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什么疑问的,大体这里面都有回答1.第5集:千反田为什么会哭:很多黑说的最多的就是第5集的哭,看不懂,因为看不懂所以后面就不看了。
大部分的黑就在这卡住了。
千反田哭是因为小孩概念里是没有尸体死人和反抗欺凌等概念的,尤其她还是一个大户人家小姐,接受良好的教育,舅舅跟她说的话,把她所想象中的美好世界打破了,所以她会哭。
2.第11集:断手不是剧本里写的,剧本里是手臂受了严重的伤,不是断掉,说断手无法解释是因为剧本里的话没有被翻译出来,这是字幕的事情。
折木为什么生气:以为别人称赞你的才华最后才发现别人只是说谎利用你,你觉得怎么样?
3.第6集:千反田为什么会生气:千反田生气生得是自己的气,她觉得虽然老师弄错了进度,但是自己不该对老师那么严厉用那种语气跟老师说话,觉得自己对老师过份了,所以找折木替老师想原因为老师开脱。
就像两人吵架了,其他人劝架一个道理。
4.折木和里志为什么不告白:里志:伊原摩耶花执著于完美(文化祭的烹饪,评论电影的错误),里志学着执着于不执著(也就是不再在乎优劣,自己开心最重要),这样两个人在一起,不会吵架?
折木:原因复杂,性格家庭背景等等。
5.为什么老头说折木稳健可靠:老头跟折木行礼的时候,故意低了好久的头,折木开始想抬起头来,发现老头头没抬,又低了下去,要等长者先起身。
就跟军队里,上下级敬礼一个道理,下级先敬后放,上级后敬先放,开始训练的时候,有些军官也会故意敬礼时间长点,就是看你有没有注意到这点。
6.EBA是江波,是给他们4个带路的那个女孩子。
7.折木的性格来源:见短片小说《悠长的假日》。
如果不怕剧透就往下看。
防透折木小学是个勤奋的孩子,却因为太老实被人欺骗分配了很多的活,等他发现觉得自己太悲哀了,就套上了一层“懒惰”的外壳,让别人不要随便找他帮忙。
习惯是可以影响性格的,但折木的本心一直都没变。
8.冰菓好看吗?
好看,很多对话都很有意思
看到第三遍才看明白“万人死角”事件真正的谜面:“为什么不问江波?
”(Why didn't she ask Eba?
)这里的英文标题致敬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长篇小说"Why didn't they ask Evans?"(中译名《悬崖上的谋杀》),讲述青年博比在悬崖边意外发现垂死之人,被害者留下“为什么他们不问埃文斯”的遗言,成为博比日后破解一桩遗产谋杀案的关键线索。
据传阿婆某日与朋友闲聊听闻此问句引发其创作灵感,以此为题写就此篇。
小说与本篇谜题无甚关联,唯二相似之处是这一问题都是破解谜题的关键线索,而句意中的ask依语境都取“拜托”之意。
先放结论:本篇的谜题当然不是电影的真相,而是“入须的立场”——以入须开篇,以入须结尾,入须一直是最重要的人物。
而套在这问题之上的问题是“本乡的初衷”——本乡的初衷是什么?
入须对本乡的初衷又是什么态度?
而这篇的英文题目“为什么不问江波?
”则是回答这个问题最大的Hint首先出场的不是古典部视角,而是入须视角下她的困境和她在其中(试图采取)的立场:她是受本乡委托来收拾残局的,残局是:企划要完成,本乡写不出大家投票选出的死人结局,本乡的面子要保护,自己不想直接为本乡背锅而亲自写结局,自己班的三个结局不仅自己不满意(毕竟她的立场只是“企划完成”而已),而且彼此间差距太大,投票是不可能了,投票结果意见分歧这么大,亲自在这三个方案里决定又会卷入分歧里,四舍五入约等于给本乡背锅,所以入须合上手机的第一反应不是找同学,而是找一个彻底的外人——折木姐姐。
这是一个不仅要表达立场,而且要给出解决方案的困境,开篇的intro部分帮我们代入到这个困境中,并由此引导我们注意没有任何自言自语或画外音来表明心迹的入须的所作所为,对这个沉默行动者的动机的怀疑与猜测从一开始就被植入了进来。
最完美的“异乡立法者”折木姐姐请不来,但折木姐姐推荐了奉太郎。
如果入须像某些评论里说的只是“女帝”,或者只是为了控制和利用奉太郎,那她不需要费尽周折先找千反田,暗示千反田带两三个人、把古典部的人都带上,这些过程都不需要,直接请奉太郎喝茶然后夸他就好——但通过千反田,入须把这个尖锐的“目的性”隐藏了起来——因为如果说利用,那么入须连千反田也利用了,试映会结束后奉太郎已经意识到“我们为什么要帮你们班做事”的问题,入须听后扭头就走,半是不想求人,半是知道会被千反田拦住,这个世交的千金、连“按回车就不用打出汉字”都不知道的愚者,是不会对“被利用”有多少敏感的,一钓就上钩。
“让周围所有人不知不觉地成为自己的棋子”,这是里志对“女帝”的评价,这里“不知不觉”是很重要的。
仅从对本乡的态度就能看出,入须的整个计划目标就在于不留痕迹地保住本乡的面子又完成企划,所以从来都没有明说是“续写”,而是“推理”——同时保住“本乡”和“企划”,这烂摊子我不接,谁能接得好谁接。
(附加线索:入须可以帮本乡续写剧本,至少具备这个能力,原因有二:1.入须能看出同班三人方案的不靠谱,而且直接说的就是“不是这块料”;2.试映会时被奉太郎问到“为什么你不上”时,入须说“我不懂悬疑”,但前面回答里志质问“入门者能写得这么完整吗”时,又说本乡“十戒九命题二十则都遵守了”,作者为了解释这一明显不能算是常识的知识还借奉太郎之口问了一句“摩西十戒么”,这像是“不懂悬疑”的人说出来的话吗?
入须能写也不会写,半是为了保全本乡半是为了保全自己,但总之她绕这么大的弯也不会写,绕得越远本乡就越安全——如同小电影里海藤为了袒护鸿巢还打碎了玻璃一样)在请奉太郎喝茶时虽然挑明说那三个人不是这块料,但奉太郎说“那请他们来不就是茶番了吗”,入须迅速而坚决地用“無論”打断了奉太郎,说他们三人也各有才能只是此番难以有所作为——聪明且节能如奉太郎也马上追问“既然如此为何……”而这追问也被入须打断并直接进入吹捧环节——入须为什么要在这里打断奉太郎?
让他亲口问出“为什么觉得我就有这样的才能”再回答他,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不,入须不能冒险让奉太郎问出节能式质问——“为什么要找我?
”那就既暴露了目的性又没法顺利接入吹捧环节。
在介绍了解奉太郎的渠道时,入须不仅没有说出折木姐姐并将其包装成“校外人士”,还刻意把校外人士包裹在中间而最后加上了远垣内将司——第三集里被奉太郎发现抽烟的大少爷——请问,将司有什么理由和同为名门的入须提及奉太郎吗?
要怎么介绍?
“他很厉害他都发现我抽烟了”吗?
