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迈克·米尔斯的电影,他讲故事的方式(说话的方式)很直白,却会用微妙的视觉处理让观众看到表达的层次,神奇的是,你最后会发现自己观影的感受跟作者影像处理的变化几乎是同步的,犹如迈克·米尔斯就在你身边一起观看这部电影。
《呼朋引伴》里约翰尼跟侄子相处的部分,侄子随时会有无花八门奇特的表达和疑问来促使对话密集发生,以及约翰尼和姐姐没完没了的电话沟通,总之导演在这部分的处理,让你几乎只能感觉到人与人的相处,无暇意识到时间和空间。
而在同步进行的声音纪录片拍摄中,移民的孩子们不断回答各种关于现代世界和未来世界的疑问,画面默默展示的则是各种城市空间,速度处理缓慢,能感受到时间流速也满了下来,孩子们的声音在巨大时空间的虚弱感,跟那些宏大的问题一样让人不安。
纪录片采访的是一群在多种族、文化、观念影响下正在长大的孩子们,跟小侄子一样头脑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需要将复杂的世界消化成自己的感受,纷乱而迷人。
而把这些孩子的想法呈量化地展现出来,他们关于自身、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的想象、希望、焦虑、担忧等等有那么繁多的可能性,震撼人心。
正是这些孩子们的思考本身让我们可以无限期待人类的未来,即使它越来越复杂,希望的光总在这些孩子们的思考中隐藏着。
一个创作者,一个成年的创作者在用孩子们各式各样的回答来完整自己内心关于当前生活,关于未来世界发展的疑问,可见创作者有多强烈的欲望去寻找答案,内心就有多大的空洞,某种程度上,作者就是约翰尼本人,小侄子也不断从叔叔身上得到来自过去的某些经验带来的模糊答案,他们相互影响。
当然,作者展示的故事背景是一个独特的环境,美国从几百年前就是一个移民混杂的国度,他们自称为是移民世界的未来,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但我不想谈这些宏大的背景,只映照我们自己年轻一代的内心,我们有好多好多数不完的年轻人,思考的问题、想象的未来却很单一,年轻的内心被简单的答案、单一的结果、信息碎片填满,没有了思考的空隙,很少有人能问出影片里那些给孩子们的问题,更多的成年人应该为此感到羞愧,我们给到孩子们的普遍环境是”你就长大吧,哪有那么多问题“。
最近我越来越有这种感触,皆因为我当初在《大象席地而坐》出来的时候,怒骂其为又是孤岛男人的自我感动和救赎。
这种情绪再普遍不过,之前之后都不鲜见。
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胡波老师的《大象席地而坐》会成为之后这么多年我看过的极少数的有惊喜的电影。
为此我要向胡波老师道歉,因为至少胡波老师给我的感觉是,他有个好的开始,如果他能够端正思想,理解于他人,感受于他人,那他以后很可能会成为中国极少数的电影大师。
当然,这个可能性自我看到《大》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是胡波的损失也是中国的损失。
我在此纪念胡波也是因为自胡波的《大》片以后,中国乃至世界电影都进入了一种无能狂怒之中。
正如某政治学家所言,自中美贸易战以后,各国政府就处于一种“梦游状态”。
各国的影视行业更是如此。
一边是占据主流的痴迷于自我复制的IP电影,另一边是好像疯人院一样,反复自我设题,自我感动却毫无思考的所谓的“艺术电影”。
如果说这两者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真的静下心来观察过人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人。
在这几年中,人们的生活变化之大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之中。
而互联网同时对我们的内心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控制,我们几乎所有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都来自于它。
互联网重塑了我们对“现实”两个字的理解。
但是,我们的电影人竟然可以毫无察觉。
一部分人躲回了互联网前的时代,继续讲述黄金岁月的赞歌“电影还没死,电影还活着。
”,而另一批人则死也要无视互联网的存在和时代的变化,硬讲人的“隐入尘烟”。
真是应了胡波老师的片名《大象席地而坐》。
但你也不能说电影人没有尝试着与这个时代和解或者说试图去理解当今世界。
包括本片在内,许多导演是有这种内生动力的,他们想要搞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正如本片导演。
他甚至就直白地给了主角一个话筒,想要用这种形式来试着探讨他所看到的世界。
与自己对话来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孩子们是怎么想的。
因为他相信孩子不会骗自己。
并且希望用孩子为镜子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
无独有偶,这让我想起了许知远的《十三邀》。
许知远当时也有类似的内心动力,带着知识分子那种“没什么是我理解不了”的使命感与95和00后孩子对谈,包括网红博主和cos圈达人。
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许知远搜肠刮肚一个小时,想要以自己的全部学识和经验来定义这些他一辈子都没见过的东西。
然后孩子们表示,你说得对。
就此在表面上达到了共识。
这其实很像把亚里士多德或是孔子请到今天的世界,他们会试着用自己穷尽的哲学来理解我们,我们也用尽我们的科学知识来理解他们,但我们双方都非常沮丧和劳累,因为我们最基础的背景改变了。
而《大象席地而坐》其实恰恰表达了这种尴尬。
大人们对现实不知所措去询问孩子们,孩子们点了个烟屁扔到天花板上,因为规则已经被大人们订好了,你们还来问我们怎么办?
