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对韩国电影敬而佩之。
但其实根本就不是敢拍能拍的问题,终究命题研究的还是人。
如集中营一般的训练场,闭塞难受。
愤恨清醒的人,他们是疯子,同情疯掉的人,他们很正常,因为他们追寻了人最深层的欲望。
有趣的是看完之后对任何人没有同情和怨恨,甚至已经感到习以为常。
那是一片不能穿越的地带,人人都为疯子愤恨,人人皆为疯子。
人人都抵挡不了疯子的色欲。
人人都败倒在疯子双腿之下。
每个人的双眼就像在黑夜匍匐的军人一样,满是雾气和看不清人脸的夜视仪。
而军人正好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群体,他们脑子彻底机械化,成了只听命令的杀人机器,高低分明,变相奴化。
维护自我尊严的下场就是不能反抗的鞭打。
每个人都能成为异类,只是概率问题而已。
那双正面黑色背面血红的翅膀的军标,其实是恶魔之翼。
最后笑死了,无敌好的射杀机会都浪费给了四目相对。
金基德最后一幕总让我难以忘怀,一部撒马利亚的最后一幕让它成为我心中持续到现在的年度十佳,而本片的最后一幕,也是如此…..
海岸线讲的一个小军营,两个得强迫症的人是线索。
他们的病是人性的一种状态。
发疯的女人引男主角进入危险区时的那段,我将女主角看作是男主角内心的一个幽灵,因此他才会幻觉的拣到那只手人被误击毙后群众的激烈反应和最后群众的围观说明了百姓的愚性军营里依旧有人听从退役的男主角的命令,显示了军营一日为上司终日尊重的上下级分明制度也正因为这种制度 使得下级对军令对上级的恐惧,也就有了私自的堕胎电影表达了导演对战争的厌恶,没有战争就没有压批人性的军营,没有怀孕的女人 没有误伤的百姓,没有疯了的女人和男主角 没有这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但是如果没有战争 这种人性是否会从别的角度表现出来,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 这又是一部金基德拍的 反映我们只能接受不能反抗的现实人性悲惨的电影 在他的电影前 努力变的多么的无力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格局由大到小,最后又由小见大的片子。
大的格局,在影片开始不久就交待了,在士兵们唱的那首歌中,我们知道,那正是朝韩对峙的紧张时期,于是似乎并不难理解,为何在海岸线处会有一处禁地,进入者就要被射杀了。
但我发现我认为这并不难理解,有人却认为这难以理解,我的一个同学就告诉我,“不就是战争期间嘛,至于这么紧张,以至于错杀老百姓吗?
”我必须说:“至于。
”我想说那位同学一开口就说错了,什么叫“不就是战争”?
以我和他的年纪,再加上我们成长的环境,是不可能经历过什么战争了。
然而我知道,真正的战争,期间的残忍,无情,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从一些谍战电影里,尚还能瞥见一些端倪。
于是海岸线的那一块禁区,确实是可以理解的一种措施。
回到电影,大的格局一交待完,小人物们立马就登场了,而且一登场,就是一幕高潮——认真负责的上等兵姜汉泽,射杀了一名闯入禁区的男子。
自此,影片开始叙述大格局下小人物们的命运,而这一切的事件都有个主题,叫作人性的缺失与扭曲。
姜汉泽,一个最认真最负责的上等兵。
队友们每日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抱着枪晃悠时,他却梦想着自己作为一个军人能够创下功绩。
