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往事》,真真丰满,主角、配角,自成体系又相互支撑,架构庞大却条理分明,曹光满的右角院更是精彩,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后面又添了个晚月,勾心斗角不知疲倦。
另外,电视剧中加出来的人物也毫不逊色于书中人,例如曹猛、曹光婷、关德实、二奎、青蔓、珑琇。
整体的剧情发展,《中国往事》也是层层递进,缓缓收尾的,不像张黎的《大明王朝》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好看是好看,可看罢难免有虎头蛇尾之感。
看《中国往事》的时候,有三段情节颇有感触:一,耳朵在牢里问二少爷为何来自首,曹光汉说:我不知道该去哪里。
天下之大,他已无立锥之地,惨!
梦想幻灭,又在现实中遭遇了打击,懦弱的人不求死还能求什么?
可他也有不凡的一面,死之前必要做的轰轰烈烈。
炸弹一声响,总督府里半数以上的朝廷命官命运终结,这单帮的生意,做的值。
其实并不认为他是蓝巾会的成员,像书中写的那样为苍河一带的一个小头目。
就像不认为他最后爱上了郑玉楠一样,无论电视或小说,都有那么一句——他说他想她了,在牢里。
但这种牵挂似乎不足以构成爱情,毕竟他的心,太大,大的已经承载不了一个女人的柔情了。
其实曹光汉、郑玉楠和路卡斯之间的纠缠,电视基本符合原著,可是个人结局,电视又不如原著了。
既然是纠缠,那到死也不会休,路卡斯死后被扔进了苍河,郑玉楠自己跳进了苍河,曹光汉却是被耳朵将全尸救进了苍河。
总会有那么一天的,他们三个人在苍河水底重逢,继续着阳间未完的纠缠。
这样的结局,要比起电视上的三处孤独,来得不那么寂寞,又在热闹中显出了苍凉,原来死亡,并没有解决一切。
二,曹家败,荣梅馨决定离开。
那晚似乎没有月亮,只有晚月。
梅馨嘱咐晚月以后的事情,一件又一件,她舍不得离开。
晚月也劝她留下,殷殷至诚:我是怕你将来后悔了,曹家这扇门不会再为你开了。
只是曹家,大厦倾塌,砖瓦落地,能不砸到宅子里的人么?
女人比男人更需要一份安全感。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谁又能说荣梅馨做错了选择?
一边是她的爹娘,一边是她的夫君,不管怎么选,其实都是错,也都是对。
这女人,是个做正房奶奶的料,临危不乱,也知道何为不该不能却不是不想。
她是理性的,情感在选择中占据不了上风。
荣梅馨,在小说中无名无姓,只是曹府的大少奶奶,出境率自然不高,也是个容易让人遗忘的角色。
唯一的一次,是她生了个死婴,但那一次,她是自己孩子的陪衬。
电视则不同,强势的个性,开篇那一场负荆请罪就抢眼,以至于在去年岁末第一次看《中国往事》时,把她误当了小宋佳,原来竟是白庆琳。
喜欢她演的最后一幕,含泪的决绝。
因此,这荣梅馨,也总是会不自觉地想到了凤辣子,表面风光无量,也总有不为人知的内心悲苦。
三,耳朵将路卡斯带到了翠雨楼,交给青蔓,人命关天的大干系,他一人担待。
青蔓听罢,说:你比二奎强。
青蔓与二奎这一对,是电视加出来的,痴心女子负心汉,自古皆然。
也不认为那是爱情,丫头配奴才,生活的方式。
男欢女爱,在禁忌的大家子里往往越发的诱人,仿佛偷情,有一种刺激。
或许这也是爱情,只是不理解,因为不够浪漫,残酷的仅剩了肉欲。
身体享受之后,才轮到精神,就像那鸦片烟散尽的虚脱,意识不得不清醒地面对世界。
面对了,便更需要烟膏。
麻痹不是办法,可谁不想拥有那短暂的一刻极乐?
