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好意思在豆瓣上否定别人的作品,3星是我的底线)---这部电影我从头看到尾,一直在怒骂傻逼。
现在似乎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刻,干脆写一篇影评!
我们把目光放在故事的一开头,王珞丹饰演了一位媒体新人。
她坐上了公交,目睹了“白富瘦美病”高圆圆乘车不让坐的轰!
动!
性!
事!
件!
大新闻有没有!
赶紧用手机录下来有没有!
颤抖的镜头放在电视台上播出最骄傲了有没有!
这个故事的核心事件之一——“墨镜姐不让座”事件,这个设定就是彻头彻尾的站不住脚。
第一,不让座的年轻人多了去了,有必要每个都抖落出来群起而攻之吗?
第二,此售票员嘴脸乃史上最奇葩;第三,就算白富美不让座,也不会遭全车人的白眼,这个年头人人为己,编剧高估了大家的公德心;第四,大爷同样奇葩,不解释。
第五,电影制作者又低估了群众的智商,在这个忙碌的、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年轻人的生存也不容易,不愿让座总是有合理之处的,怎能让群众扮演愚民,全都片面看问题,对不让座的青年如此不宽容呢。
总之,真是一件极为超现实、极为小概率的情景。
再从媒体人的角度来看看吧:一,媒体新人姐姐您学过新闻价值么?
这种”不让座“事件顶多成为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怎能当新闻呢?
再说了,不让座的现象多了去了,您是得有多”涉世未深“?
二,电影中的电视台强烈的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编剧想用传统媒体,即电视台,来表达”墨镜姐不让座“事件引发的轰动,实在是错误的选择,因为这种只可能在网络上流传的视频片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电视台上的——媒体人表示智商和职业素养都被这部电影深深的侮辱了。
三,就算这个事件被传统媒体报道了,《搜索》一片还严重触犯了媒体伦理,即媒体不能作审判。
电影中的姚晨,在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对高圆圆”墨镜姐“进行百般意淫,实在是毫无职业操守、道德,丢媒体人的脸。
四,无论从什么角度,”墨镜姐不让座“这么个屁大点的事儿,在现实中都不可能达到影片中的轰动效果。
影片中”墨镜姐“的知名度堪比凤姐,然而凤姐这么形象饱满、深入人心的人物,是白富美高圆圆凭借个”不让座“行为就能塑造成功的么?
更何况,凤姐的知名度来自于她亲力亲为,自卖自夸,好不容易才达到今天的高度;你个”墨镜姐“,搞个”不让座“事件之后就躲起来了,媒体瞎炒作了几下,怎么可能形成人人皆知、千夫所指的局面?
现在的社会,多少人想火都火不起来,”墨镜姐“的火,真是唯有神助、全民洗脑才可达到啊。
五、可怜的民众的智商也被深深的侮辱了。
舆论一边倒,全民洗脑成脑残。
---从故事线来看,网络暴力和高圆圆末日逃亡享受最后的生活,这两条线似乎有点脱节——前者现实题材,后者文艺唯美小清新,最后还留了一片”小清新最爱“的稻田还是神马的景象,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我感觉,这两条线导演都舍不得,结果两条线都没讲好,网络暴力这边莫名其妙隔靴搔痒,现实主义题材却抓不住现实的问题;文艺小清新部分又不好和现实主义题材紧密结合,完全是”又圆“组合置身事外打情骂俏。
大概是我对其中塑造的媒体人和百姓形象过于不满,导致我的观影体验十分糟糕。
---怒气已泄,洗洗睡吧!
电影是以一个公交车上不让座的视频为主线展开的,即高圆圆饰演的叶蓝秋,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的秘书,得知自己得了淋巴癌晚期,从医院出来坐上公交车后因心情不好没有为那一位老人让座,以至于引起公交上人们的公愤,而这件事刚好被一个由王珞丹饰演的电视台记者杨佳琪拍成视频,凭着新闻主编的敏锐嗅觉,由姚晨饰演的名记陈若兮做成新闻报道出来并将此新闻恶意放大,从而引发了一场社会大搜索,集体讨伐叶蓝秋的道德沦丧。
这样一个简单的视频在网络平台上被传播,且主人公被人肉,一个简单的视频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电影含盖了网络、舆论、群众、人性等方方面面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我们的工作是努力记录生活中的真实,努力还原事实真相。
”这句话是记者陈若兮跟莫小渝的对话。
那么事实真相到底又如何呢?
大众所看到的只是叶蓝秋不让座的视频,却没有看到她道歉的视频。
此时的记者只为追求热点,追求收视率,将事件推向高潮,掩盖了事实真相,肆意的丑化事件,这样的行为与慷慨激昂的“我们的工作是努力记录生活中的真实,努力还原事实真相”话语是不是相违背呢?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事出必有因,当听到叶蓝秋道歉的录音时,记者的责任应该是将继续深追原因,将事件真相还原给大众,只是媒体为了自己的私利走火入魔地将事件恶化,没有做好本职工作。
随着事件的发展,大众媒体就像一个无底洞,众星捧月或是暗无天日,不负责任的夸大或缩小一些现实,某种程度上大众也是被蒙在鼓里。
尽管构成这一事件的角色很模糊,但是所有参与的每一个人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最后促成了悲剧的产生。
在全民狂欢的网络平台上,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或是看客,在面对一些新闻事件时是否也应该理性一点,持一种怀疑态度,问问这到底是不是真相?
眼见的不一定为实,胡乱的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喷唾液,这既是对当事人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
每个人的认知都具有特殊性,看待事物的态度观点也不全都一样,一件完整的真实的事件在网络平台中经过成千上人的评论转发也有可能被扭曲丑化。
我们学会通过网络平台发表我们微弱的声音,表达我们的意见,这说明我们的权利意识在增强,是好事,但是当我们洋洋洒洒地在手机或电脑上敲下一段段文字叙述某一事件并发表时,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一定是真相吗?
”在这场搜索的保卫战中,每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网民都在对有关叶蓝秋这一段不让座视频新闻吐唾沫,极尽所能地评价,责骂、辱骂甚至人肉,把她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全然不知事件的背后真相,可怕也可怜。
叶蓝秋死了,但故事并未结束,莫小余遗憾已无机会弥补,陈若兮又必会收到内心的谴责,杨守诚又需要多久才能忘却这一段爱恋重拾心情遇见下一个?
