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胜利了,士兵们没有被敌人杀死,却因为保护平民而惹怒了坏长官,而被污蔑为叛徒被围攻,气不气,当然气那小男孩的父亲,他的英雄,也是保卫国家的英雄,被敌人杀死,小男孩生气吗?
当然气观众在片尾越气愤,越想杀掉坏人,那这部电影和剧本就越成功,因为成功调动了人性深处之恶,复仇很容易,反战也是反人性,却是最难的
战争没有对错,只有人性的善与恶!
直达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内心坚守的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深深感动!
战争永远没有胜利者,但是只有强者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不受侵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才可免了百姓苦!
善良人性在卑鄙无耻面前要用战斗力来守护。
期待人类永远可以远离战争,世界和平!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故事本身非常迷人。
德国海边,五月的四天(实际上是1945年5月8日战争结束前的四天,苏军已于4月30日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5月2日,德国元首继承人卡尔•邓尼茨命令德军部队停止抵抗),此时的苏军在德国本土已进入收残扫尾阶段。
一位苏联上尉军官率领的8人小分队,一位前俄国贵族男爵夫人看护的幸存孤儿院,一支在海边集结准备乘船去丹麦向英军投降的纳粹小部队,这场战争对于他们,已失去太多,他们早已疲惫,他们只想着战争结束后的生活,战争的伟大意义于他们又如何?
他们不再争论是叫圣彼得堡还是列宁格勒,柴可夫斯基或舒曼的钢琴曲一样动听……战争对于个人只有残酷。
任何时期,任何国家,总有叫嚣战争的好战分子。
往往,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士兵只沦为政客们的牺牲工具,他们的死,只对他们个人他们家人有意义。
战争,只应是别无选择之后的最后选择。
观影之前真的没想到这部片子这么精彩,面对二战这个沉重的题材,导演举重若轻,将整个影片的节奏控制的非常出色。
整个故事中,小男孩彼得是线索人物,他的行动很多时候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点;同时它也是主要的观察者,从孩子的视角去解读这个残酷的世界更耐人寻味。
在他这个年纪,正是叛逆的时期。
父母双亡的惨剧也为他的生活蒙上阴影。
在他眼里,父亲是英雄,是为国捐躯的勇敢者,他内心也梦想着成为英雄,赢得尊重。
然而此时,德国却宣布战败了,英勇的军人们一夜间就变成了失败者,这与他的英雄梦严重冲突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是彼得重新理解英雄的含义的过程。
在这条线索的引导下,影片的张力开始慢慢积蓄,如同慢慢拧紧的发条。
孩子们对红军越来越亲密,红军也越感觉对这群孩子负有责任。
终于红军之间为了这个孤儿院反目成仇。
当坦克炮弹轰开孤儿院的那一刻,积蓄的力量宣泄而出。
心中的隔阂消失了,人为设定的标签脱落了。
不管是布尔什维克还是法西斯,是沙俄后裔还是革命者,是胜利的一方还是战败的一方,是敌还是友……都不再重要。
只有最纯粹的人类的感情展现了出来。
面对这种深刻而又沉重的战争题材来说,导演能克制住抒发个人情怀的欲望是很难的。
在这种激烈的冲突背景下,充满冲击力和情绪性的影像能极大的影响观众,从而将导演自己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关于战争残酷性的,关于民族与国家的荣耀与苦难的许许许多多观点可以强有力的表达出来。
然而这部片子的导演克制住了这种冲动,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说教宣讲的欲望,竭力将情绪控制起来,避免用影像直接对观众进行引导和说服。
正是这种克制,才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影片能更深的接触观众的内心。
这种克制不是回避,对战争痛苦本质的反思贯穿影片始终。
真情而不煽情,正是这部影片充满魅力之处。
(不要被我的题目误导,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看的纯粹故事。
^-^)从《铁皮鼓》,到《英俊少年》,还有《罗拉快跑》等等,德国电影很善于描写孩子们的心理和成长。
或许和德国的文化在欧洲来讲比较年轻有关?
