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11月份,我才看到了这部2006年的佳作!
真是遗憾呢!
片中主演的演技都是井喷式爆发!
如此灰色的电影恐怕,广电不会让上映吧 !
而且因为当年陈大摄影师的照片获得了国际大奖,让他所拍的片子,逐一沉沦!
比如出名的《狙击手》!
不得不说的是陈冠希如果不转行去搞人体艺术以及爱情动作片,他绝对是现在香港新生代顶尖的男演员!
谢霆锋,陈伟霆神马的根本无法比拟!
而这部电影的剧情各种峰回路转,让观众全身心投入其中却又不可预知未来!
电影不愧有大日本帝国的人员参与制作,所以很多画面和情节都让人有一种崩溃感!
但是不得不说,这个结局并不完美,如果换一种更黑色的结局,这部电影就会成为经典吧 !
You're My Sunshine很是时候的出来了我一直希望MAVIS和LEE出点什么'瓜葛'这次终于能联系在一起LEE的这次表演没有在<香港制造>里面有灵性或许是老多没剧情的商业电影把他的菱角磨光了PS:肌肉很有型!
虽然电影本身被定为三级片,但是依然觉得充部充满血腥暴力之后的,依然充满着温暖与柔情。
不得不说,Edison在这部电影当中的演技达到了极致。
本以为长的有些坏坏的他只能算是一个花瓶。
但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在本片中她的演技让人吃惊。
吃饭是狼吞虎咽的饿狗,打架是凶戾眼神的疯狗,狗咬狗,是自我保身的最佳方式了。
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唯一出路下,只有撕咬,厮杀,用一切可以用到的手段去杀死对方。
从小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内心不知道什么是感情,什么是爱,甚至是连一丝同情都不明白。
就是这样一个角色,Edison达到了。
走在路上还在和你讲,Edison和那个轻微智障女孩,原以为他对她只是同病相怜,看到她被她父亲压在身下,本身Edison可以杀死这两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两个人的。
但是看到女孩家中那一家三口的照片之后,我开始以为那是同情;他给她穿上短裤,我以为那是同情;他带她离开,我也以为那是同情。
但是,导演郑保瑞在只有两个人的镜头下,阳光总是那么灿烂,连音乐都是令人舒服的。
两人在对方面前显的多么像正常人。
男人不再是为了一点钱就可以刀刀致人于死地的无情杀手,女人也不是那个疯疯癫癫的智障少女。
在观众眼中,他们在经历了风波之后产生的,那是爱情,只是开始时不明白罢了。
Edison给他的老板说:“她是我的女人”。
为了他们的孩子能够平安出生,不惜再回去找老板接生意。
与人打架厮杀从不眨眼的他,看到她被人携持后,立刻扔下刀,跪在地上,像一只受措的败犬一般,顺从的,只希望他的女人不要受伤。
这是我才明白其实他饰演的角色是有爱的。
会对爱的人好,会用疼爱的眼神,在安慰她时,会心疼地摸摸她的头,然后慢慢的拥入怀。
女孩那双无邪的眼神,眼中没有杀戮,没有对这个社会的埋怨,只是有人对她好,她就会对那个人更好。
因此,有人挟持她威胁Edison的时候,她似是自言自语,也是给他说:“妈妈死了,爸爸不给我离开;你来,带我走;我死了,你便可以离开了。
”说完想也不想地就将自己的脖子送到了李灿森的刀下。
又是一瞬间被感动了。
他们之间,也许只有在当初拥有对方的日子中,才是对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这是导演想极力烘托出的--疯狗的背后,依然是柔情。
片中感情基调最轻快的两段,第一段是:他带着她离开的时候,他们开车在洒满阳光的路上的时候;另一段就是他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两个人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同样是阳光和煦,导演用这仅有的两段阳光去影响本片整体的黑暗风格,虽然这是无济于事。
用了这么多文字去叙述,这是本片留给我最多的。
但是片中还得说道另一个主演--李灿森。
同样是和Edison一般的暴戾的眼神,即使他的身份是警察。
他也在挣扎,看到同事活生生地在自己面前被杀死,却不能替他们报仇,看到父亲执法犯法进行毒品交易,挣扎过后终于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父亲。
即使他自己也说他开枪是的心也很痛。
因为他是警察,看到自己一个个同事接连死去之后,他终于选择了以暴制暴的道路,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无法抉择。
甚至最后自己也变成了杀手,与Edison厮打,劫持那个女人,表演同样是凶狠的。
不同以往给人一些略带搞笑戏份的角色。
其实觉得影片节奏真的很快,快到有的角色仅仅出场十几分钟,一两场戏份之后,就死了,不再出场了,接着又开始了另一个故事。
快到让人感觉像是一只饿狗在疯跑着寻找猎物一般,快到令人应接不暇。
比如林雪这个角色,仅在开场十几分钟时,就残忍地死在了Edison的刀下。
但是即使这样,本片依然是一份上乘佳作。
血腥,暴力,同事夹杂着柔情,爱情,还有亲情,兄弟之情等等。
令人觉得,饿狗背后的温柔,让人无法忘怀。
其实我们都误会陈冠希了....
