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演导演Kogonada中途从电影学院辍学,影片是他的第一部处女作,在此之前,他为BFI (British Film Insitute)创作了许多Video essays (见导演个人网站) :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楼梯;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眼睛;在列松的手;库布里克的对称一点透视;伯格曼的梦境与镜子;安哲的声音;马丁斯科塞斯电影中的沉默;戈达尔的碎片化;维斯安德森的中心构图;泰伦斯—马利克影片中的火与水;王家卫的景框构图;大卫芬奇的:错误的选择, 提出了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的新解释。
在接受《Slant Magazine》采访时,导演谈到:“我认为小津 [Ozu] 将感情,与对居住在这些空间中人的关怀混合在一起,看完了他的电影,角色让你在他们不在的时候更加想念他们。
他创造了足够的温暖的联系和对人性的关注,让你关心正在变为过去的时间。
”
http://kogonada.com/2 城市背景哥伦布镇哥伦布镇的现代主义建筑,遗产植根于当地工业。
1957年,康明斯发动机公司CEO J Irwin Cummins向该市提出要约。
将为新建公共建筑支付所有费用,随着该镇人口的增加,康明斯发动机基金会大力推动了家乡的建筑复兴。
导演Kogonada深深地被这座城市的建筑吸引,仅几个街区内就可寻见IM Pei, César Pelli, KevinRoche和SOM等建筑师的作品—— Eliel Saarinen的第一基督教教堂(First Christian Church, by Eliel Saarinen,1942),Eero Saarinen 的欧文联合银行(Irwin Union Bank,by Deborah Berke,2006),IM Pei的巴塞洛缪县公共图书馆Bartholomew County Public Library , Harry Weese设计的学校,SOM设计的报社,Robert Venturi设计的消防站,哥伦布大会堂。
迄今为止,哥伦布的7座建筑成为了国家历史地标,其中60多座对现代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哥伦布小镇以建筑和公共文化艺术而著名,其创新性的建筑设计全美排名第六,为现代主义发展打下了烙印 。
在美国,这种烙印推动人们在城市空间中,在设计和艺术中寻找更深的意义。
社会不断现代化,传统逐渐衰落,人们内心对生活意义中虚无感出现了怀疑的拷问,而艺术家们通常走在质疑的最前列。
建筑师们也由此相信,建筑能够改变人们相互连结的方式、看世界的方式、与一些社会关系。
3 影像《在哥伦布》 (2017)讲述了一个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哥伦布小镇,金(John Cho)和凯西(Haley Lu Richardson)两人,不同文化身份的人以建筑作为联结展开的情感之旅。
Jin是著名建筑教授的儿子,父亲突然病倒,尽管他们关系疏远,他还是从首尔来到他身边试图找寻和父亲的亲情。
女主是生长在本地的高中学历的图书馆管理员,因需照顾她的母亲,她暂缓了建筑梦想留在了小镇里。
看似成长环境迥异的两人,心中有着相同的压抑与彷徨,受困于家人的牵挂,通过建筑这一外在载体,建立了心灵的连接。
建筑将两个疏远的灵魂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对话在艺术、历史、生活和失落中徘徊。
而在凯西与金的对话中,也能感受到她是如何将她对艺术的热爱,转化为真正生动或有形的东西。
站在Eero Saarinen的Irwin会议中心前, Jin被Casey拘谨、导游式的描述方式惊吓到,批判性地说到: "你这样会陷入迷局,变得只会重复事实,失去探索精神,成为奇闻轶事和琐碎的重复者,提醒她 avoid to stop seeking, become just an arbiter of the tidbit facts." 西听闻后,分享了为何自己最初被建筑所感动的原因。
可能对于被痛苦孤独包围的内向者而言,艺术保护了凯西的幻想完好无损,同时艺术也是一座桥梁,将她内心汹涌的灵魂与现实联系起来,放大了她的敏感性,提高了她洞察周遭的意识。
在对话末尾,她的眼睛亮了起来,用双手描绘和重现着建筑物的线条。
电影的视听美学受小津所启发,通过静穆沉静的画面,引导着观众不受干扰地进入画面中的空间。
在影片中,似乎形式比剧情起伏更为重要。
电影以一系列不紧不慢的静态镜头为框架,观察着角色居住或穿过的空间。
主题同样是,关于不可挽回的时间和告别的寂寥,在小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地拓展。
在构图上有着近于强迫症的对称追求;大量使用全景和远景和固定机位进行拍摄;在场面调度上使用了许多长镜头、景深镜头及以建筑为主体的空镜。
电影的摄影、人物和建筑环境三者互文,建立了亲密的对话,让观众探寻到空间中细腻庄严的美感,讲述着男女主角探寻内心情感的旅程,各自野心、梦想与责任之间的冲突。
对于片中两个角色而言,建筑的外在艺术形式,是承载了凯西深埋心底感情的媒介。
金在和凯西的交往中,是在有意避开医院沉重的氛围,也在寻找自己内心答案住在欧文花园的旅馆里,他发现父亲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对建筑物的模糊笔记,并试图通过破译它们以探寻父亲的内心。