谩骂辱骂或是人肉一个人很简单,只是由此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又该由谁来承受?
无形中对他们隐私的侵犯又该如何补偿?
同时作为一名看客是否也应该反思,反思自己的所评所言。
再者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或为一些商业利益不惜一切手段大肆炒作的行为也该受到谴责,媒体的责任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不是用来炒作某一个个体或事件以娱乐网民,全民狂欢,网络暴民或是黑心媒体谁都不希望出现。
影片所传达的寓意当然也不是在挑战媒体舆论,只是呼吁人们在面对一些新闻事件时多一点理性,多一份怀疑,不人云亦云,探求事实真相,同时也要多一份宽容。
大众和媒体事实求是,同时给人以知错能改的机会和宽容之心。
媒体可以对事件有一个深度讨论或反思,但不能太针对个人行为抨击,否则就不能提高社会的广泛认识,反而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没有人愿意让媒体把自己的遮羞布一片片扯下,赤裸裸地被公之于众,毕竟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
多一点宽容,社会也就多一分人情味。
很幸运地在豆瓣被抽中参加了《搜索》的北京点映并且在之后有机会跟陈凯歌导演交流。
《霸王别姬》之后,陈凯歌似乎一直在尝试突破,从《无极》、《梅兰芳》到《赵氏孤儿》但是结果都差强人意。
这次陈凯歌终于决定转变了风格,不再追求大场面和年代感,将镜头对准了现代都市,通过表现一系列的女性人物,结合当下的热门话题“网络暴力”拍出了这样一部《搜索》。
陈导说自己是个有恋母情节的人,一方面也是为了讨好自己老婆所以才把镜头对准了女性。
于是这部片子中我们看到了高圆圆负责女神、姚晨负责苦逼、王珞丹负责励志。
至于陈红,陈凯歌的每部片子都少不了她露脸,想当年在小学时代惊艳我的太平公主和嫦娥姐姐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感叹一下岁月不饶人,陈红居然都变成中年老妇女了(我没写错)。
叶兰秋就跟电影中陈若兮说的一样,像叶兰秋这样的女人就算不出什么“不让座”的事件身边也是一堆的羡慕嫉妒恨,她在公车上的扮相一出,“高贵冷艳”四个字就浮现在了我的脑海。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想我也不会喜欢这样的女人,总觉得叶兰秋缺少一种真实感和亲近感,而且这种典型的所有男人心中女神,多多少少会让身边的女人产生一些敌意。
所以叶兰秋这位“墨镜姐”在片子中会一夜走红遭受网络暴力并不是偶然。
她的身上符合“新闻价值”的点太多了。
高圆圆在片中把叶兰秋的美丽坚强诠释得很好,有的时候甚至觉得那个倔强坚韧的叶兰秋就是高圆圆自己。
另外在片子里面各种女神的衣服+表情+动作,我要是赵又廷也早就被迷得七荤八素了的吧。
叶兰秋没有选择把自己的淋巴癌诊断书晒到网上去博取原谅和同情,最终默默地忍受了一切并且用死亡来向世人证明他们的无知与无情,这种方式让她的死蒙上了一种壮烈。
但我同时也觉得她的死有一定的逃避的味道,逃避了网络上那些可怕的无形的凶器,更逃避了她自己的感情。
这样的死法,杨守诚必然会怀念她一辈子。
她在死的那一刻也变成了真正的女神了吧。
陈若兮一直觉得这部电影里表面上的悲情人物是叶兰秋,但真真切切最悲情的人物应该是陈若兮。
可能因为自己是新闻学院学生的关系,对陈若兮的某些桥段感同身受。
我觉得陈若兮从头到尾都没有做错过什么。
她并没有制造假新闻,一切她报道的都是事实不过不是真相罢了。
在新闻界混口饭吃真心不容易,看着陈若兮在片子里背着大书包兴冲冲地喊着片子我来编的风风火火的样子会想自己几年后是不是也会这样。
就算她把杨佳琪的片子写了自己的名字播出去也丝毫引不起我的任何厌恶之感。
“干我们这行,一得不要脸,二得豁得出去,才能走到底。
”虽然不完全对,但也说出了多少新闻工作者的心酸。
就是这样的陈若兮,工作努力积极向上,每天给自己的男朋友做三明治的陈若兮,她自己相恋三年的男友,短短几天之内就跟另外一个女神爱得死去活来;以为自己好不容易筹到房子的首付了,居然被告发收回扣然后丢了工作;最后叶兰秋自杀了是什么都不用管了,但是大家却说都是她害死了叶兰秋。
影片的最后陈若兮什么都没了,但还是坚强乐观地跟杨守诚喝了告别酒,积极地去迎接新生活。
“我做了这么多,还是没办法让我爱的人爱我。
”这样的陈若兮,让我从心里为她难过,但也从心里佩服她的坚强。
姚晨演得这个角色似乎本身没什么突破,还是大大咧咧的个性,爽朗的笑声,倒也有些女记者的样子不过跟她之前的角色还是有些雷同,就是最后她跟赵又廷喝告别酒那段还有跟王珞丹说要绝交的那段都演的真心不错。
PS还是要吐一下槽新闻应该不都是这么出来的,这里面反映的记者的生活也太片面了吧。
杨佳琪杨佳琪应该是跟我的生活最接近的一个人物了,但是却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可能我觉得我要是个实习生刚开始不可能像她这么莽撞吧。
电视台的实习生,从刚开始的戴个圆框眼镜横冲直撞什么都不懂的样子到最后盘起头发干练精明的样子,整个一个“励志姐”的角色似乎又把当年的杜拉拉演了一遍。
觉得这个角色似乎没有被导演花太多的笔墨,看完电影只记得她最后跟姚晨的那场戏里面平静犀利的眼神,让我想起了以前貌似也在《杜拉拉》里见过这样一场戏。
其它时间里杨佳琪或许只是充当了一个串联剧情和把所有角色串联起来的人物,没有特别出彩的部分,但是也算是很重要的角色。
莫小渝这个遭受家庭冷暴力的阔太太不知为何从一出场就让我有种莫名的厌恶感,觉得她是典型的只会花钱不会动脑的阔太太形象。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让我慢慢觉得她其实过得很可怜,只是有个富丽堂皇的家,但是这个家早就变成一个空壳了。
就连结婚纪念日这样的事情,都被老公拿来成为做生意的工具。
这样的生活实在太可悲了。
而她跟姚晨喝醉酒说这各自男人的故事的时候,又让我们知道她是真真正正爱过的,最后莫小渝带着所有她的快乐回忆离开了,她在跑车上擦口红的时候让我从心里为她鼓掌,她早就该这样获得新生。
最后的乱七八糟&吐槽王学圻演得真好啊,就是最后叶兰秋死的时候,他背着胶片单反装文艺老大叔的样子让人看了微微蛋疼。
赵又廷还是那样,还是这么帅,然后爱得死去活来的,不管是片中的杨守诚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赵又廷都会在蹦极的那一瞬间爱上高圆圆吧。
芦苇地那段真心好唯美,就是充满了MV感啊。
为什么三年的感情都敌不过七天,真伤感。
我再也不要相信爱情了,感觉累了,不会再爱了。。。。
哈哈
最近的电影档都是国产片当道,鉴于《车手》下线了以后的无奈,只能找了一部还稍有口碑听闻的《搜索》看看。
这部电影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我坐在电影院像坐了三小时一样难耐。
用一种超级缓慢的节奏拖长了一个流水帐一样没有任何深挖的故事,并且电影中的若干莫名其妙点直接导致了我到现在都想不透这部电影。
莫名其妙点一:到底是伏笔烂尾还是编剧烂有位小说家曾经说过“小说的一开始出现了一把枪,在第三章就要让它射出子弹来”。
电影开头没多久,赵又廷扮演的杨守诚就把手机丢了,后面也交代了手机里有其与女朋友陈若兮(姚晨饰)的艳照。
这时候我就猜测着一定是作者的伏笔,后面一定会让艳照流出让故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的。
结果莫名其妙的小偷居然还了手机然后这件事就了解了,未免有点太莫名其妙了吧?
