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勃勃的亚裔女仿佛都是清一色的小麦皮,把眼线画得够长,恨不得直插云鬓。
这样的她带着来自东方的因缘玄学出现在荧幕上,是一大部分美国观众喜欢的那道菜;然而又不能谈得太深了,太深了就会暴露出东亚的苦涩,反而破坏口感,最好浅尝辄止,不用研究,这样才是消费社会里包装得恰到好处的甜点。
就像女主角在片子里说的,一切只是为了勾引,方便快捷地找到一个白男老公拿到绿卡。
我喜欢故事里的直白。
大洋彼岸的新生活是幸福平静的,从亚洲的白瘦幼小女孩到如今的健康自信作家,女主仿佛是升级过的崭新产品,但性张力一定是来自潮湿不洁的乡愁。
那个从事着普通工作拿着普通收入的亚洲男人,实在太亚洲了,刺激出女主角内心深处那块原始拼图,不过也就是仅此而已,随时间消逝它已经越来越淡。
毕竟女主是个写故事的人,所有的可能性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私奔也好出轨也好,现实中的见面反而是二手体验,即使她的感情允许她冲动,她的审美也不允许她狗血。
青梅竹马就停在青梅竹马,不能再多了。
某些词语不能发,限制了我的词汇量——我说的就是脏字。
看之前我就知道这狗嘴吐不出象牙,但内心总还是希望有所突破。
结果比我们那几位女导演还厉害,这我真是没想到。
这皈依者还有比赛吗?
首先我必须说,故事其实还行。
把故事聚焦在女主身上,以24年后男主与女主首次见面开场,然后随着两人的话语向观众一步步剖析两个人的过往才对吧!
就像《长别离》那样——逐渐把观众带入女主和男主的情感世界。
这可倒好,完全按照时间线来剪:24年前2个小孩,然后12年前两个青年人,然后是24年后的两个人见面。
真就是完全按照小说的结构来做剧本,把毫无关系的两个小孩放到观众面前,足足浪费了20分钟。
“请问,他们俩是谁?
和你封面海报的俩人啥关系?
他们俩和故事有什么直接联系?
”真正的要想讲抗日战争,咱们就要从中日两个国家谈起,要谈中日两个国家就要从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开始。
让观众足足难受了45分钟,才真正讲到了故事的核心,电影一开始的提问:这个亚裔女人和那个白人男人与亚裔男人什么关系?
你可真有范儿,比tm安东尼奥尼、费里尼还懂作者电影。
然后在这个故事刚有一些有趣的地方的时候就果不其然的结束了,请问两个人在美国的时候聊了什么呢?
哦,聊前45分钟观众已经知道的事。
观众处于前45分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无聊,后45分钟发现前45分钟貌似挺重要,但因为无聊已经忘了的窘境,总之,你俩当初处挺好,后来就因为女人想要如何如何就不联系了,后来呢?
没有后来了…… 然后咱们说说私货。
第一张画面。
你还有脸问我,这3个人是什么关系?
这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吧,女人离白男如此近,身子同白男一道转向亚男。
女人在那矫揉造作了半天,跟夜总会公主似的,最恶心就是最后眼神朝向摄影机。
啥意思?
一个女人和什么种族的男人上床决定了她的身份?
结果怎么着,还真是这么个意思。
小姐姐多少年颠沛流离,从韩国两次移民到美国。
咱也不知道怎么加拿大还要移民到美国,还为了早点拿到绿卡和这个美国人结婚。
到加拿大的时候说,韩国得不到诺贝尔,到美国的时候说加拿大拿不到普利策。
行行行,可和丈夫说的是,“你忽略了一点,我对你的爱。
” 啊?
这是男主在韩国时的打扮。
这是男主到美利坚的扮相。
这是个什么情况?
亚洲人到美利坚是必须打扮成美利坚土生亚裔的模样吗?
美利坚有这个要求吗?
穿我在原来国家的装束会被认为不符合美利坚核心价值观吗?
还是因为你们美利坚都是捡破烂的,所以穿的太好会让你们自惭形秽?
就为了矮化丑化本民族男人是吧。
很抱歉啊,本民族男再丑也比不上您二位邋遢,俩臭要饭的。
就这还要我们亚男强行挽尊。
啊,对对对。
你做的都对,因为你就是你。
就我能理解女人会这么想,真的。
但是你给我个理由,这个男人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要说这些?
这个时候,人是必须是欲言又止的,是有万语千言但碍于公共场合说不出口的。
我飞了18个小时,跑到美国来见你,我不是要跟你说,你当初离开我做得对,我要是你我也离开,不说一句话。
那我来这干嘛?
电话不能说。
意难平的心绪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
维托里奥的《终点》讲的就是这个事,我们在公共场合想表达埋藏许久的情感,却因为公众空间对私人空间的介入无法表达。
同样有名的电影《相见恨晚》也是表达同样的情感。
我飞了18小时的飞机,我是想至少听到什么或者说点什么的。
结果,把这一切归为了东亚男人的含蓄,合着我们东亚男人不是人,就见到你那个啥一样的男人是人。
看见他,我们就服了。
“你好幸福,我要是你我也这么做,”这都违背人性,反正一切丢给神秘的东方哲学就行了。
还有保留节目:原国家的各种不好。
你们美利坚的亚裔女导演是都统一培训过吗?
就这个词就没有改过的。
那女主从加拿大又移民去美国是几个意思呢?
