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翟天临事件,电视剧《老中医》还未开播就被要求删除翟天临的戏份,因此反而引起了关注度。
该剧由毛卫宁导演,陈宝国、许晴、冯远征、陈月末等主演,翟天临主动要求零片酬参演,导演毛卫宁还为此设了奖项。
不知道如果翟天临戏份全删了是否会影响整个故事的流畅性。
算上《老中医》,这已经陈宝国带儿子陈月末第6次演戏了,真是上阵父子兵。
包括电视剧《智者无敌》《强者风范》《正者无敌》《义者无敌》等四部电视剧,也就是说英雄无敌系列电视剧六部陈宝国带陈月末演了四部,还有就是2014年的《老农民》和目前马上开播的《老中医》。
自英雄无敌系列之后陈宝国又出演了“老”字系列,《老农民》豆瓣评分8.5,但是,这样的成就似乎也和陈月末没多大关系,虽然陈月末在剧中出演陈宝国饰演的牛大胆的儿子狗儿,但是该剧播出后让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是几大主演,冯远征、陈宝国、牛莉还有蒋欣。
此番《老中医》是继《老农民》之后又一“老”字号电视剧,这是陈宝国第6次带儿子陈月末演戏。
陈宝国本身并不愿意让陈月末入演艺圈。
因此陈月末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但是,有着陈宝国这么一个优秀演员的父亲,陈月末始终还是想在演艺圈发展,因此也在电影学院进修导演课程等等。
最终在英雄无敌系列电视剧《智者无敌》里面给自己争取了一个角色。
之后陈宝国在之后的英雄无敌系列基本都带上了陈月末参演。
但是,英雄无敌系列电视剧并没有让陈月末走红,最多也就混个脸熟罢了。
非科班出身的陈月末这么多年下来,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走红,2015年,陈月末终于做了一次主演,出演《大宋女镖师》男一号赵元佐,但是该剧现在连个播放源都没有,豆瓣也没显示有评分,不知道到底什么情况,同样之后的《突击再突击》陈月末也出演了男一号,但是,由于剧情太烂,依然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激起太大的浪花。
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的《老中医》,陈宝国和陈月末再度出演,两人为了角色都进行了减肥,《老中医》中陈宝国饰演老中医翁泉海,为了演出老中医的仙风道骨,陈宝国进行了减肥,而陈月末在剧中饰演出身贫寒的小铃医高小朴一角,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陈月末在进组前也减肥20斤,另外,陈月末还学会了把脉,还读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
《老中医》整部剧拍下来大概1600多场戏份,小铃医的戏份就占近三分之一近500多场的戏份,可以说戏份还是相当的重。
不知道此番陈月末能否走红,娱乐圈星二代走红的也并不少,比如杜志国的儿子杜淳,陈凯歌的儿子陈飞宇。
当然也有捧不红的,比如洪金宝的儿子洪天照,不怎么演电视剧的洪金宝带洪天照和范冰冰演《特警飞龙》出道,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洪天照也没红起来。
所以,最终还是韩雪说的那句话在理,“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因为某些时候的确需要契机和一定的资源和机会,但是,有了机会之后能否持续走红,就需要看个人的天赋、演技和能力。
陈宝国在陈月末出演了《强者无敌》之后曾表示“(陈月末)表演方面的悟性还比较高”。
但是,陈月末眼神略微凶了点,演技总感觉单薄。
所以,只能寄希望岁月的成长来克服,也不排除大器晚成的可能,娱乐圈大器晚成的例子不是没有。
宣扬中医就要贬低西医?
我以为能以中医为背景结合时代讲一个宏大的故事,结果就搞出个中医打败西医?
中医的精华没讲多少,故事情节也乱得很,小朴的妈妈说挂就挂,军阀坏蛋说抓就抓?