俗话说,狗咬狗,一嘴毛。
这形容的是两狗吵闹的时候,可一旦到了性命相搏,咬下的就不是毛,是对方的血。
长期以来,个人对港片的兴趣缺缺,尤其在这个越发没落的时候。
当这部因暴力而被划为三级的电影落入眼后,不由一亮。
这不是70%的人会喜欢的电影,它的受众只会少于30%。
我想它可以成为部分人的Cult。
本片的主题不新鲜(它的全部都不新鲜),讲述的是罪犯和警察的搏斗。
从标题看,它把这里的罪犯和警察归为同类人。
在这个类型片里,不少前辈都把警察和罪犯看成极为接近的正反两端,比如<盗火线>里,那是两个同样孤独同样专业的人在对抗,还有梅尔维尔的电影里,警察和罪犯同在血的"红圈"之中。
《狗咬狗》里,杀手和警察阿伟他们相同之处则是一种疯狂。
这个故事很简单,泰国杀手受人雇佣到香港杀了一个人,香港警察要将他捉拿归案。
在开始不久,我们便知道了这桩谋杀的缘由,而警察和杀手的接触更是快速---这点甚至让人苦恼,后面可怎么曲折起伏阿。
所幸这个杀手极为冷酷凶悍,警察们除了有点发疯的阿伟外颇为保守,于是这场戏就血腥的演绎下去。
不得不说,让冷血的杀手在逃亡的时候遇到生命中的女人是有些老套的事情。
不过我们可以理解,出身悲惨的杀手对惨遭生父侵犯欺压的弱女子因怜悯而产生拯救性的感情,这种人性可以跨越语言障碍。
于是,他逃亡的路上还拖家带口,难度又加了几分。
同时,警察阿伟的过去也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警察父亲、内务部的调查等,这些隐约解释了这年轻人暴躁的原因。
随着杀手染上更多的鲜血,阿伟的疯狂更进一部。
直到最后,从他的行为,我们已经分不出和杀手的区别。
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一个色调失常的氛围下,不少处连角色的脸都看不清。
这种压抑一直伴随着暴力的宣泄,把每个角色都包容在内。
影片的结尾是最漂亮的一幕,它不仅照应前面的某处,还让我想起Oldboy里最后男人下跪的那幕,这里虽然没有割舌,暴力是一样的。
最后响起You Are My Sunshine,它提醒我,这也是个有点悲伤的故事。
以前上应宇力老师的电影欣赏课时,她经常提到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而影片的开头尤其是富有特点的出字幕方式通常能够直接体现影片的风格。
《狗咬狗》将制作团队的名字置于似是集装箱的斑驳铁皮之上,覆盖着血迹,辅之以阴暗的摄影和沉郁的音乐,顿时将观者带入由导演一手营造的气氛中。
这片子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带有特别强烈的导向性,交待特定的信息,就像编码一样,如果你眨眨眼睛错过了,有可能到了后面就对不上号,影响对叙事的理解,它要求观者的解码过程严格跟随叙事的节奏,比如陈冠希进入餐厅后,前台小姐奇怪地看着他,这组画面要求观者立刻得出陈冠希不是该餐厅常客甚至不同于普通食客的信息,为后面逐步揭露他的身份、处境作铺垫;同时叙事又有所保留,每个镜头或每组镜头只是巨大叙事链条中不可缺少的几环,只有当你看完整部电影时,才能彻底收起这根链条。
所以,看着好累,沉溺其中的累,因为你需要不断地对剧情进行猜测。
与之不同的一些文艺电影则在叙事上有所保留,相反添加电影手段方面的额外信息,使得观者如入迷宫,即便结束了观影过程,也有可能错过半路上的风景,但并不影响整体的迷宫体验。
总得来说,《狗咬狗》讲述了非常简单的一个故事:警察抓凶手。
这一故事模型的叙事形式逃不出固定的套路,但本片最大的张力来源于超乎寻常人想像的、对道德和社会公正底线的挑战(虽然到了后面这些符号性质的东西都渺小的不值一提)。
而且我觉得能够调动非常消极的因素来尝试触摸一些积极的意义,这招很牛B,类似骨头发芽、腐尸上开花。
说说几个煞风景的地方。
一是垃圾女抱小狗的温情“诗意”段落,原本悬在心口耳边的音乐风格急转直下,乱世真情也不过如此,但在逻辑上严重损害了影片气氛的延续性;二是李灿森震惊时候张大嘴巴的表情,与他一贯的冷酷不符,尽管已经眼睁睁看着N个同仁死在凶手手下,于情于理作此反应都不为过,但他发现父亲贩毒实情时表情也变化了了。
身为局外人的观者我,在这种时刻显然要比他更冷酷。
三是看到父亲尸体时又给他表情的那个特写,实在是太煞风景了,身为一个理性的观片选手,这个镜头终于彻底拉开了我与影片叙事之间的距离。
该有的悬念都过去了,我的心不再被吓得怦怦跳,我的情绪也不再被它左右,也不用再随时准备捂上眼睛躲避血腥镜头,只要安心等待揭晓过程,编码者自然会主动解码。
但那个温情到死的拥抱改变了一切。
那个温情到死的拥抱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找个男人如果他不会打架,那就等于找了个女人。
”呵呵,怨不得金刚那么%×,连echo提到女主角时都下意识说“金刚的女朋友”。
这段画面的色调暖得吓人落日也美得要死,在一个充满未知和期待的结局之前,我相信所有女观众的心都会随着再一次出来煞风景的外文歌飘向很遥远很遥远的某个地方……倘若真能如此,“免我惊,免我扰,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的套路可休矣,从明天起跟着你的男人流浪吧逃亡吧!
