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高中阶段,因为抗战胜利60年的风潮,战时将领的故事又被拿出来宣传,诸如蒙哥马利,朱可夫一类战将。
当然也不可避免要提到德军的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以及当时我还颇为关注的隆美尔。
鉴于这三位德军将领似乎都更关注于战场上战略战术的实施,而鲜有屠杀犹太人或者虐待战俘的行为,因而国际声誉都比较正面。
尤其是隆美尔,不管丘吉尔是出于什么目的吹捧他,但德国二战的失败似乎只在他身上投上了英雄末路的反影,却没有罪恶血腥的残留。
我自认为还看了一两本纳粹德国的历史书,却不知道为何全然漏掉了海德里希的故事。
所以在影片开始时,即使明白类人猿任务的意义,我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能成功。
甚至直到Jozef九死一生逃回潜藏地,说“我们失败了”的时候,我真的以为刺杀行动就这样失败了。
非常可笑的因为缺乏历史知识,我反而并没有被一个历史剧剧透。
整个剧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关于刺杀行动的谋划和实施,和刺杀之后的浴血一战。
前半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命中注定,而后半部分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破釜沉舟。
全剧整体的情感基调和镜头的色调是一致的,昏黄晦暗,遮天蔽日,唯一鲜亮的颜色只有喷涌出的鲜血和墙上高挂的纳粹旗,也许还有两位美丽女子的唇,剩下的只有铁青。
刺杀行动前侧重于情报的获取,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捷克抵抗组织会不会加以援助,“Why don’t you just go ahead and kill Hitler?” asks one of them. “He’s just a few hundred kilometers down the road in a little village called Berlin!”这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对这种黑色幽默莞尔一笑。
毕竟,我站在现如今的角度,也很难理解为何英国会下达刺杀海德里希的命令,虽说从道德上气势上起到惩恶扬善的意义,其结果却造成了捷克两个村庄被全部屠杀,平民的损失让类人猿行动于我而言更像是个欠缺思考的鲁莽行为。
所以即使捷克方面最终也给予了支持,但所有人知道类人猿行动的含义之后都不免感到惊恐,倒不全是对于海德里希的恐惧,恐怕每个人也都猜到了之后的疯狂报复,更何况彼时千钧一发,谁知功败垂成。
所以捷克抵抗组织的配合不能不说令人感动,知其不可而为之,不仅仅是Jan 和 Jozef 两个勇士,也是收留他们的家庭,Maria和Lenka两位女战士(后者更加令人钦佩),以及所有的抵抗组织成员(除了叛徒)。
他们虽然从抵抗的最初就做好了赴死的觉悟,然而肯为这样一个大胆如赌徒并且自断所有退路的行动献身,这种极端条件下对于人性的叩问又是完全不同的。
统一战线后则侧重于刻画如何获取关于海德里希行动的情报。
这部分有两处让我觉得非常惊讶,一是海德里希作为党卫军仅次于希姆莱德高层,却毫不在乎自己的安保工作,另一个是在如此仓促的最后的行动时间窗口,两位勇士居然能一切按计划进行有条不紊,令人觉得冥冥自有天意。
哪怕枪在关键时候居然失灵,仅凭一个自制炮弹也能要了海德里希的命。
历史是条单行道,回溯时候觉得有千万条岔路的可能,而车轮却义无反顾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
这就是海德里希和捷克的命运。
刺杀前还有一些必要的铺垫,比如爱情。
毕竟两位主演都是美颜,当然要有女伴。
一对青年男女漫步街头,披着爱情的外衣获取情报,没有比这个更为浪漫的。
颇为反讽的事,故事通过Lenka的口讲出了真相,战争从来没有浪漫,战争就是如此残忍。
我们和男女主人公都明白,此时的爱情没有结果的。
不免觉得Jan太天真,居然在这当口祈求幸福。
然而当我看到Jozef悄悄把Lenka的照片塞进钱包里就明白,这位相对更成熟更心如磐石的勇士也有柔软的心。
回想起来,脑海中清晰的记得的一幕,就是Jozef一边刮胡子一边质问Jan,你是来做什么的?