在哥伦布心理健康卫生局Columbus Regional Health Mental Health Unit前,金翻了翻笔记 第一次和凯西分享建筑相关的话语。
在父亲房间找到建筑师 James Stewart,Polshek 所著书(2014年的《建筑,记忆》)Jin回忆道:“Polshek做到了,建筑是一种治愈性艺术。
它有能力恢复人的精神,建筑师应该承担起此责。
它是一座真实的桥梁,也是一座隐喻上的精神桥梁。
”探寻建筑的过程,也是打开心灵的过程。
片中涉及建筑:1 第一基督教教堂 First Christian ChurchEero Saarinen, 1954
埃里尔沙里宁设计的第一基督教堂,是美国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筑之一,以其非对称性而闻名。
与哥伦布的其他建筑相同,这座教堂也是根据当地工业家J rwin Miller是案来进行建造的。
教堂由一座立方体大堂和一座塔楼组成,塔楼的上部设有穿孔,目的是为了让教堂里风琴的声音可以传播出来。
2 第一金融银行(原欧文联合银行) First Financial Bank德博拉·伯克 Deborah Berke,2006.
这里是凯西最初喜欢上建筑的地方,是她第三喜欢的建筑。
德博拉·伯克也是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首位女性院长。
欧文会议中心前身为欧文联合银行(lrwin Union Bank)只有一层高;作为对新古典主义风格银行大楼的回应,会议中心回避了使用砖与石头,而选择了玻璃这种具有现代主义气息的材料;屋顶是网格式的穹顶,这曾让当地笑话说建筑看起来像是内衣制造工厂。
3米勒住宅/ Miller HouseEero Saarinen, 1957
米勒之家和花园,由年轻的沙里宁为J Irwin Miller设计,花园由Dan Kiley设计,室内由Alexander Girard设计。
自2008年米勒的妻子去世以来,这座房了一直作为纪念碑保存下来,只有私人参观才能向公众开放。
4北基督教堂/ North Christian ChurchEero Saarinen, 1964
5 4号消防站/ Fire StationNumioerFourRobert Venturi, 1966
6 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IM Pei, 1969
7 哥伦布市政厅/ Columbus City HallSkidmore, Owings and Merill, 1981
最近刚去Columbus打卡,制作了一张地图上面有所有建筑的准确位置,还附有影片里相关场景的截图。
https://www.google.com/maps/d/edit?mid=1tsVLVs4qyhd-Fu_PPI-jsxJdmjQFy26e&usp=sharingTips:1. Columbus城市很小,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玉米地小镇点缀了些许现代建筑,开车转遍所有的建筑一下午就足够了。
2. Columbus Regional Health Mental Health Unit影片拍摄的位置在东岸,附近有医院的停车场。
千万不要跟着google map的导航去西岸,野草很高,走不近河边。
3. Miller House每周只有几天有guided tour,需要预约。
如果没赶上是靠近不了的,因为在一个死胡同的末端,有铁门隔着。
4. First Financial Bank要天黑了之后去才能拍出好的效果,白天去平平无奇。
5. 去Observation Tower和New Brownsville Covered Bridge在圆形湖的南边有一个停车的地方。
停在那去这两个点都很方便。
故事的开端始于一场意外。
发病的教授病倒入院,儿子忡忡从韩国赶来哥伦布,被取消讲座的女孩怅然若失。
围墙内,男主角锁眉处理不得已被耽误的工作;围墙外,女主想问候而又犹豫。
“my name is JinJim?Jin, with an nHey, Jin.”借烟不愧为破冰的万能之钥。
两三口吐雾,便消磨了陌生人之间的安全边界。
幽默的人初次打招呼都令人印象深刻。
最是浪漫的是女孩Casey和Jin的几次谈话,在惬意交谈中分享兴趣、探讨人生、袒露自我。
故事在光线流转的镜头里悄然升温。
建筑美学是契机,两个漂浮着的孤岛有了相同的声频,开始共享频道。
彼此独立的生活经验是灵魂碰撞的加分项,相近的智识水平,有观点的个人见解,叠加良好的共情力,造就愉悦的谈话氛围。
于是乎,繁琐生活里,两人听见了虫语,听见了风声。
Jin是真实的,个人主义至上。
面对父亲病危的情况,坦言自己的真实心境——不想父亲好起来。
别说被儒学影响深远的亚洲人,就连在自由国度土生土长的Casey也难以接受。
谈及个人选择时,Jin建议Casey深造的口吻过于强烈,被认为是在leaturing……成长环境带来的矛盾,家庭角色带来的责任,各种羁绊交错下,矛盾产生。
选择不被理解,想法不被体谅,固执的性格叠加不被感知的动机,一如世事各种争执的起源。
矛盾易产生,也易消逝,它抵不过两个人的共性和个人魅力。
真诚的交互里,主角有温柔过招的机会和能力,造就影片的高光时刻。
温柔是多稀有的东西啊。
有人愿意挚诚倾听, 难过时刻便不用暗自咀嚼等待愈合。
没有人愿意随随便便袒露自己,因为一开口,就仿佛是承认了自己的软弱。
又或是认为,被掩盖的往事何必再谈论起痛苦多一回?
