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被<黑金>的色彩深深迷住了,黄沙滚滚白袍翻卷,蓝天浩荡绿巾飘扬。
首先是两位父亲夺人眼球。
大众情人安东尼奥老得太有味道,将一个老于世故、贪婪却又不乏人情味的纳西布刻画得栩栩如生,真是服了他那阿拉伯口音的英语,全剧组的人都专门练吧?
对手埃玛真是帅,睿智执着。
被打动的一幕幕:幼年蕾拉把花悄悄地换了一个手;新婚之后蕾拉去见父亲时的惊艳,有一个凹的下巴真动人(让我想起道格拉斯);奥达回家后舌战群儒孔明风范,要读书呀要读书;奥达和父亲一起洗礼,阳光下优美的双手和父子之情;奥达抱着濒死的兄弟阿里;最后蕾拉一袭蓝袍在绿洲中幸福的样子...感动你的那一瞬呢?
养父的战败实在不能理解,只能是导演强加的意图,这种不负责任的意图的推动了整个后期故事的走向,因而使得故事结尾走向虚无。
很难相信一个拥有充分装甲车迫击炮和飞机的部族怎么就不明不白的被骑骆驼的步枪奴隶军团所彻底打败,难道这是一场意大利式战争?
难道是养父过于残暴其手下离心离德故意失败来反对他?
不应该啊,纳萨比国王是如此的怀柔,对待自己最大仇人的孩子也是照顾有加。
相反生父刻薄寡恩毫无爱心,置自己的弟弟于不顾,而且手下还是一群僵化愚昧的卫道士。
导演究竟是在搞笑还是在宣扬反智主义?
一个电影导演如此煽动人们discriminat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有意思吗?
奥达终身没跨出城市半步,一直泡在图书馆,第一次上战场就指挥若定打破敌军,并彻底扭转战局,迈高,天使下凡了,连圣女贞德也不敢如此嚣张吧,人家复联个个体态迥异还要训练有素的,这笔装的连三星都没有了。
画面给一星,体裁给一星。
不能再多了!
是我的价值观有问题吗,我反而觉得主张挖石油的酋长更加开明有远见,如果换到中国背景下那可不就是改革开放吗……为什么简介中变成了反派??
置民众于落后贫穷之中的信仰难道比进步的社会环境更加重要?
挖石油固然是为了赚钱,但赚钱就是原罪吗?
赚到的钱为民众带来了切身的利益,在我看来并不算坏事。
那无数因霍乱而死的百姓、因难产而亡的妇女,在我看来只是上位者自我陶醉的牺牲品罢了。
好吧说说影片本身。
剧情其实挺无聊的,主角金手指开得很明显,见坦克杀坦克见飞机轰飞机,死亡之后还能复活......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但电影本身多少还是为我们展现出了比较小众的阿拉伯世界,从文化多元角度还是给多一颗星。
PS:影片最后Leyla在城门外迎接凯旋而归的丈夫时我简直抑制不住一路压制过来的吐槽心了......你老公打着和谈的旗号让你求情放他回归部落,结果最后带领大军一路杀将而来还杀死了你的亲哥哥,末了你就笑意盈盈地说一句“我们有宝宝了哟”就结了?
虽然主角这么做确实有其苦衷,但难道连问都不问一句?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看来阿拉伯重男轻女的习俗还是情有可原的……
情节缓慢但还是很有看头的电影,把这个电影看一两遍你会觉得,它是不是和教父的情节非常相似!
~~一样的文弱的具有智慧的领袖,在父亲去世后执掌大权。
连老酋长的性格和老教父的性格都很相似。
可以说黑金就是教父的阿拉伯版,只是把黑帮片用这样的方式演绎了一遍。
我是一个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从小受到《古兰经》的熏陶,并且本科毕业后专程学习了我民族的语言——阿拉伯语;我又是一个喜欢写字、看书和思考的人,我之于文字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从这两个角度来讲,今天看了电影《黑金》忍不住“唠叨”几句,和各位分享。
这是一部讲石油的电影,准确的说,是讲阿拉伯人面对石油和固有传统之间选择的一部电影。
影片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介绍石油给阿拉伯人带来了多少财富,或者石油让这个文明古国有了多少翻天覆地的改变。
但是又从很多的细节中去折射这两个点。
电影开头给我留下一个印象很深的镜头,阿拉伯酋长说了一句“原来我们和英国的差距是一千年!
