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的破落户牛二是一个说大话,喜欢小寡妇九儿的乡下小人物。
广袤土地的中国上,有这样一圈人,从来没有拥有过什么?
也从来不觉得别人欠他们什么?
只需要吃饱饭,他们就会感谢上天,默默生活。
这是我们对乡下的一个看法!
他们确实是这样一群人,但同样他们也是一群有趣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幻想着村头的小寡妇九儿,相依为命的奶牛九儿,还有动荡不平的世界给他们的苦难。
国家经济繁荣,都市繁华,充满了欢声笑语,喧嚣的噪音,我们听不到广大土地上更多的人的话语。
他们在田地的垄头,喝着啤酒,唱着不着调的歌曲,助着兴;围在小桌子上,吃着饭,摸着孩子的头,希望孩子早点长大;在夏日里,一袭凉席,一个蚊帐,再加上一个音响,树荫下,躺着一对父子。
身处乡下的小院,听着外面雨声,滴滴答答,跟在纵横高大的楼宇内,听的是同一片雨!
想的同样事————愿明天雨后彩虹处!
《斗牛》是中国首部战争喜剧片,影片以一种“黑色幽默”的表现方式,把那个战争年代的人性尴尬和悲惨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以记忆般的黑白色调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色彩的处理和主题的表现上与之前姜文的《鬼子来了》存在着较大的一致性。
导演透过“喜剧”的外在言行,以个体人物的命运探究一个民族的时代根基,压抑与沉闷的历史环境折射出的是一个危难民族的苍凉和苦衷。
色彩的单调不仅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疲劳,同时也暗含着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单纯和精神世界和匮乏。
影片开头灰暗的色调,空荡荡的村庄,以及牛二带着恐惧的呼喊声,与后来回忆中热火朝天的村庄和喧闹的村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牛儿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浓厚的质朴和妥协,他作为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农民的缩影,在性格和心理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他为了完成一种使命,竭尽全力去保护“八路牛”,他把这头牛看成是九儿,看成自己心里一直装着的一个让他很难接近的女人,牛儿把人与牛的情感疏离渐渐地拉近,甚至过度到彼此的不相离弃,这就让我们更少的去体现战争带来的悲惨。
如何反省一场战争,反省一个时代,纪念一种精神,反思一个民族,《斗牛》做的仅仅是一小点。
在追求形式美追求得疯狂的时代,在无病呻吟的时代,在尔虞我诈的时代,在充斥着色情凶杀乱伦的无数教材的时代,幸好,我们还有《斗牛》。
管虎完美的跳出了国产电影的窠臼,这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更是一种责任的完满,《斗牛》确实是一场好戏!
提起管虎,确实是个有趣的人物。
谁拍了中国最好的电影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中国最好的电视剧几乎都让管虎给拍了。
从《黑洞》到《黑冰》,尤其是《东至》、《生存之民工》,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么好看的中国电视剧了。
尽管《奋斗》之流被炒得很热,但我固执的认为赵宝刚镜头前的大学生比管虎麾下的民工们逊色太多。
当人们都在谈论宁浩与盖里奇的时候,我很想知道此刻的管虎在做些什么。
作为同时代的导演,在我看来两个人才气相当,可宁浩已经炙手可热,不可一世,管虎却以令人发指的程度整出了一个中国版的《家居男人》。
那天我面对CCTV6的时候,我在胸中大喊,管虎,你他妈在干什么?
