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影最典型类型片罪案片,与各种元素混搭后,开出奇异光影之花来,色情暴力悬疑恐怖,以及最冷酷的现实。
熔炉,素媛,辩护人等现实向韩影在db的评分人数和评分都是高走向的,简直成了路人也要看韩影的标配,对天朝人士来说其中压抑性的指向和键盘反抗不言而喻,在韩国似乎也是一种“政治正确”。
如这部在2013-2014收获票房和赞誉的独立电影,也是这样。
虽然有观点认为,这也是一部导演夹带私货的片子,对事件发生原因和走向的改编有引导观众评断事件观点之嫌。
但我还是觉得,在这样一个题材上,导演是以最温和和克制的方式,将美和罪撕碎给你看,也把最真诚的鼓励,传递给了那些女孩们:这部电影,无论是戏中人物,还是整部电影本身,都一直在说:“你没有错”。
这不是一部满分电影,但我还是想给满分。
--大量记不真切的剧透,以及个人随意理解-- 《韩公主》讲女生遭受性暴力事件后,努力重新开始生活。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原本情节更加令人发指。
无论伤害多么深,遭受着,抗住了,还没有死掉,那么更为艰难的就是如何活下去。
老师带着女主转学,对她说:“这是校长的恩惠,你要懂得感恩。
” 女主去找三年未见的妈妈,她趴在橱窗上面笑得很灿烂,妈妈把她拉出来,说:“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你以后不要随便来找我了。
”女主那个隐忍的表情,痛苦这种东西,没法办轻易说出口的,你知道我遭受了什么吗?
那你会离我更远的吧。
女主的爸爸拿了钱,就让女儿签和解书,说:“宫菊啊,你要相信爸爸,爸爸是不会害你的。
”有钱的强奸犯有了和解书而免除了牢狱之灾,没有钱的强奸犯的父母就去找女主,女主稍稍平静的生活又被打乱了,她躲在桑拿房里给爸爸打电话,说了几句之后那边穿来KTV的伴奏。
跟老师打电话说我好害怕,该怎么办,老师叹了口气,说:“打电话吧。
” 女主转校过后,有个热情开朗的短发女生主动接近她,甚至做到了帮女主拿到唱片公司的面试机会。
一定程度上,女主被她拯救了。
后来女主遭受校园性暴力的过往被曝光,被轮奸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搜,短发女生啪地一声合上电脑,女主给她打了电话,她没有接。
是被吓到了吗?
之前短发女生问:“宫菊,你有没有被吻过?
” 女主:“有。
” 很兴奋地问:“有几个人?
” “43个。
” 短发女生略微惊讶又有点小兴奋。
女主补充:“大猩猩。
不是人,是大猩猩。
” 女主是和闺蜜一起被轮奸的,闺蜜怀孕了,女主接到短信去找她,在桥上看到打捞尸体的救援人员,似乎绳索没有捆好,尸体掉了去下,溅出了水花。
女主是在她家里被轮奸的。
她闺蜜有个特渣的男朋友,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闺蜜说要请那些欺负他的男生们一起来聚一下,然后喝多了,那些男生用手机拍她大腿,渣男在旁边一声不吭。
女主看到渣男被欺负,就让所有人都离开,但渣男却让女主喝下药的饮料。
他可以提醒女主一下,但他没有。
女主被强奸,旁边男生恐吓他,他也去了。
为首的男生把大猩猩头套递给他,说你怕什么,又不会看到你的脸。
细思极恐的是,女主应该有点喜欢渣男。
不然她为什么要喝下那杯饮料。
以及之前帮渣男上药的那个眼神。
是喜欢吧。
被喜欢的人害成这样。
弹幕里说这男的渣到人神共愤,有人说论好闺蜜的重要性,也有人说女主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但造成这件事的不该是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团伙吗,把作恶当狂欢,把欺压他人当成理所当然,请问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团体作恶就有多可怕,最重要的是,在一群人都在做着同样的错事时,你身在其中,并不会觉得这是错的。
会觉得刺激,觉得无所畏惧,大家都这样啊,一起死也不害怕。
像性侵事件,如果能活下来,比遭受伤害更痛苦的是再次活下去。
要转学校,不喜欢跟人交往,不喜欢被拍照,无法对他人卸下心防。
以及最后,被人追到无处可藏,女主说:“不是我的错,为什么我要逃?
