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是一部“夹货”的荒诞喜剧,内容真没什么好谈的,核心就是黑人问题和资本剥削的问题,电影把两者做了个结合。
在这我为什么说是黑人问题而不是种族歧视,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美利坚,黑人在种族歧视这块绝对独一无二。
从前,黑人遭受了最严重的种族歧视,但经过这么些年,黑人在发达国家获取的权益早就远超公平这一概念了,任何人都谈之色变,涉及到歧视黑人的案子律师都打破头去抢,因为用屁股打都能赢,而且钱哗哗的赚。
是美国消灭了种族歧视吗?
人心里的火是无法熄灭的。
我也摊牌了,我讨厌黑人,也像网上流传的段子一样,我讨厌种族歧视,并且我讨厌黑人。
这里关联到我们国家,我想到的倒不是什么歧视,一是部分少民,以前经常被拿来说道的新疆人做生意,卖切糕,这些新疆人在各地都有协会,鼓励少民来发达城市,交他们利用政策耍无赖,摆摊赚钱,因为他们知道你们拿我没办法,你说一大通他们还能装听不懂,处理还得找新疆民警。
还有买买提开的兰州牛肉拉面,前两年下规定部队不准经商,一排店面全关了,就兰州拉面开着,要不怎么说五等汉呢(对了最近要通过外国人永久居留权,还要再下降一等)。
二是现在网上新多出来的田园女拳,整天鼓吹自己受到的不平等,完全不谈自己受到的照顾和应尽的责任,并且田园女拳大概率是恨国贼。
“索取”是他们的关键词。
回到之前说的黑人问题,现在声讨歧视黑人的电影层出不穷,还大部分是美国片,我都看腻了,但我相信以后还会越来越多,因为黑人永不满足于平等,同样的,歧视黑人也永不会消失。
然后说道资本剥削问题,话说当年我在贴吧跟一位住在欧洲的老哥聊过类似的事情,他说黄种人在当地不受欢迎,是因为最近他们那经常示威游行,一天有效工作4个小时还喝喝下午茶的当地人觉得受到了压迫,然后那些亚洲面孔从不参加,他们认为这是助纣为虐,你们甘愿当奴隶。
我想这跟我们这的“在你休息的时候总有人在努力”这种心灵鸡汤完全不是一个路数啊,习惯了最低8小时工作的国人觉得完全是天堂好吗。
那么问题来了,具体什么是被剥削了,什么是获取了应得的?
我不是在说我们这特殊,前些日子也有关于996的套路,马云的福报论被喷得狗血淋头,因为我们马总毕竟不是技术人员,鸡汤发惯了,这次也收不住。
这问题就是个“度”的问题,不同阶层的度怎么可能一样啊。
片中他们抗议的当天cash被提拔为pc,同伴认为这是背叛,他也承认了,但事实就是他的提拔就是他善长这份工作,他出类拔萃于他的同伴,哪怕这份工作是作恶,跟他们的抗议并无关系,这就是现实。
说了这么一大串,其实我想说的是,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
人都是自私的,善于把自己放在最容易获得利益的集体中,贴上标签,一会我是黑人,一会我是被剥削者,一会我是少民,我是女人,我是这些人的时候我应该获得什么,你不能如何如何。
这叫划圈,无私慷慨的人,大概圈比较大一点点吧。
我特别喜欢鬼扯的电影,就好像我喜欢鬼扯的人,就好像一部电影里莫名跳出来的马人或者外星人,却让人脑洞大开,啼笑皆非的同时发现原来你的用意如此明显。
让人挺开心的 即使它是一部具有讽刺资产阶级斗争的电影,即使把人变成马还提高社会生产力,即使毫无人权的那一类人更为嚣张,即使这个电影里的社会是虚构的,但他也许是跟我们的现实拥有共通之处,不是吗?
