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斯坦福监狱实验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史丹福监狱实验(港)

主演:埃兹拉·米勒,李起弘,奥莉薇·瑟尔比,比利·克鲁德普,迈克尔·安格拉诺,莫伊塞斯·阿里亚斯,泰伊·谢里丹,卡兰·麦克奥利菲,约翰尼·西蒙斯,尼可拉斯·博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斯坦福监狱实验》剧照

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2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3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4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5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6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3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4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5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6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7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8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9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20

《斯坦福监狱实验》剧情介绍

斯坦福监狱实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学,一群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结果证明,扮演狱警的人在模拟监狱的情境中,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试验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结果许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寻找寄生体怪奇物语第四季四川好人我最喜欢的蛋糕红色圣女我到底在与什么作斗争把爱带回家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宇宙战舰提拉米斯II风云岁月美人鱼之死亡湖寻找1967的女神升舱巧遇在那白雪皑皑的季节命运改变者尤伦卡舞厅2之龙争舞斗贾特与朱丽叶3闻香寻爱花瓶突袭之丛林脱险主顾我梦中的女王蜡笔小新:好别致的影分身望母成凤抗日奇侠之武功队铭心岁月只有我不在的街道陈叔今年70岁兄弟出头天

《斯坦福监狱实验》长篇影评

 1 ) 如标签所给这就是惊悚片

用了两次时间看完的,第一次因为太过愤怒暂停了,第二次在忍耐愤怒渴望结束中看完了。

当权威的设定给到一个人身上时,旁人真的难以想象它会如何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时当你的顶头有个权威时,哪怕他们的行为规则多么非人,也终有人在恐惧中遵从。

被压迫者承受痛苦,旁观者感受痛苦,只有压迫者乐在其中。

反抗可以,但是如果权威过于权威过于腐烂,留给压迫者的选择似乎只有run或者再次屈从。

对于警长和博士的行为,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他们的行为合理吗?

过界吗?

犯法吗?

可是如果法律为权威服务呢?

他们怎么做都不会受限的。

我们认为需要独立于统治阶级的法律保护体系,要用正确的法律同时规训着权力加身的人和无权力的加身的人。

每每看到囚犯受到的各种屈辱时,我恨不得冲进屏幕问他们为什么不一起联合起来反抗,当所有被压迫者一起戮力同心地抗争时,我不相信博士还能安然的把他们囚禁于此。

可是我看到有人能在这种规则之下游刃有余,有人在继续试探忍耐的下限,有人已经接近崩溃,我知道就算我在里面当面质问他们在害怕什么反而会被反驳得哑口无言。

看完这部电影我能直观的给出的感受只有,痛苦。

我不知道如果设身处地我会如何,我不知道出离于电影之外的现实世界是否正在上演相似的事情。

我希望所有人都是遵从道德与法治,就算不是,也要有人去管束他,哪怕他是最权威的。

我知道人性复杂,也恨人性复杂让一些恶心的行为偏偏能存在。

 2 ) 情境的路西法效应

197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场模拟监狱的心理学实验,大学生来扮演狱警与囚徒,六天之后场面完全失控,狱警暴力强权,囚徒精神崩溃。

本作观影感受有点糟,因为高频率不间断的消极宣泄和反智行为(包括研究者本身)容易让人产生生理反感。

实验设计也相当原始,实验者没有预想结果、没有设置变量、不按合同中约定的杜绝肉体伤害、轻视法律和人权,任由其“一定要让实验继续”的执念改变学术意义与可信度。

(包括他一直给予狱警额外帮助而忽视囚徒的心理状况)不过这场实验确实有跨时代价值,它集中展现了人性之恶,且未用一些价值中立的精神病理学术语来敷衍。

 3 ) 压抑到不想去回忆

看完心里好压抑好压抑,真的看完觉得世界都是黑暗的,看到中途我差点看不下去了,人性为什么一有使坏的权力就会有如此黑暗的一面,让我不禁的怀疑是不是人性本恶,只是不知道自己能成恶到什么程度。

十级压抑,不想再看第二遍。

每个人内心都藏着不同等级变态的恶魔,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释放了,在充分融入环境的时候看似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理所应当。

毕竟理性有度,再理智也有崩溃的时候。

环境影响人,人更影响人,或许那时候你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一场实验,而是实践。

 4 ) 不要去测试人性,那可能会惨不忍睹。

“我不会这样做,但这说起来简单,你从不知道你会如此,因为你还没有试过”。

关于人性的测试有很多种,我始终认为,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对人的研究都应该浅尝则之,原因在于,当我们发现人类活动和心理特征存在一定规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与他人的相处当做解决一道“数学公式”。

但是,我们也许不该忘记,人与人之相处之道除了共性以外,还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特异性,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偶然的、差异的、甚至错乱的特异性,我们的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也让我们对人际关系充满期待。

所以,就让我们对人性保留一些神秘感吧,凡事不要看透,更不要点透,毕竟看透点透了,还有什么意思呢?

