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到圈圈转场闪回是小说剧情开始,就知道结尾肯定有反转,导演将不算悬念的悬念硬生生憋到最后一集,加上娴熟的技巧,让观众共情,出字幕,激昂的情绪难以平复,峰终定律完美谢幕。
等情绪平复下来再思虑,就发现其实还是有逻辑硬伤的,一个入室强奸犯,第二天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受害者的儿子,女主一句不希望是他就带过去了,是小年轻良心发现想弥补错误?
还是靠人类的复杂性解释?
还是小年轻就单纯的自信于自己的泳技?
小年轻父母因仇恨蒙蔽了双眼,那第一幕火车上的激情四射是小说内容还是真实情况?
年轻人妈妈写小说处处美化孩子,那这一幕写的这么信马由缰,是为了抓住读者吗?
女主讲述真实经历后,小年轻父亲的行为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已经知道冤枉了对方,还赶着去医院终结女主孩子性命,这是个什么逻辑?
孩子喊了声妈妈,I want to go,你就停下来又是啥逻辑?
刚开始不相信?
孩子喊声妈,你就相信了?
老人去终结你孩子,女主你醒来有时间冲咖啡能不能先报个警再往过赶?
911是多少号码不记得了?
最后一幕个人觉得老人看到烧到一半照片中镜子反光自己孩子拿着刀,要比看到女主孩子更震撼,事实就在眼前,但你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
这样小年轻身上那个刀伤就可以省了,那个刀伤就是为了证明女主讲述真实性,少了这个就会陷入罗生门。
但自己拉自己那个实在有点太刻意了。
Ultimately, this is a story of complicity. After watching the final episode, I went back to revisit scenes where Catherine tries to explain things but stops short of revealing the truth. I was shocked; in my memory, I had recalled her words as fully supporting the voiceover’s story and aligning with scenes adapted from the novel. But as I rewatched, I realized that all the coherence I’d remembered was actually constructed in my mind. Catherine is not the one failing to try—the real problem is that no one is listening. I had so easily fallen into the narrative presented in the scenes, taking their truthfulness for granted. I forgot that even the camera angles shape the storytelling—and I overlooked the warning in the opening episode: “Beware of narrative and form; their power can bring us closer to truth, but they can also be potent tools of manipulation.” Perhaps the critique goes even deeper than simply questioning the form of narrative. For those of us who unthinkingly bought into the story, steeped in the dangerous, misguided social narrative surrounding rape—the critique points its finger at us. We, too, are complicit.
几乎悄无声息地,《免责声明》就快播完了,似乎没有引起什么声浪,热度比当初的《戴洛奇小镇》等『女性主义剧』差了不少。
大概因为这部剧没有把性别标签贴在表面上,甚至它的叙事诡计欺骗性太强,让观众失去了耐心。
其实,这部剧想要引起关注的,恰恰是恶评所指向的。
如果你觉得Catherine用言语和行为勾引Jonathan的段落除了尺度毫无意义,甚至尴尬至极;或者相反,你被极度唤起,瘫软在地。
那就对了。
因为这是业余作者、Jonathan母亲愿意相信的故事版本:儿子永远天真纯良毫无抵抗力,蛇蝎女极具魅惑吐着信子蜿蜒而来。
一部人物扁平的地摊文学有多么漏洞百出,这场戏自然就有多么让人脚趾抠地。
暖黄的滤镜是母亲偏执病态的溺爱,和人们匮乏的想象力。
因为坏女人的故事太容易了。
太容易摆上书店的畅销书架,太容易在人群里传播,太容易被对号入座。
以至于没人看得到这故事显而易见的拙劣。
漂亮富有的人妻一定很寂寞吧;职场成功女性的上位史一定没那么简单吧;她不愿说出真相,一定因为她心虚吧。
蛇蝎女是一种奇特的投射。
她们异常美丽,黑洞般吸引奋不顾身的男人,她们几乎没有弱点,也没有真情,欲望旺盛并不择手段,而且总能全身而退。
女人鄙视她们,同时嫉妒她们;男人害怕被她们吞噬,又希望一辈子能遇上她们一次,暗暗地,还想毁了她们。
作为女人不贞,作为母亲失职,作为人道德低下(恶毒),这套女性指控干脆利落即刻生效,所以Jonathan的母亲凭几张照片就能炮制出一串看似合理的因果,而他的父亲毫不怀疑地照单全收。
父亲通过亡妻的旧衣化身,参与了这场女性对女性的猎巫。
而归根到底,这还是男性对女性的手刃——Jonathan成长为一个混蛋,除了他母亲『爱男』使然……那他母亲又为什么爱男呢?
