。
这是一种勇气。
爱情给的勇气。
真的,爱情是一种很厉害的魔药,让一切都反了。
反得没有章法,反得彻底,反得好象一种决裂。
一种砰然断成两瓣的决裂。
像是一个时代的变法。
变法前和后的人们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而爱情,就是那场天翻地覆的维新。
但是变法维新后的生活一定得比这之前的更美好,不然变法就失败了,失败了就得死。
所以爱情就得死。
看一个故事。
开着点点小花的草地上小女孩问小男孩,“你会永远爱我吗?
”小男孩说,“那当然了,我已经爱了你整整一个星期了。
”单纯的孩子们,却让我感到一丝带酸的甜。
“永远”,多模糊的一个词。
这两个字的含义,小男孩小女孩怎么会懂。
我们又怎么会懂。
永恒是一种什么样的欺骗。
我想。
也许在每一个细小的角落里都藏着一种不易察觉却酸楚的断裂,人们把这种断裂称做尽头。
没有一个东西是不会消逝的,一切的事物,一切的爱与痛,主流与边缘,抚摸与撕裂,都是会一点一点地化成漠然的一摊灰烬。
虽然美妙,可依旧是花火。
虽然沉醉,可仍然是黑暗中无声的湮灭。
我们用尽了能想到的一切的词汇,华丽,或者不修边幅,尽力地要表现得极至的虔诚。
我们不停地利用青春的激情与感动口口声声宣誓着不离不弃永永远远的一生一世,吐字流畅而且清晰,以至于每一个音节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听得掷地有声。
我们也以为,或者说宁愿相信,宁愿相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恒定的,活生生的,永不终结的。
以至于我们迫切地想要冲着这些美好微笑,纯粹地喜悦地甚至是夸张地微笑,迫切地想要让自己知道自己的快乐,想要让自己相信幸福的永恒。
永恒是一种没有规定取值范围的欺骗。
在我们周围飞舞的是铺天盖地的尽头和消逝,无法计量的冰冷和碎片,突兀,和疼痛的哭泣。
电影的最后穿越苦难的莎婷和作家在一片掌声和鲜花中拥抱在了一起。
长久地微笑、哭泣和亲吻。
镜头和爱情都很华美。
让我们的嘴角也忍不住上扬了一个弧度。
但宿命是早已经摆在面前的。
我们犹如知情者,真切地了解故事的结局和幸福落山的地方。
但我们不敢说,因为在漫天的幸福和美好面前我们早已开始憧憬,开始妄想一切都会好的,所以不敢说出早已预知的结局,因为害怕故事的结尾真的如预料到的那样,惨烈,而且凄厉。
可是宿命终究是一场华丽之后的尘埃落定。
莎婷倒在了作家怀里,慢慢合上了眼睛。
那是一种谢幕。
伴着血红色幕布五彩花瓣雨绚丽灯光和雷动掌声的生命以及爱情的谢幕。
不管再华美再壮观,终究是谢幕,终究是黑色深渊中的万劫不复。
然后作家开始哭泣。
并不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呜呜”的做作的哭泣,而是一种近似于嚎叫的惨烈。
是的,惨烈,极至的疼痛,不是内心滴血的创伤,而是一种枯萎的痛不欲生。
是的,在那一刻,他的内心枯萎了。
“我会永远爱你,一直到天荒地老。
”这是莎婷与作家合唱的一首歌。
原来在爱情结束的时候已不再爱彼此,是不痛的,因为根本没有牵挂,结束了也没有遗憾。
最痛的反而是结束时仍深爱着彼此的爱情。
枯萎了的那种疼,深于砍断了手臂的疼痛。
真爱往往有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
但无论它再强大,终究还是敌不过死神冰冷的镰刀,终究还是要在一个安定的下午或者辉煌的夜晚突然地,碎裂成两瓣,没有一丝一毫的声响。
士拿对莎婷,“我们太低贱,没资格拥有爱情。
”绝望的一句话。
结结实实的一种宿命。
是的,都是注定了的,注定了的爱情的悲剧,莎婷改变不了,玛格莉特改变不了。
