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觉得有各位影评人说得那么好。
拍摄的手法带着比较明显的DV风格。
不是反感这种“生活化”影像,可能我的欣赏口味比较偏重于老式的沉稳画面,一个镜头是一个镜头。
一遇到“动态”的,就有点心烦。
故事并不太复杂,注重细节,叙事很有耐心。
这是优点。
有时想来,生活中一件很不起眼,或者平时可以捂着盖着装没看见的小事,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起来,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这家儿子的婚姻危机便是如此。
表面上没人提及,大家一团和气,但关键时刻,就是这个隐蔽的危机带走了开店的主菜,搞得全家出糗。
可见中国的老话还是有道理的。
家里都没摆平,还谈什么开拓事业?
看之前当然是有点政治挂帅,疑心是反映阿拉伯移民受歧视的剧情。
现在看完倒有些惊喜:本片还真没沉溺于这种“政治正确”,而是平平常常地讲普通人普通事。
即使贷款的那段有点“那个”了,后来也被扳回来了:在怨天尤人之前,还是先把自己该解决的事情解决好。
古斯古斯是一种北非阿拉伯人的美食,传统上是用一种样子很像谷子的当地小麦和羊肉的搭配,只要想象一下南疆的手抓饭,大概可以想象到古斯古斯的味道。
靠海吃海,迁居法国南部赛特以打鱼为生的突尼斯移民做的古斯古斯是用谷子与鲻鱼烹调在一起的。
这种从意大利流转到北非的小麦,颗粒很小,颜色金黄,一般人分辨不出,把它们称作谷子。
这就好像刚到异地,仅从外表,语音,分辨不出当地人之间的差别,都会大而化之的把在某地遇到的人归类为当地人。
2017年9月的一天,我和同伴两人在黄昏时开车抵达赛特,有朋友推荐这里的海鲜。
在可以眺望城市和海岸的半山上转了一大圈以后,找到一条接近出海口的河边停好车,我们走近人多些的街道,打听当地餐厅聚集的地方。
赛特是法国南方著名的渔港,当地海鲜十分有名。
黄昏时,光线柔和,气温舒适,靠近渔港的街道上却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游客。
赛特的海鲜大排档就在港口对面。
快八点时,才渐渐开始亮起灯来,装修豪华的一家干脆就没营业。
我们在一家灯火稍微明亮些,看起来会有食客的餐厅坐下,门口的服务生很卖力,热情招呼。
说实在的,我们分不出餐厅老板是传统的本地人还是来自北非的移民,就像分不清谷子和突尼斯小麦。
餐厅的位置隔了一条河就是《谷子与鲻鱼》电影中赛门情人所开酒吧的对面,我们坐下四处张望的那一刻之前的十二年,《谷子与鲻鱼》正在这里拍摄,电影中,主人公赛门·北吉要在这餐厅外的河面上做一艘画舫餐厅,费尽心机。
作为游客,此时丝毫体会不到赛门当时的窘迫,一切都很闲适。
酒的温度刚好,大盘子端上来的生蚝、海虾十分新鲜,隔壁一桌是一对讲英语的同性恋帅哥,相貌堂堂,十分亲昵,不断的加餐。
赛特安宁,惬意,海鲜美食可以留连。
对游客来说,这是赛特的全部。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的父亲离开突尼斯到法国时就住在了赛特,这一次《谷子与鲻鱼》饰演了男主角赛门·北吉的哈比·布法莱斯正是阿布戴·柯西胥父亲25年的旧友。