因为加拿大也不给加班费吗?
剪辑沉闷,剧本拖沓且对丈夫的刻画几乎没有,白人丈夫就是个纯花瓶。
第一次登场就是玩游戏,这个角色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个男人貌似有些脆弱但也无可奈何,东南男人一样脆弱但也无可奈何。
总之大家都很肌无力。
整体就是沉闷,一切锅都甩给玄而又玄的“因缘”,反正洋人也搞不懂,搞不懂就对了,东方哲学就是让你搞不懂。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七夕那天,《过往人生》上线,《燃冬》公映,两男一女的故事,都从爱情出发,并以不同的国别视角穿透爱情的框架。
如果说《燃冬》三位疑似双性恋之间涌动的情爱,有在指向冰天雪地一般的现实里的某个豁口,譬喻以躺平为基准的及时行乐心态,那么《过往人生》就是拿处处隔断的爱与望,放在广阔天地和可为世间,然后比对所谓目标、追求,将情爱压缩成既小又大的精神图腾。
一个是无出路的出路,一个是不选择的选择。
两部电影在现下,很微妙地构成了某种对照和衔接。
《过往人生》这时候,女性就立在中间。
口传冰块是关键一幕,娜娜(周冬雨饰)从她迷恋的浩丰(刘昊然饰)嘴里衔过冰块,传给迷恋她的大萧(屈楚萧饰),对方以嚼碎的形式暗地回应三人爱恋方向的调转、模糊与搅合,又以最终的出走,完成留守者对异乡人的理解、转换,而女性则在当下、外在的两头断裂之后,真正面对过往、内在的羁绊。
移民到美国的娜英(格里塔·李饰),或者更应该是用英文称呼的诺拉,在重逢时主动拥抱从韩国过来的青梅竹马海盛(刘台午饰),别离时则是对方主动拥抱她,而她在一切了然、杳去后,抱着丈夫亚瑟(约翰·马加罗饰)在街头放声哭泣。
《过往人生》两个男人对同一个真爱的共识,与女人对两个男人价值属性的判断,看起来是爱情与面包之间的经典选择题,实则有更多女性挣脱固有枷锁的意义,在平等语境下,逆转婚恋对自身的必然吸引、自身为婚恋的必然牺牲,是靠独立个体的决绝来粉碎臆想的盲目,又借感怀的因缘来解脱当下。
娜英望向未来,虽然伤痛,但是她在十二岁、二十四岁、三十六岁那年,都在斩断家乡、过往所代表的停滞不前,以及那种绞杀人心、摒绝个体的社会文化。
大都会纽约对大城市首尔、小城市延吉,西方对东方,多元对一元,这是她超越娜娜的地方,娜娜的前路开朗了,却又沮丧,而娜英虽则含混,但是敞亮。
《过往人生》亚洲女性的境界,因此也有比对,甚至高下之分,当然,这必然跟成长背景、年龄阅历、选择多寡有关联,而两部电影在用不同的抉择堆砌女性的境遇,也在更新曾经被束缚的女性乃至黄种人的形象。
可惜这很难让我们拍出来。
其实,这些故事内核都有「忍」字,都是中国电影人爱拍、常拍的,但它要是落到这样的班底,让位给这样的审美后,很大可能会变味。
大龄爱情在国产院线片中相对罕见,哪怕到了老龄化的《我爱你!
》,也剔除不尽角色和剧情的重油重盐,最多指向明显的人生兴叹,就断了余味。
小年轻的爱情故事更是重灾区,往往难以摘下「悬浮」「孟浪」「无脑」「浅薄」等等标签,几乎要到全军覆没的地步。
《我爱你!
》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的聪慧体现在对中国语言规范的融会贯通,他知道我们的雷区,知道怎样在本身禁忌的人际关系里挑衅情爱之外的现状,也知道善用「外片」的权益。
我们很少能在大银幕里直白地看到三年过后复苏的艰难,看到在这样的困境中年轻一代招致的巨大精神创伤,因为我们必须要有积极的精神面貌,是困难,就一定要克服的。
所以陈哲艺选择性地套用了积极的外壳,然后在看似各寻出路的结尾,暗含分崩离析、处处为难的意思,唯有如此,才是往事的再度伏击,或出路依旧的不明朗,未必没有寻死来得虚寒。
《燃冬》也正因为本身有很多大胆表达,《燃冬》一旦经过删减,故事拐了弯,蒙了尘,即便能在刀尖上轻盈起舞,也很难贯通原本意旨。
它不如自由自在的《过往人生》来得诚实。
这电影的舒适度首先就来自于这种真诚,它娓娓道来的姿态,能在瞬间产生情感的勾连、信赖,可以十分自然而舒适地让有过温存或遗憾的人,迅速找准那个锚点,定下并行的航线。
甚至故事是可以不产生明确的,甚至是必然的「好」结果的,可以不用负责满足童话思维,不用奠定单一模式。
《过往人生》就像亚瑟说的,在别的故事,他作为白人丈夫,会是故事中的反派,意味着最终只能成全对方。
但在这里,哪怕牵涉到绿卡、早婚,牵涉到难免的嫉妒与比对,他依然可以是美好婚恋的关键一环,可以是中西融合的范例,可以是人对情爱架构的宽容理解,可以是人跟人落到现实土壤上别具意义的开花结果。
而明明有这么多潜在的抓马事件,《过往人生》还是可以拍出高级的恬淡。