就这样结束了多好?
女人的肚子都大了。
他们带着同样的项链去看医生,却要为手术费而发愁。
车子停下来,“等我。
”这一句话一出口我就知大事不妙,叙事漏洞大显身手的时刻到来了,我们的孤胆警察同学肯定会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地从某个角落里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影片结束前与这个系着N条人命的杀人恶魔展开殊死搏斗,好给观众和社会公正一个交待。
真抱歉我敲出这句话时难以掩饰的讽刺意味,理性的观片选手此刻也已经彻底站到杀人犯这边来了。
果然!
警察来了,还带着编号。
我前面解码时候一定漏掉了什么重要信息,导致此刻应了上句话的景。
女人临产,两狗终于面对面决斗。
陈冠希扑上去,我以为他要跪下,结果却是肉搏。
不过后来他还是跪下了。
可我万万没想到女人自己迎着刀子过去了。
我没想到!
其实这样的结局也是很老套的啊,可我没想到……因为我是那么胆小,连美好的话都不敢不愿说出口。
更大的意外是他亲手用刀划开了女人的肚子,抱出婴儿……这样的结局,太悲痛了,我睡觉去了。
这电影真胡扯,柬埔寨山沟里出来人的人你说你从小打拳是拳王也就罢了,平时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碰到枪,竟然还是神枪手。
面对面站着不到两米的距离,竟然看着别人把自己的同伴慢慢给穿颈刺死了……三个车同行,两个车相撞了,一个车出车翻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看着贼跑了……整部电影用严肃地态度,荒诞的剧情,讲着一个令人无语故事。
既然你不搞笑,那你就应该考虑考虑合理性啊……
[2007/02/11] 《狗咬狗》:价值观的塑造、瓦解和重组过度渲染的暴力只是一种感官的呈现,抛开其卖点和话题性,《狗咬狗》剩下的,其实就是一个价值观的故事。
陈冠希是在柬埔寨靠打黑市拳长大的孤儿,不断地靠结束对手的生命来换取食物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所以当他接到任务去香港杀人时,一路还是流露出那种对食物的渴望。
在与警方对侍时,他劫持路人但并不懂把路人当作人质以作为和警方交换的筹码,而是杀了一个又换一个。
在他的思维里只有一道公式:自己活=别人死。
警察李灿森从小梦想和父亲一样当个好警察,但当警察后却亲眼目睹父亲和毒贩的交易。
父亲无奈之下示意儿子用毒贩的枪击毙他,以塑造英勇牺牲的假象。
但打不死却成了植物人,于是李要一直背负着父亲是大英雄的谎言继续当警察。
办案方式暴戾,对证人和疑犯都拳打脚踢,甚至用毒品引诱线人。
其实看完全片会觉得两个角色是在做一个互相转换的过程。
一个是从狗到人,陈冠希在决定带捡垃圾的女孩一起走的时候,已经注定了他的生活不再单纯只有杀戮,将开始被情感所影响,于是有了后来在柬埔寨“男耕女织”的一幕幕温馨画面。
另一个则是从人到狗,李灿森从发现父亲的真面目,到目睹同事上司一个个被陈冠希无情杀死,再到得知父亲醒来自首后的自杀,彷佛一瞬间自己的世界被彻底打乱,剩下的只有对陈的无尽的仇恨和一种原始的复仇欲望。
所以到影片最后,陈冠希会因为要负担妻子剖腹产的手术费而回去找黑市拳老板接生意,而在香港已经毫无寄托的李灿森也为了找到陈冠希复仇而到柬埔寨守株待兔地为黑市拳老板打拳。
其实李已经丧失了文明社会的逻辑,不会去想杀了陈之后自己要做什么,只想不顾一切地报仇。
所以在黑市拳场等待陈出现的几个月里把对手一个个地杀掉,就像片头刚到香港时的陈一样。
而陈在最后妻子被李劫持时居然下跪求饶并放下了手中的刀,彷佛一下子懂得了这个道理。
于是在那一刻,我们分不清哪边是好人哪边是坏人,甚至整个故事都没有好人坏人之分。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对自身的性格和价值观产生关键的影响,但巨大的变故和冲击又对已经塑造的价值观进行瓦解和重组。
所以被感情融入的陈冠希不再只有兽性,而是有了人性。
而遭受致命打击的李灿森慢慢丧失了人性,剩下复仇的兽性。
在主角之外,片中的配角也处处流露出这种讯息。
