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情节记得不太清楚了我想说的,只是那个地方武汉,想想会有点痛向往却怕的地方喜欢一个人,是不是就会很想去他生活过的城市呢?
武汉……武汉大学……再一次看到那些熟悉的地方,虽然只是从屏幕里。
长江大桥,樱园,盛开的樱花,老图书馆,甚至我用过无数次的武汉大学信纸,看着这些画面,我的心真的又被拉回那些往事中。
那些美好的,心痛的,都是属于我的。
又是一个擦肩而过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
多么希望他们能有一个重来一次的机会啊,不要错过对方。
每个人都会有遗憾,遗憾,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但是这样的遗憾,我真的不愿意再看到。
“星子,你大概不知道,你我心里是怎样铭刻在,擦不去,也抹不掉。
我并不指望能挽回什么,只是希望我们能继续是好朋友,希望我还能去码头接你,希望我们之间还有友谊……”“……只要你幸福,就算我得不到你,我也会觉得很幸福。
这一生,不管你给我什么样的结果,我都接受.”不同的故事,却有相似的过程。
有些缘分注定是要错过的,而错过了,便不再是缘分。
爱的再深,也没办法越过心中的那片桃花。
所以,这份爱,只能永远的埋藏在心里了。
没看过小说桃花灿烂,不敢比较王学兵是否忠实于小说中的人物陆粞。
但是电视剧里他将被家庭和时代裹挟下一个优秀青年的奋斗挣扎纠结痛苦演绎得令人疼惜不已。
他的斗志雄心聪明善良乐观幽默软弱英雄主义怜香惜玉审时度势优柔寡断既是他披荆斩棘的武器也是他屡屡受挫的软肋,最终害人害己。
然而你无法指责他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错过,他的贫困使他无法目光远大,他必须首先解决个人生存问题和家庭责任问题,他的自尊也让他无法忽视爱人母亲对他的羞辱,他的英俊能干善良幽默又使得他无法拒绝一个又一个漂亮女人的主动诱惑,毕竟,他才20岁,毕竟,他的父亲是个自私无耻的反面教材。
陆粞的妥协和悲剧虽然有来自个人年龄和智识的局限,但更多来自原生家庭和特殊时代的戕害。
王学兵高龄挑战年代剧中的小人物,他总是用他无辜善良毛茸茸的大眼睛告诉你,他是陆粞,是个怎么也逃脱不了命运摆布的悲情角色,是个令人疼惜和惋惜的青年才俊。
《桃花灿烂》,一部根据武汉作家方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部影像再现武汉城市的电影,一部不为影界大多数人所关注的电影,一部仅以怀旧与城市景观为卖点的电影。
在影片推广中,唯一引人侧目的,或许只有武汉的江、武汉的湖、武汉的桥、武汉的码头、武大的校园,还有校园里的樱花(却不是桃花)。
对于一座被中国影像记忆长期遗忘、却又不应该被遗忘的城市,当这些具有城市坐标性质的景观再一次在电影镜头前并不太惊艳一现的时候,或许它的意义已并不仅仅停留在电影本身了。
故事本身可以说颇为老套:一段不门当户对的爱情,而这天生的不足又被一个转型的时代所放大,爱情战胜一切的神话在现实的残酷面前破灭,而当主人公们再次以美学的姿态超脱世俗的羁畔的时候,无法抗拒的灾难的“适时”降临给我们留下的只有梦中的长恨。
故事发生在武汉,许多的情节在设计上也似乎与这座城市的空间不可分割:如武汉大学的校园,还有长江南北的轮渡。
但如果与同为“武汉作家”的池莉相比较,方方的故事似乎更具有“普适性”,可以发生在另外任何一个地点。
池莉的笔具有解剖刀的寒光乃至残酷,那些被撕开温情默默的面纱、却又不乏亲切质感的众生相,在很大程度上和这座城市牢牢捆绑,在空间地域上很难具有复制性。