队友们光着膀子在操场上踢皮球时,他还在草丛里一丝不苟地演练战术。
就是这么一个人,突然因为他的认真负责而捅了篓子杀了人,真是有点讽刺有点无奈。
但细细想来确实顺理成章,也只有这么认真这么负责的士兵,有胆量在那个时刻开枪了。
于是一连串的打击降落在了这个本应是最优秀的士兵的人身上,村民们的辱骂,追打,哑女的疯癫,女友的疏远,朋友的嘲弄,一瞬间,把姜汉泽推到了世界的边缘。
然而最沉重的,是来自于他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力,恐惧与绝望。
重压之下,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下场——疯了。
疯狂地想要回到队伍,疯狂地教训别的士兵,疯狂地嘶吼,挣扎,却迟迟无法摆脱那片缠在心间的巨大阴影。
姜汉泽扣动扳机的那一刹那,其实就是丧失人性的体现,因为在战场上,一个优秀的战士对待敌人从不需要人性。
然而他发现自己杀死的只是个平民时,心存的人性这才涌上来,瞬间淹没了他。
而当村民们的第一声谩骂,第一通拳脚降临在他身上时,那恰恰是他人性开始真正消亡的时刻。
不断地被排挤,不断地被孤立,终于导致他彻底丧失人性,沦为一个疯癫的士兵,站在闹市中一丝不苟地踢正步,举枪挥舞。
那时他心里仅存的,恐怕只剩一个军人的建功之梦和报国之心了吧。
可惜而又可怕的是,那也正是葬送他自己的东西。
人性的扭曲,则在他人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时代的那片小渔村中的那一群人,没有什么好东西。
每个人都在那种长久的,沉闷的,宛如死鱼烂虾般恶臭的气氛下发生了异变。
而异变的爆发,仅仅需要一个导火索,姜汉泽便充当了那条导火索。
村民们野蛮起来的狰狞面孔,嘲讽时候的轻蔑嘴脸,让我看来都觉得难以消受。
哑女在酒精作用下,对所谓的禁区不屑一顾,在自食其果后又精神错乱。
这里有一个问题,她是真的完全疯了吗?
我认为不是,影片中,他还将姜汉泽引入禁区之中,导致他差点也被射杀。
这样看来,在哑女疯癫的外表之下,藏着的可能是一颗冰冷的复仇之心。
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不寒而栗,金基德真是把人性的扭曲变态演绎到了极点。
还有那些士兵,9人与哑女发生了关系,强行对其进行人流,争吵、谩骂、杀戮,一幕幕全部降临在了他们身上。
于是我们看到了,金基德想要展现的,那个在大的战争格局下,扭曲变态的小小鱼村。
那个在小小渔村中,人与人之间无情、虚伪与丑恶的极致。
然而我最佩服的,是他没有止步于展现人性的扭曲与缺失。
在这之后,他又重新由小小的渔村出发,上升到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矛盾。
是啊,造成这一切不堪景象的根源,不正是那罪恶的战争,而那罪恶的战争,不正是源于国家间的矛盾与敌视?
影片的最后,战士们又开始踢起了皮球,背景音乐又响起了那首民歌,渴望统一的歌词听起来竟是如此地讽刺与荒唐。
我注意到,球场的地面上,用白粉笔画着朝鲜半岛的地图,而中间那一道球网,赫然便是军事分界线所在的位置。
一半朝鲜,一般韩国,身处一个队伍的士兵们此刻分立两边,皮球就在他们中间,飞来飞去,从朝鲜飞向韩国,又从韩国飞回朝鲜......看到这一幕不禁感慨万千,02年的电影,放在今天依然适用,那颗沉重的危险的皮球,时至今日仍然飞跃在整个朝鲜半岛的上空,而受此影响的,又怎会仅仅是两国人民?
部署“萨德”,对抗朝鲜,危及中国,电影中展现的那种大的格局似乎从未改变,而受此连累,或疯癫,或死亡的那些人们,又何曾走出过这片阴霾?
万恶的战争,究竟何时才是个头?