经济社会好像在往坏的地方走,在经济总量越来越高的时候,人们的自由度越来越低,人们的眼界越来越低,永远停留在物质欲望的基础上,随大流去面对这个物质社会。
三毛说游戏人间是她的生活目的,结果她自杀了,海子说从今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他也自杀了,川端康成,太宰治,人生的幸福问题是我们千百年在思考的,生命的珍贵在于我们可以提早选择结束,在于我连自己的生命都有权利选择,为什么我的思想观不能自我选择,人类的共识在于思考是人类的本质。
决定论里说人的一生终有安排,没有独立的偶然的结果。
自由意志论说世界与人是有偶然性的,是有自我觉醒的自我决定。
以前,有一个群体叫“上班族”。
后来,TA们喜欢自称为“上班狗”。
从“族”到“狗”,一字之差,人格没有了,被剥削感有了。
别担心,今天不是来讲丧气话的,而是给上班狗们推荐一部非常爽的奇幻喜剧—— 《抱歉打扰》(《Sorry to Bother You》)。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名黑人小伙(勒凯斯·斯坦菲尔德 饰),他和大多数“上班狗”一样,面临着很多生活上的问题,比如求职碰壁、房租太贵、工资太低等等。
他目前处于失业状态,和女友租住在叔叔的车库里,已经拖欠四个月的房租。
车库的居住条件非常差,尤其是车库的大门关不严,有时候他和女友正在亲热,大门会突然打开,让街上的行人看光光。
不过主人公的名字起得非常好,叫卡西·格林(Cassius Green),其中Cassius的发音近似cash(现金),Green是绿色,所以他的名字就是“绿色的钞票”,即美元。
这个名字预示了卡西后来的飞黄腾达。
卡西的女友由泰莎·汤普森(代表作《西部世界》、《雷神3》)饰演,她的名字叫“底特律”,与美国著名的黑人城市同名。
与男友的“一身铜臭”不同,底特律的主业是各种打零工,副业是一名艺术家,她还在筹划一个以非洲为主题的艺术展。
卡西去一家公司求职,特意伪造了简历、奖杯、获奖证书,没想到被面试官一眼识破。
当他以为面试黄了的时候,对方却告诉他:“我们招的是电话销售,是个人就要,来上班吧!
”于是,卡西和女友入职该公司的电销岗,每天按照公司给的话术和剧本打电话,电销的开场白通常是:“Sorry to Bother You.”这句话就是本片的片名。
作为一部奇幻喜剧,《抱歉打扰》有点类似埃德加·赖特的电影风格,以各种夸张的、无厘头的方式引人发笑。
例如卡西在电话推销的时候,会被“传送”到电话的另一头,与接电话的客户面对面交谈,不管对方是在吃午餐、啪啪啪,还是上厕所。
懂行的人都知道,电话销售的工作非常枯燥,成就感也很低,往往打一百个电话也没一个有效客户,还容易被人投诉。
卡西刚刚入行,很快就遭受了挫败感,这时有两名同事向他伸出援手。
其中一名同事是个上了年纪的黑人,他告诉卡西,打电话的时候不要用黑人的口音,要用白人的腔调赢得客户的信任感,于是卡西就学着用白人的腔调说话,果然拿下了不少客户。
影片中,卡西的白人腔调由另外的配音演员完成,形成一种搞怪的反差感,同时也讽刺了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
另外一名伸出援手的同事由史蒂文·元饰演,他的名字是Squeeze,有“挤压、压榨”的意思,所以大家叫他阿挤。
片中角色的名字都和他们的性格有些关系,例如公司里还有一个女高管,她的名字是“放荡”(DeBauchery)。
阿挤的名字虽然是“挤压、压榨”,却最痛恨资本家们压榨员工,于是他在公司里组织了一场罢工,还邀请卡西和女友加入。
于是在打电话的高峰期,全体员工在阿挤的带领下,纷纷挂断了电话,对着高管的办公室不断大喊:“F**K U,豪视(公司名字)!