拜托,能不能别这样无脑的给长辈们洗脑,宣扬中医万能论,能不能多说说中医是怎样传承下来的,以及中医传承过程中的遇到困难和如何一步步去槽取精变成今天的中医的,让我们真正的去了解中医的前世今生,激起我们对中医的信心,同时也要让我们认识到中医的局限,别最后一部剧看下来,只是为了让大家以后得病都指着那服中药。
真的,对这部剧真的很失望,就这样吧。
老中医最后4集今天看完了。
翁作为上海大名医,在抗战已经爆发,国民政府都迁都重庆的前提下。
而且已经被日本人抓过一次,死掉了几个好友。
九死一生后被放回来。
居然还若无其事的继续在上海开他的医馆。
等着日本人再来抓第2次。
这智商也是没谁了。
而那个医生出生的日本军官最后也是搞笑。
说了一句翁是硬骨头,就不杀他了。
日本人想得到的秘方翁和他的老婆都知道,为什么杀他的老婆,却不杀翁呢?
中医威武还是主角光环?
纯粹为了煽情却掩饰不了满屏的尴尬。
这个五星好评全部给许晴,没有许晴这将是一部索然无味的电视剧,虽然葆秀的戏份因为某些见不得光的人的操作被剪掉很多很多很多,但哪怕只是一秒钟一个眼神都可以感受到许晴的演技!
其实有时候人啊还是生活在阳光里更好一些,观众的口碑不是靠戏多戏少,还是那句话 有演技 哪怕只有一个眼神也可以捕获观众的燃点!
其实我还是非常期待该剧能放出完整版,不然当初宣传的点完全对不上,而且这剧现在紧凑的脑补都补不出跳跃的剧情。
希望演员的付出被尊重吧!
男主演戏永远一副脸谱化的表情,其二代更是让观众如鲠在喉,真的奉劝一句不是那块料就不要来浪费时间也糟蹋了别人的付出。。。
看了两集老中医。
有很多好的地方,比如卡司,比如美术,节奏也不错,都像是在暗示一个回肠荡气的故事即将登场。
很快,我失望了。
因为,故事,至少在头两集中,违背了剧作的一般规律。
规律有很多,但是有些是最基本的,比如,人物要让人有“共命运”的感觉,再比如,情节抓人的程度和剧中人物可能付出的“代价”的大小成正比。
开了一剂没毛病的药,快见阎王的患者未遵医嘱服用。
硬生生的毫无铺垫的说男主中医翁泉海被抓去见官。
翁先生唯一可能入狱的原因是法官的脑残,接着随便找个理由又把他释放了...法庭上照旧套路一遍大义凛然。
如果还指望观众为男主可能付出的“代价”而揪心的话,那实在是有些矫情了,因为所谓“代价”在剧中显得如此苍白和随意。
另外,也根本没有什么反派设局陷害之类,只是病人和家属倒霉蛋一般胡乱服药,所有医生开的方都没错,就莫名其妙开始打官司,最多两个中医同行怕惹事儿能躲则躲耍些小聪明而已,剧情设置如探囊取物一般单调,连阴谋的边都沾不上...再要求观众和人物“共命运”,可能也是想多了...敲黑板:“代价”的设计在故事创作中,尤其在开局中,需要反复推敲,因为,它会给观众一个看剧的理由。
看到翁泉海,被翁晓杰逼问是不是要把她嫁给傻子,翁泉海沉默的时候。
特想问一下导演 拍的什么玩意 你是怎么把主角塑造成一个让人厌恶的形象的 是现在电视剧都这样了吗 主角瞻前顾后的到底在怕什么 电视剧名字是老中医 前半部分还好 可是后半部分我没有看到一点一个成熟的中医是怎么治病济世的 全部都是狗屁倒灶的事 演员演技都是在线的,特别好 导演 编剧烂成一坨shi
一、现实中的中医中药遗存大学三年级的寒假,在放假之前猛吃了几顿火锅,顿顿没少了鲜椒蒜蓉的蘸料。
自四川回广东后没几天就开始发病,扁桃体炎,嗓子眼火烧一般。
我事后想,火锅+鲜椒蒜蓉,对于我而言真的是炸弹组合了,加之广东的环境气候本来容易使这个病发出来。
至于广东为什么不适合吃辣,为什么容易上火,在此不赘述。
在此之前,我的疾病治疗方法一直是中西各占一半。
这次首先我尝试了西药,各种各样的西药药丸吃了半个月啊!
