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小伟

小伟,慕伶,一鸣,伟明,All About ING

主演:彭杏英,薛立贤,高翰文,郭尔君,钟雨伦,顾定轩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小伟》剧照

小伟 剧照 NO.1小伟 剧照 NO.2小伟 剧照 NO.3小伟 剧照 NO.4小伟 剧照 NO.5小伟 剧照 NO.6小伟 剧照 NO.13小伟 剧照 NO.14小伟 剧照 NO.15小伟 剧照 NO.16小伟 剧照 NO.17小伟 剧照 NO.18小伟 剧照 NO.19小伟 剧照 NO.20

《小伟》剧情介绍

小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家三口的生活因父亲伟明被查出末期肝癌而改变。表面上平静的家庭被阴霾笼罩。妈妈慕伶扛起家,却得不到父子的体谅。儿子一鸣收到美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但不敢告诉爸妈。他知道母亲不易,却不愿表现过多关心。父亲伟明则在迷雾之中暗自做出一个改变家庭命运的选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贞观之治温州一家人春风化雨重启之极海听雷第二季三流之路她们的命运功夫龙虾之崛起黑帮奶爸关于爱我所知道的一切脚下浴火之恋超完美明星机械师2:复活犬夜叉:完结篇劫持正义装台飞翔吧!埼玉2国王班底韩城攻略仙台有树拉美异灵我的解放日志夏天的小岛粉雄救兵:巴西篇打包袱:盗取命运玻璃盒子泰式按摩少女妈妈第一季幸福像花儿一样歌剧少女!

《小伟》长篇影评

 1 ) 《小伟》声音创作谈:家庭往事与广州记忆

1月22日,《小伟》已于全国上映。

作为一部处女作,影片展现出的精巧技法和细腻情感无不令我们我们动容。

影片讲述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因爸爸患癌而改变的故事。

妈妈的艰辛与隐忍,儿子的迷茫与抉择,爸爸对故土和亲人的惦念,这种传统中国家庭的含蓄与细腻浓缩在这部影片中。

《小伟》由黄梓导演与父母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黄梓拍这部电影是在寻找一种和爸爸对话的方式,也是在顺着家庭情感纽带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同时,黄梓导演也是在拍广州。

他出生成长在广州,广州的声音成为了他对生活理解的一部分。

在《小伟》的声音创作中,为了营造更为真实、丰富的广州城市氛围,莫非影画声音团队收集、创作了大量广州的声音元素。

影片中广州街道的声音,高架桥的声音,居民区和学校的声音,这些有着浓厚粤地氛围的声音共同营造出丰富的声音空间,仿佛让人置身广州一般。

这些丰富的环境音给观众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影片幕后声音制作的更多细节,莫非影画采访了导演黄梓和声音指导李丹枫,请他们聊一聊声音创作中的想法和感受。

小伟· 声音创作谈莫非影画:《小伟》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原型是导演在广州的家庭故事,片中广州的环境氛围捕捉地特别精准。

首先想问导演,关于广州,您记忆里独特的声音有哪些?

有哪些声音最终运用在了影片中?

黄梓:我觉得广州比较特别的一个声音是高架桥上发出来的。

广州有很多高架桥,整个城市有一种层层叠叠的感觉,可能有两三层的那种高架桥,它们会缠绕在一起。

每每有车经过那些高架桥时,就会有一些特别的声音。

因为高架桥并不是完全平整的,有一些拼接的位置,同时也有些凹凸不平的位置。

这个声音是我觉得挺有城市特色的。

还有就是不那么特殊,但是对我来说又是很重要的声音,就是来自于城市马路的声音。

我们广州是有那种防盗网的,我很小的时候,我外婆和我妈经常在防盗网上放上小桌子和小板凳,让我坐在防盗网里面写字,我能够更清晰地听到窗外马路上的声音,所以我对城市的声音和马路的声音都是比较敏感的。

影片第一个镜头,虽然是一个居民楼公共天台的环境,但是我们特别希望能够带到城市的声音,把一些城市的声音加进去。

有邻里的声音,比如做饭声,小朋友弹钢琴的一些声音,还有马路上公交车靠站、刹车、开门、重新出发的一些声音,我们都在有选择性地放进去。

然后就是城市里面一些人的声音,虽然没有听得那么清楚,但是偶尔会听到一两句粤语。

有一场学校课间的戏,我是单独又让录音师去补录了一场。

因为我们拍摄的时候学校放寒假,学校里面是没有人的。

后来我们做声音后期的时候,我让录音师去到学校把课间的声音录了一遍。

后来我们贴到了片子里面来用,我个人还是觉得特别亲切的。

因为课间的时候,有些学生讲粤语,有些学生讲普通话,其实这个是特别广州的。

而且大部分学生是在讲粤语,就像是我上学的那个年代大家的状态。

莫非影画:请问丹枫老师,在声音创作中,您怎样用声音进一步增强这种地域感呢?

广州的声音元素在声音设计中有哪些体现吗?

