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标签之一是悬疑和推理,这类片子我是很少看的,因为不感兴趣,但是同性这个标签促使我看了这部片子。
节奏感还不错,演员演技也很好,Mike帅气死了,我一直很喜欢长得帅演技有好的演员。
整部片子基调有点压抑,因为情节就是这样的。
看完以后没有心潮澎湃,也没有遗憾没有happy ending。
我喜欢Mike这个角色,即使是说谎的时候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虽说谎言是不真实的,但是他的话有逻辑,有深意。
如果我是劳伦斯医生我也会爱上他,但不仅仅是精神的爱上,我还很好奇那个huge到底有多huge。
如果我是劳伦斯医生的话估计会违背职业道德与MIke热恋吧,或许,或许如果劳伦斯医生和Mike真的热恋了,就不会有片子里那样的结局了。
这一点是有些um遗憾?
也许吧。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更像是格伦医生的性格。
Mike忍受不了痛苦的回忆带给他精神上的刺激,忍受不了相爱的人无法将爱发展下去,于是选择了结束。
这样的结局把自大的格伦医生拉下了水,那么他的劳伦斯医生就会前途光明了,这个想法是有点番外了。
也许吧,一石二鸟。
总之喜欢Mike,喜欢这个角色,喜欢这部电影。
4颗星还是5颗星我纠结了一下,最终选择了4颗星,因为没有happy ending。
哈哈😄!
这是一篇尺度略大的电影,充满同性间的暗示以及对于这个精神病院中从医生到病人的病态的描述。
当然了,如果你想看到的仅限于此,这将是一部具有猎奇精神的一个半小时的文艺片,但如果你肯将目光放在那些夹缝中的细节上,你会看到一些细小的,感人的东西。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Dr.Greene离开后,麦克在那个照顾了麦克五年的医生陪同下躲进卫生间的情节,之所以用“躲进”这一词是因为麦克进入这个私人空间后的一举一动。
毫无多兰风格的背景音乐,嘴里不知在小声嘀咕着什么,如多兰在他其他电影中一样,不安全地咬着手指,眼睛同时一点一点浸满了泪水,在这个空间中,麦克终于展示出了他的脆弱。
我们大可想象他此时的内心,但无论是什么,一定是令他难以忘记的、戳中了他的内心的疼痛的经历,然而,离开的一刹那,虽说眼睛仍旧通红,但外表却恢复了一贯的神经质,即使他已看透了身边人以及他们的态度,但他是一个病人,只能以一个病人的身份存在着。
这一幕在电影中显得如此戏剧化,但如果放在现实中,却无比真实。
《孤儿列车》中的一句话“我懂的事太多,见过人们最卑劣,最绝望,最自私的一面,而这一切让我变得小心翼翼于是我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的时候佯装感同身受。
我学习装模作样,装作与众人一般无二,即便心中早已支离破碎”。
一个人受了太多创伤,便会坚强,但内心的脆弱,或许只能在这种情况下被自己读懂。
我们可以将麦克的创伤归咎于父母的忽视、他人异样的眼光和所爱人的行为,然而这一切构成的却仅仅是一个绝望的人,绝望的人到处都是,但一旦单独拿出来,我们既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与医院中其他人不同,但却又显而易见的病态,显而易见的脆弱。
这也就能解释当Dr.的小侄女向他打招呼后那个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令人心碎的表情,以及为什么他要在自己受人“威胁”后仍若无其事地安慰那个照顾他的已然崩溃的医生,因为他已如此绝望,如此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如此珍惜甚至是保护他们。
麦克自导自演了这个医生失踪的故事,的确,他很聪明,但他最后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以及爱了吗?
他不再绝望了吗?
这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在电影中他吃下那三个令他过敏的坚果巧克力后就可以回答了吧。
至于这第一个问题,那就得看Dr.最后把那一针肾上腺素是扎进了他的血管还是装模作样地扎进衣服了吧。
麦克死了,这世上离开了一个聪明、敏感、脆弱、绝望的灵魂。
留下的呢?