白发苍苍的法官因为结婚三十年的妻子要和自己离婚并带走所有财产而买凶杀她,李的上司、正气凛然的警官也因为目睹身边好同事的一一遇害而开始踢打拾荒女以逼陈冠希现身。
全片都在阴暗昏黄的色调中进行,最后陈冠希临死前把婴儿从垂危的妻子肚中切出来时,婴儿的小手伴着温暖的夕阳紧握着,身旁父母和李灿森三人的倒下。
再一次呼应了影片的主题句:“生命以另一生命作为代价,才可以生存下去。
”讽刺的是配乐是范晓萱的《you are my sunshine》,冷静的吟唱,似乎在提醒着,人类作为动物的本性从来没有磨灭,只是文明社会把进化后的弱肉强食粉饰得不再刺眼,于是影片把它投射在这些角色上,用极端暴力的方法强迫你去思考罢了。
鄭保瑞的《軍雞》都已開拍了,他的前作(轉眼間,新作已經變「前作」)《狗咬狗》已經上畫、落畫、出碟、再出埋雙碟版DVD了,卻一直寫不了關於影片的隻字片言。
影片談的是生存。
我想說的是死亡。
在銀片裡我們看到的第一個死亡,是茶樓裡陳冠希塞滿一口的食物,然後拿出手槍走向正等待丈夫捧出精心蒸好的蝦餃的老太太,乾淨俐落地結束她的生命。
鏡頭中的丈夫捧著蝦餃出來,摔了一地。
後來,我們知道,太太的死亡,正是丈夫的策劃。
一個生命的消失,源於另一個生命企圖繼續生存下去的掙扎。
即使我不認為這個丈夫,他的所謂「生存」是一種生存——偏偏,在片中我們看到兩種對「生存」的不同解讀:城市的「生存」是複雜的,為了錢,為了向上爬,為了更好的生活,都簡化為「生存」,於是律師丈夫可以殺死法官太太(或法官丈夫殺死律師太太?
);警察可以販毒。
來自柬埔寨的陳冠希,他的生存更簡單,為朋飽肚。
於是影片一開始便拍攝他偷渡來港時,躲在船底要接住船家遞下來的一碗粥,一個浪打來,船身顛簸了一下,粥摔了一地,他伸手抓起放進口中。
生存可以是一種很簡單的需求。
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夠了。
於是在影片的最後,逃回柬埔寨的陳冠希和太太過著的是農民的生活,自耕自種,自給自足,肚子能填飽了,也就沒有了戾氣,日子過得甜絲絲的。
只是當生命面臨抉擇時,不得不犧牲一條性命,來換取另一條性命。
這種以一換一的方程式,在警匪片或武俠片中本是常見,以性命要挾的橋段,在《狗咬狗》中也經常出現。
但這個抉擇,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為完結:陳冠希剖開自刎的妻子的腹部,取出尚未足月的嬰兒。
片中導演打燈打得很厲害,到處都在發光,像很神聖。
片中有些死亡是種寓言,像最後嬰兒的出世,有些死亡則是帶有功能性的。
林雪死的一段,無疑是最叫人動容的,陳冠希緩緩刺他的頸子,李璨琛看到眼都突出來。
這是極具挑衅的舉動,不但要林雪受到刺頸之苦,還要李璨琛除了要承受拍檔的死亡之外,還要接受那種無能為力相助的打擊,最後陳冠希的舉手投降,更是連李璨琛報復也無可能了。
這一個情節,也是包含了最多情緒在其中的一場。
片中每個角色的死都有不同的死法,林雪被刺頸而死;少女的禽獸父親被李琛森誤殺而死;黎耀祥被拖行至馬路中,在同伴的目睹下被車撞死;張家輝被石躉「扑」死;林嘉華內咎自殺;還有那個既是要湊人數也是要擔當警隊中不顯眼的警察——至今我仍然一再忘記他的姓名,即使導演再次說過——被子彈反彈反彈再反彈擊中而死。
除了林雪,後來的這些死亡有點像是導演不甘於沉悶的自娛了,如何泡製出各種各樣的死法,尤其是警隊眾人,自娛與吸引觀眾的因素最大,最後陳李二人的肉搏,如何肉緊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事實上,整體風格亦趨向舞台化,誇張的舞台式打鬥,定格拍攝,那個空地就是一個舞台。
傾注真實感的演繹,甚至演員們果真要拳拳到肉互毆至動真火,後半部的寓言味道也就來得更加濃厚,尤其是圖騰式的臉容、性命相挾的片節,到最後神聖化的生命誕生,我甚至覺得,那是一股如希臘悲劇般的力量,鄭保瑞最終以一個寓言完結一次關於生命的探討。
没有所谓故事。
没有所谓香港。
没有所谓道德。
没有所谓应该。
Edison在画符的简陋语言里透露一点点希望。
吃垃圾长大的孩子,打黑拳求生的孩子,靠一把枪鲁莽挣钱的饿鬼,杀人之前之后独独不忘填肚饱。
非正常的单色黑的人生,所以他狠。
我想起有人说过,黑色里调进任何色彩,都会令新的黑色更耐看。
但Edison演的这个杀手,是几乎不掺色的黑。
生硬而生猛。
生来便依循本能,倒也干净。