李丹枫:影片整体是一个城市的氛围,广东话的氛围。

当然是分阶段的,有一鸣家的环境氛围,学校的氛围,医院的氛围和街上的一些环境氛围。

我们希望能让大家感觉到这真的是在广州发生的一个故事,所以也补录了这些环境音,为了能够让广州的氛围更明确。

广州有城铁或者列车会从像高架桥一样的地方经过。

在妈妈和儿子一边走路一边说话,走过高架桥下时,他们两个稍微有一些争执。

我们觉得妈妈跟儿子之间的情绪跟铁道上列车驶过的气氛挺契合的,所以就在这里用上了列车的声音。

黄梓:我觉得我们让这个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的话,也不用执着于一定要百分百还原这个空间里面本来应该有的那些声音。

这个空间其实就是一个高架天桥,走过的应该是一些汽车,但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用它原来的那种声音,而是替换成列车经过的那种声音,好像从他们头上经过一样。

列车的声音虽然那并不是这个空间真正的声音,但是我觉得特别能反映出人物的心理空间。

莫非影画:就像导演所说,影片很注重人物心理空间的营造,有很多主观化的处理,比如妈妈在医院走廊的段落令人印象深刻,可以分享一下这里的声音设计上的想法吗?

黄梓:医院那里是一个长镜头,其实也分为了现实和超现实。

现实的部分就是有亲戚来探访,当亲戚走掉之后,剩下爸爸,整个房间的氛围又不一样了。

当外面走廊发生了一些事情的时候,镜头跟随着护士来到走廊。

虽然空间没有怎么变化,还是在医院,但是整个故事推进包括整个空间氛围的营造都是有转变的。

再到了电梯间,亲戚走了,儿子问了妈妈一个问题,妈妈扔下一句话就往房间走去。

这时又是另外一种她特别内在的声音,虽然还是同一条走廊,但是好像进入了她的心理空间一样。

把医院里面所有声音放大,同时把那种杂乱的声音拿掉之后,会营造出一种声音,我不知道能不能用空灵去形容。

这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听到的一种声音,可能有时候在我们的梦里面,或者说在我们意识模糊的时候能够听到,这是一种人物心理空间的特别的处理。

当妈妈走到病房门口的时候,从视觉上面来说,或者说从情节上面来说,其实已经跨越了一段时间了,故事已经来到了爸爸准备要出院的那一天。

这时候护士打破了所有的这种心理空间的构建,把她拉回到了现实生活里面。

所以在走廊里面的那种声音的处理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贴合人物状态的,包括完成了一个时空的转换。

李丹枫:对,医院这里的长镜头在整个设计上面是分阶段的,我们希望每个声音都能够明确,这也是黄梓跟我当时聊得最清楚的一点。

他希望妈妈每经过一个房间,每经过一个人,或是每经过护士站等一个个点的时候,都能有声音发出来,这种阶段性的设计其实也能带着妈妈的心理一层一层地递进。

所以我们做了好多设计,设想每个房间里会发生什么。

比如说有的房间里面会有冲马桶的声音,有的房间里面会有护士摇床的声音,有的房间可能是护士走出来的声音。

因为楼道的另一侧我们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在楼道另一侧也加入了一个人推着医护车从旁边驶过的那种感觉。

所有的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进入到妈妈的心理空间。

莫非影画:就像原片名《慕伶,一鸣,伟明》那样,影片分为了从妈妈、儿子和爸爸的视角出发的三个段落。

在第三段有很强的超现实感,声音也跟前两部分的感受有较大不同。

这里的设计思路是怎样的呢?

三个段落的声音设计有尝试做区分吗?

李丹枫:三个段落从剪辑风格和结构上的区别就挺大的,那整个的声音设计上也是有很大区别,因为我们想体现三个人不同的心境和感受。

妈妈那个段落更多的是一种焦虑和焦急,所以会有我刚刚提到的医院的声音,列车划过的声音,有一点紧张感。

包括她在家的时候,经常会有广播声,这也是广东话的元素。

我们专门收集了很多广东话的新闻节目,在家里一直播放。

这里其实也是想把家庭放在一个群体,一个社会里面。

总体来讲这些声音都是相对嘈杂,或者说比较让人心情烦躁的元素,这个主要是妈妈慕伶的段落。

一鸣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空间。

我们有时候会强化他的呼吸感,有时候会去做比较意象化或者说主观化的处理,进入到他的内心情境,比如他在寻找那只鞋时就做了这种处理。

伟明的段落最明显的就是超现实。

伟明带着一家人回到老家,伟明在老屋见到了他的妈妈和哥哥,整个空间都是很超现实的。

伟明在船厂不停地寻找时,整个空间是很梦幻的。

声音里有一些金属的元素,风沙静静的,但是你能听得很清楚,还有小孩在船上跑来跑去,所有的这些都是一种超现实的处理。

整个段落都非常静,我们想营造出一个孤岛的感觉,不知道是从哪来的一个地方。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是缝纫机。

一鸣隔着一层门听到缝纫机的声音,进门后见到了妈妈,所有的这些也都是一个特别主观化的处理,那其实是伟明的一个记忆。

黄梓:对,这里也是希望通过声音来叙事。

缝纫机的声音对于那个空间来说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那是一个已经荒废了很久的老房子。

但是当一鸣在这样一个屋子里面忽然听到缝纫机的声音,他尝试找到这种声音,推开房门,见到了一个他想象不到的场景。

在一个缝纫机房里面,一个妇人在用缝纫机编织衣服。

当那个妇人回头的时候,他发现是他母亲。

母亲的穿着打扮跟岛上的村民是一样的,母亲跟他说着他听不懂的话,但是他好像又似懂非懂。

母亲跟他讲的那些话,像是一鸣裹挟着爸爸伟明的一个回忆,重新经历了一次爸爸年轻的时候想要离开小岛,去广州之前跟他母亲之间的一个对话。

莫非影画:还有哪些您认为声音设计上的亮点想要分享给大家吗?