” 痛苦这件事,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
你不知道我就在你旁边,可我已经站到了河堤上,就要撑不下去了,你能不能,拉住我。
女主说她的梦想是游二十五米,就是一个来回。
虽然救不了闺蜜,但可以救自己吧。
电影结尾,桥上留下了一个行李箱,女主在河中溅出了很大的水花,但慢慢的,水面就恢复了平静。
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她想努力地重新开始。
可是没有办法。
如果真的,什么也没发生过。
一部电影最可怕之处是它的真实。
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物不是非黑即白的虚假,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抉择,而这些抉择正是描绘出了人性。
冬允递药的那一瞬间,手颤抖着,还是残忍着看宫菊喝下了全部,宫菊在为他敷药时,他温柔的笑容不是虚伪的,而害怕暴力同学的殴打,使他内心的天平偏向了自己。
老师妈妈没有阻拦宫菊的离开,其实她又怎么会不明白宫菊哪有可去之处呢,可是害怕闲事上身,使她内心的天平偏向了自己。
冬允的爸爸进家门的时候,也只是带走了儿子,而那个躺在地上还在受人虐待的可怜女孩,他明明看见了,也视而不见。
短发的女孩,当初对宫菊那么好,也无法接通那个电话。
宫菊的妈妈和爸爸,心里也是爱着女儿的,而在那考虑利益的一瞬间,也许世上真的没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人吧。
而更可悲的,在面临这种抉择时,我们的心竟然都会毫不犹豫地倾向自己。
我总是怀着一种很不好的心态,我觉得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好人,我从来都不相信,所以总是感觉自己很冷淡,是啊,我也不是一个好人。
芸芸众生里,不被世界的冷漠和残酷伤害,才是真正的自保啊。
宫菊所有的挣扎,不是在控诉这个世界的不公,而是在思考,为什么,我还要活着。
所以,宫菊面临着最沉重的抉择,生活中的一些温暖,美丽的音乐,有可能的前途,活着去见证;痛苦的回忆,无情的社会,死亡,放下一切。
我也无法参透这个抉择的结果,游完25米,世界真的会改变么?
这部电影之前就有听别人推荐,这次会看的契机是看一个林奕含的采访视频时,她的一个读者提到的。
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素媛和熔炉,当时看素媛时,哭的停不下来,在看这部电影反而比较平静。
看时觉得韩公主表现的很冷淡,如果不是我提前知道这是个什么故事,我压根不会想到韩公主遭遇过轮奸,这让我想到了林奕含关于抑郁症的说法,当林奕含拿着医院开的证明去学校请假时,老师不相信她得了抑郁症,林奕含说:“他是用什么东西来诊断我?
是用我的坐姿,我的洋装,我的唇膏,或是我的口齿来诊断我吗?
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想象是什么?
或我们说的难听一点,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期待是什么?
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褴褛、口齿不清,然后六十天没有洗澡去找他,他就会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
又或者他觉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
”对比一下,我是不是对于被强奸的受害者也有期待呢,这些受害者都是要死要活,玻璃心,动不动抑郁,生活的很糟糕,这样才符合我对受害者的想象?
在看这部电影时,能感觉到韩公主很努力的想要继续生活下去,学游泳就是希望自己在想不开时也能有挽救的机会。
但,过去的遭遇总是如影随形,它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就跳出来,提醒着你,而跳出来的契机是那些强奸者的家长,打破了韩公主想要继续生活下去的想法,交到的小伙伴知道韩公主的遭遇后也远离了她,韩公主的朋友是受不了强奸自杀,而韩公主则是受不了强奸之后的事情而自杀,明明是希望自己能够活下去的😔。
“我没做错什么……”韩宫菊一开始说道。
也许她更想说:“我想重新开始!
”但是却怎么也没法重新开始。
二十五米,宫菊只能游二十五米;二十五米,很近但却怎么也无法游上岸。
导演用异常克制和平静的手法来讲述一个十分残酷的现实故事,在暖色调的衬托下,其实悲剧的色彩更加浓郁。
一次次被转学,母亲为新生活抛弃了她,父亲为了现实利益妥协了。
给她贴上了一个标签,一个价格。
所有人都认为,她只是一个价格!