如果只是让叶蓝秋注意到杨守诚,也不用这么大费周折吧?
让杨守诚做个见义勇为的好市民击退持刀歹徒不就好了,即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让电影更有理一点。
真是多亏了赵又廷跑来跑去跳来跳去打来打去的结果只是作为电影混时间的镜头。
其实我觉得可能是姚晨不愿意拍艳照,因为艳照流出不可能不让观众看到艳照是怎样的艳照。
不过无论是因为这个无理的猜测还是编剧本来就烂,这个伏笔就这样烂尾了。
莫名其妙点二:耍流氓的老人和没新闻的媒体里面叶蓝秋“调戏”的那位老人家也很莫名其妙,我是从来没见过这么恬不知耻的老人家。
虽然我也痛恨不让座的人但是让座并不是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也不是责任,这纯属个体的道德问题。
但是这位老人家说话的嘴脸就是一副“你不让座是吧?
我就好好的站着给你看,让你羞耻让你内疚。
”在我看来,这就是活生生的一个老流氓。
或许各位读者不同意我说的,但是从一个故事的角度去说,这个引子不会太牵强了么?
为什么当叶蓝秋不让座的时候其他人都好端端的坐着谴责她?
作为这次“让座”事件的推手,这个民生新闻也是显得很牵强。
一个地方的民生新闻在头条不播土地政策,医保,交通等关乎民生的新闻,却播出一条不让座的事件。
莫名其妙点三:悬疑片一样的介绍看看电影在豆瓣上的介绍“叶蓝秋宛若南美洲丛林中得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引发了一场发生在中国南方都市里的“南太平洋风暴”。
七天时间,因为一件公车上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十几个人被卷入其中,生活被迫推离既有的轨道,甚至命运都被彻底改写。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真相。
真相究竟是什么?
藏匿在“叶蓝秋公车上不让座”的隐情是什么?
叶蓝秋是不是沈流舒的“小三”?
是谁在“人肉搜索”叶蓝秋?
是谁将叶蓝秋逼入绝境?
是谁陪伴叶蓝秋走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人生在世,一生不过一瞬,是谁将她的归途推入漩涡,是谁将她的命运涂写成一片黑暗?
究竟是谁“杀”死了叶蓝秋?
”幸好看电影前没有看这个电影介绍,不然连叶蓝秋死了这个最后的结果都知道了就更不能看了。
这个介绍里面所提到的“真相”“隐情”“小三”“搜索”“绝境”等的这些问题好像根本就不是留给观众的问题,这些问题我这个观众在电影的最开始就有了答案,但是好像只有里面的演员还蒙在鼓里。
如果你习惯了像看《禁闭岛》那样一边分析剧情一边看电影的话,你肯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
而且在看完电影以后看这个介绍有种坑爹的感觉,悬疑片一样的介绍但是却是小半部爱情片。
莫名其妙点四:看不出跟片名有什么关系 电影名叫《搜索》,潜意识加上在电影院门口看的预告片觉得这应该是一部关于人肉搜索的片子,但是这片子好像根本凸显不出人肉搜索的主题,因为从电影一开始观众就知道这个”不让座女“是叶蓝秋,当电影按照发展很快的找出叶蓝秋的时候,搜索就失去了意义。
看的出编剧和导演在刚开始还是挺想贴着主题走,还出现了一些论坛上的截图和一些人的举报身份和身份曝光。
但是到后面好像就忘了自己开的头一样漫无目的的发展着故事。
这部片子要是放做考场作文一定会以离题打个不合格的。
让我有同样感觉的还有一部叫《唐山大地震》的片子。
我承认这部片子是一部相当感人的片子,里面对人物的刻画还有故事的描述也很到位。
但是我刚开始以为这是一部讲唐山地震以后的几天里发生的感人场景,没想到其实主体并不是唐山大地震。
后来我了解到其实原著叫《余震》,电影的英文名也叫"Aftershock",《唐山大地震》只是因为当地政府投资拍的,所以要有唐山的名字。
莫名其妙点五:可能是我的智商不高如题目,可能是我分析能力不强智商不高,我始终搞不懂为啥陈若兮在最后被留个了公报私仇的罪名。
还有叶蓝秋的死,如果没记错电影里说的是从二十多米高堕下,可是电影里出现的是一个小码头和一个湖,二十多米高少说也有六层楼,哪里堕下的呢?