赛门·北吉60岁出头,刚刚因为不能按时完成渔船修复的工作而被工厂辞退了。
他与前妻有两男三女五个孩子,离婚后住在酒吧老板娘开的小旅店里。
突然出现的工作真空让他难以适应,因此突发奇想要改装一条旧船,经营餐馆。
这事儿唯一知道的是酒吧老板娘的女儿丽姆( 阿弗西娅·埃尔奇饰),丽姆对老赛门敬爱有加,努力促成。
虽然政府的批准手续有些麻烦,但是事情好像也向着要成功的方向发展,终于,一艘难看的改装餐厅被拖进港湾,开业前大宴宾客的日子到了。
赛门一家都要参与服务,酒吧一帮小乐队的老头子也作为参演嘉宾,经过一番心理斗争,酒吧老板娘也盛装出席。
主菜是前妻主理的古斯古斯,谷子加鲻鱼,这是在赛特的突尼斯后裔们最热爱的美食。
阿拉伯乡亲们及餐厅开业的各项批准权人都被邀请到场。
场面十分热闹,宾客各怀心思。
赛门的儿子马吉德却突然找到一个出去幽会的空档,把装着煮好谷子的车开走了。
联系不上马吉德,老赛门闷声不吭的骑着助动车出门寻找,一众宾客等的十分不耐烦。
丽姆为救场站出来跳起肚皮舞分散众人注意力,丽姆的娘——赛门的情人穿着华丽的晚礼服跑回家重做一大锅小米饭。
故事里没有什么生离死别,没有社会动荡,虽然是聚焦了移民的生活,但是并没有在移民与法国主流社会的疏离关系和生活窘迫上大费周章。
在本片中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阿布戴·柯西胥的镜头运用分成三大类,特写,中镜头和广角,每一种景别的区分非常鲜明。
一是大量的特写,镜头聚焦在说话人的脸上,语言与表情一起大量的爆发出来,却悄悄地改变了原本无趣的故事进程。
二是广角的镜头,这部分没有语言,只是交代事情在如何推进。
三是在室内的中焦,基本是讲述角色在社会中与人相处时的状态。
特写部分有三组最为精彩,是整部电影最华彩的段落。
赛门·北吉的家人聚餐,妈妈和女儿、儿媳一起做古斯古斯,这是第一次出现了“谷子与鲻鱼”。
唯一的非阿拉伯后裔的女婿盛赞古斯古斯的美味,然后每个人在镜头前出现,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显示出角色之间的关系,片名与故事的关系。
第二次的特写群像塑造是在酒吧门前的闲谈,大家都不理解赛门·北吉正在做的这件事,先是冷嘲热讽,渐渐的舆论有了倾向,身为同龄人,同族人,这些身份趋同最后形成一股助力。
整个过程完全是语言和表情在一个接一个眼花缭乱的特写镜头下完成的,有一种短时间集腋成裘的奇妙体验。
第三次是丽姆声情并茂地劝解母亲去参加这次赛门·北吉的开业典礼。
饰演丽姆的女孩儿阿弗西娅·埃尔奇的表演出神入化,平日的开朗泼辣到此时转为一种深沉的痛苦,到底是对母亲生活无力感的反击还是对自己的身份怅然若失,也许是对从未在影片中被提及的生父的某种牵连。
丽姆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与法国或者移民身份毫无关联的我,被她的表演中表现出的人类的某种共性激发起深深的同情。
在中焦镜头中马吉德的俄罗斯后裔老婆对赛门·北吉的控诉也十分精彩,导演阿布戴·柯西胥是如何调度解说,让这些素人演员表现出角色的情感,不但深深投入,而且难以自已。
看了这些表演,对阿布戴·柯西胥控制场面和演员情绪的能力十分感佩!