隐藏多好,这样就可以让自己仿似不受影响。
或许开口很难,但只要倾诉的对象是适当的人,忧伤就会得到救赎。
喜爱主角人设。
思考有深度,清醒而自知,未来有潜质。
观影完忍不住期待,我们,会在怎样的时刻会和他人相遇,真切地闯进彼此生命,并且有能力把重要的人留下?
想做温柔的人儿了。
把毛刺收一收,等遇到频率相同的人,一起在做尽平凡事:细节里看见瑰宝,大地像乐园美好,动荡下浪漫地散步。
毕竟啊,不能因为想免受伤害而变得凶巴巴,也不想虚张声势地圈地保护自己了。
低潮期,也要大胆相信和向前迈步。
最后,关于剧情。
单薄吗,对话就足够让人细品。
情感交代不明吗?
又何必要碰撞出强烈的火花。
东方美学的朦胧不被看见吗?
主角之间的故事不落俗套,仍然浪漫,让人神往。
结局不应单一,明朗也不要是叙事的选择,留白也未尝不可。
当互相有了影响,一切就有了意义。
The director develops the whole film by storytelling. He also tells a good story with conversations.Cathy's lif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Kim. She struggles in poverty. Her addicted single mother prevents her from chasing the dream, either. Kim was born in a decent family, but he was unsatisfied with his busy father. As a professor in architecture, his father spends very little time with his son. Thus, Kim is unwilling to help his father who is in hospital. Cathy devoted her overall life to her mother, while Kim is too selfish to spare some time to his father. Similar to many irrational romantic stories, an unexpected encounter and a cigarette start their relation. However, the leitmotif of this story is not about love. Cathy and Kim are mirrors for each other. Kim encourages Cathy to realise her dream. Cathy goes a tour in Colombus with Kim. He begins to understand his father by analysing forms and functions of buildings. It seems that they go to opposite directions in the end. But I believe that they have the identical result. They are aware of and are changing previous unhealthy familiar relations. This film is also a good example of psycho-geography for beginners. Buildings are emblems of changing emotions. The bank frees Cathy from life pressure. The big window is an obstacle between her mother and her. Although everything seems transparent between them, they still need more independence from each other. After all the conversations, Kim does not hate architecture anymore. Instead, he reads his father's mind carefully as he gazes at every piece of architecture. It is confusing to see storytellers are in a quasi-romantic relation. However, it is the story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in their life.
本文节选自我的课程期末论文作业(通选课《现当代建筑赏析》,董豫赣授课)。
特摘选“互文”部分与友邻分享,另在文末附上详细建筑信息与自制地图,方便友邻研究或巡礼。
背景提及哥伦布,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俄亥俄州的首府,但影片中的哥伦布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以南64公里。
这个只有四万人口的城镇看似不起眼,却是现代主义大师之作云集处,被誉为“大草原上的雅典”、“建筑师的麦加”。