总的来说,可能我写了这么多都太钻牛角尖了,有的人可能要说这部电影注重的是男女间的感情,那我也没话说了,感情戏我从来摸不着头脑。
時代不斷在進步,網路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份,人們透過網路分享生活,也窺探別人的生活。
以前,只有明星與名人會成為狗仔追蹤的對象;而今,全民皆狗仔,一不小心,你就會成為視頻中的主角。
尊重隱私,不再是理所當然的事;毫無隱私,反倒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
一向熱衷炒作的媒體,打著正義旗號的網民,合力將一瞬間脫軌的人送上爆紅名人寶座,管你願不願?
只要你成為全民「搜索」的關鍵字,下一刻,你的生活將不再屬於你。
電影『搜索』,起於一個美女不讓座的公車事件,眼尖的實習小記者第一時間捕捉了美女與公車眾人的火爆對話。
果然,這挑釁意味十足的視頻,立刻引起全民公憤,成功捉住群眾眼球,如星火燎原般迅速燃燒整個網路。
網民們群情激憤,展開人肉大搜索,一個人想搜索一個人難,但數以萬計的人想搜索一個人就不難了,因為總有好事之人急於將不了解的事擴大,總有有心人士迫不及待在別人的傷口上灑鹽,煽風點火之下,視頻主角當然無處可逃。
【只重視表面,卻不在乎真相的世界】電影中的人肉搜索,一如現實生活中天天上演的新聞事件,只要成為關注焦點,如潮水般的網路評論將淹沒一切。
媒體最愛以此為題,廣大網民們的意見如生死判官,一面倒的留言就能斷定當事人的生死。
流言往往來自眾多留言,管他真假是非黑白,只要眾口鑠金,你就等著死無葬身之地。
每當在網路上看到大放厥詞的評論時,我總有一種感覺,這些評論者到底知道些什麼?
明明是別人的事,卻能說的像自家的事,各種全知觀點令人匪夷所思。
電影中的美女只因不讓座,隱私就被徹底曝光,成為全民公敵。
所有人看到的只有她在公車上的傲慢與輕挑,卻沒有人探究一向知書達禮的她為何會如此?
包括她身邊的人與曾經熟悉她的人。
公車上的脫軌演出彷彿一個惡女標籤,牢牢貼在她身上,徹底抹煞她以往真實的模樣,充分展現出這真是個只重視表面的世界,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取決於那人的本心,而是取決於別人的眼光,這是很可悲也很可怕的一件事。
我認為比傲慢與偏見更可怕的是人的自以為是,自以為所說或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但事實上卻是錯的。
正義是這不公平正義的世界所必須的,但是非不分的正義就好比一把隱形的利刃,殺人於無形。
新聞媒體是最大的共犯結構,為持續新聞熱度,刻意隱瞞真相;為迎合大眾好奇心,完全不顧當事人隱私,所有能曬不能曬的全曬了。
所謂客觀的報導,其實並不存在。
【粗暴的對待,源於自私的心】以前我不太喜歡看宮鬥戲,總覺得古代宮裡的人成天鈎心鬥角,活得很累。
但後來漸漸發現無論今昔,我們始終活在一個鬥爭的世界,差別只在於鬥爭的輕重與方式,只因人性本自私。
自私的人性,擅於自我保護,所有侵害到自身利益的人與事都會被排除在外,無論是工作或是情感,再親的人都一樣。
所以,電影中感情頗佳的大記者能輕描淡寫地搶去小記者拍的視頻;有錢大老闆能隨時停掉妻子的信用卡小懲大戒;相戀多年情侶也可能隨時移情別戀只因愛情來了。
人與人之間的粗暴對待,往往源於自私的心。
網路上的言語暴力雖然可怕,卻仍不極親近之人的粗暴對待來得可怕。
你以為你的生活擁有全部的愛,可事實上,愛僅是生活的一部份,對某些人而言還是不太重要的部份,你所以為的甚至是你的信仰與事實不相符,這就是人之所以會痛苦的原因。
於是,你只能更加保護自己,你只好以更巨大的冷漠隔絕再受傷的可能。
但所有的好壞總是相伴而來:膽小的人終於正視了愛情,卻也失去了愛情;強勢的人站在頂峰也會不慎摔落;成功的人以為掌控了一切,卻掌握不了自以為最有把握的那個人;人微言輕之人,忍氣吞聲,也會有上位的一天;而全世界與之為敵的人,終會以自己的方式留住抹黑不了的驕傲。
因此,看起來可憐之人未必最可憐;看起來風光之人可能除了風光之外一無所有。
真正的好與壞終究是內心之事,旁人議論不來,只有心能決定。
對我而言,電影『搜索』就是這個粗暴世界的一面鏡子。
我想起『飢餓遊戲』中每年在遊戲中必死的二十三個人,以及『黑鏡子』裡被輿論所迫與豬做愛的英國首相,之所以會有如此殘酷的遊戲與威脅,就是因為如此殘酷的人們無所不在。
只要事不相關,死的人與自己無關,那種看好戲的嗜血心態才是所有暴力變本加厲的緣由。
時代進步,網路快速,世界零距離,可人的心卻出現越來越大的黑洞,那黑洞將良善與真心啃蝕殆盡,不負責任又自以為是的評論,不經大腦的速食留言,是非不分的正義將一時之過逼入絕境,這樣的世界,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然而,無論時代進步與否,世界好與壞的真正關鍵仍在於人心,人人都渴望愛與和平,而愛與和平的本質是「尊重」。
有了尊重人之心,就不會只看到一面倒的評論,也不會為了自己任意傷害他人。
如果世界的粗暴無法停止,至少下次發言前請經過思考;如果自私自利就是人的本性,至少對待身邊人時請記得愛。
也許,我們真正該搜索的不是別人,而是逐漸消失的善良之心。
开始我以为《搜索》这样的宣传阵势,这样的错误宣传方向,肯定失败了,结果我错了。
要说中国基本功最好的导演,莫过于陈凯歌了。
还是冯小刚那句话:见识了凯爷的功力。
镜头语言无论从《黄土地》还是《霸王别姬》,还是受人病诟的《无极》,陈凯歌一向没有出错的领域就是这个。
看完片子的路上,我还和几个电影学院大学同学聊,无论相比于张艺谋广告宣传片气质型的导演,还是冯小刚电视剧类型的导演,陈凯歌是唯一一个能用镜头讲故事的人。
张艺谋用镜头讲镜头,冯小刚用对白讲段子,姜文用段子讲传奇,陈凯歌则踏踏实实的在讲故事,讲的还一板一眼扎到你心里。
试想一下,如果张艺谋没有了张伟平,没有了饥饿宣传,没有了谋女郎,冯小刚没有了葛大爷,姜文自己不出演,那将会是什么样子,真正的导演,各有各的长处,张艺谋靠炒作,靠改编别人的好故事,冯小刚靠葛大爷,靠那点民众的娱乐需求,他们很好地运用了自己的长处,可谁都没有凯爷运用长出运用得这么朴实,这么扎实,这么基本功。