确实可笑啊,本该心韧如铁的战士,为何此时会儿女情长。
尤其是数子弹那个桥段,当真是有意思。
全剧看来,我们以为冷酷铁血看破现实而更为主导行动的Jozef却悄悄萌生了柔软的情感,我们以为优柔寡断到怯懦的Jan在结局却如此英勇热血。
大概导演是想通过这样的对照表达的人性的复杂,人因为因为弱点反而更为勇敢,是真正的血肉之躯而非战斗机器吧。
到了刺杀的一刻。
万事俱备,枪支失灵。
当时还不知结局的我真的有种英雄穷途末路的感慨。
不过我很快就惊讶于两位战士的战斗力,灵活躲闪居然能绝境逢生逃了出去。
从这时候起叙事节奏加快了很多,依次是捷克抵抗组织对于两位英雄的无条件支持,叛徒的懦弱和卑鄙,严刑拷打下不得不招供的可怜人,以及但求速死不愿泄密的战斗者。
故事的高潮是最终最激烈的教堂的枪战。
这里比较令人感慨的是一段对话,当Jan知道纳粹德国对于交出刺杀者否则屠杀的威胁,天真的指出愿意去自首以求得平民的安全。
而抵抗组织成员则早已看透纳粹的本质,尖锐地指出这毫无疑义。
“你是一个战士,你的任务就是战斗到底。
造成类人猿行动的结局的,如果要问责,也显然不是你们两位。
”理想主义者碰到了坚硬的现实。
这个扣动扳机会颤抖的Jan真的成长了,他战斗到了最后。
最终教堂一战令人热泪盈眶。
观影前我以为高潮在于刺杀,而事实上真正的故事仿佛在刺杀那一刻才开启。
从平淡到高潮一瞬间转换,这种叙事手法上非常强力,一个毫无预料的情节铺展:为了坚守一块注定失去的阵地,他们只将最后一枚子弹留给自己。
根本不需要浪费笔墨,导演也无意用悲情配乐来感染观众。
一个曾经犹豫的战士已经学会教会别人如何冷静地战斗,一个为了战友能够牺牲一切的战士只能在地下室静静地等候最后一声枪声冷寂下去。
随着纳粹的水漫地下攻势,战士们,已经完成了类人猿行动的战士们,与敌人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7人死守六小时,仅仅这一条历史事实就能说明他们的英勇。
人性在极端条件下的测试,居然能达到如此高度,这本身就让人感到激动而啜泣。
其他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是历史的剪影,两位战士的塑造尽管尽可能地避免单调,还是无法塑造一个丰满的形象。
难能可贵的是导演也用心塑造了两位勇士的成长,为了他们的祖国做一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就值得这两小时的观影。
另外和情节毫无关系地评论下,Cillian Murphy的颜来演这样一个平常沉稳冷峻彬彬有礼,关键时候敏捷铁血杀敌致果的战士,真的是太意料之外的贴切。
We are not afraid. Czechoslovakia is not afraid.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脑子里一直回荡着基莲的这句捷克口音的台词。
电影是看得我非常紧张的,但是当时基莲(Josef)的这句安慰Jan的台词也让我放松下来。
我知道他们会死,我又不忍看他们去死。
基莲的声音像是在说Yes, we are going to die. And it’s ok. It's ok.电影不是很热门,网上也没有找到很多幕后制作的视频。
由于我不熟悉那段历史,所以对我来说电影故事是有悬念的。
我不知道历史上那次刺杀是不是成功了,也不知道主角们是不是全都牺牲了。
但是当电影开头两位主角到了小木屋,能够看清基莲的脸的时候,我非常确定这俩人是一定会死了。
不是因为刺杀行动很难全身而退,完全是因为基莲的脸,那就是一张插满了flag的烈士脸,仿佛不会笑,绝望又决绝。
他不怕死,也不怕杀人。
后面争论德军可能会报复的对话中,基莲提到捷克人应该做好牺牲的准备,”that includes my family”,听到这句对白我甚至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以为眼神那么冷静又冷漠的人会有一个“全家已经死光了”的背景设定。
可能是为了电影讲故事的需要,两个男主的设定一个成熟稳重,一个有一些成长过程。
Josef在刺杀前夜安慰Jan, 帮助他呼吸, 陪他用给手枪一枚枚上子弹的方式恢复冷静。
女伴牺牲后Jan反过来安慰Josef。
最后战斗时Jan像当时Josef教他那样如出一辙地帮战友恢复冷静。
只是这个成长线稍微有点做作,因为变化太快了?