”面对疾病,面对贫穷,面对征战,面对缺水,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阿拉伯人也曾无望,但是他们没有抱怨,没有自暴自弃,他们聆听信仰的声音,他们用虔诚的心向至高的真主安拉祈祷,所有恶劣的因素没有打垮他们的心,爱和血汗是最珍贵的东西,人性至善。
但是美国人在这里发现了石油,是现代化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
可是,但凡先进,其最初的萌芽总会面对旧势力的阻碍,也或者说石油会给这方土地带来财富,但是也会带来难以预料的未知。
争夺“御黄之地”不单单是部落间的斗争,也是先进和传统的较量。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里,谈到为什么阿拉伯世界会落后、偏执的时候,他认为是因为阿拉伯世界里电脑、网络等技术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何帆先生翻译作品时,在这一点上对其提出异议,认为弗里德曼出于对技术的痴迷下此定论,从而忽略了意识形态的对立,霸权国家的干预,殖民主义和名族主义遗留的历史问题,以及石油争夺等等。
阿语课上朱老师说,因为阿拉伯人民过于沉溺于历史当中,对阿拉伯帝国的兴盛念念不忘是其无法在当代继续强盛的根源。
以前看书的时候记得这么一句话,对老师的这个观点有很好的佐证,原话不太清了,大意是“你越自信,就越不愿意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之中。
缺乏自信会让一个国家(个人)不断地回味过去,充满自信的国家(个人)则更愿意放眼未来。
”。
而看了这部电影除了基于上述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观点外,又有了新的感受。
阿拉伯是一个有信仰的地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古兰经》是几辈人传承下来的经典。
它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并陈述出伊斯兰教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宗教的不同之处,即“宗教生活化,生活宗教化。
”所以人们根据《古兰经》去判断、抉择、行事…但是《古兰经》毕竟是先辈智慧的结晶,而社会却在不断的向前。
当意识形态的冲突出现的时候,该如何去化解?
这就难免会让人联想到,《古兰经》是否阻碍了阿拉伯世界的发展?
或者说对《古兰经》的曲解,成为了很多人守旧和放弃进步的借口?
还是说现代化的发展和《古兰经》里所倡导的世界有不同?
这一点我还不敢说…我需要更多的佐证和知识的积累。
作为穆斯林的我来讲,虽然有了这样的想法非常不敬,但是我在心里对至高安拉非常敬畏。
所以电影刻画了奥达这一形象,用另外一种形式向观众显示了“内圣外王”的境界。
一方面紧跟时代潮流,将安拉赋予的这片土地的石油予以开采,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熟背《古兰经》的哈菲兹حافظ,他能够用更高明的思想,去理解《古兰经》的意义,和父辈们去谈论自己的想法,并坚定其选择。
他的父亲不想开采石油,因为《古兰经》里没有写到可以开采石油,他认为那些油桶轰隆会改变这一地区的平静,是对安拉的不敬。
传统人捍卫古老信仰,认为御黄之带所带来的利益只是一时之乐,所以将对支持采油的那萨比部落发起战争。
而奥达说,“我父亲总是敦促我多读古兰经。
我很惊讶,这么多虔诚的教徒聚集在一起,却像野兽一样叫嚣着战争这一被可兰经所谴责的行为。
如果真主不想让阿拉伯人拥有石油,他为什么会把石油埋在我们的土地里?”分析一下奥达王子,虽然影片的描写有神话角色的嫌疑。
不过这几个方面抓的还是挺准的。
给我留下深刻影响。
第一,在幼年和青年时期博览群书,安静沉淀。
成为其日后发力的强大积累。
值得学习。
一个人的习惯、知识和才能的积累,也许是默默无闻的,但是那些不负光阴的努力会刻画你的人格,会成为你有别于人的闪光点。
第二,战争中的智谋和策略。
那萨比的儿子在战争中死去时,奥达仰天而问“这就是史诗中歌颂的战争吗?
”,阿里说“是的,没想到你如此精于此道。
”。
并且凭借十足的能力征服了整个南部的所有部落,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积累的爆发。
第三,对父亲,对妻子,对人质,对陌生人,对…所显示出来的善良、仁义和责任。
这些人性中最本质的美,也是导演渴望向世界传达的东西吧。
正能量永远不过时。
第四,唯才是举。
他在影片最后没有处死那萨比,而是将他委派美国做石油谈判的阿方代表人,和《猫鼠游戏》里面莱昂纳多饰演的弗兰克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
真正优秀的领导者,更有一种大气,能够对人才作出合理的安排。
第五,You know my son, the greatest gift in the man's life, is love.知道吗,孩子?
