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热搜,陈粒出了新歌,是支付宝五福电影《七里地》主题曲(这IP也是厉害,支付宝的五福都出电影了)听了一下还蛮好听。
微电影是许鞍华操刀,金士杰和春夏主演的,短短9分钟,讲述了闯关东那代人和后代人的迁徙与回家。
为了存活,爷爷辈的山东人逃到关外,为了更好的生活,爸爸靠着好好学习走出冰天雪地,立足在国外。
三代团圆,但思乡心切,写福字,送福字,才是国人内心浓浓的年味。
第三代的孙女带着外国男朋友,不远万里,代表爷爷回家送福,和小朋友们一起扫福字,“福在,家就在”。
片子中已经听不出金士杰老师的台湾腔了,竟然还刻意练出了点山东腔,带着东北的棉帽子,也有点《闯关东》里李幼斌的影子。
前八分钟我都还觉得故事讲得太浅了,第九分钟音乐响起,我还是毫不意外地落泪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
歌词里面写道“世界好大,有时我也怕”,这是每个在外打拼的漂泊一族,在某个很深的、孤独的夜都曾有过的心声吧。
七里地是海林的一个村,也就是雪乡附近的一个地方,离我家只有60公里。
我从片子里能感受得到清冷的空气,感受得到我爷爷想回山东,却担心自己身体已经坐不了飞机的无奈。
如果可以,谁又想背井离乡呢?
今天抄了这个歌词《四海》,陈粒作词并演唱。
最近一年多总能看到金老的戏 但这次不是古装 而是暖暖的家乡味 贺岁味。
让我想起了那年的电影大雪冬至 看起来平淡,但是真实。
引人深思。
希望有更多类似的电影出来。
我们需要更多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三代人,走出来 又走回去,还算圆满,唯一不变的是对家的记忆。
现在的我们已经幸福了许多,再次感谢淘票票,祝大家春节愉快!
七里地,连接着家和外面的世界。
三代人,同样怀着对温暖的家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期盼。
半个多世纪,从1940年代到2019年,家门口的七里地见证了一家人的奋斗历程。
这时候,我理解了每个人刚刚到家就迫不及待贴上红红的福字的心情,也理解了—一家的幸福也代表着国家的幸福,牵动着千家万户。
临近过年,各大品牌也玩起了春节营销,这里面集合了中国人几千年以来的回家情结,亲情在春节过年回家时最浓郁。
去年,导演陈可辛通过iphone拍摄一直短篇《三分钟》,故事讲述了一个铁路工作者,在节假日不能休息,坚持在岗,而自己的孩子却不能团圆的故事,这个故事相当煽情,却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毕竟在中国,还有很多像铁路工作者一样,节假日要执勤不能陪伴家人的故事。
或许一个知名导演+一个短片故事营销的方式吸引了广告主的注意,今年,支付宝联合许鞍华拍摄了《七里地》,贾樟柯联合iphone拍摄《一只桶》。
同样是讲乡愁,从名字上看,一只桶真的太接地气,这一只桶是无数城乡家庭的那只桶,也是我们无数小镇青年见过或许用过的那只桶。
而《七里地》透着文艺气息,让观众想一想,这是什么?
和《七里香》有啥关系。
看完影片后更想说,七里地和其名字一样,云雾缭绕不知所云。
显然,贾樟柯小镇青年的情结在拍广告片时也没放下,他也确实了解我们回家过年的故事,每次离开家,父母都要大包小包的装东西,孩子如果拒绝,父母说,“城里的哪有家里的好”,故事朴实,情节流畅,镜头记录着主人公拿到妈妈给的一只桶,从家里道镇上,从大巴到船上,拎了一路,重,被车里的女孩嘲笑,中途桶坏掉,去捡起来吗?
最后到达自己的目的地,观众的心思也跟着变化,里面到底是什么?
