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片子都很压抑,但是乐在其中。
小孩子看着特别像贾樟柯。
时代的大背景下,放眼尽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小人物只有随波逐流,身不由己。
非常喜欢我11那偏蓝的色调,干净的清冷完全不同于脏兮兮的山河故人。
熟悉得如同每次远足在某个陌生的小镇上醒来,薄雾轻拢,陌生疏离五味杂陈。
孩子们在病榻前欢乐地演绎成人世界的杀戮瞬间戳中泪点,什么才是残酷,不自知最残酷。
说起闫妮,散发出来的自然而然的市井气息,让人感叹很难找到比闫妮更合适的演员来演这个角色了吧?
她的发型、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尤其是因为儿子要新衣服而不吃饭,给的那一巴掌,就能让多少人回忆起童年的情形。
进入电影院的那一刻发现整个影院之内只坐着一对情侣边嚼着爆米花边评论着电影里的种种镜头无端的让我感觉烦躁最讨厌在电影院里不停的叽叽喳喳的人电影里的王憨就好像我们每一个人的小时候为了想要一个东西赌气 任性 不吃饭偷爸爸妈妈的钱 第一次当中队长 看见我们之前所从没看见过的令我们害怕的东西 懵懂的爱意 和好朋友的斗嘴争吵这些事情我们都真真实实的经历过明白了这是我们的童年可却忘了它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另一方面一开始并没有想去想着这部电影告诉我了什么直到和我一起去看电影的女孩在之后问了我一句你觉得这个电影想表达什么我才认真回忆思考了一下电影的慢过程或许对于导演来说最难忘的就是那段整整历时十年的文革和经历了无数痛苦的下乡"知识分子"他们认为自己是与这个乡下气息格格不入的地方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回到自己的家乡上海故事中老谢的女儿被老马强奸也事出于他托老马办事不就是为了那薄薄的一纸"回乡证"(工作调动)我11里,导演并没有通过一种痛苦的方式去表达文革中的无奈与惋惜或许他更像让人们通过自己的记忆去找回关于那些时间的痕迹其实在文革动荡的十一年里到底有多少知识分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知识分子 这四个字的分量又到底有多沉我们都不明白也理解不了更不明白所谓的保皇派与411的斗争记得我老爸跟我说过他们当年当兵的时候年年都会死好多知青他们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格格不入,他们吃不了苦也不能放弃自己的格调总会有太多的人卷入到械斗之中而那些失去的生命都不会有人再去追回得到回乡证的人抛妻(夫)弃子也要回去可是现在,我们都活着在这个新颖的世界里真的没办法理解在怎样的情况之下才会把一个中年男人逼到痛哭流涕那是怎样的对生命现状的无奈那既压抑又痛苦的哭声何尝不是一种对这个社会制度的呐喊
与《青红》相比,《我11》的基调稍有放松,但即便如此,在文革这样的大背景下,孩子们的青春依然短暂到令人心疼。
导演对那个时代的定义正如电影的开头所说的那样: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遐想而发生改变,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它,并且接受它。
很显然,这是一种悲观色彩浓厚的解释。
一个人彻底向时代妥协的益处是可以苟且存活,但知识分子需要额外付出精神痛楚的代价,从内心深处来讲,他无法信服这个时代,但是从他的表现来看,他需要赞美这个时代,这种内心分裂的伤口总是会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剧烈疼痛。
在每一个生活的小细节里,经由成人再将这种感受处覆盖到孩子身上,让天真无邪的孩子过早地承受源自成人世界的痛楚,无论是文革时期还是今天,都是极为残酷的一件事情。
因为领操的关系,王憨需要一件新衬衣,在那个特定的背景里,这是一个不易被满足的奢侈要求,由此王憨展开了与母亲、同学、逃犯的博弈,从衬衣得与失的过程中,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父亲与母亲的教育方式、布票与红烧肉的为难,以及同学们的羡慕嫉妒恨,大人之间欲言又止的谈话,父亲的被打,帮派之间的群殴、革命海报与革命歌曲、严打整风运动、潮湿的街道、朦胧的空气、人们毫无生气的青灰色着装……所有的一切折射出了整个时代的特征,压抑与残酷的情绪在这种氛围下被充分放大,孩子们的浪漫被挤压得干干净净。
有好几处影片出现了一些更具戏剧性的(且有可能更轻松,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可可西里美丽传说》)故事走向,但每每都被这位有过三线工厂支建经历的导演掐断,或许残酷才是导演对那个时代唯一的定义,在王小帅眼里,荷尔蒙的幻想注定只能成为这个定义下的牺牲品,不如尽早阉割掉。