胶片影像的颗粒状,连同传统爱情故事追滚随缘式的回顾,在加重怀旧气息的同时,又在极具文艺范的边缘打凿出抵达大众审美的意趣。
最妙的就是闲庭信步的表达,而又不虚耗停顿与留白,电影因此生发出十分迷人的味道。
《过往人生》看这样的电影,很难不去做比较与揣测。
国内其实需要这些不一样的爱情电影,或者说跟爱情相关的电影,但无论是基于市场考虑,还是因由已经生出倒刺的创作惯性,我们都很难有机会看到,也不太会去期盼这样的新奇。
最多是,等到岩井俊二拍《你好,之华》,张律拍《漫长的告白》,到陈哲艺拍《燃冬》,经由一些别处的电影大家,来感知一些本土本人的他者眼光。
《你好,之华》但终归会有这样一个情况,他们来到本土创作,融入环境的同时,也在接受这个环境必然的阻碍,观众很容易在银幕前,磕磕巴巴地感应一些隔阂,不是水土不服,反而可能是因为服了,才不够畅达,至于电影,也容易流于孤例。
全面开通的韩国显然走在截然不同的阳光大道上,得以先于我们,先于日本、印度,通过美国影坛,跟国际接轨。
可以说,他们有更适合西方乃至全世界接纳的东亚表达,奉俊昊的《寄生虫》是登峰的案例,而金基德、朴赞郁、李沧东等导演早在对接西方类型片的进化中奠定了输出的基础,更不用说在兴盛的现下,还会有多少必然性出现在影坛上。
《寄生虫》何况,韩国演员也在这些年,突出地融入并活跃在好莱坞,形成了一种声势,比如《超感猎杀》《王国》的裴斗娜。
更重要的是从美国大热的丧尸文化集大成者《行尸走肉》中走出来的史蒂文·元,可以在《不》这类重要的美国电影中如鱼得水,也可以在关乎移民的美国电影里,成为领军人物。
好比说《米纳里》,以故乡蔬食水芹,串起几代人在不同国别背景和价值观念下的矛盾,特别是美国梦的残缺,使得东亚人的执着、拼命,显得特别不是滋味。
《米纳里》到了更为精彩的《怒呛人生》,更是把自身无论基于天赋还是习性的老实、隐忍、自尊,给整出黑色幽默般的大空虚、大萧条与大快乐、大空澄。
这些美国生产的东亚故事,形成了这几年另一种不只是身份的认同。
有这样的基础与心态,哪怕不是百分百的韩片,《过往人生》依然可以相对轻松地实现韩国电影乃至亚洲故事在西方话语下的扎根和舒展,它甚至可以作为两方交融的范例,构建不限于韩国与美国、东方与西方、女与男、过去与现在、范式与反叛的桥梁。
当两位男性角色在故事中成为地域、秉性、身份的对比,电影也在女性意识乃至自我意识再度拓展的关口,成为既是传统叙述又是时新论辩的载体。
也正是这样,《过往人生》的忧伤感怀,就不只是关乎情爱、时间,也关乎自我认同、历史指涉。
《过往人生》我们固然可以把一切淡化,一如电影本身自若的口吻,吐出一些慨叹便可,但也可以顺便看到,当东亚叙述渐趋寻常,而黄种人在西方视野里逐渐「凡人化」,那也是可以给我们一度中断的沟通表达,予以一些寄望的。
这些变化在悄然发生,离不开A24这家公司作为推手。
史蒂文·元的作品和《过往人生》,很有代表性地体现出它自身品味的超绝,一是迷狂式的浓墨重彩,二是清醒式的轻描淡写,各有千秋。
前者可以接上成功的《瞬息全宇宙》和暂且失败的《西游ABC》,后者则有《别告诉她》和《米纳里》,这些时候,中国作为东亚共同性的一环,也有被自然地串进去。
《别告诉她》而后者,显然能够作为更长远的范式,成为华语电影早该自信产出的一个模板,毕竟我们本来就不缺这样的际遇,这样的神态,这样的因缘。
我们自己的《伯德小姐》《晒后假日》《过往人生》,就不该只在路上。
在喧嚣的酒吧里,三个人挨坐在吧台上。
你在镜头后看到一个亚洲女人在和另一个亚洲男人聊天,而另一个白男备受冷落。
你听不到她们在讲什么,于是连想联翩,这三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兄妹或是情人又或是多元开放关系?
这是电影过往人生的第一幕,一个我们很多人会在日常里会做的观察游戏,接下来转场到24年前,再到12年前,再回到这个晚上,轻轻地讲述了时间和命运在这三个人之间是如何流转的。
故事大体如此:Nora自小便因家庭因素搬离首尔移居加拿大。
她与青梅竹马 Hae Sung的关系最终停留在儿时的喜欢。
而在二十四年后,命运令两人于纽约重逢。
此时 Nora已拥有新的身份,她已和美国犹太作家Arthur建立家庭。
和Hae Sung 分开多年后的重逢,是否会令她重新思考她的人生,做出改变命运的选择?
这几乎是韩裔加拿大剧作家Celine Song根据自己故事改编的创作,是她的导演处女作,光影、音乐,对白和表情让人平静又充满遐想,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感到思绪像被什么东西砸中,泛起层层涟漪。
爱情是最浅的一层。
她们有着最纯真的情感连接,时过境迁最温柔的记忆化身现实,四目相对彼此还能接得住对方吗?