打击每一次都在动摇她,她似乎挺了下去,至少心中还有一丝期望;可以和老师妈妈平静地生活下去;可以有恩熙作伴,去她那里住上一晚;可以再唱唱歌,可以有机会去娱乐公司面试;可这些都是她最后的期望。
她曾经有一个梦想。
为了梦想,去打工买一台钢琴。
她至今仍有一个梦魇,一个永远不会醒来的梦魇。
“这是光明的季节,亦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亦是绝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直奔天堂,我们直落地狱。
”查尔斯·狄更斯如是说。
其实对于韩宫菊,希望与绝望,光明与黑暗,都在眼前,都在一瞬间,狄更斯的那句话真的一语成谶。
一瞬间,一群家长爱子心切,疯一般的冲进了教室,质问她的“价格”。
恩熙电脑前的惨状,终于明白片中为何宫菊如此反感拍摄视频了。
《韩公主》的片名不知是不是有意的翻译,这是个莫大的讽刺,我喜欢这个翻译。
但我更喜欢叫主角韩宫菊。
菊花,没有牡丹那样富丽堂皇,没有兰花那般名贵端庄,却傲霜抗寒,高洁优雅,似乎象征着宫菊心中那一丝活下去的希望,但菊花终究只能独立于世,孤芳自赏。
众人眼中,菊永远不能齐肩牡丹,不是因为菊花本身而是因为牡丹深入人心。
此般意境正如同那个标签,那个价格,那个众人心中的印象,“没有做错为什么要自杀呢?
”。
比起这些,宫菊的那句“明明不是我的错,但是为什么要离开的却是我?
”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多么“孤芳自赏”。
结尾如同宫菊一开始的那句话:“虽然有力量但在现实中无用。
”既冷静务实却更惨烈悲痛,期望的默哀更大于绝望的心死,平静真实的故事更甚激烈对冲的叙述。
事实,才永远是最真实,最细腻的,最冷酷的。
有些影片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有些故事怎样的开头就注定怎样的结局。
她爱海豚般自由,期盼能在水中重新上岸;二十五米,很近,但也是宫菊的极限,可每次仰起头颅时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将她按下去,让她永远上不了岸,只能去彼岸寻觅那份心中期待已久的欢呼喝彩。
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
救人者众众,弑人者亦众众。
电影的开始宫菊的老师说: “宫菊我是知道你没错的,但是这件事情很复杂。
有罪无罪是法院决定的,但在这个人的社会犯了错就说是罪人,不是那样的,也不是说不是那样,传出去没有好处,现在正在悄悄的处理中,记者也不知道·············校长费了很大劲才帮你转到这么一个好学校啊,你要记得这恩惠啊!
”当一个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很有是非感的分清楚他是否是罪人,而当一群人犯错的时候呢?
恶人是一群人的时候,社会的包容度反而会变的更好,尤其是当这群恶人是一群未成年的时候,这个社会会更加包容。
未成年的少年们只是个孩子,在所有家长面前,他们都觉得孩子所犯的错都是有原因的,是别人教唆或是被逼迫,他们的恶似乎永远不是真正的恶,孩子前面永远都被冠上了单纯和简单。
看《韩公主》之前看过《素媛》,《素媛》中那个唯一的恶人被抓,虽然只被判了几年刑罚,但是他的恶是被承认的,是被所有人唾弃的。
可是当恶意来自大多数人的时候,虽然有罪无罪是法院决定的,但他们是否是罪人却是这个社会说了算的。
受害人反而成为了众矢之的,成为整个事件当中的加害者,整个社会都开始散发深深的恶意。
一开始帮忙的老师到最后挂断宫菊的电话。
不愿接收宫菊的两所学校。
知道宫菊没有错,也知道宫菊没有地方可去却不继续收留宫菊的老师妈妈。
不管宫菊死活,拿着宫菊和解钱花天酒地的爸爸。
不愿负起责任承认女儿的妈妈。
那群加害者的父母。
整个社会的态度,从一开始还有善良的微光到只有冷漠的黑暗。
“我没有做错,为什么要逃呢?