尤其是累了一整天,身心疲惫。
也许,耳朵不想,他宁愿时时刻刻都保持着清醒,即使痛苦。
电视中,他成了曹太太的私生子,曹老爷一次次的想除掉他却又一次次的以失败告终,结果,他成了曹家的三少爷,接收了二少爷留下的火柴公社。
未来的人生,是壮阔汪洋。
当然,这样身份的耳朵是不能离开曹家的,他跟五铃儿也无书中的发展。
不过这种安排令故事更为纠结,有汉唐华丽衣衫里的龌龊。
那样的金小珍,居然会跟长工偷情。
所以说,《苍河白日梦》是不如《中国往事》的,前者远没有后者表现的大气恢宏,如史诗画卷,众生芸芸,都在忆着旧时代的往事。
大宅门里的故事,本就该如此压抑荒唐畸形,灰暗的色调,透着一股子死气沉沉。
如果要一波九折,那干脆拍传奇好了,只是传奇,没有那么浓烈的现实感。
这也是为什么耳朵在《中国往事》里没有刘恒塑造的那么重要了,一大家子的框架,靠一个人是无法撑起来的。
起初,觉得腐败陈旧的气息里也有属于中国的美,疯癫的老爷有文人的雅,种马大少爷也有些许温情,肃穆的女人毕竟也有红肚兜。
然,看完,闷,失望,压抑。
这腐败土壤里开出的希望之花曹光汉最终也幻灭。
他是病态的。
没有爱的能力。
他是癫狂的,自虐般的飞蛾扑火。
他又是清醒的,清洁的,美好的。
可这有什么意义?
好好一个郑玉楠就为他献祭了。
因为他残存的一点爱,让她失去了出走的勇气。
看到最后,连耳朵也不可爱了。
一起埋在这腐尸堆里吧。
路卡斯亮晶晶炽热的眼睛终究谁的心也没穿透。
不知是郑玉楠还不够反叛,还是她不足够爱,为什么不出走呢?
中国太大了,我们都这么认为。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个内向的民族,没有出走的勇气。
而一直与大海搏斗的维京民族,从来不惧怕异国,敢去闯敢去爱。
谁不喜欢路卡斯呢?
一个异族人,却执着的爱上一个中国女人,睁着一双无辜的麋鹿般的热情的蓝眼睛。
太美好了。
可在一潭死水的曹家,这蓝眼睛啥也照不亮。
最终把自己也埋葬了。
不,还有曹子春。
但这个蓝眼睛的混血儿,在闭塞的中国会有生存空间吗?
郑玉松是完美的,有老式中国人的精明与细腻,有铮铮铁骨,有脉脉温情,有家国情怀,可他太孤独了,与他惺惺相惜的竟是是他的对手和敌人。
这样的人终究太少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生活在一座小城,十几岁的我看了一些回顾中国式家族百年历史的电视剧,比如广州许氏家族《千秋家国梦》、上海沈氏家族的《上海沧桑》等等。
那时候,我隐然有了一些乡土意识,我家从爷爷那辈起离开土地,退休后又回到家乡,因此,我得以在寒暑假之时见到那些守在乡土一辈子已经老去的家族成员。
小门小户比不得地方豪族,虽然有相似的家庭结构,但到了我这曾孙一代的孩童脑袋里,满是对过去温情亲缘的想象和怀念。
只有到了稍微大一点,才知道大家族表面光鲜生存的憋屈与树倒猢狲散后的冷漠。
从味道上看,本剧的原著小说《苍河白日梦》似乎更能传达百年中国家族那种陈腐糜烂的情绪,就像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的开场“很多年后,奥雷良诺上校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那样,《中国往事》的开头是桑镇大户曹家家长曹如器发癫的叫喊“曹家出妖孽了!