Ta貌似和记忆中的一个样,她还是那个一心要梦想拿什么大奖的女孩子,他也还是那么认真浪漫,看着对方傻笑,他甚至有点过于天真,以至于有点不真实。
是的,正如很多人感觉到的一样,与其说Hae Sung是一个具体的人,不如说他象征了她的过去,她留在故乡的生活。
当初,她离开的时候非常突然也没有不舍,因为她要往台阶的高处走,去向更多可能性的未来。
12年后通过社交网络突然又找到彼此,却因为无法陪伴,她选择主动断联,因为知道自己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显然,女主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梦想是比爱情对自己的人生更重要。
又一个12年过去,有幸重逢,她带着他散步在纽约街头。
24年后的重逢,不知所措的笑,沉默,拥抱。
“我该说点什么呢?
”再次拥抱。
闲聊,傻笑,沉默。
很喜欢这段重逢的处理,观众跟着两人在纽约街头闲逛,镜头有时候拉得很长,背景里到处能看到随机的路人和公园风貌,树的声音。
台词寥寥几句,表演足够好,让你我感觉到松了口气:这才是真实生活,大多时候不知道要说什么,也无需绞尽脑汁去填充沉默和空白,这么无言地走走陪伴已经足够好。
淡淡地聊着彼此现在的生活,发现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这也是这部电影打动到我的另一层:触及到他乡和故乡的命题。
每个异乡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我属于这里吗?
故乡对我又意味着什么?
女主和丈夫说,他是个典型的韩国,过着普通的生活,用韩国人的思维看待事物,这让我觉得自己和他完全不一样,但是我还是会想念他,想念首尔。
结尾回到开头第一幕,三个人坐在一起,作为女主的丈夫,他给了妻子足够的空间,面对爱人过去的亲密关系,他坐在两人旁边,听她们讲听不懂的语言。
我非常喜欢这个设定。
一反爱情作品里的常态,没有出现因为嫉妒而产生的抓马,女主也无需对命运做出选择。
直到最后,当两个男人用In-Yun 因缘来理解彼此的相遇,也是这部电影很打动我的一点:三个人实现了成年人真正的彼此理解,突破了性别,突破了狭隘爱情观,打破传统叙事,从而人与人之间更为宽广和温柔的可能性。
在这里,In-Yun 也好,命运也罢,本身也是随机性和确定性互相交织,我们的人生也是注定在一次次离开、转变和轮回中进行。
当女主的丈夫问她怎么知道她现在的生活就是满意的时候,“这就是我应该在的地方。
”女主坚持说。
是的,过往人生,偶尔怀念,无需回头。
最后道别,两人对视一分钟,沉默,胜过千言万语。
能拥有这样一场道别,足够动人,更是幸运。
它如此有能量,让人在今后人生的无数遗憾和苦痛时刻给予慰藉。
最後一幕拍得真好。
千言萬語哽在喉嚨,感情已經溢出周圍的空氣分子都變凝重開始顫動,有好多話想說,但不知道如何開口、不知道說什麼、不知道說了有什麼用,被無形的離別的鐘點催促急得眼眶發紅,然後那個瞬間到來之後匆匆說了些自己也不知道的什麼話,做了一些可能很蠢的動作,一切戛然而止,轉身決堤大哭一場。
人生有太多這樣的時刻了,那種窘迫、懊惱、悔恨、傷心突然湧來我跟著大哭,旁邊的女生也是。
和你一起遠去的我的故鄉、童年、我從前的夢想、最初的未被打磨的野心,看到你就想到她,不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雖然之後的人生裡我自己選擇的、努力打造的名字、事業、家、愛人和任何人無關,誰都改變不了,我不後悔但未必自信。
電影還是有些不流暢的地方,但很真實是很小的情緒但很珍貴,反映的是大世界、人生大課題
#过往人生# ( Past Lives )(A-) 故事本身其实挺俗套的,一听会觉得更适合韩剧,但拍成电影倒是挺动人,表演、配乐和摄影都很有格调。
而且因为涉及到了移民题材,让很多移民观众会更有共鸣。
为了移民、绿卡,很多人奋斗了大半辈子。
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信念,一直向前,而这期间要放弃很多、失去很多,但也换来了自己期待的人生。
但是偶尔回头看过去,也可能会想,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如果重新再来,选择另外的一条路,是否会更幸福?
本片中的女主人公因为12岁就跟着父母移民,也是被灌输了希望能去北美生活的信念,但她因此离开了青梅竹马。
在后来的20多年里,这个曾经的同班男同学也长大,依然思念着她。
两人有着断断续续的联系,直到30多岁在纽约重逢。
但这时,女主已经结婚,因为要办绿卡,早早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住在纽约的小公寓里,成为了一名作家。
即使没有大红大紫,但女主觉得,她已经达到了人生目标。
可这个从韩国来的青梅竹马却又让曾经坚定的她迟疑了:嫁给爱情更幸福,还是嫁给可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人更幸福?