吉庆街的弹唱、花楼街的邻里——这些老武汉最具“排他性”的坐标,在池莉的小说中具有结构性的意义。
而在方方的作品中,这些武汉景观似乎只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背景幕布而已。
即便如此,它们很快享有被指认的功用,成为可以作为代言性的简约标志——尽管熟悉武汉的观众可以一眼辨认出电影中对基本景观的多处误指。
如果说作者对桃花——而不是更具地域代表性的樱花或是梅花——这一意象的使用,从文化遗传学的角度上讲扣住了国人对“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样的文化记忆,从而使作品在时间上具有了承载意义,那么同时也使得它在空间上的承载性大幅度降低。
或许对于作者来说,武汉作为一个地理和文化标志,只是属于怀旧与前现代的浪漫的。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个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年代,星子可以选择考大学,从而选择“现代的”、以脑力劳动为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而粞由于家庭、社会地位和机制的束缚选择了留在企业的铁饭碗体制内——最重要的是,这种生活道路的选择延伸并反映到爱情的选择上:粞背叛了星子。
粞的母亲对粞在爱情选择上的指责,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更可以还原到他对于两种决定命运的价值观的选择。
事实上,在今天众多对于武汉在全国城市中的相对落后的这一现实的讨论中,矛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起始于那个时代的改革开放政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粞获得了相当的典型性,他代表了一个城市的一个时代的痛苦。
星子有某种资本可以不在乎地选择,而粞却无从选择——因为他必须承载历史与现实的负担(他的家庭),还有体制无情的羁缚(考大学或者铁饭碗)。
在此可以看到方方和池莉的一点巨大不同:前者的故事不出意料地回归到爱情的浪漫本体,而在后者的作品当中,爱情对于“去浪漫化”的生活现实来说往往是形而下的。
星子不肯原谅粞,源自于他的背叛——很大程度上是肉体的。
在一个看似颇不合时宜的地点——桃花丛中——星子得到了这个消息。
从此,桃花便在星子的心中具有了性意义上的象征(或许这是这一意象的另一文化继承?
)。
每当爱情纠葛于情与欲的分界之时,桃花便会在星子的脑海中暧昧地摇曳着。
之前星子问粞什么是“那个了”,显得做作与突兀。
之后不经然间“那个了”却成为星子心中永远的痛——她甚至于宁愿陷自己于可爱却不可嫁的折磨之中,却不愿接受肉体上的污点。
说这是女性作家的某种“处男情结”或许言重,但女性的性主体意识在此彰显却是事实。
星子无法让自己不爱粞,却又无法get over him。
只有当她对第三者献出自己贞操的那一刻,她才觉得自己终于有权利失去粞了。
显然,星子将失贞化作了某种仪式,赋予了它“超越”(transendental)的标志性。
而也是这一刻,她终于明白了,在灵与欲构成的复杂矛盾体中,肉体上的失贞相对于心灵上的忠诚又是多么不足言。
桃花,在这时候也因此重新获得了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从而摆脱了肉体上的下行指涉。
江南江北,文化惯性上的雅与俗的指代(江南的武昌是文化教育的基地,江北的汉口是传统上的商业中心)。
影片结束时星子在长江大桥上的奔跑,是对哪个方向的归依呢?