”全部42集的戏就是曹家上一辈的孽在这个家族身上的不断演化:曹如器靠官小姐曹金氏发家,生下两儿一女:光汉、光满、光婷;曹金氏又和下人私通,生下一子名耳朵,作为下人每日在房顶窥看各房的私密。
雍容华贵的少奶奶偏去沾染最低下肮脏的男人,这样的母题在古今中外都有,比如《天龙八部》里:摆夷族大酋长的女儿刀白凤嫁给大理镇南王段正淳,然而这段政治婚姻没有给她幸福,在天龙寺外,她委身于残废的段延庆,生下段誉。
段誉虽非段正淳所生,风流秉性相同,认识许多好妹妹,竟然都是亲妹妹。
这个段子到了《中国往事》的曹家,就是光婷小姐非要嫁给耳朵。
因为妻子的背叛,曹如器与其分居,壮年起就每天守着一口大锅,里面炖着各种食材:蜘蛛、老鼠甚至媳妇的胎盘。
曹金氏则常年居于家中的佛堂,每日吃斋念佛,看着耳朵不能相认。
这两位家长虽然居于深宫,却对曹家上下随时施加着影响。
看似大儿子光满主事,娶了四房姨太太,却不能像西门庆那样肆意妄为,他的真正角色,不过是曹家的生殖机器。
二儿子光汉,作为家族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反叛者则像宝玉,看似要将整个旧制度摧毁,实际上只是恋母情结太重。
私生子耳朵,作为一个明显的符号,既是这个家族的耻辱,又是串起整部剧的线索。
曹家上一代的孽,在大儿子光满几房妻妾的争斗和二儿子光汉媳妇红杏出墙中延续,到了最后,大儿子分出去住了、二儿子处斩了、二少奶奶不知所踪、情夫被杀、耳朵从奴仆变成了主子。
全剧以苍河县桑镇的曹家和榆镇的郑家故事为主线,浓缩了清末十多年间的中国模型。
曹郑两家的没落看似是外患所至,实际上一直是“自家里乱起来的”,光汉反清要被处斩了,这对曹家是极大的打击,曹家依然可以在同时打死使二少奶奶怀孕的情夫。
曹如器对家族里的男女老少有着真正的生杀大权,在作为被执行人的同时,也作着刽子手。
最后,曹如器在暮年娶了二少奶奶郑玉楠的丫头五铃儿,对这个相差四五十岁的祖孙恋,耳朵的旁白是:五铃儿以后也会有心思,不过那是后面的事了。
延宕地看了快一个月,最后一集字幕打出“第一部完”。
原来这个孽,还要在北洋时代、民国时代和共和国时代造下去啊。
其实正如郑玉松的蓝巾会造不了反、曹光汉的火柴公社变不了天一样,中国式的家庭组织藤蔓也是生生世世,延绵不绝的。
因为投入收入不平衡,这部精致的电影电视没有拍第二部,不过,第二年拍的《人家正道是沧桑》不就是它的续集么?
在一众知名大陆电视剧导演中,靠艺术风格起家的并不多,张黎是其中之一。
他工于历史剧,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凭着端肃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浓烈的作者印记成为了无数观众心目中的经典。
可即便是在张黎的作品序列中,《中国往事》(2004,导演/张黎,编剧/赵立新,主演/张国立、张志坚、朱雨辰、宋佳等)也显得格外奇异。
剧作改编自作家刘恒1993年发表于《收获》的长篇小说《苍河白日梦》——说是“改编”,其实只是借用了原著的框架,绝大部分情节均为原创——讲述了清朝末年江南一个大户人家的衰败。
脱胎于先锋小说的出身外加遇上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主创团队,使得《中国往事》首先远离了固定题材自带的窠臼:说它是历史剧,可它除年代背景外,无一实事;说它是宅门剧,可它意在折射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说它是权谋剧,可它对人情和人性的了然细腻入微;说它是情感剧,可它分明隐喻着一场时代变局中的暗潮汹涌。
没有类型的牵绊,也就没有话语规范的限制,无需按照正义战胜邪恶,好人战胜坏人,光明战胜黑暗的路数讲故事,甚至,压根儿摆脱掉两元对立的二分法,让更复杂而真实的眼光指引叙述。
所以,剧中才会有那么多看似意外的意外,比如玉楠和光汉原本罗曼蒂克的相遇到最后竟误了三个人的终身,比如出身青楼、向往自由的晚月却渐渐磨练成了曹家大房最识大体的媳妇,再比如剧中其他人的去与留,死与生,莫不是重似几千斤重的橄榄,又显得平平常常、轻轻巧巧,骨子里透着一缕义无反顾的决绝。