罢了。
如果你觉得这喋喋不休的旁白实在太烦人太低级太偷懒,像电视诗朗诵一样把人物的内心翻译出来。
那就对了。
因为真相总是在多个视角的嘈杂声部中忽明忽暗。
如果我们真的能听到事件中每个角色的内心os,同时搭配另一个客观的上帝视角进行解说、质疑、判断,或许就再也不会有误会,不会有『反转』,不会有暧昧和晦暗。
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有永远解不开的谜团,永远看不到的暗面,因为每个人的视角都太有限了,每个人又都太自以为是也太胆怯了,永远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我』能看到对方在会面中仓惶逃走的狼狈和冷酷,『我』看不到对方想给死者家属留下一丝体面的大度和善意;『我』能看到我的同事恃才傲物,一言不合就对上司大打出手;『我』看不到男上司像嗜血的鲨鱼,闻到女下属私生活中一点破绽,就死咬不放。
『我』能看到我的太太沉沦在失独的巨大悲痛中无法自拔;『我』看不到她的偏执、控制和带给其他人的压迫感。
『我』能看到我被妻子欺骗多年的愤怒和无辜,『我』看不到我脆弱的男性尊严和去势恐惧。
可是,『我』又有什么错呢?
这个故事中的每个旁观者,都可以为自己的一叶障目进行免责声明:不知者,不为怪。
然而只有Catherine没有免责的权力,不论站出来澄清陈年旧痛,还是闭上眼迎接兜头而来的脏水;无论与丈夫和解,还是另起炉灶,受伤害都是必然的结局。
到底是哪出问题了呢?
【2024.11.9补充】针对评论区有关于『爱男』相关表述的异议,我在这里稍作补充说明:其实写作本文时我也感觉这个说法不妥,主要是流行词汇往往有过度简化的嫌疑。
然而深夜急于成文,没能进行展开。
或许应该这样讲,Nancy是一位『厌女』的女性。
文本中给出的支持很多,除了对Catherine的揣测,Nancy两次与Jonathan的女朋友Sasha家人联络,两次都认为Sasha不是什么好货,但儿子没有半点问题。
不仅如此,她在小说中把Sasha描绘成另一个荡妇,Jonathan根本无法满足对方泛滥的需求。
小说甚至还恶毒地让Sasha的亲戚『惨死』在车轮下(特别提到被压扁了),如此一来Sasha离开的理由成了不可抗力,通过这种方式维护儿子的完美人设。
关于女性为何也会厌女,一言以蔽之,这是女性处于性别不平等的结构中,很容易形成的认知。
具体的原因可以参看市面上许多女性主义书籍,在此不做理论上的阐释,还是回到剧集的文本,来看看Jonathan的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
情节中很容易看出,Nancy在家庭中是强势的一方,指挥丈夫,对外张罗,以儿子为精神支柱,是一类典型的母亲形象。
有种说法,说强势的母亲会毁掉家庭,但实际上,强势的母亲背后,往往有一个不作为、不负责的丈夫。
强势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安全感匮乏的表现。
Steven如他自己所言,是软弱的。
儿子死后,家庭实际已经名存实亡。
在Steven的叙述中,Nancy始终无法自拔,而自己必须挣钱养家,无暇顾及妻子,两人渐行渐远。
但事实是否如此,Steven是否努力挽回过两人的关系,还是通过逃避妻子来逃避儿子已死的事实?
