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导演不顾题材的需要,以为低调灯光本质上较“严肃”和“艺术性”。
他们拍出一些根本不必要如此黑暗的电影,在电视上用录像带或光盘的方式播放时,经常看起来暧昧难懂。
” ——《认识电影》看待这部书中的这句话,突然就想到了《热带往事》这部电影
建议观影后再看本文。
影片中,彭于晏饰演的王学明简直是五行缺血,从车祸到打架,甚至去买个山寨武器都能溅一脸的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艾嘉饰演的梁妈,从头到尾圣洁到不真实,圣洁到突兀,所以我想,梁妈会不会就是整个案件的大boss以及终极受益人?
因为她一完全黑化,很多地方就合理了,也“牛”了。
一.动机这个很明显,梁妈丈夫喝酒没接到儿子的求救电话导致儿子身亡,从此心生怨恨。
她和丈夫感情已经破碎,她恨不得丈夫死了不要回来。
她对警察说什么丈夫平时忙什么并不晓得,应该是谎言,从有人上门追债她淡定的表现来看,她应该早有经历。
另外,她的邻居都看出了蹊跷。
我猜是她找到了丈夫的同伙,合谋杀人取钱。
她对丈夫恨之入骨痛下毒手,得知死讯自然哭不出来。
至于寻人和报警,都是做做样子。
二.变故梁妈不知道丈夫的钱藏哪了,同伙也没不知道是具体哪个箱子。
而且,突然冒出个王学明。
梁妈也许开始确实不知道他撞了丈夫,把他当作一个倾述的对象,或者说情感的寄托。
这里不得不说,梁妈对男人掌控手腕高超。
她肯定察觉了王学明来意的特殊性,野渡无人舟自横那天,她走到河里,可能就是发现王的尾随才演的一出悲情戏,试探一下王的态度。
果不其然,王扔了颗石头试图阻止她做傻事。
而从梁妈后来的回忆,她显然知道扔石头的人是谁。
梁妈甚至在王坦白撞人前就猜到了他的身份,因为同伙开枪那天肯定也看到了面包车(号码估计没看清)的闯入,再加上王送上门来关爱备至,就更能加以佐证。
三.利用梁妈很善于利用男人,结尾一个大叔明目张胆地追求她,她即使迎回了出来的王学明,也没有完全回绝大叔,她还说后下次再见。
倒退到97年,梁妈后来确认,王去过案发现场,又对自己服服帖帖,那不如看看能不能借助他把钱找到。
还真就找到了,那他的价值也就实现了,也就可以杀人灭口了。
因此,在王成功从火车站逃出追击后,梁妈把王的家庭地址告诉了同伙,不然为啥同伙那么快就能找上门来?
四.再生变故没想到,梁妈的凶恶同伙反被王学明KO,然后这两人又都相继入狱。
王进去前把钱留给了梁妈,梁妈跑路貌似顺理成章,然而,大家知道,这样的结局看上去是缺乏正确引导的。
那她上交钱款有影片逻辑支撑吗?
有的,她带着钱跑,可能会让进去的同伙因恨告发。
她把钱交上去,谁也没得到,同伙大概也就自己认栽作罢,他身上几条命案,即使立功也是逃不掉吃枪子的。
同时,梁妈可以把王学明早点捞出来,年纪大了以后让王以愧疚的心加感恩的心来照顾自己。
这样理顺下来,才比较符合导演一再明示这片四处都是“牛”的设定。
如果梁妈当真是普通善良的女人,这片子的悬疑基本可以用平淡无奇来形容了。
(完)
#电影 温仕培《热带往事》只有结构稍微成熟点,其他的地方并不出彩,不及它同类型电影《白日焰火》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如《南方车站的聚会》的五分之一。
OK,现在让我们来复盘一下。
开头是一个挣脱了缰绳的牛和漫无目的的丛林长镜头,是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的《能召回前世的米波叔叔》的风格,这个开头令我惊喜,我以为后面会出现阿彼察邦的魔幻风格,但事实很让人失望,牛这个意向在电影一共出现了4次,每一次犯罪前就会出现牛,但是通篇下来,我只感到导演有种想讲但是总是没讲出来的感觉,这个牛就是其中一例,下面关于歌的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热带往事》,英译名《Are yoy lonesome tonight》,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这首歌在片子里出现了3次,分别是第39分钟——张艾嘉一个人在家里放着歌、第57分钟——章宇在说完话之后站在舞台上唱了这首歌、第一个小时21分钟,保安在电视里看章宇的演唱。
和牛一样,每次这首歌出现,后面就会发生一些转折,歌词Are yoy lonesome tonight,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是寂寞?
是孤独?
