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儿子自杀四年后的一天,父亲还在幻想“儿子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第一本小说即将出版,还在书中致敬自己的父亲”,而面对这个惊喜的消息,父亲的反应是“为你感到骄傲”,而不是“而你感到开心”,可见真正的理解和倾听在剧中从未来到。
儿子对此的反应,是正如自杀之前的,意味深长的微笑
(by Mr. Infamous,原载于虹膜公众号)年后难得密集的定档喜讯中,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困在心绪中的儿子》(以下简称《儿子》)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一如令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声名鹊起的前作《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以下简称《父亲》)。
泽勒在以导演身份征伐影坛之前,是法国一位颇为耀眼的小说家、剧作家。
他从书页、舞台转写到银幕的「家庭三部曲」,目前完成两部,都很明确地聚焦当代社会大众熟悉的疾病。
于是,电影作为艺术之余,对于疾病的直面、引导与深思,构成它面向社会价值的奋力冲击。
有了这样的前提,《儿子》的优质,是「理应」的。
但它却意外落败,国内外口碑的双崩,对比《父亲》在奥斯卡实至名归的辉煌,显得格外寒碜。
《父亲》平心而论,《儿子》如果被单独打量,甚或忽略导演本身的成就,它定然不会是一部烂片,最多被说是平淡保守,新鲜欠奉,阵容浪费。
但显然,「辈分」落差成了放大缺点的惨白基础。
《父亲》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本就超越寻常建构的强烈悬念。
父亲(安东尼·霍普金斯饰)终日如在云里雾里,周遭人等,哪怕是曾经亲厚的女儿(奥利维娅·科尔曼饰),也不断变幻面相。
《父亲》寻常经验变成现下认知的最大阻碍,故事就在不断复写之间,跌向时而惊悚时而科幻的巨大悬疑。
最终谜题揭晓,所有超出常理的感知,非但不是虚构,反而是阿兹海默症患者的真实视角。
奥斯卡帝后级别的表演尘埃落定,那一刻恍然大悟且不由分说的信服,极速由理入情,直接冲垮情感防线,把人打个措手不及。
很难想象,对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关怀,能通过如此诡奇的方式呼啸落地。
毕竟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类似电影,包括让朱丽安·摩尔封后的《依然爱丽丝》,都是从一种略带俯视的平视角度去观照,去共情,然后升华,在尊严的废墟上,竖起掺杂爱或关切的自重残碑。
《依然爱丽丝》反其道而行之的《父亲》,其时间囚牢精巧搭建的魅力与哺育深度,要大于霍普金斯对影片的巨大功用。
那到了《儿子》,又反了《父亲》之道而行。
不是不该跳出旧有路数,而是当观众对又一座叙述迷宫翘首以盼时,得来的非但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巧思,反倒是更显寡淡的平铺直叙,就很「不该」是泽勒的出手。
病症不再是,也确实不应再是终极悬念,但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明明已经看出儿子尼古拉斯患上忧郁症,但偏偏是更该有经验的西方中产家庭,毫无辨识能力乃至应变能力。
这一方面,打薄了电影事理与情感的双重基础,另一方面,使得电影更像是介绍病例应对的科普视频,而这也显得漫长的艺术铺垫,沦为冗杂摆设。
再者,承担病患尼古拉斯表演的,是个相对青嫩的年轻演员,即便表现不差,但在呈现跟阿兹海默症某种共通的隐痛与迷茫时,很容易被《父亲》霍普金斯压倒性的诠释所贬损。
甚至戏份最足的父亲彼得(休·杰克曼饰),也会在《儿子》里,叫霍普金斯客串的爷爷迅速遮蔽光芒。
戏剧重心的轻重对调,有太过凶残的降级抗衡,而一切现实主义手法愈发在不够真实的裂缝里,显得轻浮,显得想当然。