直到今天我跑去电影院,用50元钱看了《斗牛》的首映,才发觉到管虎开始反击了。
这是一部拿出诚意的电影,管虎的细腻随处可寻,如今,他显然有着与宁浩不同的电影理念。
他不需要宁浩电影中那样的精密的时间表,他的镜头有大段大段的留白,仿佛一段紧密的叙述之后的那声叹息,很有嚼头。
又像是一个自鸣得意的年轻人用一个高妙的手法来为你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低沉、浑厚,嗡嗡作响。
大山、村民、八路、日军、牛二和他的牛。
管虎从来不缺乏对悲凉的体悟,所有的景象似乎都会叹气似的,镜头写意,如果你能看下去,那已然着了他的道儿。
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不好表现,但《斗牛》做得还算出色。
想想那令人崩溃的生活,想想那温暖坚实的牛背。
到最后,牛二的所有情感都注入在一头牛的体中。
它是亲人、爱人以及故乡。
影片有很多桥段让人动容,但它不像那些个流水线生产般的又臭又叫座的弱智电影一样,屡屡大动干戈就为了让你感动。
它是慢慢的,浸透你,却不失精彩。
比如牛二在给牛挤奶的时候,对那头母牛的奶子产生了幻想,这是一个奇妙的场景,拜管虎与黄渤所赐,这段情节张弛有度,自然而然。
这种沉稳与灵光在中国,兼收并蓄的导演并没有太多个。
说到黄渤,他算是夹在管虎与宁浩之间的御用演员。
管虎使他发迹,宁浩扶他上位。
至于谁用的好,我可真不敢说。
看起来,黄渤自出道至今,他的演技好象没有受到过太危险的挑战,所有电影,他都处理得游刃有余,他的个人风格太过明显,乃至于他的三板斧可以撂倒他遇见过的所有角色。
这对于黄渤不知是喜是悲。
无论是对于黄渤,还是对于中国电影,管虎与宁浩都是不能缺少的。
他们是两个派别,都在用自己的大脑探索着广电总局下的中国电影。
现在,电影院中终于少了那些动辄上亿的大师们的你来我往,多了一些爱玩电影的聪明人。
像是宁浩和管虎,一个蓄势待发,一个悄悄作答。
可以盖棺定论的说,这一定是进步了。
草威脉搏:http://www.mtime.com/my/caowei/
虽然不明白片名为什么叫“斗牛”,但仍然被深深的震撼了。
回想这两年,其实过得很真实,也摆脱了之前的虚无感。
但我知道,很多事情,我一直没有想明白。
至今回想曾经的辩论:“过人的生活还是猪的生活”,发现自己并没有想明白,或者说想明白了要过人的生活,但事实上过得是接近猪的生活。
至多,是一只很想摆脱猪的生活的猪。
因为很多事情,可能一辈子也想不明白。
就像片中的牛二,活着,却完全把控不了自己的命运。
完全是秉着农民的朴实,对逝去村民的歉疚,可能还有些许对权力的畏惧?
更为重要的是,维系在奶牛身上的自己和九儿的丝丝缕缕的联系,拼着自己的性命把那头奶牛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意义感?
这些书生意气的形而上对他太遥远了。
很多人,活着,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他们只是千千万万个牛二中的一个。
所以,看着牛二那惨淡毫无生气的日子,我没有窃喜,因为我知道其实我离牛二并不远.电影中很多场景都让我印象很深.每一次捧腹,都被紧随而来的沉重压得喘不过气来.作为动荡社会中的小人物,牛二被动的承受着种种的磨难,却只能依靠"运气"来逃离死亡的命运.虽然"狗急了也会跳墙",但每次的抗争都那么难以入流:拿了之前同村人的狙击枪,却怎么扳也扳不响,最后从树上掉下来;换了弓箭,还没放弦就断了;后来终于有机会拿枪杀日本人了,扣动了扳机,没有打到别人,却打伤了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最后一场糊里糊涂的战役打响,他拿起了那个废弃的炸弹,疯狂的朝枪林弹雨中跑去,前面晃来晃去很多人,他却不知道谁是敌人,自己要走到何方...在双方交战的正中央他停了下来,但枪声依然在响,甚至似乎枪炮也无视他的存在,穿梭在周围的空隙中......自始至终,他都注定是一个被社会裹挟的小人物.相比那些在地雷中稀里糊涂死去的人们,牛二是幸运的.至少,除了自己的性命,他还保护住了一头奶牛,并且间接的兑现了全村人对八路军的承诺.当解放军同志在那个约定上按上手印时,牛二的社会使命也就结束了.如果说之前他的存在还有些许意义的话(这个意义是我一厢情愿的,事实上,我多么希望那位解放军同志为这位平凡的人所做的事情而感动,但什么都没有发生.我所看到的只是客套的热情,无关痛痒的关心.这是另外一种让人咬牙切齿的麻木——但也许,的确什么都不应该出现,因为,一切的一切,只是一头奶牛而已.而那些曾经为此丧命的人们,包括对牛二意义非同寻常的九儿,如草芥一般,在后人歌功颂德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时刻,没有人会记得他们。
除了牛二,没人知道他们曾经活过。
),之后的他,完全和人类社会脱离了干系.所剩下的,只有相依为命的奶牛了.以后,靠什么活着?我禁锢的思维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九儿,你怕了吗?别怕,什么都会扛过去的",这更像是牛二包含着复杂感情的自言自语,既有历经坎坷之后的淡定,又隐含对未来岁月的惶恐. 也许,牛二自己也在不断问着这个问题. 身后,是开垦出的荒地结出的一片新绿,人却已然苍老不堪.生命就像流水一般,毫无生气的,淡淡的从我们的身体中流走.也许每次抗争,受伤的都是自己但,我要摆脱这样的生活
牵着他的荷兰牛姑娘九儿,手里攥着的牛二之墓四个字被大风卷上了天,再回到手里的时候,变成了二牛之墓。
牛二挖过一个坑,将死光了弟兄失心疯的国军军官和还没学会杀人的日本学生兵埋在了一起。
这世道人不像人,狗不像狗,牛二对赶着去解放全中国的解放军说,他以后不会再下山了;那么以后,谁来把这二牛埋在一起?