最后谜底揭开,竟然是一筐土,土里埋着鸡蛋,每个鸡蛋写着编号,还有一个鸡蛋挂着笑脸,看到这个笑脸,恐怕我们在屏幕前面也要笑了起来。
而许鞍华导演的则看起来不那么接地气,第一代人闯关东,第二代人留学生。
中国人喜欢过年的时候贴福字,这是多少年来留下的传统。
第一代人来到七里地落户,历经艰险,远远的走过来,第一件事往门上贴一个福,在历经艰险,他们向往的是稳定和安居,好吧,我们暂且接受第一代人不管经历了什么依然对福充满向往。
七里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个世界,要知道,那个年代,别说出国,在国内上大学就要费老劲了,可是第二代人却说着没有口音非常流利的英语,导演是不是对当年的中国社会有什么误解?
第三代人则是春夏作为一个观察者记录者来到爷爷和爸爸曾经生活长大的地方,这个地方对她是新奇的,她是外来者又是参与者,福对于一个各方面富足的人又意味着什么?
故事慌慌张张,演员靠着台词才让我们明白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有点煽情,有点强拉着观众掉眼泪的意思。
情节左拼右凑,只想问问这是导演在炫技巧吗?
几代人对福的感受没有变化,福的意义一成不变,想感慨一下,这是所谓的文艺青年对现实生活有多少误解和不懂,还想强说他们的文艺主义,只怕这不是文艺是浮夸。
两个故事都贴合了广告主的主题,贾樟柯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游子离开家,和父母的羁绊,台词真实,剧情流畅,展现了中国人的情,也展现了iphone强大的拍摄能力。
七里地故事,时间在变,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变,对福的向往却没有变。
只不过讲述了不属于我们的故事,更像是导演的一场意淫。
总想搞个深度主题,但是人生的故事都在细节里啊。
是枝裕和在近作《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第九章(311页)有这样一句话,「以我而言,主題並非在拍攝前就已經確定,通常是在堆叠作品的細節時,同時并進產生的。
」是枝裕和在其超过二十年的电影制作生涯中,巅峰作品几近半数,且仍在建构、突破。
许鞍华,作为国内一顶一的生活派、日常系导演,凭借敏锐触觉和细腻手法,捕捉到了细微的生活之光,温暖着万千的饮食男女。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七里地》这部短片,仍旧是堆叠了大量细节,带有强烈的许导风格。
可是,影片却又如此违和,挥散着强烈的不适感,评分由7跌到5.2——面世不过四天,甚至在豆瓣舆论激起了相当的火花。
我想,静下心来,拨云见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绑架了的导演,无法做出心仪作品的事实。
许鞍华不仅被甲方预设的主题所绑架,也被自己的“轻敌”与想当然、就这样吧的心态所绑架。
在《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得闲炒饭》中,许鞍华并未点出主题,没有给出(哪怕一个)确定了的标准答案,或者说,她是用心描绘了一个人、一群人的生活,描绘着美与丑、善与恶,把抉择(欣羡哪个角色、欣羡哪种生活)的权力交给观众。
而在接拍了一些大IP如张爱玲、金庸、萧红之后,许鞍华立刻“变乖”了——她的细节不再是影片的全部,而变成了IP们的表达工具。
IP们选择了她,看中的是技术,却从未把诠释生活诠释美诠释何种人生值得度过何种不值得的权力交给她,而她,也几乎全部接受了。
许鞍华不是独自的。
她代表了相当体量的中国人的审美,她的“陨落”也代表了拥有这审美的相当体量中国人无力争取美的生活的现状与现实。
在描绘日常描绘生活之光之热的诸多华语导演中,李安远走好莱坞,侯孝贤坚挺却带着一点点丧,许鞍华渐落窠臼,贾樟柯过于空洞和符号化,魏德圣尚不够沉稳。。。
人生至痛,我以为,莫过于一句“你也就这样了”,或是“你也就到这里了”。
其中暗含着无尽的惋惜与嘲讽,犹如画地为牢一般。
距离许鞍华上一部8+作品已经过去八年,心仪的导演似已妥协。
作为一个影迷、观众,我对美好生活仍存有相当的憧憬,仍在取得的路上。
你呢?