本片设置了一个到处采访孩子的纪录片导演和侄子相处的故事。
纪录片导演所采访的孩子说出的话是根据导演想法剪辑的、侄子和主角的对谈是导演写的剧本,这简直就是导演把自己想说的话打在公屏上,这都不是电影了,这是自媒体。
这就是苹果诞生以来对影像的影响:口号大于实质,意义大于故事。
我估计下一步苹果想拍的电影就和他们的广告一样,黑底白字,每隔几分钟换一行,都是些绝对正确的话。
片子才上映时,我就已经收藏了高清版…只是一直找不到适合的状态去观影~所以一直放着~😜而今晚恰到好处看了~很棒~首先是我无法拒绝的黑白影调,舒服、迷人;男主大叔与不同小朋友的声音采集,看似在填充“大叔与小侄子”之间的互动空隙,实则每一位“有趣且Pure小灵魂”的心声,正是此片丰富的内容结构和内核,也呼应了片名C’mon C’mon(题外话,中文片名翻译太烂,我觉得叫“呼应”就简单极好)~ 其次,顺便说说片中几处精彩或打动我的:1、男主大叔拿起读阅的一本书,“现代文明体系中—关于母亲的社会角色和困境”(非常棒,对母亲的爱的眷念和归属,对渴望成年放飞的逃离,对中年之后,对母爱的再度寻觅与“不安感的脱敏症状”);2、男主大叔再给小侄子读睡前故事:我们以人类婴儿来到这颗星球,学习、成长…种种之后再告别这颗星球回到属于你的时空(很浪漫的儿童美学,科幻模式解读了人这个渺小的生命物种,既脆弱又内心不断寻求力量与安全感);3、快结尾了,大叔男主与小侄子在树林里,互相传递情绪、大吼、释放、拥抱(很感动也很温暖)总之,这是一部拍摄手法稳健、影调醇厚、台词对白充满令人思考的生活意识流好片子~此外,我突然想分享一段感受,年少时,我们总是以自我的热情或单纯的感官去看世界(那时以为这世界就是这样了,而我的生活也就是这样了)…中年时,我们再拓展与这个世界更高或更广的认知纬度时,往往显得急促或受挫,而殊不知,这世界本就是由纷纷扰扰的多元生命体组成,没有边界,所以打开自己、探寻自己,也许才是你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对话方式…而这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很多很多有趣的灵魂和故事~
记录生活,记录成长。
舅舅和外甥,自然状态下的对白,感悟到对生命的理解和体察。
难得小孩的自然状态。
无数的问题,让没有脑筋的成人奔溃。
小孩可爱的不要不要的。
这种没有功利性的电影,多一点才好,摆脱了功利,艺术生命也许会更长久。
感谢导演的功夫和奉献,本来没有啥情节的电影,可以轻松看完,还能产生思想。
往往就是像华金.菲尼克斯这样公认的的大演员,不惧和古灵精怪天生抢镜的小朋友飙戏。
豆瓣7点多分的电影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平庸的、套路得不够成功的套路片;一种就是如本片这样,不够完美但有自己特点、充满诚意的。
仅凭着解构和重估了纪录片,以黑白影像消除时间性这两方面,就令人眼前一亮(好吧近年来黑白风格确实用得有点多)。
何况:即使我们相爱,她也永远不会了解我的一切,我也永远不会了解她的一切,人生就是这样。
由于姐姐Viv要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丈夫,纪录片导演的Johnny被委托照顾生性有些古怪的侄子Jesse。
Jesse总把时不时冒出的各种想法直接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这给习惯独自一人生活的Johnny带来不少麻烦。
便利店和街道上险些走丢,让Johnny对照看Jesse的安全性产生顾虑,Jesse也担心叔叔会因为忍受不了自己而离开。
Johnny现学现用的道歉和Jesse关于母亲的回忆拉近两人距离,树林里大声呼喊的发泄更像是他们之间的共鸣。
在这段相处中,Johnny和Jesse都学会如何感受尊重,并合理的去表达被压抑的消极情绪。