除了记忆,就仅仅Dr.那一句一句的forgive me 。
有人说多兰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没有作为导演优秀,在我看来,作为导演,他是天才,因为他那些令人震惊的想法,作为演员,不论在之前他亲自导演的电影里还是这部,都无愧于天才的称号,一个人的表演可以将癫狂与绝望如此深刻地凝炼在一起,已经足够令人钦佩了。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重复以及细嚼慢咽的电影,它具有摸索到你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再用力一击使它为之一颤的能力。
(人生首篇影评,欢迎打击)
我感觉多兰不管是导片还是演片,都会出现在我恰好的人生节点上,就比较神秘。
比如他杀妈的时候我也正在想杀妈的年龄和状态里。
再到后面的汤姆农场、世界尽头、妈咪这些……并且我觉得他还是能把原生家庭、精神病、死亡、破碎的心这些串联组合在一起并且不cliche,就是很不错啦。
大象也很有意思,一环套一环的单一场景谈话其实很难看下去,但我有点喜欢大象这个意象。
麦克爹在非洲和麦克母亲一夜情以后意外生下的麦克。
麦克八岁的时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爹,爹就带他去盗猎大象,也是在非洲。
子弹出膛,我觉得就有点隐喻男的射精的意思。
大象濒死的眼神也是对少年的诅咒,like父辈制造的灾祸最终会由子来偿还。
对应上最后麦克故意吃花生巧克力自杀成功的脸部特写,大象也是麦克。
不受欢迎地被带到这个世界上,被父亲抛弃,被母亲不爱护的麦克,和大象一样无辜。
三星半。
(有剧透)前几天在天桥看到中文版话剧海报,对题材有兴趣,但不太相信中文版的质量,就回来先看电影,这导致了我先入为主的错误,以为是一部悬疑犯罪片。
五六年前我看过一部忘了名字的电影,女主角得了阿兹海默症,痛苦之余,她好容易找到家人急事出门的机会,打算凭着自己之前写下的提示,艰难地去二楼浴室找安眠药自杀,千辛万苦找到提示,千辛万苦爬到二楼,忘了提示,下楼再看,再找到浴室,又忘了提示,再下楼去看,这次晓得把笔记本带上楼,终于找到药片,家里人回来了,自杀失败。
和这个不知是悲剧还是喜剧的故事相反却又类似,本片是一次精巧而成功的自杀——但一样绝望。
像我这样期待汉尼拔和高智商心理医生巅峰对决的观众注定失望,这是可怜的灵魂玩弄平庸的世人,巧妙地终结自己,同时也终结痛苦的尝试,我还是不知道这算是悲剧还是喜剧。
也许导演也有同样感受,所以在死亡场景之后,影片结尾的白雪、橙花、相互理解的两个人,如此温暖——只可惜他们失去了两个孩子。
主线完美且动人,看到很多人并不太满意男主角多兰的演技,我觉得至少合格吧,开始装出来的邪恶,到最后狡黠的诚恳,以及中间和小女孩打招呼的腼腆,和护士聊天时的孩子气,都有展现。
反倒是医生和护士两个人,在(应该的)职业性平庸之外,缺少一点情绪上的暗流涌动,毕竟他俩之间的创伤线,他俩因此面对男主角时候该有的情绪反应,以及他俩之间的暗流涌动,两人也基本没有表达,但确实剧本似乎也没给到机会?