法国是西欧国家中唯一的事实移民国家,200年间经历了大致四次的移民高峰。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不同的地方是,法国多年来奉行强制同化,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实现身份认同,文化归附,这是西方人权主流的“文化多元”主题的反向极端。
在这样一种强制政策下,在文化上反而衍生出大量璀璨关注文化融合的作品。
1990年帕特里斯.勒孔特的《理发师的情人》,讲述亚美尼亚后裔的奇趣故事。
2013年,鲁本.阿尔维斯讲述葡萄牙裔法国人花俏生活的《金丝笼》。
2011年,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讲述的是当地人在救助难民中的暖心故事,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难民潮。
至于蓝白红的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为第一代波兰移民身份,他的作品中大量身份认同主题。
类此情景,汗牛充栋。
以上是我近日刚好看过的一些电影。
同一主题,不同故事,各种表达。
阿布戴·柯西胥只是把生活的具体细节用一个接一个的特写或者中焦推到观众眼前,使观众与角色产生了休戚与共,深切的感受到在事件发生时人的情绪,生活的压力。
虽然这些都是在移民背景之下的结果,他却不描述场面,没有旁白,也不用字幕,仅仅从每个人的现实展示就足以传达更宏大的背景。
阿布戴·柯西胥讲故事特立独行,这种对逐个角色的日常生活变化细枝末节的描写,带来了等同于纪录片般的生活认知。
见微知著,一份谷子与鲻鱼烹调出的“古斯古斯”后面有着身份认同,年龄危机,工业化对简单手工业者生存空间的摧毁,同语种下,土著法国人与移民法国人之间依存与排斥的共生关系。
当然因为曾经到访赛特,对我来说还有作为过客与当地居民对同一座城市在心理认知上的巨大鸿沟。
阿布戴·柯西胥仅仅展示了现实,每一位看客却可以在其中寻找到不同的故事。
本片获得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到2013年,阿布戴·柯西胥凭《阿黛尔的生活》得到戛纳金棕榈,这时候已经由从影以来的移民身份认同主题转到性别认同。
还是从一辆摩托车开始吧。
一个法国青年在巴黎邂逅了一位姑娘,一见钟情,不巧的是不久后姑娘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青年对姑娘十分思念,于是骑上一辆摩托车,千里走单骑,一路风尘,来到了姑娘家,在姑娘家住了一晚,第二天要走的时候,发现摩托车坏了,于是和姑娘一起修车,没有修好,于是又住一天,第三天摩托车还是没修好,最终青年在姑娘家住了一个星期后喜洋洋的回家了:他已经和心爱的姑娘订婚了。
这个青年后来成了法国的文化部部长。
如果说,在这位文化部长的故事里,摩托车是浪漫的载体、爱情的道具的话,那么在电影《谷子和鲻鱼》里老西蒙的摩托车,则是现实的依靠、谋生的工具。
影片结尾处,老西蒙追赶着被偷的摩托车,犹如追求着总是够不到的幸福,最终心力交瘁,仆倒街头,这个令人心酸无比画面, 带给人们真实生活的强大冲击力。
《谷子和鲻鱼》是不浪漫的,是现实主义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是生活的客观再现,甚至是生活的还原。
粗糙的画面,平静的叙事,松散的结构,足以败坏一部电影,但是《谷子和鲻鱼》凭借其纪录片式的真实,把这一切腐朽都化成了神奇。
老西蒙是法国的阿拉伯移民,他的境况有点糟糕:工作多年的船厂把他辞退了;他已经离婚,需要支付前妻的赡养费;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没有房子,寄居在情妇开的旅馆里;他的女儿、女婿、儿子、儿媳的家庭也颇不安宁。
为给儿女们留下一份比较稳定的产业,老西蒙打算孤注一掷创业,用遣散费在船上开一家饭店,以古斯古斯作为招牌菜式。
古斯古斯,是阿拉伯的传统菜肴,主要原料是小米和鲻鱼。
整个影片的主要场景其实就是两次以古斯古斯为主菜的聚会,一次是老西蒙前妻召集的家庭聚会,一次是老西蒙款待地方上头面人物的宴会。
古斯古斯,作为一道有着阿拉伯民族特色的名菜,寄寓了独特的文化因子和情感认同,沉淀了深刻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使它不仅仅是一道菜,而几乎成为了一个文化象征,一个认亲密码,深藏在一个民族的根系中。
可以说古斯古斯之于阿拉伯人,犹如豆腐之于中国人。
年老落魄的西蒙,正是想凭借这样一道菜衰年再起,为自己也为子女们谋一条出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斯古斯的功能不仅仅是果腹这么简单,它是家庭聚会中联系亲情的纽带,它是海外移民们怀乡的寄托,它甚至成为阿拉伯人在异乡谋求生存发展的希望所在。
作为一个移民,老西蒙有着三重的漂泊。
一是离开了祖国,二是离开了家庭,第三则是连开个餐厅都在船上,仍然是无根的象征。
