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喜丧

喜丧,Laughing to Die,Last Laugh,Le rire de Madame Lin

主演:郁凤云,王士兰,李宝明,阮凤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法国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喜丧》剧照

喜丧 剧照 NO.1喜丧 剧照 NO.2喜丧 剧照 NO.3喜丧 剧照 NO.4喜丧 剧照 NO.5喜丧 剧照 NO.6喜丧 剧照 NO.13喜丧 剧照 NO.14喜丧 剧照 NO.15喜丧 剧照 NO.16喜丧 剧照 NO.17喜丧 剧照 NO.18喜丧 剧照 NO.19喜丧 剧照 NO.20

《喜丧》剧情介绍

喜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鲁南张庄,86岁老人林郭氏,身体硬朗,在农村老宅独自生活。林郭氏突发脑血栓,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子女积极为老人操作敬老院入住事宜。敬老院床位紧张,只有等待敬老院有老人去世,按照老人的意愿,开始了到子女家轮流居住的短暂旅程。这一过程中,林郭氏中风摔倒,脑神经损伤,得了笑病。 敬老院终于有老人亡故,空出床位。却在去敬老院的前夕,林郭氏怀揣着全家福老照片溘然长逝。按照老风俗,儿孙们给她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喜丧。 生活重新开始,又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周日般的爱情长风渡给我飞翔的翅膀荆棘小市民仓永晴之的逆袭望月特种保镖2火力少年王2游击英雄倚天屠龙记义道挑战者号:最后的飞行我的野蛮男友网红大事件屋顶的散步者亡命救赎胡桃夹子行动桑托什俺物语风云维新大将军真假情人刃牙四大才子恭喜你发财狙魔女杰第一季我的废柴超能力小家大事爱情银行幸福的振秀欢迎来到奇迹书店全面管控

《喜丧》长篇影评

 1 ) 变老的故事总是难以看下去

剧本很棒,台词和几场冷战、吵架、撕破脸的戏都很接地气,真实的生活再现让我需要快进。

构图和线索(镜子,照片,钱)的设置都表达出来了想法,不过还是有些生硬,我想了一下可能是因为剧情不够饱满/有张力所以注意力都会被symbol吸引过去,但又有点空。

看评论很多人也提到了觉得刻意,但我觉得没有这些motif的话也支撑不起来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所以更应该分析为什么在视觉呈现上失败了,而不是从源头就否定吧。

短短以老人等死为主线的一部片子,也呈现出来婆媳关系,信仰,年轻人奋斗,打工人,贫困线上挣扎的人的被没钱围剿的窘态。

老人家们演得不错,真了不起啊,不做什么也能感受到她的挣扎和无奈,不会像年轻人一出现在屏幕上如果没有台词就会有点在演的尴尬。

个别剧情和走位上有点点出戏,以及有些灯光打得太蓝太好看了而不真实。

不过,老少救赎、中间一代扮演黑脸还是有点没有刺到痛点的感觉(加上没有给老人送终,感觉这个走向让剧情不再是活在边缘的人被生活所迫而选择让老人去养老院,而单纯是人性的恶了。

)每个人都会变老的教训其实停留在老人家站不起来那里我觉得就可以了…也许作者是走隐忍风格的,视角总在门框外,很多地方我会想要看到镜头推进,比如儿子哭着问母亲恨不恨自己那里,以及少年的脸,但也许是因为演员都非职业,特写会比较难拍吧。

为什么没有更丰富的场面调度呢?

其实媳妇出村去打工时有一个简短的远景拍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但是其余都是闭塞的,都是人眼睛看到的角度。

关于节奏:在每个儿女家住被迫赶出来可以算是一个小篇章,而都没有太大的波澜;被嫌弃,说着这是最后一次见到你们了,被说过两天再来看你…都节奏很快地带过了,虽然有些处理可能是演员的紧张。

看到有人拿这部和《楢山节考》对比,oooo…原来还可以朝着非半纪录片而是更注重form的方向去思考…对这类半纪录片启用非职业演员的扎根于现实问题-- 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农村大家族的养老问题-- 的电影确实很值得思考。

最后感叹一句摊大饼的那个婆婆演得真的很好,那种大嗓门不讲道理让我瞬间ptsd哈哈。

 2 ) 菩萨保佑

小道有心,谐音“孝道”,二姑家的50块不是他偷的,奶奶以为是他偷的,一口应下女儿的诘问。

他是个苦娃子,父母扔下的留守儿童,农村妇女的管教往往是一堆狠话,只有奶奶沉默不言的爱是他心里的一份依靠。

最后他也登上了那个修了公路的小山坡,走上了那条通往未知的公路,看过了奶奶生前住的牛棚,一张三口之家的全家福一张奶奶的黑白照片是他全部的精神支撑,他回望着小山村,眼里有些迷茫。