年轻人最大的优点是勇往直前,不会顾虑重重;最大的缺点是因为荷尔蒙和轻信而造成的冲动,而二战带给德国最大教训之一也许就是如何控制冲动。
比很多二战中的德国青年更幸运的是,小彼得在整个故事中不断成长,从最初的英雄主义、保护欲、占有欲,到最后理智地区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克制住悲伤,勇敢地活下去,他终于成熟了。
这份成熟,无疑和上尉对他父亲般的保护和引导有关。
失去孩子的上尉,对小彼得和漂亮的安娜爱护有加,把自己曾经不能为儿子做的事,在两个孤儿身上实现。
电影中最温馨的一个镜头,是上尉把冻僵了的彼得从海里抱起来走上岸,彼得又羞又气,挣扎着要脱离他的怀抱,逗得他哈哈大笑的那个片段。
成长于俄罗斯的德裔男爵夫人气质高贵,举止文雅。
在苏军和孩子们接触的最初,她无疑是最好的润滑剂。
气质如兰,内心强大的人,具有征服所有人,甚至是敌人的魅力。
而她温柔地纠正上尉“不是列宁格勒,是圣彼得堡”的段落,比血脉喷张,声嘶力竭的口号让人觉得温情多了。
是的,其他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温情是这部战争片中最大的亮点,古典音乐的穿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命是如此残酷,也是如此美好。
是不是二战涉及德国的电影一定要有古典音乐的陪衬?
笑。
这部电影无疑让人联想起十三钗,类似的战争背景和为他人牺牲的题材。
但十三钗过于追求叙事的宏大而加入很多枪战的场面,追求视觉刺激而选取的强奸段落,无疑减少了主要人物的表现机会,对个人经历情感变化的描述又不够细致深入,导致没有感染力。
章诒和女士曾经说过:经过多年的集体主义教育,我们丧失了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能力。
(大意)我不同意很多人纠结于“妓女和女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平等的”这个观念,因为判断一个人的做法是否合乎情理,要依据当时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极端地强调现代更文明的道德观,并不有利于去宽容地理解过去的人。
但十三钗的故事逻辑确有问题,米勒从最初的挣钱动机到后来的保护学生,固然有看到日军暴行而激起的善良本性,可还不够充分。
至于妓女们舍命偷梁换柱,除了在躲藏日本人的时候,占用了女学生们的地方的恩情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理由,看到对方要去死就代替对方而死的情分相对来说也太重了。
所以妓女打扮成女学生的那一段戏,虽然拍得不错,却有点空穴来风。
至于有一个很害怕而不愿意去日军俱乐部的妓女,依然被押着上了车的情节,看似减少了对妓女们高大全的刻画,可为什么一定要集体牺牲呢?
为什么事前不能有一个学生,勇敢地站出来,把这个畏惧死亡的人换回来呢?
那才真是人性的宽容。
导演或编剧让妓女集体牺牲,观众用妓女和女学生两个集体的概念来比较生命价值,这二者行为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共同逻辑?