相形之下,Sam是个扭曲的人。
先奉警察老爸为神明,最后眼看着偶像恶狠狠贩毒,虽能以一枪控诉,却仍要抱着父亲痛哭一场。
那些个挣扎,说是说人性使然,其实只是世界压砸下来的黑暗。
这两人的仇,是用命堆出来的。
我自然不会相信Sam大难不死之后抛弃一切前往柬埔寨,甘愿重蹈仇人的覆辙,黑拳打得毫无道德可言……这一切只因为他想当个好警察。
我不信这些。
与黑暗相和谐的颜色,是一切颜色。
巨大的黑会像一种强悍的污染、爆裂的熔岩,总之,所经之处皆是黑暗,可见一切的妥协,一切之臣服。
在此,仁义道德三纲五常时尚现代全都臣服于丢命的险。
暴力不可取,只因为在它面前,生命像废纸。
拍恐怖片的人都喜欢红色和黑色。
红是血,黑是鬼。
但垃圾场那堆砌一切的诡异苍白,如今带上了铁锈色,连同这一组好心好意的警察、连同这个无心无意的杀手,都活像闷在老旧枪膛里的哑弹。
发出咆哮的只有这两人。
在我们的城市里,爆发是难的,是要学的,是要克服种种障碍去获得的。
忍耐却是天经地义,如披麻带孝一样背负仪仗化的道貌岸然。
城市是中庸的。
如同法律。
其实从结局去看,暴力和忍耐是一样的,都不会引向幸福。
但是从没有关于幸福的法律。
可见我们的游戏是多么缘木求鱼。
我似乎从没有看过这样纯粹又这样绝望的华语电影。
如此非现实,又干净利落、一针见血。
那垃圾场受父亲虐待的少女是一种企图,但沦为了符号。
创作者多么希望她的出现能辉映Edison这个恶魔内心里的从良。
但在我看来,那似乎是生命中注定要出现的噩运。
若是杀手能从一而终,不受良心的蛊惑,他的结局自然不至于此。
但幸福太迷人,那个人简单的笑容,简单的出现,就扼杀了你我坚定的生猛。
很多幸福,都要有这样的代价。
在这场故意筛除其他现实因素的故事里,这三人都隐隐指望有人能将自己带出黑暗。
不仅是Edison需要一个简单的家,少女需要有人将她带走,连Sam也需要,在Edison在摧残他的生活之后,也点燃了他所有的暴戾潜能,给他理由,给他对手,给他可以杀的机会。
那是报仇,报仇索命并不是伸张正义。
有时候我们抵达不了幸福,才会孤注一掷地投奔黑暗。
这是一盏永远有效的天平。
结局的You’re my sunshine,我是不喜欢的。
我懂。
但我不喜欢。
相比之下,那些男人赤裸着、流血着的时候放大的狗喘的音效更单纯一些。
和谐一些。
放大了人心里兽性的那部分声音。
如此简洁有效的表达,才搭调。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Amélie(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7951010/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大概09或10年,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太脏了、太疼了,并不想看第二遍。
最近我又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它的摄影、主题包括表演在香港这十几年的片子里都算很突出的,同时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很喜欢,特别是陈冠希的表演。
导演讲评的评论人是郑宝瑞、监制和几位影迷,很多时间都是在讨论电影可以改进的地方,郑宝瑞在旁边解释为啥他要这么拍。
听的出来,大家还是都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这么讨论的原因是想电影更完美一些,也很可惜这部电影在香港票房不好。
演员讲评是陈冠希和熟知香港电影的英国人龙比意 Bey Logan,后者差不多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位演员他都非常熟悉,可以讲上半个钟。
然后这两人是用英语,只挑有意思的地方记下来。
另外,我还截了一些我比较喜欢的图和片段。
ps:导演讲评是粤语,字幕翻译的还可以。
演员讲评是英语,后面字幕完全不知所云,声画也不同步,我只能自己听,有些没听懂。
首先,要说下郑宝瑞选陈冠希演柬埔寨杀手的原因。
有人问导演为什么选陈冠希,他“又斯文又帅” _(:з」∠)_ 为什么让他演这么卑劣又惨的角色?