彼得作为一个典型的白人精英中年男性,附加的职场背景,是不断对接光溜、模糊得有些滑稽的宏大事业,桀骜剪影对应的,是巨大落地窗外象征地位与资产的摩天大楼群。
当这样一个人物说自己小时候何等落魄,何等懂事,观众其实很难从那些标准化的云端视野里,及时找到一些苦难生根发芽的有温度的落脚点。
过去移除得过于干净,他甚至比尼古拉斯所背负的「无病呻吟」骂名,显得更名副其实。
当然,预期说跟演员表现关联,不如说更关乎电影呈现方式,在跳出「家庭」范畴后,没有及时修复与人、与真实的羁绊,相当于把人物半路放飞。
要把他固定到家庭链条上,这个人物才在相对充足的细节描摹里,获得稍微确切的实际表现,或者说功能。
而这又要提到影响《儿子》口碑的第二个「辈分」落差。
不少观众有一个误区,认为电影绝对的表现重点,是明显困在心绪里的病患尼古拉斯,电影的浅淡,一定程度上跟角色的浅淡相关。
但其实,泽勒略显创新的地方,是在代际关系里玩了小小的一个套娃结构。
即哪怕尼古拉斯与最需要强调的病情紧扣,但是同样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不能排除彼得。
甚至可以说,比之患者得到的焦点,同时是父亲与儿子的彼得,更该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即便他的病症没有外化与强化,但是这个角色,既是致儿子患病的父亲,也是被父亲致病的儿子。
「诅咒」的核心,被《父亲》既有的病患与主角这一关系所掩盖,突出得不够细腻,不够强烈,不难理解很多观众在速食后看轻的心态,毕竟《儿子》的清淡疏散,构不成《父亲》的强烈抓力,白白错过了扳回一城的机会。
但即便彼得能够成为不二中心,他也没办法在电影对抑郁症的对焦中,以本身的人格魅力,或者说悲剧色彩,赢得足够多的观影兴奋。
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反讽的核心。
不仅跟无数家庭一样,被上一辈折磨出心理阴影,却依然盲目自信地觉得,自己一定会是父母的反面,谁知打骂儿子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悲哀,流淌在太多家庭里,于是电影把对人物的疼惜,生生转化为窒息。
而这样一个角色的存在,无意中也成为父亲或男性群体的集体讽刺。
当养家糊口叠加上追逐理想的理由,男主外的传统家庭观念渐渐裂变为缺席家庭看护的借口,甚至更显得男性在面对关爱、陪伴等问题上,过于理直气壮的怠惰与怯懦。
从自视甚高的姿态,到更快凸显出来却也「合情合理」的暴力反应,显出心理素质实际上的相对脆弱,以及对所谓女性职责的过分轻忽。
于是前妻与现任更容易体察并表现出来的体恤,强调了男性更情绪化的实质,以及女性对男性这种实质的习惯性偏袒。
可惜这些还能深挖的点,在主创无力招架轻重的处理中,只剩东一榔头的响动,而且在观众对前作的印象以及宣传摘取的焦点里,给模糊掉了。
他们对彼得的不够了解乃至无从了解,就像是彼得他们对尼古拉斯那样。
悲剧不可遏制地出现了,可戏外观众,在拉锯中早就失去了对圆满的希冀。
集体等待枪响的阵势,何尝不是再次先于彼得们,对角色命运,对电影,提前有了几乎能算不耐烦的判断。
这样看来,两部电影的关系,也像极了《儿子》里的父子关系,即《父亲》在上,《儿子》难免困在心绪里。
泽勒想要通过关注度愈发走高的病例,连接「家庭三部曲」的表达,如今看来,下一部更有步履维艰的可能了。
但回到开篇所说,《儿子》能在国内这个时候上映,哪怕欠缺口碑回馈的票房表现,起码能进一步提高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和理解,这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
尼古拉斯自残,觉得不是伤害自己,而是释放自己,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得了抑郁症,需要专业援助。
彼得他们觉得只要有家人陪伴,只要有肯定和爱,甚至只要提醒是个男子汉,就能把这些负面情绪连根拔起。
没有任何一个人认清事态,即便把一切归咎于父母离婚,也没有带来直面问题根源的机会。
最终悲剧的出现,就在于他们依然盲目信奉那些变质的、无效的所谓爱。
春节档的《深海》,可以视为国内观众理解《儿子》的先导。