原本以发动机制造业闻名的哥伦布,如今能够成为建筑爱好者的天堂,得益于柴油发动机大亨欧文·米勒(J Irwin Miller)对建筑的喜爱。
或许是想要打造一个精神归宿,亦或者出于陶冶情操的目的(人造文化,美国的一大特色),自1954年起,由米勒创立的Cummins基金会聘请贝聿铭、罗伯特·文丘里、伊利尔·沙里宁及其子埃罗·沙里宁等建筑师设计了70余座建筑。
于是这个小镇成为了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试验田,一跃成为美国城市建设排行榜上位居第六的城市。
作为一部“无处不与建筑有关”的电影,《在哥伦布》选择这里作为舞台是合适的。
也因此,影片几乎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知名建筑里面(或附近)。
建筑与人物关系的互文作为一部被称为“以建筑为主角”的电影,《在哥伦布》以其独特的摄影手法展现了建筑,例如大量使用远景、大全景、对称构图等等。
但在这里我不想过多谈论“电影技法如何表现建筑”,而是想更贴近建筑本身,转而谈谈“建筑如何影响电影叙事”。
我认为,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是有意识地让建筑本身参与到人物关系的构建当中的。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点是在凯西与金第一次相识时。
为了展现两人从“陌生人”到“交朋友”,导演让凯西站在图书馆的广场一侧,而让金站在欧文花园旅馆一侧,他们中间隔着栅栏。
当他们开始交流时,两人沿着栅栏往前走,摄影机也向后退。
直到互相自我介绍,他们恰好走到一个缺口——栅栏和隔阂一同消失了。
他们放下了戒备。
我暂且将这种手法称为“建筑与人物关系的互文”,即建筑的造型和结构特点本身与人物关系相互呼应、互为补充。
于是我开始从这一角度入手,发现全片存在多处类似的手法。
第一基督教教堂 – 不对称的平衡关系第一基督教教堂是伊利尔·沙里宁1942年的作品,是美国第一个简约现代风格的教堂。
该建筑一反传统教堂“对称”的设计原则,只将服事人的圣餐台居于正中,其余所有设计都尽可能地实现“非对称”的理念。
当你观察建筑的正立面时,会发现门不在立面的正中间,同时十字架也不在门的正中间。
同时为了强调这一点,沙里宁还用标准尺寸的网格将其标识出来。
门框到墙体是左三格和右两格,十字架到门框是左四右三。
除开建筑的主要结构,“不对称”的理念同样体现于细部之中。
正门的把手一正一反且一大一小;楼梯左右两边的扶手错落,避免对称;钟表的表盘甚至都没有在钟塔的正中央,而是偏向左侧。
沙里宁“非对称性”的反传统倾向本质上是一种现代主义思想。
第一基督教教堂的非对称性与故事中的两对人物关系互文。
第一对是凯西与金,他们一个出身建筑名门,一个出身贫寒;一个对建筑毫无兴趣,一个对建筑充满热忱;一个是外来过客,一个是本地居民。
但他们共同拥有的是“建筑学与生活之间的矛盾”,一方来自父亲,一方来自母亲。
正如凯西第一次带着金参观第一基督教教堂时说的那句“这是不对称的,但仍保持着某种平衡”一样,他们的关系也如同这座教堂一般不对称,但却在最后达成了某种美妙的平衡。
第二对是凯西和她的同事加布。
故事结尾处凯西决定离开时,暗中仰慕她的加布却无法挽留。
他们的关系如同他们的座位/他们身后的教堂一样不对称——凯西在前面,加布在后面看着。
《共和报》办公室 – 半透明的暧昧关系作为芝加哥学派第三代的重要传人之一,曾经与密斯共事过的迈伦·戈德史密斯自然也偏爱大玻璃幕墙和简约的金属框架结构。
玻璃所具有的材料特点在这里体现——透明但隔音,可看而不可听。
这一点在《Playtime》里有涉及。
玩乐时间 (1967)8.81967 / 法国 意大利 / 喜剧 / 雅克·塔蒂 / 雅克·塔蒂 Barbara Dennek
根据电影给出的画面以及文末的地图,我们可以确定《共和报》办公室和石灰岩柱的相对位置关系。
这是凯西在石灰岩柱下偷窥报社的前提。
郭共达在这段戏里充分利用了玻璃幕墙的特点来展开故事。
凯西打电话向母亲的同事确认她有没有在上班(凯西担心母亲会偷偷翘班去和男人约会),而玻璃那头的同事却故意不接电话,装作没有听到,在凯西留言完后又立马拨出了一个电话。
但玻璃幕墙阻隔了声音,凯西并不知道同事在给谁打电话、在说什么。
观众只能猜测她是给凯西的母亲通风报信:“女儿来查岗了”。
《共和报》办公室的玻璃幕墙在此处与“凯西-同事 / 凯西-母亲”之间相互隐瞒的暧昧关系互文。
凯西无法听见同事在打给谁,但玻璃提供了她“看到同事在打电话”的可能,如果换成其他不透明的建筑材料,这种暧昧关系便不会存在。
也许会有人觉得我过度解读了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的特性,因为玻璃随处可见。
但这场戏是以凯西对玻璃的阐释为开头的,多少可以印证我的解读。
哥伦布大会堂 - 断裂的关系与连接的企图哥伦布大会堂是建筑师爱德华·巴塞特于1981年设计的作品,但关于这栋建筑的资料并不多。
作为哥伦布市的市政厅,三角形的建筑外形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
建筑最大的特色是正面两根出挑的门楣(或是一根断开的门楣,取决于你怎么看它)。
由于断开,这两根门楣在结构上并没有功能,同时它也不是一个建筑物体。
我认为它更多地承担了装饰和表意的功能。