《海岸线》和金基德的很多作品一样,奉献了几个震撼镜头:男人在媾和之时中弹身亡、女人下身的血染红鱼缸、身着军装站在街头刺伤行人等。
这是一部关于韩国军人的影片,保持着金基德一贯的调子,不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战争片。
对民族伤痕的刻画,金基德在早之三年的作品《收件人不明》中就曾涉及,里面有一位参加朝鲜战争的父亲,对一个炫耀勋章的人骂道:打死的都是自己人,有什么可夸耀的。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韩国与朝鲜得一直面对这个历史造就的伤痛。
《收件人不明》是多线叙事,处理的是战争后遗症的问题,民族伤痕在其中只占一席。
《海岸线》结结实实地自揭了一次伤疤,片中人物的疯狂,皆因民族裂痕而起。
金基德一直在挖掘人性的极端一面,《海岸线》中一位士兵因误杀平民,导致一位女人发疯,自己也陷入精神错乱。
故事很简单,用风格化的镜头和悲剧事件,放大了民族之殇。
和今年上映的《义兄弟》相比,《海岸线》一点也不回避伤痛,不像《义兄弟》用握手言和作为一厢情愿的美好结局。
可想而知,如此“卖丑”,韩国军方拒绝为金基德的影片摄制提供帮助在情理之中,国人对此类逻辑和事情再熟悉不过。
故事极端,但具合理性,拍摄《海岸线》时,金基德正处于创作生涯中的最好时光。
极端故事、极致画面,如果愿意正视而非回避,一定被之震撼。
因为“分割线”导致的惨剧是主线,并描述了一众士兵按捺不住的欲望,直面人的生理欲望,是金基德的符号之一。
那时的金基德收却了磨砺期的粗糙,创作力旺盛,爆发的能量异人,有力量、有感染力、并不失优雅。
《海岸线》在金基德的创作版图上,以不太严格的标准来看,亦充当了一个“海岸线”的角色。
《鳄鱼藏尸日记》、《野兽之都》为第一阶段,金基德的磨砺期,作品的粗糙显而易见,《野兽之都》的剧情结构甚至犹如港片一般随意和巧合;《雏妓》、《漂流欲室》、《真相》、《收件人不详》、《坏小子》以及《海岸线》为第二阶段,我认为这个时期的金基德最为优秀,大部分作品都很棒,不完美但最具价值;《海岸线》流露出来的一些特质如画面日趋精致,开启了下一阶段:《春去春又来》、《撒玛利亚女孩》、《空房子》、《弓》,这时期的金基德收敛了一些外貌粗糙的锋利性,画面精美,也是金基德在各类影展成绩最辉煌的阶段,很多人认为这是金基德的巅峰时期;接下来就是目前的状况:《时间》、《呼吸》、《悲梦》,《时间》绝对是一部下乘之作,凸显了金基德在题材上的捉襟见肘,《呼吸》的画面和故事都显得比较抽象,在极简的风格上和蔡明亮有些相像之处,但蔡的电影均是用极其日常的画面来营造情绪、从日常场景提炼抽象镜头,金基德显得则有些莫名其名,到最近作品《悲梦》的神神叨叨,进一步彰显了金基德的创作困境。
在金基德导演的作品中,我最后看的是《海岸线》,这是一个巧合的选择,更加深了《海岸线》之于金基德的意义。
《海岸线》比之前作品的画面精致一些,开始启用商业明星,昭示了紧接着的几部作品特点。
新近几部作品,画面愈发精致,不过有些徒有漂亮外表、内核的力量削弱很多。
而《呼吸》、《悲梦》的抽象气息,或许从《海岸线》中士兵精神错乱的风格画面,就已显露。
正常与疯子的距离非常相近,二者之间的防线脆弱不堪,一不小心就会互相僭越,金基德以此放大民族裂痕的悲剧性。
使人性的分割线错乱的因素很多,历史为其中之一。
《海岸线》将针尖指向朝鲜民族的战争与历史,基于的仍是不变的人性。
在韩国有这样一段海岸线,一个排的军队驻守,越界者死。
有一对年轻的情侣酒局过后来到了这里,像证明勇气似的越过海岸线并在碎石海滩现场实践不可描述。
一个精神紧绷的士兵射杀了青年,热血喷溅女孩满身满脸。
青年向海洋挣扎攀爬,被手榴弹炸得残肢漫天。
当得知杀死的是平民而不是间谍,杀人者陷入自责逐渐精神恍惚。
该士兵行为日益冲动乖张,持枪与他人对峙。
终被强制退伍。
女孩因男友碎尸当前,变得疯癫。
驻守在这里的士兵借此分别偷偷诱Jian了她。
致使女孩怀孕,胎儿生父未知。
为避免东窗事发,参与诱jian的士兵在一个普通的深夜围聚海岸线旁集体对女孩实施强制堕胎手术。
赞同与不赞同这种行为的士兵之间产生纠纷,随着一声枪响。
手术中途停止。
几日后的白天,女孩坐在鱼缸里,嘴对嘴生吃一条活鱼。
这时,她流产了,下体的鲜血染红整个鱼缸,还有鱼儿在猩红的水里游荡。
那个陷入癫狂的士兵不甘心这样离开部队。