其实很多人都会在人生道路上问这个问题。
遇到爱情就嫁了的话,也许人生道路会遇到阻碍和限制;但如果在向着目标前进的路上找到可以同行的伴侣,也许可以一起携手实现目标。
其实选择后者的更容易幸福。
但是面对真爱或者soul mate,人总还是会心动和迟疑。
不过片中的女主,跟我比较像,属于理智型,而且很有自控能力,所以我知道,她一定会坚定自己的对人生的规划,而不被任何事干扰。
韩国来的这位男同学还是挺帅的,具有诱惑力,但是与他结合的人生,并非女主的目标,很多时候,只能向这种爱情说再见,才能勇敢继续前行。
摄影很真实,完全不像一般的韩国电影或电视剧那么故意“美白”,没有任何滤镜,所有人和事物都很真实。
因为是女导演,可以看得出细腻与内敛,加上合适的表演,即使一些毫无对白的情节也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挣扎和内心的波涛汹涌。
配合纽约的美景,确实还是挺文艺、浪漫、小清新的一部爱情故事。
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有多“特殊”或“让人惊艳”,只是讲述亚裔移民故事的又一次新尝试。
我当年出国前,也是怕给自己留下断不了的念想,一直坚持不谈恋爱。
为此,曾经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喜欢或暧昧过的男生也都是完全不敢进一步发展。
我觉得只要不给自己留后路,就一定可以一直向着目标前进。
出国前拒绝过的男生都是直接诚恳滴说:“我要出国了,不一定会回来。
” 有时也会想起他们,觉得:啊,那个男生,不知道怎么样了。
想起来的时候挺甜,但我觉得这就够了。
要的就是一直留在心里那个甜甜的校园暗恋,真的要发展了,说不定就不美好了。
对这些“友达以上 恋人未满“对象的记忆远远好过那些真谈了却发现不适合的人。
6月1日上映
因緣或是姻緣,都是我們假以神學縫製出的一條絲巾。
披在現在顯得過時,留給過去遺憾又嫌遺憾。
Naying 是 12 歲的 Nora。
她以為她離開韓國的時候就把 Naying 留在了韓國,留給了 Hae Sung。
但 Naying 已經 12 歲了,有了主體性,她要跟著 Nora 走,還要偷偷帶著已經萌發的姻緣和她一起走。
12 年後,姻緣萌發出因緣,因因緣長出了水土不服的姻緣,又因因緣而剪斷了姻緣。
12 年為一個週期的因緣,再度長出了姻緣。
她是他的因,他是她的緣,只是「姻」少了「女」,只有因,長不出緣。
這個故事的視角很特別。
移民身份議題進化到了 2.0 版,他們開始翻找、講述與故國的私人情感,這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經驗。
故國的舊我與此地的新我之間的決鬥和拉扯,親愛之間的遺憾和憂慮⋯⋯這是他們一生都需要去調和、解決的問題。
由衷感嘆,A24 真的太會選本了!
年初在圣丹斯和柏林大爆后,我以为这部电影“上映”后一定会再迎来一波口碑发酵,但万万没有想到却呈现出了极度的两极分化,最常见的一种批评就是“歌颂错过”,解释起来不外乎几个方向:向命运低头,把放弃和投降合理化,骨子里的自卑与保守,为爱不够勇敢…其严苛程度不亚于对“歌颂苦难”的批判。
当然还有一种是对所谓典型“东方式暧昧”的嗤之以鼻。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绝对不是在歌颂错过,而是在赞美选择。
两位主人公绝对不是阴差阳错地遗憾擦肩,更不是甘愿接受命运的摆布,恰恰相反,他们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每一次对自己的选择都相当坚定,幸运的是他们一直都拥有选择的权利,而且每一次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更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第一次选择是女主一家人移民。
这次看起来是被动的选择,但很显然女主对于这次选择并不反感,甚至有相当大的期待,尽管当时她已经情窦初开,和男主之间也有了感情的萌芽,但对于两人的“未来”,她更期待自己接下来在国外的生活。
所以这里绝对不是什么青梅竹马被命运强行拆开的苦情戏码,而是一个青春期女孩对于未来的更多期许。
至于感情部分,原本在这个时候她的心里也没有占据到太重要的位置。
第二阶段,两人联系上了,开始了一段迟到的跨国异地恋。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同意两人只是“暧昧”的观点,从片中的种种细节来看,两人分明已经在谈恋爱了,只不过电影中没有展现所谓“确定关系”的部分。
拜托,大家都是成年人,非要明确有一句:“我们可以在一起吗?
”“你可以做我的女朋友吗”这样的台词才能叫在一起吗?
因此他们的关系绝对不是东方式暧昧,而是明确地走在了一起,并且聊过未来男方要去美国找女方。
这样的关系,准确来说是刚在一起的甜蜜持续一段时间后,第二次选择来了。
因为男主一直没能兑现来看女主的承诺,女主觉得再这样沉迷于看不到明天的爱里实在不行,她做出了重要决定:分手。
这里非常重要,这也是女主第一次完全主动对两人的未来作出的选择,没有任何外在压力逼着她这么做,如果认为爱情是最重要的事情,她完全可以为了爱情放弃其它,她甚至可以主动飞回韩国,爱情爽剧不都这么演吗?
但她没有这么做,在她看来那一刻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所以她非常坚决地选择了继续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她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这根本不是错过,而是一个成年人非常成熟的思维和做法。
第三次选择是女主结婚之前,她回了一趟韩国,而且告诉了男主。
这里的用意很明显,第二次选择时放弃男主的障碍已经不存在,她的阶段性目标已经达成,在做出最后决定前,想要再给男主和自己的感情一次机会,如果这次在韩国见到男主,而且男主非常坚定继续选择她的话,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但这次选择的主动权到了男主手里,无论是出于对上一次女主不辞而别的怨念也好,还是对于自己现阶段生活的满意也好,他选择了不见,也就是主动放弃了和女主再续前缘。
如果那一刻他真的还有非常强烈想要和女主在一起的意愿,以他的性格来看,绝对会奋不顾身挽回的。
为什么这么说?