再没有日本鬼子来霸占九儿挤奶给伤员,他们都被乱枪打死了;再没有把九儿的奶头挤出血水,但仍想杀了九儿吃肉的流民,他们都被地雷炸死了;再没有土匪来抓九儿去给他们的土牛配种,他们都被乱枪乱炮轰死了;再没有那个对他撒泼,冲他大笑,拿了他的银镯子就说要嫁他,摇晃着大屁股跟族长顶撞的寡妇九儿,再也没有精通医术,甩着大鞭子,会斗蛐蛐的长胡子族长,再没有吃了八路粮的黄牛小黄,那些老乡,村民,亲人,家人,他们都死了。
一碗碗热腾腾的牛奶不懂得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它们救了受伤的八路军,濒死的日本兵,紧抿嘴巴满脸灰土的母亲和她的孩子,还有几十上百个饥饿的难民。
荒原的天空很高很远,峡谷的风呼啦啦地刮过去,长草摇曳,岩石沉默。
大自然不知道分辨谁的立场,它只是周而复始地捧出一个个美丽的黎明和黄昏,一个一个冰冷的夜晚,以及刮过峡谷荒原,一直刮到天边的大风。
城头变幻大王旗,天若有情天亦老。
挨过刺刀,躲过子弹,力大如牛的牛二收好让九儿彻底属于他的那张契约,把曾给过爱人的银镯戴在了他唯一的伴侣,亲人,家人——牛姑娘九儿的牛鼻子上,用一颗永远不会爆炸的日本哑炮圈出了一个最终属于他的家,男耕女织,直到老去,直到死去。
不是说是喜剧吗,怎么最后我看哭了。
-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回帖另外祝贺黄渤凭此片获得了第46届金马奖影帝方便看帖的朋友们,附二楼电梯http://www.douban.com/review/2332729/?start=100
看《斗牛》之前,先看了会儿电视里的八卦新闻。
恰好就看到说,陆川新恋情曝光,原来他拍《南京!
南京!
》时,跟女演员秦岚好上了。
这下我就豁然了,难怪其最终拿出来的作品如此狗血,男人一恋爱,智商就变低,千古名言嘛。
前车之鉴不还有姜大牛人么,曾经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积累起了多少牛逼那,终在那个太阳什么什么的里,一朝就灰飞烟灭了,也是女人惹的祸哦。
扯远了,还是说《斗牛》吧。
简单点说就是,一部国中难得一见的牛逼作品。
不是要存心扯住陆川不放,但事实就是,大家玩的都是“抗日题材”,还都玩了把塑造所谓有“人性”的日本鬼子的把戏,可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管虎导演,这回当真是给少年得志的陆川导演结结实实上了一课:就算是玩“人性”,也得靠细节支撑起来,才不会让人觉得疙疙瘩瘩。
仅此一点而论,陆川就比管虎差了怕是不止一两个档次。
不知道陆川有没有看过《斗牛》,如果看了,怕是应该汗颜得挖个坑把自己埋起来好好反思几天吧。
恰好跟姜大牛人也有得一比。
这不,网上已经有人戏谑说,《斗牛》基本上就是一部“人兽版”的《鬼子来了》:确乎依稀有些相似,一个是我军交了个人给可爱的卑微的农民保管,一个则是交了头牛,然后就由此引发出的一列些疯狂的悲喜交加纠葛。
个人以为,就故事性而论,《鬼子来了》或者要高那么一点点,因为更密集更庞杂也更多笑点,不过,大段留白的《斗牛》,在整体氛围的营造上或许要略胜一筹,更苍凉更悲壮也更富张力,电影最后,黄渤拉着那头奶牛坐在土坡上时,那腔势,当年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的孔老夫子,怕也就而已而已了。
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说,《鬼子来了》和《斗牛》,其实都属于那种“站在蛋这一边”的电影:构建的都是对宏大叙述、对漠视个体之不幸的控诉,所谓以流血的头颅撞击体制这堵“叹息之壁”。
