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翻版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倒没那么伍迪艾伦。
自己的台词叭叭叭都是金句。
女主pua是把好手bitch得浑然天成(家学渊源哈哈哈),人物好妙,但怎么也感受不来克里斯蒂娜的性感呢,错过了可以争夺最佳表演奖的人物。
“纳粹的罪行重大到若需以全人类的灭亡为惩罚,也可以说是人类咎由自取.”,什么鬼!
“In life, there'll be no shortage of people who'll tell u how to live. They'll have all the answers, what u should do and not do. Don't argue with them, 'Yes, that's a brilliant idea', and do what u want.”“Whenever u write, strive for original, but if u have to steal, steal from the best.”
简单说几句——开篇让我不太耐烦,虽然自己是超级WOODY ALLEN迷,但那些笑话或者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围着餐桌吃饭聊天的模式已经没什么太强吸引力(过往电影里多见)。
而且主角Jason Biggs是美国馅饼里的主角男青年,更是没多少好感。
美国馅饼当年甚至看了个开头就没能继续看下去。
随着片子深入,我发现这位男青年逐渐发展成为年轻的伍迪艾伦,完全COPY了伍迪的神经质和偏执。
伍迪在片中似乎是一个父亲的角色,引导年轻的“伍迪”完成了一系列的事情,然后消失。
这个片子很有HUSBANDS AND WIVES和ANNIE HALL的影子。
或曰,就是称为ANNIE HALL的翻版也未尝不可。
虽然很长,看起来很累。
如果生活中的逼逼叨能这么有意义话,和心意,还有在不知不觉间引导自己作出选择也甘之如饴吧。
几句话印象深刻:你宁可去做精神分析也不真实真正的生活。
还有要有独创性,woody砸车的时候,行为上给那个年轻人很好的示范什么叫原则,但是人们会认为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是精神失常吧。
他们吃饭的时候woody 说他们认为我有问题,去精神科,而woody只是一遍又一遍的说我只是想要那个女孩,我只是想要她怎么了。
让我想到有个男生也是这么对我的,虽然他没一遍一遍的说,我感觉到的,我很荣幸,有过这么喜欢我的男孩,希望我没自作多情。
很显然,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阅历之后才能转型的,他一开始的依赖,一开始对于社会的臣服,男猪脚经过与Allen先生一系列的对话,以及他自己的反思,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应该摆脱过去的种种依赖,我不知这部电影是否一定意义上是在影射艾迪伍伦自己的一个婚姻状况或者自传。
但是当一个懵懂的人陷入泥淖不可自拔的时候,混沌不知所措时,大多数人在抱怨和幻想中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维持着一个虚无的温水不痛不痒的状态。
现状不是自己想要的,却无力去拜托,精神上一直患着软骨病。
而如果遇上片中Allen饰演的那么一个长者,该是多么大的幸运。
敢于去向模糊状态反抗,拿起铁棍,敲烂一些对我们影射着恐惧的汽车,就像偏重Allen做的那样,活出一种血性。
要知道,一切的改变摆脱,带来的痛苦孤寂也罢,就像片名所说的,It is all anything else.对啊,即便如此,那又怎样!
当然,不足之处仍然是伍迪艾伦老爷子的啰嗦,,,
电影中看到,多贝尔和男主说你的人生中那么你离不开的人都是一些早该放弃的meaningless的累赘时,忽然顿悟了。
人生真是两个极端啊,女主太跳脱太爱尝试,而男主木讷靠着在社会群体中的关系架构来维系生活,同时还在探索可笑的命运与苦难blabla的。
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如男主,却没有勇气来个clean slate,挣扎在生活的旋涡里,与看起来不错的人合作,养着靠你生计的经纪人,与普通人磕磕碰碰一辈子。
