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场做的很自然,变虚的镜头和配乐,相似的纹理切换,保留了黑白的这种简洁性。
2.回廊的光影很美,很冷峻。
构图太好了。
3.转场干脆利落,极致的简洁,舞台剧一样的光效,人物独白。
人物在巨大的建筑里,有种奇观效应。
4.最后的乌鸦飞过麦田神来之笔,悲怆轮回般氛围的营造给我震撼住了。
所有人的欲望,挣扎,不甘全都是在命运的手掌中掌控着。
凡是知道莎士比亚的,很少不知道麦克白。
作为沙翁的名剧,欲望,罪恶,忏悔,毁灭,穿越了整个剧。
当然这部剧是要告诫人们不要被贪婪凶狠蒙住了双眼,到最终这一切都会反噬施恶的本人。
劝人向善。
布道式的说教我们暂且不去说他。
单从电影而言,黑与白的色彩反差,含义是多重性的,即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因与果,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我很喜欢黑白色彩,简单而且明了,更能够突出人物场景的多重性,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色彩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引起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后,进行再一次的反思。
其次是画面做的很精美,将绿屏的元素加入其中,不显山不漏水,至少是电影的画面不显得平庸。
由于剧情表现的需要,影片中有大量的人物的特写镜头,但是随着剧情的伸展,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是一种负担和厌烦,相反这种反复出现的特写画面,对人物内心世界表现的渲染,达到了一个峰值。
最后,丹泽华盛顿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妇。
真的可以说是令人难忘。
作为一个黑人演员,细腻的刻画了麦克白这一内心世界是否复杂的人物,丹泽尔华盛顿,可以说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扮演的麦克白夫人,那种发自内心的邪恶,贪婪,狠毒,通过面部表情展现出来,有的时候还真令人不寒而栗。
演员当然是很优秀,但是导演对于演员的认知更让人夸赞,那样的一张脸演这样的一个角色是一个角度上的杰作,但是很可惜,这个人物的最后处理显得有一点简单和贫乏,但这绝对不是演员的错。
《麦克白的悲剧》。
作为今年冲奥热门片,真是令人大吃一惊的科恩,居然几乎没有对原著剧情和莎士比亚的台词进行什么修改。
这就造成了令我昏昏欲睡的局面,一方面确实也迟了,另一方面,毫无悬念的剧情推进激不起任何浪花。
当然,形式上的创意有很多惊喜。
黑白片,优秀的用光和场景。
尤其把舞台剧和电影两种形式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毕竟整部电影都是棚拍,也可以说就是在舞台剧的舞台上拍的。
丹泽尔华盛顿和麦克多蒙德的奥斯卡影帝影后组合是优秀的。
支撑我短暂驱赶睡意的,几乎都出自华盛顿的表演环节。
用力过猛?
或许有一点,但是《麦克白的悲剧》。
作为今年冲奥热门片,真是令人大吃一惊的科恩,居然几乎没有对原著剧情和莎士比亚的台词进行什么修改。
这就造成了令我昏昏欲睡的局面,一方面确实也迟了,另一方面,毫无悬念的剧情推进激不起任何浪花。
当然,形式上的创意有很多惊喜。
黑白片,优秀的用光和场景。
尤其把舞台剧和电影两种形式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毕竟整部电影都是棚拍,也可以说就是在舞台剧的舞台上拍的。
丹泽尔华盛顿和麦克多蒙德的奥斯卡影帝影后组合是优秀的。
支撑我短暂驱赶睡意的,几乎都出自华盛顿的表演环节。
用力过猛?