来源:谷歌地图街景两根门楣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凯西和金就家庭伦理观发生争执之后。
凯西执意“母尚在,不远游”,而金却希望自己的父亲死去。
两人的关系出现裂痕。
而此时摄影机是从下往上俯拍门楣间的缝隙的,这无疑强调和放大了这种“断裂”,与两人关系的破裂互文。
门楣第二次出现是在凯西和金和解后。
此时摄影机却选择从侧面用更大的景别去拍摄,这样一来缝隙在视觉上就小了很多,突出了在水平上的连续性。
同时,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观察两个门楣,会给人以一种“连接”的倾向。
我思考了很久这种连接的倾向感由何而来,虽然可能有些过度解读,但它确实让我想到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
那是一种带有神性的“连接的企图”。
(而且看起来的确很像)
如此,哥伦布大会堂与“凯西 - 金”关系的互文便显而易见——暂时的断裂,但趋向连接。
并且,凯西和金在情感上的连接的确是通过建筑完成的,但此处指向抽象的建筑学。
建筑物暗示情感连接,建筑学推动情感连接,最终引向影片的主旨——建筑是可以承载和连接人的情感的。
导演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这个门楣成为了蓝光碟片版本的封面。
建筑附录该附录完整收录14处建筑地标,末尾附地图。
1. 米勒之家 The Miller House and Garden,埃罗·萨里宁 Eero Saarinen,1957. 故事开场时,李再勇参观的建筑。
2. 巴塞洛缪县公共图书馆 Bartholomew County Public Library,贝聿铭 I.M.Pei,1969. 女主角凯西工作的图书馆。
https://www.mybcpl.org/about
3. 第一基督教教堂 First Christian Church,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1942.以非对称性闻名。
4. 罗伯特·斯图尔特大桥 The Robert N. Stewart Bridge,J·穆勒 J. Muller,1999. https://www.columbus.in.gov/engineering/about/about-the-bridge/
5. 第一金融银行(原欧文联合银行) First Financial Bank,德博拉·伯克 Deborah Berke,2006. 凯西最初喜欢上建筑的地方,她第三喜欢的建筑。
德博拉·伯克为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首位女性院长(2016)。
6. 欧文花园旅馆 The Inn at Irwin Gardens, 亨利·菲利普斯 Henry A. Phillips,1910. 男主角金的下塌处。
https://columbus.in.us/inn-at-irwin-gardens/
7. 欧文会议中心 Irwin Conference Center,埃罗·沙里宁 Eero Saarinen,1950. 凯西第二喜欢的建筑。
8.《共和报》办公室 Republic Newspaper Building,迈伦•戈德史密斯 Myron Goldsmith,1971. 凯西第五喜欢的建筑。
《共和报》办公室:http://www.som.com/china/projects/the_republic__newspaper_plant__offices
9. 哥伦布心理健康卫生局 Columbus Regional Health Mental Health Unit,詹姆斯·波尔舍克 James Stewart Polshek,年代不详。
詹姆斯·波尔舍克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主任,第74届AIA金奖获得者。
10. 石灰岩柱退伍军人纪念馆 Limestone Pillars - Veterans Memorial,作者不详,年代不详。
石灰岩柱位于“8号建筑”《共和报》办公室街对面。
11. 北区基督教堂 North Christian Church,埃罗·沙里宁 Eero Saarinen,1959.
12. 新布朗斯维尔廊桥 New Brownsville Covered Bridge,史蒂芬·朗 Stephen H. Long,1840.
13. 哥伦布大会堂 Columbus City Hall,爱德华·巴塞特 Edward Charles Bassett,1981.凯西第十八喜欢的建筑。
爱德华·巴塞特口述史:http://digital-libraries.saic.edu/cdm/ref/collection/caohp/id/235
14. Mill Race公园瞭望塔 Mill Race Park Observation Tower,斯坦利·塞托维茨 Stanley Saitowitz,年代不详。
建筑师个人主页:http://www.saitowitz.com/感谢友邻Amazin @211444626 提供瞭望塔信息。
14个出场建筑的空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为哥伦布市全貌,图2为“上图所示市中心区”局部放大图。
图1 哥伦布市全貌
图2 “市中心区”局部放大图 【参考文献】 [1] 发条橙的暴力美学 = 粗野主义建筑?