《搜索》没有《画皮》那样的宣传,没有周润发姜文葛优那样的超级大牌,没有贺岁片的牛逼档期,甚至没有装逼的调光调色,绚丽的片头片尾,可是从影院出来的那一刻,扎在心里的某些东西久久不能平静。
让我想起了凯爷用十几天拍出的另外一部电影《和你在一起》,比起那些耗资过亿,周期一年的烂片来说,可见识了凯爷的功力。
随便十几天,十几天,十几天。
演员凯爷对于演员的把控力还是牛逼的,自己身为导演,深知把握演员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开始我以为,赵又廷肯定不落地,肯定无数七七八八偶像架子,肯定败笔,但是我错了,赵又廷突破了。
开始我以为,陈红阿姨不再年轻不再美丽,越来越像倪萍大姐,透着乡土气息,用尽撒泼的力量完全失控,可是陈红成功转型中年贵妇,还有板有眼,控制力和爆发力惊人的好。
开始我以为,王学圻又会像《十月围城》里那样端着话剧老戏骨的范儿来演一个大老板,就如同张丰毅演白领一样的串味和土鳖,可是我又错了,王学圻是我这些年看过的大陆演超级大老板最张弛有度的另类范儿。
演出了自己诠释的大老板,自成一个风格。
我一直认为最牛逼的演员是把角色演称自己而不是把自己演成角色,如周迅,如葛优,如姜文,王学圻成功了,是这部片子里最出彩的角色。
我还一直认为,高圆圆永远脱不去自己的文艺范儿,演白领一定有多大脸现多大眼,这也基于她出演的其他非文艺范儿的角色而得出的结论,但是,高圆圆真的亮了,知性,神秘,性感,保持距离,内心涌动的爱欲,对于死亡的超脱,这些都深深地刻在了小叶这个角色上。
姚晨这个角色很好演,但是总觉得别扭,也许演的时候心里想着凌潇肃了吧,行活!
王珞丹没有什么突破,但是很成功,她不再是米莱,他可以演魏小文,而且还不老。
相对于米莱,她更加成熟了。
光影画面朴实的不能在朴实了,老板的办公室和家选的很高端。
音乐朴实的不能在朴实了,不过几个重点要推情绪的地方,用得恰到好处,也看出了凯爷的片子不靠音乐。
故事凯爷自己写的,还署了另外一个人,故事挺鸡贼讨巧的,癌症这个扣迟早要翻,所有观众通篇都在等待翻扣的这一刻,这是凯爷讲这个故事的技巧,扣翻得时间准确,但是个人认为,还是不够狠,没有让臭公知,愚民和王八蛋媒体现眼。
不过这是个人意见,也有同学认为现在这样更狠。
最终我觉得,任何故事都是好故事,看你怎么讲,好故事是编剧和作家的功力,怎么讲就是导演的功力了,有许多讲砸了的故事,如果你们看过原著小说的话,会和我一样认为,比如《活着》(至今还有人认为是张艺谋最好的片子,但是和原著差远了),再比如《金陵十三钗》,再比如《唐山大地震》。
宣传这片子名字太朴实了,搞得我差点去看《画皮》了。
片子着重宣传职场,但是看下来满眼的人性的罪恶,这真的不是一个职场片,求你了宣传团队,别这么2了。
没看见大规模电视台,网络和纸媒宣传,我说的是起码比《画皮》逊色不少,料想这片子就是埋汰媒体和臭公知的,他们丫哑巴了。
从影院排片来看,时光网的数据还是排的很好的,这就证明了片子好,底气硬,影院就会给你排片,现在这个时代,电影这个产品太现实了,已经不是靠关系能决定市场的了,片子烂影院经理毫不犹豫下片,那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又反过来看,有些第六代导演跳出来骂人,说影院排片怎么崇洋媚外,怎么不给优惠,谁跳出来,说明谁的是烂片。
王导张导什么的自己反省反省。
人家凯爷也是暑期档来砸场子,一砸一个准。
风骨看完很振奋,起码证明,不是大牌就能撑起票房,不是和院线关系好就能排满影片,中国观众被骗进影院的时代过去了,恳请各位制片人,各位出品人不要给导演强加演员,不要相信庸俗赚钱论,要不再庸俗几年,就真的只有庸俗了,产业就完蛋了,就只能看美国人讲故事了。
中国的超级导演们,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我感谢你们,用了十年的时间,让中国观众有了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让这种习惯成为文化,你们是我们这一带导演的铺路石,接下来做的,是要看看怎么打败美国人了,也可能有人说这是天方夜谭,但是,只要有希望,就有可能。
我所担心的是有一群影评界里的臭公知,见到国产片就砸,见到美国片就捧,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因为,我们不够自重,我们善于行骗,我们没有培养我们观众对于我们的信任。
结尾借《搜索》说了这么多话,一个是慰藉自己,一个是赞一下踏踏实实讲故事的凯爷,我不是水军,我就是一个曾经相信非影片质量决定论的导演,做了很多妥协的没有风骨的小导演。
《搜索》不如《霸王别姬》经典,不如《鬼子来了》惊喜,也有鸡贼的故事和社会热点的讨巧,但是我看完夜场电影回家迫不及待的写影评,还是第一次。
因为希望在,梦想也就在。
“人肉”、“挂起”、“扒皮”……这些本该让人触目惊心天生暴力的词汇在现代人眼中不过一个网络用语,仅仅是昨天红极一时的人物,今天茶余饭后的谈资,以及明天注定被遗忘的时光。
在这个快餐盒饭的急速时代里,人们总是飞快的掀起一场波澜,又飞快的恢复平静,放佛昨日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与今日明天的自己毫无关联。
隐匿在网络和语言暴力之后的实则是一颗冰冷漠视的心。
而电影《搜索》便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用一个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让座事件,将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联系在了一起,关联着的命运被改写,六度空间理论再次得到了强大的证实,恍然大悟在网络发达信息海量的今天,我们时时刻刻处于一场又一场战争之中,身边震荡着紧张而相互牵连的空气,自己却浑然不知。
这样一个既平常又太过熟悉的点能否带动一整部电影说服大家为此贡献票房?