又或者,两人的关系早已像许多家庭一样,全靠子女维持?
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思索。
Nancy的强势终归是虚弱的,她的癌症不如说是隐喻意义上的:一个女人的自我被母职全面侵占,她的生命全靠家庭维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与之相比,Catherine是更『新』的女性。
随着剧集进展,我们发现Catherine时常显得狼狈,在职场和家庭都是。
她根本不是小说中写的那样游刃有余;相反,她恰恰是那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因为小说中的形象是经过男性中心主义认知模式揉搓的『巫女』,现实中的女性有太多软肋,不可能强悍得那样毫无破绽。
Catherine的进步之处在于,她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她承认也许不会为儿子跳火海、挡子弹,但她仍然用巨大的勇气和牺牲保护着儿子;她很清醒,她及时留下物证,她一眼看穿男同事的不怀好意,也犀利地指出丈夫的心理:『相比我从别人那儿获得欢愉,我被侵犯反而更容易接受』;甚至,她还试图保护过另一位母亲。
【2024.11.11补充:本剧的立意我已基本在第一版中讲清,下文的补充已经和文本有一点距离了,有些地方或许有过度解读之嫌,权且一看吧。
】看到有一些新思路,说Cath讲的故事难道就是真相的全部吗?
她讲的不也是从她个人视角出发的版本吗?
和Nancy的小说,老头儿Steven的回忆,有什么两样呢?
诚然,剧集一开头就提示了“叙事的力量”,但我想这里指的是,被“刻板印象裹挟的叙事”的力量,“先入为主的叙事”的力量。
我始终不认为主创的立意是要做一个质疑叙事可靠性的悬疑剧,说实话这种创意太滥,除了导向虚无主义,没有任何建树。
主创想要探讨的是女性的处境,这在当下来看更有意义,而且还需要继续说,多说,深入地说。
剧中的两个家庭带有某种对位关系。
前面讲了Cath和Nancy两个人物的对比,但我并不是在进行高下的区分,她们更像“新”“旧”两代女性,面临类似的问题,但觉醒的程度不同。
现在我想再聊聊两位丈夫,Robert和Steven两人都似乎处在一个“女强男弱”的家庭权力关系结构中,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觉得未必,甚至两个人都不称职。
Steven和Robert内心都信奉一套泾渭分明的性别秩序。
Steven送给儿子一把刀,这个物象已足够明显。
如果非要扯弗洛伊德,那么刀和相机都有某种阳具入侵的隐喻。
(但我真不想扯那么远)或者还有更明显的,Steven在医院对关心他的护士说:“你是个好女人”,潜台词是,你这样温柔关照的女人才算本分,而那时他明明已经得知真相。
Robert可以说对儿子一无所知,以为只要跟儿子看看球赛就是亲密无间;他在家庭度假期间因为工作提前离开,却可以口口声声指责Cath“缺席家庭20年”。
这不就是那种,只负责陪孩子玩,不负责换尿布;认为带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的自私爸爸吗?
他当着儿子的面半强迫地把Cath扫地出门,甚至在叫出租车这点小事上耍心眼,有够卑鄙,和Steven的一系列操作别无二致。
Steven看起来对Nancy十分温柔,但家里的冰箱坏了这么久,他从来不修;失去儿子后,他也没有帮Nancy渡过难关,我认为这是一种passive aggressive:我有些恐惧你,我不会公开违抗你,但我会用曲折的方式拒绝你。
这种心理的另一个表现是拒绝对话,他和Robert在各自的关系里都没有和伴侣进行过真正深入的谈话,他们后来也从来不给Cath解释的机会。
再发表一个诛心之论吧。
Nancy确实写了小说,可是她毕竟没有拿给Steven看过,也没有授权将它公之于众。
我甚至认为,这部小说是Nancy在将死之时,对自己进行的一次心灵疗愈:让一个奇情故事,承载着自己不现实的期待,达成代偿性的情感发泄。
这一点,与前面所述Nancy的厌女并不矛盾,并且有更深的悲剧色彩:只有极孤独的人,才会用这样的方法处理悲痛。
Steven做的是什么呢?