从表面上看,Johnny一直在采访孩子,倾听他们对这世界的看法,但只是把自己作为话筒,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记录,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孩子的世界,就像他和母亲的关系,始终是被动接受的一方。
所以对于突然出现在自己的生活的Jesse,他最初是很难接受,亲密关系的距离被打破,以及对各种未知状况的担忧,都使他困扰。
Jesse像是Johnny的钥匙,不仅了解姐姐Viv作为母亲角色要面对处理家中问题的困难,以及对共同母亲所逼迫式教育的对抗。
更看到自己在亲密关系方面的缺陷,不主动,被动式的接受或者逃避问题,在与人相处中保持自己的舒适距离,习惯于压抑自己情绪形成内耗。
人是很难看清楚自己,都站在主观视角却又意图用客观的论据来证明错误在于对方和外界,逃避问题,逃避责任。
孩子是不同的,对你的反应直接而真实,要与其对话首先要位置平等,学会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代入情绪去感受。
在这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自己隐藏的另一面,空虚、混乱、悲伤、恐惧等负面的东西,但这都是你,你有理由可以不好,人生里也没有不好是不应该的规范,承认接受再改变,毕竟生活里意料之外的事情太多,你需要成长,努力去理解你所处阶段的欢乐悲喜,找到最终的自己。
#胡思乱想🎬 《呼朋引伴》菲尼克斯再次贡献崭新角色 完全不同于《小丑》里的癫狂和疯狂 而是变成了《her》里那个温柔腼腆的爱穿粉色的男人(主要黑白也看不出来穿着)甚至在影像造型上也和《her》一样展现出无出其右的生活气质 纯粹的光影魅力现代电影中的黑白不同于以往胶片质感的凌厉和高比对 通常都整体透着柔和 但其中的区别就像是《罗马》里的家庭史诗感 《弗兰西斯哈》里生活流式的呢喃核设计元素 而感受上跟后者更为接近 在同样的故事形象里也可以找到对应 那就是文德斯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一样的大人配小孩 种种矛盾和意见不合伴随着场景变化而愈演愈烈通常来说这类故事的核心主题都是关于大人和孩童视角的差异所造成的 最终也是相互理解而两相消散 但菲尼克斯扎实的演技所提供的是超越此类故事的一种人物可能 你会感觉他在演他自己 但你明知道他也许不是这样(参考《我回来了》)所以他不同于小丑里亚瑟的毁灭式演技 一种介于方法和体验派之间的塑造方法 在这里他将体验进行到底 我认为要比亚瑟那类鲜明性格人物的塑造更加困难 这不同于你凭空想象一个角色并且为其注入灵魂 而是完完全全的将自我刨析分离出第二个极度接近的“他者” 此“他者”区别于其他的特质在于 他产生于本体的“同一者” 这么理解吧 菲尼克斯即在自我特质中挖掘角色特征并且扮演他 但他又完全脱离自我 产生出另一个自我 像是演了个平行宇宙里的他
这是一个关于舅舅带孩子的故事。
舅舅是一个儿童纪录片导演,他的工作就是去采访在不同城市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非常意外的他需要帮久未联系的姐姐照看孩子,于是他来到了洛杉矶开始和有点奇怪的外甥共同生活。
他们一起收集声音,扮演孤儿,讲故事。
因为工作外甥又陪他到了纽约和新奥尔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了解,磨合,学习相处,打开心扉。
最后他们建立了感情,舅舅本人也从外甥身上学习到很多,缓和了和姐姐的关系。
【我被这些孩子的发言狠狠治愈了】从故事的开始,听到很多孩子的声音的时候,我就深受触动,那些略显稚气的声音说出了很多天真又过于真诚的看法和想法。
他们的观点并不幼稚,甚至带有哲理,很多关于平等,未来,城市建设的想法不可谓是没有道理的。