以这样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在人人都是美食家的法国开餐馆,其难度可想而知。
银行的贷款、港务局的批文、政府的首肯、当地人的认可,都是很结实的困难。
无法可想的老西蒙,只有别走蹊径,企图通过美食来征服热爱美食的法国人,希望他们品尝古斯古斯之后,在美食的感召下开绿灯,投资金,下批文。
这样一着险棋,胜则完胜,败则完败,没有转寰的余地。
于是老西蒙动员了前妻及子女、旅馆老板娘的女儿一起全副心思办好宴会。
看电影的时候,总担心老西蒙的计划要坏事,结果不出所料,几个小小的偶然事件,让本应顺利进行的宴会充满了变数。
老西蒙风流成性的儿子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他看到来宾中一个他有染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居然是副市长的妻子,于是匆匆开车逃远,并关掉手机,让人联系不上。
要命的是车上落下了古斯古斯的重要原料小米饭,忘记搬进厨房,最重要的主菜做不成了,宾客们则等得快要失去耐心了。
而老西蒙在追被偷的摩托车时,病发倒地。
在地狱的边缘有一片叫做“林勃”的森林,里面游荡着一些幽灵,这些幽灵既不能上天堂,也不能下地狱,因为他们死在耶稣诞生之前。
所以,这些幽灵只能在森里里无尽漂泊,处于悬置之中。
影片的结尾也是悬置的、开放式的、未解决的,处于一种林勃状态。
不知道老西蒙有没有死掉,不知道地方实力人物是否愿意投资,地方政府是否愿意给批文,不知道当地人能否大度的接纳一个新的竞争对手。
正是在这些“不知道”中,蕴藏了生活的真实和丰富,体现了生活的无限可能。
影片的真实还在于人物的对话非常日常,是不折不扣的街市口语,没有任何文艺腔、台词味。
有趣的是,除了老西蒙,其余的人似乎都是昆丁式的话痨。
老西蒙作为一个父亲、一个情人、一个被热爱被依恋的长者,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以其沉默寡言、积极抗争展现了《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式的硬汉风度。
不过,还是有希望。
旅馆老板娘的女儿的一场热力四射、技惊四座的肚皮舞,安抚并留住了不满的客人们;旅馆老板娘则煮好了一锅小米饭,饭店的主打美食古斯古斯也可以上菜了。
这里暗示了两家人将会消除嫌隙,一起群策群力、和衷共济,把饭店经营好,共度难关。
老西蒙想要为亲人们谋求的安稳生活,看来不是一个梦,不会像卡夫卡的城堡那样可望而不可即,不会像贝克特的戈多一样让等待遥遥无期,也不会像被盗的摩托车一样让追逐失之交臂。
古斯古斯,这一口生活的美味,总会送到唇边。
《浮士德》有云: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皆能救。
这是心力交瘁的老西蒙的慰藉,也是我们的。
看了《谷子和鲫鱼》,有种无法表述的感觉。
这应该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电影,它反映世俗生活中的艰辛、快乐、冲突,因为对普通人现实境遇的关注,也突现出普通人的尊严的电影。
在我并不短的观影过程中,我比较排斥三类电影,一类是胡编乱造,可以称为“臆造狂”的电影,怎样痛快怎样来,完全不顾现实生活的逻辑。
二类是太快脱衣上床。
虽然本人也不是道德卫士,对床戏也一点不反感,但一见面,几句话下来,就眉目传情,脱衣上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毕竟相距太远。
三类是哲理性的闷片。
大量严肃的文艺电影,把太多的哲理放到电影中,结果造成了不知所云的大闷片,看这样的电影无疑是对注意力集中程度的考验。
而这一部电影,虽然节奏舒缓,但由于对人物命运的尊重与关注,始终调动着我的情绪。
这是一部极严肃有分寸感的电影。
它既不是讲哲学、也不是想逗我笑,而是老老实实写一群人的生活,甚至到了让有些人觉得饶舌的程度。
我不想具体谈论这部电影的情节,因为情节无法取代这部电影的真正容量。
我只提几个场景,赛门与工头的对话、赛门送鱼到女儿女婿家、赛门前妻家的家庭聚会、几个老头在小旅馆前的谈论、赛门女儿的肚皮舞救场、赛门儿媳那一通对丈夫哭诉,真是精彩之极。
当赛门女儿为救场而跳肚皮舞时,我们看着艳舞,心里却想着不停追着摩托的赛门,为他着急、担忧,希望奇迹出现。
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效果。
法国又一”的吧,的吧,的吧,的吧⋯⋯⋯"片的巅峰之做,整整”的吧“了2个小时30分钟,用的还是带有浓重口音的法语。
看之前已有此心理准备,可惜还是超出了我的想像。
很难想像除了法国外有哪个国家,一部以聊天为主的文艺片能够长期盘踞,公众评论最佳的榜首,其次才是什么血色将至⋯⋯不敢给它打分太高分,毕竟我有70%的对白听不懂,对于一部以”的吧“为主要用力点的电影,我把分打高了反而感觉特对不起人家。
那么多台词,可不白写了。
可这戏,拍的真是好!