他是行动派,他把亡妻留下的小说,作为一系列疯狂策划的底本。
剥开这复仇行为的正义外表,下面是不是也藏着他自己的死亡恐惧,他想要在垂暮之年做一点事情,延续自己生命之烛的意味?
如果可以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Jonathan为什么既是罪犯又是英雄。
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从自私出发的、“自我证明”的冲动,代表着男性的“生命力”。
剧集中,Nancy和Cath有过一次短促的对质,与之对位的,是Steven和Robert在医院电梯前的那次对质,堪称点睛之笔。
Robert:你为什么不先问问呢?
Steven:那你又为什么不呢?
如果说Cath代表新一代女性,已经比Nancy更加成熟、清醒和坚定,那么很遗憾,Robert和Steven只是一个灵魂的两个皮囊。
墨西哥大导演卡隆执导的电视剧,就像一部加长版的悬疑电影,有抓人的引子,有紧张的冲突,有合理的反转,有深邃的反思,有立体的人物,堪称短小精悍。
剧情其实不复杂,在去芜存真之后,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或主动或被动地面临着绝境中的选择:女主受侵犯选择三缄其口,女主丈夫不信任女主选择分开,老头不能接受儿子溺毙选择脑补情节写小说报复。
这一件事,把三方都推向绝境,成为心里深到不可触碰的伤疤。
看剧的时候觉得导演在拷问着不同群体,分别对应三方立场的观众,如果身临其境会是怎样应对。
看完剧,发现导演其实也进一步在拷问着人心,人与人之间需要达到怎样的信任才能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依然勇于告诉对方实情(女主),勇于接受这样的事实(丈夫),勇于客观溯源真相(老人家)。
片名Disclaimer也取得很传神,既是老人家肆意攻击女主时用在小说扉页的庇护伞,又是导演引发观众扪心自问“自己究竟有没有可以这么信任的人”后的“免责声明”。
三线叙事,凯瑟琳与乔纳森在意大利的遭遇,南茜与斯蒂芬得知儿子死后的生活,凯瑟琳一家人被斯蒂芬出版的书搞得焦头烂额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凯瑟琳与乔纳森前期的故事一直是以圆孔方法缩小展开的。
似乎一直就在暗示是书里的故事。
看的时候,我也很好奇,南茜写的书是凭几张照片写成的,那怎么能当成事实的。
导演把书里那段凯瑟琳勾引乔纳森拍得香艳至极,配合bgm真的如诗如画。
故事节奏很慢,结尾的反转以正常人的速度看到4-5集就应该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原本的真相也是非常非常的简单,也许凯瑟琳在哪个时间段直接对丈夫说“我被他侵犯了!
”,丈夫就能有耐心把事情听完。
但她不,她一定要从风和日丽的早上开始讲起...也就老爷子有耐心等药效才有机会听她讲完吧,被所有人误会真的不冤。
有些细节地方刻画的非常棒:跟老人生活能闻到他们身上的老人味;孩子明明有问题,但父母会在记忆中美化他;斯蒂芬吐槽现代网络用语等等。
最后罗伯特得知妻子被侵犯反而如释重负,在内心深处,妻子不检点是比被侵犯更难接受的。
斯蒂芬在烧照片的时候发现,原来尼克拉斯从小看到了自己儿子施暴的一面,从而被影响一生。
那一刻他也不知道自己设计了这么多年是为了什么吧。
乔纳森和前女友为何吵架不得而知,但从前女友得知他死讯也没有至电来看,一定是严重到无法原谅的问题了。
他有非常阴暗的一面,就像他犯下的罪过,但也有舍己救人的一面。
这两者并不冲突,人本来就是复杂的个体。
单用某一个词去评价明显是不合适的。
总结:如果只拍4集,将会非常棒,一旦观众猜到后面的发展,那说明拍的太冗长了。
看得很入迷,从第二集开始大概就知道Nancy 的故事是什么样了,一直在想不至于因为怕affair暴露就不顾人死活吧……可能是先入为主,Catherine 这边的故事也觉得不够完善,怎么就强奸犯还要救她儿子了?