在《青红》中我们已经见证过王小帅的执导风格,通片冷色调,大多数场景选择在阴雨天拍摄,构图封闭压抑,音乐完全不参与到剧情中,但在《我11》中,这种风格稍有调整,因为本片选择的是一个儿童的视角,贯穿在筒子楼与学校之间的是集体洗漱、集体生火做饭、集体做早操、集体游戏等更具有生活气息的情节,因为情绪更为开放,所以影片的带入感做得还算到位,观众可以从一个嘈杂繁琐的当下顺利进入到那个安静简单的记忆里,只是这所谓的“清新”只是一个表面的幌子,而悲剧正是在这种看不出端倪的状态下发芽、缓慢成长,看似简单的生活背后隐藏的是复杂的政治。
11岁,原本应该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纪,但在影片中,它成为了一个与父辈对接的路口,在影片的最后,王憨独自转身,无需参与一个事件,他已经从内心深处读懂了成人世界的某种规则并认同了父辈缄默背后的痛苦。
从此之后,纯真时光正式拉下帷幕,少年老成的孩子身上也会出现父辈特有的沉默。
或许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和我一样会有一种朦胧之感,朦胧一方面来自时代的久远,另一方面来自视角的选择,在孩子眼里,成人事件因为信息不够完整而显得过于碎片化,以至于在观影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听到有观众在讨论“电影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不过看到父亲对印象派的解释之后,才搞明白了本片的风格不是追求真实的细节,而是把记忆里的印象呈现出来,就像“寥寥数笔,水波跳动”的那种灵动感。
不过本片是否真的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我也无法给出定论。
个人认为,孩子们的表演为本片加分不少,但大人们的表演则中规中矩,制作成本无法吸引到实力派演员,发掘新人又要冒较大风险,小成本片的尴尬一览无余。
所以我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因为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而否定一个导演的能力,王小帅一直是我比较欣赏的导演,不是因为他拍出了大多数人都喜欢的电影,而是因为他一直都在拍自己的电影,在当今这个注重票房的电影环境下,一直保持方向感的只有那么寥寥几人。
由于传统习惯与资本发展的速度,使很多记忆,是中国某一阶段当中的几代孩子们共有的。
所以不管那年他11时,你多大,甚至有没有你,《我11》都会给你提供些可以寻觅的过去!
《我11》主要以孩子的视角,来展现特殊时期西南三线某建设工厂家庭中一段生活经历。
故事的交代与进展,很多是通过大人间的议论与悄悄话来实现。
孩子们出于好奇,没什么目的性地、有意无意地偷听着,听见了就听见了,不做什么反应。
这就好像是电影本身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偷窥,只尽量告诉你我看到了什么,却没有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值得推崇,但却也是过审的原因之一。
电影主要描述的家庭,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尽管身处那个年代,是是非非基本都与他们无关,即便王憨看到了杀人犯、王憨父亲被打,这些都没有使这个家庭出现多大的波澜,大多数时候,这个家庭跟王憨一样,都是旁观者,忠于革命忠于党。
观众没必要为主角们担心,只需要跟他们一起当个窥视者,知道了有中学生被强奸,哥哥报仇杀人放火,被抓死刑。
这种窥视结束了,片子也就完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并没有看出太多《我11》对那个年代的思考与总结,这是比较可惜的。
虽然没必要太过直面血腥与残酷、不平与愤怒,但是很多态度,是可以不太暧昧的表现出来的。
不过电影本来就是创作者的自由,不那么辛苦的提高片子自身的厚重量,只简单却不平淡的说说那段时光,却也无可厚非。
影片的细节比较丰满,容易引起共同的回忆。
两处比较让我唏嘘,一处是广播中传来死刑犯马上要执行枪决时,孩子们疯跑来找王憨去看,王憨放下手中的活儿,立刻跟了上去,父母都没有阻止的意思;另一处是谢家与来监狱询问白衬衫的事儿的王家相遇,都是下乡的知青,之前老谢心里话都跟王憨父亲哭诉,可是王憨父亲这时竟然选择躲避……总的来看,《我11》整体算是比较有诚意的“王小帅作品”,但是稍显火候不足。
《我11》是一部与《青红》如此雷同的电影。
背景相同,结尾相同。
我11里能明显看到青红的影子——谢觉红。
到了结尾,死亡同样地又笼罩了主人公。
王小帅在不断退步。
青红里,他说故事的方式实在差强人意,我11则更加退步,看完之后不留任何印象。
或许他们要说,这是生活流电影云云,这是个人表达云云,但是影片中个人化的事件并没有诉诸情感,没有情感何来艺术?