在午夜仍然占有2/3上座率的放映厅里,在不同观众同一时间爆发相同共鸣的时刻里,答案正悄然揭示。
电影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脸孔,每个脸孔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可以说这的确是一部众星璀璨强强联袂的电影。
然而纵观整部电影,无论从影片情节,角色设定,还是演员表现来看,正应了那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
王学圻是戏骨,这一句最简单的陈述句已经被用烂了。
媒体也已经全然不知还能用什么词汇来形容他对演技的诠释。
不论是《梅兰芳》里的十三燕,《十月围城》里的李玉堂,《赵氏孤儿》里的屠岸贾,《剑雨》里的转轮王……不知从何时开始,王学圻的角色,定会是影片的亮点。
与其说这些角色似乎为他量身定做,倒不如说他演活了这些看似平凡普通的角色。
因此尽管《建国大业》里的李宗仁先生和《建党伟业》中的蔡元培校长只是稍纵即逝的露了那么一小下脸,却有着惊鸿一瞥的效果。
回到电影《搜索》。
陈凯歌与王学圻六度合作,数十年来二人大档横扫中国电影黄金时代,而这次陈凯歌却给了王学圻一个史无前列的难题,一个挑战新高难度的角色。
王学圻这次面对的角色和以往大有不同:商人沈流舒,他分裂,智慧,足智多谋却人情冷漠。
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却始终做不出伤天害理的恶事。
看似帮助秘书度过难关却以一句轻描淡写的“小叶(秘书)你好像从来没有陪我一起出过差”道尽了善良背后一个男人蠢蠢欲动的色念之心……这样一个让人看不准猜不透的成功男人,要把他内心所有的分裂表现出来,又要符合他深谋远虑的成功气质,这个人断然是不能被人讨厌和憎恶的,否则便失去了这个角色的灵性,便只是一个活动的看板,便道不出世道的过度热情和终极冷漠,也便无法将电影所揭露的社会丑态赤裸裸的摆在观众面前。
沈流舒这个角色太出彩了,他是电影的点睛之笔,是一个具有灵动性的微妙角色,也是片中最难把握和演绎的角色。
王学圻饰演的沈流舒是一个靠着自己商业头脑白手起家到披金戴银的商人,一个正宗的商人。
作为商人他无疑是成功的,而无奸不商,作为商人他也是奸险的,从影片一开始保洁工人在电梯里讲的升职段子和王学圻夸张爽朗的笑声就可以看出他的自大自负和虚荣。
然而奇怪的是,大家在面对荧幕上这个“奸商”时,却为他那股处事不惊身着冷静以及花样繁多的手腕而较好,甚至在他将背叛了自己的妻子作为棋子步步算计的时候,不但不觉反感,反而有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当他最终以秘书之死巧妙的作为扳回自己形象的时机而在镜头前大打煽情牌大讲道理的时候,观众却全然接受了这个角色所有不合人情的举动——对,这个角色就是这样了,就应该做出这样的事情,这才是自然发展,这才是将角色演活了,演流畅了。
你看不透王学圻所演的沈流舒,不仅仅是因为他沉着冷静的性格和花样百出的手腕,不仅仅是因为他自负的成功和不露声色的欲望,也不是他对外和善对内独裁的阴险霸权。
而是他看似人生赢家实则爱无能的悲哀和孤独。
在沈流舒的世界里唯有成功才是最值得珍惜的,面对背叛了自己的妻子他更加疏离了对她的感情关怀。
总以为给与对方物质生活就足以买断一切的沈流舒,面对最终离自己而去的妻子,内心有没有一点点的波澜呢?
也许是有的,至少我认为是有的。
从他发现妻子的首饰柜空了的时候那略微落寞的微妙表情中,从他接到保姆告知妻子已然离去的严肃表情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到那么一丝丝的不安。
这个始终以商业目的为首要,一切情感和爱都只是利用工具的商场得意男人,这个发现秘书私奔就一改怜悯之心绝然辞退对方的铁石心肠冷漠男人,这个对自己妻子的所作所为只会用“利用”“监视”“控制”来“报复”的谁都不信任的男人。
其实只是过于自负和任性,只是习惯了身边有一个处处忍让默默接纳物质奖励却独自忍受精神空虚的单向付出的爱人。
而失去之时,定时幡然醒悟之时。
当然,见仁见智,这兴许是我个人对这个孤独悲哀的男人的一点点见解。
他是否有爱,是否醒悟,是否在内心有着某种悲凉和孤独,关于这些袅袅余音的思考,正是王学圻恰到好处的力度和韧性的体现,回溯他至今为止的所有角色,都如此这般游刃有余,游刃在对角色的灵活把握中,有余在留给观众更多想象与思考空间上。
而角色中那种面对媒体歪曲流言却处事不惊,大气翩翩的性格又似乎折射着这位正直的艺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态度:任你虚假新闻如何造谣,任你网络暴力如何猖狂,我自有我自在,待看真相昭然若是那一天!