看来即便提到了这位小老弟,将司也只是泛泛而谈,不会说得太细;同理,在听说入须知道“冰菓”事件时,千反田也惊讶于她为何知道,说明千反田从未和入须提过奉太郎——答案很明显,千反田和将司都是为了掩护“校外人士”的烟雾弹——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了隐藏针对奉太郎的目的性,“不知不觉”最能照顾当事人的情绪,也最能保住自己,达到自己的目的。
推理要素中推断犯罪动机是重要一环,随着故事的发展,“本乡的初衷”这一表面谜题逐渐晕开,随着我们的视野跟随奉太郎而聚焦在这个神秘迷人的学姐身上,入须的动机究竟是“保全所有人”还是“摘清我自己”就成了更关键的问题:这牵涉对待“本乡的初衷”的态度。
观众(同奉太郎一起)当然关心本乡初衷这个谜题的答案,但动画从入须视角的切入也把这第二层谜题抛给了侦探角色,即古典部和观众们。
于观众而言,引发对入须动机的好奇、探求与争论本就已是悬疑写作的成功了;可不幸的是,在剧中入须的整个计划百密一疏,碰上了温柔细致的古典部,他们(除奉太郎以外的三人)分别各自找出了在“本乡”和“企划”之间的鸿沟,顺利地解开了第一层谜题,此时第二层谜题就被迫暴露出来了——如果“利用”的是折木姐姐,还可以用“拜托前辈”作为托辞,但最后解决问题的是“后辈”,而且还被蒙在鼓里,无论如何都是“利用”,入须用尽手段让奉太郎感觉不到这份“利用”,但还是被感觉到了。
于是,入须的动机问题就在奉太郎和本乡面前同时展开了,她的初衷是保全本乡还是不粘锅地企划完成,此时就成了奉太郎能否接受自己被利用的关键。
为了探求这一真相,侦探奉太郎不得不直面“罪犯”——这构成了解谜篇的后半部分。
入须被奉太郎请喝茶,一开场就被点明“不是推理而是创作吧?
”,入须的第一反应不是否认、不是假装不懂奉太郎在说啥,而是喝了口茶然后问“hint在哪儿?
”(也就是,你是怎么发现的?
)面对奉太郎的诘问“人人都有该有自知之明,这话也是骗人的吗?
”动画在这里处理得很好——风铃一响,光线一变,入须脸上显出禅意,说“那不是出于我本心的话,你觉得是撒谎那也是你的自由”。
这里入须是不知道奉太郎生气的点在哪里吗?
不,前面奉太郎问了“你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本乡吗?
”这个最直接的问题,因为在奉太郎的视角下,入须是主动出现帮本乡解围的,这就表明了入须说“自知之明”,隐藏着对本乡的不满——而作为观众的我们都知道事实恰好相反,本乡先承认了自己的不足来找入须,入须一直在说让本乡写剧本是强人所难,换言之“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话,入须知道是只说给奉太郎听的,而不是说给本乡听的,体育部的故事也一直站在本乡的角度说“努力了但也只能如此”,而这时候为了给自己辩白而把主动承认无能的本乡给供出来,难道就是保护本乡了吗?
这个问题入须想了一会儿,给出的答案几近滴水不漏,既保全了背后的本乡,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甚至给奉太郎留有余地(“你的自由”);而奉太郎回答“那我就放心了”,说明他明白了入须不是真的认为本乡就是不行而已,虽然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当他推理的目标为“本乡的初衷”而不是“剧情的原貌”时,就已经表明了他保护本乡的态度,因此他也能用入须对本乡的保护来为她伤害自己的行为进行开脱;但在这个回答中入须也相当于承认了“我没有和你说真心话——我在利用你”,所以保住了本乡,奉太郎却把自己的尊严和对他人的信任搭进去了,他才会对小狗侦探海报愤怒。
此时,“入须的立场”这个谜题已经解开一多半了,这起犯罪中入须保全了所有人,唯独伤害了奉太郎。
入须的立场明确了,她在整个事件中的“运筹帷幄”也因动机的纯良而得以自证,但作为以奉太郎为主视角的动画,这样的结局是难以令人接受的,“被害者”奉太郎的感受没有被好好安置,这才需要一篇“被害者复仇”的“后日谈”。
首尾呼应地回到入须的视角,入须在和本乡聊天,本乡仍旧道歉,而入须却还在保护本乡,说着“电影没有按你的意思结束”,在看到本乡说她的愿望只是“和大家一起庆祝完成”时,入须松了口气,本想说“你这家伙真是……”结果还是说了“没事的”。
到这里,入须对本乡的保护立场被再一次精准地明确下来,入须的形象已经很丰满了——她关心别人,也因这份关爱而受到信任和尊重,二者形成了一个循环,于是“让所有人都满意”成了自己的“人设”,在面对困境时做到八面玲珑滴水不漏,已经很难分清到底是为了他人还是为了自己了。
入须真的在意他人的感受,以至于无法忠诚真实地面对和表达自己,因此入须是怀抱母爱的“女帝”但不是心机婊,从头到尾入须都没有被负面看待(或者说《冰菓》里没有反派),最后给奉太郎回答那句时动画版甚至有意凸显入须(当然也是原作者)这种八面玲珑的智慧。
给姐姐解释时的道歉是半真诚的,她自己意识到了是在利用奉太郎,但她笑了一下,说“对地球背面的人虚张声势也没用吧”,当姐姐说“说谎不好”时,入须先是变得严肃,然后在看到姐姐说“不是为了本乡”“是觉得剧本结局无聊才想撤下它的吧”,如果我们认真对待第8集开场的短信对话,那么此事件的最初发起者根本就不是入须,而是一直“笨蛋一样温柔脆弱”的本乡,不是入须觉得剧本不好而是本乡自己这么觉得,所以在特写的拼贴剪切来形容这些话对入须的冲击之后,接下来是入须半张着嘴惊讶的表情——对这一段的解释关系到入须这个人物到底是不是心机婊,如果认为入须这里是“真实目的被戳穿”,,那画面没必要表现入须睁大的眼睛,日漫中常见被戳穿表情也是“咬牙切齿”“切”之类,结合前面提到的“事件起源于本乡而非入须”,那么另一种解释显然更合理,那就是“被误解而惊讶”。
这才有了之后显得慌不择路(本篇从头到尾入须都没慌过,哪怕是被奉太郎质问,她都坚信她自己做的是对的,只有这里慌了,因为是先辈的误解),而她的解释也比较无力——但最后的最后她都没有把“本乡的初衷”供出来。
于是本篇的谜题也就解开了,入须对“本乡的初衷”的态度就是保护,而这甚至和作为戏中戏的“万人的死角”的本乡版结尾形成了完整的互文:电影中的“本乡的初衷”——其实这时已经不重要,但最后还是要借奉太郎和千反田一起把这个“谜底的谜面”做个解答——是鸿巢刺伤了海藤,但海藤为了袒护鸿巢而自己把门关起来,而“入须的态度”则是“被本乡甩了锅,但为了袒护本乡而自己去收拾残局”,这样的角色对位甚至最终落回到了“明明被利用却更在意本乡有没有被伤害”的奉太郎身上,这三层互为表里相互嵌套,从《冰菓》试图达到的“心意推理”的效果和“没有人受伤”的创作初衷而看简直是完美的对应。
在话题回到二位主角前,千反田意味深长地说了句“刺伤者的心情、被刺者袒护的心情,好想看本乡学姐写出这些啊”,算是这部从头“闷骚”到尾的动画里,为数不多的作者在场了。
最后的最后,这一切和江波又有什么关系呢?