《鬼子来了》里,“我军”其实一次都没露脸,《斗牛》里则露了两次,这两次露脸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前一次“露脸”是为了跟农民订立契约来着,后一次则是给写了一纸墓碑。
基本上,那就是体制写给所有在宏大叙事下被忽视、看轻的个人的,墓碑。
如果你真的用心看了这样的墓碑,或者你也会觉得,它其实远比高高耸立的“永垂不朽”那种,刺目。
《斗牛》中的牛二自从九儿死去之后,就把对九儿的思念和情感都投注到那头奶牛身上。
片子当中有很多相互照应的细节,比如奶牛的奶子和九儿的奶子,银手镯,以及他一直把奶牛呼唤为九儿等等。
观众也会很自然地想到,这是一种情感的转移,就像睹物思人一样,没什么奇怪的。
但是若完全这样看,就未免有些小看这部片子。
这里有人与牛的更深一层的关系。
有一场戏,土匪们抓到牛二和他的奶牛,他们把牛二关在井里,把奶牛捆在一边,然后把另一头中国公牛也绑好,并且强迫它和奶牛交配,这时候牛二在井里声嘶力竭地哭喊,像是真的九儿被强奸了一样,其实事实上只是两头牛的交配。
这个场面如此的熟悉——主角被坏人抓住,然后坏人在他面前强奸他最心爱的女人——这个被用滥了的桥段,经过导演的一番巧思,用牛来置换女人,达到了这个桥段的迄今为止的最新颖形式。
但是问题是,它的情感是否也被置换了呢?
牛二在哭喊的时候,是因为认定了牛是九儿的替代品,于是它被强奸所以才哭喊,还是只是为牛而哭喊?
也许两种解释都通。
但我更倾向后者。
影片一开始的铺垫也许暗示过这一点。
在九儿没死之前,他就对这头奶牛充满兴趣,有天晚上他甚至想摸一下它的硕大乳房——但是很快,这个动机被迅速置换了——九儿随后来到,他无意中也摸了九儿的奶子。
在这里可以看到一种和前面所述完全相反的置换——在九儿死后,貌似他把对九儿的情感投入到牛身上;但是在九儿死之前,导演通过巧合的设置,把置换的时间顺序完全颠倒!
(这不能不说是比强奸戏更巧妙)到达这一步的时候,牛二与九儿、牛二与奶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功地被导演摆在了同一条轨道上。
观众已经难以感觉到牛二和奶牛之间情感的怪异性了,因为有了九儿这个过渡形式,九儿既是奶牛成为牛二的恋人的时候的观众假想物,也是摆脱人兽恋骂名的挡箭牌。
这里的人兽恋,难免会使人有性方面的想象,但是也更可以看成是人与兽相依为命的乱世景况。
混乱与暧昧是这部片子的出色之处。
如果这几种情感都确定了,它便少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人与人,人与兽,正是在这样极端的战争情况中,才都摸到了各自的边界——跨过那一步,不要说要挨广电总局的剪刀,还要挨普通观众的唾弃。
它恰恰在边缘徘徊,家国情怀成为背景,人的复杂性(还有兽的复杂性)被淋漓展现。
有几个大全景,比如牛二与奶牛好几次缓缓走过苍凉群山下的一个悬崖,我认为是导演对某些禁忌的恐惧心理的不屑一顾——人与兽都被纳入到一个更庞大的自然体系中去了,一切所谓的“丑陋”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本片的剪辑也隐含着一种暧昧性,特别是对时间的暧昧,这种混乱是与影片所要表达的复杂情感相一致的。
最近一周看了十几部片子,有两部让我留下了眼泪。
1 麦田。
看到两个光屁股跑来跑去的男人我没哭,看到小范“惊打黄莺儿”我也没哭,看到结尾终于忍不住哭了:太烂了,怎么会有这么烂的片子的,整整两个小时就被浪费了。
——除了片子里古人的调情方法还颇具美感外,其他完全激不起我的兴趣。
估计我妈看这片子也得哭:那么可爱的王志文啊,你装扮成裘千仞是哪般?