那些生活在胭脂浮尘中的女人们永远都改变不了跳不出这个命中注定的圈。
所以只能淌着鲜血在这个圈中挣扎,徘徊,扭曲,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然后开始变成一个缺乏勇气的人。
羡慕那些敢于把爱情放在第一位,为了爱情宁愿放弃一切的孩子们。
因为他们拥有我永远都不会有的勇气。
因为害怕爱情带来的伤痛,所以不敢去尝,不敢去把它放在一个与天一样高的位置。
原来生活,原来生活那么地残酷,硬生生的让我们失去了对爱情的信心,失去了被爱的信心。
影片最后坐在打字机前胡子拉碴的作家,已经彻底地蜕变得面目全非。
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作家会充满渴望充满幻想地说:“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
”不知道在经历过那样惨烈的宿命的爱情后他又会怎么描述。
现实教会了他隐忍,教会了他绝望,教会了他如何悼念和流泪。
原来爱情真的是一种制幻性的药物,吃得越多,幻想就越美,中毒也就越深,心也越容易碎。
惨烈。
惨烈意味着死亡,意味着如田野里爆炸了的火一样的死亡。
田野里熊熊的烈火,突然“轰”地一声向上卷成了一个炽热的球形,然后向四周炸开来。
像一朵骤然绽放的花。
最后,再也找不到痕迹。
所有的火都是要熄灭的。
这是火的宿命。
就像有些爱情,注定是要消逝在一场惨烈得,无法预知的尽头。
他固执,不顾父亲反对,来到浮华巴黎;他一样好色,看见她的美丽,在朋友的帮助下结识她;他理想主义,整日跟她大谈“爱”;他接受公爵的投资自己的剧本,却不允许她背叛他;他从未过问她的病情,他从未给她生活;他要她跟他走,离开她的红磨坊,她的家。
你这男人若不是太幼稚,就一定是太过自私。
总是将所谓的爱放在嘴边,蛊惑着一个将自己保护在现实之中的她。
你比公爵崇高在哪里呢?
你说你有爱,不一样是因为看见她的美丽容颜曼妙身姿么?
你说你有理想,靠的还不是公爵的资助,才能写着你那俗烂的公主和青蛙的故事么?
你聆听过她么?
她说她害怕流浪在街头的生活,她害怕容颜变老,所以钻石是最好的朋友。
她想变成明星,她想实现她的事业她的梦想。
而你却说你无法忍受嫉妒,你逼她离开红磨坊,放弃她所有的生活,而你能给予的,什么都没有。
原谅我从这厮的角度,实在看不出任何伟大和感人之处,甚至因为你日日将爱放在嘴边让我作恶,难以观赏下去。
女人啊女人,爱究竟是什么,非要耗尽自己孤注一掷地选择么?
你要的不过是一份微不足道的安全感。
这场歌舞升平,又一次用高尚的字眼欺骗着无数的女人,去相信,去追求,去付出。
只因他说给你美、自由和爱。
1.尼可真漂亮啊真漂亮。
不过作为冷美人类型的,不适合这么波希米亚的剧情啊,还是Others好。
2.早就知道伊万.Master欧比王.麦克格雷戈早先是个文艺青年,但木有想到他滴嗓子还真是相当地不错。
3.作为传统反派,公爵好可怜那。
因为有钱有势,就被穷光蛋的作家给写的遗臭万年了(其实他也没干什么坏事,除了推倒以外)。
还好,现实中的女士们火眼金睛,早就洪流般涌向这类钻石王老五了。
4.为什么只有文人小白脸会成为爱情故事的猪脚涅,因为他们会写剧本。
其他只会买钻石的或者只会出力气的,不管有没有抱得美人归的机会,都消失在历史的影子里面了。
所以别相信“郎才女貌”这类成语了,都是怀才不遇的小白脸杜撰出来的,哈哈。
我来写剧本的话,一等美女嫁给了公爵,高唱钻石恒久远;二等美女嫁给了她身边的人(舞者或者手艺人),艰辛而隐忍的生活;文艺青年永远处于热恋和失恋单摆之中,于是灵感迸发,写出传世佳作,然后孤独一生,死后成名。