一般大家看到的说法是,陈冠希自己主动提出要演杀手。
但是这里,郑宝瑞说他想找一个不像香港人的演员,虽然陈冠希很努力想告诉大家他是香港人,但是香港人不把他当香港演员,而把他当成“鬼仔”,“这个人在香港比较离群”。
另外监制说陈冠希一直给人一种“美好”的形象,虽然他在电影里是残忍杀手,但是角色内心有一些闪亮的东西包括后面和女主的爱情,和演员还是比较相符的;反过来李灿森虽然是代表正义的警察,但是角色的气质又和他本身烂仔的形象一致。
有人问主演会不会对一些很脏的戏份有抗拒,他们回答这是对陈冠希的一种误解,觉得他怎样怎样就不会怎样怎样,但其实他是很专业的,也非常想演好这个角色。
然后,导演讲到最开始在船舱中的场面。
他让陈冠希在吃完稀饭之后,眼睛一定要看着镜头。
就是这个场景:
杀手吃完破碗里的稀饭之后,望向了镜头陈冠希很不理解,但是导演解释不出来为什么要让杀手望着镜头,就坚持让他这么演。
只能说是导演的直觉,证实了这个镜头还是很有感觉的,只不过实在是太暗了,上面的动图还是我调亮了之后的效果,不知道影片里多少人注意到了呢?
关于电影英文名Dog Bite Dog为什么没有s,他们可能觉得这样取名比较原始粗暴一点,然后他们也问过了英语是母语的人包括陈冠希,貌似没有什么大问题,于是就这么取了。
下面这个场景是杀手下了船在鱼市门口与出租车司机接头,一系列无声的镜头干净利落,但陈冠希说鱼市场很冷很臭,他拍摄当天心情很不好,因为他们那天连着拍了16个钟头,他刚睡了一小觉起床气很重 (´Д`) ,然后他说他最长《千机变》连着拍了60个小时,好夸张。。
其实最开始陈冠希对杀手的理解还是和导演有所偏差,体现在一些情节的演绎上面。
陈冠希是想表现的杀手更加兽性一些。
两人都提到杀手进入餐厅的镜头NG了好几次,这是陈冠希在这部电影里拍的第一个镜头。
陈冠希最开始是不管不顾“闯”进去的,但是导演要他更冷静低调些,于是最后是这样的:
导演眼中的杀手还是有理智有一些人性的,他知道进入一个公共场所应该怎样表现,这为他后面的一系列行为包括爱上了萍水相逢的女孩子做了铺垫。
杀手进入酒楼后遇到点菜的伙计,但又听不懂:
这个眼神,像一只懵懂的小动物一样,让你感觉单纯又带点胆怯
伙计问他喝什么,他什么都听不懂但是又冷静地点头敷衍过去
伙计给他一张单子点菜,他的反应我觉得这一系列的表演都很生动,虽然没有说话,但是陈冠希的眼神很容易就表现出一个从来没进入过文明社会有点类似于动物的那种状态,同时他还很机智,懂得不会就模仿。
导演也表达出了一些黑色幽默,比如用画圈圈来点菜。
下面这个镜头很有意思,杀手看到一桌子丰盛的点心,起初有点发蒙,仿佛不相信有这么多东西给他吃,然后他慢慢靠近桌子,伸出手去抓,竟然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开心的表情。
好像小孩子看到好吃的又不敢太高兴。
陈冠希说他狼吞虎咽的场面都是真吃,拍到第四条他实在吃不进去了都反胃了额,哎也是很可怜
陈冠希说李灿森是他出演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知道李灿森是有实力的,只不过在喜剧片里困了太多年,但是一旦接到这样的角色他一定会全力以赴。
所以作为对手他也很兴奋。
这个撞车镜头,陈冠希自己拍的,拍了两三次,他的感想是:That was fun.