我们既没有觉得感动,也没有觉得惋惜,也不会觉得恐惧。
电影史上的佳作中,不乏这种看似晦涩的电影,但是它们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导向了特定的情感,或者故事。
东京物语中我们会流泪,2001我们会意会到言外之意,但是我11不能让我们觉察到什么。
如果我11中有故事,那么它也是一段没有开头和结尾的故事,只存在一个远远的背景。
而且故事又没有发展(电影里的那些不叫发展,伙计),而更像是乱窜,不知道窜到哪里去了。
于是结尾乱来一气,什么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什么那一年我11,什么妈妈发现我内裤上的精斑,全是扯淡——它们没有导向性。
而王小帅又非要把节奏控制得这么缓慢,我真想说,何苦呢?
影片中只有两个线索:白衬衫和杀人犯,被他拍得了无生气,实在没有看头。
我想他真是踏入一条不能倒流的河水中了,选择了一条不用感官刺激来叙事的路子,而到现在他的个人表达又出现了问题,像是自己的回忆录,这个回忆录除了摄影和后期调色很棒之外不具备基本的观赏性,个人化程度倒是真的很高了——高到了只有像王小帅这样的人才愿意欣赏的地步。
何苦要做个人挽歌呢?
要做挽歌的话,为什么又不追求传播的大众化呢?
在电影中,我明显地感到他的话已经说尽了———在青红里就可以说尽的话,到我11又重复了一遍。
也许法国人愿意投钱,如此而已。
而且我想,这不是王小帅一个人的问题。
第六代普遍出现了颓势,娄烨的花不及他以前的作品,王小帅的我11也不及他的《青红》——青红也不见得有多么出色。
也许,也许电影的视角还真的是一种理性的审视。
但是我觉得不像,我觉得更像是王小帅没有能力完成这个作业了,这部电影是一部半成品。
如果说它很理性的话,就有悖于王一直以来不断地重复着他的创作母题————一种想要深入那个年代的人内心深处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个人化的,充满感情的,不可能十足理性;另一方面,感情在哪里?
我们又没有在电影中看到。
所以我说,这次习作,他失败了。
他如此澎湃的欲望终归化作自慰。
第六代落入了题材和叙事的死角,由他们的艺术观,很难再诞生更有新意的作品了。
我十一。
今年院线电影和少年派可以并肩的一部。
之前,对第六代导演没特别多的好感,他们所肩负的使命和他们的才气对比他们的作为来说堪称不了什么。
第一代的郑少秋他们建立了国内电影的拍摄范畴,把中国文化,中国的家庭伦理剧引入进来,第二代导演费穆他们在电影里多少有了那么点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环境下的人存在价值的探索沉浸了多少那个年代的风风雨雨,第三代导演谢晋他们,在树立一种所谓的民族主旋律电影,电影开始服从于主旋律,被奴役的艺人们偶尔抒发一下人生人性的激情,第四代导演谢飞他们在写一首民族的诗,写一首传统道德的诗,这首诗是在经历过那么多反复沧桑的民众的道德凯歌,第五代导演开始反思社会,虽然题材大都是在反思封建社会对人的迫害,有点过分的批判的意思,但是几部文革的戏《活着》《霸王笔姬》《蓝风筝》开始萌发了人在环境主题下该何去何从的苗头,第六代导演是人的放大器,个人的索取,个人的纠结,个人的挣扎,个人的命运他们都在探索摸索。
张元的《东宫西宫》里警察因为逮捕了一个同性恋在在一种边缘意识的主和奴的关系里在探寻我是谁?