李丹枫: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伟明的篇章,在最后的阶段,我们在火车之前能够听到刚才说的缝纫机的声音,然后缝纫机的声音慢慢地变成了火车的声音,这时我们看到一家三口正在火车上。

火车是离别或者离去的一个意象化的概念。

在火车里,爸爸不太情愿地吃药时,我们有一个火车从山洞驶过和错车的那种处理。

这些都是有现实基础的意象化处理,这些其实是挺有意思的。

在开篇的段落,我们做了很多点声源的设计。

比如说有小孩在练钢琴,有人在做饭,有人在说话,有人在听收音机看电视,也有很多广东话的氛围。

所有这些声音慢慢地聚焦到风铃声,聚焦到一个家庭,但其实在镜头里你看不到风铃。

在创作的过程里面,我们在船厂段落的风声上找到一些灵感,好像是一种过去的事情被风吹散了。

所以在故事的开篇,我们通过风铃声带来一个家庭的印迹,营造一种温馨的感觉。

因为一开始是妈妈在给爸爸染头发,实际上是一个特别温馨的家庭场景。

这里也是把风铃做了一个意象化的处理。

在最后的结尾,电视上是爸爸和一鸣在讲话,房间里面妈妈和一鸣也在说话,就好像一个时空交错的感受。

然后镜头慢慢地游走到了外面,这时候环境音才加入。

因为之前一鸣的情绪是在对爸爸的思念里,在家庭中。

所以到最后的时候,当镜头慢慢移出去,外面的环境音慢慢地也来了。

这里其实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处理。

黄梓:对,最后一个镜头有一种特别的声音处理。

这里拍的是客厅,同时又拍到了一个房间。

房间里面的母子有一个日常的对话,同时客厅电视机里面又有另外一个对话,这个对话里是有爸爸的,是爸爸拿着手机去拍儿子,有这么一个像家庭录像的片段。

在叙事时间线上面,那场戏爸爸已经离开人世了。

但是我特别希望虽然爸爸已经不在家了,但是他的声音依然还在,他的影像还在这个家里面。

所以我借用了电视这个媒介,让爸爸出现在了家里面。

之后这个镜头就变成了爸爸的主观镜头,所谓的灵魂视角。

他徐徐地走出房子,走到了公共的大阳台。

当他走出屋子的时候,屋子里妈妈跟儿子的声音慢慢微弱,直到他走到阳台,彻底听不到妈妈和儿子的声音。

这时外面是白茫茫的一片,同时声音上带了一点城市的声音,马路的声音,也带了一点点小区空间的环境音。

并不嘈杂,而是一种很纯净的声音,一种贴近生活的声音。

就这样完成了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也预示着爸爸正式跟妈妈和儿子告别。

采访:沈桥编辑:岳景萱

口碑热评电影《小伟》正在上映,没看的朋友请抓紧去影院感受吧!

 2 ) 私密温情而不乏野心的导演处女作

身为广州人,我很少在国产电影里看到以广州人及其生活为背景的作品,而这部新片不仅出自一位广州本地的年轻导演,而且完全用粤语拍摄并在国内上映,更是凤毛麟角。

从这一点来看,实在值得推荐和鼓励。

该片曾于2019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上获得评委会大奖,经历了改名的命运,终于在本周末上映。

一部好电影,往往在细节上取胜,尤其是用粤语来讲述广州人生活的电影。

遗憾地,这部影片的三位主演令我感到失望,尽管他们说的都是粤语,但是我一听就知道是来自香港的演员,很多口音和用词方面的细节跟我们广州人还是有区别的。

不过这对于非粤语地区的观众来说,似乎没有太大问题。

其次,母亲的扮演者表演痕迹太过明显,就是那种一板一眼的流泪表情等等,相当娴熟,后才知道她是专业的舞台剧演员。

我觉得她在这个写实的故事里,感觉不太融洽,而且她那部分又出现在第一段,自然让我感觉频繁出戏。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儿子一鸣和同学在学校厕所偷偷抽烟那场戏,对话内容实在太过生硬尴尬。

并不是说说粗口就能贴近真实,感觉编剧在写这个段落的时候,并没有用上真实的体验,导致可信度大打折扣。

也许是广州本地人的缘故吧,我对于这些语言上的“瑕疵”总是难以忍受的。

好了,讲完这些不满意之处,还是好好来谈谈影片的优点。

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融入导演不少亲身经历的作品,在最后的“彩蛋”部分足以证明。

然而,这却有别于云淡风轻的现实主义题材,可以说是一部由一家三口的不同视角拼合而成的私密温情而不乏野心的导演处女作。

这又是一个围绕绝症的家庭伦理故事,普通的一家三口因父亲伟明被查出末期肝癌而改变。

母亲慕伶的第一段采用现实主义风格,手持长镜头跟拍刻画出她在得知丈夫身患绝症后的身心沉重打击,得不到儿子的理解。

第二段讲述儿子一鸣得知父亲患病后,在学业上承受的压力与对前途抉择的困惑,他收到美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但不敢告诉爸妈。