人艺戏骨何冰老师在不久前的一次访谈里说,一个好的人物形象在观众面前是“不装”的。
按此标准,《中国往事》中的角色都很好。
曹光汉和郑玉松分别是民族资本家和革命党这两枝新生萌芽的代表。
他们有各自“应有”的普泛性特点——爱国的、实干的、有智识的,等等,与此同时,也具备人之为人的足够个性。
光汉固然是一个热血青年,可对母亲有着近乎变态程度依恋的他也是一个没有长大成人的孩子,尚未自觉自知。
当临刑前父亲问他为什么要到官府自首爆炸案时,他的回答是没想到自己会因此而死……而郑玉松立志要做澄清玉宇的英雄,他不计儿女私情,但最终令他崩溃的是嫁入曹府的妹妹与洋人私通,生了一个蓝眼睛的孩子。
在旧时代开始松动之后然新时代还未降临之前,光汉和玉松仿佛各种能量激荡碰撞出的产物,有一点点怪诞。
他们像鲁迅笔下第一个在闷热铁屋里醒来的人,又或者毛泽东笔下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婴儿,躁动不足以掀翻屋顶,却隐现生命的蓬勃。
具有象征意味的不只这两个人物。
曹家大家长曹如器的铁锅和铁锅里熬了十几年的老汤无疑更有指向性。
同样不应忽视的,还有剧中旁白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耳朵。
身为太太与一个下人的私生子,耳朵是老爷的仆从,十几年来没有得到曹家的合法身份,这让他得以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冷眼注视深宅大院内发生的一切。
而在结局,他被允许姓曹,成了“耳朵少爷”,并获准继承了光汉的火柴公社。
至此,原本的血缘伦理秩序被颠覆,公社的起死回生更是将尾声转向了一个可能全新的开始。
尽管象征修辞的分量很重,《中国往事》并非一部象征主义作品,我们似乎时而从中寻见很多熟悉的影子。
它的冷峻之处总有鲁迅的味道,而一个家族的末世史又怎能不让人想起《红楼梦》呢?
(宅院内不少场景对白的遣词造句方式同样如此)在诸多经典文本的滋养下,剧作显现出了杂糅的格调,它不全是西式的,不全是东方的,不全是写实的,也不全是主观的,以尽可能超脱的视角展现了一种不为任何历史观绑架的历史,自然有股邪劲儿。
张黎导演的那种别具狂欢倾向的激越风格在这部剧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简直让人怀疑他在创作其他几部正剧的时候从未这样畅快过。
剧终处,画面上赫然注着“第一部完”。
据说,《中国往事》原本计划拍成横跨整部近(现)代史“三部曲”,现在看来,前四十三集已成绝唱。
曹子春和哑巴路子的故事仍在继续,只是旁人已无从知晓。
人常说,往事如烟。
《中国往事》里“叮”的一声,像游戏里的一个hint,某种转场方式,眨眼之间悄悄转变的信号灯。
好像只靠“叮”的一下,就有东西活泛了起来,或在你心里种下了某种念头。
五雷轰顶,一夜白头。
她向Lucas跑过去那段,两人间的距离也就十米吧,却像足足有几十米,一直跑一直跑都跑不到。
那是她的又一次无望的叛逃,那种禁忌之恋,那种不可能性的重重阻碍,让我不禁为他们捏把汗。
他的眼角向下,嘴角向上,疲惫、绝望,却还是温柔地张开了双臂。
他们最终不顾一切地抱在一起真像个世纪拥抱,像困住我们的世界裂开了个口。
她离开之前听的最后一场戏,去掉了戏曲的声音,却成为我印象最深刻的戏曲片段。
台上是不知疲倦的戏子,眉毛和小拇指上都全是戏;台下只有她一个心事重重的观众,拨着手中看不见的琴弦。
纵使她再次抚琴,却再也无人聆听,她却仍然像当日嗅留在机器上的味道一样,在那瞬间活在过去的记忆里。
像我这样从来不听戏的人,竟也忽然明白了“人生如戏”。
在那一瞬间好像台上、台下、屏幕外的我们的人生有了某种交叠。
她的出口成冰的声音,梳得一丝不乱的发髻,小巧的耳环,衣服上的褶,带着情绪的全程被追踪的手。
火柴公社里飞舞的刨木花,触到她的脸庞,也像变成了雪花,快要被那温度融化。
她的彪悍又娇嗔,无畏又彷徨,她扯动嘴角,笑容坚强却又一触即碎。
我从来没见过有人那样笑过。
很多年之后,我都在想,是什么促成了她那样的表演。
那个时候的她,现在看并不是什么标准脸的美女,“世界上再也没有她那样的女人了”,这样的描述却恰如其分。
她走后耳朵的那句台词,喑哑、卡顿,如鲠在喉。
