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喜剧标签🏷去看的,但剧情和主调和喜剧一点关系也无。
讲的事是两个年迈独居、偶然相遇、一起度过了温馨一夜的老头和老太太的故事。
节奏很慢,但一点不啰嗦。
没有剧情的跌宕起伏,也没有杂七杂八的人物。
惊讶于自己竟然看完了。
脑袋第一个冒出的念头是:在国内环境下,无论如何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并非偏见。
试想国内有几个电影或电视剧以老人做主角,给以关注和特写?
即使老人出现在为数不多镜头里,大多也是“关系里拎不清”、家长里短、一地鸡毛的画面。
仿佛人老了,就只剩糊涂,而理性、情感、心理和需求就也完全老去了一样,淡化乃至消失。
谁在乎呢?
没人讲,老人自己也羞于启齿或觉表达出来尴尬矫情;当然也没人听,儿女就算想要孝顺,现实也很难关照到。
(故而可得,养儿不防老,防晒才防老;养儿也免不掉孤独,有分享有互动有陪伴才可以,这个伴可以是住在隔壁的老友,也可以是老伴儿,也可能有其他。
但小孩恐怕不太行)回到电影本身,故事背景在伊朗🇮🇷,很意外竟然能讲老太太在公园里对抗警察、维护没带好头巾单独出行的年轻女性;竟然能拍老太太上街找老伴儿、还敢把刚认识的一个老头带回家,一起跳舞一起洗澡。
印象中的🇮🇷,封闭且有很多不可理喻的可怕管束,对女性尤其恐怖,但电影竟然能拍到这个程度,真是惊喜。
影片最后,老头意外去世,温馨的夜晚戛然而止,留给老太太的仿佛是一场梦,两人模糊的合照、模糊的记忆,以及继续漫长的孤独。
相较之下,老头是幸福的,孤苦了一辈子,却在最后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夜,被老太太葬在了他喜欢的花园里。
结尾很艺术。
不过也很难想象,如果不这么结局,又会是怎样?
美好时光,譬如朝露,如梦如幻,得之幸已,不可长久。
PS:记录和化用一句影评,希望像老太太一样,年岁渐长,智慧和勇气日增,畏惧的东西越来越少,不管是道德警察、社会规训、自己内心的束缚,还是其他什么。
2024年上映的伊朗電影《我最喜歡的蛋糕》,是一部情感細膩的劇情片,探索家庭、年老與孤獨等議題。
這部電影不僅描繪了,現代伊朗老年人生活的孤獨,還強調了年輕一代,與老年人之間的代溝。
透過一個簡單的故事,影片呼籲對老年人群體的關懷與理解,試圖喚起觀眾對老年人,情感需求的關注。
#空巢老人現象與老年人孤獨問題在全球範圍內,隨著年輕人外出工作,和城市化發展,空巢老人:——與成年子女,分開居住的老年人,現象日益普遍。
這種現象,不僅在發達國家明顯存在,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逐漸成為社會問題。
許多老年人,在子女搬離後獨自生活,這導致了他們的孤獨感加劇,影響身心健康。
孤獨和社交孤立,已被證明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有負面影響,甚至增加了患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
因此,許多國家開始,推動社會關懷和支持服務,幫助老年人,重新建立社交聯繫,提升生活質量。
#伊朗自由和女權問題在伊朗,自1979年革命後,社會自由和女性權利遭受限制。
伊朗的女權,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了曲折變化。
近年來,隨著保守政策的加劇,女性在就業、教育和社會參與,方面的權利逐漸受限,例如必須佩戴頭巾的法律要求、限制女性在公共場所的行為等,使得女性的選擇自由,受到了嚴重影響。
儘管伊朗女性,在爭取權利方面不斷發聲,且有部分民間支持者試圖改革,但政府的保守政策,和宗教規範仍然,對女權進步形成強大阻力,使得女權和社會自由,在短期內難以取得突破性發展。
我最喜欢的蛋糕 (2024)7.82024 / 伊朗 法国 瑞典 德国 / 剧情 喜剧 / 玛利亚姆·莫哈达 贝塔什·萨奈哈 / 莉莉·法哈德普尔 埃斯梅尔·梅赫拉比
说说自己是何原因想走进影院观看此片?