我是没搞懂,可能是装得更深沉吧。
下面说些手法上的东西,画面的颗粒感很重,故意为之,但是为何故意为之,想来想去大概是想让某些片段(诸如闪回)和整个影片更分离,更有“感觉”。
张艾嘉接电话的镜头剪接并不流畅,从特写剪到背后已经构图好的中远景再突然剪到特写,然后再挂掉电话,还不如从中远景那就挂掉电话。
张艾嘉去警察局认领尸体时看到尸体立马转头哭了两秒,实在是狗尾续貂,看到尸体时直接切下一个场景就可以了,因为下一个场景就是表现张艾嘉的伤心之情的,多余多余,真是多余。
彭于晏扔尸体时的配乐差点把我耳朵都震聋了,俗,俗到透顶,打架时又搞声画对立,想学库布里克,唉,一言难尽。
整部电影唯一的亮点就是结构了,倒叙和闪回,这点处理得稍微能看一点。
我在想,如果金基德还活着,他会怎么拍这个题材,如果是金基德的话,会更冰淡,他不会搞牛,搞音乐,但是他足够清晰,会像一把刀一样,直插进中心,刺痛每个人的感官,不会像这部电影一样,搞到最后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
很多人夸灯光,拜托,为什么灯光搞得这么花花绿绿,难道你们没想过吗?
结尾居然都出现了毕赣的姑父了,这答案还不显而易见嘛!
说来也难过,毕赣的姑父这个小彩蛋算是我今晚唯一的惊喜吧。
有一个导演在星级饭店的厨房里做了一坨屎他撒上调料,摆上鲜花,加上滤镜装进王家卫、杨德昌、大卫芬奇、刁亦男、毕赣等人亲笔签名的盒子里喊大家来吃虽然这还是一坨屎但真的有人觉得这屎好吃!
有人称之为炫技之作,我认为连炫技都算不上,因为它毫无技法可言,不知所谓的运镜掩盖匮乏的镜头语言,忽快忽慢的剪切暴露杂乱的叙事节奏,氤氲暧昧的滤镜充斥拙劣的艺术审美,据说导演还在摄像机上套了丝袜,如果这样就是作为导演的“技法”,那袜子店老板早把马丁斯科塞斯顶下去了。
一年半后终于和刘小姐有机会去看了一个电影《热带往事》。
上一次和刘小姐在影院看电影应该是疫情前的《美丽人生》,不同的是这次都是刘小姐买单,不花钱的感觉大于本次的观影体验啊【这里有大笑三十声】,因为电影太一般了,套用豆瓣友邻的话是:《热带往事》距离《南方车站的聚会》中间隔着十个《地球最后的夜晚》。
《热带往事》的英文名叫【ARE YOU LONGSOME TONIGHT——今夜你是否孤独】,两个名字看完电影之后都觉得很扯。
中文名我能理解,在这城中村、筒子楼林立的南方湿热的气候里回忆的一段往事。
但是英文名,如果只是为了配合猫王那首歌,只能说形式大于内容。
如果说人物状态,这就是耍流氓。
电影卡司阵容挺好,章宇、张艾嘉、王砚辉、彭于晏,但是这个卡死我完全没看出什么碰撞的效果,特别是章宇和王砚辉,白瞎。
而盲人歌手章宇,如果杀手也是他,这电影要比现在有意思多。
电影有两条主要的时间线,一条是彭于晏的,一条是王砚辉的,中间还有章宇的回忆、张艾嘉的回忆。
整个叙事结构也符合“往事“这词,各种非线性叙事叠加。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这些年所谓的处女座,新人导演都喜欢用非线性叙事,谈视听风格,然后构建出一个破碎又完整,碾压一部分观众智商,又让一部分观众觉得果然如此,叙事上只要能自圆其说,结果都不会差。
但实际上,真的是似是而非,学马像驴罢了。
那些所谓的试听啊,摄影、色彩的探索,说实话,故事都没讲好,你和我聊艺术?
别扯淡了。
电影从彭于晏即将出狱的回忆开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空调修理工的小彭某天晚上开车途中撞死了一个人,恐惧令他肇事后逃逸了。
在一场大雨中看到某阿姨(张艾嘉)手握寻人启事,通过和卖瓜群众的对话,让他明白寻的人也许是他撞死那位。
良心的不安让他尾随到阿姨家附近,故意弄坏阿姨的空调,第二天上门维修,光明正大的接触了阿姨。
在接触的过程中最终向阿姨坦白了自己是撞死她老公的凶手,可是阿姨说她老公死于枪伤,让小彭迷惑了,不是我撞死的?
为了调查清楚真相,小彭接触了盲人歌手(章宇)得到重要线索:火车站的储物柜、钱、杀手、枪等。
后来到火车站储物柜取到了阿姨老公提前寄存的钱,悄悄的给了阿姨,结果在我党英勇伟大执法机关的层层布局及排查下小彭最终还是被王砚辉抓捕入狱了。
电影的结局,是电影的正序,2005年,社会环境一别热带丛林里的蛇虫鼠蚁,鱼龙混杂,阳关明媚,楼白街净,小彭出狱了。
阿姨依然一个人,和舞伴跳跳舞,买买菜,做菜还是一个人吃。
至于观众期待的小彭和阿姨发生点什么,电影没有交代。
电影只有97分钟,不长,也不精致。
结局的字幕也不意外,都习惯了,就当没字幕看就好。
而导演想要在国产犯罪片或者说国产类型片中做出点新东西,中间真的还隔着好多个《地球最后的夜晚》。
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大可不必。
(有轻微剧透)《热带往事》是我这几年看的最浪漫的华语电影,没有之一。
可能还没有看过片子的朋友会感到奇怪,不是说《热带往事》是一个悬疑和犯罪类型的电影吗?