”“因 为这份恶意来自大多数人。
”
一年前看了素媛,因人渣禽兽而愤怒,因一家人从苦难中孕出希望而泪流满面。
一年后的现在,看了韩公主,在影片的结尾所有出路被堵住后,眼眶泛红地想对到导演说,给她一点希望吧,也给我们一点希望。
我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
以下开始含有剧透,不希望影响观影感受的建议先去看完电影。
影片根据密阳群体性暴力事件而改编。
2004年韩国蔚山市的3名表姐妹(分别为13,14,16岁)遭到高中暴力团伙“密阳联盟”的多次轮奸,其中一名女生难以承受精神痛苦,一次性服下20粒安眠药自杀,连续两天处于昏睡状态后清醒。
蔚山南部警署随后逮捕了参与暴行的“密阳联盟”41名学生成员,对头目朴某和金某等17人申请了拘捕令,而对其余24人予以不拘捕立案。
警方在这次事件上的无所作为令韩国民众极为愤怒。
据报道,警方并没有对受害者信息进行严密保护,致使受害人暴露。
那些罪犯们的家属对受害人家庭进行恐吓、威胁,而警察方面还有人称受害者“使他家乡丢脸”。
电影采用双线叙事的方式,从17岁少女韩公主带着秘密转入新学校开始,希望与绝望就交叉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她在老师妈妈的店里当收银员,在新朋友恩熙的鼓励下弹唱、录视频给演艺公司,学游泳想要在泳池游一个来回,她试图抓住每个当下的美好。
但其实这些希望只是绝望的虚像,回忆一步步紧逼她跨不出去,社会也没有放过这个想要重新开始的孩子。
绝望来自于父母,处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她找到许久未见的母亲时,母亲已再婚根本不想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只想她赶快走不要破坏了自己同样不易的生活。
而父亲更令人愤怒,拿了施暴者家属的钱骗着韩公主签了请愿书,这一请愿书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所有为重新开始构筑的防线。
唉,为什么会有这么坑女儿的爹啊。
请愿书递交后放出的是最最可怕的洪水猛兽,媒体与舆论。
此类事件中,媒体总让人又爱又恨,一方面人们需要媒体来监督,使案件公平公正地走完法律程序,让施暴者受到严惩,另一方面当媒体介入后所有相关不相关的人都变成“公民法官”,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而真相变得不再重要,想要重新开始也几乎没有可能。
于是有些人为了能够继续未来的生活而选择远走他乡,有些人虽然也想重新开始却不得不抱着同归于尽的决心艰难地与邪恶做斗争。
影片中施暴者们的家属们找到了公主的新学校,让她签请愿书,“你不是就想要钱吗?
”。
新学校待不下去了,新朋友自然只能告别,而老师妈妈要跟老警察结婚,于是临时的家也无法容身了。
那些家属的行为让人想到了当年轰动一时的李天一案,为了给儿子洗白,什么事做不出来?
圣母们说这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说呸,要么诚心道歉悔过,要么就用那颗父母心陪儿子服刑吧。
受害者遭受的苦难足以让其它的纷扰终尘归尘土归土。
但现实却是受害者的苦难反而衍生出更多的绝望——“接受道歉的我,为什么要逃走啊?
”就因为茶余饭后的无聊闲谈,就因为综艺节目式的断案快感,人们自以为无害的作出判断贴上标签,无关痛痒地拿起舆论的石头。
当时的共犯有44个,现实的同谋却成千上万。
韩公主,你没有错,不是你在逃,是这个世界在逃。
现实题材影片往往话题大于电影本身,而《韩公主》电影本身却依然有很多让人回味的地方。
导演用一种缓慢克制的叙事节奏来表现故事,冷静不煽情的镜头中蔓延着令人窒息的压抑感,回忆与现实交叉出现,给人希望的同时又很快扼杀,就像最后一幕在水中的挣扎与徘徊。
千禹熙的表演同样为影片增色不少,笑的时候让人松一口气,面无表情的时候又让人担心怜惜,带人进入故事中无法置身事外。
娓娓道来又步步紧逼,与同样讲述重新开始的素媛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但是在豆瓣的相对低评分让我耿耿于怀,果然大家不太接受这种风格,或者不太喜欢非线性叙事的现实题材么…最后说一下我比较喜欢的点吧。
一个是想学游泳这个伏笔,韩公主一安定下来就马上找到游泳馆学游泳,当时我就觉得她的苦难跟水有关。
后来回忆中出现闺蜜跳水身亡的场景,我才意识到游泳对她来说象征着生存,也象征着游出曾经的苦难回忆,所以她拼命想学会,拼命想走出阴霾。
然后是录视频的伏笔,新朋友想帮她录弹唱的视频,想帮她做个人主页,可是她都很抵触。
最后她们看到那段残酷的录像时才终于明白,也变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如何再去面对韩公主。
其它的点,恩熙问公主接吻过几次的时候,公主说44次,被大猩猩吻的,这个场景令人心痛。
韩剧满足人们的幻想,韩影将人拉回现实的土壤。
现实中,山东东平性侵女童案至今未得到公正处理,而受害者@哭泣的女孩鑫鑫 已失学,官方给出的“积极配合”、“自愿轮流”等说法,让可怜的母亲愤然喝下毒药,留下严重后遗症。
电影中,韩公主最后跳入水中,浮浮沉沉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挣扎,在生与死之间徘徊。
看电影的人则带着十分压抑的窒息感在思考:我们何时是好人何时是帮凶,何时在出着一臂之力何时在默默推波助澜?