圆圆是老太太的重外孙女,她是一个脱离了“旧底层”的“新底层”,她说一口奶声奶气的普通话,喜欢芭比娃娃,想爸爸……然后她姥爷把她爸爸的骨灰盒放在她面前,她什么都不懂,周围是妈妈压抑的哭声……最后妈妈抱着她在老姥娘的丧礼上看低俗表演,她眼里都是迷茫婷婷是老太太的孙女,三儿子家唯一的女儿,最温情的一幕是她给奶奶洗头发,她想去南方打工她妈不同意,偷偷走了说奶奶知道。

老太太虔诚跪拜礼佛,儿媳妇指着鼻子桑囔她,她都应下,沉默不堪。

她提出去女儿家,儿媳妇麻利的把她的碗筷铺盖当垃圾扔掉。

后来在三儿媳和二儿媳的对骂中知道,她是“狐狸精”也就是老三的小三,老三孝顺排不上护犊子第一,因为这打了嫂子一巴掌。

二闺女唯一的儿子军团喝酒开车死掉了。

卖了唯一的房子买的大车开长途。

最后发丧前村里老人骂二儿几个不孝,老头死的早,大儿才13,小的才9个月,老太太靠要饭把六个儿女养大。

哈哈,老太太想哭的时候却得了笑病,越伤心笑的越大声,一辈子的苦吃透了,临老了只有沉默和笑,她总是低着头,因为要饭低头惯了……她的大儿子和大女儿没有出现过,走出了山村可能过的好,也可能不好,但是母亲的死在他们心里也只有寄点钱聊表孝心的分量。

二儿媳嘴毒心不善,但能干活能吃苦,在农村她是个能干的媳妇,四个孩子自己拉扯大,最后端着煎饼蹒跚起步摔倒在门前子上,进入了殊途同归的轮回二儿子去母亲住的牛棚,问母亲,“娘,你恨我不”,老母亲只有一句“我儿,你说啥呢”。

母亲对儿女的宽容是菩萨一般的慈悲。

老太太洗净脸拢拢发,拿起残破的镜子在油豆灯下看了两眼,这悲苦的一生该结束了“菩萨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

 3 ) 结局是喜还是悲

现在才晚上七点多,已经困的不行,一个人在家里来回踱步,找不到什么事情做,干脆洗了澡躺在床上,但是不想睡那么早,就找点事情来做吧。

想到之前看到的这个电影,有些感悟总想记录一下。

整个电影记述的事件并不是很稀奇,反而很普遍,导演并不是拍出来惊世骇俗的惨案而引起大家的关注,而是提醒着人们日常发生而且不断上演的我们习以为常的悲剧。

从小在农村长大,生活没有城市中的孩子好,但是见识却不比他们少。

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总有些耳闻,甚至有些是亲身经历的。

我的曾祖父去世的早,曾祖母一直一个人生活,直到后面自己不能照顾自己的衣食起行之后,就像电影中一样,搬到各个子女家住。

我们家的情形和电影中确是十分的相似,我曾经是留守儿童,因此我的祖父母一共要照顾我及几个表弟妹共四个孩子,还要照顾曾祖母,负担不可谓不重,幸亏我的爷爷奶奶倒不至于那么的不孝顺,甚至于有时候我没有很好的按照要求交代照顾好曾祖母还会挨到训斥。

但是我爷爷的弟弟家却不是这样的,他们也和电影中一样,觉得曾祖母人老了,特别脏,因此给她用单独的碗筷,甚至子女们给曾祖母买的零食,也会被偷吃。

记得有一次,曾祖母气不过,那么时候她的腿脚都不好使了,在地上爬,非要去我爷爷家,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场景我一直都没有忘记。

在农村看到太多的这样的事情,想要帮助总是心有余,但是却被擎肘的很多。

曾祖母的不幸,当时我还小,即使看到曾祖母的无奈,却也不能够帮助她,这样的愧疚让我总再也不愿意这样的悲剧重演。

长大后,听他们说,我奶奶的姐姐一个人住,没有什么吃的和穿的后,我问我奶奶,我要不要给她一点钱,让她生活好一些,奶奶很不以为意,说,她有自己儿女呢,怎么轮到你。

这一句话噎的我不知道怎么回复。

人生已经很多无奈与荆棘了,为什么我们还在制造更多的荆棘呢?