为什么会用浪漫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它?
如果要讨论这个问题,必然需要先明确:浪漫是什么?
我个人对此的观点是:浪漫从来不是那种唧唧歪歪、刻意为之的仪式感,它也不是都市丽人们喝两口酒,吹两口烟,分泌一些过剩的肾上腺素,配上一条今晚月色真是美的朋友圈,最后不知道跟哪个人产生了一段疾风平地起的爱情。
不是。
真正的浪漫是深入骨髓的,它无关爱情,只关乎人们看待生活的目光。
《热带往事》中就明确地展示了这种目光。
导演温仕培在这个电影中很诚恳地讲述了一些残忍的、现实的甚至是黑暗的故事,这故事中的所有人(彭于晏饰演的王学明、张艾嘉饰演的梁妈等等),他们的内心中,可谓各有各的隐秘,各有各的冰冷,各有各的严寒、各有各的阴霾,但是这一切,均没有阻碍他们对于生活依然保持着某种温柔与诚恳——比如说,王学明在撞到了梁妈的老公之后,心怀愧疚,他试图去自首,但是又因为内心中的懦弱而选择临阵退缩;他去她家修空调、吃饭、帮她打要债的混混,他反复犹豫,最终鼓起勇气,在车里告诉了梁妈自己就是杀害她老公的「真凶」。
这一切对于王学明来说,是无心之失,但是也是举步维艰。
他还年轻。
他并不是故意撞到梁妈的老公的,也绝非不想负责,但是他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刚刚开始。
没有人能告诉他,他应该如何是好。
固然,事儿没落在你和我头上的时候,我们当然都正直正义。
但是,诚实地说,每个人心中,亦都有这样一个「懦弱」「犹豫」「徘徊」「恐惧」的区域。
我们不是天生勇敢的。
不是。
勇敢是一个需要去学习的行为。
它要求你我不断地解剖自己的内心,去审视曾发生过的一切、正发生着的一切、将发生的一切。
王学明在故事中,最终为自己的过失买了单;而梁妈也在某种意义上重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他们的成长,就是在那个时候来的,伴随着他们的勇敢和软弱,一起来的。
是的,梁妈是在五六十岁的时候,继续成长的。
她老得皱纹爬上了脸,她早已不再风华正茂,但是她依然有权力选择是自己一个人吃饭,还是跟喜欢的人吃饭。
她六十了。
她日子很寂寞。
但是她依然选择尊重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拒绝了非意中人的邀约,带着笑容一个人在阳光下走回家。
这是我特别喜欢这个梁妈这个人物的地方:她对于自己的感受无比诚实。
对此,导演还有一处描写是,梁妈的丈夫去世后,邻里妯娌全都假模假样地前来悼念,但是她哭不出来。
她对于一个她不爱、或许也没有爱过她的男人的死亡,内心中是一种巨大的空虚(因此她会到处发传单找他),但是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冷漠。
这种「习惯」和「诚实」完美地结合在了梁妈身上。
这种诚实,也是浪漫,也是梁妈的美——她把自己活成像杜拉斯小说里的女人:我已经老了。
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是的。
她不年轻了。
她婚后带孩子做饭给老公擦屁股,她或许错过了很多。
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岁月之于她的滋养。
岁月折磨了她,但是没有毁灭她,相反,岁月锻炼了她的坚强。
漂泊大雨中,她淋了一些雨,但你看看她的神情。
并不落魄。
反而她眼角眉梢,有的是不服气生活的色泽,阳光一照,就光辉熠熠。
事实上,这是很多人的人生缩影。
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在一场大雨中,学会了享受大雨;在没有遮阳的地方,学会了亲吻阳光。
是这样的。
人生繁琐无奈,但它们不阻碍导演选择一种优美的语言对故事中的现实进行审视和抚摸,这就是我一直用「浪漫」这个词语形容《热带往事》的原因——我欣赏它在叙事方向上的审美选择。
不论是镜头还是声音,抑或是美术和演员,导演始终都在追求着一种似有若无的轻松与惬意。
对于这一点,镜头上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两处长镜头:1、小混混来梁妈家找事儿,王学明一个拳头就过去打起来了,战况激烈,但是这个时候,导演却用了一个非常舒缓、轻松的平移长镜头来表达这个地方自己的态度。
他知道,这个行为结束后,梁妈和学明的感情就要升温了,所以他不急不躁地,饶有玩味地在一个激烈的打斗中,给出了自己愉快活泼的感受;2、学明告诉梁妈是自己害死了她的丈夫,但是同时,梁妈又告诉了学明另一个真相。
在学明成瞠目结舌的错愕中,导演又给了一个长镜头,从车前横移,开始拍摄舞龙舞狮。