千反田是从江波的反应里感觉到“本乡的初衷”不仅是剧本本身也有人际关系的因素的。
如果江波是本乡的朋友,并且这件事本乡是被迫的,那江波即便不生气,也不会如此冷静地接受“请后辈和其他组同学推理本乡的结局”并且亲自带路这种事,或者说,一开始就会直接去问本乡。
按照江波对本乡的理解程度和他们的关系(“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笨蛋一样温柔又脆弱的我的好朋友”),无论是否和本乡聊过,江波应该都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那就是“本乡拜托入须帮她解决这个残局”——整个故事里,江波就是那个“万人的死角”,她是那个真正的旁观者,她知道一切,所以她也默许了入须的做法是对本乡的袒护——江波的态度,是千反田的切入点,也是确定入须是女帝还是心机婊的最关键证据,如果入须真的只是想知道本乡的初衷,那一开始直接去问江波就好了,不这么做的原因正是最难被发现的“万人的死角”,这也是为什么这篇的英文标题如此鲜明地把江波推到最前面的原因。
上述“推理”完全基于动画,没读过原著,而且这个解释也和原著中奉太郎感受到的“被利用”感并不冲突,奉太郎只是不像观众一样从一开始就知道最关键的要素即“本乡的初衷”的。
但动画这样的处理,属实做到了整个故事里没有一个哪怕不温柔的人。
没有任何有名有姓的人有意伤害他人,没有任何反派,仍旧能写出温柔的推理,这才是贯穿《冰菓》的主题吧。
补充:这段“推理”我自认为是合理的,但这只是评论,刀砍斧凿的匠气太重,所有这一切在入须那里已经是“习惯成自然”,根本不需要经过思考。
至于本乡为何要甩锅,入须为何要接锅,这和千反田所说一样,留待作者说明,不是重点2024.07.12编辑:又到夏天了,重看发现了一些细节和本文的bug,增补修订如下:1.整个电影事件的题眼是“才能”,别人不具备而只有自己具备的才能:从开场游泳队条幅引起有关才能的讨论,到里志借由“女帝”话题给众人贴上塔罗标签,到入须对奉太郎才能的肯定,到里志对奉太郎才能的嫉妒……种种有关才能的话题不一而足。
值得注意的是,古典部三人分别用各自的才能单独提出了对奉太郎方案的质疑:摩耶花注重实务与细节,所以未被使用的登山绳就是她发现的华点;里志自信于知识储备,所以才对他人相关知识储备的深浅有所敏感;千反田更是因在意他人心意,而从“为什么不问江波”这个问题抓住了本乡的本意这个本篇真正的问题。
2.本文有一处bug:英文题目不是“为什么不问江波”(Why not ask Eba),而是“为什么她不问(拜托)江波”(Why didn't she ask Eba)。
这看似是一个无关痛痒的错误,但其中有一个细微的问题没有被解释:这里的“她”指的是谁?
当然,片中为我们呈现的答案与本文所默认的提问者视角是一致的,那就是这里的她,指的是:
入须但在这一段落的最后一节“愚者的结尾”的这一段出现之前,作为观众的我们要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
让我们不妨大胆一些,将之看作一个同样的叙述性诡计,那么这里的她,就容易被误认为是本篇“拜托链条”的起始端,即本乡。
为什么本乡不去拜托好朋友江波来收拾这个烂摊子呢?
由上一节提出的问题由上一节给出了答案:平息事端恰恰是入须的“才能”:
真是到处惹麻烦的轻音部呢……这个段落中出现的每个人,包括二年F班的全体,他们每个人都展现出了各自的才能,但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才能的两面性:既是自己引以为傲或者赖以为与众不同的一部分,又是他人对自己产生期待甚至利用的源头。
被利用的奉太郎尚且有亲姐姐为他“报仇”,平白无故被甩锅的入须又是招谁惹谁了呢?
——3.京阿尼最值得佩服的一点,就是可以通过剪辑速度传达角色情感:
九宫格的打字速度: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键盘打字速度(此处无法插入动图,请去原片对比)入须是一个腹黑的反派吗?
她是如何被卷入这场纷争的?
这个简单的对比就能回答上述两个问题:这种被称作“义愤填膺”的情感,拉拽着她进入这场纷争,而这种情感在我们普通市井身上可不能算多见。
4.千反田在意的一直是“本乡的本意”
而奉太郎自以为自己破解了本乡的初衷是,说的是意思一样但有微妙区别的“真意”
一字之差,却已经为我们提前揭示了奉太郎自作聪明的误会了。
5.我们站在入须的立场上考虑一下这起事件就会发现,最后折木姐姐对她的指责“撒谎”是有理由的,而且也确实是说到了入须的痛处的。
入须在面对奉太郎时确实需要撒谎,这是一个非常精致的谎言:她必须表现得完全不知道本乡的本意,同时又将奉太郎的“创作”视作正确的“推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入须绝不能表现出本应有的“满意”,同时又必须要表现出“顿悟”。
让聪明人装傻是很难的,黄四郎教导我们,不会装糊涂这事儿改不了,天生的:
一眼给名侦探瞪出汗这一眼在入须和在奉太郎看来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此时的奉太郎陶醉在自己编织的侦探故事里,入须的这一眼在奉太郎看来是对他这个侦探故事所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的怀疑——之所以说是“可能存在”,是因为直到影片完成摩耶花提醒登山绳没用到,奉太郎都觉得自己的方案在逻辑上是没有漏洞的。
但这一眼入须想要传达出的感受还是被奉太郎潜意识地接收到了,因为站在入须的角度很容易理解这一瞪的含义:你听听你说的是人话吗?
本乡是这么愚蠢的吗?
这和前面那几位口口声声从不质疑本乡能力、实际上根本不把她的推理写作当回事的同班同学又有什么分别呢?
更何况请注意,入须应该是从一开始就知道本乡结局的,至少知道大致样貌(不死人),不然后面千反田的推理也就不成立了——那么此时看待奉太郎明目张胆地贬低作者能力,如何不生气?
但女帝就是女帝,入须略一沉吟便道恭喜——这就是她的气量,她能在两秒内收回自己第一反应的愤怒,回归到自己的理性主线任务中——让所有人满意的结局,不就是这样的吗?
雷霆手段,菩萨心肠,入须的”城府“很深不假,背后的温柔却非真性情而不可得。
为什么评论很多都朝着“装高深”的方向发展呢...顶多只能代表“自己”或者“自己所能观察到的人”的想法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吧,怎么就个个都代表了大家的意见一样呢(撑脸)。
看了很多片子......研究过很多作品...了解很多制作组的背景或内幕 如果这些知识是用在正确客观的评价影片,从而达到让后来进主页的【未看人决定“是否看”,已看人再回味一遍的同时找寻一下有没有一份感同身受,或者没看得很懂进来寻求答案】的效果,不是很棒吗...动漫涉及的故事类型这么宽泛,青菜萝卜什么的本来很正常...但是当我满怀期待地点进主页来看评论的时候看到一片主观黑...这就不对了嘛。
(知道我刚看完第二卷的小说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地跑进来结果看到这么些xx的评论心里的感受吗 ...ojz)“我不喜欢”这个理由还真是不负责任啊。
“看到睡着”虽然很说明问题,不过归根结底还不是上面那一句嘛。
差评也给点水平好不好...不然让我这种人很难过啊...也许黑得高级一点一言击中要害的话还能引起正头脑发热脑残粉模式的观众呢(比如我啊抒发自己情感也不是这么抒发的嘛。
就我个人来说...反正很和我口味!