更为可怕的是,现在社会中的集体对抗情绪,因为职业惹来的杀身之祸。
好像那句恐怖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又要响彻开来。
因为一个人的国籍、种族、职业和财富的拥有度而妄下定论,采取敌视或友好的态度,不是一种头脑的简单化和逻辑的笑话吗?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集体属性都不是判断一个人善恶的标志,选择爱恨,要针对在你面前活生生的个人。
最后,饰演上尉的Aleksei Guskov很有魅力,前一阵看过他演的俄罗斯电影《音乐会》Le_Concert,也十分好看。
大概今年是我彻底沦为叔控的纪元年吧。
^ ^
如果说一战的爆发吹响了正义泯灭的号角,那么二战的爆发就是为人性灭绝敲响了警钟。
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几日、一座德国北部边境的海滨小镇展开。
东方的苏军节节胜利进挺柏林的同时这座小镇迎来了一支苏军小队,这只历经沧桑的苏军部队只有七位战士外加一个重病号。
为了拦截前去北边向盟军投降的德军,他们被命令守在这里面对相对庞大的逃军。
无奈之下,苏军上尉选择驻守和平宁静的孤儿院。
而面对因为父亲战死在苏德战场、仇视苏军的13岁小彼特敌视他们的种种做法,苏军上尉平淡的缴下孩子的枪,把他放在身边,用和平的相处告诉孩子他心中的善良。
而说到这个孩子,这一角色是导演与制片(兼主角)的巧妙合作后的产物。
没有这个带来深思的小家伙就没有这部出色的电影。
然而和平的曙光道来前夕是并不平凡的黑夜。
小队内部对孤儿院的儿童少女们心思各异,海边到来的德军士兵在渡船到来前手握钢枪与苏军小队相对峙。
虽然紧张的气氛不断升级,理智却告诉他们,战争已经结束,如果想活命,最好谁都别冒险行事。
如此的一幕镜头,极其罕见于二战题材的电影之中。
没有了以往炮火洗礼喧嚣嘈杂的大规模气氛渲染,这部电影用内敛宁静的镜头处理却表现出了对战场上最真实、也最富寓意情景的有力控诉。
随着战败之日到来,小镇紧张的气氛被和平的亮光撕开了一个裂口。
苏军小队与孤儿院的孩子们的士兵们开心的跳起舞来,因为处理和少女发生关系的小队接线员和想方设法稳住德军而头大的苏军上尉脸上也流露出难得的笑容。
正当人们欢呼放松迎接和平之时,导演让一群装备坦克大炮、恣意纵情的苏联红军闯进和平已经降临的小镇。
肆意抢夺孤儿院里的女人孩子、对小队保护住民鸣枪示威的野蛮军官用强烈的不和谐音符再次打破了宁静的和平。
为了复仇,苏军军官决定带领部队消灭这支小队。
故事的最后便成了逼上绝路的小队战士和准备逃离祖国的德军士兵决定拿起武器守护孤儿院,用战败后的战斗为这些无辜的平民重寻和平。
导演说,他觉得拍一般的战争片没有意思,这部电影,以一种独特而无法预见的构想,指明了叙事的另一种方向,深刻而合理。
他想要告诉观众的是人性的力量。
每当黑暗的时刻降临往往在邪恶与丑陋中,人性的光芒格外引人注目。
无论是孩子单纯善良为了保护喜欢的少女而闪出的微弱善意,还是走投无路与德军共战斗的苏军小队喷泄的正义怒火,都给观众带来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往日里战争电影带给人的是血脉喷张,声嘶力竭者的战斗号角,但比毁天灭地的战争场景更震撼人心的,恐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重温深处几乎被掩盖的初心了。
一个很短的故事 却衍生出了有很多情绪堵在心里在上尉“猛龙”的心里 那个小男孩和那个剪了短发的女孩 于他而言像是他的儿子与女儿 因为战争 他失去了儿子 女儿 妻子 听到这句话后 再去看电影 不知是潜意识里就带有的滤镜 感觉他和女孩和男孩的相处模式 在冷漠中藏着爱 尽管他们的国家是对立的 是敌人 战争也已经结束了 但态度真得可以这么快转变吗又或者说 在经历了二战这种长时间得痛苦折磨后 一旦确定了为胜利国 对敌国普通百姓更加为所欲为?