 5 ) Dear human

 6 ) 迷失的角色扮演者

来地球太久,忘了自己其实所是,本非善非恶,亦善亦恶,结果扮演恶人太久越发投入以至于无法自拔,原本只是来玩一下游戏的,结果弄到自己身心俱疲,各种心理创伤,这大概就是神说的,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显然津巴多教授也站在神视角,所谓的好坏都是在某一条件下,自我的选择,只要穿上强权制服,手握权仗,就自动扮演起权利的游戏,我们每个人确实无法体验囚徒的生活,但面对不公和霸凌,心情都是一样的,如果自己不发声争取与反抗,那么统治者就会像实验中一样,愈演愈烈。

到底是谁助长了谁,又是什么把人逼成了混蛋的?

历史一直在重演。

 7 ) 人性本恶?

一部让人看得毛骨悚然的电影。

1971年,津巴多教授将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大楼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从报名参加实验的学生中,挑选出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参与。

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模拟监狱里面生活。

原先的计划是观察“囚犯和看守”这两组人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但是没想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个原本定为两周的实验在第六天就被终止了。

电影就是取材于这个真实事件,即“斯坦福监狱实验”。

最开始的时候,参与者其实并没有特别当真,这时教授说了一句让我细思极恐的话。

心理暗示细思极恐我不明白做这个实验的教授的初衷是什么,心理学研究?

为了证明人性本恶?

意义何在?

目的达到了吗?

结论就是著名的“路西法效应”?

把人当成小白鼠一样的实验在我看来就是丧心病狂。

主人公77号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在。

他不服从,会去反抗与挑战权威,但是得到的回应一次比一次恶劣。

尤其是关在黑箱子里面的那一段,看电影的时候我都能感觉自己的手在发抖。

虽然我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我真的是特别怕黑的人,在那个幽闭的空间里面,人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与极度的缺乏安全感吧。

莫名地联想起小时候看鬼片的经历。

尽管是大白天,哥哥也就在旁边,但是自己还是被吓得不轻。

可能是因为我的代入感太强,每次看电影总是设想自己置身其中,演员就在我旁边对话。

代入感越强,越容易迷失。

就像里面的角色一样,两天而已,短短的48小时事情的走向已经不可控制。

最后那个女教授被羞辱的那一段格外讽刺,本身是实验的操控者,最后却被实验对象玩弄。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环境?

毋庸置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我觉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自由意志的剥夺和个人身份的缺失造成的。

很多时候,77号的反抗就是因为他准确的知道这是一场游戏,不是真实的世界。

但是大部分人都忘掉了这个事实,反而被屈服于权利之下,已经丧失掉了自己的人格,把衣服上的那个数字深以为真。

从头到尾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这么实验对象入戏这么深,直到我翻墙上youtube看到了对实验对象的采访。

警卫扮演者囚犯扮演者再来看看津巴多本人是怎么说的。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否也是这样,从最开始的有棱有角慢慢地被环境同化得面目全非。

所以我们才会佩服喜欢那些与众不同的人吧。

社会研究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不伤害被试。

我很好奇的一个点是,当年那些实验的对象后来怎么样了,这个实验对于他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然后查到了关于部分人的信息。

个人觉得略假,更多人应该是suffer的吧。

环境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人们的身份认知是如何在指导行为?

脑海中不禁浮现出more questions.跳出电影回归现实,如何去处理环境和自己的关系,认清自己的身份,更好的处理好身份设定的问题,才是对我而言具有指导意义的事情吧。

结尾,引用Tbag在越狱里面讲的一句话:Everything is not as it seems.We are captives of our own identity living in the prison of our own creation.PS:电影有三个版本:《死亡实验》2001年德国版,2009年美国版(布洛迪),2015年《斯坦福监狱实验》,15年的版本更加接近事实,津巴多本人参与指导拍摄。

 8 ) 军训

统一服装(所谓的strip them of thier identity)变相体罚(俯卧撑仰卧起坐蹲跳起)

人格侮辱(come on ladies有没有像拉歌时候的“扭扭捏捏像姑娘”?