愤怒了难得有一部电影愿意真真正正的讲故事,难得有一部电影不是靠搞怪出位来博得关注,难得有部国产电影看完之后心里舒舒服服的,感觉非常对得起团购的价格纵然剧情略有人为的痕迹,但是也算是部好电影了.这几年国产片有这样的不容易了,也算是同类翘楚了看完之后发现无数电影首映之前的1-2星低分,你们就知道装B,要不是老婆硬拉着来,真心要被你们骗了,什么都没看就妄下评论浑然不顾会毁了别人看一部好电影的机会,鄙视你们.电影四星,反黑再加一星 -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话说这是俺第一次影评看电影嘛,俺一向是不较真的自知审美水平有限,上不如第十放映室犀利吐槽,下比不上狐朋狗友的慷慨激昂每次看完也就在女朋友那里吹吹牛皮,神马神马情节套路哪个哪个电影里有之类之类的还是阿甘、肖申克之类的引人入胜之流之流,不过最多也就这样了然后每次必要调侃她当年抢了我五块钱非要买“刺陵”的盗版碟的事在最后一起翻豆瓣的影评为乐当年豆瓣还真是俺电影的启蒙导师豆瓣top250指哪俺打哪后来把250挨个看完一遍之后琢磨着也大概知道好片是什么样子时间一长,豆瓣6.5以下的电影就坚决不看了之前听同学说,有个卡夫卡变成甲虫神马神马城堡的事件也就一笑而过不过渐渐对豆瓣的标准开始有点怀疑了老实来说、看搜索这次电影的机会是跟老婆最后一次在北京一起看电影的机会了总想着怎么也得看部好的所以老婆提议看搜索,我老大不愿意,因为豆瓣的分太低,当时好似还不到6吧后来拗不过她,带着一脸鄙夷的表情进的电影院结果真的发现自己错了其实电影好不好看,情节场面段子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还不是自己能不能被电影所吸引,能够真真正正体会到电影人物的悲欢离合,心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高低起伏么老实说,搜索这部电影是有硬伤,一个让座是很难这么容易就掀起巨大波澜丢手机要手机的情节是有点累赘男主角是有点二,他跟高圆圆的爱情来得是有点牵强一句“你可不可以不要对我咆哮”是让全场的人都笑出来了但当高圆圆因为雇保姆被围攻的时候,我是为之不平当姚晨被解雇的时候,我是有小小的解恨我喜欢夕阳下高圆圆的笑容,笑着王珞丹带着眼镜的傻样,讨厌小眯眼办公室的手腕,不满王学圻对妻子的霸道总之,电影中人物的形象在我的眼中是鲜活的,是有感情的,是带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痛苦忧愁的就这样怎么也是7分的样子吧当时就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会到5点多分,差点就跟刺陵的春天一个等级上去了回去之后上了豆瓣,发现尼玛我看的那天才是电影的首映日!!!
这是最坑爹的地方!!!!!
六月份就一堆1、2星的影评了尼玛你说是是看了之后不喜欢也就算了萝卜青菜,各拌各的菜一看评论都是陈凯歌如何如何,霸王别姬如何如何,无极如何如何,因此这部电影肯定如何如何坑爹呐!!
你敢看了再评论吗??!!
哥还信着你们呐,你们敢不要这么不靠谱吗!!!
顿时就火大了来的路上还是老婆说电影不错,但问题颇多,也就七八分顶天了一怒之下,必须给的五星还是那句话,电影四星,反黑加一星下次评分,请至少看了再来!!
很多人说不应该苛求陈凯歌。
其实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没想苛求陈凯歌拍出一部多么好的电影。
但说实话,这电影哪里看出是一部诚意之作了啊?
作为整个事件核心的叶蓝秋,看完之后谁能说得出来,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
如果说,叶蓝秋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通过她引出网络传媒时代的众生相,那么就应该把她不让座的真相留在影片最后再揭露出来吧?
但叶蓝秋得癌的事情在影片开始就告知了观众,那么在感情上观众自然会倾向于叶蓝秋,并且对她投以同情。
下面呢?
呵呵,下面没了。。。。。。
然后我们就对叶蓝秋这个人物一无所知了,导演好像也没什么兴趣再对这个人物进行描述和饱满,除了最后马马虎虎提一句这孩子死了父亲妈还改嫁外,我们就再也不会知道叶蓝秋更多的事情了。
所以赵又廷怎么在七天之内爱上叶蓝秋的?
他们除了一起蹦了个极、被人围观、看了日出外,有什么深入的交流吗?
果然是男人只要长得帅女人只要长得漂亮,男人劈腿就是可以被接受的么?
《春娇与志明》人家张志明偷食,好歹还是因为人家又有旧情,又对彼此性格已经完全熟悉和了解。
赵又廷跟叶蓝秋有什么?
除了觉得叶蓝秋漂亮之外,我实在看不出赵又廷是怎么喜欢上她的。
同样是因为对叶蓝秋的性格描述太少,作为观众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叶蓝秋不愿意跟大家说她得癌的事实。
如果她早早就把这件事情披露出来,还会有这么多的麻烦和争议吗?
更重要的是,因为叶蓝秋性格的含糊之处,这部影片的主题甚至都是无法成立的。
逼死叶蓝秋的真是网络暴力吗?
单纯从电影看来,我倒觉得叶蓝秋从知道自己得癌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自杀的心理准备了呢?
从她最后给赵又廷的信看,她说的是自己一直在犹豫,最后决定与其在等死的恐惧中度过,不如自己选择死亡。
这压根就跟网络暴力没关系好吧?
也就是说,就算没有这次不让座的事件,她也会自杀的吧?
以上所有的问题,都是源于一个问题:对叶蓝秋的内心描写太少,对叶蓝秋的人物性格解释不够。
而与之相对的。
我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笔墨放在陈红的身上。
陈红这个人物对整个剧情的功能性作用只有一个,就是爆料出叶蓝秋的小三身份。
但这个功能完全可以让公司里的二秘来承担。
而除此之外,陈红的角色与这部电影的剧情和主题到底有什么关系,我完全不知道。
宣传女性要独立?
那你另外拍一部电影讲这件事好不好?
而且最后陈红把她老公送她的首饰家财席卷一空(就留下最后宴会上送的那条项链没拿走),也看不出她到底有多独立多自强啊。
导演到底想通过陈红这个人物传达怎样的态度和主题,我完全不清楚。
总之陈红占了太大的戏份,但这个人物本身在这个故事里却是可有可无的。
如果把陈红的戏份全部分给叶蓝秋,不,只需要分一半的话,这部电影呈现的效果也不会是这样吧?
我实在想不出不给这部片子五星的理由。
真的是不明白,那些黑们,辱骂一部所谓的“国产片”,是否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快感?
我看一部电影,从来不去关心这部电影是什么导演,什么阵容,我注重的是情节,只要能够打动我的,就是好片!
说实话,这部片子,票贩子给我推荐的时候说是爱情片,我本来是想去看《马达加斯加3》的,可是没有原声版,想了想,还是看了《搜索》。
本着一颗看泡沫剧的心,看完了一部很沉重的电影。
这片子情节我就不说了,全片给我最大的疑问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到底能够承受得起多大的冲击?