原因还是一样的,他知道,这个行为结束后,梁妈和学明的感情就要升温了。
他或许和我一样,满意这个小伙子的莽撞和洒脱、赤忱与柔和。
甚至我一直觉得王学明和梁妈直接存在着某种男女之情。
虽然二人没有戳破,但是只要看了片子,你就能确定,那种感情是存在的。
是真实的。
比如说俩人听同一盘磁带的同款黯然神伤。
《热带往事》的英文翻译就叫 >,学明在梁妈家发现了这首歌的磁带,但是梁妈又赶走小伙子,一个人在家听 >.本来错过了这首歌的学明,之后又在大排档听到了它。 你说,这世界上什么巧合归根结底不是命中注定呢? 非常有趣。 非常… 浪漫。 是的,不用提醒我,我知道《热带往事》是一个有着强烈悬疑、犯罪色彩的影片。 但我坚持非要用浪漫来形容《热带往事》不可。 因为我赞同导演所表达的,人生是孤独的,世界向来寒冷。 我承认这一点。 但是,我也赞同他说在这个根基上所表达的另一点,那就是:即便是在最逼仄的人生,我们依然拥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的目光。 是寒冷,但就一定要拒绝寒冷吗? 是孤独,但就一定要躲避孤独吗? 是无奈,但就一定要谴责无奈吗? 即便世界并不见得值得,但是,或许存在一种可能性是,世界上存在某人,某人值得;你们之间未来可能存在一个瞬间,这个瞬间值得。 碌碌无为是人生的常态,但我绝不相信,你的人生中没有一个瞬间让你反复摩挲、午夜梦回。 这就是我理解的,真正的浪漫。 它是你我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从我们的眼眶里投向外界的目光,以及我们心中的温柔。 它是在潮湿炎热的南方,空调坏掉,人们对着风扇降温,胸脯上与额头上的汗液都一点点蒸发;它是在恼人的雨季,人们淋着瓢泼的雨湿透全身,却也在不经意间完美邂逅。 一切几乎都是美丽的。 我简直没有任何理由不喜欢整个影片。 即便在这个故事中,人某种意义上是被命运制裁和支配的。 但是这不影响这些人面对生活依然采取善良温和的人生态度,这也不影响导演对于这些并不见得个个都光明磊落的人依然怀有一种内敛与天真的爱。 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喜欢它。
🎬《热带往事》1997年广州的一个炎热夏夜,一起因停电包藏黑暗的命案。
一个男人离奇失踪,三个人被卷入其中,他们的命运自此发生改变,开启了长达二十载的纠葛。
这群不知命运已被悄然更改的人们,都在试图窥探关于那个夜晚的真相。
但那个夏夜的记忆如错乱的拼图,愈加扑朔迷离,充满了不确定性。
黑暗中,每个人都想寻找真相,有人想要为自己赎罪,有人却想要找到凶手。
作为一个底层小人物,当意识到自己撞人后,王学明惶惶不可终日。
噩梦、失眠、焦躁、惶恐,这一切让他的精神濒临崩溃。
他每一天都在遭受良心谴责,想自首但到派出所又懦弱地离开。
王学明的内心一直在徘徊挣扎中,人性在他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犯下了自己无法原谅自己的错,被良知裹挟着跌进了无尽的黑暗,在经历了扭曲和彷徨,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
生命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影片最后,王学明走出监狱,再次回到了当初的干净模样,他纵情奔跑,跑向阳光尽头。
人性不是非黑即白,它暧昧又模糊,悭吝与慷慨缠斗,卑劣与伟大共舞。
有时,看起来像坏人的人,并不一定真的是一个坏人。
人类,既是酷刑的执行者,也是酷刑的观赏者,更是酷刑的忍受者。
莫言曾说过:几乎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藏着一个刽子手。
只需一个偶然的机会,也许就会让它加速放大,呈现出来,令人反思警醒。
热带往事 (2021)6.1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温仕培 / 彭于晏 张艾嘉
先说优点:专业人士眼中良心作品,有风格,有故事,多段叙事,回忆加蒙太奇剪辑,音乐和色调都很漂亮,演员也各司其职,都算本色演出,就是擅长的区域。
缺点:故事没有内核,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主角撞死人,先想跑,后来自首,再了解到死者妻子,然后见色起意想帮助死者妻子,最终顺藤摸瓜,救赎自己。
然后感觉那种朦胧故事,没有拍出来,就是你讲了笑话,有一个梗,本来应该你一讲,大家都笑了,但是现在的感觉就是你在读笑话,没有梗了。
总结:我算阅片量比较高的了,反正觉得不惊艳,普通人看的话,很容易睡着,有种既不是特别文艺又不容易懂。
不推荐一般人看,但是单独把一些片段拿出来放短视频平台,反而很惊艳。
为什么呢?
