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很喜欢看励志片,如果心情郁闷了,我就看励志,看完好像就能好了。
但是现在我觉得这是一种不靠谱的行为。
励志片总是这样,父母双亡,妻离子散,逆境奋起,终获成功。
单纯的孩子总是能从这样的片子里获得什么。
比如,我生活条件比主人公好太多了,我却没有她努力,然后你可能会感觉羞愧,可能会获得某种独立于你自身之外的外界的力量。
可是有什么用呢,你又不是她。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不同的。
正因为她条件不好,才会那么想脱离这个环境。
如果你可以发现的话,lis的梦想从来不是哈佛,她只是想脱离环境。
你也可以有梦想,但是不一定是大家理解的成功。
‘也许你没有拼命学习,但是你用这些时间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也许你看了场电影,也许你出门去旅行,也许你只是发呆,只要你认为你值得。
我觉得Chris是个很好的女孩。
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对和错。
你喜欢读书,你就去读,你不喜欢学校,那么你就不去上。
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
我觉得我以后还是看看文艺片吧,那让我觉得值得,让我觉得看了场电影没白看。
可是我为什么最后打了个3星呢,因为我知道这起码是个真实的故事。
如果这故事要是谁编的我就打1星了。
还有我觉得大家得意识到,Lis是个绝对聪明的女孩,可能来自她父亲的遗传。
她要是只是中等智力,再怎么学都白搭。
《风雨哈佛路》观后有感———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童话,故事的主角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才能决定故事的结局。
为了童话美丽的结局,永远不要放弃。
——电影秀影片中的丽丝是个不幸的女孩,父母的吸毒、亲人的抛弃使她只能在收容所中长大,也让她看尽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她又是个幸福的女孩,尽管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波折但她最终开启了属于她的童话之门,在这样噩梦般的生活中却依旧保持着对爱的感恩、对生活的希望。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也一样吗?
无论怎样的艰难只要还有希望就不会绝望,生命只有一次怀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不会孤单。
丽丝15岁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的生活,影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终于,我明白了,我妈妈在哪里,我的家就在哪里。
”这是她的希望,她觉得总有一天妈妈会好过来,像过去那样照顾她,然而当妈妈也离她而去的时候,她的生活在瞬间一片漆黑。
或许曾经的她还寄希望于家人但此时她只有自己和一个未知的将来。
没有人会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她放下所有,开始自己艰难的求学路。
两年时间修完高中课程,拿到纽约时报的奖学金,升入哈佛。
这样的经历几乎没有人会敢想象,但这个没有读过书的女孩却做到了。
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的毅力,更是对生活的感恩、对生命的不灭的希望。
读书是她对妈妈的承诺也是生活的动力,在那样的艰难的时期是心里这个读书的理想与信念支撑着她,不顾一切。
生命只有一次,有梦想就有前进的方向,有梦想就有奋力向前的勇气。
丽丝一个从收容所走出的流浪女孩,因为心里的那个梦想,在生活的巨大考验中浴火重生,蜕变成一个令所有人为之动容、为之呐喊的女孩。
生命无法选择,父母给了我们新生,也给了我们一个成长长的环境无论好坏,但生命又是公平的,它不会歧视任何一个人只要你还有梦,相信在奋斗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重来的机会。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生活教会了我们,心存感恩,心怀梦想,希望不灭,生命不倒!
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童话!
风雨哈佛路这部片子是在我初中的时候看的,还是在央视一台看到,写过一篇读后感给老师,是我为数不多的实事求是的文字中的一段。
里面的故事和音乐的确很感染人,以至于我至今仍可以记着Liz在片尾说的那句话。
另外是Liz在片子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描述和看法,如何竞争成为上层社会的人,在老师办公室里熬夜用两年读完四年的课程,接着是去面试报社提供的奖学金。
在故事的叙述中,导演前半部分在描述Liz的混乱和虚无的生活,后半段则看起来有点快让Liz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很快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我来说,故事的教育意义是一个层次上的记忆,而这部片子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它很特别。
这部电影在看的时候是看的电视台版。
印象最深的是主角的父亲,一个酗酒、吸毒、什么都知道而又终身落魄的男人。
演员很出彩,有相当几个场景让人动容,而这可能只是因为和我自己的生活有类同点,牵动了自我心绪。
电影的名字很有意思,Homeless to Harvard,没有家就去哈佛。