特别喜欢那一大场一家十几口人吃饭的戏,估摸着有半个多小时,就是一家人吃饭,说话。
我相信中国很多像我一样从小在大家庭里长大的人,一定能有感觉。
虽然我还是基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没有关系,只要整个场景的气氛,调子,以及每个人的状态都对了,你就能够感受到。
“对”是何其难的一件事情。
女主角,超级喜欢,很有力量的暧昧。
整部电影可惜了结尾,拖拖拉拉,没玩没了。
从30分钟前起,就开始担心,怎么老头还不死,这女孩快跳昏到了吧。
当然,我认为这是导演故意要的一个效果。
用”撑“和”反复“来积累一种力量感。
效果是达到了,不过还是不讨我喜欢。
你不能让人呼了30分钟气,也不让人最后吸一口。
实在憋得慌。
就个人经验,怀疑是作者想不出更能压住阵的结尾,那一番了。
所以用了这么一个讨巧的办法,还能显得很艺术。
嘎嘎。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要把这部本来就沉闷平淡的片子拍的那么冗长,开头的20分钟我看4次才接下来把片子全部看完,即使这样这还是一部能引起深思的电影。
是什么造成了赛门现在的情况?
他是否可以避免以及怎么样避免?
我想大多数人的生活也许就像丽姆硕粗的腰,和赛门无奈的奔跑,即使腰粗也要跳肚皮舞,即使追不上也要卖力的奔跑,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希望能把她抓住。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活在平静的绝望中”,片中的大多数人都遇到了中年危机,老年危机,各种危机。
我想丽姆以及她鲜红的舞衣服应该是这部片中唯一的激情,我们应该向丽姆一样在年轻的时候就要热爱生活并且和生活做斗争,不爆发就灭亡了。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汀达问里昂:人生总是这么苦么,还是只有童年苦?
里昂:总是这么苦。
碌碌无为的活着就会遇到同样的无奈,纵使有万丈豪情,也只是有心无力。
对于那些还没有看这部片的人我第一也是唯一想说的就是,真的好长好长,观影前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及不要多喝水),你应该去看。
这是一部多么奇怪的片子,里面所有人都是话唠,唯一一个寡言的,是主人公。
这是一部多么好的片子。
记得第一次学到couscous(蒸粗麦粉)这个词是在初中一年级,没错我们当时学校的教材(非人教版)就是这么时髦,旁边配了图,金黄色的,热气蒸腾的,盛在浅底的蓝色粗瓷碗里,吃货如我,看到简直要流口水,对这个词和这道食物也多了深深的惦记。
当我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陪着这部电影一起度过了将近一半的时间,忍受了前面漫长的铺垫和人物间家长里短的对白,看着他们坐在了一起,粗麦粉,鱼,蔬菜依次端上来,大家吃吃喝喝说说笑笑,那种感觉,真的是难以名状。
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种真实到不能再真实的触感。
你跟着老头儿,就像一个尾随者。
你看着他的苍老,他的无奈,他的小心翼翼,跟渔夫朋友略带讨好地聊天,为了换取一箱新鲜的鱼,因为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好送给自己的孩子和情人;在前妻那里支付不了赡养费用,被骂得狗血淋头,尴尬和木讷全在那一双缓缓眨动的双眼里;站在破烂到可以报废的船上,他看向远方,脑子里在想船上餐厅的模样,你可以看到那双有些苍老浑浊的眼睛里透出的一丝对于未来的憧憬;跟在那群偷他摩托车的熊孩子后面,一次次快要被赶上,又被狠狠甩下,他面无表情几近于肃穆,甚至疲累都是在他累到不行时坐下了,你才可以感受得到,跑步时费劲的喘息,滚动的喉头,他都在刻意压抑。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法国老头儿,没什么演技,只是让你跟着,跟着看他,那种巨大的悲意简直就像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砸下来,原来把生活原原本本地,掰开了揉碎了看,是这么悲伤的一件事。
这样的老年男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不是么?