影片荣获了今年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竞赛单元最佳影片,但其实单单不仅是因为得奖这一个原因。
还有两位导演玛利亚姆·莫哈达、贝塔什·萨奈哈继《白奶牛之歌》后的再度合作,把伊朗所处的背景与环境再一次搬上荧幕,让人既有新鲜感也令人感慨万分。
故事讲述古稀寡妇曼喜儿女出国,好友也随年岁增长由每月一聚渐变每年一会,寂寥难耐下终于跨越自我藩篱,对镜贴花黄,走出家门物色单身汉。
好不容易看上了曾是伊朗吉他乐手的退伍军人的士司机法拉麦,直线抽击,即席邀约直探闺房,一出意想不到的命运恋曲就此奏鸣。
电影没有刻意描绘伊朗的政治变态,而是以对抗的方式将了道德警察一军,又用最轻盈、最轻松、最愉悦、最戏谑的方式展现这段“七旬老人一夜情”。
故事情节简单,叙事较为顺畅,画面感与镜头感呈现给人的观赏感受都极其细腻且舒服。
虽有遗憾,但我看到了两位七旬老人彼此间的那份爱恋远超所有伴侣,或许这本是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表达与呈现。
小编觉得女主曼喜屋内画面、场景调度是不错的,从开始的空房一人,再到双人一同翩翩舞蹈,旋转的镜头,最后回到一人。
这期间的起承转合都衔接的很恰当、很合适,这是令我的观赏感受,倍感细腻且舒服的原因。
曼喜和法拉麦,这两位老人都以独居示人,给人一种孤独感和寂寥感。
曼喜:缺少孩子的关心、关爱、陪伴;法拉麦:缺少妻子的关心、关爱,被父母包办婚姻。
前一晚的好友聚会到后一晚两人(曼喜和法拉麦)的邂逅,虽只认识一天,但顷刻之间两人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相互之间,把对方看的十分重要,两人共同拉家常、饮酒、吃晚餐、跳舞、修灯泡、淋浴,享受着如此甜蜜、惬意的夜生活。
但故事急转直下,这一切似乎来得如此之快,非常遗憾——法拉麦“离开”了,但这一晚似乎发生了但也没发生,一切又回归至原点,好比做了一场美梦,梦醒后的现实依旧是噩梦,不禁令人哀叹、戛然而止。
总的来说,个人比较喜欢这部影片,但看到了同类电影的影子,比如《从今以后》、《春行》,两部都是在讲述爱情,存在一些套路化。
与此同时,觉得这样简单的爱情转瞬即逝间很美好,虽有遗憾,但人在经历过后,永远把最好的“蛋糕”留给了“人世间”,值得我为这部电影打8分。
70多岁丧夫30年的老太太,独自守护着自己的小花园。
孩子们已经离开了这片土地,而她似乎无路可去也无从选择。
天亮了才有的睡眠,想要做饭却无人分享,深夜给自己画个妆也只能看电视,咖啡馆的二维码不会用,熟悉的冰咖啡也不见了,公园里没有能和自己一起运动的人,年轻人也失去了为自己争取的权利。
她的孤独不只是来自于年龄和独自生活,还来自于处处制肘的社会规则。
意外的,主动的,她要和这位独自吃饭的出租车司机约会。
尴尬的开始聊天,诚挚的邀请,心照不宣却小心翼翼的靠近,分一杯酒,修一盏灯,吃一顿饭,跳一支舞,聊一会儿天,冲一个穿着衣服的澡,最后分一块蛋糕……然而一切就在蛋糕做好的时候戛然而止了。
她哭泣,她拥抱,她极力挽留,却也只能接受,埋葬,重新回到生活原本的孤独。
一切像是大梦一场,唯一留下的只有几张模糊的照片。
于是我感受到了孤单,悲伤,无奈等等复杂的心情。
一个人对于爱的需求和想要完成一次约会竟然如此的困难,而这种困难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只是影响着老人的生活。
如果这样的故事放在西方世界,可能普通的不值一提,讨论的内容也会深化到人的内心如何克服70+这个年纪的自我束缚,但在这个故事里,约会本身的小心翼翼已经足够让这场梦一般的约会看起来美好的过分了。
而结尾的残酷,似乎也是戳破幻想的那根针,一切好像也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
意外发生的时候,女人的哭泣,不断呼唤着男人的名字的模样,也是对自己美好逝去的哭泣,蛋糕刚刚做好,却又一次无人分享。
她冷静的处理了后事,也坚强地想要重新面对院子和生活,但同样遗憾和痛苦并不会离去,只会加倍。
我想这也是导演们想要讲述的更大的时代背景下的无奈。
大家在这个越发严格的环境里,拥有的越来越少,失去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女人冷静的面对越发的坚硬似乎也将成为常态。
他们用这样小的故事,影射了真正生活里的限制,失去自由的又岂止是70岁的他们呢?