各居其所,完美,和谐.....恩,和谐......--布景和服装、化妆实在眩目,得奖名至实归;唱歌方面,虽然把好多经典名曲串了进来,但是大美人气短,所以只算一般。
意识到导演是后现代罗密欧朱丽叶的那个导演之后,就明白了,为何那个波希米亚矮子看来如此眼熟,原来他在前剧里面演朱丽叶的表哥猫王子(但是在本剧里面他怕高)。
那个戏,没有红磨坊的唱段多,但是有莎翁的无敌台词,而且一样闹挺、一样疯狂、一样的后现代。
真的快要气死了,因为想看歌舞剧才看的这部剧,没想到顶着红磨坊的名声居然是这么一部烂俗的剧……情节:妓女(莫名其妙的)爱上(偏执的有点子墨水的)穷书生,拒绝了家财万贯(还愿意为她花钱成就她的梦想)的公爵,期间还发现自己有绝症,公爵以书生的性命要挟,妓女不得不假装自己不爱书生 希望他远走高飞,书生怒了,大闹女主第一出(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舞台剧还说要付妓女的钱……妓女心碎动容,在台上不顾公爵脸疼唱起他们的情歌挽留书生。
书生回到舞台结局完美,公爵暗杀失败,最后妓女死在书生怀中。
这样的梗概根本不足以表现其狗血,久经沙场的妓女居然一下子爱上了书生;妓女居然对自己的病毫无察觉;书生口口声声说爱妓女但除了啪啪啪和作诗其他啥都不会还导致女主N次心碎两次晕厥,开始说只是一夜后来出尔反尔死缠烂打,在一起那么久没看出女主有病,最后说'I'm paying my whore'我真的想冲进屏幕揍他了,说了不吃醋还是出尔反尔各种偏执;还有个黑色平刘海(碎刘海)的aged woman实在太抢镜了,存在感高过主角的配角不是好配角。
我站公爵,真的。
如果女主不死这烂剧也是真的没法演下去了。
顺便心疼一下台下被当成猴耍的观众。
歌舞:作为一部歌舞剧,群戏的歌舞部分还不错,男女主唱的歌现在我已经记不住旋律而且歌词恶俗,就是各种爱与被爱。
舞几乎没有……最后书生写出了荡气回肠的肥皂(纪实?
)小说,也体会过了爱情,痛失了爱人但是得到了可以一辈子用来吹嘘的故事。
公爵散了半生钱财全都打了水漂。
妓女在天堂想想,我这一辈子实在是不值当啊。
赞同公爵的话“Why would the courtesan choose a penniless sitar player over the maharajah who is offering a lifetime of security? That's real love. Once the sitar player had satisfied his lust, he will leave the courtesan with nothing.” 为什么歌妓会选择身无分文的琴师而不是大君。
大君会给她终身的保障,这才是真爱。
一旦琴师自身的欲望满足,就会离开,歌妓什么都不会得到。
(是的,最后她还死了。
去你妈的波西米亚革命吧)综上,一分给妮可的颜,她挑挑眉毛我的魂儿都给勾过去了。
等不来《星期三》去看了一直没看的红磨坊,几度看不下去,最后选择不折磨自己了。
这个倒霉男主,你说你爱她,不过是见色起意罢了,所有爱情的深度全凭一张破嘴,把自己那点破玩意吹上天。
这种自以为自己是艺术家其实是破烂还拖别人下水的男主我真受不了。
你了解她吗?
知道她想要什么害怕什么需要什么又承担着什么吗?
全程感动自我嘴里一堆屁话,自我感觉超级良好其实嘛玩意儿都不是,就是这种东西太多才会有无知少女喜欢倒霉催的“艺术家款(P个艺术家,就是单纯不靠谱没出息)”男友。
男的没实力,就像烂白菜。
还坑害美女,什么他妈绝世渣男,一点责任感都没有。
给爷看生气了。
妓女都比渣男有感情。
半夜气着我了,特别有那种三流清朝小说全是富家小姐爱上穷书生的低质量男性意淫小说味儿。
谁tm说的这个剧能和芝加哥和歌厅比的?
这是一个格局么?