可是我不但病没有好,而且整个人浮浮肿肿,脸色也变得暗沉。
我知道,是药三分毒,我是这些西药副作用积累起来了。
我心里一直到今天也不否定西药的功效,但是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吃西药了,是时候换一种治疗方法了。
于是我问了一些亲友:哪家凉茶铺的凉茶效果好。
然后我就去凉茶铺里每天两次连续三天喝店铺里老阿姨推荐的“消炎下火”的凉茶,然后第二天开始明显好转,第三天已经没有什么不适。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不是说西药不好,但是可能我的身体它就更适合中医药的治疗方法。
而广东的凉茶,那也是出了名的,即使在今天西医医学如此发达和普遍被接受的时代。
凉茶,在中医里,就有点像铃医的药丸子,它没有专业医生开具药方,而是各种药草熬制针对某一类而非某一种疾病的。
去年我老父亲说一直不舒服,一边脸肿痛,先看西医开了消炎药,也是不见好,我直接给他买了两杯凉茶。
喝完病情好转,又再买两杯让弟弟给他带过去,然后病就好了。
二、中医何至于没落我一直觉得某段历史时期的“破旧立新”,废止文言写作和繁体字,废止古之礼仪制度,废止中药等等,实在是有点矫枉过正而贻害无穷。
当时为了配合政治运动而对于这些国粹不加甄别一刀切,一棒子打死,真的是等于革了我中华文明的命啊!
一直很羡慕英国人的温和,改良而非革命,有时候确实更有益处。
我们的民族在建立新朝代或者新文化的时候,总是喜欢推倒过去的一切。
对旧物,是如眼中钉肉中刺。
可是,过去,现在,未来,它是连续而一体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文明之中繁星闪烁,这些光芒古时照耀先辈们,如今其实也一样可以照耀我们,星光流转,永不寂灭。
三、正确看待中西医之价值讲回中医,我其实是个外行,我仅有的只是自己的经历和粗浅的认识。
中医确有其价值所在,是延绵数千年的中华智慧和瑰宝。
医生无论中外,它都会有庸医;药品,也无论中外都有好赖和副作用。
过度的赞誉西医的先进和过度的贬低中医的价值,在我看来,其实都是迷信,偏听偏信!
我何出此言?
现实里实在有鲜活的例子。
我一位友人的母亲,罹患乳腺癌,在现代医院进行了癌症治疗,放疗化疗和切除手术。
做完这些治疗虽然去了半条命,但好歹控制住了。
一年后却又换上宫颈癌,也是切除和化疗放疗。
他母亲真是很听医嘱,一个项目也没漏。
可是不久后,到底还是发生了转移,医生要求切除一段肠道,但是以后就无法正常排便了。
患者和家属都认为,这将失去了一个人的尊严啊,病到这份上!