还有无法参加电影节的他们吧。
这部电影简简单单,十分朴素。
故事的起承转合都是缓缓展开,导演将短片就能讲完的内容用电影承载,通过细腻的叙事探讨爱与孤独的主题。
最让人动容的部分藏在男女主寥寥几句对白间,或是缓缓绽开的笑容里。
耐着性子看完后,我看到了最接近爱情本来的模样。
玛欣是中年丧夫的70岁寡妇,丈夫死后她的独生女前往欧洲定居,她就一直独自生活在德黑兰。
直到有一天,她决定打破这一成不变的孤寂生活重新开始恋爱,为此她开始寻觅自己的爱情。
在她展开新的浪漫扉页时,一场意想不到的邂逅迅速带来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在受宗教意识形态支配的伊朗,妇女地位低下。
她们被剥夺了很多身为公民的正常权利,多年来,伊朗妇女一直在与强制头巾、男女平权做斗争。
社会将她们与异性的关系置于显微镜下,当一个女人决定独自生活时,情况就变得更加严峻,一举一动都被人格外关注。
在这样的环境下,玛欣追求爱的勇气才显得愈发可贵。
影片完整展现了玛欣重燃爱火的契机。
在一次餐厅用餐中,她被一位孤独的出租车司机法拉玛兹所吸引,并主动邀请他共度晚餐。
在晚餐中,玛欣像一只雀跃的鸟儿,她换了三套衣服,快乐得好像初坠爱河。
随后自然的愉快交谈和跳舞,使两人之间的情感升温变得非常自然可信。
爱需要表达,两位老人到了这个年岁都懂得如何直抒爱意。
影片没有任何一句台词提及爱和喜欢,一切表达都在言谈举止间。
“恋人一起酿酒,越酿越甜。
”玛欣说这句话的时候就似娇羞的少女。
“生活过得真是没什么期待,每天都是一样的,毫无新奇感。
直到遇见你。
”这样的情话对法拉玛兹来说也不再突兀。
当行动变得迟缓,身体不再鲜活,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认定彼此呢?
我认为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灵魂。
女主初见就对这个孤独的老头动了心,随后的相处中,特别是雨中出租车里的对话让他们相互了解,后面一起共进晚餐,他们发现两人的底色是如此相似,孤独却纯洁。
尽管结局悲伤,最后法拉玛兹被安葬在花园里未尝不是幸运。
他为她在花园里洒下种子,爱情在这里生根发芽。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戛然而止很奇怪,但到了那个年纪,意外和明天从来不知道谁先来临。
Rest in peace, my dear lover.
这部电影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我最期待的。
看完整个超出期待,投票我给了高分,扫了圈其他观影者的评价都不低。
编剧很牛!
(不剧透)影片中老人的恋爱超级甜!! 就像青涩的年轻人刚暧昧那样充满了迫不及待,每个细节都在表达“我很喜欢你”。
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翩翩飞舞。
爱情和性分不开。
几个冲突点尤为惊喜,爆笑、伤心、遗憾,连“床戏”的处理都意犹未尽。
女主的设定很新颖,她勇敢、主动、有品位,年龄没有困住她爱的步伐,真想有人能一直吃她做的蛋糕,就像最后一个镜头,默默陪着她吧。
柏林的氛围极棒,观影时观众该笑就笑,该遗憾就唏嘘,极为沉浸。
结束后全场鼓掌两次。
一次为了他们的爱情,另一次为了创作团队的用心。
致敬团队,致敬没能到场的导演夫妇。
快!