怎么表达对这个表情的热爱,简直是让人毛骨悚然然后李灿森很愤怒地用筷子筒砸了他的脑袋,是真砸。
因为拍之前他们说好了要尽力,所以他俩这部电影里都是真打,打到俩人都发火了那种,但很快就没事了。
导演也是,越拍越过火(比如把出租车司机那个演员打到进医院),结果被定成限制级了。
陈冠希大部分的戏都没有用替身,打人被打都没有,好在没受很严重的伤,除了最后一天。
第一次看到杀手在车上把大拇指掰脱臼那里我简直看不下去,演得太真了脸都变形了,再加上那个音效卧槽,整个心都揪起来,我发现导演和后期就是不想让观众好过。
陈冠希说他不喜欢演和他本人一样的角色,这样就没有做演员乐趣了,他那几年拍戏少了,因为总是有人跟他说“这个角色太适合你了,简直就是你”。
接下来讲到杀手逃到垃圾场,垃圾场是在泰国,扮演女孩父亲的演员也是泰国人。
当陈冠希在勒那个父亲演员的时候,一直没有人喊停,于是他就一直勒一直勒,他都吓着了因为怕把那人勒死了…
这里我觉得他演得很逼真的原因是他把手掰回来之后抽了抽鼻子,我切身经历如果身上某处突然特别疼的时候真是会流鼻水和眼泪的,你根本控制不住裴唯莹,扮演智障女孩的演员,跟陈冠希是一个公司的,拍戏期间都是陈的经纪人在照顾的。
提到杀手帮女孩穿裤子那场戏,陈觉得这时表现出杀手的人性和对女孩子的好感了有点太早了,导演跟他说因为有的观众理解能力没有那么强,所以需要这样的情节提前做好铺垫。
下面这个镜头,杀手帮女孩穿好裤子害羞冲出门外,陈冠希很有意思,进入角色后完全把自己当成动物了,他说如果重拍一次他要在这里放声嚎叫,幸好导演没让他这么做。
给女孩穿上裤子后,杀手流露出人性夺门而出感觉陈冠希在这部电影里真的入戏挺深的,打人的戏全部都以伤害对方为目的,导演都觉得他是不是疯了 ˙﹏˙ 他在片场刻意跟别的演员保持距离,这样就不会对对方产生感情,保持凶残杀手的心理状态。
导演在开拍前想让两位主角一起坐下聊聊,陈冠希也拒绝了,因为“我需要恨你”,“每次我见到你我就想打你”,“我甚至不想和你一起吃饭”。
很喜欢这一段。
女孩天真的神态,杀手故作冷酷的把纸捏成团丢掉,其实心里已经被打动了关于杀手怎么会开车,很多人好像都有疑问。
陈冠希的解释是“因为我是最棒的杀手之一,所以我什么都能做到” 。。。
那个垃圾场,晚上在32度气温下晒了一天的味道,想象一下,然后他们还要在那里吃饭。
李灿森在和其他人讲笑的时候,一只蟑螂飞到他嘴里了。。
拍完那场打斗戏之后,陈冠希回家发现身上大概被虫咬了50下,头发也脏的不行。
这个镜头拍了大概12次,好像老是找不到好的角度,搞得陈大少很生气
逃跑时发现没有车钥匙之后的反应,很有表现力
陈冠希这场戏把替身演员打得很惨,他不知道取景是这样的(没有近景和特写),否则他就不会打那么用力了《狗咬狗》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香港十几年来非常少见的电影,场景、色调、风格都非常新鲜,很多人包括龙比意都很难想象现在(当时)的年轻演员能演出这样两个角色。
龙:“Ed gonna play that?
OK……” 陈:“I know, I do remember you tell me that. I told you to go watch it. <( ̄︶ ̄)> ”对于陈冠希来说,演绎这个角色最困难的地方应该就是和女孩子的感情部分了。
因为对于他诠释的这个角色来说,这部分(爱情)在他的内心中本来是不存在的,所以他要很努力去挖掘。
按照他的想法,杀手在送女孩子去医院之后就应该坐船逃走了。
但是最后导演跟他解释的很清楚,也说服了他。
龙比意说香港很少有敢于去质疑导演的演员,陈冠希说所以他们都说我是个“jerk”(开玩笑)。
尽管整个评论音轨翻译得很烂,但这段还行,看图就够了Logan问他为什么日本人比香港人先发现你擅长演戏?
陈说因为日本人不看小报八卦杂志,而香港人好像被洗脑了一样(陈吊儿郎当的花瓶形象以及丑闻)。
关于他最坏的新闻?
——太多了。
比如去按摩院叫小姐,还找70多岁的老婆婆。。。
看到女孩子之后表情立刻变得柔和了Logan问他拍完戏之后还和女主有联系吗?
陈说没有了。
他在拍戏的时候不喜欢和其他演员保持私人的关系,尽量只保持戏中的关系,因为他没有厉害到可以很轻松的出戏入戏,他得一直stay in character。
龙比意说别人找陈冠希演很像他自己的角色,其实是演一个dump version的自己,因为作为朋友Logan知道他本人肯定要比那个角色聪明,所以这个像他的角色只是别人对他的perception(好难懂)。
有一个他拒了的角色好像别人演了,很成功,他觉得挺遗憾的(这段没怎么听懂)。
说到他拍的最辛苦的电影,他说绝对是《特警新人类2》(龙比意还是编剧),他跳海里的镜头拍了8遍。
几个警察打女孩子的情节,即使对于美国电影来说都很少见,只有在独立电影里可能出现。
那个水泥墩,陈拖着走的时候那个是实物,非常沉,抡起来的那个是道具。
陈冠希说如果他是导演或者制片,到这里电影就可以结束了。
龙比意说导演好像也有意把这段拍得好像电影结束了一样后面柬埔寨的剧情回归了传统香港电影的一些元素, 情感啊、复仇啊、生离死别啊、轮回啊,使得它的风格不是那么另类了。
但有意思的是,如果把后面剪掉了的话,这部电影就不会是R级片了,结尾的镜头还是太过激了。
关于讲柬埔寨话,他们是有专门的人在教的,柬埔寨话还挺难学的,整个发音系统都很特殊,值得一提的是,演杀手“老爸”那个人其实是泰国人,他的台词都是后学的,比陈冠希说柬埔寨语还要费劲,因为泰语“嗯”“啊”的发音规则完全不同。
龙比意说陈冠希是最cosmopolitics look的演员,好像哪国人都可以演,因为他演柬埔寨人也挺令人信服的,演《千机变》里的eurasian也挺不错的厚 !