这一段开始融入梦境的段落,在青春校园类型情节里增添不少新鲜感。

第三段算是最出人意表之处,整个剧作风格大变,由前两段的现实风格,没有来由地转向超现实情节,幻想和时空穿越的画面接踵而来。

三种风格迥异的视角和叙事口吻算是较好地衔接上,不过偶尔也浮现出突兀的不适感,这也许暗示着老一辈和年轻人对待生死的不同态度。

母亲一直忧心忡忡,儿子则在忧心和抽身离去之间陷入迷惘,反而是父亲本人却一身超脱,带着全家重回故乡拜祭老母亲,最后更在回程火车上谈笑风生,抛却了疾病的烦扰。

导演不惜在高潮处用超现实段落回避了“死亡”的沉重感,彻底消解了这种因绝症而陷入痛苦的俗套情节。

最后一幕更采用亡魂的“幽灵视角”给这个平静的生活流添上几分灵动感,令人倍感惊喜。

一家三口对待生死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实则暗藏着父子两代人在传统观念下对家庭亲情羁绊关系的思考。

面对人生前途大事,和亲人病重即将离去,两者之间如何取舍的抉择,儿子出国留学与当年父亲毅然告别家人远赴广州的情节遥相呼应。

父亲当年与儿子当下做出了不同的抉择,父亲已然离去,但儿子会有怎样的未来呢?

影片留下了开放的答案。

这种回归平淡的处理再一次避开了刻意煽情的套路,更显真实和亲切感。

 3 ) 2021.02.01

虽然故事背景在广州, 可是整个sound scape/城市景观/地貌与我所在城市差不多, 永远嘈杂的施工声/交通声, 山的公园, 面色凝重的匆匆行人, 狭窄的居室, 日落时昏暗的阳台, 所以尽管生命体验重合度不高, 仍然让我感到亲近. 摄影上有非常多的思考, 失焦的开头前中段缺乏的曝光最后的过曝/为了突出阴影, 无补光或者弱补光的人脸特写/医院里鬼魂般的兼顾不上的燥点长镜头/超现实小岛的俯视大远景. 虽然伟明的段落有超现实的部分, 不过整体的调子都是现实主义的, 所以当一些运镜和打光设计感很强时, 还是会有镜头的在场感, 比如空境之后还慢摇一两秒, 转移观众的视角焦点去堆满药瓶的茶几, 还有时候会有很明显的用光影做成frame来突出视觉信息, 不过我也完全不讨厌就是了. 我还喜欢晾晒这个元素, 里面有很多晾晒的镜头, 隔壁老奶奶的看护在他们逃学时撑上的晾衣杆/小岛上被大风摇拽的被单/正在滴水的衣物/晾衣服都有一个自己的特写长镜头/最后母子的抽烟会话也在几排晾衣杆前进行. 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有意为之, 也许只是生活感的塑造也不一定. 不过于我来说, 衣服里的水被太阳和大风蒸干, 亦是一种挣脱的象征(对应了伟明离开小岛, 一鸣想要离开中国, 慕伶想要离开这个困境), 尤其在南方城市里, 潮湿的感觉几乎永远没办法摆脱. 伟明也常常拖着身体坐在阳台的独椅上, 太阳落山都不舍得离开. 而且悬挂着的衣物好似一具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仅保存了人曾经的记忆和痕迹.超了短评字数限制才转到长评, 有幸看了柳州唯一的点映场, 观影体验很好, 还哭了几次, 很是被导演和制片团队的真挚所感动, 很多细节也许不是太准确, 可是还是想把这些话记录下来!

 4 ) 父亲这个角色,用一个男孩的细腻方式去讲述,去回忆。我们的心里也藏下了默默的伤感和往事不可返,要珍惜当下时光。

看《小伟》,是因为身边的电影朋友强烈推荐。

并且在某天下午的百丽宫电影城里面有为成都影迷专门安排的电影档。

在疫情还很严峻的当下,所有导演都在煎熬着。

特别对于新一代刚出炉的导演,花费了很多心力的好作品,都确实被票房低而完全低估了。

这个故事整个发生在广州,演员全体会说好听的广东话,就和现在出现在很多文艺片里面的方言一样,寄托了导演想保留的地域文化和对自己家乡某种情感。

小伟的层次很有意思,前面一些平实的叙事,手持的拍摄,好像都是为了后半段超现实的画面给观众带来的奇妙。

在时间连接上,有很特别的断离,让两个不同空间的时间段连接,产生很奇幻的叙事效果。

主要表现地方在妈妈去让护士开一个假的病历单,然后当她回到病房的时候,正好是儿子给爸爸穿鞋子,准备出院。

而这其中其实已经隔了几天时间了。

在色调上,烘托人物心理状态的灯光也非常细腻,随着不同心理状态,画面色调,灯光与其他灯光的对比也很有画面感。

整片最让我觉得特别的就是导演在后面制造了一个奇幻的,似回忆似假象的无人小岛。

是父亲无法回去的少年时代,是他远去的家乡,是他当初离开母亲的地方,这里面有他的幻想。

儿子在荒废的墙楼里推开了一扇门,进去后却看见自己母亲老去的模样,母亲正在为他做好去广州的衣服。

关上门后,裁缝衣服的声音却戛然而止,这是他跑进了父亲的回忆里。

电影的结束也非常细腻,几个镜头下,妈妈对面开始坐着之前医院碰见的老同学,她在另外一边喜笑颜开的说话。

回了家的儿子打开电视看电视,突然回头习惯性的一看,然后失落的表情。

最后是母子两个去整理天台的报纸,拿着手上的报纸,因为没人再看而积了很厚的灰尘。

这个时候你才知道,原来父亲已经去世了一阵子。

导演用这种“不明说”的方式,细腻的讲述了这个很感伤很心痛的事实。

电影最后几帧画面,切换到导演自己的父母,父亲得肺癌,一家人的亲身感受让他拍下了另外一部电影,里面有太多对自己父亲的思念。

这是一部值得细看的好电影,包括里面因为广州地域特色而常有的马路的噪音,高架桥摇晃的声音都是导演和其专业人员花了心血去特意录制的。

 5 ) 熟悉的南方城市和静水流深的生活本身

全粤语的语言环境,广州的老房子,二中校园,白云山,荒芜的海岛……让人一下子对充满层次的复古的和市井气的南方城市及其风土人情产生亲切,仿佛沉浸式地进入他们的生活,又唤起在另一座南方城市成长的相似记忆。