上!
映!
吧!
前半段温馨甜蜜还有笑点,在你以为老年恋爱要走向童话完美结局的时候,现实的棒子就当头砸来,就像那些你不得不接受的生活。
看完这个电影,你会明白,伊朗的女性可以干翻这个世界!
主创入场的时候,喊到两位导演的名字,掌声久久不断,最后导播的镜头落在两张空空的椅子上(他们俩个都被禁止出国)。
映后,主演举着导演的牌子,上台接受掌声。
这么一部温馨老年爱情犯罪片,伊朗政府到底怕什么呢,我们可能太懂他们怕什么了。
————————以下为剧透——————70岁的老太太mahin,爱美会做饭,但是寡居30年不搞对象,她的闺蜜都着急。
子女不在身边,空有一柜子漂亮衣服穿给谁看呢。
老头乐公园空空如也,Mahin勇敢追爱率先因为早起不能而受挫。
中途穿插干翻道德警察,救了头巾不标准的、着急非法恋爱的小姑娘一名!
退休餐厅里独自用餐的独居退伍大爷唤起了Mahin的雷达,她果断出击。
邀请到家之后,一个美妙的夜晚即将展开。
退伍大爷幽默体贴,帮Mahin修好了院子的灯。
30年的花园都是mahin的心血,树木掩映下他们吃了一个完美的晚餐。
Mahin邀请大爷跳舞,两个70岁人都很可爱。
舞罢的洗澡环节,简直精彩,即避免了互看身体的尴尬,也达到了refresh的目的。
(这里全场爆笑)退伍大爷换装期间,Mahin做了她最爱的蛋糕,这是她期待来访者的期待。
喊几声之后mahin发现退伍大爷没有回应,躺在床上的大爷并不是发出邀请,而是直接杀青!
Mahin悲伤痛苦,不能相信这个事实。
痛哭之后,她让她的一日爱人品尝了她的蛋糕,并且体面的把他留在了花园里。
结尾的处理干净利落,就像我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所有伊朗女性,所有的期待和结局,都可以埋葬。
————————我最喜欢的点:画面温馨明亮,台词幽默,不说苦难也不回避伊朗的现实,节奏很好。
最后埋人的时候非常体面!
评分:🌟🌟🌟🌟
导演: 玛利亚姆·莫哈达 / 贝塔什·萨奈哈编剧: 玛利亚姆·莫哈达 / 贝塔什·萨奈哈主演: Lili Farhadpour / Esmaeel Mehrabi / Mohammad Heidari类型: 剧情 / 喜剧制片国家/地区: 伊朗 / 法国 / 瑞典 / 德国语言: 波斯语上映日期: 2024-02-16(柏林电影节)片长: 97分钟又名: My Favourite Cake / 黄昏的甜美生活(港)我最喜欢的蛋糕 剧情简介…. 玛欣因丈夫早逝、儿孙成年离家,生活仿佛单身独居女郎。
退休多年的她,每天睡到日上三竿,再与好友聚餐,安然而自得。
外人看来自由自在的日常,她却感到索然无味,望着街上结伴的人群,孤单涌上心头。
直到邂逅腼腆的出租车司机,有如遇见另一个寂寞的灵魂,她心血来潮邀请对方到家里共度夜晚,端出拿手蛋糕佐美酒,重温青春的舞蹈乐章。
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夜,将成为两人一生最难忘的时刻。
#29BIFF 该如何面对衰老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影视剧总在拍摄年轻男女的故事,那么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又有谁看到?
她们只是年纪大了,但还没有死。
女人依旧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心中总是缺少一块,我理解她的心境因为我想我七十岁的时候估计也是这样。
一上来的姐妹聚会台词密得像机关枪一样,眼睛快要看不过来了,我想那些姐妹间调笑的话也像机关枪一样射中了女人的内心吧?
女人不放弃任何机会的坚持也鼓励了我,大胆迈出那一步其实也没什么,人总要为自己争取一个可能。
两个人试探着彼此的过往,让我想到社交上打探着对方打炮史的男女,又有什么不同呢?
回家后女人雀跃的心换的漂亮衣裳都让我感觉很可贵,但是影厅里时不时有人为这笨拙又直白的心而发笑让我不舒服,我怎么能苛责一个长期生活在道德高压环境下的人呢?