. Wallpaper卷宗, 2018. http://www.sohu.com/a/275034810_656460[2] 把噗. 这部处女作,是我的年度十佳之一. 豆瓣网, 2017.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35765/[3] 朱马查. 深焦 x Kogonada:美国网红弃读博士后宁静的处女作. 深焦DeepFoucs, 2018.http://www.sohu.com/a/217984758_758090[4] 李明洁. 建筑师的麦加:哥伦布小镇. 《航空港》, 2015(2). http://greatchina.ecnu.edu.cn/e7/36/c2259a59190/page.htm[5] 人间世. 在哥伦布看一场《在哥伦布》. 豆瓣网, 2017.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81500/ [6] ALE. 片中女主的建筑排名. 豆瓣网, 2017.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51527/ [7] 董豫赣.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
“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
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
对一个问题如果有许多解决方法,其中的那种给使用者传达美和情感的就是建筑。
——路易斯·巴拉干(墨西哥建筑师)从建筑的美学体系,到人生的成长轨迹。
从建筑的对称现象,到人生的平衡理论。
建筑与我们的一生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
建筑不可能离开人类,独存于世;人类不可能远离建筑,旅居旷野。
我们,人的一生!
就像建筑一般!
不断的拆毁、构建、装饰、推倒、再建...周而复始...美国电影《Columbus》(哥伦布)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John Cho(饰演建筑大师的儿子Jin)、Haley Lu Richardson(饰演为了照顾母亲而放弃自己未来的女儿Casey)故事概述:Jin与Casey各自所经历的人生构建 上映时间:2017年8月4日在美国上映
静态的建筑、动态的人生,看似毫无关联的两者,在影片《哥伦布》中,交织出了不一样的图案,美丽却泛着淡淡的忧伤。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影片,穿梭游离于建筑、人生之间,仔细探讨一番。
影像篇本作拍摄地点,位于印第安纳州的哥伦布小镇。
在这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地方,拥有着近60座著名建筑,高居“美国城市建设排行榜”第六位,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建筑中,大师之作鳞次节比。
如:Saarinen设计的教堂(North Christian Church)、贝聿铭设计的图书馆(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Warnecke设计的学校与校舍(The Mabel McDowell School)...行走于建筑乐园之中,导演Kogonada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摄像美学),安排了一场“观众与建筑”之间的近距离接触,让荧幕前的每一位直观感受到了现代建筑的魅力与深度!
工整细腻的摄影构图,巧妙柔和的光线处理,清新治愈的慵懒气息,弥漫于作品的影像中,美轮美奂,令人陶醉。
思考篇作品的两名主角,都与建筑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的出现、相遇、分开,是偶然也是必然。
男主Jin:由于建筑师父亲发生意外,心不甘、情不愿的从首尔飞赴哥伦布小镇加以照看。
女主Casey:因为母亲的缘故(曾有吸毒史),放弃外出深造机会(追寻建筑梦想),留守家中。
看似命运迥异的两人,却有着不少共通点①与建筑之间的缘分②心中的压抑与彷徨③受困于家人的牵挂正是这些无形的交点让他们走在了一起。
在缓慢推进的叙事中,Jin与Casey的心理都经历了“迷惑->彷徨->犹豫->释放->坦然”一系列的转变(“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过程)。
导演利用”空镜头“搭配上男女主角之间的心理变化,有效的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了影片终极主题——心灵的归宿。
(与自己和好)非常震撼!
对称篇建筑物⇄ 主人公对称,是这部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
①建筑设计的对称性②主角家庭背景的对称性(反差)③Jin、Casey心态变化的对称性(压抑->释怀)④结局时,Jin、Casey对于未来选择的对称性(一个留下,一个离开)⑤画面与叙事的对称性(前者:工整、清新;后者:有序、温暖)⑥视觉与语境的对称性⑦摄影构图的对称性
“对称之美”散落在影片各个角落,美不胜收!