影片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却能勾起人对家的想念,想回家😊。
一条连接三代人的七里路和一个福字,步行、马车、轿车,交通方式在改变;1947,1983,2019时代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与家人们的团聚和欢乐。
福在哪,家便在哪;福到,家也就到了。
新年将至,回家之后打开支付宝继续扫福字吧,希望今年分到的红包更多些哈哈哈哈
“ 如果你爷爷能看到这个故事,该多好。
” 点映场放完,妈妈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
妈妈其实不认识金士杰老师,一直在问哪里请来的演员,这么像我爷爷。
我的爷爷叫曹瑞昌,到影片上映时,他已经去世一周年了。
这一年,爷爷奶奶相继离开。
今年春节,也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不回东北老家过年。
总觉得故乡这个词,好像就这样真的离自己远去了。
可是又总觉得,有些割舍不断的,要把他写下来。
爷爷去世的葬礼上,我是全家哭的最少的。
可之后这一年的梦里,我总是时不时会梦到一些老家的过去,一条弯曲的小路,一场下个不停的大雪。
后来我回想,或许真正的感动并不是哭了出来,而是在心里埋下了什么吧。
即使当时并不曾察觉。
这不是一个靠煽情来催人泪下的故事,也不是一个靠创意来精彩反转的故事。
在成熟的编剧技巧面前,它显得稚嫩又笨拙。
因为它不过是我自己家的一段真实记录。
没想到的是,竟然真的会有幸被许鞍华导演选中,并从筹备到上映,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奇迹般的呈现了出来。
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一个有些年头的故事,这注定是一件费力且不讨巧的事。
爷爷给我讲过无数闯关东路上的传奇,而我只选择了家门前的那条七里长的小路。
那条路上,并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也没有什么富有戏剧化的转折。
不过是我们一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在雪里,走在路上。
我把爷爷和爸爸的故事,尽可能真实的去还原我记忆里听来的样子。
爷爷为了生存来到这片土地,爸爸带着爷爷闯关东的勇气,去四海闯荡。
奶奶说,爷爷腿脚不好以后,没事就喜欢坐在电话前,每次铃声响起,好能早点接到。
可他又总是若无其事淡淡的说,“在外面好好努力,没事别老想家,别总打电话耽误工作。
” 感谢金老的精彩演出,把一个东北老头的倔强与深情,呈现的淋漓尽致。
而结尾他那句”福到了,家就到了“,则是爸爸看完整个故事,替爷爷补上的。
我们都用各自的方式,思念着再也见不到的人。
而我自己的故事,则把他的孙子改成了孙女。
我想用一个女孩来完成传承的使命。
她从国外第一次回来东北的老家,拍摄一支有关自己家,也有关中国小镇新年的纪录片。
踏上了这条听爷爷和爸爸讲了千百遍的小路,踏上了自己的寻根之旅。
虽然也许最初,她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寻找的是什么。
但随着路上发生的种种,她在不断地感受着这一切。
感受着自己血脉中,与这片土地的深情。
就像我每次下了飞机,坐上那趟去往小镇的大巴,看着沿路苍茫荒凉的大地,浑身就会起满鸡皮疙瘩,甚至莫名其妙的就会掉下泪水。
也许这就是中国人内心深处,人与土地特别的情感吧。
而当春夏替爷爷贴上福字的时候,完成了爷爷的使命,也完成了一种传承。
七里地走过,她寻找的旅程,也才刚刚开始。
我也悄悄的希望,她能替我,给爷爷有个交待吧。
那些爷爷对我的嘱咐与期盼,那些我总以为还有时间却终究只能剩下的遗憾,都希望在电影这个平行时空里,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吧。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在影片的呈现中做了许多删减。