他趁夜偷走一支步枪和迷彩服。
开启了游击战。
部队每晚都有死人,凶手却神出鬼没。
人人心生罅隙,有人认为是自己人假借疯子之手清除异己。
疯子走进城市,满脸迷彩油脂,神情疲惫坚毅,眼冒红血丝,端枪与行人对峙,最终刺杀一名围观群众。
部队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然而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平静早已被打破,永远不会再回来。
(在观影后半程真的产生了生理性不适,恶心想吐。
对于阅尽B片的我当属首次。
就真的荒诞魔幻变态,没有十代精神病史都拍不出这种电影。
)
一个民族之间的裂变所带来的巨大苦楚,使个体毫无挣扎之力地承受,所以最后导致了全面崩溃的悲剧和疯狂。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性癫疯、丑陋扭曲,似乎让人感到窒息,心里被堵住。
一心想杀死间谍立功的士兵在夜间值班时,却把喝醉了酒闯进禁区的情侣击毙,被严重惊吓和悲伤的女孩成了精神病,之后被多个士兵诱奸,怀孕,然后在没用麻醉药的情形下被他们做了堕胎手术……暴力和残忍充斥始终。
《海岸线》。
一般而言,早期作品都会有相当不成熟的硬伤,很多著名导演均如是。
因此这部《海岸线》被我搁置了相当长时间。
然而看过后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是我看过的金基德最棒的电影,因为他在其中寄托的决绝,和不断挺进不留后路的悲剧。
电影伊始就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士兵误杀平民的情节,几乎省略了情绪的铺垫。
一个在其他电影中有可能被用作高潮部分的情节被用在伊始,这也谕示了金基德的义无反顾。
于是电影在一个个情节中毫不留情地揭橥了人性中比泥潭更肮脏的污迹。
犯错的士兵——我们的主角——误杀后得到了上级的嘉奖。
被枪杀的平民的女朋友精神错乱,23个人组成的排中9个人分别诱奸了她。
所有人一起将这个疯癫的女孩流产。
手术者,是其中的一个士兵。
其余人,持枪看守。
被惩罚的两个士兵不断争执,在被两个疯癫的人折磨时却几次阋墙,最后自取其辱。
这样直视这些扭曲而贪婪的人,是否一开始就太过残忍?
金基德并未打算停止他对人性的杀戮。
他开始夺取那些人的生命。
他的镜头前,所有人都在抗拒着自己的和道德的底线。
然而没有人获胜。
即便两个主角,他们都是善良的,他们都是被自己谴责的,但他们也同样因为谴责而让自己疯癫。
张东健的演技让人叹服。
他的扭曲让人同情,即便在最后枪杀那么多战友,也未让人感觉不寒而栗。
也许这个功劳,也应该记在金基德名下吧。
当所有的士兵向越过海岸线的疯子开枪时,他们只是对空空如也的军服射杀。
金基德在之后频频使用的隐匿,在此时已有萌芽。
也许这就是他所寄托的逃脱的方式吧。
金基德的每部电影都是经典。
很多人推崇他之后的作品,更平和,更有禅的意味。
然而我却推崇他的早期作品。
用更短的时间——90分钟而非现在流行的120分钟乃至更长——来刻画复杂的情节,凝练却丝毫不失细腻与震撼,更加有棱角,对善恶和道德的标线有更深刻的探讨。
我不否认禅学本身是解决人性症结的方法。
但是,这种带有明显东方式逃离的价值观,我无法苟同。
很羡慕他,他的才华。
当一个导演能够在很年轻时就拍出如此深刻的电影,同时找到了困惑的出口,无论他作为导演还是作为人,都是伟大的。
我终究不是一个合格的评论者。
如果我能够对金基德的宣判,对阿莫多瓦的结构,对基叶斯洛夫斯基的悖论,对英格玛•褒曼的哲学,对安东尼奥尼的思索,对大卫•林奇的扭曲有更精当的总结,我的诗歌就不会仍然如此平庸。
在大师面前,我仍然是个不会走路的孩子。
几部金基德的电影看下来。
觉得金基德把人类看得太渺小了。
他的故事中,几乎所有的起因都是一场情事,一场男欢女爱。
我想,人类不都是渺小到那个地步的。
当然我不了解男人。
不知道他是不是跟男人这个物种有仇,他的电影中俗世中的男的全部都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
女的不是单纯就是傻。
而且船、鱼、水、男人、女人是他电影中永远不变的元素,连进山了都少不了船和水。
一个过度谨慎的失误,弄疯了一队人。