娄烨所有的角色在这种悲剧的大环境里在唱着忧伤的小调,那个最为主旋律的陆川导演从《寻枪》到《王的盛宴》也在诉说着处于责任和权力之下的小人物和大人物以及模范人物他们的个人价值。
2013年了,在回顾一下他们今年的作品,我想说他们进步了,他们已经把触角伸向了更大的一种空间,不论及个人作品的好坏,王全安的触角已经伸入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而王小帅的《我11》较之《我17岁的单车》是一种跨越式的进步(抱歉,只看过他这两部)。
没看过张元的《杂种》,娄烨的《浮城迷事》,管虎的《杀生》,但是就王小帅导演的作品来讲,导演的视角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成长的迷失为主题,到了一个环境的迷失为主题。
看了一些人写的评论,我想给王晓帅导演平反一下。
首先,中国有个电影审查机制,要让电影过审,一些场面必须得删或温和处理,如果有些人觉得故事是温和了文革的尖锐性,那我想说你必须得考虑中国电影的这个机制。
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看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一切,以一个中心事件复仇的哥哥被枪毙作为视点的中心事件,个人觉得是十分巧妙的。
儿童视角看残酷环境本身会更让人去思考那个年代的一些东西,这种最单纯和最丑陋的对比性力量是强大的。
同理也存在于莫奈的油画,父亲对儿子绘画的教导,和那个年代处处谨慎的作风。
白衬衫作为触笔应用到电影当中,他的多次出现有多次不同的意义,儿子要衬衫,那是儿子的小虚荣,是亲情的温馨点缀,衬衫掉到河里,小孩子的这种小行为,会让人联想到大人之间的斗争,衬衫被用来止血,开始成为叙事的重要物件,到最后衬衫的归还,犯人被判处的死刑,让这个衬衫在小人物之间的功能性和道德性作用,再次讽刺了那个年代的社会。
人都是好人,为什么会有那个年代的那些行为呢,结尾处更加多的笔墨来渲染空旷的阴霾的天空下,黄色的,金色的字迹,伟大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和开头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下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的确电影存在一些伤口,比如说整体来讲连贯性不够,家庭事件,环境事件,主线事件(谢家的事)在那个年代的环境和时间的缀笔下突兀了点,也许原因在于导演在儿童视角下,过多的导演自己的主观笔墨,比如说过多的空镜,过多的比较间离的运动镜头。
这种视角的切换不成功,源自于主题的拿捏还是不够准确,这个时候需要考虑的就是做减法,隐藏自我,一切服务于当初良好的初衷。
整体观影下来会觉得这个地方纪录性的笔墨为主,那个地方表现性的笔墨为主,这个地方又太有诗话家庭的意境。
第二个是真实感不足,拿莫奈的画,以及各处重点叙事剧情宣泄,有点假的感觉。
演员不是生活在环境当中,而是按照导演的笔墨在往下进行剧情。
总体来讲,他让我眼球一震,本来就想看10分钟就关了,结果硬生生的看完了,还很有感觉到的敲了那么多字。
电影《我11》还没上映时,眼尖的人就发现了电影小男主角像贾樟柯,也有谋体问过王小帅此事,王小帅也觉得当初拍摄时没发现,成品出来后越发觉得那小孩像贾樟柯。
电影无论讲述的是贾樟柯的童年还是王小帅的童年,对于生于60、70后的来人说电影中的一切都那么熟悉。
故事发生在1975年,文革已经结近尾声了,虽然我也生于七十年代,但出生时文革已经结束了,所以对文革的事情更多是爸爸妈妈那听到的。
小贾同学是厂区子弟学校的一名初一学生,厂区子弟学校,那也是当年计划经济时的产物,较大的工厂就像一个小社会,有自己的医院、学校、浴室、食堂、商店。
当年能生为厂区子弟是一件相当光荣至上的事情,当你生下来的第一天就是躺在厂区的医院里,再大点随着父母在厂区的食堂排队打饭吃,在厂区的浴室光着身子泡澡。
上完了厂区幼儿园接着是厂区的小学中学技校,读完这些无论你的成绩好还是不好,都能顺利的进入工厂接下父母的岗位,再下来就是在厂区内找一厂花结婚,为厂区繁衍下一代。
直到九十年代,一批国企的倒下解体转制,厂区的生活才结束,那和谐安稳的小社会被融入到了大社会中。
小贾同学为了能得到一件新白衬衫向妈妈央求了好久。