它跟《父亲》一样,通过最后揭晓病情,给超现实寻找根基,引导情感燃放,而更重要的是,它跟《儿子》一块展现了抑郁症的早发——无爱的孩子过早被自己无法明了的病症折磨,但即便有爱,一旦错了,也未必不会引发迷茫低落。
有人说这是消费抑郁症,但这部跟春节档「文不对题」的电影,还是愿意借一场绮梦,寄望一份明光的。
不像胡编乱造的《如果声音不记得》,丝毫没有对病患的尊重,那才叫明目张胆的消费。
《深海》这些年,我们也有一些不那么热门的电影,试图严肃呈现抑郁症的伤害,但成片的不够完备,错过市场,也错过观众。
比如明显的真人电影《六欲天》,和隐晦的动画电影《山海经之再见怪兽》。
由此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就有两部态度鲜明的电影,来共同表达抑郁症患者的不被理解,不被重视,多少也是文明的讯号。
也许有一天,这类电影的社会意义不值一提了,这些话题也不再被人投机取巧了,那么到时,总该是要比今天好的。
«the son»里面的代词the指的3个儿子,其中一个是困在心绪里的,还有一个是影片最后在浴室洗澡的小儿子,当然还有狼叔。
我一直以为狼叔会亲口告诉大儿子是什么具体原因离婚,然而并没有也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一点,我猜应该是他单方面的想离婚,跳舞道出了而现任相遇,当大家享受跳舞的快乐的时候,最后的慢镜头在加上真空办的弦乐配上横摇镜头的大儿子特写,都在表明,其实狼叔和汉尼拔是本质一样的父亲,虽然感情的事情没有对错,但不告诉儿子真相是造成孩子抑郁的直接原因,这种原生家庭的夫妻关系影响到亲自关系的悲剧简直是要了血命了,最后父亲又被儿子的自杀反噬了,那种状态也是抑郁症的表现吧,小儿子也会被影响,或许宿命是一样的,其实最大的悲哀是彼此都想着自己,从来没有真心的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也是导演批判的点吧,比如狼叔因为童年阴影想要做一名好父亲,更多的是讨厌自己的父亲,在对待大儿子上只是弄形象工程,当然父亲也不是精神科医生,可是不告诉或许是难以启齿的真相也跟他的父亲差不多,前妻一直忘不掉狼叔,那种在儿子面前说爸爸不好的抓狂,我很心疼尼古拉斯,后妈也一直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在社会上生活,而父亲的事业升迁是来到新总统竞选团队里面,而改革的一部分是医保,现代的医疗体系又救不了孩子的命,大儿子死活不想在医院治病,是真的想死,那种死之前感谢父母的台词,感谢又诀别都在那杯咖啡里,本片还有一个点是大家的无效沟通和电话打扰一切,狼叔和前妻貌似大部分是语音信箱,无论谁谈到生活的事情总有工作上的电话,本片真的真的被低估了,我觉着比导演的前作三部曲的第一步父亲好。
其实挺诧异来到豆瓣看6.7分,我觉得,电影里很多部分听写实的本人当时青春期很抑郁的那些年里,一开始那些父母大人们都是对你好言相劝的,希望你能够通过这些“善言”做到改邪归正(开始父亲去和儿子谈)。
然后就发现,不管用,于是态度逐渐强硬,迫使你作出一些改变来(儿子转学)。
某种程度上,父母大人们总会看到你的那些“好转”(尼古拉斯对父母撒谎说情况变好)。
再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又开始暴躁,急切地希望你有所改变。
没人去愿意了解一下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只想看到你变回一个正常人。
但是这个电影里面,这对父母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父亲为了儿子辞掉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因为他的父亲曾经对他的所作所为,他也是做到了和他的父亲不一样(很厉害)。
包括积极地响应儿子的需求,带儿子去看积极的治疗。
我当时,说出来真的很讽刺,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我的精神状态出了问题,都在上香拜佛,我受够了。
更讽刺的是,我真的受不了了,在学校晚上打电话,一种要si了的心态在打电话,为什么亲爹亲妈听不出来你亲闺女的情绪有什么不对呢。
第一句话就是,你今天高兴吗?