Sasha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给个说法不就佐证Johnathan 是个什么人了吗,非要搞这种两边故事都编不圆……就为了揭示Stefen软弱拖了这么多年才拿着因为儿子去世几近physcho的老婆写的书去报仇;揭示Robert 以为saint Catherine 出轨之后怒不可遏的大喊“我就知道你是个婊子”,以及知道老婆是被强奸的之后长舒一口气,折射他对自己性功能的不自信;揭示Nick被过度保护过度宠爱还觉得母亲不理解自己不爱自己,反智到只能做百货店导购还不好好做,被陌生人说母亲不爱自己就od到中风……Nancy 和Catherine像两个威风凛凛的母老虎,咆哮着保护自己的儿子和家庭(软弱无能不吭声的老公。
这么女性向的剧不知道要有多少baby boy破防了……这么看来,讲故事的目的已经不是讲故事了。
故事没讲全乎,各种话题倒是起的不少……
自我感受:嗯…是我有问题吗?
我没觉得有法律错误,这是一种道德谴责(用一种很以恶制恶的方式复仇),没有到需要毁掉一个人的程度。
她对于男孩真的到了操纵的程度吗?
到现在为止,我依然觉得女主角虽然对自己的儿子似乎有明显的控制欲,并且似乎对男孩也只是抱着一种一夜情似的态度,但我暂时无法把这种‘身败名裂’式的复仇与女主角对于男孩的影响联系在一起。
(警告⚠️包含剧透)ep.1-4 剧评:双线叙事的手法,一条线是关于男孩在意大利的见闻 (同时也是男孩母亲秘密撰写的小说《完美陌生人》的影视化呈现,这其中包含的女主角凯瑟琳的“秘密”),一条线则是多年后的现在,男孩死去很久之后,男孩的母亲也去世了,而他的父亲则发现了母亲秘密撰写的小说以及儿子拍下的女人的照片。
父亲将过去儿子溺死在意大利的原因归结于妻子的小说中的女人(同时也是现实里已经功成名就的女人凯瑟琳),并且希望她能经历自己经历的痛苦,于是借此复仇。
故事很早就已经解开了两人的身份关系,双线叙述一方面是父亲的视角关于如何“复仇”(从开头女主角获得邮寄的书籍,联系朋友出版,去女主角儿子所在的店里偷偷将书留给女主角的儿子,邮寄到女主角丈夫的公司等)另一部分则是凯瑟琳的自白(第一人称),事情如何失控,她的内心想法。
能明显感觉到小说的痕迹,因为自白的部分实际上如果在原著小说里肯定是非常精细的,但是处理在剧集但是处理在剧集中反而有些刻意。
我能确认这部戏能吸引到较高的收视率,一方面第一条线叙事中香艳场景颇多,第一幕就是男孩与女孩doi真的我都愣了一下(还有后面和年轻的凯瑟琳的部分也是)另一方面,第二条线中男孩的父亲为了复仇将小说出版,甚至邮寄给凯瑟琳,刻意伪装成顾客送给凯瑟琳的儿子,还偷偷带着照片邮寄给凯瑟琳的丈夫。
正如他描述的,这是一颗颗炸弹缓慢引爆的过程,并且这条线里基本上每个人的部分都非常考验个人演技(心理上的起伏,但表情上没有太多大开大合),整体上很精彩。
我客观上期待后面如何破局,但有些失望于没有预告片展示的那么悬疑感十足,具有推理性。
不过原著小说的评分非常高,为了不剧透并没有阅读原著,期待后面会有的反转。
EP. 5-7剧评:反转集中在后两集,但是收束的太快了(前面有一定的线索但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感觉大部分观众能猜到故事发展。
结尾的"不原谅"是体现出了真正的女性的韧性,以及作为一个母亲,到底能付出多少为了她的孩子。
整体上因为是小说改编完成度是很不错的,但是确实太满了,对于观众而言没有太多的解读空间。
完成度没问题,但在电影节观看对我而言是有点略微失望的,这如果是在电视机或者流媒体,我大概是会看完的。
乔纳森的妈妈凭几张照片臆断女主对其儿子见死不救,女主靠口述悲惨经历但是证据被自己销毁,谁也不知道真相是什么。
但是我作为观众来说,看了六集的铺垫以后,尚且觉得最后一集也可能是女主在撒谎,为什么乔纳森的爸爸在被妻子洗脑以后,就凭女主辩解几句就相信自己的儿子是恶魔呢?