粞在死亡中获得了想象中的(imagined)自由——离开的长江的束缚而成为一条大海中的鱼;而他的离去,同时也赋予了他确证性(validity and righteousness),使他成为可以怀念的对象,可怀旧的目标。
逃跑的新娘也以其挣脱的姿态完成了一曲《长恨歌》的最后一个音符。
http://hamiltongong.spaces.live.com/blog/cns!280E2BC7BAF20DBB!668.entry
一个貌似平平淡淡的恋爱故事,一对其实普普通通的恋爱青年。
好像没有波澜的壮阔,也没有如泣的幽怨,但充满遥远的怀念,青春的忧伤。
桃花曾真真实实的在这两个人之间盛开过——星子与粞。
两个聪明而平凡的男女,在彼此小心翼翼地试探和猜测间,终于错过了那满天云霞般灿烂的桃花。
桃花的气韵流动地、轻逸地起伏动荡着,浮现在粞闭上双眼后那动人的辽远之地,浮现在生命结束前的那一刻。
世俗中,感情的成长中每每都会装点着些沧桑,但分离和相守或许一样都算些许动人的景致,分离可以是一份牵挂和喜悦,而相守则能够交互彼此心底饶有韵味的温馨。
有时候想这种单纯的爱可以是份莫名的渴望,又可看作是对一份曾经历练的缅怀,就像男女主人公那样用简单的箫声和话语流浪人生,眼见着一步步走过的印记,珍藏起所由之路那份哀怨之感的纯真和绵长。
爱情的伤害与被伤害,爱与不爱有时仅仅擦肩于转瞬之间。
谁都希望自己是得到的一方,于是,真挚的感情在等待中悄然而逝。
然而,当你不再害怕付出时,却已经难觅曾经的青涩回忆。
想想看人家说最大的遗憾总是伴着最美的人生。
在已经褪色的人生经历里 ,或许只有自己曾经走过的那段最难过的情感也许才最难忘...似乎那个年代和现在相比真的好象已经很久远,但身为学生的我们单单也许也会开始怀念自己那些桃花灿烂的年代,无论亲情,友情或是当初还略显稚嫩的爱情,刻在心里的印记不是片刻,而该是永恒...庆幸或遗憾在某种意义上都会显得很美,因为它背后藏着人生......
我没看过原著,但不介意影片一开头他们两个的的情愫就你知我知。
我承认,江城熟悉的地方让我给这部电影加分。
和工友们骑单车下磨山,后座上是未来的爱情,长江大桥下高壮的墩柱,火车的轰鸣声混着缓缓的江波,从汉口到武昌的轮渡,一个人走、一个人等的码头,喷着白气的老火车,武大老图书馆,写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门牌的女生宿舍,可以安静地抬头看指头的樱花,大道上樱花散落,在恢复高考的那一年,东湖还是可以游泳的……小时候在家里电视的电影频道上看过,不完整,甚至不知道这是武汉的故事,只是没有忘记那时时的汽笛声,画面中的长江总是蒙蒙的,是夕阳,是阴天。
来汉求学却没再记起了。
周韵不漂亮,但她很美,她的眼神是清澈的,盯着你看可以不说话的真。
还有,我发现了陈思成,他有两个性感的小酒窝,我早就记住他了。
以前看《守望者》的时候,并不知道他拍过《士兵突击》。
这部电影他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耍帅就可以了。
最后朴树的《生如夏花》音乐响起的时候,你怎么能不动容?
整部影片的配乐也十分到位,我很喜欢。
七十年代。
波澜壮阔的长江之滨。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星子高中毕业后到铁路装卸站工作,结识了同在装卸站工作的陆粞。
朝夕相处中两人情愫暗生。
高考之前,两人相约共同复习。
临考时陆粞因家庭原因而退缩,两人发生争吵。
酒醉后的陆粞与装卸站美女水香发生了一夜情。
星子考上了大学,陆粞受到新站长的提拔。
并向星子吐露爱意,但星子无法原谅他的背叛,忍痛拒绝了他。
星子投入了青年军官亦文的怀中,激情之后她终于明白,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陆粞的影子是她的真爱,肉体的出轨也许不完全等同于精神的背叛。
她错判了陆粞的死罪,然而一切已无可挽回。
对爱情绝望的陆粞陷入了婚姻与爱情的低谷,巨大的不幸接踵而至。
弥留之际,陆粞渴望见星子最后一面。
而此时,星子却正在旅行结婚的途中,冥冥之中,她感受到了陆粞的强烈召唤,毅然跑回陆粞的身边…… 然而,他们以生命为代价的爱,一再错过之后,还能相伴走过陆粞弥留的时光吗?