我是一个不喜欢用勾心斗角去与人交往的人,这样的人很傻。
有人骂过我,说我太直接,这样会给自己给别人都不留余地,人与人之间还是要戴着面具比较好。
可是我想不通,我不理解。
就像赵又廷在里面演的那个角色一样,我说真话,还要我背负罪孽,这个世界怎么了?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不管是夫妻、情侣、兄弟、朋友等等任何的关系。
如果我不相信你,我怎么去和你结交?
如果我不相信你,我怎么让你走进我的内心?
如果我不相信你,我们之间又能有什么感情可以存在?
高圆圆演的是一个非常悲哀的角色,年纪轻轻,美丽可人的女人,就得知自己命不久矣。
因为从小成长的环境让她养成了非常独立的性格,所以她不愿意和任何人分担这样的悲哀。
她本打算一个人悄悄地离世。
可是这个扭曲的社会啊,从一件小小的公车不让座事情,上升到她这样的人就不应该活在世上这样的高度。
我想说不让座怎么了?
如今公交车上有些老人真的是给脸不要脸,倚老卖老!
有什么法律规定一定要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吗?
年轻人不是人吗?
年轻人就没有身体不舒服,特别累的时候吗?
他妈的老人就因为年纪大点,就可以随意指责不给他让座的年轻人嘛?
凭什么!!!
网民是什么?
网民是个屁!
比我们自嘲的屁民都还不如!
屁民好歹还要负法律责任,网民说话需要考虑后果吗?
可是那一句句直戳心眼的攻击性语言,可曾想过对当事人会造成何种影响?
我们是爽了,骂了就忘,可有些话,对人的伤害是一辈子的。
三人成虎,何况是成千上万的站在圣人角度去指摘他人的民众!
千夫所指,又有谁能受得了?
人不是铁打的,没有谁可以完全不在乎他人的评论。
这个社会扭曲了,不要让我们的良心也扭曲了。
话是不能乱说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信任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
当种种迹象都表明你身边那个一直信任的人是个道德低下的人,他因为自身遭遇重大打击,又没有心思去反驳的时候,还有谁可以对他说一句“我相信你”?
这四个字,可以救命!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每个人连自己都不再相信,那么,还怎么把“信任”这两个字用在他人的身上?
信任是一种坚持!
要不怕疼,不怕伤,不怕死。
才敢对别人说“我相信你”。
我们都躲在厚厚的壳里面,生怕被人伤害,可是,最终我们自己把自己伤的体无完肤。
而当我们在面临绝境的时候,才发现没有人可以伸出一只手来拉我们一把。
这个社会不该是这样的!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该是这样的!
我对所有我身边的人可以说一句,我相信你。
我不怕,我什么都不怕。
我愿意去相信人,我愿意去相信身边的每一个人。
信任一个人的能力很重要,于我来说,没有信任人的能力,我无法存活。
这个世界,不该人人都扮演着反派。
好人,不该是背负最多最沉重的那个人。
我相信你,因为我愿意。
高圆圆越来越软了。。╮( ̄▽ ̄")╭ 跟赵又廷在一起真搭!!!(* ̄▽ ̄)y
憋着癌症(江郎才尽)的委屈,佯装无视(自欺欺人),因为让座(无极)被老头(馒头)反调戏成功,被舆论(口碑)推到风口浪尖。蓝秋(陈导)跌至谷底,和老总(梅兰芳)、守诚(赵孤)的关系再次被误会(两次滑铁卢)。最后一跳两袖清风(生死有命,放低姿态才为大家)。
故事流畅 好
高圆圆个人写真片。大姚角色不讨喜,但是气场不错。王珞丹柴火妞一个。剧情比较矫情。
当我们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种种,它们的真实性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判断的范围之内,即使导演想通过这个题材去揭示去深度剖析某种社会现象时,也还是逃离不出由权权编织而成的牢笼,因而让这个故事沿着事态发展成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和景点旅店的宣传片,偏离中心思想的影片终归底气不足,缺乏感染力
高圓圓依舊靚麗,姚晨依舊出色,但,依舊感覺乏味。。。
高圆圆演技真蛋疼。
咆哮帝
你妹,全是黑!
大导演拍片是不是都爱很长啊~~~其实看的挺沉闷的,而且点题也觉得点的不是那么醒目,没那种惊艳的感觉,或者自己想太多了期望太多了。觉得这么点小事给吵的那么夸张~~~至于吗,有必要吗?!PS:陈红阿姨老了也胖了~~~高圆圆挺好看的,启用赵又廷是我没想到的,不过他也蛮帅符合剧情需要吧
陈凯歌良心之作,作为一个导演能在电影开播不久就将观众带入他的世界,并且在电影结束之后也久久不能释怀,他做到了,演员的挑选也恰如其分,赞
大家的表演都没什么亮点啊
算不上是多么蝴蝶的效应,不过却是很古典式的剧情。媒体的强大是需要不断自我反省约束的,想想就是十多年前,那些闯进网吧,逼着不过是打打游戏的少年低头忏悔的镜头话筒就已经有多可恶了吧。
尊重理解宽容即是一种难能可贵。
。。。高圆圆原来这么美。。。。姚晨演戏原来也不错。。。其他。。。其他没了。。。
本想通过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事件来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但又因为商业片的需要必须加入“类似爱情”一样的元素。让原来紧凑的剧情反而有点拖沓和散漫。这样的题材本可以表现的更好 看完总感觉缺一点火候。癌症的情节完全可以去掉 另找一个女主角心情不好的理由 也许能让观众有更强烈的共鸣感。
这些年的陈凯歌太需要一部好的新作品来再次证明自己,可惜这部还不是。戏份张力最好看的是高圆圆,其次是陈红,姚晨的部分毫无亮点,王珞丹的角色也不如演小秘的陈燃,另外,对赵又廷我始终还是无感。
第一次觉悟到找花瓶当主演的风险。“我要过好每个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每一天”,换周迅说的话共鸣声就会“铛铛铛铛”地敲起来了吧~
剪辑好怪啊,很多镜头的衔接让我很不舒服。故事也怪。总之,看下来就是一部怪怪的电影。
你们都有病 人人都对不起我 我乱搞男女关系我花老板钱怎么了 我都要死了!滚开!我要死啊啊啊!ps.王络丹的声音绝对加效果器了 一般人发不出那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