那些很闪的摄影和剪辑,像一只手拽着你的领子,把你拖到座位上坐好,而场景早已悄无声息地转变。
所有那些超现实的手法,却会让你觉得现实本就如此,只是把人物内心那感知不到的部分换了一种方式让你感知到了。
也许中国再也不会有人这样拍国产电视剧了吧。
这片的摄影、布景、服装还有配乐已经基本做到电视剧的极致了,人设神马的也很带感,看的出来导演很有野心。
剧本比刘恒的原著要饱满很多,但到后半部分主线完全乱了,演员中规中矩,剪辑实验性很强,算是好事吧。
有些段落的处理真心惊艳啊,特别是爱情部分,属于只有佳句不成佳章吧。
如果不是剧本有硬伤,是可以打五星的。
张黎手法上做加法的顶点,看起来着实有点费劲,但是没有套固定的表达模式,很丰富,每一处都恰到好处说不上,但是艺术尝试总归不应该打击。
在视听语言之外更有挑战色彩的其实是打破起承转合的叙事和力图去类型化的人物。
故事一波三折却又一沉再沉,情节推进琐碎而偶然,似乎只是服务于一种“一个个都要走”的心境。
每个人物都让观众捉摸不透,刚有点共情的苗头或者解释的机会就被新的怪异行为否定了。
如果以现实的或者逻辑的眼光且把它当成一部晚清剧看会觉得很怪,但是当成一部00年代剧看就都说得通了。
就像片尾离开的人们出现在合照上,原来终是一场试验,一个寓言。
当然这并不取消我的抱怨,和阿凡达那样的科幻片一样,在自然合理性上达到完美的同时历史合理性也是必要的,社会世界的可理解性并不等于两个时代间平行投射的可能性。
我更感慨的是那之后十年历史剧在“虚”的方面的收缩。
写实并不复制真实,它只是众多再现形式之一。
而被粗暴否定的那部分,恰恰是历史理解可能性的所在。
而在这个层面上,往事未来,张黎在00年代的借题发挥显然悲哀地实现了。
看见了房梁,我小时候就老蹿起来去摸,可总摸不着,太高了。
拿家里的银子做做善事,开开米仓放放粮,加个粥棚施个粥。
这都是应当的,也容易。
还不是因为有吗?
记得第一次做善事的时候,百姓呼啦啦跪下一起叫祖宗爷爷,我傻了,我觉着我一下子摸到房梁了,我够着了舒服。
这人要是一舒服了就想着更大的舒服。
你心里一定在想,这好日子是实的,英雄豪杰都是虚的。
等哪天你要是过上了好日子你心里就不光想着过个好日子,你就得想点儿别的。
这么大的一个清国怎么就成了一 块饼,你啃一口我撕一块,不定哪天撕着撕着就是撕到桑镇来了。
那咱们就坐着等他完?
我可等不了,总得干点什么。
这个老东西,真结实,砸不烂。
十几年了,什么东西搁到里面都融化了,什么东西从里面盛出来喝着都是一个味,腻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已很少看国产电视剧了。
《士兵突击》、《奋斗》红遍网络的时候,虽然我也饶有兴致地看完了,但觉得也就那么回事。
文艺就像一面镜子,在娱乐放松时刻,它能照进了受众平庸的现实生活。
现实感不强,镜子就不亮,受众就会在模糊中麻木,或者在无奈中走开。
和所有中国主流文艺一样,国产剧的最大死结也是匮乏现实精神。
在沉重的现实面前,要么沉默要么被禁,正是国产剧近年来遭年轻观众抛弃的根源。
《士兵突击》和《奋斗》稍微有那么点现实质感,便收获热捧,也从另一面映照出了国产剧的悲哀。
实际上,《士兵突击》和《奋斗》也回避了不少现实,至少我知道的军人和80后,都和剧中差别太大了。
所以,我还在继续遗憾着,还在漫长的停播期中,期待着美剧的惊喜。
但在2008年快要走完的时候,我很幸运地尝鲜了国产剧《中国往事》。
就像几年前被禁的《走向共和》一样,导演张黎这部现实色彩浓厚的历史剧,再一次让我陷入震颤和沉思之中。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中国往事》深深吸引住我,也主要是因为1908年左右的人性挣扎,和百年后的当下是何其相像。
湛蓝的天空下,精致的小院落,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温馨美丽。
然而,所有的人都很郁闷,都在找出路,可谁也握不住命运,谁也猜不准三四年后的剧变。
《中国往事》还未在电视台播出,就先走红网络,其优秀之处也不用我再罗嗦了。
我只是有点感慨:中国人不是没能力拍出好看的电视剧,可是,为什么类似《中国往事》的剧作又如此之罕见呢?