接下来Cry Away那一首歌的时间(拍的好像这首歌的MV),陈说其实可以剪掉,放到电影DVD里作为花絮,大家在电影院里看到的只是李灿森出现了,但是这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大家就可以去买DVD看了,这样就可以卖更多的DVD了 ( ͡° ͜ʖ ͡°) 真会做生意。
看到情侣项链了么?
陈冠希在跟每个导演合作之后都学到了很多东西,陈木胜(特警新人类2导演)叫他问题少年,因为他问太多问题了。
他在郑宝瑞那里也学到很多很多,关于怎么当一个好的导演,他不像很多大牌的导演那么独裁,他会倾听演员的想法,也非常有大局观。
但是陈当时并没有要当导演的想法。
喜欢这个倔强的表情讲一个故事。
他们在泰国拍摄的时候,陈冠希在酒店一楼等李灿森,然后跟他的美国经纪人讲电话,讲《咒怨2》。
因为他说英语,于是就有一对美国夫妇跟他搭话。
这时就有香港狗仔在偷拍。
陈说“你们要上香港报纸了,smile一个吧。
”结果狗仔照片上把丈夫裁掉了,剩陈冠希和一个女的,又说他泡妞还是招妓还是怎么的(没听懂)。
最后在寺庙里的打斗戏份完全是一天拍完的,那也是整个电影的最后一天拍摄,所以非常赶。
陈冠希在上面这个镜头把尾骨撞伤了,疼的路都走不了。
但是导演求他坚持下因为那天他们必须得拍完。
陈冠希说这样也挺好的,反正角色在戏里面也是疼得要死Σ(っ °Д °;)
感觉他真的挺疼的结尾那个剖腹产镜头应该是香港影史上最有冲击力的镜头之一了。
另外本来影片还有两个结尾:一群和尚来了,发现了婴儿;一群孩子来寺庙玩,发现了婴儿。
但是一个都没拍,因为时间不够了。。
嗯,差不多就这么多了。
《狗咬狗》(Dog Bite Dog)评论音轨/含花絮http://www.ed2kers.com/%E7%94%B5%E5%BD%B1/%E5%8A%A8%E4%BD%9C/219831.html《狗咬狗》花絮/删减镜头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773809/
李灿森是个很出色的演员
做香港电影20年回顾,编辑部选一年一部代表作时有这部。当时我还没看过此片,凭感觉对这类犯罪片印象不好,怕只是单纯卖弄血腥、江湖情之类的东西。今天才看,发现竟然如此有风格,镜头和构图十分有张力,溢满角色的硬气跟狠劲。李灿森很突出,遗憾是结局不够有力,又回到港片的生存挣扎老主题上。
都说悲剧更能打动人,看完这片子,发现自己还是喜欢happy ending的,如果影片能在两人夕阳流浪时结束,多好
除了开篇吃饭戏,对人物状态毫无把控,仅凭着一股狠劲往前冲,只此一点便可看出本片非银河作品。其后加入银河的郑保瑞突然掌握了机械性的运用,一家有魔力的制片公司。
那个死了妈被爹强奸女人(导演你是有多爱这种题材)和那MTV一样的后半段。。。比军鸡好个屁。。。就陈冠希演得还不错
不知道在讲什么
超好看的 实力派
看不出怎么就8.1分了,觉得很无聊,打一分中和一下平均分。
暴力到极端,黑色到极致,那就是美
当我年少的时候,我很喜欢陈冠希....
就像有人拿把枪指在你头上:给我震撼啊,我都拍成这样了你他妈还不震撼?直捷和用力到了笨拙的程度。
Bad sound editing
绝望的电影
就是暴力!
充满了男性视角中以武力置换情感的自恋、自卑和自我感动。女主就应当是个弱智的设定,除了作为被侮辱和伤害的符号,她在这样的故事里不具备成为主体的能力。诶,没过一段时间就能见着这种煞笔故事。
刚开始气氛还不错,后面很雷人,结尾陈冠希剖死人腹成功接生达到雷人顶峰!
黑白无常、日夜颠倒、生死有命,虚情假意的后港片时代最后一场撼天动地的爱情。借由人物对镜头强势的占领,完成对目击者的审判。
最后一个场景印象深刻,回归后难得的重口味佳作
残忍而不令人反感,偏执而又节制、顺畅,一部独特而优秀的香港暴力电影,郑保瑞当之无愧的代表作之一。《狗咬狗》用暴力血腥的画面来渲染人的兽性,用污秽肮脏的布景来隐喻世界的可耻,最终还是将故事收拢于心中的爱和不可知的未来,整部电影的昏黄影调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宿命意识。
陈大色影师演技还是有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