后半部电影的战斗很绝望,大部分电影里的战斗场景都是有可能胜利的,或者是有“坚持等到援军”这么一个目标。
但是这部电影里观众和主角们都知道战斗会以主角们的死亡结束。
没有援军,没有胜利的可能,他们正在走向死亡。
抵抗组织和空降兵们被发现的直接原因是叛徒出卖,但是根据前面的故事背景,就算没有叛徒,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布拉格已经封锁了,空降兵们总有被搜捕到的时候,英国和捷克流亡政府一开始就没有给他们做撤退计划,而且空降兵们自己也知道他们拿的是单程票。
几场抵抗组织和空降兵的对话讨论了“为什么要刺杀”。
导演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深入地展开。
台词里唯一的一句解读是“捷克是否还有反抗的决心?
”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军不会因为一个高官的死亡就败退,一个人死了马上会有其他人补上,下一个人或许会更残忍,而且刺杀还会激起德国的报复。
就像抵抗组织的首领说的,“我害怕捷克斯洛伐克被从地图上抹去。
”那为什么还要执行这样一项行动?
电影的两位男主,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人,他们在电影里也没有给出答案(“我们有命令在身“不算是一个解答)。
他们是否对此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不得而知。
我希望他们有答案,我希望他们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死。
同时我又害怕他们是否会觉得自己死得不值?
电影拍得非常悲壮,但是主角们在故事大背景下显得太渺小了。
空降兵们在教堂里得知的任务已经成功了,但是毫无成功的欢愉可言,因为同时他们也得知了德国人会屠杀无辜民众。
电影末尾,水流灌进地下室。
最后牺牲的段落没有环境音,只留下了配乐。
基莲本来就瘦小的身材在湿透的衣服下更显得瘦弱,他抬头看着亮光,像是干净的殉道者。
大部分空降兵都是用手枪和毒药自杀而死(可能是史实?
),这是他们对自己命运最后的微弱掌控了,那就是决定死亡的方式。
A work of art!
精彩!
英雄气概感天动地,正义力量不可泯灭,虽然代价高昂,但沉沦的代价更高!
影片制作大手笔,前面大段的铺垫更能反衬道义良心和人性点滴,生命值得珍惜,生活多么美好,那强加于别人的战争又是多么无耻和残暴!
气焰再嚣张也难敌怒发冲冠,这些热血男儿、社会精英直至平常百姓,都可歌可泣,令人叹惋,导演真是才华出众,选的演员就是为了这部戏,最合适不过!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群捷克伞兵中的两个捷克伞兵约瑟夫和杨刺杀德国总督海德里希的故事。
故事描述的是刺杀前后,他们身边人的反应和遭遇,且德国人大肆屠杀捷克人民,他俩虽然自己也很难熬,甚至想了结自己,但是还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最后在与德国人的激战中死去,每个同志都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告密人同是同志的乔尔达也没好下场。
面对入侵的敌人,到底是反抗有意义,还是束手就擒不会导致更多屠戮有意义。
煎熬地活着比死去更勇敢更艰难。
信仰比生命更重要。
改编自刺杀捷克斯洛伐克总督海因里希的事件。
看电影要懂历史。
二战中,英国人并没有刺杀德国军官或者执政官的传统,那么为什么偏偏要刺杀海因里希呢?
因为在二战德国的仆从国中,奥地利和匈牙利是自家人,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以及芬兰是自愿入伙;波兰与南斯拉夫是被强迫占领的,民间一直在抵抗;唯有捷克斯洛伐克比较特殊,是在半推半就中被德国占领的。
捷克优秀的工业基础全部成了德国的资源,知道捷克式轻机枪吗?