我以为,真相被厘清之后,一切就可以重新开始的。
两个小时的电影看下来就让人觉得全身无力,韩公主最后的结局也是见仁见智,韩国经常会翻拍各种真实事件的电影,包括《素媛》啊,《熔炉》啊,这一点上觉得真的是甩了中国几十条街不止。
————— 剧透慎入 ————————首先,韩公主由于家庭原因,个人生活很不容易,白天上课晚上去东允父亲的便利店打工,与好朋友花玉一起合租(?
),进而与花玉的男朋友东允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从花玉对韩公主时不时的“我爱你”告白就看的出来,花玉是很珍惜很喜欢韩公主这个朋友的。
而很明显的可以感受到,韩公主其实也是喜欢东允的,从她帮他上药那儿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来,包括后面她警告疯狗不要欺负东允那里更明显。
整部电影有几个点我想提出来说一下。
1、花玉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女生,她一直都对韩公主很好也一直都很爱男朋友东允,而东允一直都被学校的“疯狗团伙”欺负,花玉为了让东允不经常受欺负,也邀约了“疯狗”来家里玩,她其实根本没想到会发生那样的暴力轮奸事件,包括第一次她喝多了自己去睡了留下韩公主一个人的时候她也是没想到会发生意外的。
后面韩公主回忆她被强奸的时候,她趴在地上,桌子旁边有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那个人我个人认为是花玉。
但是后面在客厅里面有个男生正在强奸的那个难道也是花玉吗?
2、韩公主的父母也是奇葩,妈妈再婚全然不在乎女儿,而爸爸从一开场的满头的头皮屑和后来买单时候的撒泼就知道其实爸爸在生活中也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最后还是妥协签了请愿书,后来韩公主在桑拿房给爸爸打电话的时候听到电话里面传来的KTV声音也是彻底绝望了。
3、老师妈妈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可以看得出她是刀子嘴豆腐心的一个女性角色,在大街上被女人群殴完她很酷的把衣服整理好站起来的时候觉得太霸气了,而她也是打开韩公主心灵的一扇门。
到最后的时候她也没想过会撵韩公主走,而她的新老公,作为一名警察在她在大街上被打的时候狼狈的坐警车离开不敢参与,最后又追出去让韩公主签了东允的请愿书也是渣到爆了。
4、公主新学校的新朋友恩熙口口声声说当公主是朋友,可是在最后看完视频了却连电话都不敢接,也是瞬间把她们之间的友谊讽刺了。
(个人观点)
东允的性格太懦弱,可能和家庭成长环境有关。
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父母有很大的责任。
宫菊的母亲也许有自己的为难之处,但做为人母不应该推卸母亲应该承担的责任。
她的父亲也是一个怯懦之徒,没有全力为女儿争取正义,还责怪宫菊的母亲失职。
如果说宫菊母亲是置之不理,宫菊父亲则是火上浇油,收了钱就写请愿书,没钱的就不写,留下烂摊子给宫菊,自己却挥霍着收买正义的钱。
一边吐槽法律是有钱人的法律,一边拿着脏钱买醉消愁愤世嫉俗。
这样的人活该就是这样的人。
与宫菊称为老师妈妈相好的交警,也是个懦弱的老男人。
三个时期的懦弱男人的形态,少时是东允,中年是东允他爹和宫菊他爹,老来就是这只敢只能在床上证明自己未老的老男人。
这样说可能对男人太严厉,要求太高。
可这个社会就是给男人的机会多,背负的责任自然会多些。
短发女孩橘色的毛衣是片中最温暖的颜色了。
小孩犯得错家长是脱不了关系,家长又曾经是小孩,就像是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最初是谁错了。
“错的不是我,为什么我要逃呢?