因为整体控制能力还是差了,感觉支撑不到这么久时间!
01《热带往事》上映了,它强悍的视听设计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部新人处女作。
不过,看到片头的“坏猴子”标识,懂行的人也就明白了,这是宁浩主导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的又一个成果。
该计划自2016年诞生以来,经过几年运作,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
其特点有三。
2016年,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正式启动。
第一,发掘新人。
在该计划已上映的四部作品中,就有三部是新导演处女作。
包括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申奥的《受益人》,以及此次温仕培导演的《热带往事》。
其二,资源扶植。
这种扶植不是简单地前辈提携后辈,而是提供一种“平台级”服务。
特别是凭借宁浩及其坏猴子公司在业内的影响力,帮助新导演获得更优质的创作资源。
就拿《热带往事》来说,无论从台前还是幕后,都堪称豪华。
主演囊括了彭于晏、张艾嘉、章宇、王砚辉等实力派;幕后更有杜笃之、朱琳等业内大咖助力……对新人导演来说,无疑是梦幻配置。
《热带往事》拍摄现场,监制宁浩和导演温仕培正在盯着监视器。
其三,类型多变。
如果把整个72变计划看成一盘大棋,你更能看出宁浩的野心。
他不止要出几个作品,推几个新人,更是要藉此带领一批年轻人奋力拓展中国电影的类型疆域。
就已公映的几部作品而言,每一部都截然不同,且都是当下电影市场极为稀缺的“复合型”商业类型片及创作方向:《绣春刀Ⅱ:修罗战场》是有历史片格局的武侠片,《受益人》兼顾了犯罪、喜剧和爱情三种类型,《我不是药神》是类型化的社会写实文艺片,而《热带往事》则是以艺术探索为着眼点的犯罪片。
《热带往事》还有特别的价值,因为它不同前三部,而是跳脱出了类型片的窠臼,去完成一种更深入电影本体的探索。
02从艺术维度再看《热带往事》,我们可以把它和《暴雪将至》《暴裂无声》《南方车站的聚会》以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影片放进同一作品序列。
为何如此?
因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底色。
这一底色,正是近年来华语电影悄然兴起的一股“新黑色电影(Neo-noir)”浪潮。
近年来中国影坛里出现了一支数量不多而品质精良的新黑色电影队伍。
(图为《暴裂无声》剧照)作为犯罪片的一个亚类型,“黑色电影”通常描述的是“个体因欲望而导致的堕落”。
借由这一类型,创作者可以深入人性最幽暗的部分,去探讨深刻的存在主义议题;同时在外在上,这一类型又为影像调度、美术造型、光调设计、空间布局等提供了极致的发挥空间。
这是近些年一批优质而严肃的中国青年电影人的集体追求,也是他们与国际影坛题材、风格潮流同步的体现。
而在这一次的浪潮里,《热带往事》显得更为单纯直接,导演的全部心思都用在如何把一个简单故事以复杂的方式讲出来。
换句话说,它是一部关于“视听语言本体”的电影,它雕琢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写就故事的那支“笔”。
章宇饰演的盲人歌手唱了一首《Are You Lonesome Tonight》,致敬了华语经典《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能被戛纳选入“特别展映单元”——因为戛纳向来最注重的就是艺术探索,而我们看《热带往事》,也应该着眼于导演的视听技法,看他如何利用影像、声音、剪辑……营造奇妙的体验。
03下面我就想从剧作结构、文本暧昧性、情绪塑造三方面来拆解这部电影。
首先说“剧作结构”。
《热带往事》的故事其实不算太复杂,讲的是由一起车祸牵连出的一桩凶杀案。
如果按正常时序讲,这个故事原本平淡无奇,但是导演故意将时空打散、重组,使得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异常复杂。
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包裹在影片最外层的是个“回忆体”的结构,主人公王学明(彭于晏饰)在出狱前一天,开始了对整个案件的回忆。
由这个大括号框起来的,就是具体的“回忆内容”,又分为两条线:第一条线是车祸当天发生的事;第二条线是之后发生的事。
电影从主角王学明(彭于晏饰)的视角出发,延伸出了几条叙事线。
细看之下,这两条线又各有不同。
前者由于信息大量缺失,除了王学明的回忆外,还掺杂着他的梦境和想象;而后者牵涉人物众多,除王学明,还插进了陈耳警官(王砚辉饰)、梁太(张艾嘉饰)、女友(姜珮瑶饰)等人的视角,共同构成对真相的“注解”……由此,影片形成了“一外两内”的三线结构,而画面不断在这三条线之间跳跃,结构起整部电影。
听起来有点复杂?