一个19岁的年轻人去意大利旅行,海滩上看到个美女,突然间就色从胆边生,持刀入室强奸3小时半;第二天继续去海边玩,顺便救了个遇难的男孩,多好的心理素质、多好的体能、多么割裂的人格、多么不可思议的故事。
整个故事以还原真相为驱动,却没有一个人真的在乎真相是什么。
乔纳森的妈:基于当年的现场搜证和私心美化,写出乔纳森版本。
本人偏执且自我封闭,坚信儿子是善良天真的受害者,忽视一切可能打破上述幻想的证据。
乔纳森的爸:基于妻子的推理幻想,精心策划并实施整场复仇,毁掉凯瑟琳的家庭和事业,并计划杀害尼可拉斯未遂。
凯瑟琳的丈夫:有家族基业但本人能力低下,低自信,可以接受妻子被qj,不能接受妻子跟别人更快乐,别人三言两语就能让他跳反,甚至从不考察话语真实性,说白了就是真相不重要,他只相信满足自身需求的凯瑟琳:家庭和职场中习惯性强势,有暴力倾向(职场霸凌、煽同事耳光、持刀破窗而入、医院动手等),高知表演型人格,资深记者编故事和临场应变力强(为第七集反转的故事版本做铺垫),并没有她讲述的那么爱她的儿子,应该说她爱的只有自己,把其他人视作自己的所有物去维护—————————————1. 尼可拉斯的童年创伤到底是什么?
一个高知富足家庭的独生小孩,如果父母都像他们声称的那样爱他,为何会这样缺爱又低自信?
2. 凯瑟琳版本漏洞:a. 最后一集照片证明,五岁的尼可拉斯走出来看到了他们,并不像凯瑟琳描述版本的一直在小房间的床上,小尼可拉斯是见过乔纳森出现在房间的。
b. 如果乔纳森是单纯为解决需求的暴力qj犯,没有动机冒死去救她的儿子。
c. 照片中的那种欢愉神态,不是被迫临时变脸就能有的。
d. 那把小刀比起凯瑟琳的战斗力有点过于儿戏。
3. 乔纳森暴力间接证据:女友在旅途中突然离开的真实原因被乔纳森的妈妈美化改写,现实中双方发生过争执,后来两方妈妈通话的氛围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愤怒且不想再有任何联系,合理推测同样被暴力侵犯—————————————两个版本的故事都不是完整的真相,但可以拼凑出真相。
【以下纯属推测,如与事实相符,是算好的】1. 凯瑟琳和乔纳森都有暴力倾向,但当时他们都看上了对方,所以跳过了强迫环节,房门钥匙是给的,算是双方自愿意志下发生的,照片的欢愉是真的2. 乔纳森尸体手臂上的叉型刀疤在凯瑟琳的故事版本有,在乔的版本却没有提及,因为这是儿子暴力情趣的一部分(舔伤口血),乔的妈妈无法想象这部分3. 乔纳森迷恋上凯瑟琳是真的,他想要有后续,所以才会冒死去救她的儿子。
而凯瑟琳只想一夜情不想影响家庭,这也是漠视乔死亡的理由4. 尼可拉斯的童年创伤,一是撞见妈妈出轨和那次溺水,二是长期的胁迫式教育和感受被忽视,他知道妈妈并没有那么在乎他,所以他和同样需要认可的爸爸更有共同语言每个人都在真相之上编故事,以达成自我暴行的合理化。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是施暴人。
四个男人都好丑陋不堪,20年前害她还不够,20年后还要折磨她。
我明白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宝贝儿子是个强奸犯有多难,他的前女友为什么不告而别,为什么前女友的妈妈还要来打电话表达愤怒。
胆小的儿子看到了妈妈被侵害但不敢求救,女人乐乎所以忘了取门上的钥匙,以至于害了她的事业。
家庭不过是看着鲜丽,其实满头虱子的垃圾。