”2016.9.6分割线-时间久远,写影评那会儿尚未毕业,看法较不成熟。
只觉东允就是太懦弱、胆小、怕事、无血性,只想着眼前如何自保,未曾想如何脱离现状,总之看着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至于你提到的良知,良知的觉醒可能需要意识到自我与外部的联系,而东允的懦弱导致他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处境。
这样的人比较适合在桃源生存,一辈子不被人欺,怡然自得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但放在鱼龙混杂的社会,东允走上犯罪道路,还需要一些推动,需要经历能对他自己造成更大的冲击的事件,他便有可能成为新的恃强凌弱者。
简介里面写的是走出阴霾, 所以就看了。
看完之后真的感到虐心, 我其实非常不想看这样的片子, 所以那个“走出阴霾”的简介是谁写的,你给我站出来, 我保证不打死你。
看了前十分钟大概也就能猜到是什么样的事情了, 不过谁让我觉得这是一部积极向上的电影呢!
其实中间清唱团的那一段,真的让我相信这就是一部积极向上的电影。
不过这种插叙,倒叙,乱叙的叙事手法还真是纠结。
但是这种感觉跟这部电影的风格配合的又非常好。
结尾是最最虐心的, 我觉得这不单单是韩国的事情, 在中国难道不是这样么?
你看看明明人们都知道这并不是受害者的过错, 但是又有谁站出来帮她们走出阴霾呢?
你看清唱团的好闺蜜们, 前一分钟还振臂高呼着这不是你的错,下一秒就不敢接电话了。
最最最虐心的是, 如果电影看的你很有感触, 假如你的身边出现这样的一个人, 你能做到你现在脑袋里设想的那样么?
弹幕上全是骂禽兽的人, 是, 可是受害者呢?
为什么大家要戴上有色眼镜呢?
(我觉得我也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恩, 我了解了导演的想法了。
可是说出这样的一个故事,真的能推动这种情况的改变么?
哎,前面真的是太无聊了。社会问题全都有,但起码韩国可以拍这种电影,中国是不可能了
(245)不喜欢这种太虐心的故事,看的难受,尤其女主还很丑的情况下。
排的太平淡。
剪辑混乱,感觉不到虐。但是很想抱抱她,保护她,陪着她。
看开头墨迹比的拍摄风格就知道完犊子了,果然很难看。女主一张刻薄脸长相还不停特写。文艺片导演能不能在脸上刻字?
前面大半部时间都是慢节奏下的不知所云 整体又太碎了 各个层面都只能点到为止 还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 浪费了主演。
现实很沉重,看者都会对女主角和她的朋友遭遇感到同情,对施暴者感到愤怒,对这样的年少犯罪者,实际上不应该太过于轻判,现在成熟年龄越来越早,以往的年龄法定界限早就该调整了。。。
这一类的现实电影很好
本片看似散乱的剪辑其实也是反映花季少女正常的生活被打碎的一面,想要摆脱不堪回首的过去,却还是在回放点点滴滴腐蚀鲜活的生命,最后被施加二次伤害的她绝望的喊出了「为什么接受道歉的我要逃?」
评分也太低了吧,性暴力太可怕了,女性在性别上的劣势太可怕了。 这才是性受害者的另外一面生活,并不总是弱者姿态,对生活又有过希望,然而又再次破碎了,直到死亡。女孩子笑起来也太单纯太可爱了吧
看不下去了,剪辑太差了,作为一个基于真实事件的犯罪片,你倒是好好把故事讲好啊,又不是意识流
过去总是过不去
明明很完整的一个故事,为何观影过程如此凌乱,摸不到头绪
太虐心了
看过
一星是给影片的题材,如果我不是提前看了剧透都不明白电影讲的啥?
乱七八糟,能知道要讲的故事是什么,但是剪辑乱七八糟,模棱两可不清不楚。
女主演得不像受过伤的人,神经质的表情动作像个精神病人。
题材是不错,但前面铺垫过于冗长和拖沓,结果就是只用看后面十五分钟就好了
所以韩国有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