或许有一点,但是华盛顿令人想起《训练日》时那种不羁的风采。
8.4分 乔尔科恩单挑大梁,改编了一部如此特色鲜明的莎士比亚,竟也没有让我失望。
台词并不如想象中难懂,很多时候未必需得听出每一句的意蕴,只看出表层了解大意便足以投入故事感受其魅力了。
剧作五星,当然这是莎士比亚的功劳。
而在这诸多的人物甚至都没有交代什么背景的前提下,竟毫不纷乱,科恩的功力真是了得。
看得出来他绝对是下足了功夫,一如自己的风格强调着宿命与人性,极简主义和黑白风格用得和谐,庄重肃穆,气势恢宏。
几场室内戏极具表现力,留白恰到好处,光影变换让人如醉如痴。
算是将一场舞台剧完美复刻到大荧幕,尽管没有太大创意。
角色演绎也没得嘲,全组都在合格线上,科恩嫂极出彩,开始的狠毒与野心,以及最后的负罪与挣扎诠释得近乎完美;华盛顿的表演同样登峰造极,表演的层次完全不逊于影帝大热威尔史密斯,比起后者又多了几分厚重。
最终预言一一兑现,移动的森林攻占了王宫,麦克白夫人自杀,只剩麦克白自己还在对抗欲望写就的宿命,两次一对一的战斗,第一次不费吹灰之力,第二次面对预言中“不是女人生下的孩子”,鏖战许久,在即将胜利的一刻却为了捡起王冠而走神,错失良机,刀光剑影间被砍下了头颅。
两次战斗都极富美感,设计感和表现力,没有乌泱泱的大场面大特效下的不知所云,而是极有力量却简约庄重的一场悲剧落幕,精彩。
这种电影不给四星实在说不过去了。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莎翁的《麦克白》讲述的是一则命运悲剧,究其悲剧成因的主源,无疑为一种性格蒙上了审慎的罪名,三女巫的所谓命运预言,揭示了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一直以来的野望-权力的渴望,且为其野望的实现作了充分的背书。
权力-欲望,无疑是一种极端的属己之物,拥有权力并永远拥有权力,才能让权力一直保持属己的属性,所以在谋杀国王夺得大位后,麦克白患得患失除了所谓“罪行导致的良心煎熬”,更沉浸于属己之物哪一天突然不再属己的巨大恐惧之中,最终在二次听信女巫预言的应验后,决心反抗“命运”,最终命丧剑下,永远拥有变成了永远失去,恰如第一次预言并没有明讲,但暗示的惨淡结局。
那么,对于电影来说,什么是其极端属己之物呢?
众所共识的应该是光与影,此处光影对于电影的属己之归属,应该视为一种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而独属于电影的“本质”特征。
对于戏剧来说,舞台与表演看起来就是归属在戏剧上的极端属己之物,而也可以打上独属于戏剧的“本质”特征标签。
乔尔科恩这版翻拍,与奥逊威尔斯、黑泽明、波兰斯基等众多翻拍相比,更突出上述的电影与戏剧各自很“本质”方面的属己之物的结合:表现主义浓重的光影设计 与 人物时刻都深厚的舞台表演。
此时呼之欲出的问题就是,两者的结合究竟达成了什么?
如果答案是只是达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或作者风格的延续,或者只是巴赞意义上借助场面调度手段达到的一种舞台戏剧片的话,那么两者结合的后果与只有一者充分发挥达成的效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毕竟两者结合如果只能有造句构建的、精神分析式心理学的、存粹认识与现实的所谓根本矛盾的等等,都根本不会对现实生活造成麻烦,所以一点都不重要。
如果答案是电影所谓从戏剧而来,通过对故事的孕育,最后超越戏剧达成不朽来说,这种故事的不朽就不是戏剧可以经验的东西,因为舞台和舞台表演是戏剧必然需要的基础,而成为了电影就脱离了戏剧“本质”本身,成为了对电影本质的把握。
这种把握是当然是一种知识和认识的把握,是靠电影对故事的理解、体验和经验留存下来的东西,而依旧是电影的属己之物,也代表了电影本身吸取其他所有艺术而来的综合性来源,其实就是很难脱离其他艺术形式,永恒留存的属己性。
与其永恒属己对照的是,与麦克白听到第一个预言后,被预言激发自己对于权力的贪恋,但权力最后却不属于自己,属于另一个同僚的子嗣,在听完第二个预言后,甚至连麦克白自己的性命与命运,其评判标准都不在自己手中,而需要冥冥之中会“行走的森林”,与并非女人诞下的战士等外在决定。
如此的评判标准不是认识、不是把握、不是理解、甚至都不是经验,而真正超脱了属己之物,落到了相信故事现实能真正深植到生活之中,而不是知道故事现实可以贴合到生活而已,才真正相信电影可能性的信念。
莎士比亚取材于贺林谢德的《编年史》改编的《麦克白》, 描绘11世纪的苏格兰,原著中的英伦三岛和莎翁彼时的英伦三岛,理所应当应该全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白人,在今世今日,科恩选用了丹泽尔·华盛顿和很多黑人演员来重新搬演麦克白的悲剧,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短暂超越莎士比亚“属己”的知识,这种短暂的超越或许不美好、不太现实、甚至充满很多被人误解的硬性教条、充斥着让人看不出的某些智慧,但情感确实真实的,戏剧和电影的“本质”在这争斗,此消彼隐之中,一种实际能看到的真实,从争斗的解蔽里油然而生,而不需要去想,更不需要知识化、或理论化的整全构建。
第一次以live stream的方式观赏了伦敦西区Almeida Theatre的新作「The Tragedy of Macbeth」虽然没有在现场看的 “immersive”,却也能摆脱”位置视角”的束缚,跟随导演的镜头看到演员的面部特写,更加细致生动。
以及,莎士比亚的对白,没字幕实在考验听力 哈哈哈 😅🙈 “Sleep no more. Macbeth shall sleep no more.”女巫的预言,权利的诱惑,妻子的诱导,让原本忠诚勇敢的将军下决心杀了国王,取而代之。
可坐上了王座,故事就结束了吗?