我们一直所说的一种大学概念,就是它能够成为学生的“心灵家园”,我们一直都在说的“母校”,重要的不光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定义人生,这才是家的意义。
而放眼神秘的东方国度,有多少大学能够提供这样的空间给学生,扩招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大学无法学习知识,也无法认识到自我的人生。
这样的电影有着极其明显的美国背景,即使是千疮百孔的家庭,你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上大学,如果你没有家,你来大学,大学可以给你一个家。
美国梦是这样的,所以大家才喜欢美国。
在电视里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很多的台词印刻在我的心中。
东方国度是没有梦的国度,所以很多的话语才得到了更多的文本诠释。
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个人奋斗史,因为我深切的以为在东方国度奋斗的成功率要加入很多卑微的妥协,而不是正直的努力。
我更关注那个落魄知识分子模样的父亲,曾几何时,我深切的以为自己会酗酒、吸毒、什么都知道而又终身落魄,看着那个父亲我就像看着我的未来。
然而即使对社会有失望,我还是希望我会生活在美好的国度,我希望这个国家能有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己真正想的要东西,而不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那些东西。
生活的不幸和苦难不一定都是阻碍你前行的绊脚石,总有一天当你坚持了过去,不被周遭人影响,不怕周遭人嘲笑,不顾他们的一切排挤,只是跟着自己心中的信念去走,发现一切都没有那么糟糕,因为只有在生命的油灯快要熄灭的时候,我们才会懂得生命是何其的宝贵。
Liz的出生对自己,在别人看来本生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父亲品性的败坏,吸毒成瘾。
最后患了AIDS,被关在了收容所里。
连爱她的她爱的妈妈也染上了毒品,接着是精神分裂,失明,一切的一切来得让她措不及防,她和姐姐都那么爱学习,都那么想上大学,而她却只上过短暂的学习期,但这些并没有阻断她的求学欲望,她学习伊瓦捡来的书,让没上几天学的她考试获得了满分,但还是躲不过同学对她的嘲笑和欺凌,她无法承受那种痛苦,只好选择待在家里,。
经过一番和管理人员的挣扎,只好重返学校,她认识了好朋友Chris,这也使她的生活不在只剩下亲人的离去和生活的不济。
她仍然在努力,在打破着所有的不可能,创造着让人无法相信的奇迹,这场“风雨”如此的猛烈,她都毫无畏惧,对,她没有选择,是父母的生活给了她这样的选择,她穿过最破的衣服,甚至连面试的时候都没有合适得可穿,她吃过最烂的剩饭,她住过没有温度的地铁,,,,这都没有迫使她放弃对生活的信念,因为她要拯救她自己,因为她相信自己,她两年把四年的学业自学完毕,她考上了哈佛,她拥有了自己的公寓。
所有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90分钟的剧情 直到前50分钟还都是在叙述一个扯淡的人生 直到那个该死的 令女主牵肠挂肚的亲爱的母亲 离开了这个世界 挽救了女主 她的女儿!
女主 在后40分钟故事里 只要自己敢想敢做 完全没有任何人和事可以阻挡她的学业上的开挂了 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当然 一个学习上的天才可以来自任何家庭 女主恶劣的家庭没有击垮她完全在于她的幸运之神眷顾没有让她在恶劣环境中堕落 反而锤炼出来大风大浪见过世面而不畏惧任何可以阻挡她想追求的学业上的障碍!
是的 天才加上努力 成绩还有最重要的影响么?
联想到这一点 那么哈佛录取她就再也正常不过了 因为她的成长来自于一个天才的不甘堕落的挣扎直至奋斗不息,高分数不是她的唯一,那分数就可以不是那么高了!
这样公平么 一言难尽 生硬的分数说明不了一个全面的人 但哪里有一个全面的人?
人生命的本质在选拔教育这个方面 必定是愿意选出一个充满着卓越梦想并行动起来去追寻的人来获取教育资源更加重要!
但是 这只是个理想主义的故事 现实世界充满了恶意 令人类更加珍贵那原始的美好智慧 或许是天真的笑容!
就像是女主在影片里 从开始到结束 一直期待着母亲那满怀爱意的笑容!
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就算你消失了,地球仍然转动。
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因为别人的意志更强些。
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愿意睁大双眼看清形势,不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累积起来,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
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是因为他们的出身?
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
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
我现在离那层膜很近,触手可及,(老师:这需要努力,但不是不可能。
)我希望能和别人平起平坐,而不是低人一等。
我希望能去哈佛,接受良好教育,读遍所有好书,于是,我情不自禁的想,我是不是该发挥自己的每一分潜力呢?
——我必须成功,别无选择。
每天起床,我看见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好像都披著一层膜,无法穿透。
这种感觉很奇怪,有点悲哀,可是没有办法改变。
这些人的动作举止,为什麼这麼不一样?
是不是因为,他们来的世界就是这麼不一样?