从他一开始锲而不舍寻找女主,还有后来去美国找女主来看,绝对不是一个被动隐忍的人。
第四次选择也是最后一次,当然就是最后一幕,男主去美国找女主。
但我并不觉得他这一趟就是为了再次找回女主,至少不完全是,更多的恐怕只是为了弥补一个心愿,然后让自己真正的放下和释怀。
这个时候,如果两人都还有非常强烈地想要在一起的欲望,他们完全可以重新再在一起。
别告诉我女主结婚了,都什么年代了,这是问题吗?
所以这一次,两人同时做了选择,那就是让过去成为过去,past lives。
我们无法得知单独相处那段时间聊了什么,但最终的结果就是维持现状,互相释然。
女主完全可以跟男主走,但她没有这么做,相比于不确定,她还是选择了当下的生活,这并非没有勇气,而是一个成年人正常的决定,那些批判女主为了现实放弃爱情的人,恐怕既不懂爱情也不懂现实。
四次选择,准确来说四次放弃,除了第一次之外,另外三次都是“主动”放弃,第二次是女主放弃,第三次是男主放弃,第四次是两人同时放弃,每一个阶段两人都非常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他们始终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前进,所以应该为他们鼓掌而不是遗憾,不是吗?
他们比指手画脚的看客们更成熟,也更懂得并非所有的爱都必须走到一起,有些人只适合放在心底和回忆里,理智的选择比冲动的惩罚更加美丽。
这些感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曾经自己也有相似的经历,也才更理解主角们的心路历程,很多时候放弃并非因为缺乏勇气,我们更无须过度美化“为爱勇敢一次”,也许勇敢过后会证明自己是个傻逼。
看惯了爱情爽片和甜片的人,认为爱情至上的人,对于片中男女主角的做法自然是难以理解的,甚至会觉得是一种冒犯,或许只有经历过人生的人才明白,这才是生活,与痛苦和错过无关,当然也请收起泛滥的同情,因为我们早已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中国观众和影评人可能永远都理解不了片中美国丈夫存在的价值及其重要性。
(大部分时候,他们水平的天花板也不过是看看高级言情小说)。
对我而言,片中的美国丈夫不仅是三角关系能够产生叙事的基石,更是推动主人公对“身份”“爱”“人生”命题进行讨论,勾连意识与潜意识间的通道。
事实上,如果没有那个美国丈夫作为双人关系的障碍存在,片子里重逢后所有peaceful的散步聊天,都会是且只是一种“保持客套的表演”,会很快被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矛盾所击碎。
那么整个故事的调性既不会温柔也不会淡淡忧伤,而是彻底撕开客气和陌生的伪装,暴露出过往人生中无数委屈怨恨的刀光剑影,再掀起一场相互角力的血雨腥风……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anyway,人和人之间的坦诚和沟通,有时恰恰要在“不可能”的状态下才能实现。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事实上,对我而言,这其实是一部主角是“美国”的电影,而“美国丈夫”只是美国作为角色介入人物表象叙事的载体。
片中与其说是男女主角在“谈恋爱”,不如说是韩国和美国在谈恋爱。
从开头到结尾,无处不在充满了对美国、对纽约、对在那里可实现的一切梦想的赞美和肯定。
这部电影的出现,呼应着当下美国和韩国文化蜜月期的相互表白。
像所有恋爱中的人一样,说句早安晚安你好再见都能琢磨出千八百种狗粮的味道。
所以它可以平铺直叙,细碎,平淡。
然而,即便它平铺直叙,细碎,平淡,最后的第三幕一定是两个男人的见面。
两个能够代表纯正本国文化的男人,因为对同一个女人的爱,坐在一起,以她为桥梁,沟通。
甚至,最后,她也消失了,只剩两个男人,开始用英语沟通,说“我和你,也是一种因缘”。
(我靠……美国主旋律的深耕程度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不可谓不可敬,美国人为她要个奖也是池中应有之物。
)这个片子唯一的叙事技巧,说白了就是由女主提出的一道题——“已知:我那么那么爱他,他是我的childhood sweetheart,20年的感情,但我还是选择了你。
问:我到底爱的是谁?
”回答某个男人的都应该拉出去活埋到兵马俑坑里陪葬。
她,她的梦想与爱情或某个男人都无关,但与荣耀、价值、自我实现有关。
关于这一点,“美国丈夫”是知道的。
他了解她,成长后的她。
而非童年记忆里那个扭捏于谈情说爱的小女孩。
他与纽约一样,是她成为她自己的实际支持者。
而男主角则代表着她原生文化的印记,是童年,是母语,是她脱生出的一部分自己,作为一个角色,与自己进行对话。
所以,对于男主而言,这里的cultural shock是她居然把一切都告诉了自己的美国丈夫,而美国丈夫竟然欣然接受妻子外出跟自己约会。
(我相信也是这一点,让国内由男性及gay占领的影评人们感到如鲠在喉,怀疑导演失误。
)殊不知导演正是用这种方法,把整部片子拍成了献给美国的一封情书:你看,你连我最亲爱的人不是你都能理解,所以我最爱你。
我总说,“美国”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精髓既不是民主也不是科学,那些词都太大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在于“讨论”,在于相信“理性”而非“幻想”的力量:we can simply talk about everything,honestly. 没有什么真相是沟通和对话不能触及的。
也只有在此基之上,那些“说不清的”“不可言说的”的情感,才有了存在的证明。
而片子里把“因缘”“前世”当成一个"韩国文化"话题被反复提及。
它本身是为男女主的关系做梗,却是在她与丈夫的讲述中首次提及,最后在男主的自我确认里结束全片。
为什么要用这个概念呢?