而且是切了也还是可能恶化。
一家人真是愁翻了天。
各种各样的办法都在尝试,但是都以西医为基础,甚至去泰国买特效药。
但是一直不见好转。
去年底,他就想最后试一下中医。
他最后找到广州天河汉方诊所,主治医师姓陈。
第一次看诊,首先要求病人戒荤腥改吃素。
然后开了第一副药方,还配有两种独家研制药丸。
一个疗程后复诊,又开了第二副修正药方。
春节过后,他陪母亲去西医院检查,果然各项指标都降下来了,病情大幅好转。
不得不承认这传承几千年的中医确有其不可忽视和磨灭的价值。
但是现实里面中医不受普通民众的待见,除了咱们的历史原因,其实也说明中医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而中医的进步需要我们首先认可它的价值,再则就是需要新鲜的血液传承,把先进的医学理论运用到中医的改革中。
让中医能够“古为今用”,让中华文明之火在今天继续发光发热。
四、对于中医改进的几点建议下面是我这个外行对于中医改进方向的一点点思考。
其一,百病千方确实体现出中医的精妙,所谓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但是另一方面,也确实透露出中医的庞杂和系统混乱。
因此应该有必要改进和完善一下中医内在之体系。
其二,针对的则是中医医者。
中医毕竟是久远的医术,而且现在不成体系,因此容易滋生出一些骗子医生和庸医。
故而大力发展传承中医的同时,要管理和整治这些无良医者,不要让他们鱼目混珠,败坏了中医的声誉。
其三,也是《老中医》的一个主旨,古方也需要改变和改良,不可固步自封,应该适当创新和吸纳新鲜血液,让中医保持生机活力。
最后当然是希望无论中医西医都能够药到病除,希望我们的医疗选择更加丰富多样,我们的医疗体系更加亲民和完善。
中医从业者和研究者,抬起头来,中华千年文明值得你们骄傲地抬起头来对面全世界的眼光和评价。
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江苏孟河翁氏医派的后人翁泉海到上海滩立足,并立志弘扬医道传统的故事。
初到上海的翁泉海自医好了几位疑难杂症病患者后,便小有名气,逐渐在上海站稳脚跟;之后开堂授课,普及中医知识;在中医中药生死存亡之际,他与上海中医药学会的另外四名中医赴南京请愿,此后更是声名鹊起;通过与西医浦田在中西医擂台赛上的较量,他更是认识到双方各有所长,二者的关系并非是对立,而应是取长补短的共存关系,应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之后整治了中医界为神为仙,称神称仙的邪恶风气;1937年上海沦陷,翁泉海同葆秀、高小朴等一众人,誓死保护“陈芥菜卤”的秘方;最终,翁泉海传人的重任交给了传宝,是救了葆秀一命之人的孩子,是英雄的后代。
至此,翁泉海完成了对中医医道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那么,翁泉海所坚守的、弘扬的医道精神是什么?
纵观全剧我认为,是“医者要治病救人,仁心仁术,为了让中医得到更好的发展,流传得更久远,还要有敢于疑古的魄力,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够兼收并蓄。
” 关于治病救人,是通过上海三位名医吴雪初、赵闵堂和翁泉海的比较衬托呈现出来的。
纵观三位的一生,身为医生,吴雪初更多图的是名,他热衷于结交达官贵人,将与他们的合照挂在诊所;赵闵堂图的更多是利,他好收病人的谢礼,更看重自身的利益;而翁泉海为的只是治病救人,从不多收诊费,不收礼,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医者须厚德精术,求真求诚,求正求善,方能够实至名归。
”他将德放在术前,在他看来医德比医术更重要。
治病救人就难免要涉及医患关系的问题,三人也都曾遇到过,但处理方式却有所不同。
吴雪初给一位白血病患者诊治时使用了祖传的针刺疗法,导致其出血不止最终亡故,患者丈夫找上门,而吴自觉理亏,试图破财免灾,但那人却借此机会敲诈勒索,吴仗着他墙上的那些“老神仙”与患者丈夫硬碰硬,在牢里他还幻想着那些“朋友”会救他出去,没想到最后竟是翁泉海伸手帮了他,证明患者的死亡与吴并无直接关系。
赵闵堂遇到这种情况的第一反应是躲,是拖着。
譬如胎死腹中的孕妇是如此,狂症病人乔大川亦如此,遇到治不好的病他便不想管,以免砸了自己招牌。
翁泉海与二位相比更冷静淡然,处理得也更稳妥。
如果药方不见效甚至致病患死亡,他并不急于与病患或家属争执,而是先安抚情绪,并查看自己的药方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调整。
这也许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医术有足够的自信,如若涉及医疗事故,病患一纸诉状将自己告上法庭,只要他笃信自己用药得当,也并不慌张,因为他问心无愧,如故事开头因误服两种药而亡故的老爷和得了狂犬病的孩子。