生活中也有些总有着不可思议想法的人们,我们崇拜喜欢他们,试图珍惜这些有趣的人,也在他们撞破头时暗自偷笑,但是终究不能也不敢体会别人的乐趣。
人家说长大了就会习惯孤独,我真是一直没长大吧,甚至希望能有个心理医生或者精神导师可以唠叨。
伍迪艾伦是一个眼光敏锐的犹太知识分子,在他的电影中,不管如何的剧情,他总少不了用嘲讽做点缀,也即知识分子的嘲讽。
似乎那些中规中矩的剧情不过是个幌子,而那些嘲讽才是他真正想表达的。
候麦的主角,也是在不停述说,但毕竟一个是法国式的,一个是美国式的。
法国式的更像是一位哲学家,化出若干分身,美国式的则像是一位或数位喜剧演员在表演喜剧脱口秀,是要你在一笑之后有点思考。
思考都是目的,不过一个是明面,一个是暗地里。
暗夜妖娆。
所以伍迪艾伦的电影里,不少轻快,没有那么沉闷,但是要明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好好动动脑子。
候麦把一切说得直白,你只需跟着他们的谈话走便是,而伍迪艾伦不是的,是很含蓄的。
用一个乏味的爱情故事包装的,是后面的大主题,何为爱,如何爱,如何正视自己的内心。
伍迪艾伦化身为一个角色,与男主絮絮而谈,却常有一种他不过是男主幻想出来的人物的幻觉。
因为,他其实是他心底里的一个梦——不敢改变现状,看到不公平不敢反击,任一段关系出现问题而假装视而不见——到了伍迪艾伦老头这里,一切都不成问题,因为他有直视自己的勇气,并且动手去改变,当然,这会被人看作神经病,但真的做了,却是怎一个爽快了得,所以近于梦幻。
看着他用一个脱口秀冷面笑匠本色出演一位剧作家、教授,常会有点出戏,好像是导演乱入,传授经验给年轻人,苦口婆心,却又恨铁不成钢。
当然最有趣的是话语中的幽默,叫人想会心地笑出来的那些话,幽默背后充满嘲讽。
伍迪艾伦,给人们各取所需,喜欢笑话的人们,可以看笑话,就像电影里所说,讲笑话会让你发财,因为人们都喜欢笑话,喜欢能叫他们笑的东西,而不是别的。
喜欢爱情轻喜剧,这就是,也是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没什么两样,如果说不一样,那就是主角有点非主流,因爱而无性、无爱而有性等等做派,不是典型爱情片的范儿,她魅力四射却总叫人摸不着头脑,就像人生,艾迪不想讲他们如何爱的痴狂,却把他们之间的问题作为主要部分加以放大。
还有那个总是不讲话的心理医生,那个不喜欢被人叫某某女士的妈妈,这里的人物都带着那么一点怪异,于是就组成了爱情轻喜剧里,见不到的一幕一幕,这些统统是打上了伍迪艾伦商标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这或许就是伍迪艾伦的超现实喜剧的一部分。
既让你看戏,又让你出离;既想认认真真拍个爱情戏,又想拿它开玩笑。
想叫伍迪艾伦一本正经真难,猴子很端正就没了意思,偶尔露露猴子的红屁股,才是这老头真正想要的吧。
既然,这个世界让人看不顺眼的事情无穷无尽,电影要表达的便也是这样,总是不会少新鲜的话题。
作为一个纽约的知识分子,一双悲悯又天真的眼神背后,这位犹太知识分子到底在想些什么,真的是气象万千、深不可测。
固然,它们都在影片里了。
伍迪艾伦有随手记下思考在小纸条上的习惯,日后整理这些小纸条时,一部新作就酝酿生发了。
最好的喜剧大师都是悲喜交加的,想起弘一大师的绝笔“悲欣交集”,使人觉得真正参透世事的恐怕还是这些喜剧大师,幽默也可能是艺术的高级境界。
想来,这对于一个纽约的老牌知识分子来说,也是分内事吧。
2020。
2。
2观《Anything else》(《奇招尽出》)伍迪艾伦作品*第一次评论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主线很明晰,男主福尔克,作为一名写作者,靠为酒吧夜店的脱口秀表演者写笑料谋生。
片中主要有三个主要人物,此三人和男主的交织构成以男主为中心的三条故事线。
第一人是多贝尔,此人最为重要,是唯一一个同男主一起和另外两条线有交集的人物。
他是一位大学老师且兼职谐星的笑料写作,与男主偶然相识并多次与男主在中央公园谈心,发表各式言论,并对男主的另两条线的生活发表一针见血刺耳直白的见解。
多贝尔,这个古怪又话痨,言辞永远讽刺的老男人,开着一辆老旧的红色的保时捷敞篷跑车。
在他与男主的对手戏中,他总是扮演一个类似人生导师的形象,无论是开车带男主去任何有意思的地方、帮男主做主撕毁与哈维续约的合同从而摆脱哈维的纠缠、抑或预言杰西与阿曼达的爱情最后会让人无法忍受、告诫男主杰西阿曼达对他的欺骗、告知男主加利福尼亚的新的发展机会,并全力帮其摆脱目前的困境使其得以开始新的生活规划,哦对还有不停嘲讽男主的心理分析师,以及自作主张帮杰西买了来复枪,最后一别让男主独自踏上加利福利亚的新生活。