丈夫懦弱无能狂怒,只会大哄大叫自以为是,像个孩子一样渴望被救了儿子的男人爸爸哄。
儿子也是个有毒瘾的色批,张嘴脏话,只会怨怪,为了保护自己骗自己,忘了自己是个害人精,他是妈妈的把柄和麻烦,差点浪死自己,也给妈妈埋雷。
一个老教师自以为正义的报复,他相信妻子根据照片写的小说,即使他们都不是当事人,他留下妻子的东西,却没有妻子抑郁倾向的时候好好干预她,总是被妻子照顾,不懂得体谅她。
他刻意忽略儿子没有那么好的事实,复仇的最后一刻又心软了,估计想起自己曾经同龄的孩子。
毁了一个事业有成的女人竟然只需要造黄谣,写本书编造真相,寄给她身边人,让她在同事和家人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社会对女的要求完美,但是身份转变,他们就会不约而同理解同类,默契闭口不言,保护他的秘密。
他宁愿妻子被强暴而不是从另一个男人那里享受到欢愉,总想获得自己更特别更强于其他男性的优越感,把女性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女性事业比她好就要嫉妒她不顾家庭儿子,甩锅绿茶好手。
production quality好高
从第六集还是什么都捂着不揭晓,就已经预感要烂尾了;结果第七集直接让之前全部变成故弄玄虚。卡隆你怎么要沦落到拍这种说罗生门反转都显得过誉的叙事了?下次来拍国产吧
很美的
不好看!这个剧一切都不正常,所有人!我有个最大的疑问。南茜是如何完成这篇小说的?儿子写了详尽细腻的日记,还是只是根据几张照片就把事情经过,性爱场面,心理描写得如此真实、香艳、逼真……(以至于连女主自己都认为这就是“我”!)还有就是,你为什么不报警?好吧你说你被强奸了,行。为什么不报警;敌人冒充外公欲图谋杀儿子,为什么不报警;被敌人下药,再次欲图去医院谋杀自己儿子,为什么还不报警……
展示了各年龄层次白男们的又愚蠢又狂妄又自卑——我妈不爱我,我老婆不爱我,我儿子更爱一夜情的女的……动不动就发疯给女的泼脏水
我很喜欢前几集悬疑和人物的塑造,因此也很讨厌结尾刻意的反转,当然,结局的版本其实更符合人物性格,但是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了,以至于看了结尾我在想难道这也不是真相?这其实是一个罗生门故事?每次遇到这样的故事,总觉得沟通是人类最伟大的能力,希望不要为了故事,让角色退化成猿人。
结尾反转毁了这部剧,21世纪还不能容忍一个满足欲望的女性角色。
这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为什么有些故事在以文学形式行得通,改编为影视剧就完全行不通。因为整个故事最关键的悬疑点,在小说中可以以各种形式的侧面描写、心理描写达到一种有效的视角回避,直到将最精彩的揭秘留到最后。但是在剧中,只要呈现人物就避无可避,这一悬念的维持完全在靠所有人作大吼大叫语焉不详的谜语人达成的,特别是在电视剧里,这很容易给观众带来疲惫感,说实话到第三集我已经烦到对真相不怎么感兴趣了,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好好说话呢?
近期看到少有的震撼到心灵的好剧!果然看演技好的群演剧才会赏心悦目啊…..而且很剖析人性,其中两句灵魂拷问1 老头反问丈夫 “你不是也没了解清楚吗?” 2 “我被人强暴”比“我出轨年轻男孩获得愉悦”好像更让你松了一口气?