深夜看《中国往事》的时候,我想到了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
同是清末的故事,都有回光返照般的诗意和温暖,也都有无可逃避中挣扎的女人。
张黎和格非的野心一样大,都渴望用家族的故事串起百年中国命运,成就史诗般的辉煌。
然而,格非的《人面桃花》系列停止于第二部,他自己也坦言可能不会有第三部了。
格非肯定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探索还没有深入,他不会不想写的。
我相信,格非的阻力就是现实。
《人面桃花》第三部应该写改革开放时代了,格非也许在担忧:可能会把握不准时代精神内核,像余华那样毁了名声;也可能写得太现实了,根本就出版不了。
张黎的《中国往事》也是计划拍三部,结局将同样回到今天。
第一部中的探索勇气,我希望张黎一定要坚持下去。
但我也还担忧,格非的困境,张黎能躲开吗?
就像那部《走向共和》,激起了多少国人心中的共鸣,可免不了被删被禁的命运。
如果《中国往事》拍到改革开放,张黎又该怎样拍呢?
剧中的人物又该怎样重复祖辈的命运呢?
不敢想了。
一旦触及当下,所有的故事都会比历史更让令人悲伤。
《中国往事》,这个剧名起得真好,大气。
然而,百年的往事,还远远没有成为真正的往事。
我会永远怀念《中国往事》的,从1908到2008。
2008.11.16
总有无力的时候。
无法改变的周遭,连泥带水的日子。
我就悄悄的改变了自己去迎合生活。
多想像他们一样的敢忠诚,敢背叛,敢原谅,敢狠心,敢舍身,敢自虐,敢天真,敢。。。
张黎拍的电视剧几乎都不错。
这一家子太变态了。。。。整部剧诡异又变态,而我竟然看完了,每个房间都有秘密,每个都有自己的心魔,然后诡异压抑有逃脱不了还倍儿爱探讨,一探讨就四十集。。。。。整部剧充满了隐喻,张国立演技真的是太好了,耳朵也不错。真的是,不能更变态。
必须电视剧才能讲的明白
。
真是风格很独特的一部电视剧
我觉得不错,尤其是张黎导演特别喜欢用的黑白镜头回溯的方式,我觉得很有意境,很喜欢
黎叔作品必看,大家族的兴衰,五菱注定的悲剧
看不下去,不做评价
记得宋小花演了一个偷情的清末民初女子,真美啊~
整一个乱,故事情节乱,人设乱,剧本烂。。。可惜了老戏骨们。。耳朵戏足。。。
这部剧能八分豆瓣真的很可笑,整部剧就瑞典人陆先生是个正常人,是怎么做到的每个中国人都不正常的。编剧对中国人这是有多大的仇才会写出这样的剧本,导演的作品从今以后不会再看,演员不知道自己演的是个什么,难道导演也不知道吗?整个剧每个中国人都毫无逻辑的说话做事。看过乱剧,没看过这么乱的剧。如果这种人也能当导演,我觉得我也行。
太压抑太窒息了看不下去。但是对话很有深度 编剧很懂中国人的迎来送往
贞洁是古代男权控制女性最好的枷锁
不能说拍的不好,看的压抑。
一群神经病,老爷,老妇人,二少爷,耳朵,大少奶奶,编剧是从精神病院找的题材吗
陪妈妈看的,分数给演员的卖力表演和服道化。装神弄鬼的配音让人心烦意乱,各种故作深沉的隐喻拼凑出毫无逻辑的剧情,和新红楼一个风格,实在让人厌烦。
没太看懂什么意思。总觉得一群神经病一样的人,很压抑。看在张国立等老戏骨份上給个三星
变态或者精神有问题的人很多,可能就像反映那个吃人的社会吧
每个人都是火柴,带着火进了曹家,在院子里烧干了自己。
挺不错的啊,每个人都很鲜活,话说这剧里最讨厌的就是光汉,整个一变态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