影片最有趣的部分就在于此。
导演利用剪辑点的设置,巧妙地将三条线勾连起来,使观众在时刻保持悬念的同时,又不至于迷失。
具体说,勾连方式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通过“标志性声音”来勾连。
比如车祸当天,导演特意安排了一段汽车广播的声音,是主持人在宣布乐透号码。
这段声音起到两大作用。
第一,提醒作用。
每当观众听到它时,就会马上意识到这是案发当天的事;第二,这串中奖号码同时又起到“时间刻度”的作用,比如之前念到“第四个号码”时,画面切出,等过段时间再回来时,广播正在念“第五个号码”,由此组接起剧情……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导演正是反复利用这串号码,不断跳前跳后、错进错出,一点点拼凑起了案发当天的故事。
第二类是通过“标志性画面”来勾连。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主人公王学明脸部状态的变化。
案发当天,他的脸是干净的;案发后一段时间,他蓄了胡子且鼻梁有伤;又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打架,他的眼角和嘴角也都有了伤口。
也正是利用脸部状态的不同,导演直观地告知观众当下是什么时间的故事。
王学明的脸,起到的也是“时间刻度”的作用。
王学明的脸上带伤,这是车祸刚刚发生之时。
类似设计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言。
这也是《热带往事》最表层的一个观影乐趣,就是通过导演提供的剧情碎片,在脑海中拼成一个完整故事,而每个观众得到的答案又可能不同。
这也就带来了一个效果,也就是下面要着重讲的:文本的暧昧性。
04在文本上,《热带往事》留足了解读的空间。
这一方面是通过上述“非线性叙事”实现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情节上的大量留白,制造出暧昧的效果。
最明显的例子是,片中的死者老梁究竟做过什么?
被他锁起来的那一大袋子钱,是哪来的?
他和杀手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这些在一般犯罪片里通通属于最核心的悬念,但在这部电影里却被彻底留白。
这也为整部电影蒙上了一层看不透的阴影。
再来,王学明是不是杀害老梁的凶手?
这也是个说不清的事儿。
不可否认的是,老梁的尸体上确实有两处枪伤,但这依然没法证明,他不是被王学明开车撞死的。
王学明主动接触受害人的妻子梁太(张艾嘉饰)。
还有,梁太和丈夫老梁的关系到底如何?
我们知道,他们的儿子是因老梁漏接了电话,未得到及时医治而死,这对他们的关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老梁临死那天,他们究竟为什么而争吵,以致于气得梁太说出“你最好死在外面别回来了”这样的狠话?
在这些说不清的关系里,又是否隐藏着真相的另一个版本?
如此种种,影片透过大量模棱两可的叙述,一寸寸瓦解着整个故事的封闭性。
更不用说,整部影片实际都来自王学明时隔八年后的“自白”——他自己一开始就说,“犯了什么(罪)进来(监狱)的?
”每次讲都会讲得不一样。
所以,这个不可靠的当事人的不可靠的回忆,也是影片最大的一处暧昧性所在。
观众所看到的所有故事均是由王学明讲述,这是否是一种叙述性诡计?
那么他的回忆是真的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回忆只是他出狱前为寻求自我解脱而在潜意识里拼凑出来的?
就像《记忆碎片》里的主人公所做的那样?
这些问题,通通没有结论。
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文本,接下来第三部分的“情绪塑造”,才显得尤为重要。
05电影中的情绪是最难拍的,而《热带往事》又恰好是一部充满情绪张力的电影。
抛开那些复杂叙事,这部电影实际在讲:一个负罪之人的自我救赎。
主人公王学明开车撞了人,弃尸逃跑,因心怀负罪,他开始接近死者的妻子,并由此一步步接近真相。
在整个过程里,导演始终在用视听语言外化主人公的内在情绪。
具体可总结为:一个基调,四个阶段。
先说一个基调。
不难发现,这部电影有个贯穿全片的情绪基调,就是“躁动”。
这种躁动不止来自燥热的天气,更来自主人公内心“灼人的秘密”。
于是表现在影像上,你会发现,影片用了大量过曝、虚焦的画面,营造出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的视觉效果;据说摄影师甚至给镜头套上了丝袜,以增强画面的躁动感……
电影使用了浓烈的色调和布光,来营造燥热的氛围。
这是全片的大基调,而在此之上,主人公的情绪经历了前后四个阶段的转变,分别是“犯错、负罪、坦白、解脱”。
而每次转变,都辅之以精准的视听语言。
首先是第一阶段,犯错。
那是案发当日,王学明把尸体推下土坡时,原本照在他脸上的灯光,瞬间熄灭,他的整张脸一下隐没在黑暗中。