这是什么kpi吗请问,最后还非要听我笑出来,你才能高兴地挂掉电话,一种马上要si掉的心情去笑出来。
然后他们就又觉得女儿今天心情真不错!
我真的受够了。
无知真的太可怕。
最后带我去见心理医生的,还是班主任,魔幻现实。
再一个我想说的是,最后父亲同意让儿子先离开精神病院,他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能理解,他听了儿子的请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本人有类似经历的缘故,较早的时候我就感受到这个儿子的紫砂倾向了,比较强烈的是比如他父亲知道他转学以后就去了一天学校的事情那里)。
而且当时在医院里,他的行为跟之前抑郁的消沉不一样的就是他有点过激,我的理解是:求求了,快让我出去啊。
我要去si,我真的一刻都活不下去了。
所以他后面淡定的遗言状态,和父母认为一切都会变好,真的很现实主义我说。
如果他没有紫砂,或者没有紫砂成功。
可能会恢复地逐渐正常,但我想很有可能的是在他与父母之间的交锋中,父母一方逐渐失去耐心,最后剩下他一个人。
然后写作事业并没有发展起来,自己只得了一个工作谋生。
最后父亲去培养那个小儿子。
不管怎样,最惨的还是妈妈不知道没有这方面经历的人在一些地方会不会看不懂。
(一些让我非常有共鸣的对话以及画面)
很多电影都是以抑郁症患者角度去阐述抑郁症,我们能直观患者内心的痛苦,但那是在我们知道的情况下去感知的。
<困在思绪里的孩子>拍的非常好!!
<父亲>用插叙让我们看到了阿斯海默的脑子,而<儿子>它以父母的角度去表现抑郁症患者现实中的样子,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事情。
就如同现实中,儿子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就是叛逆,矫情,无病呻吟。
即使再多的沟通,作为最亲密父母也没办法100%感受到孩子的痛苦,不知道他的笑和他的没事是否是真的。
只能用自己自以为的关心和方式去处理孩子的不寻常表现,忽略了那可能是患者发出的求救信号。
直到最后苦苦哀求,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然而事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
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痛苦,母亲不理解前夫的离开,父亲不理解自己父亲的冷酷无情,继母的产后抑郁倾向..如果说抑郁症患者可以在电影里得到共情,那作为患者身边的人,也很容易在这里找到自己对号入座的人物,我们以他们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去寻找身边类似情况,或许能发现下一刻我们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那个人。
看完电影无限唏嘘,为人父母,仅有爱是不够的。
在抑郁症如此常见的当代,每个人都应该正视抑郁症,并学习怎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帮助。
孩子病了,应该真正了解他的痛苦,与医生合作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而不是口头说爱,没有真正的陪伴理解帮助。
自私的父亲软弱的母亲,敏感的孩子成为失败婚姻的牺牲品。
有些灵魂脆弱易碎,人间留不住。
电影讲的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真的吗?
可我看完反而注意力在儿子身边亲人的的反应和态度。
尤其是父亲,我不禁为儿子的父亲唏嘘!
(倒可以说全片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他才是男主,妥妥一部生活版金刚狼的悲剧) 如果我说,父亲其实是真正造成悲剧的主要第一责任人,会不会有人骂我没同情心?
但其实,我认为,到最后,这位慈父都没有醒悟过来而导致了家庭悲剧!
他其实从头到尾在困在自己的思绪中,自始至终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个没法带入他人情感去替人着想的父亲!