影片中父亲的癌症,的确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但在导演的处理下只是将其融为生活的一个背景,生活依然在那样静水流深地平静地一天天过,而不像《送你一朵小红花》那样整部片时时刻刻围绕癌症,显得特别重。

父亲死了,影片也没有特别去交代,而是昔日爸爸常坐的沙发空了,就代表死了,很像看过的一部贾樟柯电影里,工人死了,手机还响起来,却再也没有人接。

这种不浓墨重彩去强调,而以一个细微间接的方式来交代,更具有节制的艺术审美性。

父亲从头到尾像是在演一出哑剧,沉默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他的沉默,为那火车上强行要全家人挤一个狭小床位的温馨一幕增加了张力。

那是父亲对这个世界、对这一家人最后的留恋和告别。

他一次次拒绝吃药,或许正是以这种变相加速死亡的方式,留下注定要因自己浪费的医疗费让儿子去国外上大学,让妻子不要那么负累。

另外,电影的画面、光影也特别讲究,比如房里坐着的父亲侧影的暗部和高光,游轮上的窗户里倒映的海浪,人物走廊上的背影,火车里的对焦从过道吃泡面的儿子转换到车箱房间里的床,影片终了的过曝处理等等诸多画面,可以看得出背后的用心。

 6 ) 装作无事发生

“话说得那么清楚有什么用,反正每个人讲的,和心里想的都不一样。

”一鸣冷不防对女同学说的这句话,我到现在才反应过来是为什么。

妈妈隐瞒爸爸的病情,儿子偷偷在厕所抽烟,时日不多的爸爸,在意识的梦境中找寻归宿。

就好像一家三口都得了癌症,但……无所谓,癌症而已。

在这部有着散文风叙事的电影中,癌症是最不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他们各自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在按部就班的生活里,双脚逐渐离地。

母亲慕伶从最开始的故作镇静,慢慢变得放松。

她不再尝试控制又或者挽留什么,开始学着接受、去放手。

看到儿子抽烟,她没有发火,而是主动拿起了一根——哪怕她压根儿不会抽烟,这一幕很让我动容。

儿子一鸣的那些小情绪小对抗,被父亲的癌症磨平了棱角。

他变得要更温和了许多。

迷惘散去,尽管尚存犹豫,但开始学会了勇敢选择。

父亲伟明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在潜意识的废墟里,开启了自己的超现实寻根之旅。

迷雾、土坡、旧宅、亲人……童年的记忆堆叠,断续的时空接龙,很难说真正看懂了什么,然而这一连串的衔接转场,已经极大程度满足了对他人思想的窥探欲,秘密而无言。

他们起初都想通过装聋作哑去对抗现实,而最后都慢慢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学会了接受。

走向理解,走向未来。

这便是《小伟》带给我的感受:哀而不伤,从容舒适,低沉而不乏明媚。

“家庭”谈不上温馨的港湾,但也不再是一生要不断逃离、同时不断回望的监狱。

“家庭”不止是一个社会结构,更是一个过程。

几许哭叹悲欢,多少真假爱恨,就这样,我们反反复复地渡过了,这说着反话的人生。

 7 ) 癌症,家庭,生死,人生

癌症,家庭,生死。

两代人之间的人生因父亲身患癌症开始蝶变。

老一辈面对死亡挣扎、无助到坦然,小一辈的人生因为父亲的去世打上了特殊的印记。

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渴望自由。

年轻时想要出走,万年时落叶归根。

如幽灵般摇曳的镜头诉说着住院病房里的沉重,冷静的叫号声,临床的寒暄与调侃,亲戚得知真相后泣不成声。

医院真的包治一切emo,难过的时候看看这些镜头,心情自然平复下来。

这样一个事实像一颗陨石,第一次遇见的人无不惶恐,无不手足无措。

家人的美好谎言父亲是看破的,嘴上讲着不好笑的笑话,嘲弄着粗心的护士,其实是在玩味自己为数不多的岁月。

母亲的压力沉重无声,父子二人没有一个令人省心。

儿子徘徊于出国和高考,因为父亲的癌症终究不敢说出出国的愿望。

灌木丛野蛮生长,在簇拥的绿意里人变得渺小迷失。

恰如对白稀少的影片,两代人各有压力情绪却内敛隐秘,唯有复古老旧的居民区,茂密复杂的山林,残破凋敝的老家土房在诉说着一切。

太阳底下无新事,所关注的故事永远是个体的,于是导演让故事在过曝的画面中收尾,《小伟》的故事在两个小时后迎来了它的结局,似乎也在祝愿导演自己去世的父亲化成光,与光融为一体。

2022.7.13,又体悟经历了一种人生,人类感同经验+1。

 8 ) 题材虽陈旧,拍摄手法令人惊喜

和杨小羊第一次去影院看电影,非常满意的第一次。

故事一般,粤语加分,拍摄手法超级惊喜。

比如一家人从医院回来的路上,挡风玻璃上光影的变化分割出一车人从强颜欢笑到凝重的表情变化;电影开场和结尾阳台摆设的变化;黄伟明回老家祭祀父母时,一片灰白色江南建筑中人物居中的画面和一鸣去山中时的画面(杨小羊说是景深拉长的手法)等。

细节非常棒,大量的留白让旧题材电影变得不俗。

无语的就是不得不红的几个场景,医保、红色宣传海报等。

 9 ) 广州记忆的着陆与离地

删减稿载于微信公众号“识广”,作者均为本人。

1上一次在电影院里看到广州故事是什么时候?