此番种种,让杰西多年回忆起,这个总是话痨的脾气倔强古怪又暴躁的老人,似乎帮助自己走过了人生的一大迷惘的黑暗,那些讽刺辛辣有时看来有些偏激的话语总有那么一丝经年的智慧。
他就像是杰西的另一面,杰西过于软弱而缺乏主见、勇气与担当,而多贝尔的鲁莽冲动则恰好相反,固执且直截。
但不得不承认,他总是对的,且每一次帮助杰西做出的选择都是杰西内心所想而不敢为的。
第二人是哈维,男主的经纪人,十分蹩脚,惯用卖衣服的比喻发表议论,在业内臭名昭著,向男主收取高达25%的提成费用,却在男主最困难的时候支持他撑过创作期。
哈维,工于心计,面对续约劣势局面,先下手为强。
虽然确实不齿,但其被拒绝续约后的气急和暴怒也一定程度反映了他的可悲可怜,但也未可知是否是为了给杰西施加压力的演戏。
第三人是阿曼达,他的现女友,一个对男人有着致命吸引力的女人。
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品味,性情古怪,冲动感性,天生善于利用美貌和巧言等手段达到目的,眈于享受,不断寻觅快感,靠消费男人过活,利己主义,追求享乐生活,真正的只在乎自己的利己主义。
难以餍足。
要么就是渴望被征服,绝非满足于事事顺从的裙下之臣,要么就是不甘平淡,只有在不断的出轨、摆平、征服一个又一个男人中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
阿曼达,全片最高能角色,作为杰西朋友的女友与杰西相识,因二人文艺嗅觉惊人相似,而被杰西引为天造地设的伴侣,唱片店一段其魅力和对付男人的手段可见一斑,利用杰西不断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外寻欢的同时厌烦杰西的驯服,并加以利用,真乃神人。
一些片段值得玩味。
1多贝尔执意为杰西买了一把来复枪作为防身武器,并劝诫杰西提前准备一个野外求生包。
多贝尔自己家中每个卧室都有一把上了膛的武器,而杰西表示完全无法理解且难以接受。
武器,枪支,自卫。
不得不让我想到是否是暗示杰西缺乏自我,性格软弱,以致失去立场,在与不同人的周旋中难以保护自我主张不被打压?
2多贝尔将枪带到杰西家中指导使用,并碰上回家的阿曼达和其母亲宝拉。
在一片混乱中,画面切分成三份,分别是杰西接听来自哈维的电话,后者强行安排杰西日期聚餐商议续约一事,让杰西来不及反应,以及年老的多贝尔在宝拉的指示下不得已帮其挪动钢琴。
这是全片仅有的一处画面划分,细品如果将杰西和多贝尔试做一人两面,则二者一个习惯被安排牵扯,一人性格固执执拗,却都不得不在此场景中,同一时间,处同一地点,仍然为人所安排,年老年轻都逃不过。
不知确有深意还是过度解读?
3开头多贝尔得知杰西已离过婚便质问杰西是否是感觉乏味便抛弃了对方,杰西辩解女方先离他而去,实则是杰西出轨阿曼达使妻子离开。
4杰西与阿曼达初识于酒吧且眉目之景与后来阿曼达与他人酒会上搭讪之景如出一辙。
5杰西自认迷醉于阿曼达因为她的才华,但后来遇到阿曼达介绍的同样不乏才华、气质风韵的康妮时却兴致缺缺。
6杰西每每去心理分析,分析师总是一言不发,而是杰西大肆倾吐苦水企图寻求解决方案。
配角女主母亲宝拉是一大亮点,性情和女儿阿曼达高度一致,正所谓有其女。
片中凌晨独奏钢琴演唱情歌一段实在令人迷醉。
篇幅故事由多贝尔和杰西在公园交谈的场景开头,与阿曼达的故事篇幅最长。
叙事主角杰西有时会打破第四面墙,直接与观众对话。
人称视角第一人称和上帝视角的混合音乐典型的爵士乐初次尝试影评,有待提升,或可二评。
都市情感是复杂并简单,安排且随机的。
《ANYTHING ELSE》中的男主人公是幸运的,在纽约有CENTRAL PARK可以假造美好。
而在北京,没有任何PARK可以假造美好。
也许只有东华门门口几百平米的空地,和冰冷的没人坐的石头椅。
夏天有老人下棋,有中年人钓鱼。
冬天,只有冷空气。
IN A RELATIONSHIP OR IN A REAL STATUS,THAT IS MY QUESTION。
沉闷琐碎的开头,不太喜欢匹萨男对着镜头自白的跳脱模式,时刻在提醒我们,不要当真,这只是场戏剧。
后面越来越纠结,要做抉择,又缺乏判断的标准,还要违背自己坚持的那点脆弱的小良心。
爱情同样缺乏安全感,跟人物一样的神经质,演员配作家,本来就是危险的组合,感性而自我。
分手前两个人还是一起炒饭,跟几秒钟的快感比起来男人那点小尊严注定要被低贱的抛至一旁。
生活就是一堆性爱和自我的破事儿。
什么无私、包容、奉献,还是先顾好尚且不能自保的自己。