包括:对自己亲人,无论对儿子、对父亲,还是对同事,遇到困境只是陷如自己的思绪的常人(我是不是以金刚狼要求休.杰克曼去的父亲了)。
对儿子、对前妻子、对现任妻子,就像他作为精英律师一样的由从政到脱政却一直处于始终精神游离的状态无异,还很自以为是,经常陷于追忆,让自己被自己感动!
请看到最后导演(其家庭第一部曲:困在时间里的父亲,5星推荐!!!
)安排类似光明的“很感人”的幻想(从幻想里都看得出只是父亲的期待而已,儿子早就不像写书了其实!
)。
迟来的忏悔,依然看出还是没有能领悟到自己所造成的悲剧的跟源到底是什么!
结尾那段悲情告白:除了知道他已经能感受到儿子的诸多优点和特点,一切仿佛无法挽回外,其实他始终不能体会到儿子的心结是父亲自己 —— 面对儿子认为父亲出轨所造成巨大心理创伤,(也许他自己其实真地并没有错误,只是为了追求幸福,)也许父亲试图澄清,但儿子无法释然理解。
问题在于父亲居然多次置儿子感受于不顾,选择性忽视,甚至这已不仅是在逃避,最终还是被激怒而对子咆哮,心态的失衡而最后犯下悔之晚矣的错误决定(带儿出院)。
有人会问,就算父亲认识清楚根源所在并反思,难道他就能够有可能挽回吗?
这是不是死局呢?
当然父亲不去反思自己,不去尝试跳出自己的固有的执念,难道不会更往好的的方向迈进吗?
!包括他最终没忍住前妻的毫无办法,却始终生活于幻想的“救“子出院,父亲就不能积极地去真正进入到儿子的思绪中吗?
没有,始终还是停留在回忆中,鼓励儿子的同样的妄想当中。
问题1: 这难道就是不幸家庭的宿命吗?
我认为不是:有其父未必就有其子啊!
关健是看怎么想怎么选择。
反观影片中父亲的父亲(金刚狼的爸爸汉尼拔!!!
) “just fucking get over it“ (摆脱就是了!
哈哈 just wake up, son!)。
酷!
一番言简意赅的回答简直不要太看开人生,太人生开挂,只可惜他的金刚狼儿子(不是汉尼拔)还是没醒悟过来,做小伙伴惊呆了表情状。
父亲要懂得的话,后面就懂得面对儿子在哪儿都会绝望,自然要把他至少留给更清醒更专业的医师大夫呀!
而不是违心地去断送儿子的生命,可父亲并没有任何改变!
问题2: 生活、事业难两全么?
金刚狼父亲表面为子牺牲,是真牺牲本来大好的事业啊!
可他能真正地要解开自己的心锁,是去真正理解自己的儿子,可他偏偏选择不去理解。
不理解,也就别理解,像汉尼拔老爸那样飘身世外,让给心理学家们不好吗?
这才是正解。
看到最后我是多么希望能离异夫妇把儿子留在治疗(当时的妻子为何不去,结果完全会两样)。
眼见着医生隔着玻璃窗,眼睁睁地看到人间悲剧再次上演的痛苦,那眼神预示着,来得不是太突然,而是必然,而且是立刻、当场回家即命丧.......作为观众的我早有预感(从儿子确认枪是否存在和临别突兀的一席话和父母的傻傻地痴人说梦状…)….自杀并不意外!
但是作为看似事业上再理智的父亲,也无法做到理智,既然认为自己是成功的父亲,难道不是要去直面儿子的敞开心扉时的痛苦。
(虽然金刚狼的履历确实厉害!
优秀两字毫不过分,可以随意调遣,不听他命,受同事尊重)可正因如此,正式他自己为人生一定要优秀,所以希望儿子当然像自己一样“优秀”,望子成龙,注定他也无法陪真正伴儿子下去。
跳跳舞、开开玩笑,搞搞气氛,和接连地一些俗套的社交鼓励,有什么用!
唏嘘啊!