由此也可以看出,处理医患纠纷时首先应着力找到问题所在,症结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推诿。
关于疑古的胆魄,则体现在翁泉海开讲堂时对传统经典的质疑,以及对翁家祖传秘方强肾固本汤的改进两方面。
自翁泉海在上海滩站稳脚跟后便开堂授课,给听众们普及医学常识,并纠正一些历来的错误认知,如吃什么补什么等,他的父亲指责他不尊重经典,是数典忘祖之辈。
但他却说:“国医不泥古方,又不离古方,师于古而不泥于古,是谓良医。
”我们现在也在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怀疑精神在当时着实难能可贵。
而赵闵堂紧随其后也开设讲堂,他二人的观点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两相抗衡之下如针尖对麦芒,仿佛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我认为这两人的观点无所谓正误之分。
因为赵闵堂代表的更多是“现实”中的想法,而翁泉海则代表了“理想”中的医生。
但这二人在之后不断的交往争斗和相处中看到对方的可贵之处,逐渐由对立到惺惺相惜,最终成为挚友。
另一个是翁泉海改进祖传秘方强肾固本汤。
他认为此方有疏漏需加以修正,做出此举需巨大的勇气和胆魄,这件事注定会面临重重阻碍,因为这不仅仅是怀疑的问题,而是不敬祖宗,严重的话甚至会被宗谱除名。
但当他面对翁家族人,面对二叔三叔时却毫不畏惧,因为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福泽后人,使翁家医派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实翁家二叔也早就发现秘方有所疏漏,但却没有翁泉海这样敢于提出来的勇气。
可见单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说出来的勇气和胆略。
至于包容的胸怀,从翁泉海主张“中西医结合”中便可略知一二。
自翁泉海赴南京请愿归来后,名望与日俱增。
日本西医浦田在饭桌上口出狂言,认为中医不如西医,翁泉海则忍不住辩驳了几句,浦田便提出要与之比试,看中医和西医到底谁更强,正是这次比试让翁泉海了解到西医的妙处,并认为如若二者共同为患者诊病,效果会更好更快,进而他主张中医应取长补短,而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不仅仅是对西医,对中医内部也应如此。
譬如后来得知的老沙叔是东北名医骆北风,他因病故去后托侄子将骆家几代人的药方和研究交给翁泉海;而陈芥菜卤的秘方想必葆秀在临走之前也交代给了翁。
老沙最后说得好,他说:“中医中药不是一人一姓的,是我们国家的,只有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有能耐的人,让他们发扬光大,这才是正道。
”是啊,这也是集百家所长之意,许多名家都将秘方私藏起来,轻易不会示人。
恐怕也是担心失去了一技之长而难以立足,但长此以往的话,一旦没有找到中意的接班人,也就意味着秘方的失传,这将是中医界的损失,是一大遗憾。
只有将自家的东西拿出来,一起不断完善改进,这样中医才能走得更远。
最后,不得不说,这部剧的剪辑混乱,情节过渡不自然,人物出场也不合理,不顺畅,很多事,很多情节安排得不合理,着实差强人意。
单说前面的几个疑难杂症病患者的出现,没有逻辑,也非循序渐进,好似是插曲,对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不大。
翁发现来了是真正的凶手,且栽赃嫁祸他人,心思缜密的他,怎么会让自己的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就连每次危险时都会出现的老沙叔也在很久之后才出来,翁与来了在房内殴打的时间并不短,为何大家没能察觉。
如果说夜深了,大家都睡了,为何小铜锣会在厨房熬粥给师父送去。
因而小铜锣的下线总觉得没多大必要。
以及最后几集的剪辑尤为混乱,有些不知所云,是仓促之下为之的吗?
真是可惜了……
我是一名电视剧迷,啥剧只要对我胃口都会追,而且基本不弃剧。
这部老中医一上映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奋,因为我就是出身中医世家,难得有一部中医的电视剧,而且又是黄金档,老戏骨的强强联合,都让我雀跃不已。
但是一连看了5集,我郁闷了。
这也太脱离现实了吧。
女主洗冤潜进宅子,跳水救证据,这让我感觉看谍战剧。
男主50多岁在上海还没闯出名堂,到底多大来的上海,而且居然去问男二的方子,这简直不可思议,学徒唱方子能不能看完再唱,别看一个字就唱啊,最扯的是铃医出去买药,就因为想着家中老娘的那口水买药迟了差点害死病人,宣扬孝道你可以先把药送来再回家啊!