“希望家长不要总觉得自己是领导”是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台词之一。
家长大多会以经验者去自居而想当然的控制,但很显然这是很没有理由和逻辑的。
整个电影除了在展示他们之间的相处外,也引用了很多书籍中的话,其中就包括了关于母亲的牺牲和正确的向孩子道歉等等。
那段道歉让我觉得无比真诚,也见证了沟通的真正意义。
还有就是“外星小孩”那本书的引用提到的,我们慢慢成为大人,却忘记了最开始是如何学习成为人类的。
就像是我们都从孩子的过程长大,好像就理所应当的觉得自己是能够了解也有资格去替代孩子做决定的,而忘记了我们作为孩子的时候有多需要自由和发言权。
这个部分真的是狠狠敲了警钟。
当我看到母子相互理解和舅舅学会了沟通外甥学会了关心的时候,我第一次有像小孩子学习的冲动。
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真诚,天真,和想象力。
那些被成年世界忽略的真诚,放下面子的表达,一点点的任性和勇敢,对未来的期待和未知的评价,正是成年人应该学习却渐渐遗忘的,这些宝贵的原始的品质恰恰会去带给世界更多的美好的改变。
电影因为文本的部分太优秀了,是需要大家去仔细听每一句话的,所以是黑白电影也就不意外了,不然城市变化所带来的颜色氛围的冲击很可能转移了大家对文本本身的关注。
感谢来自孩子的生动一课,让我有勇气面对更残酷的生活。
孩子的纯真是被我们遗忘的一直在寻找的天堂 有些时候我们感到空洞也许缺失的就是这些 为什么我们人类随着年龄增长会丧失掉呢从孩子视角看待世界 因为年幼他们的观点必然是缺少经验与复杂思虑的 但是他们却有成年不具备的东西 他们的不掩饰 单纯 更接近事物本质的样子 我们成年人需要穿越偏见狭隘思维才能看见本质 而他们就在那里 他们是自由的 成年人是狭隘的 他们是智慧的 并非我们以为的无知 他们可以更加轻松容易的说出自己的情感 他们说出了很多人要面对一生的问题 糟糕的是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问题在哪 即便他们小的时候就知道 他们的善更单纯 跟接近事情本来的模样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也很有智慧 但现在我已经不太记得那个时候我在想什么了简单的剧情 牵扯出却很复杂 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大部分与他人关系与情感 涉及了面对父母死亡 与姐妹的复杂关系 遗憾的爱情 糟糕的婚姻 最干净的是主要体现的叔侄 也正是可爱的小男孩把这些关系情感柔和净化了许多 他在无形中修复了很多他太可爱了 主角也就是在陪伴他的过程感到了温暖 处理好了自己的困境 可以更好的面对人生 处理好自己的情感 再一次连接到了被模糊的亲情影片的风格我一开并不太喜欢 不仅是黑白而且是很暗色调的 但慢慢的我喜欢上了这种风格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本片 很干净 平静 真诚 又给了影片深度 光线充足的时候也不乏温暖
在寻找凤凰叔的影片时,无意间就被这并不多见的黑白封面所吸引,看完预告后则更是对其画面以及那静谧而安详的氛围感所着迷。
也许人类永远无法做到绝对的理性,自身的情感无时无刻都受周围的环境影响而变化,情感的变化又会影响自己对周遭事物的看法。
当你感到莫名的失落、低沉时观看这部影片,大概会和我一样对这由黑白两色勾勒出的苍白却有种难以言喻的温暖的世界而孤独着幸福。
因个人原因,这部影片也是断断续续的才看完,想来近日也无太多时间二刷,因此就不过多的对影片进行分析与揣测,以免误导了各位朋友。
总的来说,影片内容算是比较单调,又因为是黑白电影,于当今这个时代,我相信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毅力坚持下去耐心看完吧。