银幕上的广州故事,必然不能避过不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拍的是冼村拆迁背景下的都市爱恨与仇杀,广州沦为背景板,与故事的奇诡异色嵌合相衬。

其余的,最接近广州的影像故事,无非是香港电影——与广州相似程度达不到十成十,不过至少说着粤语,因着香港文化在上世纪与千禧年盛行,某程度上也共享着文化背景。

但更贴地的——譬如我们每日做广播体操的中学生活,要兜多几个圈的老式居民楼楼梯,家门口的半截露台,堆积着封尘的《南方都市报》……却无从寻觅。

无怪乎我们看《路边野餐》的乡野摩托之旅,有一种奇异的熟悉——明明贵州是异乡;在《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记忆爱淋雨爱说垃圾话的青春期;在《志明与春娇》里对粤语机锋会心一笑;甚至在更远的山西,小武穿着喇叭裤在街头闲逛,也不免怀想:我们也有过这样的闲散日子,或许是在上一辈。

我们早已习惯在其它城市的影像里拼凑和想象自己的广州记忆。

而2019年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大奖的电影《小伟》里刻画了最真实的广州记忆。

电影原名《慕伶,一鸣,伟明》,片名分别是母亲、儿子、父亲的名字。

电影由三部分组成,以三个家庭成员的视角讲述父亲罹患癌症之后一家三口的家庭生活:父亲患病后,母亲慕伶坚韧地撑起整个家庭,为了向丈夫隐瞒病情,请求医院的护士把病情诊断上的“肝癌”改成“肝硬化”;儿子一鸣为了陪伴父亲,原本打算高中毕业后出国,如今犹豫不定,时常在校园和街道之间迷茫地游走;父亲伟明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回到了家乡,迷雾之中,过去的记忆忽而重回心头……影片伊始,坐着一家三口的轿车里,父亲伟明讲起病人因医院诊断错误而死亡的笑话,与负责开车接送出院的亲戚一来一回地闲聊,就足够勾起广州人关于家庭日常对话的记忆。

影片第二段儿子一鸣的视角里,有更多独属于广州人的中学回忆。

为了逃避学校的广播体操,学生们跑到厕所里抽烟吹水;坏孩子们帮衬学校小卖部,偶遇“仇家”起争执,后来化敌为友又一同逃课到学校后山嬉戏。

“劈雷”“劈撚”等本地广州人都不记得的粤语脏话不时出现。

为了散去烟味,一鸣从天桥跑下马路,穿过桥底,跑过省皮红绿灯、地铁下的高架桥。

汽车鸣笛声,放学后孩子在街边嬉笑,下班的市民拿着大袋食材走过……广州二中、76中、恒福路、华乐路快速掠过,广州街景街声熟悉可感。

2“这是一个可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故事”,导演黄梓在广州提前放映场的映后谈里说。

如何面对死亡自是一个普世故事,东方式含蓄的亲子关系更是中国最普遍的命题。

只不过因为他是广州人,大部分的人生在广州度过,这部具有半自传性质的影片自然有着广州印记。

一个关于死亡的家庭故事落地在广州,在导演黄梓的处理下,摆脱了煽情的流俗。

无法言明、未曾留意的情感以笑话、顾左而言他的形式呈现。

譬如母亲慕伶在医院装作责骂护士写错病情诊断让丈夫宽心,一边又双手合十向护士表示感激。

对应地,伟明说起病人因医院诊断错误而死亡的笑话,夹带着愤懑表示已然洞悉妻子的隐瞒。

慕伶与伟明之间对于病情的心照不宣在影片中暗涌。

又如儿子一鸣在天台朗读录取通知书,对父亲说不想去留学。

甚而父亲的死亡最终都经由移动的镜头,从曝光过度的天台摇摇晃晃地去到有阳光照射的客厅,逗留在房间的走廊,变为一鸣说出的:“阿爸这件夹克,我都几啱身。

”镜头最终选择停在卧室门口,与这对母子留下一段距离。

直白的“爱”在影片中缺席,却一遍遍地通过无字暗语说出。

在明媚的广州影像中,因死亡而起的家庭动荡被拆解成一个个私人记忆片段,在悲怮过后摊放在阳光底下被逐件分拣、浸泡、湹清——一个可供观众进入的入口出现。

记忆在导演黄梓的处理下,露出超现实的切口。

我们于是在这熟悉而陌生的镜头下重新审视这座城市以及其中的亲子关系。

在影片的开头与结尾,父子在家中染发,母子在房间里收拾衣服,客厅都播放着一家人出游的录像。

黄梓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回应这种现实与录像并齐的处理:“我想要他们看自己,但好像又不是在看自己那种感觉。

”一家人与录像中的“一家人”对视,我们也带着广州的生活经验、记忆与广州对视。

在这种目光之下,摩星岭呈现出奇异的广阔,与挤迫的城市相反。

一鸣在找寻掉下山的鞋子的时候,往一片苍绿中扔了一颗石子,却忽然回到讲述阿基里斯追龟的数学课上,对于鞋子的找寻凝结于一个数学桲论:“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诗意从暧昧的影像叙事中离地而生。