”这个场面真是太TM爽了。
不过就在罢工如火如荼的进行时,高管们把卡西独自叫到办公室,原来卡西用白人腔调拿下了不少客户,因此公司决定提拔他为“超级接线员”。
“超级接线员”不仅可以享受专人电梯、独立办公间,还将参与更赚钱的销售项目。
面对高薪的诱惑,卡西背叛了同事与好友们的罢工活动,当了一名工贼。
每天早上,卡西和其他高级员工都要在防暴队的保护下,穿过高喊着“工贼不许过”的罢工人群,进入公司办公。
因为立场的不同,卡西也与女友、阿挤等人分道扬镳。
工贼,多么熟悉的一个词,但是又没几个人知道它的真正含义了。
每天快到下班时,当“上班狗”们还在互相观望、磨磨蹭蹭,耍着“等其他同事第一个走了再下班”的小心机时,应该与卡西此时的心情差不多吧。
当上“超级接线员”之后,卡西发现他负责推销的新产品居然是奴工。
原来豪视公司最大的客户是无忧公司,后者趁着穷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与他们签订了终身合同,只提供廉价的床铺、食物,却要求他们每天无偿工作14个小时。
无忧公司的老板史蒂夫由艾米·汉莫饰演,这个白人企业家邀请卡西参加奢靡、淫乱的派对,表面上对这个黑人员工非常器重,骨子里却是一种猎奇的心态。
例如白人们看到卡西的肤色时,就认为他一定会说唱,还要求卡西现场表演一段说唱,卡西虽然不擅长,也只好硬着头皮唱了几段。
在对种族歧视的讽刺上,本片与《逃离绝命镇》非常相似,都是描述黑人个体希望融入白人社会而不得的尴尬。
派对之后,史蒂夫告诉了卡西一个大秘密,原来他的无忧公司已经对奴工进行了基因改造,将他们改造成了更适合干体力活儿的半马人,改造的方法就是吸食一种类似毒品的粉末。
史蒂夫知道半马人早晚有一天会反抗,于是希望卡西卧底到半马人群体中,成为“受操控的马丁·路德·金”,而他选择卡西的理由,就是卡西有过当工贼的经验。
从“失去人格的半马人”到“受操控的马丁·路德·金”,《抱歉打扰》以一种非常夸张的手法讽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但是这种夸张又蕴含着合理性。
“半马人”也好,“上班狗”也好,现实中人们面对剥削多半是无能为力的,就像阿挤的那句台词:“如果你认识到一个问题,却不知如何去控制,就只能下决心去适应这个问题了。
”不过本片毕竟是一部奇幻喜剧,卡西最终和好友们一起扳倒了无良老板,算是向这个操蛋的世界竖起一次中指吧。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我决定搞清楚:为什么感觉还可以,但是不好看呢?
我决定先把我喜欢的地方列举出来。
神奇地发现:缺点同时也会一个个蹦出来!
记住小前提,尊重它的喜剧定位。
(1)白人的声音。
这种象征性的设定“很小”,但是有种微妙的精准感。
以及声音切换、身份证明等延伸概念,可以在主线故事中作为点缀,同时不断强调主题。
况且这种“没有烦恼”的声音,确实带着一股傻气。
(2)艺术家女朋友。
清醒独立、包容又有态度。
最重要的是耳环很有意思!
(3)朋友反目battle时的无厘头。
想象中反目对峙的紧张气氛被戳破了,形成了反差式放松。
虽然喜剧安排有些刻意,但联系开头时俩人的损友式互动倒是说得过去。
(4)尴尬到脚趾抠地的rap。
起哄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想什么呢?
给害羞的人一点勇气?
如果对方真的不擅长岂不是一起尴尬!
这时候,为了不让场子冷掉,以及不要留下机会反思自己的起哄是不是错了——主动成为气氛组。
所以表演者大可放心上!
(5)安保系统。
输一大段密码+莫名其妙的电梯机器人。
对于影片本身的意义倒不是很大,可能是想突出诙谐的特质吧。
但这种小细节能体现巧思,是值得收藏的“小设计”。
(6)大Boss并不是魔鬼。
他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赚钱而没有更深沉的原因,是因为喜剧片的定位吗?
感觉角色主次和作用都安排得很明确,合理即可、点到为止。
(7)住所和车。
好可爱,满满的专属感。
可能导致不好看的地方:(1)角色交待得不清楚。
女朋友、亚裔、朋友……整个故事是在日常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角色的特质没有塑造好,难以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做法。
难免沦为推动的工具人。
(2)大家都不是幽默的角色。
设定笑点的空间会被压缩,很依赖反差、不合时宜等方式。
(3)节奏安排不好。
前面故事的时间走向是比较缓慢正常的,但是整体效果就像铺垫得太多,导致后半段的冲突和中心思想太拥挤。
反而有种突兀的感觉。
(4)感情线很好理解,但没必要吧?
“反叛精神”的互相理解,确实暗示着会有一段感情戏。
但是想不出这么安排的原因。
满足观众的预期?
增加丰富度?
总之,效果很差。
(5)矛盾冲突不大啊。
除了马人在厕所出场的时候冲击了一下,之后都很平淡。
男主角幡然醒悟的力度不大,难以引发共鸣。
(6)为什么选择马?
牛牛也很可爱啊。
(7)结局的小反转也太无聊了……导致我观看的最后一个想法竟是:太好了,终于结束了!
本片引入了一些科幻元素,也用了比较新奇的设定,来嘲讽资本主义的压榨。
算是有意思!
我带着这些槽点,去欣赏优秀的喜剧片了。
抱歉打扰,看完了。
又是典型的片头厂标一大堆不认识的那种电影。
我之前看犹大与黑弥赛亚字幕也是动不动抽风跑到屏幕上方,变成蓝色且巨大到溢出屏幕完全看不清是啥。
结果这回又是这样,还更严重了,开头就这样,调了下进度条好像前十几分钟都这样,这是什么情况?