而促使我观看这部影片的动力,恰恰是我那颗整日浮躁不堪,被各种琐事组成的冰冷铁链所囚禁的内心,它们麻痹了我的思想,使我活的肤浅不堪。
正因如此,我才更加迫切渴求这种看似枯燥乏味实则却饱含生活情趣的影片,是它们抚平我的烦躁,让我得以再次宁静的看待生活,我同样相信如今的人们也需要这样影片。
黑白真是这世上最深沉且浪漫的色彩。
過了半小時就開始走神,原來是個爸爸去哪了的故事?一半都是靠華金撐著的吧,以及黑白的意義何在啊。
通过琐碎细节建立诗意并非不可行,但这要求编、导、剪有着稳固的审美同步率与整合能力,然而米尔斯没能解决的问题是,抽离冷静的影像风格与人物直接且滥用的煽情对白在节奏和调性是背道而驰的,在此基础上追求小而精切的情绪弧光,远不如踏实的走好莱坞风格拍一个朴实的治愈故事。
比较失望,非常平庸的片子。将近两个小时下来,角色发展和塑造没有达到预期,台词平平无奇甚至有些刻意。华金演谁都像小丑。这可以说是一部方方面面都十分平庸的电影,找不出来过多的毛病,但也没什么亮点。
1.喜欢的演员,喜欢的故事,华金凤尼克斯观剧记录:2015 《Her》→2021.1.10《小丑》→2022《呼朋引伴》,不仅角色跨度大,身材变化也大,影片质感也完全不同。2.作为2022年第一部电影,治愈如《如晴天,似雨天》,又有《海边曼彻斯特》的颓丧感,和2021最喜欢的国片《兰心大剧院》一样采用黑白色调,两次失踪,和最后树林里的戏都极其喜欢。今年应该还会补华金的一些片子,被他的魅力征服了。评分:8.5/10。
成长是一种退化。
采访不同的小朋友对未来父母死亡的看法,兄妹在照顾病重的母亲时产生的冲突,叔侄陌生到熟悉的相处,在我看来这三方面的展示应该为兄妹俩之间的感情羁绊提供支撑,会更吸引人。
第一次对黑白画面犯晕。
看了半小时,实在憋不住关了,太特么的沉闷了!还黑白?黑白你麻痹,那我还不如去看木偶戏??!!
果然是豆瓣文青喜欢的类型。除了很高兴看到华金胖了,其他就没啥了。剧情基本为零。
太舒服的片子了 / come on, come on
基本没什么叙事,而且小孩熟过头的表演很没有说服力,A24的独立气质一如既往,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依旧看点满满,可惜影片既不是纪录片,作为剧情片又太稀松,十分尴尬。
一个独身男人带孩子的故事
迈克·米尔斯真是太懂怎么戳我泪腺了。
9.1/10 #PFF30 Fiction and Non-Fiction. 以一种社会纪录片的温柔视角(城市地貌的重评估-纽约大部分拍摄位于中国城附近;与孩童思维的反思-真实的与孩子的对话和观察),来逐步构建“反抗”的孩子与“失意”的成年中的关系,拷问家庭中Motherhood,或Parenthood,的定义。正如滨口在《驾驶我的车》中重估文本性质和指向性一般,米尔斯同样重估了话语(对话/采访)的含义,通过未来(孩子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评估未来的方式来短暂脱离现世泥淖(黑白也作为“去现实”的手段),建立新的和解/理解。孩子掌握着Apparatus(录音机),然后允许观众去通过他聆听世界,聆听城市“噪音”,聆听他人,并尝试理解,理解世界。
挺有代入感的,想到了我和外甥女的相处已经和我姐姐的关系,但抛开这点来讲还是不太行
全程都是小孩粘在身边喋喋不休,观感可以跟《暗处的女儿》一拼
大概是迈克米尔斯剧情最弱的一部,虽然依旧是一曲温暖的散文诗,但台词过于密集了,又没有中心,看着有些疲倦。
伐大欢喜10后的黑白电影,太炫技~看完感受要伐是长得一头可爱小卷发小正太,老早请伊喫生活了,看她妈她娘舅被折磨得都神经衰弱了。
毫無設計感,小孩子從頭討厭到尾,黑白畫面只是狡猾的算計。
默默叨叨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