所以,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之间搞点事情,流点血,让捷克人与德国人之间的关系变坏,是符合英国利益的。
这次暗杀之后,很快就有了德国人报复的利迪策大屠杀事件。
电影最后,德国人围攻教堂,简直是神来之笔,可以与抗日神剧相比,五六个英国来的捷克籍伞兵,干掉了20多个围攻的德国兵。
这剧情,英国出钱了吧!
一部相当出色的二战题材电影,改编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刺杀Reinhard Heydrich,代号“Anthropoid”行动。
影片完美再现了二战的残酷,及人性在生死存亡之间的无情选择。
相信看过的人,都会感同身受,更从心底里致敬那些为国为人民牺牲的烈士们。
影片导演,Sean Ellis,曾执导《超市夜未眠》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提名主要演员,Jamie Dornan(饰演Jan Kubis),曾经出演《五十度灰》而令人熟知。
Cillian Murphy(饰演Josef Gabcík),曾在《盗梦空间》中一展身手。
有别于某些国家二战题材的影片,英雄开挂,手撕鬼子,扔个手榴弹可以炸掉高空轰炸机,脱了军装变”超人“,穿了军装成”钢铁侠“的狗血设定。
这部电影完全忠于历史,没有丝毫的加油添醋,以最淳朴的记录方式还原历史的真实写照。
残酷、血腥、现实,没有神乎其神的英雄主义,只有最为本质的爱国情怀。
影片的主题是”刺杀行动“,可是影片中描写这一特定事件的剧情相当少,只有一分钟(1:03---1:04),走了个过场。
以此作为分割线,将影片分为两个部分。
导演用他高超的叙事能力向所有观众展现了一个极其真实的二战中的布拉格。
第一部分,刺杀前的准备活动,导演用了近一小时来叙述这些,不是磨磨蹭蹭,而是起到了烘托气氛的关键作用。
前30分钟(第一部分)从Jan Kubis与Josef Gabcík受命前来执行”Anthropoid“计划,随后的找寻组织,确认组织,进入组织,故事层层深入,紧张的情节不由得让观众屏住了呼吸。
后30分钟(第一部分)确认身份后的Jan Kubis、Josef Gabcík与各位同仁开始计划这次行动。
从勘测地形,确认目标到制定具体行程计划(时间、地点、目标)。
可是事情并没有这样简单,即使站在统一战线上的每个人,却又有着不一样的思虑。
此时,不少人对于这个计划提出了异议,有人反对,有人退却,有人怀疑。
可是不管如何,show must go on。。。
进入第二部分,”Anthropoid“计划顺利进行,可是其导致的后果却是让众人陷入被动,德军开始在布拉格实行大搜捕,许多无辜的人被杀,一切与计划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了。
前15分钟(第二部分),由于没有及时干掉boss,Jan Kubis、Josef Gabcík一行陷于了被动,而且还波及了无辜的人群,这个现实让众人不能接受。
可是在德国的势力之下,所有人的信心开始动摇,方向开始迷失,人群中散发着茫然的情绪。
后45分钟(第二部分),由于叛徒的出卖,及德军的刑讯逼供,Jan Kubis、Josef Gabcík一行终于暴露了行踪,陷入了敌军包围之中,最后的战役终于打响了。
记住这是历史,不是杜撰。
所以有些镜头不忍直视,血腥,暴力,让人看得不寒而栗。
在德军的势力下,根本没有人可以逃过,更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超人出现。
最终的结局,已经一目了然了,烈士了。
写在最后,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尤其是描写“二战”,这个自然会引来不少人的关注,会有不少观众将这部作品与众多同类影片做比较。
可想而知,导演、演员在指导、演绎这部作品时的压力重重,一个细微的错误(眼神、语气、表情)或者说是失实的情节就可能导致人们的口诛笔伐,好在他们中规中矩的完成这一切。
更值得褒奖的是导演对于拍摄地的选择,直接选在了事件发生的所在地,进一步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味道及二战风云的气息。
最后,向那些正义的使者、无畏的英雄致敬。
推荐人群:有阅历的人详细影评+剧照可以阅览“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大陆拍抗日剧,欧美拍抗德剧,高下立判。
看到除夕舞会那段,突然想到,也许二战中德国人的恶是一种理性的恶,日本人的恶是一种无理性的恶。
到底哪个更可怕,我也不知道。
从来没看过墨菲演这么严肃的角色。
琳卡有点像克斯汀·邓斯特,但是更漂亮。
而且她本人就是捷克人。
就像抵抗组织中那个胆怯的人所害怕的不是行动本身而是行动之后德国人的报复,无论成败。
这是可以预见的。
你难道能说他不爱国吗?