最后,提到两外两位女性:母亲(劳拉·邓恩,奥斯卡最佳女配,演这个角色真是可惜了,完全没有发挥余地,看看婚姻故事里面的跋扈,完全判若两人啊!
类似生活版金刚狼活成了失败父亲样子)乱幻想,又无助,不像妻子、母亲、更不像事业有成,她的的确确是个loser;反观现任的妻子(凡妮莎·柯比,又一大新星):那简直就是大心脏,外加人间清醒啊!
的确令我不得不相信,金刚狼后面的人生路就指望这位贤妻了,包括带小儿子,金刚狼就不指望了。
问题3: 生活困局中,我们到底该改何去何从?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困境,关键是否认识到并跳得出自己给自己那层层越缚越紧的茧房,做回别人,忘掉自己,就那么难吗?
拍完了备受好评的《父亲》,佛罗莱恩·泽勒又带来了一部《儿子》。
就像前作被译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那样,这次的译名延续了相同的风格——《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以至于尚未观看时,就在豆瓣讨论区发现有人打趣道,导演是不是要学习一下理查德·林克莱特,整上一出“困在三部曲”系列?
我知道这个玩笑也许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这实在是一部悲伤的电影。
就连立春之后的暖阳,都不能驱散观影过程中被层层剥离的痛楚。
尼古拉斯在床底下藏了一把刀子,痛苦的时候就会在手臂上划两下。
而这只是导演带给观众绵长创伤中的一切微小切片,佛罗莱恩·泽勒确实是一个喜欢折磨人的导演,他越是拍得细腻到尘埃里,观众便越是被刺痛。
120分钟的光影里,每一个镜头都仿佛导演对现实生活的残酷拷问。
我们不知道尼古拉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抑郁症这条黑狗缠上,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父母离异肯定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他的生活从此失去了太阳。
那是他的父亲,一个曾经像太阳那般光芒万丈的男人,带他乘风破浪,指引他前进的方向。
但由于父亲的出轨,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伤心人。
在母亲终日的抱怨下,父亲光辉的形象也土崩瓦解。
这对年少无知的尼古拉斯来说,他的人生已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就像他在影片中所说,每天都活在一个撕裂的现实中。
但这并非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至少从同父异母的弟弟降生一刻起,正值青春期的尼古拉斯,终于明白有些东西要从他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了。
在原本的生活被搅得七零八乱时,他终于做出了改变,去和他的父亲一起生活。
这或许是他最后的自救,但这谈何容易。
细腻敏感的尼古拉斯,就连一片风中飘落的树叶都能使其感伤,成为改变生命进程的一次“蝴蝶效应”。
就像那堂历史课上老师讲到,“1776年《独立宣言》签署时,各州的表现仿佛一群吵架的兄弟姐妹,人人都想要主权。
”这何尝不是尼古拉斯和刚出生的弟弟之间的某种隐喻?
尼古拉斯尽力了,但有些事情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尼古拉斯的父亲在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你见过一个散发着快乐的青少年吗?
”无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是《在轮下》,每个孩子都必须在青春期接受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考验。
对天性脆弱的孩子来说,原生家庭的不和谐,父母的过于强势,校园中遭受到霸凌等等,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原本的人生轨迹。
就连尼古拉斯的父亲,一个事业有成、身强力健的完美中年男人,也永远摆脱不了父亲近乎诅咒般的训斥:“你这辈子要做什么?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做过这个,做过那个,我们该拿你怎么办?
如果你知道我现在有多羞愧……”好在他最终拨云见日,并没有不幸地沦为牺牲品,但谁又敢拍着胸脯保证,这样的教育就不会培养出反社会人格或变态杀人狂吗?