总之,导致最后的救赎略显突兀。
结局让最初的犯罪预设如此讽刺,我不由得想,是舞台剧就更好了,更适合这样浓烈的情感——但目前这版中文版话剧肯定演不出来,至少我这个判断不会有错。
Michael是因为没有及时救助自己母亲而被关进精神病院的患者,Greene是另一位医生。
Michael的主治医生离奇失联,在圣诞节这天Greene只有抽身来和Michael周旋好搞清楚Michael医生的下落。
可是Michael利用话语和Greene周旋,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层层引诱最后吃巧克力自杀。
电影没有多少场景和镜头语言,大多数的场景都是Michael和Greene之间的交谈。
随着两人对话的深入,Michael也将自己童年的阴影缓缓道来,归根究底就是家庭创伤。
Michael从小缺少家庭温暖,父母都不想要,漂泊无依,才一个人在精神病院呆了那么久的时间。
正值圣诞节,Greene在事件过后,也联想到自己二婚的妻子和女儿,随痛定思痛,将家人放在首位,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更多的陪伴。
心理悬疑片。
剪辑,节奏、摄影,音乐,都相当不错,将紧张刺激悬疑的氛围营造的十分到位,两个男演员的演技也是旗鼓相当,特别是扮演精神病人麦克的年轻演员,在大量的特写镜头下,将一个精神病人的脆弱敏感神经质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出来。
但整个故事设置的大象之死、弑母、同性之爱、爱女溺水死亡、小女孩(医生侄女)等情节点,包含的戏剧性内容都应该有丰富的挖掘空间,却讲得比较平淡浅层,欠缺层层推进,因果关系演绎不足,冲突感不足、缺乏戏剧张力,不易引起观众共鸣,结束时也是噶然而止,观众还不明就里。
电影从一个精神病医院的医生,在圣诞节前夕突然失踪引发的一次事件切入,以精神病病人麦克对幼年成长经历,与医生劳伦斯之间的微妙暧昧的同性关系、精神病院院长格林因意外痛死爱女后,与前妻离婚,和新婚妻子相处并不和谐关系,探寻了家庭变故、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人的心灵成长、心理状况的巨大影响。
电影以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精神病院院长格林为了避免医院信誉受损,找到劳伦斯失踪的原因,与劳伦斯失踪前最后接触治疗的病人麦克展开盘问对话的过程为主线,通过倒叙、插叙、闪回,让对话过程充满紧张悬疑,不失节奏感。
在对话中格林格林费尽心思,想从麦克口中套出口中套出劳伦斯失踪的真实原因,但聪明的麦克却和他绕起了圈子,让格林焦躁不已,并失控打了麦克的耳光,此时的格林也面临一些家庭的困境,因为独生女儿不幸溺水身亡,他与前妻离了婚,但心里一直无法走出这个悲伤,在双方气氛紧张的交谈对话中,麦克虽然情绪激动不很配合,但也在逐渐透露一些他与劳伦斯的情感纠葛。
对话过程中断了五次,其中有两次是格林先生接他妻子的电话,一次是护士苏珊找警察来故意打断格林与麦克的对话,一次是格林的妻子带上她的侄女到办公室给格林送眼镜。
最后,当麦克看到格林的妻子和侄女来探望格林,特别是格林的小侄女主动与他打招呼,勾起了他幼年时的痛苦回忆,开始主动与格林回忆他缺乏关爱的成长经历和他与劳伦斯之间的情感纠葛,在麦克的回忆诉说中,格林逐渐理解麦克,在承诺麦克提出的要求下,麦克告诉了格林劳伦斯的下落,格林与劳伦斯取得了电话联系,对劳伦斯仍心存一点念想的麦克,要求与劳伦斯通电话,电话中麦克彻底对劳伦斯死了心,不顾一切吃掉含过敏源的巧克力,格力和苏珊虽然立即抢救,但麦克仍然死去。
格林和苏珊面对麦克的死亡失声痛哭。
经历这次事件之后,格林与前妻苏珊也终于和解了。
还在听片尾的音乐,缓慢悠长,还在讲着未竟的故事,仿佛麦克在等劳伦斯的归来,希望等来的不是鳄鱼的眼泪,可是终究是虚无,所谓我给的爱,不是他希望的形式,爱并不分形式,只是那一些人,不敢爱得自由,所以给予的希望变成了致命的毒药,如同麦克的母亲。
如同8岁时唯一一次见到父亲时流泪的大象。
如果不是因为爱,何必哆哆嗦嗦的存在,既然怎么等,也等不来。
在宴会上独自一人扯掉的玫瑰。
在洗手间独自唱起的熟悉旋律。
在沙发上躺着回忆起童年往事。
在巧克力终得手后的肆意咀嚼。