观影结束后,笔者痴痴的坐在沙发上许久,脑海中不断掠过影片的画面、对白,意犹未尽...导演★★★★☆(处女作,太”高大上“了)演员★★★☆☆(女主演技没得挑,男主John Cho的表演有待提高)剧情★★★★☆(看建筑之美、谈家庭之殇、品人生五味)视效★★★★★(年度最强画面表现力)音效★★★★★(温暖、柔和的配乐,与画面丝丝入扣)推荐度★★★★☆(治愈系,“放下过去,与自己和好”,堪称年度佳作,推荐给每一位热爱电影的同学们)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构图极美,运镜也让这些建筑在影片中焕发着如有生命的角色般的光彩。
建筑治愈的理论很有趣。
可爱的小Lu表演平实细腻动人,今年看到现在最棒的了。
<3 剧本快到结尾处感觉有点留白留大了,显得尿急,但其实再想想回味悠长哦。
'17最好观感之一。
有几场戏真实戳哭。
建筑学概论,混剪界代表人物终于杀入电影创作圈。
精致考究但并不花哨,固定镜头传递的静止感,全程帧率都是挑动时间的拨片。
处子作能绷住这样的风格很不易,大量切分画面的单点透视纵深构图,与精于建筑设计的城市空间,构成了新奇,富于美感,近乎禅定的内心影像。
写在前面的一些话:这篇影评注定不是一个好的影评,因为如果不是恰好寄居在哥伦布,我可能是不太情愿花6刀去看一场情节寡淡的小镇观光片的。
可是既然是设定在身边的故事,就免不了想要一看究竟,然后投射了自己的生活在里面。
请大家原谅。
提到哥伦布,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隔壁俄亥俄州的首府哥伦布,而片子里描绘的是位于印第安纳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哥伦布。
我时常拿小镇哥伦布跟东北的大庆类比,一个城市全然因为一个产业而繁荣起来,在这份产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整个城市也蓬勃发展,8小时以外还有自己的文化宫,儿童公园和工人俱乐部......随着这个赖以生存的产业走向落寞,小城也慢慢归于沉寂,有些甚至从地图上消失了。
哥伦布走过了昂扬的上升期,进入了人到中年的平稳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平静如水。
这个以生产发动机著称的中部小城,按理说跟建筑美学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
可是或许是忧心小镇的人们没有精神归宿,又或者单纯是发动机厂当年那个年轻的富二代总裁从欧洲学成归来,需要打造一个更高尚的自我,前辈们硬是把整个哥伦布建设成了一个建筑美学的实验场。
可是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到底对小镇被强力助推起来的文化氛围感知多少呢,片子里面男主Jin评价道:”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 like nothing”. 在小镇的事业变得没那么激情燃烧之后,情怀这个被玩坏了的东西,到底算是什么?
逃离还是留下,诗还是苟且,片子的基调定在这里了。
Jin和Casey作为故事的男女主角并没有在剧中发展出男女之间的情爱,或者说迅速的超越了这个狭窄的范畴,进入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尽管两人来自完全不同的阶层,却都因为现实的原因,不得不选择暂时留在小镇。
Jin的形象代表了新一代亚裔移民在父辈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源中,接受着异常严格的精英教育的同时,也饱受亲子关系的疏离所带来的伤痛。
片子里让我很欣赏的处理方式,不是用大量的闪回讲故事,而是在时间流淌的正常顺序下,通过人物的表达,含蓄又清晰的交代了人物背景。
Jin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很难用恨来概括。
恨是有的,但更像一种小女生对前男友的复杂的恨意,里面夹杂了太多不被重视的委屈和“你也有今天”的报复快感,当然还有被深深掩盖住的悲伤。
尽管努力表现的冷静沉稳,Jin的内心始终停留在了那个无法被满足的童年,于是当被告知父亲的病情很不稳定,他需要留在小镇等待时,Jin赌气似的自说自话“why do I have to slow down, while you never waited for me?” 与Casey的相遇是在Jin结束了一通暴躁的电话之后。
Casey代表了美国原生的底层白人家庭,是哥伦布这个小镇的原住民。
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和大批新人才的涌入,他们不知所措的被抛在脑后。
残破的家庭,有限的社会资源使得年少的Casey即便想有所作为也积重难返。
于是在图书馆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麻痹自己说,这样挺好。
两人的相遇使他们开始交谈自己的人生,延绵在哥伦布风格各异的建筑之间,交谈带来了思考和改变,最终挣扎过后,两人选择了反转的人生。
可以说这样一部电影,背景可以设定在任何小镇,谁没点故事呢?
但是既然选择了哥伦布,可以说是把小镇的气质挖掘到了淋漓尽致,一种淡淡的好像乡愁一样的忧伤,让我这个寄居的旅人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關於導演,韓裔美國人,出於隱私考慮,從未公開自己的本名。