真是无语了!
太失望了!
本人并着中医情怀打了三星,希望这部剧能够高开高走,毕竟是老祖宗的智慧。
按照惯例,一个电视剧的前两集,应该是精工细作,最下功夫,最有看点,最有卖点的。
现在前两集就这样毫无吸引力,令人怀疑这个剧有没有诚意,值不值得看下去。
首先是剧情幼稚得如同儿戏。
医生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看病,已经给家属讲清楚没法治疗了,开了安慰的药方,病人死了,家属不讲理,闹闹也会有的,哪怕把医生告上法庭,就是赔点钱罢了,医生能招来牢狱之灾吗?
也不知哪个年代才会有这种事。
这么说,清朝孟河名医马培之给慈禧病重的妹妹看病,病人也不治身亡了,慈禧是不是该抓马培之治罪了?
还赐啥匾额“务存精要”?
何况剧中这个病人又不是啥了不得的权贵,只是有点钱,老婆也痴痴蠢蠢的样子。
再说民国的上海,据我看到的实例,有人家宝贝的孩子吃了中医的药死了,这总是大事吧?
家属就贴小广告说庸医杀我儿,羞得那医生没法抬头,这已经是相当轰动了。
要是能把医生告上法庭,关进大牢,你说人家会不干?
至于冯远征和曹可凡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在那儿惶惶不可终日,更是太扯了,哪跟哪啊?
出了这点事就能让一群医生都牵进去,世上还会有医生吗?
其次是主要人物立不住。
就主角翁泉海那个人,作为孟河医生,都已经53岁了,在上海居然还没立住脚跟,可见医术很是平常。
从晚清到民国,孟河医派的医生不少都是年少成名的,二十几岁独当一面也寻常。
看剧中既然提到中医协会了,最早也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吧?
普及一下上海中医学会: 上海中医学会1921年南名医丁甘仁、夏应堂在上海创立,时为沪上三大医学会之一,1929年会员已达千余人,执行监察委员会委员有戴达夫、丁仲英、谢利恒、程门雪等数十位中医名流。
学会成立后,由丁甘仁、谢利恒、王一仁、恽铁樵等医家倡议,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会,互相切磋中医学理医道,共商解决疑难病症之法,藉以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和临床诊疗技能,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1928年12月,改组为“上海特别市中医协会”。
这个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就是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不少骨干也都是孟河人, 当时孟河医派在上海的影响是何等大?
冯远征那个角色自己也是中医学会的,竟然轻视主角翁泉海“孟河人”的身份,说是常州乡下人,等同铃医,请问他是现代穿越过去的吗?
在中医学会骨干的名单里,程门雪(1902—1972) 还不到30岁,已是上海了不得的名医,除他之外还有一批这样的年轻人。
学会里年纪大的,也是成名已久。
剧中翁泉海真正该令人轻视的,应该不是孟河人的身份,而是53岁还没在上海立住脚跟吧?
同为孟河来上海的医生,历史上丁甘仁先生50岁可已经是上海中医界的领袖了。
更令人惊叹并眼红的是,一个53岁没在上海混出名堂的乡下医生,竟然开着那么大的诊所,住着那么大的房子。
这个翁泉海不是开了外挂,就是乡下的家里太有钱了吧。
然而,他一个人在上海孤军奋战,连个学徒都没收,居然衣服也要自己洗,谁替他挂号、抄方、抓药等等?
管理药材那种累活谁干?