作画和特效都让人印象深刻,悬念部分有紧迫感,描述事件时那有趣的表现手法,解密部分也会有小小的波折和出乎意料,还有“小题大做”的那份怪异感,我都很乐在其中啊。
而且意外的很感人(或者说是感慨吧)。
很有人情味的作品,事件推进的过程和人物性格都很有趣呢。
动画只是个表现手法,他的发挥空间可以很大,但并不是说他一定要做那些只有动画才做得到的事才是个好动画。
而我只是很喜欢动画这个表现手法,选择了通过看动画来看各种各样的故事。
我看片子完全都是一人乐,其他什么都不懂。
(这点我可以肯定很多普通读者都是我这样的吧)宅学问是什么?
我不懂啊...我还能说自己是个宅吗?
我能吗?
我能吗?
我能吗??
说到宅文化什么的,我虽然非常宅但是完全不懂呢。
你觉得一人光顾着闷头看片子,看完之后只找对补完对剧情理解有用的情报的人从哪里去理解宅文化?
我能说自己是个资深的宅吗?
能吗.....我的动漫启蒙是最终兵器彼女(因为设定)不过至今没看完...第一部看完的动画是水果篮子....第一部让我鸡血的片子钢炼03.....最初接触的漫画是火影和夏目(那时候火影正红夏目完全没红起来)因为年龄原因很多老片老漫画确实完全不了解...不过看在我宅了那么多年的份上承认一下我还是蛮资深的嘛....嘛总之在我身边的人眼里我绝对是个宅。
(自豪脸)嘛.....算了,看片还是要一人乐,哪来那么多大道理一套一套的。
各位看官您说是不是?
过程自己觉得有趣就好了吧。
我对好片的定义就只有两点:1.让我有兴趣看下去 2.看完之后不后悔看完了它不瞒各位,四畳半神话大系和命运石之门,还有永生之酒,我都把第一集啃了两三遍才有动力看下去..(第一遍感觉不出想看的欲望,但是如果一段时间之后又听到了有关的高度评价的话,就会再找出来去看,想着看能受到有观众如此念念不忘的片子会是什么样的,所以说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洗我不觉得这在追番方面有任何不适用的地方)看动画作为兴趣爱好,我不想太浮躁了。
PS:如果能让我翻遍评论资料,或者再仔细地看一遍,那就是神作了。
我夏日大作战看了四遍...在第三遍的时候看哭了...(请尽情的嘲笑我吧ojz)对我人生有意义的动漫是:猎人、钢炼09、石头门、四叠半、日常、东之伊甸、夏日大作战、80天拯救世界(国漫哟)觉得从冰菓里也可以悟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不过未完结,还有待观望。
个人观点(●´▽`●)而已以上!
pps:我承认!
喜欢也只是我的主观!
和讨厌的人那些只是主观感受一样,我只是看到那么随便的差评有点sad而已...制作组这么用心(不得不承认京阿尼的画面有目共睹啊 这部满满都是诚意有木有啊!
)我们也要尊重作品是不是
千反田是一个成熟的少女吗?
我们看动画的最后一集《绕远路的雏偶》,不知道跪在在屏风外面听候千反田发命令和在巡游过程中全程惊讶得没闭过嘴的折木同学心里是怎样想的,我作为观众完全被她震惊了,前21集的好奇宝宝模式简直就像个表演出来的笑话。
这种转变极大地冲击了折木,让他当场决定马上表白(顺带一提折木的表白非常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说是能不能由我来帮你制定地区管理的经营性策略ww)。
不过最后,折木仍然羞于把表白说出口,只搪塞了一句“好冷”,那时千反田回复的那句“不,已经是春天了。
”真是毁天灭地式的温柔,里面蕴含的对折木的包容真是深不见底。
这句话可以媲美夏目漱石的“今夜,月色真美”,作为东瀛列岛式表白的代表。
所以说,冰菓的主角只有一个,就是无口少年折木奉太郎。
他身边的所有人,发生的所有事,都是帮助他明白世界本来的样子,从而蜕变成一个成人的道路。
帮心上人解决的杂志名事件,被入须学姐利用,在温泉中的性幻想,摩耶花那永远送不出去的巧克力,还有鼓起了勇气却最终说不出口的表白,每一集每一个故事都是折木替自己的幼稚脱去名为青春的虚伪外衣的过程。
青春期特有的迷茫和漫无目的,是所有中二少年都经历过的阶段,而引导他脱离这个躯壳的,正是这个瞳孔发亮的好奇少女。
这个故事的主题被高度浓缩概括在动画的第二首片头曲的片头动画中:被学校的玻璃所困的折木,叫天不应叫地不宁,只有千反田一个发现了他,并把他从青春这个笼牢中拉出来。
此刻千反田的眼神真是温柔得让人融化。
十二万分地喜欢这个片头动画。
少年的青春和成长,是离不开对女性的憧憬的,所有不描写这一部分的青春文学,都是耍流氓。
米泽穗信与其说是一个推理小说家,不如说是一个青春小说家,他的小说每一本都在诉说着这个主题。
古典部系列其实从人物、设定到故事都参考了米泽本人之前的小说《再见,妖精》,同样是沉默寡言信奉节能主义的男孩,同样是眼睛发亮自带十万个为什么属性的女孩,同样是男孩为女孩解开日常之谜的故事展开。
这种使用小聪明帮女孩子解决小问题带来的小成功和小成就感其实是每个中二少年心中廉价的梦想。
当你觉得自己很重要很厉害的时候,世界才刚开始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所谓的青春,就是察觉出这一点的那一天。
千反田爱瑠,作为男主角的憧憬者和引导者,实际扮演的是一个说教的角色。
她的说教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故事剧情来完成的。
看似什么都不懂的少女,其实心系振兴整个村庄的目标而选择了大学的科目,作为千反田家的女儿,她一直在寻找让自己尽职的道路。
反观自己,对世界感到厌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明白自己的目标,拿着一点小聪明固守自己的节能主义而固步自封。
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千反田作为一个无知者的角色出场,她一直受着折木的帮助,她建立的是一种弱小的形象,但在最后一集,却猛然发现幼稚的原来是自己。
作者兜了个大圈完成了苦口婆心的说教,从这一点来说故事立意是很积极的。
————转自知乎@LF天影,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黑女主呢?
明明是个女神!
真 女神啊!
“見てください、折木さん。
ここは私の場所です、水と土しかありません、人もどんどん老い疲れています。
わたしはここを最高に美しいと思いません。
可能性に満ちているとも思っていません。
でも、折木さんに紹介したかったんです。
”蔷薇色的夕阳下,飘落的樱花之中,刚刚打动了自己的,粉色外衣的少女这样告白了。
“现在你所听到的我的声音和你眼睛所能见到的我的姿态及身后的土地,就是我的全部。
”面对这样的画面,折木没有能够给出回应。
他深深地喜欢着少女,却清楚地明白承诺的意义。
自我和爱着的人,节能和恋爱,灰色和蔷薇色。
美好而又真实,有推理却没有真正的案件,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看吧,折木同学,这里是我的家乡,只有水和土地,人们在渐渐衰老,失去活力。
我并不觉得这里是最美的地方,也并不觉得这里充满了可能性,但是…我想向折木同学介绍这里。
”
以上是《冰果》动画在结尾部分,在一片粉红色调之中,千反田向折木说的话。
在这部动漫的末尾,他们探讨了如何去改变这片土地,并且双方隐晦地表达了彼此的心意。
冲着恋爱番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尽管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双方是被作者和编剧安排好的一对,但是一直到结束,千反田和折木之间还是没有清楚地表达心意。
然而,这部番的意义又怎么能仅仅局限在青春的恋爱之中呢?