男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爱。
张洪仪教授以前说“阿拉伯语是深井中的声音”。
我一直在想这句话什么意思,慢慢的有了一些想法:在沙漠横扫的阿拉伯世界,水之于阿拉伯人的重要性无以言表,而这句话不单单是指阿拉伯语发音深发音难,也不仅仅是说阿拉伯语历史恒久深远,更表达了这方土地的人民和水深厚的感情,有水井的地方,孕育生命,才有了阿拉伯语。
阿拉伯谚语,“It is said that every man has three tasks to accomplish in this world. To plant a palm tree, to dig a well, and to father a son.据说,每个男人来到这个世上都要做三件事:种棵棕榈树,挖一口井,还有生个儿子。
”写在最后:自然资源不发达的地区,犹如日本。
充分发挥其国民的智慧和勤奋,懂得借鉴并学习。
古有向中国学习唐文化,后有向美国学习现代化,如今借着全球化的列车,始终向前。
历史问题和传统纠结比较少的国家,犹如美国。
建国虽只有三百多年,但是生于逢时,靠着头脑,自由和创造力构建成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甚至“统治”整个二十世纪。
资源有,历史久,人口多,国土也不错的国家,犹如中国。
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历史最大的意义在于“借鉴”,虽然中央集权制多为诟病,但是统治大国又需要这样,虽然曾经历史很辉煌,但是闭关自守就会落后挨打。
如今也在不断中调整,调整中发展,并初见成效。
而阿拉伯世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众所周知。
但是安拉恩赐他们石油。
这群人靠着信仰的力量,传承有着1405年历史的《古兰经》。
虽然征战不停,和现世的发展格格不入,好像“名声”不太好。
但是历史不停的前进,未来很多东西也会被改变,但凡需要时间去证明的,我们都无法预知。
最后,借用阿语界史希同教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阿拉伯世界的希望,在海湾。
”
本着为迪拜行做点功课才看的电影,却收获不少。
看似平淡却值得品味的小电影。
看得比较零碎,打算找时间静静地二刷。
文明从来都是时间堆积出来的产物,所以必然时时刻刻面临着新与旧,变与不变的挑战。
有时候没有信仰的我们真的很难想象生于沙漠,葬于沙漠一族人如何熬过一生,透过电影确实能发现,金钱对于信仰坚定的人而言有时候并没有那么大吸引力。
想起来影片中奥达父亲对奥达说,《古兰经》上说儿子唯一能够反抗父亲的时候,是父亲告诉儿子不要再相信古兰经。
理解和学习很重要,我也曾经是个恐伊斯兰派,第一次去西宁一个人走在路上还有点战战兢兢。
但是越深入了解,越会发现其实伊斯兰教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怕。
可怕的始终是哪里都存在的小部分。
宗教毕竟是阿拉伯民族的文化脊梁。
虽然从导演到演员都是非阿拉伯的“外来者”,个人感觉没有太大违和感。
奥达父亲很帅很man!
蕾拉公主很美,意外发现是贫民窟百万富翁的女主。
跑龙套被救的骑马女仆竟然是沙漠之花女主。
故事很简单,仿佛一首史诗。
豆瓣上评价不算高,但我看完却感叹良多。
这应该是头一次接触穆斯林的近代史和文化。
我的第一感叹是,我忽然不那么反感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了。
在发现石油之前,穆斯林们要在阿拉伯半岛严酷的自然环境生存下来,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宗教维系约束,提倡团结、正义甚至极端到以暴制暴的价值观。
这种真实的暴力冲突折射出男人们为了生存、为了维持社会秩序所作出的努力,这一切透视出强大的精神信仰绽放出的迷人之处。
是呀,一个能在这世上生生不息的民族,一定都有着它自身的魅力。
穆斯林这样一个庞大的族群,它的文化里面包含着他们赖以生存或者说衍生繁衍出的伦理道德,这些伦理道德也许有黑暗落后的方面,可是更多的,可以折射出民族繁衍生存中留下的人性光辉。
需要的就是想《黑金》这样的电影,用更通俗易懂、直观便捷的方式,把它传递给全世界。
真希望能够有多一些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了解这些文明。
可是,物质文明的车轮转动得太快,我们被迫不停的提速来追赶这一切。
更多工作时间、更多的学习时间,而这一切,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是更多的快乐?
更多的幸福?
显然不是。
有什么办法可以停止下来吗?
其实我看一部电影就跟刚接触一个人一样,一般如果不是太寒碜太无厘头太不能理解太吐槽无力,我一般感觉都是好的方面。
如果一部电影总是让你无法猜测接下来“该”发生什么,那看起来还是挺,吸引人的。
比如那一枪直中男主脑袋,然后直接就没了呼吸,虽然醒过来被喊“真主”让人又觉得这个真可以哈,但当时那一幕还是让人心一抖:这怎么办?!