对尼古拉斯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到底也都是天性善良的。
情愿把一切痛苦,都转化为对自身的伤害。
但即便像他父亲这样看上去无所不能的人,也终究不能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把他从魔鬼身边拯救过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傲慢,就像他不能理解尼古拉斯为何要自残那样。
当这样的事情一而再的发生,所有的视若无睹都将成为悲剧到来时的忏悔。
放眼尘世间,不知有多少孤独的孩子,正在一个个黑漆漆的漫漫长夜中步履蹒跚。
他们紧握着手中那只易碎的灯笼,花火在鬼魅般的夜风吹拂下忽明忽暗…… 我想,大多数观众看完影片后都会忍不住长叹,尤其当他们看到最后15分钟的那一幕“反转”之时。
那本该是多么美好的一段画面啊,也许它正真实发生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
但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一种痛彻心扉的领悟。
佛罗莱恩·泽勒只不过用了一种最残忍的方式,去警醒世间所有破碎的家庭,一晌贪欢的男女,和那些无辜的孩子们。
愿每个在黑暗泥沼中挣扎的孩子,都能幸运地走出困守内心的那座孤岛,去拥抱每一次的碧海蓝天。
严重抑郁的时候,是没法自杀的,严重抑郁人的状态是极端退缩的,只有在抑郁症的康复期,才有心力去自杀。
这是电影不科学的地方。
有一个影评讲到了点子上,就是中产阶级的世界本身就没有出路。
他和他儿子严重的困在这个幻觉里,就是始终坚持无论怎样,都要有个温柔善良的媳妇儿,有个聪明可爱的子女。
他自己并没有改变自己,他仍然是主要时间在工作,在实现抱负,没时间陪伴无论是旧媳妇儿、旧儿子,还是新媳妇儿,新儿子。
我觉得资本主义那一套,就是所谓的团队和管理技术,都是用来支持团队领袖去成功的,如果你天赋好又恪尽职守,那么你会发现整个系统都在赴汤蹈火的支持你去勇攀高峰夺得金苹果,但如果你想去处理夫妻关系、父子关系,那对不起,你会发现谁也帮不了你,你瞬间变成一个毫无行事能力的瘪三,对待孩子连一句话都说不完整,更别说抵达他的内心。
儿子如果想自救,就要看穿自己所处的虚伪世界,脱离这个虚伪关系的掌控,哪怕阶级下坠烂到尘埃里,也要作为一个人亲身体会,而不是求父母改变,父母无论怎么改变都只能在他们那套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腾挪,休杰克曼的改变就是重组家庭,重新生后代,他就算能辞去工作,也不可能扔了凡妮莎和西奥去陪十几岁的儿子。
妈妈也不能为了儿子辞去设计师的工作,那样首先自己都保不住,怎么去救儿子,而且一个工作也是一个人的社会体面,没了丈夫再没了社会身份,简直不可想象。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家庭变故给每位成员带来的精神创伤和伤害,很可能成为生命中永远无法抹除的烙印。
当我们苛责父母时,又是否想到,他们曾经也是受伤的孩子;当父母教训孩子时,又是否记得,自己也曾讨厌父母的行为;孩子倒在枪声中无疑是最大的悲剧。
可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被困住了。
孩子正竭尽全力阻止家庭分崩离析,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去堵住裂缝。
可是裂缝又怎是一个人能堵住的呢?
比起堵住裂缝,或许我们更应该接受裂缝存在的事实。
讨厌也好,喜欢也罢。
有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就是,我们避无可避的变成了父母的样子。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2022)6.82022 / 英国 法国 / 剧情 / 佛罗莱恩·泽勒 / 休·杰克曼 劳拉·邓恩
No offense完全理解抑郁症的痛苦,但是背景铺的不太够真的很难让人共情,全程就觉得这么好的生活爹疼妈爱还有钱你到底还有什么不满足?sorry我知道这个视角可能有点不食肉糜,但是导演要的那种观感是真的没拍出来啊。你如果想要展现儿子的心殇,就不应该把镜头对准父亲和和气气地试图弥补这段关系的时候;如果要展现父亲他的原生家庭的痛苦,就不应该把爷爷的问题冠冕堂皇的一笔带过。现在这个呈现效果,整个故事的着力点实在太涣散了。
这么精致、注重细节的电影,怎么才6.8分
离婚后对孩子的伤害一切补救都无济于事,对几位主角的刻画比较细腻,演员的演技细腻真挚,反映的社会家庭问题值得深思。
故事一般,只有最后狼叔一段哭戏比较感人
休·杰克曼演的很好,这儿子有双重意义,身为人子、身为人父,最后的超现实主义与现实社会的肉体瘫软,两者融合的近乎完美。真正的关爱,也许永远都是在逝去后才能珍惜。人们也永远都会这样,忽略身边最重要的人。
生涯主题就是关注病,时时有病不代表事事病,因为此病非彼病,拍真病才是真关怀,拍假病纯属胡乱来,有病隐忍是亲情冷暖,无病呻吟是社会顽疾,人要是不死难以疾病收场,人要是死了更添故揍戏状,心累无用功,费脑添伤神......