剧末,千反田为什么要说那段话?
既然这片土地这么普通平常,年轻人也朝着新的地方走去,向着他们更喜欢的地方走去(正如千反田所说,这里不美,也缺乏可能性),为什么还要留恋这片土地,待在这片土地又有什么必要呢?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古典文学部有四个人:千反田,摩耶花,折木以及他的好朋友里志,清新而有时候显得呆萌的画风很容易让人遗忘这部动画的背景很沉重,这部动漫中最重要的一个推理灵感大概率源于60年代的日本学生运动。
冰菓也是如此,千反田的舅舅关谷在因为文化祭而产生的师生矛盾之中成了替罪羊,无奈退学成了替罪羊。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很多在少年看来无比重要的事情,到了老年也不过一笑而已。
”然而作者本人显然更在乎当下的感受,让我们再想一下,所谓的年轻时候的事情总会遗忘,究竟是真的遗忘了呢?
还是伤口在发烂生蛆中渐渐麻木?
然而冰菓在乎的也不止如此,内涵也不止如此。
当我们以后来者的观察者角度来看那次文化祭运动,似乎到头来学生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只是关谷一人受到了伤害而已。
然而一个人的伤痛就可以理所应当地被遗忘吗?
一个人的伤痛难道和一千个人的伤痛相比,就会小很多吗?
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仅仅起源于少数几个人的冤屈,而学生运动的失败与妥协则代表着理想主义的破灭,以及整个激情与生命活力受到严重打击的一代人。
正如剧中所说的“冰菓”即“ice cream”-“I scream”,但一个人的呐喊终究是消失在了历史的潮流之中。
所以我们得出了本剧中的第一个主题“铭记”,这种铭记并不和福星中坚定的相信完全类似,也和人与人情感之间的坚定信念不同。
它更像在历史的潮流之中,我们留意并在意了那些无辜的牺牲品,那沉默的大多数。
为什么要去铭记呢?
与此相伴的正如剧中一直在透漏的一种信念———“每个人都是特殊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有铭记的必要---不,更准确地说是“正因为我相信你的不可替代和独一无二,所以我要记住你”
(依次为里志,折木,千反田,摩耶花)剧中的折木是一个“节能主义者”,信奉不做无必要之事,这让他在生活的各种各样事情上看起来又消沉又没动力。
仿佛人生丧失了一切可以追求的东西。
然而如此概括他肯定是不明智的。
人怎会无缘无故丧失对生活的的兴趣,在后面的剧情中可以看出折木对朋友的委托往往表现地比较负责并且乐于助人(况且他有一个真正的好朋友理志,有多少人能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呢?
)折木冷冰冰的外表之下也有一颗火热的内核的,只不过是被层层包围住了而已。
需要有人去把这颗心勾出来,而这个人就是千反田更准确地说,是千反田和他的朋友们。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次解密,不过是少男少女们对自己的解密罢了。
正如第二个ed里面所唱:“君のミステリー 解いてみたい想要解开你身上的谜题少年のヒミツめいた背中探せ!
探寻少年神秘的背影”
(我们拒绝任何遗忘与沉沦,我们需要去发泄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将本该暴露出来的东西遗忘在历史之中)折木本人有着消沉一面,他在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漏出这一面,前期很多话题都在折木那里戛然而止,很多人戏称为“冷场王子”,然而这远远不是可以“戏说”的东西,这种漠不关心与消沉代表着一个人的心气。
然而折木是无比幸运的,他有着一群他人求之不得的朋友,和一个十分了解他几乎能掌控他一切的姐姐。
摩耶花在察觉到了折木的冷漠之后,冷冷地对折木说了几句,这些话也让折木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
而千反田则是折木最重要的强心剂,在泳池边,折木和千反田聊到了“普通的人和特殊的人的问题”,折木说到他认为世界上多数人都是普通的人,在千反田询问:“那你认为你是一个普通的人还是一个特殊的人的时候”,折木犹豫了一下,说:“我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吧”,千反田听后神情激动地大喊:“不,你不是普通人,你在我眼中是独一无二的,不仅仅你,摩耶花,里志他们在我眼里都是独一无二的!
”,很明显,这番话对折木起了作用。
在千反田的帮助之下,折木发现并相信了自己的才能。
更重要的是,他战胜了心魔,而他在一次次帮助千反田的过程中,千反田那对于生活的好奇与激情也注入了折木自身,他们成为了不可分开的一体。
而里志发现自己相比折木就要困难许多了,看过这部动画的人没人会不喜欢这个阳光快乐的大男孩。
然而和折木在一起,里志感到了深深的自卑。
他和折木探讨问题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的思维差距已经导致没法让他们在一个维度交流,正如他说的:“不,不算想超越,但是我实在没法忍受面对一个人总是仰视的感受”。
这种情绪危害极大,甚至毁灭了里志自身的信心。
福柯曾经说过堂吉诃德对骑士精神的追求是一种偏执,对骑士精神的放弃也是一种偏执。
里志也一样,强烈的嫉妒本身是一种偏执,而执着于不在乎则是另一种更深的偏执罢了。
摩耶花是本剧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她喜欢里志,无疑,里志是喜欢她的,但是里志面对这段感情却退缩了。
她给里志精心准备的巧克力被里志居然打碎撞入了袋子之中,里志甚至没法想象摩耶花向他表达心意,更没勇气拒绝或者反对。
所以他选择不让这段事情发生。
因为她害怕她相信里志却没法抓住这段感情,千反田还在害怕地寻找,然而里志,折木,摩耶花都清楚这块巧克力被谁打走了。
(吃雪糕的千反田)而摩耶花本人也是具有某种激情的,这点我们不仅可以从摩耶花对里志的感情中看出,我们也可以从摩耶花和学姐的一次辩论中看出。
“决定作品好坏的难道不是读者吗?
难道不是读者才能决定作品的好坏吗?
”“不,不是这样的,好作品从一开始就是好的作品,优秀的作品!
”。
很明显,学姐的逻辑很成立,而摩耶花的话则多少有点摸不着头脑,她自己大概也不知道怎么说明她这句话。
只不过是一种信念罢了,但这句话本身则体现出了摩耶花本人身上的一些东西。
甚至不仅仅是摩耶花一个人的。
这优秀而清新的画风背后不是不是纯真的少年时代,青春远不是想象中的清澈透明,也隐藏着太多太多看不清的屏障与障碍。
甚至我们可以说这部剧的内涵是沉重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但是他们依然在战胜这一切,努力地抓住那些东西,正如第一个OP里面所唱的:“光も影もまだ遠くて それでも僕らは光与影仍遥不可及 尽管如此我们優しさの理由が知りたい也想知晓温柔的理由今は誰の名前でもない 輝きの彼方へ现在迈向不属于任何人的 辉煌的彼岸全部過去になる前に 見つけに行こう趁一切变成过去之前 把它寻出来吧”这种温柔,是这千反田对折木的感情,里志对折木,对摩耶花的感情,摩耶花对他人的感情。
生命中也远不完全是黑暗与屏障,只要我们看到了清晰的,无可置辩的美好,谁会拒绝这一切呢?