我说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在于“讨论”,在于相信“理性”而非“幻想”的力量。
而东方,恰恰相反。
yep,神秘的东方力量……它对西方人来说,尤其好使,所谓“缺啥补啥”嘛。
But we all know that's bullshit.……总的来说,电影带着淡淡乡愁,是对被遗弃的东方老家,含泪露出的一个资本主义商业微笑。
两个男性角色的塑造都高度符号化,缺乏可信度。
但是演员的表演,尤其是女主角,填补了剧本的孱弱和空白之处。
《过往人生》豆瓣2023年评分最高爱情片第4名,故事前后穿越二十年,从首尔到纽约,从分开到重逢再到分开又重逢。
在西式文化背景下典型的亚文化,将亚洲人的隐忍、克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和文字总是美好的,他们续写了在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无能触及的遗憾。
可是人生哪有如此体面的久别重逢呢?
大多只是相望江湖,和梦中的背影。
到底是人在梦中,还是人生如梦?
一部在2023年上映的爱情高分电影,男女主角之间甚至连一个吻都没有。
所以最终的和最后的爱情,其实可以剥离情欲,又或者说后来我们在讨论爱情和情欲和婚姻的时候,我们讨论的可以是三件事,也可以是一件事。
女主角和她的白人老公初见的时候,她跟他说有一个词叫因缘,这个词来源于佛教。
这个故事和电影无关。
她在梦里见过你,如果你不相信,她只能打趣着想要跟你讲一个鬼故事,故事里第一世女人是个男性,他是个将军,而男人则是女人在外养的情人,为什么文艺故事走到了今天已经失去了文雅和弹性,只有在纲常伦理之中的嗤之以鼻和大逆不道?
将军觉得自己并不爱他的情人,他有太多硬仗要打,无暇顾及太多儿女情长,情人几乎在思念和不甘之中含恨而终。
第二世女人终于变成女人,而情人投身成了男人。
他有过婚姻,潦草收场,疲劳的中年男人,意外获得了事业上的第二春。
他们有过短暂的相聚,在窗明几净的落地窗前喝过咖啡,在电影院里看一部分分合合的爱情烂片,她几乎无聊得睡着。
然后就是漫长的分离,像老死不相往来一样的分离。
梦里她经常梦见他,只见过三面的人,却梦了一年。
有一种说法,也有可能来自量子力学,也有可能来自佛教传说。
因为上辈子她欠了他太多的相思,这辈子总归是要来还的。
电影里男主角说,你一定会离开韩国,因为你是你。
而我爱着的,就是那个选择离开的你。
真好,在这个年代我们可以看到男性角色说出来这样的话,我们在无声的岁月里试图用有声的话,传达一种独立的爱的意志,就是我知道我们之间的爱充满了遗憾,因缘际会里写满了有缘无分。
但是我充分尊重你,包括你的失败,你的选择,你的梦想,你的成就,你所有的个人意志汇聚成了一个我爱的具象存在。
我爱你,甚至包括你最终没有选择我。
在生生世世的守望里,我们一定有过某一世曾经磕磕绊绊的相伴到老,只是在这一世我们各自都有不同的课题。
如果还有下一辈子,让我们还有时间、耐心和机会好好喝一杯茶。
“娜英啊,如果这一世也是前世,我们在下一世已经是彼此的另一半了呢?