影片有一半时间展现了行动失败后疯狂的抓捕和悲壮的抵抗。
悲壮是因为困兽犹斗,而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影片挺客观的,并不因为你反抗的是德国人就刻意拔高。
赶不上变化的计划——影评《类人猿行动》战争过去很久了,伦敦上空不再有斯图卡的轰鸣,大西洋上不再有火光,而布拉格,也不再有屠夫。
当你自认为很了解战争的时候,你错了,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当我还是个历史文盲的时候,特别佩服的就是德国军队,中国忠贞和尚武的精神在德国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听到有关党卫军网络论文特别是一些死战到底宁死不屈的故事时,总是热血沸腾打心底的佩服德国人,但当我深入学习的时候才发现,网上转载的论文,不过是国内德棍意淫出来的作品。
关于党卫队的暴行,不一一阐述,因为今天所评价的电影,正是关于刺杀一个大人物的故事,他—是“解决犹太人最后问题”的总设计师:The Butcher of Prague—Reinhard Heydrich整个剧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刺杀前的准备和实施,和刺杀成功之后的四面楚歌的决死一战。
冥冥之中就似乎在向观众暗示,这场行动,比想的要复杂得多。
全剧整体的情感基调和镜头的色调是一致的,全片以昏暗的色调为主,中欧式的建筑和灰霾的天空给观众一种压抑感伤的感觉,这是沦陷区的捷克,枪响和死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每天都有人被盖世太保抓走,每个人的表情都是麻木和僵硬的,全剧给人的基调就是满满的抑郁。
唯一的鲜亮就是Marie和Lenka的红唇,还有的,就是高挂在墙上的万字旗。
刺杀纳粹三号人物不是说杀就杀的,不仅要考虑Heydrich的出行规律,还有他的卫队,便衣警察,甚至还要考虑行动暴露之后如何继续完成任务,还要争取到捷克抵抗组织的支持。
虽然一颗子弹从枪膛打出去到Heydrich的脑袋上很快,但是是从谁的枪口里打出去,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没有障碍物,种种因素增加了刺杀行动的不确定性。
流亡的捷克政府下达的这个命令确实欠缺思考且鲁莽,只在乎盟国的态度,根本不在乎行动是否能成功,Hitler是否会对捷克采取报复行动。
Heydrich的死造成了捷克至少5000男女老幼被纳粹枪决,举世震惊的利迪策大屠杀就是德国的报复行动,难怪Ladislav在行动前说了“I fear Czechoslovakia will be wiped from the map.”但最后抵抗组织还是放下一切和伞兵们合作刺杀Heydrich也是让人非常感动的,其实没有人是抱着活着的希望回去的,他们怕的是纳粹对捷克的报复和屠杀。
不仅仅是Jan和Jozef两个勇士,也是收留他们的家庭,Marie和Lenka两位女战士,以及所有的抵抗组织成员。
他们虽然从抵抗的最初就做好了赴死的觉悟,然而肯为这样一个大胆如赌徒并且自断所有退路的行动献身,这种极端条件下对于人性的叩问又是完全不同的。
刺杀的时候可以发现,Heydrich在捷克的街头大摇大摆的开车经过,完全不相信有人会暗杀他,或许他自信他手中的鲜血足以淹死剩下的抵抗者,他错了,抵抗的火种在沦陷区是永远不会被拍灭的。
这个街口,也许下一个街口,就是他的终点,布拉格屠夫也鲜血横流的倒在布拉格的街头。
暗杀比计划来得仓促的多,在Heydrich离开布拉格前一天暗杀他,一下子打乱了之前所有的计划,准备开枪暗杀他的Jozef关键时刻Sten冲锋枪卡住了,还是Jan用反坦克手雷将他炸伤,真的是赶不上变化的计划,让人惊讶的是所有人竟然都能够全身而退,回到安全屋躲避党卫队的追查。