文本直指的是对媒介虚实性的探讨,开片以元小说的形式作为故事真实事件与主体叙事相交替,逐渐让人信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以及真实照片作为证据补充,女主的色诱似乎成了板上钉钉之事,直至女主说辞才让事件变得扑朔迷离。照片仅仅是一种重构真实的片段,但在老夫妻眼里,事件是否真实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只相信他们所看到的,而这种直觉成为了一种信仰,让人性逐渐展现出罪恶的一面,二十年的仇恨,最终用另一种“小说”的媒介让更多的人产生同情,以此来步步为营,达到报仇的目的。影片摄影确实用心了,在女主与青年共事的一晚,小说所构建的镜语与女主回忆所构建的方式有所改变——特别是以不同的油画隐喻两个截然相反的叙事情境。但全片用大量的旁白来勾勒人物的心理,卡隆的功力并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其经典长镜头调度的运用,并没有在此部体现。
凭一些单方面文字就能毁掉一个人,“免责声明”呵。女主真是没长嘴啊,施暴者都这么毁了你、毁了你的家庭、毁了你的事业,还他妈能默不作声自己一个人无能狂怒,也是服了
不如直接拍av,这剧情完全没法看啊,一开始以为是为了掩饰出轨故意杀人,后面发现死人跟出轨没有关系啊,男的为了救孩子自己溺死了最多算见义勇为啊,家里老头跑出来复仇就很牵强,而且这种一夜情式出轨没人知道就过去了呀,这罗伯特能怪到自己性无能也是个神人了。总体观感剧情稀碎,摄影顶级,第一幕日落时火车上打炮感觉挺浪漫的,以后尝试一下
烂尾烂片 简单来说就是死无对证没有结局 靠观众给结果 这跟真正意义的开放性结局是两回事 真正的开放性结局其实是有结果的 只是不给你拍完 让你把好的或者不好的结局脑补延续完 这种所谓开放结局就是死无对证的烂尾 没有什么特别的逻辑存在
tiff只买了首映看了前三集,cate给我一种塔尔没演够的感觉。但我还是要打五星,因为映前她给我签名了离我好近妈妈你好香你笑起来墨镜下的皱纹也好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国内IP是做梦看了之后打两颗星的嘛?这部剧至少四星以上的水平。我在现场看了两天的首映,国内根本没上线豆瓣就开始好几个恶评,没看过就打恶评是不是太没底线了?
老家床边的阿司匹林,公交上的人类观察,杯中蟑螂,炸龙利鱼;一个母亲的男频小说叙事,一个母亲的崩溃自证无门,一个父亲的精细恶意布局,一个父亲的懦弱妒忌势利。七集时长保证了足够的文学性,挺好
如果不能嫁给一个可以和盘托出的人,那咱们这边的建议还是别嫁,何况还是个x能力一般的男人。不过女主最后还算清醒,你丫听到理由是我被强j而不是你被戴绿帽子反而觉得释然,你他妈算个什么狗东西?
太糟糕了。凯特逐渐小李子化。拍慢节奏的悬疑请参考隔壁雷普利。要啥啥没有,只有一个烦人的“上帝视角”旁白。剧本写的稀烂只能靠旁白填满这个本来就很单薄的剧情。这么大白话的一个故事塞满了不必要且拖节奏的鸡零狗碎,反转真是一点新意也无,通篇只展示了荡妇羞辱一个女人是多么的容易。
中规中矩的好作品, 摄影很好, 但是作品有点太模版化, 所以的转折都会在你认为该来的时候到来. 剧中很多地方都和写作有关, 所以添加旁白无可厚非, 但是导演不停的在用旁白提醒你演员的心理活动和剧情的发展走向实在是有点沉闷了, 缺少了一点想象的空间.看完第七集减一星,明明事实很早就可以澄清,但导演刻意让女主闭嘴吊观众胃口直到最后一集实在让我有点厌恶,即使到了最后也要挽挽道来直到那杯充满安眠药的咖啡喝完实在是做作
小男孩有多没心没肺呢 你妈晚上被xx第二天还要出去买船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