记得当时家里有肉票、鱼票、蛋票、糖票、布票、煤票,对于生长在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在当时物质计划分配,所有的东西都要凭票购买,所以做一件新衣服父母总要思前想后很久。
只有在过年和过六一时,父母们才会让小朋友们穿上新衣服,对于现在只有要有钞票没有什么买到今天来说当年的日子是多么的贫乏。
小贾的妈妈用缝纫机为小贾为了一件白衬衫,在那个年代缝纫机是家里必不可少的物件,一家老少的衣服大多是妈妈做的,记得当年妈妈连夜为姐姐做过一条裙子,真神了,又快又漂亮。
小贾同学后来还是弄丢了那件白衬衫,还目睹了一个杀人犯的逃亡。
弄丢东西这样的蠢事我也干过,上学时弄丢了了二元钱餐费,连着两天装病呆家里,都没敢去学校。
二元钱在今天来说真不算什么,当年可是一笔巨款。
十一岁的男生青春懵懂期,对于成人世界对于性又好奇又有些不安。
不经意间撞见了父母在床上的亲亲我我,不经意间偷看了邻家姐姐换衣服,故意去惊吓在街角巷尾亲热的男女青年,故意用双腿紧紧夹着学校的双杆让一股暖流从身体内缓缓流出。
每一个青春期的男生或多或少都会干些现在看起来比较二的事情。
电影从一个十一岁男生的眼中看到在一特殊时代下成年人身上发生的事情,记录了我曾熟悉而又已远去的生活。
我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最早的记忆是90年代初。
我的家乡,西南地区某三线城市的一个小镇上,我的家人世代居住在这里,我住的平房,但也有的人住着电影里的楼房。
我的小学班主任就住着那样的楼房,连内部设置都和电影里非常相似,有矮矮的窗户,有阳台,底楼的人家门前有一块石桌子,石桌子旁边会有一个石水池,有的人家还有石磨,那个年代,我印象里最多的就是植物和石头,我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植物和各种石头做的东西。
电影一开头,我听到那广播,和十几年前一样,困意来袭,我印象中,广播通常是早晨7点和下午2点各响一次,听到那广播就该起床上学。
我一点也不喜欢上学,所以听到那声音反而更加想赖床,更加想睡觉。
学校里的凳子、椅子,书本摆放的方式,文具盒的样子,都和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样,唯一不同的只有书包,毕竟和电影相差了有快20年。
但是那广播体操应该和我小时候一样的,感觉,只是感觉。
我小时候也喜欢在竹林和水边玩,可惜竹林在山上,水边是长江,它们隔得太远了。
也玩捉迷藏的游戏,不过规则明显比电影合理。
90年代初的夜晚也和电影里一样,大人在一起聊天,小孩就在一起玩游戏,也有稀疏的灯光和黑暗的街区,也是一声“鬼来了”就会吓得四处逃散。
我不知道电影和真实的70年代有多大差别,如果是真的,那么多年后,西南地区的三线城市还保持了那么多70年代的因素,真让人唏嘘。
作为首部中法合作的影片,《我11》是王小帅导演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讲文革末期在西南三线工厂里的故事。
情节以当年11岁的王小憨(与导演名字一字之差)的小视角展开,揭示了那个时代。
这是一群上海人,他们所在的工厂为了备战备荒,整体转移到了大西南。
这些人就像是被流放的囚犯,每天所有的生活都在工厂的范围内展开。
有学者评价,文化大革命其实是“反文化大革命”。
片中王小憨的父亲是京剧团成员,热爱音乐和绘画,也在努力的培养小憨。
而这些精致的艺术,正是学校教育和整个社会缺失的,甚至是要努力压制的。
片中有一个镜头是父子俩在烛光下赏析世界名画副本,整个背景是灰暗的,唯有中间一点是暖色的烛光照亮父子俩的脸庞,镜头本身就很有绘画的韵味。
父子俩的对话很多耐人寻味“画花的时候要注意,花是有生命的,每一朵花都各不相同,就像我们人一样。
”还有“大人做什么工作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所以你要好好学画,学好了就可以在家里画画,养活自己,选择自己的工作。
”——这是在抗议无产阶级专政泯灭个体差异、剥夺了人自由选择权利,并在引导自己的孩子要懂得欣赏生命之美。
还有一段,在厂里的工友晚上聚在一起时,有人长期了婉转动听的沪剧,不久就被旁边一个老者提醒,还是唱革命歌曲吧。
大家把目光投向老王,他唱起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但是只唱了前两段,后面歌颂“毛主席共产党哺育我们成长”这一段,他佯称自己忘词了,别人还就此打趣他。