历史就是这样的玩弄人,上帝看不下Heydrich的暴行,容许死神取走他罪恶的生命,怎么说也算是一种天意吧。
刺杀前还有必要的铺垫,就是欧美电影经典的爱情。
毕竟两位主演都是美颜,当然要有女伴。
一对青年男女漫步街头,披着爱情的外衣获取情报,没有比这个更为浪漫的。
颇为反讽的事,故事通过Lenka的口讲出了真相,战争从来没有浪漫,战争就是如此残忍。
我们和男女主人公都明白,此时的爱情没有结果的。
不免觉得Jan太天真,居然在这当口祈求幸福。
然而当我看到Jozef悄悄把Lenka的照片塞进钱包里就明白,这位相对更成熟更心如磐石的勇士也有柔软的心。
我们以为冷酷铁血看破现实而为主导行动的Jozef却悄悄萌生了柔软的情感,我们以为优柔寡断到怯懦的Jan在结局却如此英勇热血。
大概导演是想通过这样的对照表达人性的复杂吧。
真正的高潮不在刺杀,而在于最后的教堂枪战,不管是来了多少党卫队,总是有一颗子弹是留给自己的,最后一个子弹伴随着的都是之后死一般的寂静,给人悲壮而又无奈。
随着Jozef的怒吼:“We are Czechs ! We will never surrender .”冷酷铁血的Jozef在最后自杀前看到了Lenka,也是柔情,更是感人。
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们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家庭,甚至是幸福。
这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吧!
在屠杀不断进行的时候,特别行动小组中出现了叛徒。
这个人叫卡莱尔·柯尔达,布拉格当地人。
看着敌人的报复行动,柯尔达寝食难安。
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他未曾胆怯过,但现在,柯尔达真的怕了,他怕自己的秘密最终将殃及到他那刚刚满月的儿子和年轻的妻子。
就在这时,纳粹发出了赦免公告,公告称,在指定时期内,对坦白自首的人实行赦免。
于是,柯尔达选择了背叛。
他向盖世太保揭发了玛莉亚。
在刺杀行动结束之后,特别行动队员是分散藏身的。
柯尔达知道捷克地下反抗组织已经为他们制定了一个逃生的办法。
近期,所有人将在秘密地点集结,他不去,他们是不会走的。
但是,在叛变前,柯尔达还不知道这个秘密地点究竟在哪儿。
清晨,盖世太保闯进玛莉亚的家,她立刻意识到自己活不成了,借机吞下了随身携带的氰化钾药片。
盖世太保对她17岁的儿子阿塔进行了严刑拷打,他受尽折磨,一言未发,直至昏死过去。
阿塔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家中,面前出现了老熟人柯尔达,那个曾经在他家里潜伏数月的英雄。
阿塔并不知道是柯尔达出卖了他们,他告诉他,地点在西利亚梅赛迪尔斯教堂。
1942年6月18日,德军795人将教堂围了个水泄不通,7名暗杀队员坚守教堂,经过14个小时的战斗,3名队员倒下了。
当子弹用尽之后,剩下四名队员誓死不屈,全部自杀。
按照原计划,组织已经安排他们于第二天清晨离开布拉格。
柯尔达指认了加比希克和库比斯,他俩的头颅被纳粹割下来拍了照。
希特勒试图用血腥镇压,来威慑捷克的抵抗分子,结果却是更加坚定了抵抗组织的反抗决心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
3年之后,柯尔达被处决。
一个一开始就遇到麻烦的捷克行动小组,来到布拉格准备刺杀纳粹党卫军三号人物海德里希。
当地的抵抗组织并没有全力以赴支持他们,结果小组磕磕碰碰终于不顺利地执行了任务,然而他们被通缉,没有了出逃的退路,如何活下去?