压制的问题?
赶紧换了别的版本看…懒得外挂字幕那有时候碰到这种就挺蛋疼的…我说眼熟呢,和犹大与黑弥赛亚里的主角就是一个演员。
公司内与公司外是两套美学系统,公司外荒废破败,公司内色彩明快。
这个概念很像黑色党徒呀,不过这个配音太诡异了。
一条剥削链,最底层签卖身契,底层在血汗工厂,而他们娱乐的方式是看被人被揍的综艺节目,以此让自己觉得没那么惨。
还是跟龙虾一样,细节执行不行。
底层是特别特别在乎尊严的,他们极其需要认同感,而认同感的获取方式有两种,资本的纸醉金迷或集体主义的洪流。
前面预支工资都够买房买车,结果卧底5年才一百万?
太扯了。
导演技法还是不行,暴乱拍的是啥呀…男女主感情线非常败笔。
导演嘲讽了很多,政府无能,股市无道德,资本剥削链条,还有剥削式的娱乐品。
但却构不成明确的观点体系,整体很碎。
The first half is too long and not well-paced. The second half is the key part, but the plot lacks credibility. The two halves seem to be neither cohesive nor consistent. Overall, this film is an audacious but failed attempt at the discussion of capitalism. A much better satire was Kubrick's Dr. Strangelove.
你有没有想过死有时想过,因为有时活着有时死了,才会想活有时觉得自己很可怜,有些卑鄙,有些懦弱,还有些奸诈。
我没吸过毒,但好像别人的描述,感觉自己像个有克制力,心智很强的能人。
能抵制一切诱惑,但恰恰正式开始,站着挣钱真难。
记得以前有个让我开窍的老板,原话我记不住了,意思是{我们是这个市场的风向标,要么帮助客户走向市场巅峰,要么帮助他走向衰亡,没有第二个选择。
}是呀,我们只是催化剂,只是辅助,只是客观的影响,但真的如此吗?
如此。
我不认为这是喜剧,没有一点怪诞,夸张只是艺术延展,让矛盾更明显,冲突更激烈。
值得。
看到这个韩国人演的黄种人领导罢工,我就非常的敏感想到,码的美帝又再黑“黄种人”,因为没有找到证据这个黄种人是中国人,只有一句“中国人发明的意大利面”什么的。
文采不好,不要介意。
这个黄种人一身的“鸡贼,领导和山洞黑人罢工”这个黄种人不讲“朋友之妻不可欺”,勾引黑人主角的女朋友,还遭黑人女朋友一脸嫌弃。
等等真为这个韩国男演员感到丢人。
勾引朋友之妻、还遭一脸嫌弃
领导和煽动罢工,美国白人憎不憎恨
第一个站起来罢工的黄种人
恨不恨黄种人,咋那么可恨呐
可爱的有点傻的黑人被煽动
连黑妞都对黄种人一脸嫌弃,醒醒吧,黄种人美国人的电影里对中国人,黄种人固有的一种歧视,在影视作品中连黑人都不如。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Booka转载请注明出处最近几年,黑人题材的电影真是扬眉吐气,推出了太多热门佳作。
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恐怖爆款《逃出绝命镇》、漫威票房黑马《黑豹》......它们都在口碑和票房上双丰收。
(据说《黑豹》还要竟逐奥斯卡最佳影片。
)最近,美国又有一部高分黑人电影问世。
它“疯狂搞笑”、“荒诞不经”、“脑洞飞出了银河系”。
有的网友甚至这么评价它:“甩了《逃出绝命镇》一百万个《黑豹》!
”
《抱歉打扰》讲述一个一事无成的黑人电话销售员,每天靠着打推销电话为生。
业绩不突出的他发现自己有模仿“白人声音”的本领。
靠着这个本领,他在公司中迅速上位。
在一次误打误撞之下,他发现了公司在策划一个不可告人的阴谋,而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抱歉打扰》是美国嘻哈乐队The Coup主唱布茨·赖利自编自导的处女作。
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自己的打工经历。
整部电影充满了荒诞黑暗的风格、魔幻现实主义和科幻色彩。
烂番茄新鲜度94%。
在电影圈的高口碑,让它成为今年美国独立电影的惊喜之一。
在城市打拼的你,是不是经常加班爆个肝?
你是不是一边累死累活,一边还担心公司裁员、交不起房租、还不起房贷?
如果有一家公司提供给你一份永不失业的工作、免费住一辈子的住处和免费餐食,你愿意去吗?