后面父子俩推着自行车走在路上的时候,父亲再一次哼起这个曲调,说明他是真心喜欢这段美妙的旋律,只是在抗拒虚伪的政治宣传。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有思想的个体,父亲不能扭转暗无天日的时局,但是能够保持良心的自由,并且把这种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传给儿子。
如果说父子关系与精神层面相关,那么母子之间的戏份更多指向居家过日子的物质层面。
王小憨被选为领操,学校老师建议他添置一件白衬衣。
白衬衣成为故事情节的一条线索。
由于布匹凭票供给,给他做一件白衬衣,就要用光家里一年的布票。
母亲对他责之切、却又爱之深,为了孩子的荣誉感,还是咬咬牙做了衬衣。
由于对白衬衣的珍惜和重视,王小憨偶然间与在逃的杀人犯谢家哥哥觉强相遇了。
老谢也是上海人,应是受过良好教育,在大城市有体面工作的知识分子。
文革开始后被迫举家迁到三线工厂,期间太太辞世。
由于体制对个人自由的禁锢,老谢为了寻求调回上海,不得已求到了管事的干部,不料这禽兽奸污了老谢的女儿觉红。
谢家哥哥为复仇,杀死了作恶的干部,并图谋放火烧掉工厂。
如果说杀死强奸犯是报私仇的话,放火烧工厂则表现出他对整个体制的绝望和愤怒。
在常理中杀人放火自然是穷凶极恶之辈,但片子用一个细节,即白衬衣的归还,表现了觉强义气信用的一面,暗示观众谢家哥哥本非恶人。
如果一个社会把正常的好人逼上了杀人放火的道路,那又是谁的罪过呢?
片子的布景和配乐都很下功夫。
一个反复出现的布景是毛主席的大幅画像,占据了整个工厂的中心,俯视着这里发生的生产、生活、凶杀、强奸。
两个反复出现的高亢背景声音,一是早间新闻联播与报纸摘要广播,二是《歌唱祖国》。
极为讽刺的是,片子末尾激烈武斗结束后,又一次响起了“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这样一部揭露历史的电影能通过审查在国内上映,不知是广电总局思想开明了还是智商下降了。
不过同是批判,与余华那种鲜血淋漓、恨不得露出白骨的风格相比,这种在一定限度内含蓄的揭露和表达的风格,我以为艺术手法要略高一筹。
博纳影院 早场 一个人的专场。
买票时售票女孩低头自语:终于有人看着片子了。
听这话心里酸酸的,这就是国产电影的现状,国产文艺片的现状。
小帅导演似乎要回应我的心酸。
在影片开头,他用画外音说(大意,欢迎补充):小时总是看着别人,想成为什么人。
长大了才知道,自己就是自己,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时代。
不管喜欢或不喜欢,都要尊重他们。
是啊,一个尊重,胜过千言万语。
尊重不是妥协,而是更加有力、更加理性的抗争。
尊重不是谄媚,而是一种平视,一种属于生命智慧的大度。
尊重是你存在,我承认。
是你有你的客观,我有我的主观。
回到片子来看,个人认为是一部属于电影的电影。
在平静中,将我带进了导演的世界。
没有娇柔造作,没有剧烈的冲突。
但丝丝缕缕的情感,轻轻的在我精神空间里曼舞。
回忆的、认同的、触动的,许多的这种细微,任我在平静中度过一段时间。
回头想想,这一段时间竟是一个时代,这平静下竟是如此的血雨腥风。
从中,我看到了一份经历,更读到了一种尊重。
在电影的技术层面上,不用多说什么。
所有的试听语言都是电影的,场景是电影的,调度是电影的。
可以说是一部很纯粹的文艺电影。
到这里我笑了,现在要看一部纯粹的文艺电影很难。
片子在剧作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感觉片子的内在张力是很强的,一件白衬衫对于当下很小,但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年纪,这几乎是生活的全部了。
当这件衬衫和一个杀人案,一个生命联系在一起时,那份应该还属于白衬衫阶段的岁月,开始过早的成熟了。
用父亲的话,早熟。
早熟其实是实实在在的悲剧。
小帅导演,很真诚的贡献出了自己珍贵的记忆,很平静的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为他喝彩。
剧作上,很多人可能觉得过于平淡。
但我相信,所有的平淡,对于导演来说,无不是激烈的冲突。
还是开篇的话,小帅导演应该是尊重现在快餐化的生活的,但尊重归尊重,还是照样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
这可能是艺术的本质吧。
这种独立的本质正是用来平衡那快餐的,这殉道式的平衡难道不值得尊重么?