这部电影不同于以往的二战电影,没有特别激烈的战争大场面,也没有特别大牌的明星去博眼球,然而其真实性和现实性却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一直沉浸在故事之中,也被主人翁命悬一线的命运所牵挂。
演员的表演非常细腻到位。
看完后感觉还是不错的,刺杀前后的节奏把握得挺好的,可惜就是这种故事一般没什么惊喜。可惜,还是没逃过。战争中的恋情,一般没好结果。
二战中纳粹三把手海德里希被刺杀前后的真实故事,这段历史其实是六一儿童节的起因。前半段的密谋刺杀和实施计划略显云淡风轻,反而后面激战情节有点震撼。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其流亡政府在英国培训了以两名伞兵为骨干的小分队,空降到境内,联络到部分反法西斯者得到庇护获取情报信息制定刺杀了计划,海德里希被炸送到医院后不治身亡,希特勒为了复仇直接毁灭了一个村子。被出卖身份暴露后在避难教堂与党卫军激战最终都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从刺杀计划整个过程来说 类人猿行动拍的比刺杀盖世太保好很多 从伞兵入境 找到组织 进行计划准备 实施刺杀到最后殊死抵抗殉国 整个过程很清晰明了 最主要的是也刻画出了片中捷克人的觉悟 刺杀是死 不刺杀也是死 等死 死国可乎
历史的再现,看到结尾的字幕丘吉尔云云,忽然觉得有点悲哀。这些人为了抵御祖国被侵略,人民被屠戮,奋而反抗,为的是一纸荒唐协议被废除吗?本来就该被废除好吧!英国人的伪善也是可见一斑~~~
蓋世太保刑求以及砍頭的如實呈現多給顆星,另一個與過去同題材作品的差異在於更多凸顯SOE特工內心對行動的恐懼和矛盾,讓他們更像個平凡人。感情戲並不突兀,因為那是庫比斯和加布錫克人生最後唯一享受的一小段,捷克先前還特為兩位女伴寫報導專題。
史实改编,很还原了,最后20分钟是真的可以品尝到绝望的滋味,但是这次行动所付出的代价,值得吗
摄影不错,刺杀失败就可以结束了
真实事件改编拍得这么烂
鸡吏氨的脑残粉和自己主子一起狗带 活该一辈子红不起来 我呸 ky你麻痹
哇靠,怎么能做到这么无聊的。本来还想吹一下多南和莲老师的脸的……我觉得还不如做成布拉格旅游宣传片。两条感情戏都很离谱,把逻辑剧情进展拉得好低级,没有骂女性的意思,女性搞革命不也行吗非得沦为为感情戏而生的角色啊?不会谈恋爱就别写感情戏啊,这些编剧是不是缺爱?
真正的勇士
同样是暗杀纳粹人物的电影,这部要比《刺杀希特勒》要好许多。基本上全部是史实,真实的历史永远高于自觉聪明的编剧。海德里希被炸这么惨了,还能立即开枪反击暗杀他的捷克伞兵,据说后来他在医院都医治好了都能自己吃饭,却突然间挂掉了,也是很吊诡的事。这电影可以和今年出的《慕尼黑:战争边缘》连着看,英国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慕尼黑协定,二战爆发又接收捷克流亡政府,帮他们训练特工空降布拉格去刺杀海德里希,最后造成利迪策惨案,有了现在的儿童节,也为捷克争取到在盟军的支持,最后能战后独立,尽管现在已经成了两个国家了。刺杀片段和最后教堂暗室里的镜头,都使用无声或钢琴伴奏,蛮有意思的。
剧情进入的缓慢,人物表现的离谱,奇怪的对比度,还要男欢女爱,几乎没有什么能坚持让人看下去的东西
一群配角塑造得并不成功,而最后的枪战戏又比重过大,既过分讨巧,场面也失于真实。总之,一个好故事没能物尽其用。可惜。
帅哥出奇的多~看来自古捷克出帅哥。
笑死,带英企图为绥靖挽尊
电影马马虎虎,但是从历史上看,整个行动其实毫无意义,发动的根本目的可能在于丘吉尔的政治需求。反正当年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是英国人,要求施行暗杀的还是英国人,最终站在道德高地的依旧是英国人。但是死的是捷克人,被占领的是捷克人。呵呵。
结尾处都想给5星了
不以成败论英雄,敢于反抗就是英雄。
人固有一死,但勇敢的人只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