(完)
冰菓并不是一部能给人强烈感官冲击的作品,至少前几集不会有。
但随着时间轴的循序渐进,看似乏味的校园日常却有一种能在举手投足间引人入胜的魔力。
当最后一幕中,夕阳映照下的千反田与奉太郎漫步在回家的路上,肆意飞舞的烂漫樱花与千反田的嫣然一笑相映红,“开始冷起来了呢”,“不,已经入春了”,淡如水的冰菓已经成功了。
虽然京阿尼举着悬疑的大旗,但侦探的元素在剧中只是佐料和点缀而已,虽然不失缜密的逻辑,但冰菓中的推理并不足成为使人纷至沓来的金字招牌。
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是,冰菓就像一只不起眼的木桶,既无长板也无短板,论背景吧,校园日常类已经被拍烂了,论剧情吧,蜻蜓点水的简单推理说不上波谲云诡,论说理吧,虽然不乏对人性的刻画与反思,但总觉得有些浅尝辄止,论爱情吧,看到20集也只能记住屈指可数的几个暧昧的眼神,论人物塑造吧,千反田是萌到我了,不过有京阿尼自家足以秒杀一切萌物的《K-ON!
》在上头,纯属小巫见大巫。
能使人眼前一亮的,估计就是精致的画面配合上创意十足的分镜了。
这样不温不火的旋律,注定了《冰菓》不会有万人空巷的火爆,但也不妨碍其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起码能把一个用烂了的题材翻拍出别有一番韵味,京阿尼对宏观与细节的驾驭水准可谓是炉火纯青,《K-ON!
》如此,《冰菓》也毫不逊色。
而相比于靠卖萌和友情让人如沐春风的《K-OM!
》,冰菓则在一幕幕小故事的推理之余浓缩着说理的色彩:开头“冰菓”篇铺开了几十年前学生运动的真相,千反田在得知大伯“I scream”的内心呐喊后潸然泪下,“愚者的片尾”中“不希望有人牺牲”的渺小个人希望在群体意见博弈的狂澜中风雨飘摇,“库特利亚芙卡的排序”中对挚友出众才能的心有不甘,以及“绕远的雏鸟”中对2对CP感情上若有若无的刻画。
冰菓中在思想流露的同时却也和奉太郎的“节能主义”一样,都默默地遵循着点到为止的规则,往往只给人留下飘渺却真实的印象。
比如学生运动的真相被揭开后,被奉为“英雄”的关谷纯实际上却是一个无力地被命运所左右的男子,千反田尘封的思绪也随之被揭开,“冰菓”与“I scream”的文字游戏让伯父不为人知的忧戚化为千反田的两行清泪,整段故事也就这样在夕阳的映照下戛然而止,只留下了给人以回味与咀嚼的空间。
相比激烈直白地将作者的情感予以爆发,比如让千反田痛苦哀叹大伯的不幸,或者叫奉太郎漫不经心的感慨几句,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与刹车反而更能调动观众的思绪,这也是我认为冰菓能列为佳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尾是让我真正对冰菓服膺的点睛之处,当最后一集进度条到2/3时我本能地想“这就快完了?
”,还以为这部剧要烂尾,没想到短短几分钟的结局却大大地让我惊喜了一番: “请看,折木同学,这里是我的故乡,只有水和土地,人们也在渐渐衰老,失去活力,我并不觉得这里是最美的地方,也不觉得这里充满了可能性,但是,我想向折木同学介绍这里。
“ “……话说回来,关于你所放弃的“战略性的经营眼光”,我来替你掌握,如何?
” “啊……话说回来,什么呢?
” “啊,不……开始冷起来了呢。
” “不,已经入春了。
” 依旧和整部动画的主基调一样朦胧,两个人之间委婉而富有深意的几句对话加上22集里凤毛麟角的几个暧昧眼神,寥寥几笔勾勒出千反田与奉太郎蓦然回首的爱情分界点,配以千反田藏在夕阳西下漫天樱花后如花的笑靥,精致唯美的画风让人有淡淡的伤感却也如痴如醉,更让我深深记住了《冰菓》与它戛然而止又极具意境美的结尾。
不得不佩服京阿尼对于环境塑造之细腻,在这样美不胜收的烘托下,让人原本对感情戏的关注不自觉地化为了陶醉,两人的后续此时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样一个的唯美结局,让我对《冰菓》的好感度急速升温,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朦胧雅致的结尾反而比《AB》和《未闻花名》这类嚎啕大哭的结局更能触动我,或许,在只有悲剧才是永恒的命题下,我还是一个更向往美好的人吧。
剧情不错,这个主要是小说作者的功劳。
另一方面,动画制作方绝对有问题,女主角千反田从声优到角色形象都是大败笔,恶俗卖萌做出各种夸张瞪眼表情,说话拼命抖动身体,经常一个分镜就是女主一张脸奉上动画制作方各种认为萌的表情。
但实际上这种卖萌一点都不萌好吗?
只觉得很无奈,和白箱一个毛病,女孩说话经常不是瞪眼颤抖,就是做出泫然欲泣的表情,实在不知道萌在哪里。
说实话像这种低端卖萌,我情愿看三无,真不知道这股劣等品味的卖萌风潮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一直想写篇冰菓的影评,但一直感觉大家说的已经够多了,这部番每个人品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但这两天看到很多人嫌弃冰菓剧情差两集弃之类的文章,感觉自己写下这篇东西能对他们的看法有所改变。
冰菓。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推理番,当然推理之外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发现的东西。
这可能就是那些两星三星观影者所没有看到的东西。
京都一向精致的作画自然不必说,除开推理,冰菓展现给大家更多的是少年少女在青春懵懂的年纪与自身价值观的相互“斗争”。
我觉得只有“斗争”才能真正展现两个少年到底为了自己想去追逐的东西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并不是说奉太郎坚持灰色节能生活到最后都没表白(动画里)就是烂尾。
奉太郎在樱花飞舞的树下其实想了很多。
自己与千反田身世家族的差异,自己即将背负的责任,即将到来的与座右铭背道而驰的生活方式等等……才会在一顿意淫后说出「天气变冷了呢。
」这样敷衍的话。
第一集就说道奉太郎对「保留」一词的偏爱。
“保留现状”对于他来说是解决事情最好的方式,但千反田一次一次的委托可能已经让他明白自己迟早得走出这种封闭的生活。
只是这样的「保留」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与自身的生活方式相互斗争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当然这部番也不是说里志在自己的「不执着于任何事」的生活方式就是辜负人姑娘一片好心。
他也曾很在意得失,在成长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式,对于他来说为了摩耶花而去与自身的价值观相磨合也是需要时间。
22集中看到了摩耶花表白准备送的巧克力时,里志虽没有奉太郎那样对节能灰色生活的依赖,也同样选择了「保留」,他敲碎了巧克力希望摩耶花能再给他点时间,让他能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摩耶花中做出选择。
当然,选择并不是二选一,这就和我们一般少年的现状是一样的,为了自己追逐的目标,虽不用摒弃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爱好,但至少得为他做出改变,当然这个改变也是极其困难的。
同样他最后也打出了那个电话找到了摩耶花,这就是里志为了摩耶花慢慢改变自己的一面。
两个少年都在蔷薇色的校园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着磨合。
与自己喜欢的人的性格,生活方式进行磨合。
这也就和我们从少年逐渐成长为青年的过程是一样的。
求同存异。
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慢慢磨平了自己的棱角。
冰菓已经不算是一个轻小说改变的动漫作品。
他在我心中已经是一个类文学作品。
不管米泽老贼会不会把这个坑填完,不管京都会不会给冰菓第二季的机会。