在医院困了五年的Micheal,拿着心爱的大象公仔,冲着Dr. Greene大喊——Today, I’m gonna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a decent person who listens to me, all right? Someone who doesn’t know what disease I have! Today I’m gonna have three chocolates instead of one!Micheal在刚走进Dr. Greene的办公室的时候,双腿并拢,手插口袋,俨然一副乖巧模样。
即便后来的叙述真假掺半,也并没有让观众认为是个可怕的角色(这里不排除演员角色等一系列因素)。
他假装认真地和Dr. Greene说自己怎么杀死了Dr. Lawrence,就算是这里,也依旧没有显现出一丝狡猾之意(真的)。
特别是在一开始的时候,Micheal不愿让Dr. Greene看自己的病例,就是希望不要让医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而后自顾自谈论起大象,在医生责问自己不配合时,反咬一口,因为Dr. Greene此时也没有听对方在说什么。
同类可再举的是后来关于cooperate的争论。
作为一个长住病人,每天打针吃药按时睡觉,百分百的cooperate,到头来和医生说话,还要cooperate,住在医院,并不代表一种强制性的管理以及不平等的待遇。
这里便又引出了所有作品的大主题——爱。
Micheal其实算不上杀死妈妈。
他只是没有救她而已。
而妈妈也如他所说,临死前最后的话既无关爱,也无关原谅,而是最后表演上的失误。
Micheal只是希望得到关爱,哪怕从妈妈身上分到一点点。
和爸爸的那次相聚,使得大象成为一个内心的隐喻,因为据说大象会因为爱而悲伤,会流泪,而22个月的妊娠期似乎代表着更加亲密的家庭关系。
这些都是Micheal在内心上演过无数遍的梦想。
妈妈死前,Micheal数了78头大象。
然后妈妈死了。
所有的冷静都来源于曾经无数次的置之不理。
当所有的爱都无果的时候,生命的意义也在削弱。
Micheal的死并不是没有理由。
他只是渴望爱啊。
最后Dr. Greene问Dr. Lawrence,有关Micheal的事,对方回答说,I loved him, but not in the way he wanted, of course.爱有很多种。
家人、爱人或是朋友。
而年轻的Micheal,心中的执念将爱仅化成一种极端的方式,这并不伤害人,因为受伤最大的,是自己。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会怎么样?
——那我明天也会死。
迈克14岁的时候看着自己的母亲死在自己面前,就像8岁那年他看着大象死在他面前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死亡的窒息感太过于美丽,美得让人欲罢不能。
于是他进了精神病院。
于是他在19岁的时,巧克力过敏而不让他人施救。
这是第一部多兰没有参与执导而仅仅参演的电影。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前,真的颇有些小激动。
很好奇是怎样一部电影,可以勾引多兰丢掉执筒,安心当演员呢?
看过之后你一定不会意外,因为这部电影里有他百说不厌的“母子关系”,有他最想平淡化处理的“同性之爱”。
这两大元素纠缠在一起,对他来讲不诱惑是不可能的。
这孩子还真是一条道走到黑啊。
就算在别人的电影里,还是要固执的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不知道导演是真的被多兰的脸征服了,还是多兰悄悄的“收买”了导演,整部电影总会时不时的给多兰脸部大特写。
让别人陪着他自恋,真是丧心病狂。
还有经常出现的慢镜头,都会让人有那么几刻的怀疑,怀疑这部电影的归属权。
但是当你专心的看完电影,发现自己没有被突兀的有些不知所谓的背景音乐打扰的时候,你就会会心一笑:果然不是他的电影。
他的电影里那种格格不入的bgm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格,每次被他的bgm搞得出戏的时候,总会笑着想:小孩就是小孩,不论成就、天赋,都还是带着小孩特有的任性——我才不管bgm合不合适,我喜欢,我就要用!
我能说,有段时间我都要被《幻想之爱》里的“bang bang bang”洗脑了吗?