这一由明到暗的转场,也象征着他的内心已堕入深渊。
紧接着是第二阶段,负罪。
王学明逃离现场后,整日活在负罪感当中,他的意识总是不断回到案发当天,重历自己犯下的罪。
最精彩的一场戏,就是王学明借修空调的名义第一次走进梁太的房间,看着悬在头上的钟表,他瞬间陷入回忆,车祸当天的场景一一浮现。
等画面再次切回时,你会惊讶地发现,钟表的指针竟然丝毫未动。
张艾嘉凭借精湛的演技赋予了梁太这个角色更多的层次。
这一连串调度精准地呈现了王学明的处境,他是个被困在罪恶记忆里寸步难行的人。
下面是第三阶段,坦白。
经过一番挣扎,王学明终于鼓足勇气向梁太坦白。
那是在墓地,而梁太告诉他,老梁其实死于枪伤。
那一刻,乐队奏着欢快的旋律从车前经过。
这一幕直接致敬了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只不过《牯岭街》是用一段激昂的军乐为一场失败的告白助兴,而《热带往事》中墓地里的欢快旋律则奏出了王学明内心的悲喜交集。
到这里,王学明本可以彻底抽身,不再过问这件事。
但最终,他选择继续追查事情的真相。
陈警官(王砚辉饰)也在找寻受害人老梁的死亡的前因后果。
因为此时的他已由一个被动等待审判的人,蜕变成了一个自我裁决的人。
尽管在法律层面,他并没有真的“杀人”,但他内心的良知却驱使他去救赎自己萌生过的恶念。
也正因如此,影片结尾,他才迎来了真正的“解脱”。
只见走出监狱的王学明,再次回归了当初的干净模样,他开始纵情奔跑,跑向阳光深处,而镜头始终温柔地追随。
那一刻,他终于逃离了“罪恶记忆”的牢笼,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
06由多线交织的剧本结构,制造出充满暧昧性的文本,再经由光影、镜头调度、配乐、动作设计等元素来呈现人物的复杂心理,由此,《热带往事》构建起自己独特、自洽的美学系统。
准确说,它就是一部“视听体验型”的电影。
它不以故事作为邀请,而是以视听语言作为入场券。
而温仕培作为一个新人导演,敢这么去“玩”,也是不多见的。
这一方面体现他的创作胆识和意识,另一方面也是背后的有力制片团队给了他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导演温仕培、监制宁浩、演员王砚辉(从左至右)正在监视器上观看拍摄片段。
可以想见,如果把他这一套视听技巧,用在一个更纯熟的电影文本上,势必能迸发出更强的力量。
中国电影市场应该给予更多新导演探索、试错的空间,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们不需要下一个宁浩、下一个毕赣,我们需要的是不断有标新立异的新导演站出来。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戈说电影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
一个简单的故事拍那么装逼干什么,这电影真是看哪哪装逼,而且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都能拍到让人看的云里雾里真心不容易。
导演基本上没什么想法,我看他是想拍一部情色片,但是审核又没办法通过,于是想着法的往这方向靠,最后就弄得不伦不类,最滑稽的还属结尾,到最后钱还是充公了,这电影本身就不咋地,再加上审查制度上的各种造孽,最后就成了这么个烂尾的东西。
光影还是不错的,近似于拿了一百倍预算的毕联吧,30分钟能解决的事情要拖到90分钟也是蛮不容易的。
几个段落非常惊艳,足够了
「我... 哭不出來」
80/100,承继着新黑色电影的灵魂,从湿热的雨林地貌延展至色光斑斓的旧城景观,困兽怒吼般的底噪环绕乏力的躯体,带来持续而均一的审美体验。当然是感官体验压过叙述的电影,困乏、失聪或眩晕得已被风格化呈现。又恰是因为南方难耐的燥热,巨大的不安才嬗变成幻觉驱动着人前行。
花腔。
大玩叙事技巧,主要把玩叙事视角和时间线同一事件或同一情节的不同视角先后呈现。加入犯罪片,两人菜市场塑料布追捕一场节奏处理不错,充分利用空间营造紧张感。插叙、叠印、声音相似等转换时间空间,努力以男主内心罪恶感的救赎为主题把散落的叙事和视角串联,但形式大于内容,对比中冲淡了内容的深刻性。当代中国电影冲上世界影坛只能依靠犯罪片这并非好现象,况且还是气质相仿的犯罪片。人人都想做地球和南方,所以影调趋同,突出音乐作为标识,为留下的人妻生存而战弥补罪过,从此来看或许中国好莱坞式类型片要成型了。忘本。
这拍得是什么玩意儿?烂过狗屎
确实是Wild Bunch喜欢的那种中国电影,虽然是导演长片处女作,但导演意识非常强,声音尤其出彩,一直用声音去还原男主角在极端情境里的极端情绪。这部电影表面上是用类型片化的犯罪故事来包装,但导演的野心却在如何借助视听技巧去完成风格化的叙事。他用男主角的回忆重新构建叙事,用情绪来主导故事,重回记忆现场,湿热的环境,低照度的摄影,霓虹灯色的打光,加上时刻跟人物心理变化同步的声音设计,都在强化导演一心追求的那种风格化的叙事。片子跟《南方车站的聚会》是一个类型,不过刁亦男雕琢于复杂的视听调度,温导是如何用视听技巧手段去辅助并强化叙事。对于这个类型的电影,导演在视听语言探索永远比故事更好看。当坏猴子遇到这样的新导演,化学反应还是挺奇妙的,宁浩竟然让新导演这么玩。