昨日偶然在电影频道看了《桃化灿烂》,一曲爱的挽歌,十分唯美清新。
特别是同是生长在武汉的人来说,尤其感到亲切:长江大桥、轮渡、穿插于民宅间的铁道、武大,宛如一副逝去的画卷,讲述着过去的美好。
相较于《情人结》、《美人草》、《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淡化了历史的背景,更突出了美丽的爱情!
2007.1.24
国产电影《桃花灿烂》,由女作家芳芳的小说改编而成,无论是音乐的触痛,还是情感的纠葛,那么清淡的,但每一处都震撼我的心。
成希和粞一对聪明的男女,女方家庭优越,男方出身卑微,然而,同样的青春让他们走到一起,一起探讨人生,一起诉衷肠。
成希一直等待的是粞的那句“我爱你”,她是个太聪明的女孩,知道如何把握自己,从不强迫粞说,她要他某天主动深情地说出这三个字。
粞说过:“成希太聪明了,以后斗不过她的。
”后来的人生观的不同,一系列的误会,尤其是粞酒醉后和天香做爱的肉体被判,让二人分道扬镳。
后来成希考上了武汉大学,粞也结了婚,粞说:反正不能和成希结婚,和谁又有什么好在乎的!
他一直在等成希的原谅,然而为什么苍天注定不让他们在一起呢?
狂风和闪电让粞听不到成希的那一声声的呼唤:“粞,我原谅你了!
我原谅你了!
”成希对粞的肉体被判始终耿耿于怀,然而自己耐不住母亲好友之子的诱惑,初尝风雨,一切之前于心中关于性的美好彻底破灭,原来,她心中的爱只对粞一个人。
天香对成希所描述的性以及成希看到的那片摇曳的灿烂桃花是如此美妙,而此刻对于她,性索然味。
人不是他,谁又会有感觉呢?
我想,这是成希应该说的吧。
粞到了肝癌晚期,也找到了和偏执狂妻子离婚的理由,他回到善解人意的母亲那里,感受母亲的沐浴一生的爱抚。
粞在成希和她未婚夫即将远去的游轮上,吹起最后的一支箫曲,成希的心仍然属于粞,她抛下未婚夫没有踏上去上海的路。
她依然留在武汉,她说:“如果有人问我粞是谁,我会告诉他,他是我的爱人。
”一切充斥的无奈,一切让人惋惜,然而,种种无奈和惋惜种,那种真心相爱仍然让我感动,无论桃花是否曾经灿烂过,即使如今人已不在,但是,爱过的心仍然属于曾经拥有过的青春。
我心怀鬼胎的看完了这部电影因为这是我喜欢的男孩子推荐给我看的我们也在这个城市相遇自行车铃铛声轮渡靠岸的汽笛鸣声江水拍打着岸边火车经过的隆隆声清新的吉他拨动的琴弦轮渡化过长江推开波浪的滚滚江水将你我的等待都覆盖再掩埋我们一起自习说笑你送我回家理所应当的送我礼物我细细保存挂在心上我为你打算将来我们一起度过了最美好的年华那个桃花灿烂的季节绝不开口我们以为早已心领神会其实与我无关无论你是否原谅我我只要求等你然后爱你只是这还是成了你中的一根刺在一起拥有的火车站里你拔下了的刺只是 你原谅我了 我却再也没能听到总要有人离开也总会有人进来又响起了悠扬的吉他声甜蜜弥补不了原本的漏洞因为你心里有一个人当我和你的画面一个一个闪现的面前我决心回头找你连最后一面也见不到这才是最好的结局在所有的爱情故事中你问我爱情是什么假如你问我粞是谁我会告诉你粞,是我的爱人
P: 海浪扑向沙滩,一遍又一遍。
为了什么?