有手下的士兵有这样的表现 他说出“今晚我要了这女孩"我明白他是为了保护她 也与后面到来的军官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有的人在战争暴露出来丑陋的人性 而上尉他站在那里我还能看到人性里的美好最后他为了保护妇女儿童不惜与自己的军队作战 德军前来支援 是二战尾声的意外 炮火冲天 有人在黎明到来的时候倒下了 没有看到和平 这次战争是为了自己所坚守的善与正义 不代表国家的利益 而是说着自己的立场 那个投降走向对面的士兵 他也只是想回家而已 如果没有记错 也是他不顾女孩意愿想要强迫她 所以好像隐隐暗示着立场的不同的 和话务员与女孩暗生情愫截然不同 话务员收到绞死警告在德军的帮助下 话务员在码头目送那些女孩们离开 那个女孩也在船内我不知道他们这短暂朦胧的爱是否有结果 也许就是一场梦 又有人死去 也不知道中枪的流着血手捂在胸口的上尉最后会怎么样 也不知道他们离开后 再来的苏军是不是会不顾已经投降的德军继续攻打…但我希望他们都好好活了下来 迫切而又真诚的希望如果那个小男孩没有穿上那套军装 也许每个人结局会不一样 也没有了这个故事晚安
受害人视角的转移叙述在战争之中以德国男孩的视角经历人生瞬间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少年人的英雄成长历程。
首先是一种父辈英雄旗帜的追随,是由父母双亡诞生的最简单的敌我观,那种英雄主义就是孩子们心中最初的英雄主义,只是我们作为看客掌握了大局观而洞悉和不齿这种被定义为幼稚的行为,等到转身踏入属于自身未知的现实未来之时,却难以预料我们举枪的行为是幼稚还是勇敢。
对于爱情的认知确是一个需要从男孩到男人的必经之途。
上尉对男孩提起自己本想做医生的儿子死于战争时何尝不是一种亲情施与,看到男孩子就会想起他。
友情的转换是由民族而抵达善恶。
上尉和少校的矛盾看似简单的因为女人,也许并不是在曲解历史抹黑苏联士兵,而是一种荒诞的呈现,就像整个战争的出发点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欲望;具有魔幻意味的自相残杀情节又似乎昭示着战争对人性的戕害:杀戮成性。
正直的人有很多敌人,会被砍头。
我对电影拍摄技巧一窍不通,所以也分不出优劣,只觉得剧情舒缓,不觉紧张。
哪怕是男孩穿着军装举着枪,我也仅仅只有一点点担忧而已。
因为电影开始就已经告知观众,那天是1945年5月5日,距德国投降还剩3天。
苏军的一支8人侦察队抢先占领了德国一座靠近海岸的孤儿院,领导这8人的是上尉,任务是拦截德并俘虏国士兵;而后德军的散兵陆陆续续聚集在岸边,等待坐船渡海向英国人投降。
两者之间的态度有些微妙。
海滩上的德兵可能是逃兵和溃兵的混合,但仍由一名中校临时指挥着。
此时他们已经接受第三帝国的失败,准备向隔岸的英国部队投降,不仅毫无士气,甚至可以说有着羞愧迷茫等等许多复合情绪。
想想当初为什么要侵略他国,想想现在国家投降了很沮丧,想想也许家里还有父母妻儿等着回去,想想以后会怎么样。
相反那8个苏联士兵,战争还没结束,自己又身处敌国领土,周围隐藏着无数的敌人,需时时刻刻谨慎对待。
哪怕是座孤儿院也要搜个遍,哪怕是小男孩也按俘虏对待,哪怕德兵无心战斗也不能掉以轻心。
活着,活下去,活到战争结束。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进行下去的。
我先看看那个德国小男孩。
还在纳粹德国的时候,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纳粹。
这并不怪他,他从出生下来就接受纳粹洗脑教育。
除却这个因素不说,战争时期的民族自豪感总是伴随着盲目的狂热。
眼看着国家败了,爸爸战死,又亲眼见到苏联士兵跑到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开枪杀人,又因为身边有需要保护的人。
总之,我尝试着去体会小男孩的愤怒,我试着感受去杀苏联鬼子,向苏联上尉打小报告,接着向海岸上的德国士兵通风报信。
是出于憎恨。
可是,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也许这些苏联士兵没那么坏”?
在影片最后坐在船上(也是开头的一幕)?
是德国士兵和苏联士兵联手合作的时候?
是承认自己诬陷了苏联通信兵?
还是在苏联上尉进他房间看了他父母的照片开始?
我认为苏联上尉是反对战争的,他是老师,他觉得自己儿子应该当医生,但他执意从军,结果死在战场上。
如若这名上尉是支持战争的,即支持苏维埃政权,支持打到纳粹,那他应该积极赞赏儿子从军的这种卫国抗敌的崇高理想。
他曾两次反抗过自己的上级。
他领导了这支只有8个人的侦察队,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最重要的是让大家都活着,活下去,活到战争结束。
一次上尉向上校要求支援,并说手下有一名重伤员,上校说:能送他走吗?