特别喜欢哥哥发现妹妹怀孕后,妹妹用亲吻"选人"的片段。
虽然在前面金基德只拍了一个兵哥哥跟妹妹有染,作为观众有预感到应该不止一个,只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甚至连队长也牵扯其中。
金基德在顺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前后也加入了几个对比,更加凸显这个疯狂的事件的不可思议程度。
张东健饰演的姜汉泽,虽然从结果来看,作为士兵他很失败,误杀平民,被逐出军队,最后一幕甚至还在闹市区刺伤了市民。
但从他和其他士兵的对比看,其实他才是最佳的士兵。
一开始的那次"误杀",每一枪都正中"敌人",扔出去的手榴弹也是100%命中,反观他疯癫后蹲在泥坑里那次,其他哨兵相同的射击和扔手榴弹,0%命中。
说回他射击的原因,其实也情有可原,毕竟作为哨兵,防守在一个最敏感的位置,在晚上视野范围有限,不清楚对方动机的情况下,似乎只能选择射击,毕竟分分钟就是可以立功的事情。
只不过导演在前面给姜汉泽和几个小混混加了一场"产生矛盾"的戏,让这场原本很正常的"误杀"变成了"仇杀"。
后面也有一场戏,是其他兵哥哥看到闯入禁区的两个美女游客,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虽然口头说着"禁止进入",但转头就帮她们拍照甚至合照,表面上看好像没什么,但严格来说这就是有违军令,在军队里面绝对是大忌。
挺有意思的对比,似乎姜汉泽是整个小队里面无论软硬件都是最好的一个,但却被驱逐。
我不认为作为一个士兵的张东健误杀平民做错了,明明是军事禁区,硬是要闯到里面去乱搞,难道这样会刺激些么,快感来得更强烈些么,高潮会更多一些么,正所谓不作不死,一作就死。
以致此后的精神问题,其实可以看作是误杀之后的一个愧疚和反省的表现,女朋友的离开恐怕也是给他最大的刺激,致使他一步一步走向深渊,导致悲剧发生重要的一笔。
如果能的到别人的理解,尤其是亲近的人,张东健最信赖的女朋友的理解。
此时有人帮助,开导的话,也许能够得到救赎。
赵士兵是刺激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嘴贱,活该。
围墙边放玻璃渣那段我就希望这种人去死,果然后面给别人阴死了。
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太自我的人总是没有好下场的。
女主也是受害者之一,无话。
我们没有权利去苛责别人,因为我们不在别人的立场,不在别人的处境,不知道别人当时的想法与难处。
任何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不管是好是坏,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非影评。
以上14.05.22
故事不错,但拍的实在是屎
真是惭愧,前半部已经是大约半年前看的了,当时看的碟后半部卡了,就下了一下,准备把后面补完,所以情绪上又断点了。但是还是能记得那种压抑,那样的生活,军人没有尊严,平民无力保护自己,逼迫那个妹妹流产的那幕比军人的死亡更让我震动。音乐也不错,至少后半部有两次让我留意到,一次是流产后的妹妹在鱼缸里,一次是片尾。学妹说,韩国人就是变态,拍个电影也弄这么变态。
木纳呆滞
什么破电影,真是理解不了
剧情实在拖沓,但主题很明确——不是战争,而是战争状态、分断体制。和广义的“反战”、“人性”等等无关。
金这部电影也太二了吧。
这次金基德的手触摸到海岸,还是水
就是喜欢金基德
那个女的演的很好,呼吸里面也是她。
韩国真男人金基德
喜剧
金基德电影原来远远不止。
21/7/22
网上评分很高 欺骗了我 这种题材的反战片没劲
啥玩意?!之前以为雏妓最差...
张东健!!!
韩朝对峙,海岸线是天造,隔绝却是人为。人的意义被束缚在了一张网之后,命令原本就存在问题,听命也就变得难堪。军人应该享受杀戮却又同时畏惧死亡,wine woman and war。隐匿者的形象开始出现,人在自我面前变得残忍。消失的海岸线,无法弥补的自我救赎。
关于人性,关于战争,究竟是谁错了
一群废物点心演活了
一种装傻电影,春晚小品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