D: 为了过平静的生活。
以上对话,是在数年前一个桃花盛开的春天,大学里一对恋人的思考...很好很纠结。
在不久后一个骚动的大四,他们摆出各种真实的理由顺理成章地加入校园失恋大军。
从此,一股强烈的“桃花灿烂”式的屈辱感或阴影让他们由恐惧再恶心到不屑,终归各自遗忘各自前行。
茶余饭后偶然提起,还能当做过时话题一笑而过。
几年后的这个6月,桃花早就谢了。
我已不再记得桃花灿烂在心里留下的背叛的屈辱和阴影。
现在的爱人是个极其可爱的人,不仅别人羡慕,自己也舒心的很。
对于我这样一名业余观影者来说,《桃花灿烂》是一部很普通的改编电影。
在我个人看来,除了武汉江边悠长的汽笛声外,没有可嘉之处。
从业余观影者的角度,情节改编一般,渲染一般,周韵演得一般,音乐也一般。
可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故事——男子酷酷地帅,女子痴痴地爱,在两人心中皆貌似完美而圣洁的组合却随着时间推移,被现实(如学历、经历、相貌、家庭、前途、错误等等)强奸。
女子发现,男子变了,并不像曾经看起来的那样自信有型;男子发现,女子变了,猜疑不信任朝三暮四眼高手低……在两人心中,爱变成了一件自我的事,且摆出那句著名的“我爱你,与你无关”。
于是,各自在心中以对方为原型树立起一个形象,注明“爱人”,并强加各种自己喜欢的优点和双方共同经历的美好于这个形象。
然后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无法挽回。
女子会说:“我永远爱他,但不可能和他走到一起。
”男子会说:“虽然她在我心中无法取代,可是做老婆,谁都一样。
”后来的事情,就离青春越来越远了。
不长几道年轮,男女就发现,没有对方,自己一样可以得到爱和付出爱,甚至比以前更幸福。
他们大多选择了迅速离开过往,放话:“即便有好的可能,我也断然不会等待这一天!
”并对自己出示“严禁后悔”的警告。
而我们知道,因为有可能,才会有禁止。
因为,和她(他)一起走过的是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我相信,是这个太让人心痛不舍。
而有过相似故事的我们,都不善于苦苦地等待。
居然看哭了
让人摸不着年代和年龄的故事
七十年代的武汉,桃花季的桃花劫,劫到分道扬镳覆水难收,得癌症就挺韩剧范了。冲朴树的生如夏花来的,结果却意外碰上了方方大妈,呃,不过如此。
电影频道
不美又做作的爱情故事,只记得周韵最后在江边奔跑的样子
非常好!两个演员不亏都是实力响当当的演技派腕儿~这是个很感人的故事啊,看得我心里一直揪着呢……为何那么多人说失望什么的……这些人心都是石头做的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相爱就要坦率勇敢好好爱,别做傻事,爱虽然是强大的,可是同样非常脆弱~PS:我终于有点喜欢周韵了,很有味道~
身为武汉人,看一些地方会觉得很有喜感。但这并不影响整部影片的品质。
你妹啊……不是大团圆结局啊!
感人
从电影里一次次获得业已明了的道理,只是对我们自己,一样陌生。always together,forever apart。爱,清空。
因为武汉、因为长江大桥、因为这几个演员、因为这种学院派的风格、也因为这种青春故事,让我根本无法客观评价这部电影。有些场景数次把我触动。那些镜头下熟悉的武汉,当让我无比依恋的长江大桥之畔出现在电影里,我总会感觉它是鲜活的、是我梦想实现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这部电影。
武汉 方方的书 橙子哥
让我痛的爱情
看过已久,忘记了剧情,我好像说过我再也不去武汉了吧,我记得看这部片是在武汉归来不久,看到眼熟的码头和长江,看到这么煽情的武汉,还是稍微唏嘘了一下。。郭晓冬一如既往的让我想掐
是文艺片吗?怎么可以这么催眠!
人面何处~
纯纪念看过的小说
等待..
偶像剧的味儿,使叙事是浮着的,难于真正走进命运。
一看到郭晓冬就想起Y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