或者这是最好的结局,一个新的开始,或者是又一次恐慌的开端。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 我从不会想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我知道这只是个故事 无所求 也许是因为已经得到了 是阿 他一直在问生活是什么 为什么活着 他是一个积极的悲观者 生活太离奇了 有很多难以解释的神秘 你知道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台词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年轻人 善良 犹豫 不想伤害别人 容易内疚 一个女人 活得很自我 随心所欲 我不喜欢这样的人 我喜欢活得自我 承担责任 懂得爱人的人 无论男女 你可以嬉笑 可以抽烟 可以无所顾忌 但你要有所珍视 因为有所顾虑才能更显得无所顾虑的魅力 那是一种支撑 还有一个老人 什么都懂得 可以解答你的困惑 甚至会指引你 印象深刻的是 求生包 我也想过 生活太不安全了 我要保护自己 不过从没有什么行动上的举措 只停留在想而已 是阿 这是一个危险的社会 你要学会保护自己 在黑暗里学会给手枪上膛 很多事情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 但不代表它不会发生 很多时候的想法是 即使发生 大家都不会 也无所谓 只有一件事情上升到兴趣的层面 才可以在无人作陪时依然愿意去做 这叫做热爱 也许就是有人狂热的搜集救生品阿 那个经纪人 好像这是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人 他们把自己依附他人 认为如果别人放弃什么 自己就完蛋了 其实他知道不会完蛋 他只是利用对方的弱点 如果对方心软不明事理 容易不加思考就内疚的话 那他就得逞了 验证了一件事 你要看事情的本身是对错 而不是别人的反应 因为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 他们只考虑对自己有利的 而不是事情本身 你不知道的东西会杀了你 纳粹让你去洗澡 其实那是个毒气室 这个例子很讽刺 虽然是少数情况 虽然现在是看似和平年代 但是还是不要 死于无知 工作给你有意义的幻觉 性爱给你连续的幻觉 后一个不知道 前一个知道 是一种不是真的 却能给人看似成就感的东西 我喜欢他的表达 生活是命运为我们选择的 不是我们自己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选择如何活 听一个故事把 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和你一样敏感多疑的老人 他叫 伍迪艾伦 他喜欢讲故事 我愿意听 这就够了
喋喋不休
TOO EASY
amanda is cheeeeeeeeeeeeap!
老伦和小伦
3.5
神奇的蛋逼之王Dobel
老早看的片子,又想起重看了 伍迪伍迪
疲了
不喜这风格
够难看的,伍迪艾伦后期的一些片子质量实在不高。
挺无趣的故事。
这个没啥意思
算是《丈夫、太太和情人》的续集,还是再讲恋爱的虚伪与脆弱,伍迪老头的爱情观就是相互控制,听话,纵使谎言无限,心猿意马。女主可能是目前看到的演技最差的伍迪女郎了,石头姐都比其正统些,还是老头早期作品有味道,有风格又刻薄,新世纪的都是只有情调,留不住深刻印象。
感觉就是。。。。长
迷人的是纽约的知识分子们,相遇相恋喋喋不休争吵做爱。无聊的是剧本,不喜欢几个主角的性格,懒得看男性视角的神经质和乱七八糟。
伍迪艾伦对人世的了解真的很透彻~
台词实在是太密集了
开始隔着屏幕和观众对话了 突破次元壁…其实就是有一次讲伍迪艾伦的那句 人生无意义的主旨…奇招尽出 还能怎样 淡定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呗
老头小伙美女纽约,anything else?昨晚我一个人待在屋里,幻想出了一场threesome,有我,玛丽莲梦露和索菲亚罗兰。事实上,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这两位伟大的女演员第一次合作。
开头两个笑话俨然《安妮·霍尔》再现,男主被导演灵魂附体,导演本人却转为配角扮起前者的人生导师,还有再三致敬《野草莓》,“打破第四堵墙”等玩法,都是力图繁复的求新求变,但情感过于刻薄或许是本片口碑不高的主要原因,要是把水性杨花的女主变成被伤害角色,效果估计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