不,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违背本心和良知让Macbeth变得暴躁多疑,再也无法安宁入睡。
Lady Macbeth也因谋杀的阴影,陷入癫狂,神智不清。
贪婪让麦克白和夫人深陷人性的黑暗,再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两位主角对内心刻画的精湛演绎,让人感受到了一股苍凉的悲哀。
何为命运,如果回归现实,没有女巫,如何发现自己的命运,或者寻找自己要成为的那个人,是各种各样的测试 还是读过的书、遇见的人、走过的路。
如果过往决定命运注定是悲剧or喜剧,那是否还要反抗?
(一)女巫【麦克白的命运本身就是悲剧,还是因为相信命运造就了悲剧。
】第一次出现麦克白和班柯击退挪威军队,归来途中遇见女巫,她们依次称呼麦克白为“葛莱密斯爵士”、“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
因为班柯的好奇,女巫告诉他“他虽比麦克白低微,但地位居于麦克白之上;虽没有麦克白幸运,但却比他幸福;虽然不是君王,但他的子孙会世代称王。
”
随着麦克白从葛莱密斯爵士成为考特爵士,女巫的预言成真了,未来命运轨迹昭示着他可以坐拥苏格兰成为国王,但却无法传给自己的儿子,短暂的权利最终还是燃起麦克白心中的欲望,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杀死国王,女巫的预言成真了,但这只是一部分,短暂的欢愉背后更多的是嫉妒和惶恐。
麦克白杀死国王后就进入了命运的轨迹,从此之后不再犹豫不决不再妇人之仁,他变得残忍,也变得惶恐,因为即使刺杀班柯和他儿子,但班柯儿子依旧逃走,死去的班柯化身想象中的鬼魂,折麽麦克白的灵魂,有些疯癫了。
他决定再去找女巫。
第二次出现女巫又告诉他三个预言:1、留心麦克德夫。
2、没有一个妇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他。
3、他永远不会被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向邓锡南高山移动。
因为新的预言,他突袭麦克德夫的城堡,杀死他的妻儿和仆人,逃到英格兰的麦克德夫和太子马尔德汇合,家人死去激怒了麦克德夫,最后他因为不是足月刨腹生的,就杀死了麦克白。
至于树林移动,是因为士兵利用树枝隐蔽。
最后死亡时,女巫第三次出现。
(二)如果【如果有如果,命运是否还是命运】 第一次预言:成为考特爵士是因为战争胜利,忠心耿耿,如果麦克白继续坚持下去,而不是被权利诱惑,采取谋逆,他的快乐是否会多一些,命运又能否让他成为国王。
第二次预言:残忍的杀害麦克德夫一家,并且坚信自己不败。
有点可悲,麦克白只是选择性的相信他想相信的预言,况且他还忽略了其中的逻辑关系,过于自信。
如果预言都可以相信,那他势必无法杀死班柯的儿子,无法永远当国王。
故事的前半部分他在反抗自己相信命运,后半部分在反抗命运相信权利,果然至高无上的金钱和地位可以让人反抗一切,牺牲一切,包括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良知。
老婆劝他杀国王,他有点怂
老婆死了,他麻木,“人迟早总要死的”(三)麦克白夫人 剧情的推动者,如果了一堆如果,才发现夫人是核心。
有野心,镇静,又美丽。
麦克白对于仁慈勤政的皇帝下不去手,但麦克白夫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帮助丈夫实现命运的安排,不断逼迫和诱惑麦克白实施刺杀,并且最后在麦克白杀人后“呆了”,也是麦克白夫人善后,这个可怕的女人hhhhh
37年了,科恩兄弟终于也要单飞了。
据说原因是弟弟(伊桑)不想拍电影了,于是大哥(乔尔)只得自己(顺带捎上大嫂)过了把莎翁瘾。
剧情几乎严格忠于原著(当然删减了约半小时的内容),包括后来被科幻片玩烂的自证预言梗(麦克白会即王位),爱洗手的麦克白夫人,文字游戏(森林移动,非女人所生)等。
麦克白捡皇冠时被斩杀倒是首创,不知是不是受了子路结缨而死的启发。