一个名叫“无忧”的公司就能实现这样的条件。
只要你与它签订终身合同,就可以免费享受一辈子,直到你去天堂报到。
“无忧”公司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不停地刷广告,美好的广告让底层群体产生了向往。
面对房贷和失业的压力,他们都纷纷选择与“无忧”公司签订卖身契,出卖一辈子。
毫无疑问,这种出卖一生的终身合同始终具有争议性。
反对的人认为:终身合同是一种非法的商业行为,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奴隶制。
但是,“无忧”公司凭借着在美国政坛的人脉,不费力地取消一切对它的指控和起诉。
一家独大的它正式垄断美国的劳动力市场。
我们的主人公就生活在“无忧”公司的控制之下。
小钱(勒凯斯·斯坦菲尔德 饰演,出演过《逃出绝命镇》),一个一事无成的底层黑人。
生活贫穷的他,连加个油都才加4毛钱的。
他和女友小律(泰莎·汤普森 饰演,出演过《雷神3》《西部世界》)租住在车库里。
小律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左派艺术家,她激进、反叛、崇尚自由。
她反对资本家对人民的压榨,反对“无忧”公司的奴隶制。
俗话说,人穷穷一窝。
小钱和小律就以穷明志,在贫困线挣扎。
穷酸的小情侣已经拖欠好几个月的房租了。
为了生存下去、交房租,小钱急需一份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不断的面试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份门槛很低的工作:电话销售员。
只要能说会道、把一毛不值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就可以胜任电话销售员的工作。
小钱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打电话,跟客户聊天,推销公司的产品。
虽然只是跟客户唠嗑,但也不是瞎聊。
聊的一切都要按照剧本来走。
只有按照剧本走,才能卖出商品,不然电话费都白搭进去了。
做销售的人都知道,工资直接跟业绩挂钩,只要你卖的多,赚的就自然多。
公司还承诺,只要业绩好,就会升职加薪,提拔成精英销售员。
精英销售员有一个特别的待遇:可以坐上黄金电梯!
黄金电梯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底层销售员一直往上爬的动力。
初来乍到的小钱一直吃闭门羹,一单都没有卖出去。
后来经过一位前辈的提醒,他才知道打电话也是需要演戏的。
“黑人声音”是卖不出东西的,人们最喜欢听“白人声音”。
“白人声音”是一种不用担忧房贷车贷的声音,一种拥有美满家庭的声音。
它代表着一份自信,代表着一种信任。
受到高人指点之后,小钱尝试着模仿白人说话。
天资聪慧的他竟然一点即通,模仿白人说话的本领张口就来。
凭借着模仿白人的腔调,他的业绩直线上升,成为公司的佼佼者。
最后,小钱被破格提拔为精英销售员。
他终于坐上了黄金电梯。
当然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小钱一样,被提拔为精英销售员。
底层的销售员一直遭受着资本家的压榨和剥削。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底层的员工决定罢工,要求公司加薪、反对压榨和剥削。
然而,此时的小钱早已经操着一口流利的白人腔调,跟原来的底层工友越来越疏远。
他已经忘记曾经贫穷的自己。
在他的眼中,现在只有钱!
钱!
钱!
他开始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每天和那群精英们纵情于酒色。
由于工作能力超级强,小钱被推荐给“无忧”公司大老板(艾米·汉莫 饰演,曾主演《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在与老板交谈的过程中,小钱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原来“无忧”公司暗地里一直研究人种改造计划。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省劳动成本,他们准备把公司员工都变成半人半马。
这些马男马女,力气大、易集体管理,工作效率比普通人高出好几倍。
把他们当奴隶实在是太划算了。
小钱意识到人种改造计划会威胁人类的生存。
他决定将黑幕曝光,重新与底层工友一起战斗。
但是,在资本控制的社会里,事情的发展却让人出乎意料、大跌眼镜......