整部电影,从反映的主旨来看,最深刻的就是结尾。

看到这个结尾,更多的是五味杂陈。

按照报应来说,应该高兴,大儿媳妇这么对待老人,轮到自己了,报应。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想,一代代人的命运都没有改变。

多么想,到了大儿媳妇这一代,她的命运会有所不同,不要重复着前人的悲剧,但是往往是痴心妄想。

结局是喜更是悲。

喜的是大儿媳妇的报应,悲的是悲剧还在继续上演。

电影中,很不好,很做作的地方就在于,为了凸显主旨出来,老人家变成了超级无私,都是为儿女考虑的。

我不排除会有这样的人,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至少在我接触的事情人群中,这是很少出现的。

无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但是总是有限度的。

我没有看到有任何的理由和逻辑在她的子女那么对她了,她还会这么表现。

我从来都不愿意低估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我也很确信,很多父母在危急中都可能牺牲自己而保存子女。

我曾经被我母亲短暂丢失了,幸好最后找到了。

每每回忆起那个片段,老妈都是长吁短叹。

但是这种爱也是一种相对的,再强大的父爱母爱都经不起子女的无情吹打。

如果电影中不那么做作,更符合人性的话,不知道会不会更好一点。

 4 ) 何为喜丧?

老人一人拉扯六个孩子长大,可到头来6个孩子没一人愿意照顾都急着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就连选择养老院都不愿选择市里而是廉价的乡下养老院…声音——该片音乐极具时代特色,片中出现的多首歌曲都是一几年脍炙人口的歌曲,增添了影片的时代气息同时也与画面的时代感相吻合。

更重要的是音乐的隐喻作用在第一个儿子家时“外面世界”暗喻这长大成人的儿女终究会离家走向远方,也为后面大外孙女像她父亲一样拉着行李箱走向车站去外闯荡做铺垫此时的背景音乐则体现了满怀志向的青年对未知世界的向往;除此之外各种画外音的使用也暗示这人物的境遇和心理镜头——该片多采用固定镜头加长镜头的方式去拍摄,这种第三人称的纪实视角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感当观众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这个三世同堂的家庭、去看那时农村生活里家家难念的经、去看人性的纷繁复杂、冷漠无情、阴暗可憎,镜头之内的是一个家庭的琐碎与无奈,可镜头之外却是千千万万户农村家庭的缩影,同时该片演员也并非都是专业演员加以特色的方言,这样的呈现手法与其说是看电影更不如说是看一部老人如何向死亡逼近的纪录片,让人沉浸其中由此反思角度——多采用侧面拍摄还是导演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可最巧妙的还是背面拍摄的手法,以大儿媳为例摄影机一开始选择从背面和侧面拍摄,而不是直接拍摄正脸甚至只有一个正脸镜头,这恰恰代表着大儿媳这个人物是一类人的缩影,导演通过这一巧妙设计展现了许多类似家庭中的儿媳的人物特点她们从来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具象化的某一种人象征、符号与隐喻——1.“菩萨保佑我的孩子平安”老人在影片中多次拜观音时提到这句话及讽刺有让人心酸,片中老人还多次向儿子询问养老院消息她既期待又不期待,期待不用再在儿女家仰人鼻息,不期待自己在养老院终此一生2.老人不停的发笑,是在子女蛮横的对待自己之后,既是用笑掩饰内心的悲伤与尴尬更是笑自己那无助的没有一丝光亮的老年生活,最后一次笑是在拜完燃烧的蜡烛之后在服下那一把药之前,她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笑了,或许发自内心或许万念俱灭再无牵挂,总之极具反讽意义3.三世同堂下外孙、外孙女的关怀显得格外珍贵,可这微不足道的光亮并不足以让老人对这个家对这个世间有过一丝留恋或许是因为那次跪着被儿媳训斥、或许是因为听见了女儿说自己要是老了就先死绝不当累赘、或许是因为那个被摔碎的观音…4.喜丧,及喜丧的一切流程(具体详见下一段)“何为喜丧?

”是看老人活得长?

是虚情假意立牌坊?