误把猎枪当礼物,那只是凶器。错把谶语当呼救,那却是遗言。以为教他游泳就可以剪断脐带,生命里溺水就只能割断亲缘。生活还要继续,我却无法继续。旧照无法缅怀,只会悲痛欲绝。五十岁的男人对往事念念不忘,重塑生活的同时怎会把宝贝当成垃圾抛弃。我用离开将你推倒,你用离开在我心中划上最狠一刀。
不一定有原因,没有海鸥的特里波列夫一样会使枪。最后还是流泪了,但看哭了无法成为一条好标准,观感甚至可以说是震惊到失望。但绝不是跟前作相比的落差,因为前作的主要功劳在剧本里建立了,剧作家转换导演身份后只是如实地视觉化了,而这次,他也堪称偷懒地还原了剧本(除了视觉化了霍普金斯),真的就只是停留在了青少年抑郁症。如果没有布图索夫《秋之梦》“前传”般的戏剧版在前,落差或许也不会这么大。舞台上看到的是一个高龄的儿子和年轻的家长们,没有囿于不幸婚姻给下一代的伤害,更多是to be or not to be,他一定深入思考过,才能对巨婴家长们发出冷笑,才能果决地选择结束。而银幕上,当然,家庭伦理框架内也是一出合格的小戏,但就只是纯良少年的泪水凿穿了父母的心。
挺失望的,起个大早看这部片子。他爸不懂孩子为啥焦虑,观众也不懂。焦虑症的问题流露于表面,也讨论在表面。父亲的离去在孩子心中始终是个坎,但是所牵涉出的问题含糊不清。是父亲的离去让自我存在怀疑,重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叙事并未表达清楚,故事结构单一,还是人物内心张力不足。与《父亲》相比,这部差太多了。
id pass out in 19 hrs.
确实是平庸,舍弃了前作的所有技巧去平铺直叙讲一个故事,重点完全放在了父亲身上,但现在的观众可能并不想再看这种父权轮回。影片里展现的抑郁症还算真实,就是无论怎样都不会再快乐了,家人的关心也是一种负担
“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只是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34;Because I&#39;m in pain,all the time.&#34;
一代不如一代,这么脆弱,怎么跟我们斗。孩子妈的母爱太优柔寡断,在关键时刻就缩在后面了。
2.0
“在某些情况下,只有爱是不够的。”“Dad, take me home……”“在我痛苦的时候,这是一种可以减轻我减轻痛苦的方法。”
电影里出现的枪一定有阴谋,以后电影中也得控枪
2.5 没人想看精英主义老白男的self narrative和self pity
无聊和没有必要
像尼古拉斯这种情况,确实是需要医疗和药物介入的情况了,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靠情绪调节就管用的。这部电影有这样的结局能在国内上映真的很惊喜,至少能让人知道,抑郁症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心里不舒服而已。这部电影其实大部分镜头都在父母,或者说父亲身上,充分表现了抑郁症患者家属的不理解、愤怒、悲伤、害怕、轻视、不遵医嘱,等等。有些话熟悉得吓人。
演员和观众之间总是缺少火花,最后一幕还是有水平的,霍普金斯老爷子那句话加速了引进大陆进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