岁月和生活,将他们脸上的那些表情一次次地带走,换上了或深或浅的沟壑,甚至内心细腻柔软的孩子和女人们,对这样的人会有一丝惧怕,认为他们冷酷不近人情。
其实那只是心里填满了太多,多到让人麻木,生活中的琐事,边边角角,就像一块巨大的吸饱了的海绵塞在心里,用力拧出来的液体全是咸的,说不上是汗水还是眼泪。
与这些相比,温情的短暂更显可贵,依然对孩子充满慈爱,依然享受生活,在狭小的房间里养上一只漂亮的小鸟,透过窗户眺望河流,甚至依然渴望爱情,依然,试图改变,改变生活的现状。
导演在前面用了那么多篇幅去烘托,给观众看他身边的人,他的工友,家人,情人,他的朋友,讲他们的事,讲儿子和儿媳的争吵,讲前妻和孩子们的团聚,讲情人和女儿的相依为命,其实真正在刻画主人公的时间少得可怜,把所有的这些埋好的伏笔都集中在最后,让冲突一次性爆发,老头儿一次次被车甩下,象征着一次次试图融入主流社会的失败,他在屏幕前摸爬滚打地努力,而现实中呢?
难以计数的人,难以估量的努力不也都被湮没了吗?
好在总算给了个开放的结局,路也还是要接着走下去的。
最后女孩火辣的肚皮舞和老头儿追车的平行交叉,很有意思。
是不是也影射了移民群体的被消费?
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
不过女孩的舞,真心好看,那种蓬勃的生命的张力,透过有韧劲的腰肢和汗气蒸腾的额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头儿的情人最后端上船的那一锅蒸粗麦粉,算是对这个残酷世界的一点最真诚的善意吧!
愿初心不改者,终能得其所愿。
导演很残忍啊,那段舞蹈似乎一直在说,米饭怎么还不来?
米饭马上就来。
米饭米饭米饭。。。。
心里那个焦急啊。
非常好的电影。
难过和希望。
早已超越了一般电影的戏剧性,完全不给人自我安慰的空间,残酷的现实毫无遮掩的摆在眼前。
几段场景的连续呈现太直接,难以忍受也必须咬牙坚持,疲惫不堪甚至还算不上坏,赌上一切的最后一搏依然打击不断。
儿子会情人消失不见却带走了古斯古斯米;老人寻去他家,儿媳却情绪激动地哭诉婚姻的失败;三个小毛孩偷走他的摩托还耍弄他,可他别无选择,只能像狗一样跟在车后追着,他垂朽的脚步前进的那么慢,可他还在坚持,只得坚持;前妻在路边给流浪汉送来预留的一份古斯古斯,完美的擦肩而过。
再看餐厅里,他的继女为了拖延时间跳了二十多分钟的肚皮舞,台下的食客一片欢呼喝彩,气氛看上去很愉悦,而私下人们评论他的餐厅开不过三个月,没有固定的位置,结构不稳固,同行暗暗鄙视其移民身份;他的女人踩着高跟鞋吃力地独自搬着紧急准备的古斯古斯米;看上去这个危机终于解决了,而筋疲力竭的他停下了,倒在墙边…… 夜幕掩盖着一切破碎,焦虑,绝望。
一位阿拉伯移民的老人,在被工作了35年的船坞辞退后,花光积蓄,赔尽自尊对生活做出的最后一次抵抗,还是被无数的琐碎小事击溃了。
他是想一直站着的,前进的,但最后,他还是倒下了,能不能再爬起来,没有人知道。
这是生活最原本的样子,没有飞来横祸,但也不会更好,所以最揪心。
只能说没看懂 拖沓
这种态度证明了导演的诚实与勇气,他毫无保留地展示着自己民族的脸孔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暴露了他对自身民族属性的认同。
对着生活的艰辛,他们流泪、争吵、咒骂,但也努力的奔跑,大声的唱歌,使劲的跳舞。然后,说一句,这就是生活。它巨大的浪飞溅过来,让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声音,你只能不停跑才不会被它吞没。都是特写,都是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故事。