还是终于不用再照顾这样一个“累赘”…影片最后儿女们在老人葬礼上搭建的戏台、吹响的唢呐、邀请的低俗切不堪入目的表演再一次将讽刺二字展现到了极致,看了一些评论说现在有些农村依旧保持着喜丧的风俗习惯,究其根本“喜丧”这种形式本身不是原罪,那些人性背后的冷漠、贫穷产生的愚昧、社会关注不到的阴翳才是我们最应该斥责与反抗的…

 5 ) 愿导演不会“沉默”

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

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在制定片单的时候,“喜丧”这个名字很有吸引力,因此直接加入观影片单。

片名无疑给这个片子增添了魅力,使观影指数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升,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喜丧”,在于这个片子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本意:全福(生前自家人丁兴旺,乃家族之长)、全寿(亡人八九十岁)、全终(生前积德行善,无疾而终)。

第二层是反语:林郭氏四世同堂,老伴去世早,一手养大四五个孩子;八十三岁突发疾病,子女相互推搡责任,更有甚者虐待老人;然而在林郭氏住进养老院的前夜,服药与世长辞。

子女由于“某些”原因为林郭氏举办“喜丧”,旁人看着儿女孝顺,尽善尽责。

其中的丑恶有谁不知呢!

演员绝对是本片的一大亮点,非常平常的老百姓,竟然可以表演的那么入戏。

(这也印证了,现实就是如此。

)虽然演员有很明显在等待“开始”的指令,不过“开始”后,真的会有很大的惊喜,没有怯场、没有尴尬。

导演十分大胆的运用长镜头来表述,这无疑给演员增添了很大的困难,效果的确很棒。

片中多处出现配乐,林郭氏收音机里的歌曲,孙女看电视里的演唱会(没有电视演唱会画面)等等,不过其中在处理音乐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时,有些并不适宜,会感觉到是因为要满足导演的需求,而不是人物的需求,会有点刻意。

赡养老人一直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它更多是道德层面的。

林郭氏面对眼前的现实,无奈的忍受着一切,她不想接受儿女的安排,默默的使用自己的方式安排着自己最后的故事直到生命的终结。

 6 ) 喜丧

所有人都在盼着胡嬢嬢早点走,盼着把奶奶送到养老院,她自己也在天天问着,为什么最后却自杀了呢。

她最后已经不会哭了,军团死的时候她只能笑,在孙媳妇问她的时候她也只能笑,儿子将她的菩萨摔碎,把她赶到牛棚,问她:你恨我吗,那个时候她也在笑,她其实早就哭得不成样子,但是老天惩罚她,让她只能笑出来,老天为什么要这样对她。

似乎一生没有过什么好的日子,她都忘了自己是从哪里嫁过来的,在那一段时间,她经常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但是那段时间,母亲似乎一直在呼唤她,可能是母亲看她太苦了,想让她上去了,或者是母亲太想她了。

嫁过去了之后,生了六个孩子,她会幸福吗,在孩子哭闹的夜晚,在丈夫把她踹到地上的时候,她会想什么。

当丈夫死后,自己面对这六个孩子的时候,她又会想什么。

她对别人说,你还年轻,日子还长,她又何尝不年轻。

每家每户地走下去,她或许从未想过去养老院,她只是想再看看自己的孩子们,但是到最后,她知道自己该走了。

贫穷的人该怎么办呢,每个家庭似乎都食不果腹,每个家庭都为着一点好处勾心斗角又郁郁寡欢,如果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似乎也不会对于彼此都怀恨在心。

死了总算可以哭了,在洗完脸,梳了头之后,又拜了拜菩萨,保佑儿女一生平安,她最后看看自己一家人的照片,离开了。

 7 ) 《喜丧》观后:活着不过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开头一幕,鲁南张庄八十六岁的林郭氏看戏是她情感享受,烧香拜佛是其精神寄托,祈求子女平安是其现世牵念,儿女走访养老院是其现实生存。

开篇干净利落把人物及人物关系、情节、情感基调、核心问题等一一用镜头语言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老宅独居、一向硬朗的林郭氏突发脑血栓,瞬间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儿女们做主积极安排养老院事宜,因床位暂无空缺,林郭氏轮流暂居儿女家。

长子、长女只出钱不出人,直到老母亲去世都未露脸;二儿子村小教师,儿媳妇要照顾她的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留下来的小孙子,林郭氏没住几天就主动提出要走;搬到三儿子家,孙女不打招呼出去闯,怒火中烧三儿媳把火撒到了她的身上,三儿子亦认为老娘傻了不值得与其理论;搬到开小卖部的二女儿家,二女婿丢了50块认为是老了也傻了的林郭氏偷去,孙子酒驾去世赔了一点钱,孙媳妇苦力支撑抚养小女儿,二女儿家也住不下去了;又轮转到二儿子家,林郭氏身体每况愈下,之前几次中风摔倒,大概损伤了脑神经,得了一种怪病——间歇性不可遏制怪笑,担子重心绪不就不好的二儿媳妇误以为老娘在嘲笑她,连夜将林郭氏搬到了牛棚。