甚而,这种对视会发现熟悉事物中的陌生感、恐怖感。

母亲慕伶像每一个中年女性,她带着哭腔骂躲在房间里一鸣——原来都曾坚韧地承担重负,偶尔柔情,时时被磨损得暴跳如雷。

她的脸与你我的妈妈重合,却又未曾在银幕上看过妈妈的脸,总有种白日下的恐怖。

3对于这位广州土生土长的青年导演来说,影像中的地域印记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地域与生命经验粘连,难以切割。

黄梓接受识广采访时表示:“因为我在广州长大,之后即使去了别的地方,拍摄其它城市的故事,还是会带着广州的影子。

”对待这些生命经验,黄梓在忠实地沉浸与抽离地审视之间找寻平衡——自然,我们作为观众,在电影之中找寻的并非只是广州影像的忠诚再现。

影片中超现实的部分,黄梓自述有受到毕赣和侯孝贤的影响。

到美国留学再回到广州的经历也赋予黄梓观察故乡的另一种视角。

在自述《黄梓:未经审视的故乡是不值得拍的》之中,他认为创作者未经审视地面对故乡时,只觉得故乡无趣,然后陷入失语的状态,因此“离开故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代表着你会遇见更多未知。

这种离开并不是说旅游两三天,而是说在别处构建一个完整且崭新的生活体系。

……更重要的是,离开故乡能赋予我们一种超越感和距离感。

当我们脱离日常的惯性之后,更多抽象事物随之袭来,它会逼迫我们去重新审视生活。

”这种审视的目光使得黄梓发现广州的有趣之处:“巷子深处,还有从网吧出来的青年,背着超重书包的小学生,把环卫车停到公厕门口,准备上厕所的环卫工人……‘轰轰轰……’有别于车辆经过传到桥下的回响,透过因高架桥拐弯而无法被完全遮挡的天空一角,我看到了缓缓飞过的飞机。

”着陆与抽离由此而生,这也是电影《小伟》区别于其它以广州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最大不同之处。

然而这部广州电影却并未接触过广州的影视团队,所有拍摄资金均由导演的亲人资助。

对于影片主角全员采用香港演员的举措,黄梓有过多次解释:在广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演员。

“因为广东电视里平时放的都是很市井气的情景剧、长寿剧,那样的演员不符合我的感觉。

”至于这部广州电影,似乎演员、资金、发行等各个方面,仅有市井情景剧的广州对于一个拍摄文艺片的青年导演都并不友好。

而在今年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广州导演蔡杰的一部讲述广州人到香港寻父的独立电影《人海同游》获得三亚关注大奖。

2021年1月15日,《小伟》将于全国公映。

审视广州的另一种目光——那架在高架桥以外缓缓飞过的飞机,在等待被看见。

 10 ) 因为二刷,短评字数稍微多了点

#二刷# 很少在荧幕上看到如此细腻的视听语言了,有流动感的同时又给观众空间去读,余味去品。

长镜头的作用被充分发挥,承担了多面的叙事表意功能,配合光影的运用很有美感。

听觉调度则更加出神。

演员全部进入了状态。

介于超现实、回忆、与现实之间的,一脉相系的“慕伶,一鸣,伟明”变身“小伟”之后,影像仿佛更加了亲切感又私人化的滤镜,丧失了精心设计的断句的韵律感。

非常喜欢具有塔味的几处运镜和设计。

缓缓踱步的老人,台灯下的球鞋,被杂草淹没的坟,随便举出几处意象就足够意蕴悠长。

导演对观众提出了较高的审美门槛,诸多欣喜之下剧本层面上的瑕疵根本不值一提。

#记1.26一刷# 一边看一边在想自己为什么不多看点侯孝贤和杨德昌。

自从音响开始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后始终不在观影状态里,在这唯一单调的“配乐”中被不幸催眠。

细腻的感知需要精神集中力,被打搅的感觉很不爽,还是得怨自己为什么要在今天再次在相当极限的条件下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伟》短评

主题太近 毫无吸引

7分钟前
  • дот
  • 较差

最后一个镜头,看着母子在角落说着话,电视里放着以前的录像,摄影机忽然站了起来去到熟悉的阳台,忽然的人称转变措不及防的戳中内心

8分钟前
  • 电车
  • 推荐

★★★☆

13分钟前
  • 征服者张袭
  • 还行

顺畅自然完成三个视角的转换,将同一个阴影下三个人不同的面对方式以及在进行时态中(三段在时间上是连续的)与之相处的所思所想分别展现,后又归而为一于一家人(3个ING)支撑平衡的联结点,最终在父亲幽魂视角中放心融入日光进入将来时(新的进行时)。很喜欢《一鸣》,青春校园的各种情结拍得细腻不做作,或许正是因为来自导演本人的经验,细节充盈;两个大远景仿若追忆回望时的定格,混杂着思念遗憾忧伤的诗意浮现。被不少人诟病转向「超现实」而造成风格不统一的《伟明》也喜欢,被导演技巧惊艳到,并不觉得生硬,是很适合呈现「人生走马灯」的方式,也由此非常克制不煽情地表达了死亡的到来,顺便还完成了两代父母与子女感情的承递。买了两张票才看成,不亏。导演是马刺球迷?