典型的法语片:生活,琐事,碎碎念。
真的很想认真看,但是我失败了。
现实主义,太现实了,就是吵架和近景镜头,晃的人头晕。
3.5/5最好看的部分,是刚开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妈妈做的蒸粗麦粉,自然融洽的吃饭场景(使得我想看《夏日时光》是怎么回事?)。每一个场景里对白都密集繁复,难以承受。故事走向逐渐迷离。另外导演选女性角色太单调,豪乳翘臀,没一个小的,因为他们都是阿拉伯移民的缘故吗?女主最后跳舞跳到热汗淋漓,为了让顾客们忘记他们是来吃招牌菜蒸粗麦粉的吗?!不,我选择蒸粗麦粉。
一般
very good family drama, as good as yiyi if it is not better. strong female roles w/ weak males...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令人难受、煎熬的电影。
讲述一种奇怪的家庭与亲情关系,有强烈的移民元素和 「多余的人」意义在其中,柯西胥使用大量的特写镜头,以及毫无节制得长时间表现日常生活的桥段,都让人有新鲜感。当然在之后花絮中的访谈则太政治正确而缺乏实质内容,当然十多年前,移民问题还是属于弱势和需要关怀的对象,不似现在激烈冲突。
阿布戴·柯西胥作品,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一部彻头彻尾都很生活流的电影,六十一岁的老人被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码头辞退之后,想自己开一间餐馆,但紧张的人际关系让他的生活越来越趋于灰暗。电影中大段落的对白戏份显示了导演的剧作水准相当之高,尽管老人再一次向命运发起了挑战,但故事并没有否极泰来,反而一坠到底,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老人与海》,往日的美好岁月都被残酷的现实生活逐渐掩盖,最后只剩下一个失败的英雄,看来不如意才是生活的常态,珍惜当下尚且年轻的岁月吧。
我看不懂,法语讲超快,我头晕
两三年前看的。那场吃饭的戏,拍得太好了!一秒钟都不要删好嘛!妹子也太棒。对Couscous强烈种草。
开头30分钟好闷,不停的争吵。直到家庭聚会开始好看了些起来,只是依然杂乱。是的,这就是生活。最后的倒下戛然而止,意犹未尽。三星半
日常感的营造固然完美,始终仪仗于特写和高密度的对话创造着临场感的存在,观众始终与角色同座一桌。但于此同时所,身处其中的观众同角色一样没有歇息时刻,有的只是无休无止的絮叨,观看的倦意由此而来。尚缺一些诗意性的瞬间去中和过于缜密的真实情景编排。
这片子居然两个半小时,太残暴了,但是吃个饭聊个天的都能拍15分钟,那这个片长也实在很正常,片子其实可以看,演员们虽然谈不上表演,但是状态很好,摄影也很贴近很温暖,声效方面处理的也没什么瑕疵,这些人的阶级跟立场我也愿意看,但是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是:真的没什么剧情,看不下去
等
非凡的杰作,达内兄弟和DOGME95即视感。最后餐厅里的独舞以及戛然而止的结局,神来之笔。要送走多少部烂片才能迎来一部五星。
柯西胥冲威尼斯,跟《阿黛尔》的已知共同点就是长...长是因为除主角外还刻画了一大家人,看似节外生枝却更加真实动人,尤其是结尾力量集中到一起,觥筹交错和心力交瘁对比呼应。社会问题(移民),手持甩镜,无名演员,端不上桌的古斯古斯,儿媳崩溃哭嚎,丽姆肚皮舞撑场,几个长段落很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