命硬的二奶奶终于撒手人寰,养老院床位空出来了,林郭氏听到了办丧事鞭炮声,午夜时分毅然决然喝下毒药。

八十六高寿去世是喜丧,丧礼上黑丝舞女与看热闹的穿着丧服的亲人扭打在舞台上,林郭氏白底黑照片目睹全程。

丧礼后某夜,继承了林郭氏传家手镯的二儿媳在炕完一大摞烙饼往堂屋里搬,忽然一倒头,死了。

生命就是个轮回,生活重新开始,不过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和旧日的轮回。

孙女出外谋出路,小孙子去上海找抛弃他的生母,而在外打工大孙子出车祸意外死亡,孙媳妇留下幼子出外打工……看似主动谋生计,却不过是新一代走上一代、上一代走老一代的老路,生活就是个原地打转的轮回,如蒙眼的老驴一圈圈拉磨,亦如西西弗斯滚石上山又从山顶滚落。

每每遭遇生活突变与不幸,林郭氏不可遏制的笑病常常发作,画外音般仿佛冥冥之中有位看不见的神在有意无意忍不住地嘲笑这磨难接踵而至又哭笑不得的悲辛至极之生活正剧,透着骨子里的悲凉和直扎人心的冰冷,笑声响起头皮发麻,欲哭无泪,如果能哭出来反而是轻松与解脱。

苦捱了八十六年亦被生活重锤爆击这么多年的林郭氏也许在哭笑不得:丧夫守寡的日子里不惜讨饭把六个子女(应该还个幼子,其早逝,其妻抛家弃子到上海)拉扯至成家立业,垂暮之年却如丧家之犬流落子女各家,惶惶不可终日,居无定所心无一日安宁,等死的养老院却成了最好的归宿。

看透一切、心如死灰的林郭氏毅然喝药而死保留了自己最后的自主与尊严,死亡何尝不是这炼狱般尘世的解脱,这大概也是“喜丧”的解读之一吧。

 8 ) 第一次豆瓣影评写给这部片

影评公众号推荐后看是在鲁中南拍摄的,就是我家那边所以感兴趣找来资源观看,拍摄地在枣庄农村,我家是临沂农村,方言口音说话习惯和我家那边基本一模一样,丧事风俗也大差不差,看到后边真的看哭了,想到我的老外婆(我奶奶的妈妈),老人家活到98岁,还能自己煮饭做菜,儿女因为老人生病医药费的事情大打出手(我奶奶的大姐,大哥,小弟三人,我这些姨奶奶舅爷爷都六七十岁了打架惊动了派出所),老人家看不下去了,晚上喝了农药……我上高中时周末午饭会在奶奶家吃,奶奶做好吃的后爷爷都会去把老外婆接过来,老外婆也拿我特别好,看到后边我就想起我老外婆,到了那个年纪,看着儿女因为自己争吵,可能真的觉得自己的死是对大家的解脱,是为儿女着的最后一次想,影片里二儿子最后问老人家自己小时候什么样,哭着问自己的妈妈恨不恨自己,老人最后吃药自杀前洗脸梳头拜菩萨,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真的真的看不下去了。

 9 ) 无尽的命运的循环

过年前不久看过一遍《喜丧》,看得很沉重的一部电影。

故事简单,却很真实很现实,似乎每个人都能在电影中找到真实生活的影子,自己或是身边人。

老人带着孙子小道一起生活,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利索,子女们希望老人去敬老院。

可是老人并不想去。

二儿子先去敬老院填表想让老母亲第二天搬进来,由于敬老院没有空床位只能等有老人去世才能入住。

老人出门被门槛拌倒后,几个孩子开始轮流照顾老人,到每家住一段时间。

先和孙子小道到二儿子家住,小道偷东西被抓,因为想要钱可以去找自己的母亲。

然后老人去三儿子家住,小道去四女儿家让女儿给他找个事做。

在三儿子家有温情有受委屈,孙女在奶奶的鼓励下勇敢走出家,老人转而去四女儿家住,被误会偷钱,再一次生病得了笑病,转而回家和二儿子一起住。

因笑病不被理解,被儿子儿媳搬到牛棚住。

老人仍在拜菩萨保佑自己的孩子。

敬老院有老人去世了,在准备去敬老院的前一晚,老人吃老鼠药自杀。

孩子们为她举办喜丧。

小道也准备离开家去找母亲,二儿媳与老人的命运惊人地相似,在同一个地方同样地摔倒。

电影从农村的角度反映农村老人的现状问题,虽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镜头转变僵硬,观感会受影响。