这部文学作品已经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他已经在我一生中很多岔路口改变了我的选择。
冰果吞咽着细小的食物,米粒在唇齿之间游荡,眼前是玫瑰色的人生,回头看,是早已经消失的灰色留下的点点痕迹。
伸出手探寻的彼此,仰望着的无法到达的顶端,耳中响起来似曾相识的悲鸣,咧开嘴,是无法达到的世界无奈的苦笑。
——题记《冰果》——三文鱼籽的鲜香最初看到冰果显然是被这个画质吓到了,心里想的是京都果然靠着轻音大赚了一笔,才会在一个校园动画上面给了这么神奇的画质,推理的时候大幅度的3D和妄想具现化,连个路人都是主角脸,整个画面完全没有看到任何说是崩的地方。
然后音乐用的也是世界名曲,耳熟能详的是G弦上的咏叹调,仔细一查还有巴赫的前奏曲,然后经常出现的还有西西里舞曲,笔者不是古典音乐的专家,这里贴上一个地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己找找看。
http://bangumi.tv/subject/topic/2273 。
在音乐的运用上面,一开始的印象就非常的好。
但是,看完第一话,我相信很多人的感受都是“意义不明”。
用一整集的时间推理出来一个大叔把门给不小心锁上了和一个无聊的小戏法,不免让很多人看完第一话就直接弃掉这个番,因为实在很无聊。
我也是其中一个,看完第一话就直接扔下来,然后心理面想着京都这次尼玛玩脱了啊。。。
幸好后来还是在朋友的建议下面开始补这个番,再看一遍,感觉自然不同了。
《冰果》是一部不同的动画,和同一年的一些动画不同,冰果不是一个可以开着弹幕看吐槽的动画,冰果是要慢慢的,静静的去欣赏,去玩味,去体会他的细节中的一点一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分镜,阳光照射的角度,手指划过的弧度,嘴角的一抹笑容,眼神中的暗淡,都是这个动画所体会出来的,只有静下心来去思索,去体会才能感觉它的精彩之处。
而在第五话“走过历史的古籍研究社之真相 ”之后,这部动画到达了一个小的高潮,揭示了40年前的秘密的古典部,得知了多年前的历史,折木静静的说出了“冰果”的含义,那是关谷纯唯一做出来的事情,不自愿的放弃了蔷薇色的校园生活,成为英雄的关谷纯最后的最后拼尽全力的,牺牲喊出来的话语。
而这个学园祭本来也不是“KANYA”祭,因为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大无畏的英雄,不能软弱的人生,如果不够坚强,也只能成为被牺牲的兔子罢了。
那在英雄死亡的断头台前,看客的麻木下却是无法发出的悲鸣。
小说的第一卷名为《冰果》,也是这部动画的名字,而在每话最后出现的 “The niece of time”实质上是neta了英国小说家约瑟芬·铁伊的作品《The Daughter of Time(时の娘)》 ,而这句话也是neta了名言Truth is daughter of time(时间是真理的女儿)。
(http://tieba.baidu.com/f?kz=1563246501 )我认为在这里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有些事情是时间会慢慢告诉我们的,即使经过了四十年,真理依然也是真理,关谷纯最后的那个信息也是被折木解读,他若活着也会是欣慰的吧。
“活着不能软弱,要坚强,不然就会成为连悲鸣也无法发出的行尸走肉”三文鱼籽寿司很多人吃不习惯,入口的时候,会有腥味,但是咬破了鱼籽,探寻了真相,鱼籽中饱含的汁液慢慢融入了微酸的米饭之中,包含出来的味道,刺激着人们的味蕾,鱼籽的汁液和米饭互相调和,有着无上的美味,即使第一次吃不习惯的人,也会爱上这种味道,刺激,而爽快,咬破鱼籽的那一刻,竟是让人有一种想流泪一般的感动。
而吃完后,口腔中却会留下淡淡的苦味,轻柔的苦味,让人咧出无奈的苦笑。
《愚者的终幕》——白色吞拿鱼在塔罗牌中愚者是大阿卡纳牌中的0号牌,代表着自由,天真浪漫,可行性,好奇心,冒险性。
同时“0”也表示没有,就好像一无所知。
这张牌并没有特别的顺序定位,并不在1-21的顺序之中,是比较特殊的牌。
之所以为0,也可以说是一切的开端或者终结。
——在第八话的时候福部曾经用这张牌来代表千反田。
“十年后,我一定不会后悔有过这段日子。
十年后……在我这一介凡人眼中怎麼看都是一片朦胧的未来。
到时我就二十五岁了。
二十五岁的我会怎麼看待十年前的自己?
能确信自己成就了什麼吗?
是否觉得十五岁的那段日子过得毫无遗憾?
”灰色的人生的对立面也就是玫瑰色的人生,“没有必要的事情不去做,必要的事情尽快做”这也就是男主角折木奉太郎一直所坚持的人生哲学。
但是当男主角的节能主义遇到了千反天,这便说不通了。
“不抱有期待”这也就是我所认为的男主所拥有的个性。
既然不对周围的事物抱有期待,也就是不想要所谓的美丽绚丽的校园生活,一个人优哉游哉的读书睡觉也蛮好的,自己的人生仿似灰色一般,和所有人认识但是都有着距离。
因为不需要抱有期待,也就不需要信任和失望。
任何的事情自己就可以完成,静静的看着世间的喧闹和吵闹,这么活着也是很自在的行为。
——这不是人们说的孤单寂寞什么的,因为不拥有期待也就不拥有着所谓的孤单寂寞,没有过希望和期许而已。
只是,“有能力者的不自觉是对无能力者的讽刺”,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解决了事件,仅仅只是推理而已就解决了无法解决的事情。
这恰恰也是对本乡学姐最大的讽刺。
《愚者的终幕》这一章节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人物:入须学姐。
同样的福部也用“力量”这张牌来代表折木,原因很简单,牌面的绘画是被女人控制的狮子。
而折木也恰恰一直被女人所控制着。
一开始是千反田,然后就是入须学姐。
一直不期待别人的折木其实是拥有才能的人,而千反田一直以来的“我很好奇”也恰恰是对折木最大的期待。
而入须学姐则不同,她不愿意折木说自己没有才能,因为她的期待则是控制住折木,已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她会说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知之明”。
她的期待是虚假的,是不真实的,她自己对折木并没有期待,只是用谎言和欺骗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
但这也就是为什么折木在最后的时候会生气——他不是生气学姐,而是生气自己。
他无法理解别人,他无法了解别人的想法,比起千反田,他在乎的是结果,而不是人,所以他会得出自己认为是对的结论。
他只是推理而已,却没有想到本乡学姐的想法。
他在懊恼自己的愚蠢。
本乡学姐的话,大概只是想要和所有人一起享受最后杀青的瞬间吧。
可是其他人也许并不是这样想的,千反田说大家都很体贴的时候,折木在内心反问了一下。
——大家并不是体贴的,每个人都只是想自己玩的开心而已,才导致了最后的失控,谁又在乎本乡学姐的想法呢?
她中途折笔的遗憾和呐喊,又有谁知道呢?
当每个人都只是在乎自己的时候,本乡学姐也只不过和kanya一样是一个被牺牲的祭品罢了。
连悲鸣和呐喊都无法发出声音的她,也只不过是一个被利用的人而已。
而利用了她的入须学姐,是否心中会有那一丝愧疚,也就不得而知了。
千反田是“愚者”,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终结。
她不一样,她在乎别人的心情,在乎别人的感受,因为她是一个“好人”。
所以当那时,千反田最后说出“我也不喜欢有人死掉的故事呢。
”折木也是偏过头去,说上一句“真是符合你的风格呢。
”那时候的折木已经不是一开始的他了,灰色的人生沾染了色彩,因为遇到了千反田,因为被期待。
那是遇到她之后,才拥有的彩色的人生。
这一章的副标题是 “Why didn't she ask EBA.? ”这一段是向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致敬“Why Didn't They Ask Evans?”中文译名是“悬崖上的谋杀”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而EBA也是江波,恰恰也是本乡学姐的朋友,也就是说为什么不去问问江波呢?