17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这部电影其实很精妙,运镜方面花了很多心思,剪辑之精确巧妙,叙事节点转换之流畅自然等,都显示出导演的功力。我尤其喜欢第三部分的虚实相生,本来贴着地面的叙事一下飞了起来,让整个电影的深度一下子提升了很多。家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明说的,不能明说的,有些明面说的却不是真的要说的,真的要说的却无明说,所以忍耐、焦躁、挣扎,静水深处暗流涌动。

18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饿着肚子憋着尿进场,这便让我的痛苦又增加了一分。简陋的文本,呆板的人物,平庸的视听,糟糕的节奏,导演仿佛是想到哪拍到哪,指导的所有人物表演也是从一而终的平扁。父亲得了癌症像是给全家都灌了大麻,永远都是慢吞吞的一副死鱼脸。别说你克制,你调度起来可一点都不带收敛的,很多场景的设计突兀到头疼,和你如此省略的去情节化完全矛盾。而且看达内,阿巴斯,王家卫,卡隆之类的没什么了不起的,学两招终究也是别人的。有这功夫还不如好好钻研和自身文本契合的美学,别像最后一个镜头吓人一跳,真想叫金基德反手给你一巴掌

21分钟前
  • 楚巴卡爱安纳金
  • 很差

3.5⭐️ 回乡那一段惊悚又动人。

25分钟前
  • 晴明君速来降鬼
  • 还行

3.5

2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三星半,作为处女作完成度还是非常不错的,调度和镜头也有想法,城市空间感的营造也好,期待未来。

30分钟前
  • Tilda Li
  • 推荐

听小伟英语口音,他是怎么被加州大学录取的?

34分钟前
  • 古月
  • 推荐

最妙的就是用街头伟人标语宣告片名三视角的结束进入死亡后的幽魂,望向去美国的飞机,在世另外两位亲人的分别配对,无用堆积的订阅党报(猜的),摄影机也完成首尾注视家庭录影电视的的闭合,悻悻而归。形式想法都很不错的处女作,但感觉年轻的一鸣对慕伶伟明的情感还是稍显揣测,父母的两段把握不太准确。小演员原来是和刘德华演过电影的童星,朗园林象。

38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7.0 想了想还是3星,个人非常不喜欢伟明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处理,前面两个都是极具生活化的记录,细微到电梯的对话,厕所的闲谈,但是到了伟明似乎没有任何过渡直接开始变得静谧,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还好,结尾在车厢再一次回到生活化的节奏,这一次也是极具突然的,导演应该在伟明那里处理好衔接问题

43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还行

家里也有同样配置,病人爸爸,我要出国读书,一切都特别熟悉,熟悉到看到那个杀甲鱼的妈妈甚至有点恍惚,好像就是我妈,只是我比导演幸运,后来一切都恢复了原样,但我好像一直无法摆脱这种状态,谢谢导演给了我一个出口,直到今天看完电影,我才懂一些事。

48分钟前
  • 费伦(异端版)
  • 力荐

广州真是太南国风韵了 好多天桥好多上坡好多榕树(绿皮火车必有ksf红烧牛肉面这里还蛮脱胎生活真实的~)

53分钟前
  • saturdaylou
  • 还行

母亲慕伶穿过狭长惨白的病房过道,父亲伟明走过斑白晦涩的宾馆廊道,男孩一鸣越过拐弯逼仄的学校楼道,他们都在自己人生的盲道里试图拨开云雾寻找到一个清晰而疗愈的出口。电影里最快乐的片刻,是父子挤在列车车厢的单人床笑着闹着唤母亲也睡过来,这镜头戛然而止,变成死别之后,残留的人在世间平静地活了下去。我于是明了片名改名的意义,溘逝的伟明从此留在了在一鸣的生命里,这即是:“小伟”。

5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小伟》对于导演来讲是对一段生命时刻的回溯,足够私人且无法复制。所谓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便是如此。将刻骨的生命体验再次呈现,必然是动人的。但从创作的角度来讲,《小伟》的问题又是非常鲜明的。三段人物,三个角度。看似是对不同人物的心理剖析,但其实也是对群像式家庭剧中错综复杂的情节交汇缺乏足够的自信和把控力。这点在三组人物的描绘比重上也可以很清晰的察觉到。末段父亲关于乡愁的超现实段落,在整体节奏性上也有些割裂。对于导演黄梓来说,有没有才华,还要看之后的作品。但这种真切的创作态度,一定是没错的。

1小时前
  • 土嗨八贤王
  • 还行

1小时前
  • Xiaohuu
  • 较差

反而是前半部分写实的内容更打动我,但也仅是浅尝辄止

1小时前
  • 无名
  • 较差

网络电影吗?

1小时前
  • Vivian
  • 较差

截止目前为止,本年度在影院中看到的唯一一部可以毫不保留地打五星的作品。孩子向往不可知的未来,丈夫怀念过去,而母亲苦闷地住在现在进行时中……描述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并不是一件罕见的难事,但是做到让破碎的家庭恰好地与彼此和观众和解——真的很厉害。而超出主题之外的,还有那些用小成本描绘出的南方冬日图景,在广州最冷的时候仍可以用灰色的卫衣抵御寒冷,那种潮湿不安的燥热刻画得很仔细。而常被人认为是“炫技手段”的长镜头也很是加分,惊艳于调度和演技之余还让人感到一种类似于“跨越时间的山坡”的奇妙体验。在滚staff的时候也才太惊奇地发现居然主演都是香港人——因为这实在是一部太道地的广东作品了。总之就是看到一半觉得是年度十佳,却又被作品本身的优秀直接在心中列入年度前三的作品。希望能够公映!

1小时前
  • 匣中猫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