但结局让我从四星到五星,这个结局处理得很好,照应开头,又一个老人倒在门槛边,这无尽的命运的循环,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不用多说,留给观众想象。

没有音乐,在沉静中结束,画面静止在二儿媳倒在地上,无声胜有声。

一直想要写点什么表达一下观感,尤其过年前后更让人有感悟,看这部电影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过年热热闹闹,阖家欢乐,但是热闹和温情总是短暂的,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差不多一个星期的热闹,而且现在的热闹也不如从前,然后又回到平时的生活状态。

仿佛那段热闹像梦一样,走个过场,好不真实。

再看了一遍《喜丧》,看到了更多的细节,前后很多照应。

觉得真的挺不错的,能够拿到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并获得很多赞赏确实值得。

儿女们谈的最多的是钱,而老母亲谈的最多的是希望孩子们平平安安。

实在很无奈也很讽刺。

菩萨。

电影开头一幕就是老人晚上在菩萨前祈祷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

老人去哪里都带着这尊菩萨,平时用红布遮盖住菩萨。

我觉得菩萨对于老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情感寄托。

想到短片《一指城》,城市无休止地建高楼,人们要戴着安全帽避免不时掉落的碎石,短片的老奶奶把自己的安全帽留给菩萨戴,楼要倒了也想带上菩萨一起跑。

老人的情感寄托不到孩子身上,也没有其他可以寄托,只能寄托到菩萨身上,我想这也是很多老人信菩萨的一个原因吧,不一定有所求,只是想有一个地方情感可以安放。

孙女离开,老人跪拜菩萨即使儿媳指着脑袋骂,住到牛棚后老人依然拜菩萨即使儿子摔掉菩萨,他们不知道菩萨对于老人的意义,菩萨摔碎了,情感寄托没有了,我想这也是老人开始妥协的一个原因,她同意住进敬老院了,其实她是想自杀,离开这个世界,不给儿女再填麻烦了。

笑病。

老人笑得了笑病,而孩子们并不知道这是一种病。

其实这也是有细节铺垫的,老人在女儿家又一次生病,应该是听到女儿女婿怀疑自己偷拿了钱受了刺激,嘴角有些抽搐,送到医院去后,老人在医生的面前突然笑了起来,大家莫名其妙,医生当时说可能神经有点问题,希望回去大家多注意一下这个问题。

可是没有人把这话放心上,没有人注意到老人的病是否真的好了。

又遇上女儿的儿子军团去世的消息,大家都在一种悲伤的情绪,更是忘记了老人的病。

然后老人回老家和二儿子一起住了,时不时突然笑起来,大家都很奇怪觉得可怕。

大家没有想到这其实是一种病,神经错乱而导致喜笑无常。

喜丧。

儿女们为表孝心为老人举办喜丧,说老人身前喜欢热闹,这话没错,在电影开始就是老人一个人去看村里的表演也可以体现老人爱热闹。

但是老人并不符合喜丧的条件,她是自杀而死,并不是寿终正寝。

喜丧这一段看得人好尴尬,台上唱着通俗流水歌,跳着热舞,台上举着老人的遗像正对着表演。

这不讽刺吗?

遗产。

老人在临死前把一叠鞋垫交给二儿子让他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分了。

鞋垫在之前也出现过,老人一有时间就拿出鞋垫缝,在三儿子家,被儿媳嫌弃毛巾后,好好收起自己的毛巾,拿出鞋垫出来缝。

好不让人心疼啊,尤其最后知道这是为你们这些儿女做的啊。

老人在临死前也把二儿媳叫来,交给她传家宝,二儿媳很是高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电影很多细节反映农村青年外出的趋势现状,老人的想法也很开明,她听的广播放的歌唱的也是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二儿孙媳想出去打工,让生活变好一点,二儿媳一开始不同意最后也同意并送她离开家。

三儿子年轻时离开张沟沟,在外闯荡生活条件相对更好,家住县城,有车有房。

他的女儿也想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电视里在放歌曲《外面的世界》,在听了父亲的故事和奶奶的鼓励后勇敢地离开家出去闯荡,她在走向车站的画面时背景音乐中唱的词,我觉得这样的安排肯定也有一定含义。

孙子小道一开始偷钱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去上海找自己的母亲,在最后也离开了家乡,远去上海,这也是一个照应。