答案当然很简单,因为不可能得到回答。
白色的吞拿鱼,有着肥腻的味道,入口的时候有着一点点的甜味,吃起来和红色吞拿鱼的鲜有所不同,更多的则是细腻的肉质和滑爽的口感,配合着米饭,用舌头将其包裹起来,慢慢的享受那白色肉质下面的软软的味道与细节,口中就好像开放了鲜花一般。
《库特利亚芙卡的排序》 ——加利福尼亚卷“所谓期待是放弃时候的托辞,因为别无选择,如果缺少这种无奈感,期待就实在太虚伪了。
”一直认为整个篇章中学园祭是最好看的一段,因为学园祭充满了青春的回忆,这样的回忆对于笔者这样的已经回不去那种学生时代的疯狂的人来说,看起来格外的珍贵。
而也正是这个学园祭把三条线联系在了一起,最后给人一种爽快而悲哀的快感。
什么是期待呢?
看完这一卷之后最想说的就是这个,如果不是已经放弃了为什么又要去期待别人呢?
正是因为自己做不到才会去期待,才会去想要看到更好的,有一种“啊,未来就交给你了!
”的悲壮感。
可是这种悲壮感却又有着无可奈何的一部分在里面。
京都这几年的动画拿过来看的话。
《clannad》是一种感动的痛哭,《KON》是嘿嘿的笑,《凉宫》是一声充满吐槽气息的长叹,《日常》是看着生命前进的微笑,《冰果》大概是一种苦笑,不是释怀而是无奈的苦笑。
天才和普通人之间无奈的差距,到最后也只不过剩下的是无奈的苦笑而已,令人绝望的差距会产生期待。
有才能的人的生来具有是无才能人一生的努力,很不公平吧?
但是却也没有办法,天才是在无意中伤人的,天才的不自觉是对普通人的讽刺。
如果什么事情都只是用一个运气二字来说的话,未免太过伤人了吧。
这样的话,对那些真正努力的人来说,岂不是太可怜了嘛?
龟兔赛跑的故事又怎么可能真的在现实发生呢?
现实是残酷的,最后流下来的也只不过是一抹无奈的苦笑而已,就像是最后福部的执着在不执著一样,已经放弃了和天才去努力,自己也只能期待未来。
局限于不想要剧透的原因,还是请自己去看吧,在这里再说一下就要剧透了,这段的故事就好像加利福尼亚卷一样,很多的混乱的味道交织在一起最后形成了绝妙的味道。
顺便说一下,副标题Welcome to KANYA FESTA! 应该也是neta那个名著,但是笔者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还希望知道的人告知一下。
(以下内容含剧透)4 “不过是一块三文鱼腩”最后的两话是忧伤的两话,前面说过给冰果下一个定义的话,应该是一个苦笑。
冰果里面没有完美结局,关谷纯最后只能无奈的呐喊,本乡学姐的剧本最终也没有人知道,学生会长最后也未能看到安城的作品,信息最后也没有传达到。
福部最后掰碎了摩耶花的巧克力,折木也仅仅在脑海里对千反田告白罢了。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个苦笑而已,这不是一个多么虚幻的故事,CL的最后光玉的愿望让所有的生命再次轮回,可现实之中,人死了就永远活不了。
就好像那个老师说的那句“我喜欢直升机啊”是多么的无奈,自己的友人,自己的朋友死在了那里,看到直升机而安心了。
折木也无法理解别人,无法了解别人的感受,所以在那个雪夜的最后,他也只能拍拍友人的肩膀说着加油,而永远不可能说出的那句“我理解你的感受”却一直掩埋在了他的淡漠之中。
他不是冷漠的,他只是无法感受,无法感觉他友人的感受罢了。
节能主义的人生是灰色的,未免也太现实了一些,太过无聊了一些,蔷薇色的人生又太过耀眼了一些,不可能成为的现实,是那句不可能说出来的话,在黄昏的玫瑰色之中渐渐到来的春天下面长着刚刚起来的芽,车轮依然在前进,远去的雏鸟绽放着自己的微笑,好像土地上面的精灵一般,告诉你寒冷已经远去,春天马上到来。
冰果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而已,他没有什么虚伪的卖肉卖萌卖腐,只是淡淡的讲故事而已,有人说推理小说是作者和读者的较量,那么冰果的作者大概就只是一个说书人而已,他静静的说出来自己知道的那些故事。
冰果是一个太过现实的故事,就好像一块生涩的三文鱼腩,在任何一个街边的寿司小店都能看到这么一块鱼腩,切吧掐吧就能做成一个寿司或者刺身,端上去供人食用,但是却恰恰是这样的平淡,在你的嘴里留下一抹鲜香和苦涩。
抬起头来,看着寿司小店的顶棚,昏暗的灯光下,说声干杯,再见。
看不下去没办法
事实证明...就算是长的再美也还是滚娘属性= =
看完小说看动画……制作组真的好厉害……完美画质、完美还原
这剧情……无力吐槽。= = 白开水一杯。
直面青春残酷性的作品,米泽式的「逆来顺受」与「欲言又止的呐喊」贯彻全剧,从一而终。京都的制作稀释了「苦涩」,但也换来了更加斑斓超逸的艺术效果。这种内蕴与画面都经得起推敲的作品,想必会是日常写实系动画难以逾越的高峰吧,倘若可能超越,或许只有京都从青春的另一面出发方能成功。
京阿尼从来都不知道剧情俩字咋写,推理你妹,走近科学都比这强,三颗星都是给肉村的,这个声线非常美。
三星半……画工简直媲美剧场啊- -无奈长事件和短事件的质量完全不在一个境界。。。【短事件太太太渣了】佐藤聪美的配音听起来很难受,角色也不讨巧,除了对肥宅卖卖萌以外真不知道有什么具体的作用【俺基佬免疫】,两个主要配角的感情描绘也略诡异……
作画很好 但剧情实在无感!好不容易坚持看了7话 实在是无法继续了……弃
虽然推理的内容都已小故事,但是每一个小故事都十分长的精彩,奉太郎所利用的一切要素适合观众一起共享的资料,然后根据这些普通的信息得出最为合理的结论,其实这是一种信息对称并观众一起竞争。
奉太郎的节能主义哲学很喜欢,剧情弱了点
两星全给作画 剧情不知所云 至少对于窝这种看一集看不下去就没耐心继续的人来说 引不起兴趣
实在受不了女主无辜、男主一幅吃了shi的狗血剧了- -
看吧,折木同学,这里是我的故乡,只有水和土地,人们在渐渐衰老,失去活力。我并不觉得这里是最美的地方,也不觉得这里充满了可能性,但是......我想向折木同学介绍这里。
装逼不成是吧米
受不了女主!
京阿尼的画质。。。
画质狂魔,睡觉剧情。
画风,人设都喜欢,剧情很无聊
这就是校园推理啊,直升机的故事那里get到了登山者,推理出人心背后的善意这点很妙
听女主说话,耳朵要炸了,和其他人不是一个画风的,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