只有两个人的聚会也因为道德警察的阴影而让我在荧幕外惴惴不安,还好没有道德警察来抓人的狗血走向,时隔很久在心爱的院子里度过了美妙的夜晚。
回到屋内之后两个人没有走到赤裸相见,穿着衣服一起坐在淋浴头下“清醒”,只有生活和力不从心年纪的现实描写,老来伴的意义不就在于洗澡的时候互相搓背,死的时候有个人发现……但是我很心痛为什么偏偏在她最开心的一个夜晚,为什么要破坏她对于最喜欢的蛋糕的记忆,真的特别不忍心看到这些……天旋地转彻底清醒之后再翻看相册的合影留念只有模糊的两个人影,影厅里又有人在笑,但我只想哭,美好的时光是不是真的只是南柯一梦?
会不会没有这个悲剧的结局?
院子里修好的电灯又在证明确实是事实,痛,太痛了……最后女人亲手埋葬了男人又带了点魔幻色彩,启发了我不必追求一个合理的结局,戛然而止也可以……
影片不长,故事也很简单。
Mahin是一位70岁的老人,丈夫去世,女儿在国外,留守老太太优雅浪漫,偶然邂逅了一位出租车司机,他的绅士气质深深打动了Mahin,孤独三十年的Mahin准备为自己找一个伴侣,一个雨夜她邀请他去她家,她为他穿上漂亮的裙子,为他做最好吃的蛋糕,拿出珍藏许久的葡萄酒,她的热情、真诚还有美丽,让他认为遇见了一生中他最爱的女人。
这部电影没有提及政治题材,是一部纯粹表达老年人独居生活的情感作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上升,近年来表现此类作品的电影多了起来,中国上映的《我爱你》本人觉得比这部电影拍的生动感人,影片探索了孤独老人的爱情生活,告诉人们朴实无华实的爱情藏于生活困顿下的烟土尘埃,藏于日久天长的默默陪伴,暮年之恋往往比年轻人来得直接干脆。
电影亦或是文学都会彰显它的人文关怀,特别是近几年留守或独居老人的精神状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电影里的Mahin和常为戒都是孤独的老者,他们只身一人落寞无助,孤独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Mahin的孤独是浪漫的,哪怕是一个人也要活的精致,遇见中意的他毫不遮拦,大胆追爱,留他过夜,受邀洗澡,一起跳舞,我为你做我最喜欢的蛋糕,可惜你一口也没吃到,影片的高级在与孤独由一个人开始,曲终依然是Mahin孤独的背影,她鼓起三十年勇气奋力摆脱的孤独,最终还是与孤独相伴,不同的是这份孤独里有他的爱。
孤独到底是什么?
千百年来先贤们都在寻找答案:李白认为是“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苏轼认为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唐琬认为是“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
瞒!
瞒!
”。
先哲梭罗认为孤独是以灵魂的形式接近自然,感知世间万物的力量。
尼采认为孤独并不可怕,它是万物的,亦是万物的终结。
马尔克斯认为生命从不曾离开过孤独而单独存在,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之隅。
从先人的诗作或书籍里我们获悉了孤独不是寂寞,孤独并不可怕,它将伴随我们一生,只有高贵的灵魂才有孤独感,孤独教会我们和自己独处,用生命感知大自然所馈赠的一切,孤独让我们学会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去体验生命带给我们的快感,而不仅仅像木偶一般活下去。
人只有学会孤独,和孤独相处,才能成为更好的的自己,才会遇见值得遇见的他。
影片中Mahin的孤独是精神上的孤独,她渴望爱,渴望被关怀,仅仅是短暂的“一夜情”,她也觉得此生值得,最后是她一个人孤独的背影,因为只有孤独是至死不渝的。
老妇聊发少女春,看老房子着火也太好玩了!等我七十岁了也要这么没羞没臊的约(约死了可不关我事)
我最喜欢的蛋糕,可惜你没吃到。
设计感太强,演员的举止投足都像是AI合成的,但貌似年老之后的生活就是这般机械的,没劲没劲、闲扯几句、走来走去。最后的一点浪漫,我把你“偷走了”,自己一人望着你生根发芽到凋谢殆尽。
我不喜欢
【C】?我真的不理解……主竞赛能不能别再拿这种没有任何新意chatgpt都能写出来的小片凑数了……这样下去柏林只会更衰落ok?