人性。

因为想早点让老母亲住进敬老院,两兄弟经常去敬老院看看是不是有空床位了。

听说有位老人快不行了,一直指望着她能早点离开,去敬老院探望然而失望而归,最后一次去终于得知有老人去世,这样就有空床位了。

好寒心,老人到了一定年龄生命危及,她并没有做错什么,但这个社会却这样容不得她。

还有上面说到的二儿媳拿到传家宝后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在她看来老人就要去敬老院了,自己留着也没用,她竟还问有没有别的,还有吗,寒暄几句老人会不会冷,然后高兴地出去了。

我想老人内心是明了的。

我始终是相信子女们是有孝心的,只是他们可以尽的孝心是不用麻烦不会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的,他们的孝心是不够有耐心的。

他们会把老人接过去住,照顾她,只是时间一长,就会不耐烦。

儿女一多,互相计较起自己付出多付出少,孝顺的性质就有变化了。

细看电影每个人,其实每个人形象都很饱满,每个人都很无奈。

我很喜欢二儿媳这个人物的设定,她的形象也是最为丰满的,有强硬有软弱。

在她身上细节也体现得最多。

她的命运和老人有些很多相似,应该说她是农村妇女的一个典型,曾经和未来都那么相似。

还有一个细节,老人是出门摔倒,二儿媳是进门摔倒,这会不会也是一个照应?

有人说虽然反映了现实,但是不够深刻,主题表达不清,反映的内涵太浅,不够触动人,我觉得这不应该是否定一部作品的理由。

因为戳不戳心在于自己,一部作品将现象呈现出来,怎么看在于观众,每个人触动的点也是不一样的。

老人儿童题材的影视很多很多,也更触动人心,只是触动了之后呢。

是不是也像电影结局一样,无尽地循环着命运,没有任何的改变呢。

而怎么改变,这不是我们看了之后应该想的和去做的吗?

 10 ) 死的早就是“福”

也就是一个星期以前,楼下邻居老人过世了,在此之前,我路过经常会看到他门口摆着“成人尿不湿”的垃圾,还有开着很大音量的戏曲,永远开着一条缝儿的门。

他家里人为他搭了灵棚,那天晚上唢呐鼓匠,一路从“东方红太阳升”吹到了“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高分贝的大喇叭连回音都响彻小区。

现在距离灵棚拆掉彻底结束这场白事已经差不多三四天了,每天路过他家都能听到各种欢声笑语,路过小区里都能看到那些电量未耗尽稀稀拉拉的引魂灯……大概这就是喜丧吧,对活着的人来说,将死之人能快点死去就是一种“福”。

片子里好几次给门上贴的“福”特写,可这哪是什么有福之家?

开货车被撞死的外甥,因为养老咄咄逼人大打出手的子女,被扔在牛棚里自杀的母亲。

这“福”就像老人每天供奉的菩萨,是多少中国人的信仰和希望,但这个字和佛一样,无论贴了多少磕头多少,它们都沉默不语无动于衷。

晚年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对社会丧失价值之后,不仅仅是社会不再关注他们(就像这样聚焦老年人的片少之又少,看的人就更少),连子女们都把老年人当做包袱,那种无助和凄凉,就像日本把老人送上山自生自灭的古老习俗。

片子里老人的孙媳妇问“你怎么不再嫁了?

”老人说“最大的13岁最小的9个月,孩子不能没有娘啊”,但孩子长大了却不要娘了……看这部片子并没有憎恨那些不孝的子女,就像影片一开始注明的“均为非专业演员”,它带给我一种就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每一个农村/城市的底层人民,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不是简单的爱与恨也不是黑白分明的好与坏,没有钱,每个家庭都是吵不完的架和解决不完的困难,一地鸡毛……这是何其残忍的世界啊!

片子里老人把自己的首饰和钱都分给子女,最后拜一次菩萨,然后服毒自尽,老人倾尽一生榨干最后的一点“价值”为了子女,而子女却连最后白事都不来,我想到那本《自私的基因》,它确实做到了“自私”,但在上一代有用的宿主上,它又可以无私至此。

这片子更像是恐怖片,让人害怕。

害怕自己的父母变老,而自己也因为生活的焦头烂额而变成那种不齿的子女。

害怕自己变老,也会成为那样丧失所有社会价值的包袱累赘,它拍的不是别人,是每个人都公平抵达的终点。

就像结尾儿子走后,母亲倒在地上,这是新一轮的“喜丧”。

孙女到车站时候,背景音乐唱着“生老病死不用愁,一切国家包揽……中国梦……”讽刺到无以复加。

梦该醒了,这才是血淋淋的现实,底层人一生都大抵如此。

《喜丧》短评

4/10

5分钟前
  • Osion
  • 较差

敬老院来信儿了吗,我儿

8分钟前
  • 陈囿
  • 推荐

被开头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饭桌上聊天内容的主人公却只出现半个脑袋,命运去向何处并不由自己决定,收音机里的音乐和现实对照强烈。出乎意料的好,无声胜有声。生男不如生快叉烧。穷还是不要生了。临了还在说“菩萨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二儿子突然忏悔问“娘你恨俺吗”真的笑出来。不喜欢这种展现女性苦难的。