另,还是开篇的话,既然导演有了导演的尊重,那是不是可以走进电影院,花上些时间和金钱,支持和尊重下国产的电影呢。
毕竟在将来,我们是要通过这样的影像来回忆的,我们的孩子,要通过这样的影像作为寻找真相的支点。
当看到片尾字幕上,如此多的英文法文时,我有心碎的感觉。
为什么,一部属于我们民族的影像,要靠那些外国人来资助。
我不是民族主义者,我爱电影,会走进电影院,和那些值得尊重的导演交谈。
早场很好,一个人的专场很好。
有大背景的故事总不会差,小贾樟柯你爹好像道哥!!!搞得我各种出戏啊。。。
矫情,自恋,零散的记忆拼凑。又是一个第六代陨落
电视点播。家里。 还行。
@新世纪
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几个小破孩儿。
原来王小帅小时候长得像贾樟柯,而他爸爸年轻时候长得像道哥...四个小演员太可爱了...
王小帅想要用一个暴走的童年讲一个脑内的文艺故事。没想到故事讲得无聊冗长,连童年也变得让我恶心。
自传题材的电影要产生共鸣总是有点困难,剧情有点干巴不过很写实,小演员不错。莫诗旎挺惊艳的就是可惜没露几次正脸
我生于九零年代,体验七零年代。本片最精彩的碰撞,便是小男孩的性启蒙与文革将尽的思想启蒙之结合。虽说节奏缓慢,镜头冗长,逃不出中国导演在环境设定与细节处理上的细腻度硬伤,但还是极力推荐给每一位有过懵懂与猎奇的大男孩。毕竟,这11岁的王憨,太像我了。
怎么还在拍这种片子,法国人真过时。混音不错不过。
贾樟柯的妹妹挺好看的
看的时候睡着了,他真的不会讲故事!
中国的导演不管是先锋系,第五代还是第六代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总是充满了受迫害意识,他们自认为是抗拒的一个代,他们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他们叛逆反思但更多的就是臆想。一部不知是王小帅还是贾樟柯的青春期悸动
讓我不斷回想起我11,才發現,原來小學時候的記憶是最深的。還記得幾乎班級里每一位同學的名字,還記得那位同桌的她,6年的小學時光,她和我同桌了3年半的時間。如今,早已沒有她的消息,可偶爾還是會想,現在的她,是什麽模樣。
这叫故事么?白瞎了那么好的旧景
关于成长的记忆。这是不是也该算做私人电影,应该融入了很多导演的私人记忆,未必是完整的事件,而是一些细节碎片。问题在于这种自我表达是否真的能和观众形成互通。这部电影一如王小帅以往作品的干巴乏味,缺少情节的吸引力。那个长得像贾樟柯的小孩子也毫不讨喜。两颗半星。
没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不会懂得
先评论再看影评。没看懂导演要讲啥、
作为90后,里面的衣柜、粮票、领操、打弹珠。竟然如此吻合。
果然导演想表达的,还是那个年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