不敢想象一个正常现代社会长大的人突然身处极权环境得多绝望,但整体又很可爱,没有过分沉重,还好。
伊朗的片子来得很陡很猛,文学性很强,好在先没看剧透。前面以为不过是一个孤苦伊朗老妈妈的日常琐碎而已,中间她有些不按常理出牌,后来又觉得有一段两人室内戏未免太长了,提出就没有什么情节了吗的质疑。可老头在洗手间里面露不适的时候,我已经猜到后面的发展了。结尾的曲子很美,手机没有识别出来。但老头害怕孤独死去没有人发现的担忧已经解决了😢伊朗在倒退很多年后,禁忌的东西也都在这部片子里说出来,打破了。
比什么白奶牛可好看太多了。大女主!谈不上什么剧作可言,就是关怀所以细致入微。
“为什么你没有早点遇到我呢”即使只有一夜的喜悦和幸福 也看得我尸斑都淡了
处处忍不住感慨:“人”
过于刻意与突然的剧情安排。但很喜欢开头的老年姐妹聚餐,以及这个从腼腆到纵情舞动的美好夜晚。
是那些不道德的让我感受活着。
伊朗《沃土》。几乎把所有最表层、最适口的反抗的陈词滥调都套进了电影中,处处充斥着我要跟你斗一斗的剧作厮杀感。
【7】从天堂到地狱,从地狱到天堂,空气中不只是弥散着政治恐怖,更多的是每一分每一秒的甜蜜
我不希望等我老了以后,有一天一个二十多的小孩儿在我身边冒一句:爷爷,我真羡慕你们,年轻的时候听的是周陶王林,读的是卡纳马博,看的是姜娄张陈,玩儿的是天马行空……你们看过大海,我们只能在VR公园里的小池塘想象……
“怕死吗?-不,但我怕独自死去。“腼腆的出租车司机修好了玛欣院子里的灯,带来了光明。意外死亡后,清洗身体、喂食蛋糕、亲吻额头,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安葬。然而,整部电影也仅限于此。只是单个个体的展示,没有上升到整个老年群体的高度,社会的高度,人的高度。
2024Berlinale最后一部:心中的金熊。导演没能到场柏林,主演举着照片到场,fking patriarchy。孤独那么长,幸福那么短。这部小品电影非常真诚,十分女性视角、温柔和关怀,也穿插了一些对于伊朗政治的小小讨论。为他们开始相处时迸发的最真挚的感情流泪。但是人生就是伟哥,你以为会让你一振雄风,其实它的真实作用是让你突发脑溢血,在最幸福的夜里,不必担心自己最担心的事情会发生的情况下死去。
普通的日常,我每天都是,这电影没多少期待的
2.16 Berlinale Palast这个片子除了包裹了一个第三世界中年女性主义视角的政治正确以外,不懂还有哪里可以值得说到的地方。故事非常平庸无趣,拉低了我对于柏林主竞赛的观感,不值得浪费时间在这样的片子上
别被片名骗了哦,稍有点懵,不太能get创作者最根本的创作意图到底是什么,总不可能是老人恋爱风险高吧,整体上看各方面比较随意,情节大转折虽然不是没有任何剧本上的埋线,但处理总归是觉得太离谱了,这么浅要掩盖完全不可能的吧,还是在交代除了爱管闲事的邻居其他人能看见、特意修好院子里的灯的前提下;更喜欢恋爱戏码之前的故事,一种典型的如今我们说的所谓孤独就是“如果你真的自怨自艾那就是孤独,如果你不在乎那就是自由”的生活,买菜遇到嘴甜的小伙子,一群老闺蜜们的饭局吐槽多有趣啊,回想一下故去的丈夫们有带来快乐吗没有,照顾高龄老人无异于照顾孩子,甚至连自己都不得不使用尿布了;不过伊朗片(推而广之伊朗人)的镣铐之舞,存在感超强的风纪警查,曾生活在革命之前,为陌生的女孩上前理论,诸如此类细节到底是感慨的 #S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