科恩兄弟二十年前为了致敬黑色电影,曾把《缺席的人》拍成了黑白片。
本片的黑白画质连同其他场景设计则呈现出极简主义风格,在我看来正适合这部被演绎过千万遍、观众对故事台词都稔熟于心、与其花里胡哨不如一展精髓的经典剧目。
其实乔尔本来是想在苏格兰(原著人物原型所在地)实地取景的,只是后来迫于疫情才不得不改在摄影棚拍摄。
这个计划之外的舞台感可能是新冠病毒在肆虐好莱坞的两年中所做的为数不多的好事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和最佳艺术指导两个提名实至名归。
丹泽尔·华盛顿凭黑人版麦克白蹭了个影帝提名。
但我觉得最该提名甚至得奖的是饰演女巫的那位(仨人/鸟都是一个人演的)——那表情那仪态那口音那装扮,以后就是妖精天花板了。
最后是表白:乔尔,这样的大银幕莎翁你拍一部我看一部。
有幸能够在上学期间课程项目组组织观看了这部电影,所以在这里打卡在爱丁堡的第一次免费IMAX超前点播观影体验。
CINEWORLD裸眼3D体验真的一本满足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的故事中,勇敢的苏格兰将军麦克白从三女巫那里得到预言,称他某日会成为苏格兰国王。
出于野心和妻子的怂恿,麦克白暗杀了国王邓肯,自立为王。
在自责与幻想的折磨下,他很快堕落成为一名暴君,不得不通过持续的狠手来保护自己,打压敌意与猜忌。
大屠杀与内战使得麦克白与他的夫人变得自大、疯狂,直至最后二人灭亡(来自维基百科) 个人认为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完美地将舞台剧融合进了电影的风格中。
黑白摄影凸显陈旧与苍凉、转场细节令人赞叹、光影配合折射人物心理、乌鸦女巫的造型令人惊艳…当然,将舞台剧搬上银幕,两种艺术形式的火花便碰撞出来。
首先是台词,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虽然在电影院没有字幕根本听不懂),(但是丝毫不影响其)台词经典而恢弘,尤其是屏幕上巨大的“TOMORROW”彰显那“虚无主义者的独白: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 (来自维基百科)如此,黑白的影像更加凸显了麦克白灵魂的虚无;其次是表演,作为观众能够比在观看舞台剧时观察到更多演员的面部细节、欣赏到更多电影特效;舞台布景方面也尤为精彩,演员穿着古代服装但是许多场景却似乎来到了现代,工整的几何构图和场景铺陈令人赏心悦目;最后,也是最大的亮点,即这部电影类似京剧一样,仅用三两人的冲突和对话便给予观众一场战争的体验和压迫感,表现手法真实不造作,观众透过有限的空间和角色却能够感受到战争的磅礴和屠杀的残酷。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一方面(据说)是科恩兄弟和A24制片的特长(用小表演来展现大场面),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舞台剧和电影结合的魅力:1.将戏剧背景的设计通过电脑技术更进一步提升,为观众呈现出更好的视觉效果;2.保留戏剧对白的文学性,让观众通过电影细节更深切地体悟文学;3.将戏剧的时空局限性与跨越性融入电影,在无限的电影里体验有限的戏剧带来的无限想象力…非常美妙的体验。
春节档开启的前一天,在家看了一部莎翁戏先对冲一下,本以为以丹泽尔•华盛顿这样一位黑人影帝和科恩嫂这样的美国影后来主演莎翁戏多多少少会有点不适,没想到观影体验依然小有震撼,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见仁见智的黑白画面,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批评某些独立电影人对于黑白影像的滥用,只为凸现一种质感,而无具体的艺术构思的支撑,但个人觉得这部《麦克白的悲剧》中的黑白画面与莎翁古典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很搭,再加上精心设计的构图,最后呈现出的整体审美价值相当不俗。