回答不能。
接着上校说:那就只能让他英勇就义了。
片头,德国小男孩坐在船板上,望着远去的海岸,树林后面冒着烽烟,想必充满了困惑,说不清道不明的低落和迷失。
该去憎恨苏联士兵吗?
该去痛恨投降了的懦弱同胞吗?
该去仇恨那个苏联上校吗?
该去恨谁呢?
怎么会变成了这样?
德国中校已然接受失败准备投降,但因为得知苏联上尉为了保护孤儿院的女人和儿童而向另外一支苏联军队架起机关枪时,于是决定出手相助。
不稍用想就感觉异样,一方德国士兵联手一支苏联侦察兵,对抗另一方的苏联坦克联合部队,我甚至有点希望纳粹德国的士兵在这场局部战斗中获胜。
战斗起因是那个苏联上校醉了酒想要强奸孤儿院里的女佣。
善和恶不再仅仅是区分苏联军队还是德国军队。
这里的剧情是整部电影的高潮,虽然导演没有向观众描绘出战斗场面。
夜幕之前,在晚餐的长桌旁,苏联坦克逼近;黎明之际,院里一片狼藉,浓烟未散。
片尾,苏联通信兵站在岸边看着坐在船上的安娜,不知命运如何。
苏联士兵强奸妇女的传闻有许许多多,在中国东三省,在波兰,在德国。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曾坦率地写道,纳粹溃败,战争结束,苏联的红军出现在布拉格,他以为善的力量终于战胜了恶。
事实是,捷克迎来的是更为漫长的共产主义极权。
“很长时间后我才明白,常常不是善与恶之间的力量在战斗,而仅仅是两个不同的恶,在为了控制世界而互相斗争。
” (引自《责任的重负》)想到什么写什么,很杂乱,就这样吧。
1945年5月的一天,一小队苏联士兵(只有八个人,还有一个是伤病)来到德国的一个海边的孤儿院里,战争马上结束了,他们奉命监督海岸线,监视逃跑的敌人。
孤儿院里有一个高贵优雅的女院长,在圣彼得堡长大,会说俄语,他和俄军长官进行沟通。
俄军长官战前是个老师,正直刚强,在战争中妻女儿子全部死了,孤儿院里一个想当英雄的13岁小男孩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他们在海边发现了一批大于俄军十倍的德军,两军并没有正式交锋,德军想投降与英国人,不想投降俄国人,俄国人又没有能力和对方打仗,就这样僵持着。
但是在这几天的时间中却不实闪现人类的温情。
通过士兵的描述,俄国上尉不仅是个好长官,更是保护手下的父兄一样的角色,在以往中不惜为了保护手下和维护正义被两次送往劳改营。
后来又继续放出来参加战斗,战士们都尊敬爱戴他,有一个刚转过来的新兵想调戏强奸孤儿院里一个年轻的姑娘,被上尉制止住,并说这个姑娘归我了,其实他只是保护女孩的一种手段,并没有侵犯女孩。
士兵们想吃鱼,把男孩带到海边,仍炸弹到海里炸鱼,然后让男孩去海里捡鱼,男孩差点晕倒在海里,也是被上尉救了起来,士兵里有一个话务兵与孤儿院里的女孩发生了爱情,在战争的年代,敌我两个阵营的年轻人却因为共同的爱好(钢琴)而相互吸引,差点被误会的上尉把话务兵投到监狱。
终于等来了德国全面投降的时刻,不管是孩子还是士兵都是喜气洋洋,罪恶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他们放音乐,铺上洁白干净的桌布,做了美好的食物,甚至还斟满了酒杯!
士兵马上就能回家了,可以吃鱼汤,可以吃加蛋牛排,可以和妻子去散步,就是这样微小的但是正常的要求让他们心生喜悦和渴望。
你也觉得这样很好,可是影片片风一转,一个年轻的上校带了两个部下来到这座建筑,看到年轻的姑娘要去非礼,被上尉拦住了,自私残忍可恶的少校气势汹汹的走了出去,一会带来了一堆士兵和武器甚至还要坦克,为了自己的私欲把战争的炮火打到自己人身上,打到保家卫国的战士身上,上尉带领的士兵没有选择,只能面对战斗,就是在旁边等待受降的德国部队也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孩子和女人加入了战斗!