也搭上我本来就是因为爱惨了妮可基德曼才补的这个,全程心疼大美女而且觉得男主废物油腻自我自恋到极点了。
另外哈歌舞音乐极其一般,原创性极低,纯原创的都挺难听的,跟歌厅和芝加哥比真属于碰瓷儿。
老是重复的一句话还是抄的人家音乐之声。
唯一可取之处就是画面视觉不错,妮可基德曼大美女。
看这部电影之前看过预告片,媒体的宣传也大概扫了几眼,按照惯性思维看片的过程中被剧情意外了好几次。
第一个意外:居然是一个倒叙结构,在片子开头就告诉观众最后的结局。
第二个意外:知道Ewan McGregor唱歌好,没想到这么好。
之前扫过的几眼介绍里说过Nicole Kidman在电影里的歌唱部分的表现非常好,并没有提到Ewan,看来大家对他唱歌好已经习以为常了。
第三个意外:情节和歌曲的搭配太搞笑了。
从一开始出来的《The Sound of Music》开始一直笑了很久,当然,这个需要之前听不少歌才能出效果,否则边上人笑个不停也只有一脸迷茫的份。
第四个意外:人物,总以为剧院经理会当叛徒,但最后居然不是。
看到最后虽然令人唏嘘不已,但并不心寒。
其实当第一次听到身着晚礼服的众男士齐声高歌Nirvana:Here we are nowEntertain usI feel stupid and contagiousHere we are nowEntertain us...顿时热血沸腾。
能把Grunge音乐和百老汇结合,如此化腐朽为神奇,定是大师手笔! 其他似曾相识的老歌更加让我头昏脑胀。
这种对80和90年代的怀念感觉,胜过看芝加哥的舞蹈剧。
皆近过火繁复,推到极致也是一种夺目的风格,剧作上问题很多,参考一下《泰坦尼克号》的杰克吧,同样是穷酸书生爱上关系复杂的女人,那个几乎是婚外情,道德问题更大,相似之处是需要跟权贵掰掰手腕,要么把男主人公塑造的更有魅力对女主人公有更多益处,或者最后为之牺牲,因为他们本不相配,必须夸大男主人公魅力,要么走讽刺向,以女主视角展开,一个只想着爱,但幼稚。一个机关算尽,类似于《偷心》。可现在两边都不靠,叙事上容易引人诟病,但硬件极高,风格突出,长板够长。
極不喜歡。
巴兹·鲁赫曼代表作。布景和服装设计明艳华美,剧作上用了三重套层结构——电影==>小说==>舞台剧,高潮部分的交叉剪辑扣人心弦。故事与[茶花女]颇为近似,但放在歌舞片夸张的氛围里还是显得过于陈词滥调了(尽管不乏感人之处),歌曲同画风一样多样杂糅,有几首与影片背景不合。(7.5/10)
讨厌那男主脚老是缠着女主脚的样子,所以看到后面基本上有男主脚的地方我都是快进看的
我不理解。。。。。。(两星都是给姬得慢的美貌,真是全人类的财富)
用极端波西米亚的手段叙说传统故事,总的来说不该得奖
尼克真不适合这类角色,简直是傻大个
how wonderful life is ,now you are in the world.(男主摔人扔钱那一幕让我直想把他踩在脚下)“the greatest thing I‘ve learned is to love and be loved in return”,用打字机开了个这么深沉的头,把观众的期望值调到那么高,结果就用这样的剧情糊弄人,也太糊弄人了吧!!
对歌舞片实在是不感冒额。。。
音乐太吵,有句歌词挺喜欢的“生活变的多么甜美,有你陪我活在这个世上”,剧情就是哄哄小朋友了。
不喜欢 没有怎么铺垫男主有多值得被爱,难道只是因为他是与有金钱臭味的商人所不同的“文艺”理想主义诗人,所以才能被那么好的女主爱上吗?只因为是貌美的妓女,就活该放弃梦想跟一个空谈“爱情”的所谓“诗人”在一起吗?男主后期不分场合的纠缠和舞台上的羞辱,让我只看到一个和商人一样只贪图美色且拥有强控制欲的自以为是的男人。在剧作上有考虑到对男性的塑造吗?还是只是为了冲突而冲突?前四十分钟一直在讲男女主如何相遇,把重点放在了男主的身份和女主的貌美,两个人的关系如何递进的不才是重点吗?故事都讲不踏实,歌舞就显得很累赘且拖沓节奏。而且一言不合就开口自带伴奏的唱歌让我会时不时地跳出跳进。只有初进红磨坊、排练与女主在阁楼的穿插剪辑、“the show must go on”让我觉得有点意思
√ 四星半。恣意 欢快 华丽 独特 有力重塑歌舞片面貌。1890年代的巴黎故事,波希米亚风潮。戏剧+音乐的庆典!耳熟能详的歌曲拥有比红色更深切的吸引力。
The greatest thing you'll ever learn is just to love and be loved in return。。。。我咋觉得坏公爵才是真爱呢!!
太后现代了我欣赏无能,但开头那段哀歌还是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我倒没看出什么,此间倒茶,上厕所,聊天,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深情,不过伊万。最美,不过妮可。
有什么理由不打五星呢。美好的妮可加上美好的伊万,加起来就是再美不过的爱情。看爱情片很少哭,但是这片子,打着打着围巾我都开始泛泪花了。最后妮可扑到在舞台上的那个样子,真是心都碎了。
4星半。如果你不会拍电影,你要怎么拍电影?多学学人家巴兹鲁赫曼吧。事实告诉我们即使你瞎蒙也有可能正好撞上。另很意外没有一票影评人跳出来批判文本背后简直毫无逻辑又完全不要脸的立意。
kidman 的表演让人鸡动,故事让人蛋疼,里面的几段歌唱不错
场面华丽,剧情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