这个导演的视听语言功底是真的强,虽然可以看出有些手法借鉴了许多名导,但仍然眼前一亮。可惜的就是故事了,槽点实在太多,张艾嘉和杀手两个角色感觉是要用就用,不用就扔,而且节奏也没有把控好,前面太温吞,让人昏昏欲睡,直到后面才逐渐变的紧凑。李安曾经说过,一部电影要“筋骨强健”,只有剧情扎实,其它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这部电影视听语言就算再好,没有扎实的剧情也吸引不了观众多长时间。唉,只能说,可惜了。
烂片!故事之单薄。。全靠演员在那里硬演!从片名中英文的取名就知道导演压根就没想清楚讲一个什么故事!磨磨唧唧撑剧情。。。严重割裂的剧情。。整个这里面的故事,彭于晏就是个配角。。。。然后还重点再刻画让他自己和自己内心斗!请问这他妈是什么奇怪的看点?这不是在玩观众吗?烂片!烂绝!坏猴子至今最烂电影。没有之一。。
建议电影院不要把空调开那么低了,我还以为我在看冰雪奇缘。
质感还行吧,张艾嘉真的可以啊
作为新人导演还是可圈可点的。张艾嘉是中国于佩尔吧,永远的少女。彭于晏快瘦成张震了,有几个狠戾的片段不错,可惜还是演了正面角色,状态还不够极致。配乐很强劲,视觉风格不及《南方》,滥用柔焦没有重点。最大问题还是剧本,后半段几乎没有人物塑造,功能性地完成情节推进。(剧透预警:要我改剧本,就完全写成张艾嘉和彭于晏的爱情故事,把悬疑凶杀弱化成背景,彭于晏一直不告诉张艾嘉自己撞了人,但张艾嘉从蛛丝马迹里猜出来了。他们一直不捅破窗户纸,用对方填补自己的孤独。若干年后彼此轻巧地说出来,哈哈一笑,因为他们都知道对方知道些什么。这才是are you lonesome tonight好吗!现在我都不知道彭于晏在lonesome些什么。)另外就是“热带”元素太单薄了,高温和大雨用得很平庸,起码整点大虫子什么的吧。
剧情孱弱,风格化影像满山满谷的堆砌,从而导致形式大于内容,音乐、灯光、摄影、布景各自发挥,明显没有达成一致。在追逐《南方车站的聚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起码先讲好一个故事吧。
oh my gosh, 恭喜刁亦男、程耳和毕赣组成的“逼系”导演流派新添一位年轻成员。太做作了。做作的同时是一个nobody cares简陋到冒傻气的故事。又是一个白日焰火之后的跟风作:犯罪故事+类型化结构+艺术腔调拼起来的四不像电影。只是剧本比南方车站还要弱。一个犯罪片,几乎没有什么悬疑的成分,犯罪动机、人物动机、事件动机通通欠奉,让人摸不着头脑。还充斥着导演“恨不得别人不知道他会拍电影”式的疯狂视听炫技。好在因为钱多,production value确实不错(总共有四个DP,三个声音指导,四个编剧,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不打架的……)但是叠化我真的看吐了(因为好多场戏都没头没尾,可能只能叠化了),浮夸的配乐听着也都是山寨的味道。白瞎了这些crew和演员。彭于晏还可以,跟南方里的胡歌差不多
当时写的标题是《坏猴子的奢侈品》,刚看了一眼票房,真的奢侈。看完以为是两个多小时的片,心想怎么敢拍这么长,再一看条目,原来只有97分钟。张艾嘉获得了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吃饭、发型,甚至完成了转变。王学明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我愿称为剧作孤儿。警察、盲人歌手、女朋友、杀手,一起组成孤儿院。或许就是薄在这里吧。宁浩那时候拍多线叙事,角色纷杂,也都可以有个性有人物。新人导演可以学学?我可能没看懂/欣赏不了吧。
太抽象了,越拍越抽象。开始风格我还是能接受的,但是你要是问,王学明是怎么进来的,看完电影都沉默了,都说不出来。导演是真的缺乏叙事能力,再好的剪辑都救不回来。
拍人,拍孤独,那就骚起来啊。为什么要磨磨叽叽,絮絮叨叨,不伦不类。
氛围感和年代感营造得很到位,仿胶片质感也很足,技术上没有掉链子,剧情也不复杂,快七十岁的张艾嘉依旧风韵犹存,彭于晏瘦成了吴彦祖。但是这个故事的体量太小,撑不起一部电影。PS:求求那个“王大根”不要再评论电影了,真的太恶心了。【iqiyi】
看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到了第一层转折点,可是这个戏一共就一小时二十多分钟哎,这种结构叫人怎么看?视听技巧只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连基本故事都讲不清楚,在这疯狂炫技,整得云里雾里,到底有什么用?简单讲好一个故事很难吗?为什么这么费劲?!这电影拍成二十分钟以内的短片都比现在清楚明白。浪费时间,矫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