)<图片4>训练对权威的服从(不喊报告不能说话)连坐式惩罚(因为这位同学乱动,你们再多站10分钟)凌晨拉人集合(那刺耳的口号声)教人叠方块被(叠不好重新叠)学会“感恩”(称赞施虐者真是帮我纠正很多错误)<图片3>我真真实实想到了军训。

我们一直接受这样的训练,军队式训练直到看完电影我才明白是jianyu式训练。

还记得那届我们一个女生几次要求出列,没有得到允许,最后直接抽搐把120惊动来了(像8612几次要求出狱一样)找中国学生当实验者肯定都是楷模,绝对没闹事的(夸张手法)还有练车,更委屈。

直接打,连no attack这项都略了,verbal abuse和violence简直轮番上阵。

you are what you wear是真的。

他们穿制服穿囚服就真的成了那个人,穿自己的衣服后好像马上活过来,变成了人。

想想军训前后也一样,换上衣服大家都“一样”都“团结”,不过是病态的,在极度受限时把人的个体感剥离了。

实验被迫停止,失败了吗?

<图片5><图片6>答案不言而喻,就连没有直接参与角色扮演的教授们都成了“实验品”,人有了绝对的right后想象不到可以干出什么事。

<图片7>

 9 ) 人性之恶

早就听说了路西法效应,今天通过电影,确实受到了震撼。

这部电影循序渐进,跟着作者一步一步地观察实验的继续,甚至让观众有一种参与到实验中的感觉。

给五颗星的原因是电影给我展示了人性之恶以及权力的威力。

之前便听说了很多虐囚事件,刚开始不理解这些,觉得狱卒人员太过残忍,不人道,稍微有点人性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但是这个实验给出了答案,况且这只是个实验,仅仅持续了六天,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并且实验开始之前,这些人是知道自己只是饰演各自的角色,并且可以获得报酬,但是实验到了最后每个人都置身于设置的监狱中,它成了一个真实的监狱,每个人都成为了真实的角色,而且无法自拔。

可想而知那些传出丑闻监狱是多么的可怕。

 10 ) 这场实验 这部电影(根本)无关人本性

这场实验 这部电影(根本)无关人本性[美]菲利普·津巴多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原作名: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第1章 邪恶心理学:情境中的性格转换“情境“”情境“”情境“1 这场实验是由当时美国海军提供财务支持,实验初衷是*研究监狱中的囚犯的行为*,以及监狱中不同力量之间的对抗(force against force),比如狱监与囚犯。

试验之后的发表,其标题切中要害: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a simulated prison。

这研究的是监狱中的人际关系动态。

2 这场实验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关于个体对权利的服从(Obedience to Authority),进而“推断”个体对情景(situation)的适应,其表征为人格特征(trait)的(巨大)变化。

情景!

情景!

情景!

重要的要素说三遍。

也就是外部环境。

相关理论可以参考Mischel & Shoda (1995), Fleeson (2007, 2012), Funder (2008)。

我也十分推崇Personality state theory vs Personality trait。

3 狱监的极端行为(abuse of power)是这次实验的副产品。

在之后的发表中,作者更强调的是being powerful和being powerless的对比,以及模拟监狱实验中扮演囚犯的实验人之后对being powerless的厌恶。

之后学者(甚至)对斯坦福监狱实验中 狱监的极端行为 是否是靠谱的实验观察颇有微词。

比如:“who do heed authority in doing evil do so knowingly not blindly, actively not passively, creatively not automatically. They do so out of belief not by nature, out of choice not by necessity. In short, they should be seen—and judged—as engaged followers not as blind conformists”(模拟监狱中的个体行为并非自发的,也非“自然性”,不具有“必要性”,是选择之后的结果。

)“Volunteers for the prison study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measures of the abuserelated dispositions of aggressiveness, authoritarianism, Machiavellianism, narcissism, and social dominance and lower on empathy and altruism, two qualities inversely related to aggressive abuse. Although implications for the SPE remain a matter of conjecture, an interpretation in terms of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m rather than a strict situationist account is indicated by these findings.”(模拟监狱中的个体行为当被看做是个体——情景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景胁迫。

)4 什么是人本性?

什么是人本性的善与恶?

这样的问题也许从精神上(spirit)讨论可能更富有成效。

但是我知道,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男人爱美女;美女比丑女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为了确保基因的传承,古代人类中存在弑婴现象,以及对老弱病残的遗弃。

这些就能证明人性是恶的吗?