另一方面也是演员出色的表演,其实丹泽尔•华盛顿多年来在表演中的一些小动作在这部戏中依然会出现,但这不妨碍他用他的美式发音将莎翁的台词念得抑扬顿挫,仿佛神谕,而科恩嫂棱角分明的面容更将麦克白夫人的野心和欲望都演绎得锋芒毕露,过目不忘,还有女巫的呈现更是邪异鬼魅,令人印象深刻。
唯一略显遗憾的地方,也是很多莎翁戏的通病,就是电影主创们似乎都不敢对莎翁戏“动刀子”。
个人有一个浅薄的认识,莎翁作品的魅力主要是其华丽的台词,并不是故事层面的设计,尤其《麦克白》这种本身留白就相对多一点的作品,完全可以在剧情上多一些自己的、更现代的设计。
这让我想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与后来的新《三国》相比,很多人以为央视版本的成功是对原著小说的照本宣科,没有自作聪明的蹩脚改编,但其实央视版中也有不少导演和编剧自己的原创桥段,戏剧效果都相当不错,比如大家最熟悉“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
这就是那种明明质量很高但是你却喜欢不起来的电影,一是受不了如此之多的黑人出现在莎翁剧里,厌恶这种无处不在,不知所云的政治正确;二是受不了丹泽尔·华盛顿这张正义满满的脸,他演不了麦克白这种正邪两面派的角色;三是感觉看了一场舞台剧,而不是一场电影,虽然太多的画面美轮美奂#2022奥斯卡阅片倒计时#
听不懂啊真的听不懂,莎翁的文本还是太难懂了,好在知道剧情是啥不然真的看的云里雾里的。美术风格十分风格化,用了一种极简的风格,用混凝土在屏幕上打造了一个舞台还原经典命运悲剧。黑泽明的《蜘蛛巢城》是日本电影对莎翁的本土化改编,本部《麦克白的悲剧》在风格上感觉也借鉴了黑泽明的一些风格。
太阳星辰、睡眠死亡、天堂地狱,大量天空的描写让人与环境的对抗显得如此无力。4:3画幅,大量固定镜头,经典电影技法拍经典文学,表演和台词还是舞台剧式的。人物刻画薄弱,还好女巫的恐怖感渲染出色。极简的线条和布光,几段establishing shot很惊艳。同是科恩和黑泽明的脑残粉,还是更喜欢六十年前的蜘蛛巢城。
目前看过的最精简的一版《麦克白》,以这个角度它的美式风格非常强烈,连同现代戏剧式的布景打光,已经尽力在避免两位演员自身气质(表演上大差不差,实际上并没有很多发挥空间)上与角色的距离感。在保障简约风格的同时保留了大段经典对白,仿佛演技签名,说实话作为了解莎翁的导读故事比作为一部独立作品要成功。
麦克黑
全片表演最好的还是(是不是也只有)Frances McDormand。在拍摄方面最好的几处构思都是和女巫、幽灵、“移动的树林”等有关的,灵逸逼人。打不到四星的原因是灵魂人物没撑起来。
Macduff差了点,遗憾
完全没有呼吸空间. I see sad human limitation in every frame of this film. Truly a tragedy. (w/子祺)
纵深空间
《麦克白的悲剧》的悲剧:非黑即白。
The lines are incomprehensible.
纳威我真的不可以 太出戏了
玩過火了,弟弟快回來
极简主义麦克白。
莎翁剧还是留在舞台就好...
(7.0/10)乔尔·科恩这次的活儿实际不多啊,个别场景删掉了,有几个调换了次序。给人感觉还是一部舞台剧的录像,但丰富的机位变化得以更好地捕捉演员的表情,不过仅此而已,更多的空间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构造。摄影是范本级的。其实我偏爱那种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但是外表魔改的莎剧。
形式很独特,独特到了对内容没有帮助。台词像是背课文有啥意思。麦克白的老婆不适合演这个角色,像村姑一样
看得昏昏欲睡,太多黑人政治正确了。
年度最佳摄影 无法超越的黑泽明。
要信命,也不要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