男主死了?!
难道这不是男主?!
因为我习惯性认为,有些事情就是得靠某些人主导的。
尽管我仍不够“真主”,不能预料所有事情往那个方向“主导”……图书管理员的故事告诉我们抱着书啃也终究能打天下的。
尽管里头各种科学伪科学的战斗及生活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拿来娱乐一下也无妨。
何必所有事都较真呢。
尽管如此我还是有好长时间都在那思考海水蒸馏了到底能不能喝……==尽管我想认为所有人都是好的,但当他们观念冲突的时候,我一般会选择一个目标去“追随”。
这下我犯了难,不知道同样像是执有善良与和平的野性的阿莫尔和温软的儿子奥达,究竟哪个更应当相信。
其实这也让我反省到,现实中,追随有时候不得不是暂时的。
总会有些东西刷新大脑,刷新认知,那些坚固在心里能够从出生到入土而不变的,便可谓之信仰。
比如爱。
不管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一部电影,但我相信,总有一些场景一些台词一些配乐一些剧情,能让人内心咯噔一下,或者突然融化一些。
比如阿莫尔他说:“爱,是男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比如那个女子说“鱼和水,离开了彼此,就什么都不是。
”她离去的样子很帅。
即使假装的也好,即使内心疼痛也好,那一幕场景,就是很帅。
什么都改变不了它帅。
有些人就是靠这样的潇洒帅气,活着的。
公主是幸运的。
她在暗室里扒着窗子看半辈子,能“看”到手她最爱的男人。
不过她不可能在沙漠中与他同生共死。
也许有过那么一瞬间,他的爱可以给了别人。
不过这不是悲剧,因为爱也许本来就无永恒的意义。
它存在,过,就是意义。
沙漠很壮阔。
因为残忍。
必须是残忍的广袤,残忍的荒芜,残忍的炙烤,残忍的干燥,残忍的永恒。
残忍的无聊。
突然就想念了三毛,想念了荷西。
我还是觉得电影不能太经常看。
至少不能天天看。
如果太容易动容,那动太多了就没了容。
即使如此,没有高频率看电影的我……还是常常把下场后满脑子波涛汹涌的思考感言慢慢再渗回庸俗的沙子中去。
长此以往。
不过这就是生活。
不断刷新的,闪回的,扰动的,阶跃的,也带着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的,生活。
皑皑对我自己吐槽无力了╭(╯^╰)╮PS:回归本性地说一句正常人类语言:我喜欢阿里,小伙子真太逗太个性了!
帅呆了!!!
啊啊啊!!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地点是在当时的阿拉伯世界(有网友分析说那个故事的原型应该是沙特)。
故事一开场画面就是漫天的黄沙,有两个国家的国王(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两个部落的酋长),两个部落才打了一场仗,战败的一方的酋长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对方的部落当人质,目的是为了两个部落的和平,他们才不会再为了名为“黄金之御”的一大片沙漠而再起战争,并且这片土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过了十五年之后,当年的两个小王子都长大了,大王子喜欢骑射,而小王子奥达王子喜欢读书。
他们像远古的阿拉伯人那样有着自己的信仰,延续着传统的生活。
此时老国王(当年的战胜国)正在苦恼怎样使自己的国家强大,因为他的国土都是沙漠,缺水,种农作物也不行,由于交通不便就算做贸易也不行。
这时美国一个石油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这片土地上,他们告诉老国王名为“黄金之御”的地方有石油,石油就可以换成美元。
于是老国王让美国人来开采石油,他的国家迅速的富有了起来。
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王看不下去了,因为之前立了誓的,这片土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现在对方居然开采起了石油。
两个国家因此事出现了分歧。
这时做人质的大王子想逃回国时被打死。
老国王收了文弱的小王子做女婿。
奥达王子以使臣的身份回到自己的故国去说服父亲不要发动战争。
当他回国以后发现他的父亲包括所有的大臣都是无法变通的顽固份子,他们都狂热的穆斯林,所有的行为准则都以《古兰经》为基准,他们对外来的文化完完全全的排斥,认为那就是恶魔。
他们叫嚣着要发动战争。