11分钟前
  • momo
  • 很差

我们都会老去

14分钟前
  • 一把青
  • 较差

中国农村版东京物语,只是剥掉日本社会的含蓄礼节,更加赤裸和尖锐

15分钟前
  • 陈抱朴
  • 还行

常规的故事和镜头语言

18分钟前
  • TK
  • 还行

各种反讽衬托出的悲凉,个中况味还没等老已能体会。真的不能看有老奶奶的电影,更何况还是如此残忍的一部。

2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人到老年被子女踢皮球。丧礼上的舞蹈十多年前曾被《焦点访谈》喷过。这种事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也会有。主要是因为钱吧。没钱啥也干不了。

26分钟前
  • 菜根
  • 还行

搞伪纪录片还不如直接搞纪录片

30分钟前
  • 贾什么假
  • 较差

#FIRST10# 二刷。英文名叫laughing to die ,即是喜丧,又是老人得了笑病。埋下的伏笔都有对应,拍的工整。穷是原罪,人性刻画的看似随意却又深刻,喜丧讽刺,由此之后,命运周而复始,有种宿命感。

34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直击中国社会现今大隐患,老无所依的现象不惟是乡村的,城市更多见,在人际关系纽带稍强的农村铺展开这个随处可见的故事,更具戏剧张力;笑病仿佛是对一生辛劳却无颐养天年的悲凉自嘲,当死亡成为一种必须,生存的意义显得格外荒诞;葬礼上的尬舞颇有魔幻现实之风。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很多农村的老人,自己住在小屋子里,黑黑的,也不开灯。不到老的那一天,可能永远没办法知道,是想死还是不想死。

42分钟前
  • 每天都要取名字
  • 推荐

考不上研回家拍我奶奶。

47分钟前
  • 一片大好
  • 较差

我相信这不单单在批判子女不孝,而是在记录一种无奈的残酷轮回。很多人爱站在道德高点指责人心,忘了什么样的土壤会长出什么样的人心。当你被贫穷与困厄缠身而自顾不暇,对老人能做的未必比片中的儿女好多少。所以寄生虫会发出因为有钱而善良的感慨。所以有些赤贫山村为了下一代将老人抛弃。能在泥沼中坚守德行的人性光辉并不多见,也没有人能知晓那些道德楷模的幕后生活。信仰是被摔碎的观音菩萨,崩坏是葬礼上的大腿舞。无力是老人的自嘲发笑,轮回是儿媳桂花的摔倒。克制的镜头与非专业演员如纪录片真实。中国九亿多农民老龄化才刚刚开始,我儿,敬老院来信了吗?

52分钟前
  • 王小札
  • 推荐

能看出很重的导演指导表演痕迹,生活其实更戏剧更刁钻。

56分钟前
  • 亦威
  • 还行

三星半。有聽聞兄弟倆給爸媽養老、一人認領一個、老倆口日常是分居狀態、我也不知道這個到底是不是完全因為有錢沒錢導致的、老人和小孩都是沒有尊嚴的

1小时前
  • AgentDS
  • 还行

节奏慢

1小时前
  • momo
  • 还行

看哭了。也想拍相同题材了。但是里面很多不合理之处,不是说过于恶劣,而是说人物的情绪没到那个程度。当然你可以说是无意识作恶,但剧作是一种必然性。

1小时前
  • Mrs.McAvoy
  • 较差

鲁南张庄,86岁老人林郭氏,身体硬朗,在农村老宅独自生活。林郭氏突发脑血栓,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子女积极为老人操作敬老院入住事宜。敬老院床位紧张,只有等待敬老院有老人去世,按照老人的意愿,开始了到子女家轮流居住的短暂旅程。这一过程中,林郭氏中风摔倒,脑神经损伤,得了笑病。 敬老院终于有老人亡故,空出床位。却在去敬老院的前夕,林郭氏怀揣着全家福老照片溘然长逝。按照老风俗,儿孙们给她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喜丧。 生活重新开始,又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1小时前
  • Cian_k
  • 还行

几乎是最讨厌的那种青年导演电影,做作极了

1小时前
  • 過期罐頭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