但这段故事,依旧是我心中的一个寄托。
感谢许鞍华导演和支付宝客户,帮我了却了这桩心愿。
甚至还请来了我每次回老家路上,单曲循环《历历万乡》的作者陈粒,特意为此创作的主题曲。
感谢黄老师和佛海佛瑞的整个团队,给我的鼓励和支持。
感谢每一个来看我故事的观众。
原谅我并不是一个好的讲述者,并没有如你们期待的那样精彩;也不是一个好的广告人,在客户的作品里夹杂了太多自己的感情。
虽然写的时候就知道不是什么爆款,但能有些朋友看到,哪怕都是批评,也还是很知足和感恩了。
老家有个说法,老人去世,家里三年不能贴对子,贴福字。
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光秃秃的门口,心里不是滋味。
如果有机会,我多想亲手替爷爷贴上福字。
惜福。
唯一的一封家书
家,是我们永远的福地。
福,意喻顺利幸福。
而在七里地这条漫长的时光之路上“福”是那连接着三代人的锁链。
那张带着折印的鲜红的纸上亦有着三代人用心写下的对家的爱恋与责任。
在当今的社会中, 我们为了所谓的生活,忘记了在我们的身后,始终有着那个深爱着我们的地方。
看了《七里地》,我们能收获颇丰,领略到 家有福,福有家
许鞍华导演的短片,短片虽短,几句台词却入耳入心。
福到了,家就到了。
家里有了你就是有了福。
中国人的幸福,永远不离一个家字,高兴的时候要回家,难过的时候要回家,除夕新年,多少人奔走在回家的路上。
七里地,从爷爷到孙辈,三代的传承。
新春将至,炎黄儿女一定要回家,须手写一个福,贴在了大门上。
贴上了福字,家就圆满。
欢迎回家。
回家真好。
春节回家,把福带回家,这部短片讲述了几代人“福运”的传承,我老家也是,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家里挂上大大的福字,寓意着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片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唯一不变的是这份传承,将“福运”传承下去!
放眼望去,现在城市里的年味渐渐的谈了很多,反而没有农村热闹,说明传承不够,年轻人的眼球被很多新鲜事物吸引去了
一转眼又到过年了
人和人的联系因为时空与食物的距离变得疏远乃至于需要寻找。
80分的命题作文。
1/20 大寒@Luone 精致的命题短片,支付宝给您拜年了
为赋新词强说福
金士杰这个口音……受不了
短短九分钟,大概有七分钟废篇。
这是一篇许大奶奶也写不好的命题作文……
许鞍华的烟火气,皑皑白雪中的寥寥几笔就能散出。福字的意义,是家的所在,也是既能放手也能相守的气度,以及既能走出去也愿走回来的念想。格局确实不同。我也想家了。
为了部落,1分甩你丫大逼脸
支付宝春节宣传广告,除了扫福有点儿突兀外,还挺温馨的。1947、2019、1983,三个时间点的春节前,建立起家庭、回老家、走出去,到永远忘不了家的所在。冰天雪地的大东北,很有感觉。春夏很灵气,金士杰已经开始演爷爷了?!
三代人穿插乱,不清不白,作为广告没有情感爆发点让slogan深入人心,引发共鸣。作为短片又没呈现出多大意义!甲方满意就可以了评分影响也不大!
事实证明再好的创作者也会死在“命题作文”。
许鞍华太认真了,大过年的,把扫五福的开心活动拍的这么煽情,有点想哭。
问题在于虚焦,人物怎么就出国了问题也在于突转,贴上福就有孩子来扫福问题还在于许鞍华的烟火气完全被概念先行所破坏掉了。
这搭配,甲方爸爸的脑回路也是清奇。(实在没办法给许鞍华打低分..
竟然不及《啥是佩奇》,不过提醒我可以扫福了!
过年,回家。回家,过年。历代传承。
比佩奇好1点点吧,广告的部分完全是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不过Fortune/福/支付宝是中国人的信仰这种广告词我是还蛮信的 : )
许导交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