严格意义上说,《抱歉打扰》是一部办公室题材的喜剧电影。
它充满了黑人的自嘲和荒诞幽默。
去应聘工作,还抱着一个造假的奖杯。
乘坐电梯时,必须输入一段密密麻麻、长达一页纸的密码。
为了博开心,不会说唱的黑人只能靠着“黑鬼、破事”来自骂一番。
但是,博君一笑并不是导演的初衷和创作诉求。
魔幻现实主义、科幻元素的故事情节,让电影大开脑洞、玩飞的同时又具有内涵。
每次跟客人打电话,就会直接掉进客人面前,不管他是在拉屎,还是在做爱。
将人体改造成马的科幻情节,真正圆了马男真人版的梦想。
将人异化成动物,这是奴隶制、资本主义贪婪的象征。
除了导演、乐队主唱之外,导演布茨·赖利还有另一个身份:政治活动家。
作为美国比较活跃的活动家,他将自己的主张带进了电影之中,这也是《抱歉打扰》的主题。
一方面,讽刺了美国种族歧视的现状。
在电影中,小律戴着一对Bury the rag deep in your face的耳环。
这句短语来自鲍勃·迪伦的歌曲《哈蒂·卡罗的寂寞之死》。
这首歌曲是为一起“一名贫穷的黑人女性被一名富有的白人谋杀”事件而创作的。
从这个细节上,我们能感受到导演在种族歧视上的立场。
在众生平等的社会下,白人的声音却比黑人的声音高人一等。
如果你不是白人,你不仅会因为肤色被歧视,而且你的声音也会被歧视。
在电影中,导演用模仿“白人声音”这种荒诞的手法来表达现实中面临的种族歧视问题。
除此之外,它还影射了当今被歧视群体的异化现象。
在电影中,有的黑人为了事业出卖自己的灵魂。
平步青云之后,他的内心会变成一名白人。
另一方面,批判了当今社会的奴隶制工作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
在美国,收入的不平等、贫富差距拉大、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很多的街道都已经变成废墟。
导演将现实问题通过魔幻现实的手法在电影中表达出来。
“无忧”公司推行的终生卖身契、马人改造计划,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性赤裸裸地刻画出来。
资本主义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提高工作效率,对人进行身体改造,剥削压榨劳动力。
这更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人一直被奴役,也丧失了作为人类的特性。
借着这部电影,导演给我们一个警示:虽然黑人奴隶制早已经废除,但新的奴隶制也正在孵化。
黑暗荒诞+反资本主义+反歧视+超现实的糅合,脑洞大开的《抱歉打扰》绝对是今年最惊喜的电影之一。
《逃出绝命镇》借着种族歧视,来一场谋杀白人的狂欢,这是简单直白暴力的反击。
《黑豹》作为第一个黑人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对于现实问题没有太多涉及。
《抱歉打扰》则是在喜剧电影的外壳下,借助魔幻现实主义和科幻元素,将政治立场、现实意义表达出来,更显出导演创作意图的赤诚。
它对种族歧视的批判力度强于《逃出绝命镇》,荒诞的魔幻现实,又优于《黑豹》。
所以说,“它甩了《逃出绝命镇》一百万个《黑豹》”并不是很过分吧。
目前,2018-2019年奥斯卡颁奖季大战已经拉开。
作为颁奖季的第一站,第28届哥谭独立电影奖已经公布提名名单。
其中,《抱歉打扰》已经获得最佳男演员、最佳突破导演奖两项提名。
(booka之前推荐的三部电影《不留痕迹》《八年级》《私人生活》也均获得提名。
)《不留痕迹》:最佳男演员、年度突破演员提名。
阅读点击烂番茄100%,看完发现,我真的好色。
《八年级》:年度突破演员、最佳突破导演奖提名。
阅读点击 用裸照交男票,和校园婊做朋友,这样的青春真酷吗?
《私人生活》: 最佳女演员、最佳剧本提名。
阅读点击只有一个蛋的男人,要个孩子真难!
最后,预祝《抱歉打扰》等4部作品在今年奥斯卡颁奖季中有所斩获!