而在这时,老国王用自己的财富收买着周边一些其他的部落。
奥达王子的父亲对此的看法是,用钱能买来的东西都不是最珍贵的,而只有爱和信仰才能永恒。
奥达的父亲让奥达带着几百个死囚穿越沙漠(在片中是真主之家,是一片死亡)之地,奥达带着部队在沙漠上前进不仅要战斗还要克服一些致命的困难。
(这部份的戏是最好看的),奥达虽然文弱,但他坚毅又充满了智慧,在途中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并收服了南方的部落。
老国王派出了所有的人去对付沙漠中的奥达,而奥达的父亲则带着部队直导老国王的城市,老国王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认输了。
这时奥达也带着他的人马与父亲重逢了。
奥达的父亲要求奥达把美国人开采石油的工具收起来,并且永远不让这里再开采石油,因为他怕以后越来越多的异教徒来到这个地方来改变他们。
奥达不同意父亲的看法,正在争执时他父亲被人打了黑枪打死了。
奥达父亲的死代表顽固的一方势力死去。
奥达接管了两个国家成为了新的国王,他不像老国王一样唯利势图,也相信爱与信仰,又不像他父亲一样的顽固,他找到了中间的平衡点,把他的国家治理得更好。
我想导演不仅仅只想表达权力和利益的争夺,他还想表达宗教与文化的隔阂是人们战争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矛盾不能调和,剧中奥达父亲的死让顽固势力暂处于下风,这才让故事得以完满。
本剧的结尾看得出来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世界确实是野心勃勃,他们想找到一个平衡点,但真的做得到吗?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故事非常不错,题材非常的好,可惜觉得除了那个保守的国王刻画的很给力,还有那个医生王子和女奴隶也挺生动的,其他人演的都挺一般的。
故事发展太快,就是叙事,亮点不够,情感不到位。
说白了导演把握不了,主角也不够给力(不过越看越帅)。。。。。
画面的确漂 亮。。。。。
没有达到预想效果
图书管理员是一个神之职业。
让驴踢了
除了风景什么也没留下的电影,大段的两人对话场面,让人实在是困啊。书呆子男主角发挥了知识就是力量。架空的历史吗?
好无趣,两星给风景和屋内布置
世上任何可以用钱到买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
关于现代性的讨论被浓缩为一个处于两种心态之间的本土英雄的故事 并以沙漠的大地史诗形式展开。在挟洋自重与保守返祖之间 故事并没有找到新鲜的切入 骆驼对装甲 战马冲机枪。沙丘陷落了装甲 勇气打败了武器 父亲的骤然离去与岳父的战败都没有给年轻的埃米尔带来新的思路,最后无非是想变被动买办为主动参与 让岳父进美国石油公司董事会 让本土的石油资源并入了西方全球化的体系。只是男主自然是不知道西方人比他岳父狡猾万倍 而这个系统在没有武力的地位之前鲜有阿拉伯人的话语位置。阿诺的沙漠影像宏大但缺少生活与生产的触觉质地 更像是孤独星球一样的旅游片风格 而阿拉伯人的故事得西方人来讲、西方演员来呈现 甚至最后满足西方式的观看欲望更让整个电影更加悲哀。最后 男主是迷茫的 就像无法主导命运的阿拉伯诸民族
和火星上的约翰卡特很像啊,可以改名叫沙漠里的奥达了
图书管理员的成长之路
拍的不错,主旋律已经和世界靠拢,金钱石油权利,就是太拖拉,一个半小时其实就可以
剧情太迷了,要不是马强的脸就要坚持不下去了。。。还有这片是有点像阿拉伯的劳伦斯,只是差了十个the Yellow Belt而已。
从中可以看出阿拉伯世界介入西方大家庭的无奈和必然。
知识改变命运啊,一个弱不禁风的王子被安排在图书馆工作,直接导致后来他在领导反抗斗争取得胜利,只是前段铺垫太冗长,后半部分冲突才开始逐渐精彩,我们都羡慕生活在石油之国的人,他们实在是太富有了,然而这世上所有的财富获得史都是一部献血斗争史。
典型的小题大做,大气磅礴的摄影和荡气回肠的音乐显得情节发展平淡乏味,故事内容单薄空洞,主题概念含糊不清。不过片中给骆驼的几个特写都很点睛,直抒战争背后那些无辜和代价,却反衬了个中角色面部的僵硬和感情的寡淡。
披上头巾骑上骆驼的美国英雄主义大烂片
看的时候有快进的欲望
点点点
闷到...一开始以为是讲述石油利欲之争,然后是家族复仇夹带宿命爱情,接着到冒险动作片,最后尼玛搞了个救赎文艺结局...
片子一般但是拍出了阿拉伯风情。
至少没睡着。。。
我觉得不好看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