斯坦福监狱实验并没有试图论证人性的善恶,也没有人可以。

SPE didn’t inte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nature humanity is good and evil. And no one will ever tell the nature humanity is good and evil.这部电影除了Billy Crudup的表演有些地方太过做作(比如和Olivia争吵完之后回到monitor前拆领结),其余包括节奏 剧本 配乐和cast,都是佳作。

尤其是在一号房用床把房门奉上之后,“guard”对其余两间房的奇袭的处理,个人认为恰到好处。

但是这场实验 这部电影(根本)无关人本性。

ReferenceHaney, C., Banks, W. C., & Zimbardo, P. G. (1973). Study of prisoners and guards in a simulated prison. Naval Research Reviews, 9(1-17).HANEY, C., BANKS, C., ZIMBARDO, P., Academic Press, Inc, Promotions Manager,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73). 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A SIMULATED PRI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MINOLOGY AND PENOLOGY, 1, 69-97.Zimbardo, P. G. (2007). Revisiting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A lesson in the power of situatio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53(30), B6-B7.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214660796?accountid=14511Carnahan, T., & McFarland, S. (2007). Revisiting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Could Participant Self-Selection Have Led to the Cruel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5), 603-614.Haslam, S., & Reicher, S. (2012). Contesting the “Nature” Of Conformity: What Milgram and Zimbardo's Studies Really Show. PLoS Biology, 10(11), e1001426.

《斯坦福监狱实验》短评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15)

7分钟前
  • dac
  • 还行

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作用很大,所以我们提倡乐观向上

9分钟前
  • 楚小白
  • 还行

看完仍不愿相信,人性之恶会如此容易被唤醒,人类的群体性有没有可能在不断进化中慢慢弱化?我觉得这个命题需要更深层的探讨。

11分钟前
  • Alary
  • 还行

感觉有点报流水账,除了竟然发现教授很帅?

16分钟前
  • FGS
  • 还行

又是一部根据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画面粗砺得象一部老片,很符合时代背景。电影节奏推进得“缓慢”而煎熬,会让人愈来愈恐惧。这应该是几部同题材改编电影中最还原真实的一部了。

18分钟前
  • 陈赖汉
  • 推荐

我成功的被这版的导演PUA,先看的2001年德国版2星,然后看的2010年美版1星,再看的1995版纪录片4星,最后看的这部2015年美版愿意给5星,个人理由是节奏和表演还有深度都超出预期,在案例熟悉的情况下,还能给我代入感和思考就是一部好影片,对导演的其它作品有了兴趣与期待。另外, 很好奇全世界都可能存在的现象为何非得针对性的扯上关系都是什么🐸?达到PUA目的? 7.3/18K 短评6K %59/32/9 【IMDb6.9/42K 北美票房66万美元,全球票房66.3万美元】

21分钟前
  • 安心
  • 力荐

人性本恶

24分钟前
  • 哒哒娃
  • 还行

著名的人性转恶试验,验证了罪恶传染、跨过临界点的“路西法效应”。最让人震惊的不是试验对象的被同化,而是观测者自身同情心的丧失,纵容甚至歇斯底里的推动恶的发生。PS好羡慕这个同志导演啊,可以把一堆小鲜肉拉来虐了又虐~(没错我也黑化了!!!)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还不够狠

30分钟前
  • max
  • 较差

可怕

35分钟前
  • 沈精病
  • 还行

看得让人愤怒,这个实验实在是反人类,人一旦有了权力且无人制约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一系列暴力行为

37分钟前
  • Puff
  • 推荐

now is fake

39分钟前
  • 名号太长了
  • 很差

明明看过德版应该有了预防针,结果美版还是觉得塞塞

42分钟前
  • lixlilith
  • 还行

《死亡实验》的另一个版本,以和平收场为终,并没有那么令人感到痛心,然而道理是相似的。场景很贴近实际,人物有略令观众出戏的地方。

44分钟前
  • LilKim
  • 还行

津巴多在书中对于其中个别“入戏过深”的邪恶角色相当口下留情,电影展现得直接得多,有些人就是本恶,借题发挥,美其名曰“我只是扮演好了我该扮演的角色,我应该这样做(你们怎么还不为我按你们要求当了顶级恶棍给我发大奖呢 我也在做我的心理小实验呢你们都落入我的实验圈套了真傻X啊你们)”。

49分钟前
  • 一颗大豆
  • 推荐

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之大。

52分钟前
  • 龙皇
  • 还行

为这么有名的实验多加一颗星。作为一个只是门外汉的心理学爱好者来说,这项实验虽然最后因为场面无法控制而被迫叫停,貌似给人巨大争议认为此实验不科学,变量太多。但窃以为,有一个所得便是心理学之后的角色扮演疗法,让人转换角色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上思考从而达成理解宽容释怀的治疗效果。

55分钟前
  • 推荐

不敢相信浪费了一个下午看这disturbing piece of shit........Thomas Mann长发好可爱..&amp;gt;&amp;lt; 克鲁德普长得真贱表演好浮夸啊,自动掉星神器。

60分钟前
  • julianafrinks
  • 很差

差一点给5星,对比了终极面试,感觉不太舒服,最终给4星,没回忆给3星,翻翻拍2星

1小时前
  • 如果我是编剧
  • 较差

看前男友的脸受虐 爽吗

1小时前
  • IЯI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