文/Booka2018.10.23/青岛(扫码关注影探,ttyingtan,后台回复抱歉打扰,一起来看好片儿)
追逐资本的道路上,人类总是有无限潜能。
[抱歉打扰]里,女主底特律是行为艺术家。
不出名那种,日子紧巴,和男友蜗居在车库。
艺术并未带来什么实质性收入,她一直靠另一个职业维生。
每个清晨,化好了妆,坐上男友的N手破车,来到街角。
深吸口气,酝酿足感情,掏出广告板,对着过路司机行人搔首弄姿。
©快下班的底特律,泰莎·汤普森扮演她卖力的样子,和当年《绝命毒师》中的巴杰如出一辙,后者同样在街边,穿成个美元,操练广告板。
©《绝命毒师》中类似的场景他们都有个统一的名字——人体广告。
作为传统广告最后的遗珠,他们虽然贫穷,却是整条街上最妖艳的的骚鸡。
而所有一切,开始在1820年代的伦敦。
那会儿是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时代,生产力急剧提升,商品源源不断产出,过剩滋生了消费主义。
而消费主义的亲儿子广告约莫也是那会萌的芽。
当时,广告就是大街小巷张贴的海报,商店橱窗和白墙密密麻麻,和如今的牛皮藓别无二致。
时间一长,能贴的地方越来越少,征收的广告税还越来越高,商户们开始琢磨如何让广告流动起来。
于是,人体广告应运而生。
至于谁首先采用了人体广告,已无从考证。
不过,当时旅居伦敦的德国贵族穆斯卡王子笔下,记录了他们初期的模样:以前人们满足于把广告贴在一起;现在它们是流动的。
一个男人举着块比他帽子还高三倍纸板,上面写着大字‘一双靴子十二先令’。
另一个男人举着一面旗帜,写着‘一件衬衫只要三便士’。
©普契勒-穆斯卡王子穆斯卡王子的描绘或许不够生动,之后,又有好事者把这群人描摹成画。
©乔治·斯卡夫画笔下的人体广告当时,充当人体广告的全是穷人和流浪汉,给钱就干,还无需交税,比起张贴海报,成本实在节省太多。
加上传播更为灵活,各大商家纷纷效仿,一时间,伦敦街头,人体广告数甚至盖过了行人。
但同时,竞争开始变得激烈。
为能让自家广告脱颖而出,各大商户绞尽脑汁,将人体广告搞成了一场变装派对。
©在斯卡夫1828年的画作里,人体广告穿着和道具已然风格迥异值得一提的是,斯卡夫画中,将广告穿在身上的样式(右数第三位)被狄更斯写进了小说,被形容成“三明治人——夹在两块板子中的一片人肉”。
此后,三明治人成了文学作品中刻画穷苦人民,控诉资本主义罪恶的经典形象。
而在台湾作家黄春明的小说《儿子的大玩偶》中,乡镇失业青年坤树为养家糊口,靠的正是替电影院当三明治人。
由于长期往复,卸去行头后,小儿子竟认不出父亲,实在荒谬。
©[儿子的大玩偶],1983年,侯孝贤将这故事拍成了同名电影回归正题,三明治人或许是后来影响最深远的人体广告,但在当时,绝不是最吸睛的。
而某家1830年成立的报社要疯狂的多。
为推广,报社给董事会成员配备了写有当天要闻的牌子,还请来流动乐队造势,在街上浩浩荡荡,排场十足。
©报社的人体广告更大胆的是沃伦鞋油厂,老板让一行人扮成鞋油包装,算是将变装的主题贯彻尽致。
©1830年代,沃伦鞋油厂的广告越来越夸张的人体广告,给公共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
终于,1853年,伦敦市政出台《哈克尼运输法案》,明令禁止人体广告在街道穿行。
自此,这抹风景算是偃旗息鼓。
不过并未绝迹,7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它换了个模样,迎来新的巅峰。
1920年代,美国大萧条前夕,经济泡沫膨胀,各行业虚假繁荣,同时,电影市场也迎来第一轮快速扩张。
1927年,[爵士歌手]为银幕带来有声电影,却吃了宣传的亏,市场反响冷淡。
©[爵士歌手]两年后,[1929好莱坞滑稽剧]准备上映。
这也是米高梅旗下第一部有声长片,高层对此十分重视,不但请来喜剧之王基顿和奥斯卡影后琼·克劳馥。
更由于[爵士歌手]案例在前,宣发上不惜血本,甚至复活了当年的人体广告。
但不得不说,美国人会玩多了。
影片上映前两天,阿斯特剧院门口立起一块几层楼高的广告牌,其上不但有发光的片名,还暗修了载人平台。
接下来,十多位性感女郎走入广告牌中,对着街道开始热舞。
©阿斯特剧院的广告牌如今来看并不奇怪,在当时,此举造成的轰动堪比泰坦尼克又撞上了冰山。
©广告牌底下人群的现场实况宣传效果爆表,自然被借鉴,没两周,福克斯为给[情网歌声]造势,直接山寨了米高梅的创意。
女郎换成耍杂技的男人,还外加一个芭蕾舞团,广告牌上还配有能旋转的蜘蛛网,工程浩大,野心昭然。
©[情网歌声]的人体广告不过,虚假繁荣之下,这些只是常态。
大萧条很快来临,一触即发的新一轮人体广告竞赛成了昙花一现。
等其再度出现,已是2015年,没了当年时代背景,看着只像行为艺术。