你觉得那时我们会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
”“回头见。
”那么我们应该像成年人一样,体面的买单,然后拥抱告别。
晚安。
2024.3.9 巴塞罗那 La pau
今天三角关系真的过量了,先是燃冬然后是这个。最后半小时三人关系终于开始上调度了也就还好,前面那些时间疯狂无聊怀旧对话戏怎么那么蠢捏,好困啊看得
当纽约风光片看的,没想到等uber那里开始爆哭。这哪里是讲爱情的遗憾,完全不是。而是,12岁时你以为你会得诺贝尔奖,24岁时你以为会得普利策奖,但36岁时,不过是住在东村的小公寓里过普通生活,却有人专程前来提醒你儿时的闪闪发光,这不值得哭吗。以及海城长大后胸肌好大呀。
不知道是不是背井离乡多年,看了格外伤感。选择一种人生,就必须留下一些东西在身后。而对她来说,也许情愫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眼泪的背后是对身后的告别,告别的是故乡,是错位的童年,是说母语的自己。
向左走向上走
3.5 我来到,你的城市。
一则精致细腻的小品。奇怪的是,最打动我的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移民问题。女主在青梅竹马和丈夫的谈话中反复遇到这个问题:如今的生活是自己当初舍弃一切梦想追求的生活吗?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自己也不去追求那些伟大的目标了?在酒吧里,Hae Sung跟Nora说,你离开韩国是对的,韩国太小了,装不下你的梦想;那一瞬间我似乎想替Nora回答:美国太大了,我的梦想在这里好像什么也不算。
太尴尬的故事了 两小无猜的童年完全没有表现两人的情感链接 基本是一带而过 后面一闪几十年 两人一直保持着真挚的爱 真的是无法代入 莫名其妙的对白着前世今生。一整部剧对话空洞 甚至把纽约拍成了韩国风 毫无文化冲突 反反复复前世姻缘 你可放了观众吧。
我大概能理解美国人为啥喜欢,白男压在亚女身上,亚女盖在黄男头上,一种新的文化阶级霸凌。女主一边给腿上抹着润肤乳一边看似轻松地说他是那种koreankorean,竟然还和爸妈住诶,就像是自己选择了一种更好的生活的优越感;以及酒吧里仰拍女俯拍男的对白;以及过于蹩脚的韩式英语。我不信男的能考上韩国很好的大学的好专业,但英语烂到没办法正常对话。。。总之就是都能理解吧,就故事的主轴可以,但是也没有必要夸大到一种佛啊缘啊的层面上吧,感觉切入的点很肤浅(有点哄白人的感觉),就没把故事讲透,完全可以从别的更好的角度入手的。
爱是真的,不能在一起也是真的,生活的车辙倾轧而过,再也回不到从前,而我们只能带着生命的遗憾前行
韩国财阀渗透欧美影视圈又一力作
4.7 平铺直叙的人生碎片,含蓄到木讷甚至不是它最大的问题,根本逻辑上是对《在哥伦布》的拙劣模仿,大量大量的城市空镜却总是浮光掠影,只属于游客的纽约难以承载移民与往事的细腻情感,而另外一半的首尔乃至于上海更是悬浮至极,男女主角在酒吧的加密通话倒是非常真实 。
上海那个棚也太假了笑出声来,女主说so Korean的白女化口音令人不适。
Nora的白人丈夫认为自己是这对跨越重洋的“ex-lover”的阻碍,他忧伤疑虑地预想那个戏剧性的滑落。但事实上是,所有人,包括Nora和海盛,都不会认为这种事件会发生。相当朴素的亚裔题材,带来一种奇怪的观感,两人具体的联结如此薄弱,回望与驻足又那么持久。简直像那种古早时期生死契阔的爱情故事。最喜欢结尾告别处的闪回蒙太奇,生硬锐利,像吞入一块玻璃。
错过才美丽 不然就要变成82年的金智英了
仿佛在国产八点档,一切虚飘在空中的韩国场景都很浪费时间,可能还不如温州一家人和什么我在加拿大挺好的。Greta只有回到美国人身份才有点看头,对她的美剧律师印象太深,总感觉下一刻会对这两个庸碌的男主翻白眼,说这些废话对姐来说很烦,有意思吗你们?以及当你怀疑编剧不会描写男性角色时,我选择相信:是刘台午真的不会演戏。。。
实在太好睡了,我记忆中唯一一次一部也没多长的电影结结实实睡着两次的。概念也挺好表演也挺好(第一次视频时候男主那个表情太到位了)金句也不少,女主丈夫这个角色的立场设置尤为微妙。究其不好看原因,大概是男女主过往的铺垫实在是差点意思,也就让整部片子这种含蓄的遗憾感无从发挥难以信服。
三星半。一部很厉害的私电影,大到移民就是一场现代的文明战争,小到只是自私的人站在路口的心中所想。我很喜欢儿时的戏份,不仅关于青梅竹马,还有关于两人“自我”性格的建立,海盛问娜英为什么哭,娜英要抢走妹妹的英文名,两个人的人生首先是自己的,才是爱情的,这一笔没有暧昧。自信的人总有无可奈何,但又思及凡事有因果,一时之间,心在难过与不难过的临界点,微妙之极。我也很喜欢他俩异地联系的那段蒙太奇,就像一首节奏舒缓的散文诗,很特别,不过他们没有越过自然规律,看见对面的那个人,就感受到心中感情的流逝,承认爱情就是长长久久的遗憾,承认失去又无处寻找,人生就是承认规律的过程。格里塔李完美诠释的娜英,没有什么可以破灭,又什么都明白,她生活下去,成为了生活本身。
三星半。关于“距离”的创作,身份认同与文化亲缘性之外,更多的是关于本体状态与自我认知间的距离,更好地保持主体性是掌控一段关系的基础,而足够遥远的距离才会让人陷入情绪带来的困境。另外一种“距离”是导演与观者的距离,太过感同深受的经历反而会造成因细节差异导致的“疏远感”,这种若即若离如同宿命,从未有定数,从不让人意外
电影是一个关于自己的叙事,关于和自己past lives和解的故事,身份认知、情感选择、美国梦破碎,它构成了结尾那段Nora自己走回家的原因,路终究也是自己要选的,也是自己已经选的。Nora说,我把12岁的我留给了你。言下之意我已经是另一个我了,回不到过去了。其实这一点,Nora很早就意识到了,也许是12岁那年,也许是24岁那年,也许是36岁才确信了,人总是要走向成熟和平庸。这个剧本其实更适合作为短篇小说,但电影给了它另一个载体,几个演员选得适合,有点可遇不可求。但终归电影并不是它最好的载体。
已阅,我对自己的理解和共情能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质疑,隔壁德国记者奶奶眼含泪珠地问我好看吗?我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似乎做了一千万种努力让我共情这份跨越二十年的情谊,最后我的视点却落在了Arthu在的每一个场景里。我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