曾以研究小津安二郎取得博士學位,其藝名Kogonada,取自經常與小津合作的編劇野田高梧,結合小津墓碑上的“無”,西班牙語為nada(名田),因此藝名取作“名田高梧”。
《Columbus》是Kogonada的首部電影長片,也許是題材上的緣故,我覺得比《After Yang》好,《柏青哥》第二季換導演了,不知道是出於何種考慮。
電影講述發生在哥倫布的兩場美麗邂逅,男主角與女主角邂逅,觀眾與現代建築。
兩個對建築都很感興趣的人在優秀建築薈萃的園區裡晃蕩、聊天、分享,從最後的結果上看各自影響了彼此的人生軌跡。
兩個很喜歡書的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去探索城市裡的獨立書店,應該也是很美好的體驗,又或者,一起去二手書店找一本彼此都喜歡的絕版書。
结合了安东尼奥尼的建筑空间精神外化与小津招牌的pillow shot,郭共达通过人物的游走与镜头的游移构建了影片中的哥伦布。
对于这座市中心布满现代主义杰作的制造业小镇而言,最大的矛盾无疑在于如今它主要产业与其城市建筑之间的巨大裂痕。
而这也建立了片中最基础的,也是凯西所面临的困境。
对于大多数在这里长大的人来说,那些建筑不过是上个时代留下的纪念碑(monument),”Grow up around something, feels nothing.” 而了解这些建筑,并产生共鸣,对于凯西来说是成长中面临家庭困境的情感寄托,也是梦想与现实残酷的对立。
作为人物镜像的对立,金的到来则叩开了凯西生活中静止的(建筑-丰碑【档案/历史】-生活)三位一体的状态,在交谈中将日常生活所延展开的意指与近乎永恒的建筑物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成为推动力,推着凯西越过那片美利坚walmartvile的藩篱。
(现代)建筑如何打动人?或者我们换种问法:一个美国中部极其乏味的小城是如何吸引了如此众多的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印第安纳的哥伦布或许最能体现最原初的殖民航海家带来的那种他异性冲撞 当女主摇着头表示本地人并不理解这些建筑时 所有被“困”于美国小城的压抑都被书写在了她无奈的表情上。是生病母亲的存在阻止了女主前往大城市成为建筑师的梦想?抑或是哥伦布小城本身与现代主义的矛盾构成了女主心中难以化解的结?Quinco Consulting Center的桥式建筑与小河边、第一基督教堂的高塔前、北基督教堂的礼堂内…现代建筑能否给两个处于迷茫状态的主角以普遍性的安慰?美国梦的普世幻象披着现代主义的面纱试图掩盖其外来者的无根本质,正如其所鼓吹的抽象政治-经济理念一般,拒绝着具体大地的不满,啮噬着人的心灵(女主母亲的隐喻)
上次看完一部片立刻二刷,怕是不记得多少年前的事了。
他们就像两条直线 在短暂的相遇后 各有新的方向 他珍惜这种美好的相遇 仅此 不过多奢望
摄影让观众能感受到这个小镇建筑的魅力,但疏远了观众和主要角色内心的距离。
阶级、身份和价值观错位,但太工整,建筑部分像硬放进去的。
建筑学概论,混剪界代表人物终于杀入电影创作圈。精致考究但并不花哨,固定镜头传递的静止感,全程帧率都是挑动时间的拨片。处子作能绷住这样的风格很不易,大量切分画面的单点透视纵深构图,与精于建筑设计的城市空间,构成了新奇,富于美感,近乎禅定的内心影像。
建筑是好看的...
很多时候,人类的生命和感情都不像建筑一样拥有永恒且凝固之美,它们的变化甚至消逝都无法掌控。
看了这个我头一次清晰滴感到,电影创作中的空间感和用电影来拍建筑,可以完全是两回事。安氏老塔那样的是前者,更像是把建筑与空间融入创作;这个是后者,像是把建筑当做一个角色来表达。倒也木有哪个比哪个更好,只是创作上和研究上都可以走完全不同的路径。
两星给摄影。对话多处直接是尬聊啊,女主好像还没走出自己演电影的兴奋感。。这种拍法拍纪录片岂不是更好?
一星给主题构思(以建筑清单来组织叙事,以建筑空间来指涉、隐喻、映射人的关系),一星给镜头气质(那么不为所动的沉稳),一星给女主的表演状态(那么自然松弛)。但故事设定与人物设定透露出新导演常见的雕琢、刻意和附会,虚了点。
2星给建筑,其余的都挺扯淡的
算是标准的文青电影,艺术感的建筑,很淡然的感情,漂亮的镜头,社会化的理论,某个小城市……换个名字换个地点,可以套拍无限次……
尽力了~~~~没看完
讨论注意力本身就是又一种迷思,确实让我看得有点想睡觉。
只能说是一部过得去的学生之作
2.5星吧。最别扭的地方在于,导演好像不会让镜头连贯和流动起来。建筑是毋容置疑的好看,而吸引我看下去的仅剩建筑本身了,对导演感觉遗憾。
有关“搭建”,用建筑链接角色,文本,影像,值得反复观看和讨论,构图控高潮片,但又不仅于此。
《在哥伦布》是韩裔美国导演郭共达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个发生印第安纳州一座小城的故事,故事巧妙的将建筑和建筑师、现代主义建筑关于“建筑与人的联系”的理念以及城市中普通人生活联系了起来,讲述了一个具有治愈力量的故事。处了故事之外,电影的画面更是极具美感,极简的禅意,建立平衡起又打破平衡,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是一种微微地“失衡”或倾斜。电影画面的另外一个明显特征是视角,摄影机视角大部分时间都是以齐腰视角拍摄的,也有事微微的仰视,这种样式会使得作为画面主体的人物向相机倾斜,当然还包括建筑。
画面很美很舒服,城市建筑巡礼。固定的镜头,微妙的情感,去变化迈入下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