©2015年,XBOX宣传游戏《古墓丽影》便是采用复古的人体广告牌,8位粉丝绑在其上,受尽各种风吹雨打,该广告还获得2016年戛纳广告节大奖好莱坞的人体广告新贵,算是沉寂。
不过,得益于变种太多,一个哑了火,还有无数个在传承。
[抱歉打扰]里的那种,便从未泯于历史,其正是最初的举纸板变形而来,和三明治人一样,是如今常见的人体广告。
或许是嘻哈文化和人体广告从业者都来自社会底层,百年过后,两者竟有机结合。
显然,加入街舞的人体广告要更具吸引力,对于按客流提成的他们,成了神技。
©[抱歉打扰],阿挤给底特律来了段人体广告街舞甚至还发展出专门的比赛,俨然已从广告中脱离,形成了文化。
©2016年的比赛实况,一年一度,冠军将获得5000美元奖金除此之外,不知何时开始,纹身也成了人体广告的样式。
2005年,安德鲁·菲舍尔因拍卖额头的广告位而被大众熟知。
尽管他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但那之后,噱头十足的纹身人体广告悄然兴起。
©安德鲁·菲舍尔,最后商家用37000美元购买了他额头30天的纹身权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有人为支持罗姆尼,花费15000美元让职业摔跤运动员埃里克·哈茨堡在太阳穴纹了个“R”。
虽然罗姆尼最后落选,但带来的舆论效果依然不俗。
©埃里克·哈茨堡终于,人体广告开始觊觎起了人体本身。
这似乎不可避免,追逐资本的道路上,人类总是有无限潜能。
正是人体广告,百年前亦或现在,用尽花样对人不留余力地异化,无论从业者,还是旁观者,都成了消费主义的囚徒。
然而,消费主义不会消亡,人体广告也会一直轮回到下个世纪。
就像[抱歉打扰]里,火辣的底特律,街舞娴熟的阿挤。
他们不过是靓丽的广告,消费机器的旁枝末节,命运从1820年开始,就已注定。
-作者/夭夭酒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生不逢时,这么有想象力又很时事感的作品,然后还有各种讨喜的类型元素和很出彩的共演阵容放置去年基本可以和《逃出绝命镇》一战或者享受同等的地位。即使是劳工问题也是这几年少有的触及,用“white voice”发出自己的声音,太满足。
想搞笑轻松一下的结果这么惊悚
前面明明是略清新的批判喜剧,巨根马男一出现,整个节奏也跟磕了药一样,癫狂起来。。
故作严谨的空虚混乱
没很懂导演这隐喻表达的意思
A largely failed satire
开始惊喜,转场优秀,但中后段都是啥。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混在一起什么都不是,意图过于明显就无法讲好故事了,反而使荒诞的影像都沦为平庸。抱歉打扰了,我告辞了,告辞了。
(2024.1.13重看)除了记得黑人主角用白人口音得到晋升,其他忘的一干二净,进度条到一半我和 cash 一样震惊
惊喜叠出,荒诞不羁又接地气。细节里对阶级和种族表现得一针见血。
最后半小时 我下巴壳儿掉着看的 很去年的绝命镇 但...作为一个很少接触种族文化的甲乙丙丁,都厌烦拿这些在影视作品里如此明显得大做文章
黑人的种族歧视科幻想象,想象力太贫乏,现在电话销售都用人工智能算法,无人化了,你们连被剥削的价值的没有了,不知道么?马人从事的制造业更是无人化的重灾区…
过于意识形态化,从酒吧讲话开始一路崩塌。
wtf did I just watch
太生硬了 个别包袱和montage略有看点 混音混的我很出戏 另外摄影也是n次打破180度 导演的政治暗喻太表面(而且一下子说的太多太没有头绪了):)rap那段看得我浑身鸡皮疙瘩 看不下去离场 表示很失望 同被trailer骗
创意不错,故事不行,断裂感非常明显。
没意思,看的全程尴尬。在乌托邦式世界,看垃圾节目,失业潮。男主和女友睡车库,早上库门坏了打开被别人看到。然后欠房东4个月房费,但他还有一种斗米那种人品,房东还是他叔也是要还代款,后来找了电话销售的工作,比较失利,后来一个老黑教他要用白人的说话方式才能提高业绩。很快提升到了超级行列,还给叔叔房款还上还买了车房,变了一个人。后被老板重用,要去上厕所时发现原来公司用人改造成马来干苦力,男主手机丢在那里拍到了这些计划暴光,但参加节目要被打还要进粪池才能播放视频,暴光后不但没有影响,股价还创新高。但后来被马人起义才推翻这些,男主又回到车库,但变成了马人去找大boss。女主是搞艺术的,举办一个gaga的服装让人用子弹手机来水汽球打她。总之感觉这个片子想表达的很多,不如拍的更恐怖一些而不是喜剧,整的不伦不类
只是觉着男主好看啊,就这样被吸引了
7 +。
一锅乱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