若是这样,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个世界去。
因为在贴吧里看到一些相关的贴,所以刚刚忽然心血来潮写了点东西。
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总之,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吧。
以下是该贴内容。
不要刻意去批判什么,在没有彻底弄清事情的原委以及意义之前,我们最好还是选择学习和凝听。
图片很多人说《Homeless to Harvard》拍的不好,我无法反驳什么,毕竟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存在着可大可小的差异。
所以我只是想谈谈我的看法,如果你不认可,ok,我不会觉得任何可惜,也不会强求你的掌声。
我只是想传递一种观念,不论这种观念是否能带给你对此的新的思考。
【 Firstly】电影的前五十一分钟(总共一小时二十七分)在介绍背景。
细节方面处理的极其细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电影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原因。
现代的都市人,工作繁忙,社会倡导的是高效率,高节奏的生活。
以至于现在的青少年,(对,包括我在内)所谓的正在“逐梦”的青少年,太看重事情的结果。
什么是结果?
我们在开始着手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不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收获什么,能够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不是通过这一经历我能改变什么,而是,我能否达到预期,能否得到满意的答案以及想要的结局。
正如网上的一句名言,“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你让我怎么哭都行”。
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然而这种心理深深的植根于几乎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反而是这种目的主义者所倡导的价值观被推崇为主流,误导乃至蒙蔽了我们。
这前五十一分钟,不是留给这样的目的主义者看的。
况且,我们作为非专业人士,揣着所谓“拍的不好”的心理大肆评论着,我不明白,有人想过这部电影在欧美大获成功的原因么?
难道是因为它“拍的不好”吗?
【Second】当事人,也就是Liz Murray,我想她在电影开拍前不会没有审剧本,在电影公开放映前不会没有细看,那么问题就是,她赞成这部电影拍摄的原因以及导演剧情安排的理由。
用占据电影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讲述背景,这种被国内“目的主义者”唾弃的编排方式,为何在国外有不同的声音?
我想还是价值观。
我们的所谓的“励志分子”推崇,让电影变成一部励志影片,喔,你也许会说,“它本来就是励志影片,况且电影的标签以及类别设置上也是如此显示的。
”于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就这样丝毫没有思考的接受了。
所以“励志电影就是应该用所有的时间来励志,来激励观众啊。
”这很有道理。
个人看法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它的精神所向,不是简简单单讲述一个平穷女孩涅盘的故事,也不是告诉你一个现实版的丑小鸭变天鹅,它带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自我定位以及突破自我定位。
你觉得Liz和她的朋友们鬼混,街头乞讨,进收容所,这些都是消极的,没有达到你期待的“励志”目的。
但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正是这些所谓的“经历“或者说是“阅历”,是生活中的点滴促成了她的质变。
对,包括其中起很大作用的,她的母亲。
【Third】片头以及片尾,那句“I Love my mother,all the time”反复出现。
中国人讲究前后点题,突出重点。
我不知道欧美人怎么看。
但把这句演讲中的话放在这里,以及在Liz获得奖学金时那句“I want my family back”,都是有意义的。
不要把它当做纯励志电影,你看不见亲情带给你的感动吗?
看不到一种人性的善意吗?
当社会“以痛吻我”之时,我却“报之以歌”。
我们所谓的成功观往往是看这个人有没有房有没有车,但真正的成功不是物质的,房和车对于我们很重要,但富二代官二代,这对于他们重要吗?
成功的概念,被我们扭曲,歪解。
纷繁的社会,没有人关注你的内心,Liz的成功在于,她的内在品质,而不是“以平均绩点96分,四年完成两年高中学业,进入哈佛”。
【Fourth】一笔带过的,Liz的奋斗历程,大多数人看不见它的实际效用,大多数想的是“因为这个女孩的故事我深受感动与震撼,我也想知道我怎样能够变成这样,我如何才能成功”。
所以你的“目的性”又来了。
Liz的内在品质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法做到像她一样。
几乎我们所以人都过着比她曾经强上百倍的生活(毕竟我们现在在用手机、电脑以及其他智能产品看这个帖子),可我们却做不到,我们浮躁、被动、目光短浅、渴望着一步登天。
我们缺少的到底是什么?
我没有想把Liz捧得多高,毕竟,拥有健全双手的她曾经在超级市场行窃,在街头乞讨,我不赞成他人所谓的“生活所迫”。
【Fifth】高中英语课文中有一篇关于《My Fair Lady》电影的节选,三个月的蜕变可以让人焕然一新,其中的原因什么?
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自己的希冀。
Liz 的品质也包括这样的希冀。
母亲的去世使她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处境,无家可归以及学业上的空白,知识的匮乏。
有一句话是说,“贫穷的本质是懒惰”,我想一蹶不振,接受现实,承认失败的本质也是因为惰性。
人类本能的惰性。
区别在于,有人克服了,但更多的人屈服了。
还记得在受邀去波士顿时,Liz的反应吗?
她说,我根本进不了前十。
她是不自信吗?