不过,多兰啊,还是多看电影,少听歌吧。
其实这部电影可以叫做“一张字条引发的血案”——劳伦斯医生留下的字条。
格林医生因为找不到字条,所以开始了和迈克长达几小时的对话。
女护士因为找不到字条,所以打破了和格林长达三年不说话的僵局。
迈克因为找到了字条,所以将之当做筹码,策划了一场游戏。
一直以来我都想知道,多兰如果专心当演员会是怎样的效果。
这部电影算是给出了一个答案。
如果你要问我,在他当演员和当导演之间只能选一个,我会选那个?
我会忍着心痛选择导演。
即便他的导演风格一再被人指责炫技,他的电影主题一再重复,但你无法忽视他电影里的美,你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才华的导演,他强烈的个人风格是无可替代的。
但谈及当演员,承认他是个好演员,但也必须承认他所演的角色并非是非他不可,甚至有更好的选择。
多兰演戏总给我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就像这部电影里迈克和格林医生的对手戏。
他俩的对手戏,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你来我往,而多兰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情绪的处理都比较外在化,比如台词修饰,肢体动作等等。
当然这样的处理能更容易让观众了解情节的进展,但同时也让人有一种不尽兴的感觉。
就像是在电影中加入了无谓的旁白一样。
反观与他搭戏的演员,那个经常被称为“黄金配角”的格林伍德。
他对情绪的处理更倾向于将之转化为一种氛围或者说是气场。
不管是起初两人的“剑拔弩张”还是之后的“逐渐信任”,格林伍德都明白情绪虽是个人的,但又是相互的,所以没有像多兰那样完全个人化。
这就可见功力之差距。
就像有人对詹姆斯弗兰克说:别想着当导演了,安安心心当演员吧,我们不嫌弃你。
反之,对多兰。
多兰曾说过,他演自己的电影是因为怕人们会忘记他。
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也慢慢离开幕前。
也许是因为他发现,无论荧幕前的男孩有多漂亮,人们都不会忘记那个荧幕后的漂亮男孩。
所以别太执着演戏了,当你的导演才是正经事。
电影里,“大象”这个意象选的确实有些晦涩,如果不是劳伦斯医生结尾出来点题,我想我是明白不了的。
“trompe”这个法语词是一个双关,意为“象鼻”也为“欺骗”(实际上,“欺骗”应该是“tromper”)。
大象的鼻子挡在眼前,就像是人们为自己勾勒的幻象一样。
活在幻象中而不自知,又或者自知而又不愿离开。
幻想着自己生活幸福,幻想着自己忘记过去,幻想着自己拥有爱情。
在这家精神病院里,没有医生没有护士,大家都是病人。
格林医生幻想着自己家庭幸福,和现任妻子相亲相爱。
实际上他无法从女儿的死中走出来,他依然留恋着三年前的生活。
但再如何骗自己,他都清楚的知道就算是圣诞节他都不愿意回到现在的家。
女护士幻想着自己忘记了过去,她折去了照片中格林医生的那个部分,用三年的沉默疏远曾经的丈夫。
但再如何骗自己,她都无法不关注格林医生所有的细节,以至于在他无法打开办公室房门时,她会及时出现。
迈克幻想着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他幻想着他的爱人是劳伦斯医生。
但再如何骗自己,他都无法摆脱这个世界给他的孤单,没有父爱,没有母爱,只有一个人的爱情。
结尾劳伦斯医生对格林说:“我爱他,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想要的那种爱。
”除了大象之外,电影里还隐藏着另一个意象,便是劳伦斯医生消失这件事本身。
其实一个医生一天没有来上班,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但却被人幻想出了一出因性丑闻而畏罪潜逃的大戏。
之前有医生因性丑闻被捕,没能找到的字条,迈克的无中生有,所有的幻象掩盖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劳伦斯医生只是因妹妹生病而请假一天。
人多数情况下就是这样,被挡在眼前的鼻子模糊了视线。
这是我第一次听多兰说英语,一字一顿的感觉居然有点小性感。
没有了魁北克法语的刺耳居然有些小小的不习惯。
看完电影,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英语版的《我杀了我妈妈》+《幻想之爱》回到电影开头,回到古巴,回到迈克8岁,这是所有故事的起点。
一个盛誉满载的女高音歌唱家的母亲,一个彷徨无措的男孩,在6年后他杀了他的妈妈,在7年后他爱上了他的医生,在11年后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开场,文艺色调。
万人瞩目的歌唱者,人群中拉衣角的落寞小孩。
一半刷着蓝色墙面的屋子里,你起床走到窗前背手站立,你在想什么?