他居然一个人都忙得过来,可见是没什么人找他看病吧。
连出了事都只有暗恋他的许晴一人去替他跑腿。
说到许晴演的这个人物,也是个开了外挂的,为了替翁泉海找证据,居然学起三笑中唐伯虎卖身华府那勾当来,还获得了成功,太儿戏了。
这个人眼睛有问题,不知她看上翁泉海什么。
从一二集看,翁泉海完全是个渣男,老婆死了七年,他只顾一个人在上海享受单身,没怎么管过乡下老家的两个孩子。
许晴一个大姑娘,替翁泉海在老家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年纪总该靠30了吧?
在那个年代标准的老姑娘,在16岁就结婚的孟河乡下更是老得很难嫁出去了。
翁泉海的老爸要他娶许晴,那是很在情在理的。
翁泉海就以记住人家的恩情了,但没爱情,事业没成功等等为借口不肯娶,这是何等渣?
真为人家考虑,就在人家青春年少时好好为人家找户人家,别让人家给你带孩子啊。
你这是要人家嫁不出去,给你做一辈子免费保姆啊?
总之,这个剧的前两集在戏剧艺术上很差,没有深度,与孟河医派的精神也相距甚远。
——————————————————分割线昨天又看了三、四两集,更是胡编乱造,冯远征饰演的那角色各种作妖,上窜小跳犹如小丑,就为了衬托主角翁泉海的伟光正。
反倒显得翁泉海混得太差,只能与小丑为伍了。
剧情离奇得让人想起《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行医的经历,有兴趣的可以作个对比。
深深怀疑翁泉海那种江南儒医不是高满堂熟悉的人,冯远征老婆那角色才是他熟悉的人。
再有名的编剧写到自己不熟悉的人,总是隔着一层,敬而远之,只能写得人家各种装逼了。
三、四两集总算看到翁泉海坐堂行医了。
但孟河医派的传统不是那个样子。
电视里老师写方,学徒唱方?
现实中应该是老师唱方,学徒抄方。
师从孟河医派丁甘仁父子的上海名医陈存仁(1908年-1990年)在回忆录里描述过:…… 有一天我迟到了十分钟,别的师兄就凑上去写方,丁老师一边唱药方,师兄一边写方,那位师兄因为听不懂他的常州土话,紧张太甚,落笔踌躇,丁师面有不悦之色,便问“陈某人怎么不来?
”一会儿我到了,丁老师问我:“你家住在哪里?
”我说:“住在南市,相距此地有五里路,是步行来的。
”丁师在那天门诊完毕之后,吩咐管家的挂号先生说:“明天起让陈师兄住到这里来。
”指定一个小房间使用。
下面这个图片是记录片《孟河医派》中截取的,就是民国老照片,戴瓜皮小帽的中医坐诊,对面是学徒在抄方。
看了四集,我也够了。
以后不会看了。
这个电视不是在宣传孟河医派,而是在抹黑孟河医派。
真正想了解孟河医派在清末到民国有多牛逼,还是去看纪录片《孟河医派》吧。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
你会永远记住我吗?闭上眼睛,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挺浪费时间
俄语好催眠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那个夏天会是永远属于你的。
好喜欢
高潮是你和她在一起高兴的快要死掉的那种感觉年上莫名有咩姨的感觉
故事很短,一个晚上,仅仅只有一个喝醉了的晚上我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但依旧无法跨越。把记忆封存进草莓酒罐中,留住永不褪色的冬天我记得每次旅行的最后几天,想到之后一切的生活都会如此乏味,还有好多好多情感无法理清,只能拼死把所有能够抓住的塞进记忆之中,那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时间会冲淡所有的一切,我们之间没有“不可战胜的夏天”。是想一直看一直看然后直到把剧本的每一个细节理清
海边那段简直太暧昧了。喜欢这种克制、点到为止有想象空间的安排。
一部小片子能探讨这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推荐。从剧本到演员,整体上都很精巧、很用心,台词也设计得很有心意。虽然偶尔画面比较抖动,但仍然瑕不掩瑜。[剧透警告⚠]塔尼娅的个人魅力,两位老师之间陡然上升的感情,青春期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儿童剧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大人世界,看完心情有些淡淡的忧桑……只能说毛子在这方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