我看不见的,从她上课回答问题的态度以及课下拿着讲义要求老师修改的态度,我认为她有足够的自信。
她之所以这样讲,因为她仅仅是在做自己的本分,她没有说过“一定要考第一”,“非哈佛不上”这样的言论,她只是按她自己的想法在“摆脱无知”。
她把四年 的学业用两年完成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不想在高中毕业前已经就二十一岁”。
安安稳稳的做你的本职工作,不去计较结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十分耕耘十分收获,必然。
”别再找歪门邪道,别再找独门妙招,别再想着一步登天,看清你的现状,给你自己一份准确的定位,循序渐进,你收获的快乐将不再局限于结果。
如果我的所言所感有悖你的价值观,或者你不认可,不愿接受,那么就请默默地关掉这个窗口,因为没有人强迫你赞成别人的观点,你可以继续做你自己,把我所说的一切从你的头脑中清楚。
我希望没有人在此口吐脏言,毕竟贴吧是一个多重思维交流,碰撞的地方。
凌晨一点。
现在我要关掉电脑去睡觉,因为明天要早起。
其他的想法,我会再找时间发上来。
如果你支持我,我不甚感激,发自内心的感激。
Thank you so much.
一部典型的励志电影,片子的前半部分把重心冗长得放在了Liz的家庭冲突上,她呆在一个怎样恶劣的环境里,多么地不利于学习,但是我很不喜欢这样的结构,后面她的成就给人一种唾手可得的感觉,并不是说不真实,而是不动人,没有典型事件和细节突出她的奋斗,无法感到那种积极向上的能量,题材不错,但是导演故事讲得很粗糙,还不如我不喜欢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以给2星。
为这么多人在异口同声地打4-5星啊?
莫非真的是我狗的眼瞎了不成???
不解。
妈妈,爸爸都酗酒吸毒,但是却没有暴力倾向,这是一个孩子成长时心理最重要的保护,妈妈喝完酒酒之后就会嚎啕大哭,那个悲凉的表现决不是发酒疯,是真情流露,爸爸也不过多干涉姐妹俩的自由,而是自言自语,仿佛就像个孩子仿佛在说我就这个样子了,我也知道不对,但是我是爱你们的,我不会伤害你们我只是在作践自己。
为什么会爱爸爸爱妈妈,而不是恨,因为父母的确是爱他们的他们能感受的到,只是后来他选对了自己该走的道路,记得天国的阶梯里的有利也是学习不错但是价值观扭曲睚眦必报,为什么?
父亲动不动就动手打人,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说一些刻薄伤害的话,有时感觉liz的父母更像是落魄的知识分子
得享大名可能是因为真实故事改编,但是觉得做为电影来说有些失败。不明不白没头没尾,全无交代。只有事实的堆砌,没有质变量变的过程。就是简单粗暴。但是故事是很惊人的,会让人想起鸟山,能摆脱束缚的人都是很棒的。这一部给我的唯一感受是,这么悲惨的事情,上不上哈佛已经不重要了,其实应该有更哲学的议题,而不是如此世俗化的结局。
没感觉到它该有的力度
不仅没有励志,甚至还觉得自己更废了。大家不成功的理由千差万别,利用别人的不幸来打鸡血并不会让自身脱胎换骨,而且全片用“我爱我妈妈”来营造温情方式太蠢了
很明显这是一个不会拍电影的导演,头重脚轻的节奏,蜻蜓点水的剧情,强行用字幕让所有人大团圆结局,吹高到这个分数也是可悲
比分并不是给主人公原形的 而是给电影本身的 怎么学习上的大学轻描淡写过了 大部分在晒自己有多可怜家庭有多糟糕 搞得全世界不聪明却又正常的活着的人好像有罪似的
因为中文配音 实在没法入戏
总感觉太过理想化了··尽管故事可能是真实的,但是拍的···
绝对励志的。。。。感动啊
标题党,准确的剧情概况应该是如何走出家庭吸毒乱伦的怪圈并据此写出一份好简历。想要靠此片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同学们可以省省了,85%剧情都在展示苦逼,到最后对于她得以上哈佛的原因,只轻飘飘地一笔带过:“Because I'm smart.”典型美式天才落难型励志,指望勤能补拙的,洗洗睡吧
现在睡觉的话会做梦,而现在学习的话会让梦实现
故事很感人,拍得不好~~
前面铺垫太多后面奋斗太少,真没觉得怎么励志的。本来打算明天课上给同学们课上放着看打打鸡血,现在我觉得他们应该会睡着。不知怎么来的这么高的分,可能因为是87分钟的剪辑版?
够励志~~
听介绍说不错,看了以后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我感觉那个人并不是通过多少努力得到的,感觉她很容易就成功了
失望😔
片子不应该这么拍
前60分鐘和後20分鐘完全是兩個故事,哈佛路不風雨,風雨的是苦難的歲月
部分背景台词不错,电影感觉一般般
What if she's not smart?
故事很励志,剧情太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