一个医生无故消失,而这个医生刚好和你很熟,所以你一定知道他去了哪里吧。
想要好好问你,可是你不好好的回答,嬉皮笑脸,说一些听不懂不搭调的话,来来回回都是大象这大象那。
你攻击护士,她太了解你,你也够了解她,戳的毫不留情。
你说的话,真真假假,甚至不堪,你在用你的方式讲述你的感情你的认真,你很清醒面对你自己。
他说你的智慧,很恐怖也很美丽。
一个小时,你玩了一轮游戏,中场休息,你在厕所里咬着指甲哼大象之歌,仿佛听到了她的歌声,泪没有落下。
然后满屏都是你的脸,双眼皮,翘嘴唇。
你说你刚才说的不对,他并没有很过分,他只是说爱你,可是你在他爱你之前就已经先爱他。
你只见过他一次,郊外大个子弹,大象轰然倒地,那一刻开始你就是那只大象,厚重的呻吟声久久回荡,泪涌出在皮肤上开出一朵花。
她是很有名的人,那些年给你的只有重复的不合适的礼物,然后她把安东尼送你,唱大象之歌给你,原来你也会做妈妈。
因为我是丑陋的。
在那个年纪我很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并没有去做什么,最后才知道她连死也不是因为你。
你说五年的重复生活,不能再忍,每天只给一颗巧克力,那你偏偏就要吃三颗,这是你讲真话的交换条件,你成功了。
你看说明书看的好认真,你大口大口的吞了四块,就好像你特别爱吃的样子。
你要去死,没有人能拦你。
最后你对着电话里的他说,像是鳄鱼的哭声,我爱你。
看的有点累。故弄玄虚半天结果没有多动人。
喜欢回忆猎杀大象那段的闪回。全片几乎都是屋内戏,有种看舞台剧的感觉。
穿越大半个北京就看了这玩意。也不是有多差,就是平庸。多兰还是别演戏了真的,一演戏只剩脸了。作为舞台剧应该很好,但电影是失败了。唯一有点意思的是时间空间的局限设定。虽然错过20分钟开头但想也没什么意思,有点像《副作用》的气氛,故弄玄虚大倒苦水,不真诚,没意思。
越想越差,啥几把玩楞
第一部多兰主演的影片,无论对白还是内心戏刻画得细腻感人。除了人物设定,故事年代设定也是走向悲剧的原因之一,这种联系不到人的情况在今天都不是个事儿吧。
2.5
挺好但节奏不够抓人
蓝绿之间的阴影
互相发挥,互相没有接对方的戏,根本就没气氛。不是平庸,是高估自己企图玩弄观众情绪玩折了。
"Afterall a man cannot strangle himself"
老子就要吃三块巧克力!
多兰别导了,最适合你的角色找到了
度日如年,如果不是老公这张脸我早关了
我相信多兰口活应该不错。
好久没看过这么矫揉造作让人闹心的演员了
紧张的气氛和两位演员出色的表演让我震撼,但是剧情光打雷不下雨也让人捉急。中规中矩刚刚及格。
不知所踪的劳伦斯医生,扯出的麦克的故事。近乎偏执的与医生说自己的故事,兜兜转转,感觉麦克才是掌握主导权的人。令人叹息的一生,目睹最爱的大象和母亲的死亡,爱上不能爱的人,最后选择花生巧克力结束自己的生命。好令人触动啊,小孩儿进门麦克跟她打招呼,用手势说你好呀,但是他那个时候已经笃定了自己的死亡。。
无聊的对话。逻辑和顺序还挺好的。
无耐心看不到用心
最讨厌这种把气氛吊起来最后弄一个不知所谓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