关于直接的战斗没有太多的镜头,只是受到攻击的建筑不断掉下砖瓦,瑟瑟发抖的男孩在地下室抱住自己的头。
等男孩被人叫出来后看到了尸体献血和烟雾,孩子女人被送到船上运走了,只留下那些曾经渴望回家的士兵们!
这不是关于战争的影片,是关于人性的影片,在面对残酷的环境下,你还有勇气坚持善良和正义吗?
能保护幼小的孩子,柔弱的妇女,能不伤害无辜的人,这是影片带给人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会有那恶毒的人会升官发财一帆风顺,生活就是没有公平可言,比如影片中的那个少尉。
老实善良正直的人就可能面对迫害,面对不公甚至面对冤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人性呢?
这也是思考吧!
拍的比较平,而且我真的不敢相信会有这样好的人,为保护敌对国俘虏得罪自己上司,不惜开战。
这种纯属的故事也能说是根据事实改编,有八佰哪味儿了啊
红军和纳粹联手对抗红军,只因为一群认识不到四天的妇孺。抹去了战争的是非定性,只有人性的善恶绞杀:以孩童视角讲述战争是人性的炼狱,这才是最好的反战电影。
保护我们本该保护的,捍卫我们本该捍卫的。
钢琴原声还不错
小时候看电视总会问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现在想来当时那样的单纯也并不幼稚。战争已超越民族和肤色的对立,而变成善良正义与恶的较量,不论怎样的进程,正义是最终必胜的一方。
电影的综合素质是可以打四星的,但是剧情实在太魔幻现实主义了……苏军在德国烧杀抢掠不假,但绝无可能为了女人发生内讧——这种行为的严重程度可是远远超过强奸民女的,真把慈父的古拉格不当回事了?抹黑苏联是欧美一贯的风气,然而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死在艾森豪威尔战俘营里的德国俘虏数量可是远远超过苏联战俘营的。PS:出于好奇我特地去英文维基考证了影片中提到的“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说辞,事实上剧本的出处只是一个俄国杂志上刊登的故事,没有任何文献和档案可以支撑它的真实性——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假,但也不能这样胡编乱造吧
战争本身自带一套成人沙文主义的逻辑,一旦政坛握手言和,它也沦为了权力的工具,可惜,这一切你无法让一个孩子理解。这是最凄凉消极的战场,德军去支援自相残杀着的苏军,也是一种奇观了,算是“休止符”后的“余韵”,可能也只有在艺术作品里才能感受到这份人性的光辉。
战争幻想曲。编剧美好的愿望
这部片子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高潮部分德国军队变成了为保护妇女儿童老弱病残而战斗的正义之师,苏军则变成了他们与之对抗的邪恶存在。虽然很不真实,但是这种立场的转变所带来的戏剧性是非常能够引人深思的——一个组织是不是邪恶的,不在于这个组织说自己是什么,而在于这个组织做了什么。
不喜欢结尾,可怕的是,可能还是真实的。
我们且不论初民社会,至少在共同的道德标准之下,文化相对主义具有底线。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憎恶战争和军队,那些为了存在而必须模糊杀戮边界的东西。
有印象,应该看过
切入战争的角度略清奇
看的全程揪心 战争永远残酷 没有对错,然而人心总有忠奸善恶 钢琴配乐是在不停催泪-2019.9.11-188
结尾有升华
开弹幕差点被气死,中华男性魅力时刻
故事的大半段都很平淡,甚至有些乏味,但是最后已经无关战争,为了原则和底线,原本视对方为敌人的苏军和德军为了避免妇女儿童不被猥亵,共同抵抗滥用职权以满足自己私欲的苏军军官,为此不惜牺牲生命还是很震撼的
越看越像是给法西斯洗白的电影🎬,这里面最坏的竟然是这个小男孩!为了一己私欲竟然去挑拨两国军队战争!
3星半,愈发残酷的战争也越能够凸显人性的善与恶,无论国家、无论敌我,编导的立场还是比较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