好的电影是通过故事来表现主题,而非为了表现主题而生硬的编造一个故事。
2 斗牛。
看到主演是黄渤和闫妮,我就认定这是部黑色幽默搞笑片。
虽然斗牛这个名字老是让我想起唱双杰伦的周结棍—— 三分球它在空中停留/所有人看著我/抛物线进球/单手过人运球/篮下妙传出手/漂亮的假动作/帅呆了我 卡,打住。
片子里蒙太奇手法运用到极致,双线叙事,条理清晰。
牛象征了多重含义,一开始怕被发现,被毒哑又涂上了黄色;而后被牛二意淫成九儿,“这泼辣劲还真像她”;后来危难时刻她提供牛奶解救饥荒,但人们仍然要杀牛吃肉,这时候她终于转身逃跑。
这样的情节放在特定时代,非常有感觉。
黄渤的表演非常精彩,张弛有度又感染力。
如果说《疯狂的时候》让我们看到他油条的一面,那么在《斗牛》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抗战年代下,典型的质朴中国小农的形象,还带点闷骚的可爱。
身穿红衣的闫妮在灰扑扑的电影中是一抹亮色。
她是嚣张泼辣的,带点愚昧的自私显得尤为真实;奶牛则是沉默不语但是默默为他人付出,但在别人要杀她的时候,终于愤而反抗。
——我认为这是管虎想要表现出的两种鲜明的妇女形象。
所以无论是闫妮+黄渤,还是奶牛+黄渤,看起来都让人觉得平衡,不会像天天向上那样,一群大老爷们台上一站,顿时有了阴阳失调的感觉。
很喜欢那个结尾,不识字的牛二央求一个八路连长写了自己将来墓碑上的字,后来“牛二之墓”被风吹乱,重新一排变成了“二牛之墓”。
荷兰奶牛微微回头,对着镜头露齿一笑。
呵呵,想到片头有个八路耐心教牛二认“人”和“八”的区别,不由感叹,这些伏笔埋得真好。
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拿奖的很多,但相比起来还是管虎的片子更对我的胃口。
不是动辄上亿的片子就是好片子,相比华丽的空洞,我宁愿平实的质朴。
比如两亿的《南京南京》,比如一千万的《斗牛》。
我宁愿畅快淋漓的爱和恨,或者赤裸裸的揭露和同情,也不要模棱两可的冷静。
有一处不好的,我想看热闹的,结果冲着这两张脸就看了这个片子,抱着的薯片也没吃完就哭了,真是个杯具!
你笑了吗,你哭了吗,你为黄渤和管虎叫好了吗。
想到《法兰西组曲》和《the reader》,只是管虎选择的角度和方式更市民。
黄渤一个人演出了几亿个灵魂,管你上面你争我斗,老百姓不过是要口饭吃,要个女人,但这点追求都比那些号称的广阔抱负和理想更久远。
二牛之墓是在时间的残骸中用朴素的坚持堆建出来的,它的矗立是一种无心又苍凉的讽刺。
自己人也有过河拆桥的时候,敌人也不全是见人就杀的怪物,打生打死势不两立的两个人死的时候可能被埋在一起天久地久,笼子里的蟋蟀放出来也能在菜叶底下活,炸弹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个绊脚石,懂的人绕道,不懂的人踢几脚,但是,比起小细节上的用心,我更爱牛二遇见人民解放军之后的段落,细节都用来说明观点,故事却用来写尽人生。
原来什么都能过去啊,牛二说。
大概他以为他自己活着为着那么点微小的情感和不大的事情不足挂齿,他上头许多人在干着永远不会放弃,朝着尽善尽美去的大事,结果发现原来什么都能过去啊,反倒是他带着他的牛一等就是六七年,其余的都在变来变去。
真正让人动感情的都不是大画面,大梦想,实实在在的爱一个女人或是一头牛,会想保命放弃,会骂娘,心里会有些小九九,会去摸摸奶牛奶子幻想幻想,这才是一个人,邻村人饿了给奶喝,但是要杀牛就不干了,日本人要是愿意治牛也能做个朋友,看着八路军就想着还牛,人不要了还有点惶恐的让人盖个手印,这才是一个实诚人,是一个好人。
想想,那些坚硬的,铁面无私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在生活面前就是个屁,那是无趣的人才能完成的,它们是舞台的布景,鲜活的戏要给像牛二这样的人来演,最后都还能把牛折腾出个九儿的发型来,他像是从来没有恨过命啊。
失去一切,越来越少,天地之间不是还能唱首歌吗?
什么伤痛,失望,不相干的灾祸来了又来,最后得出的也只是一句干净的原来什么都能过去啊。
电影院里的人看牛二奋力活着的人那么少,建国大业占满了大多的时间和人数,人终究爱看那些浮华喧嚣的背景,提不起兴趣切切实实的看看自己。
管虎,连这个上映时间都是你安排好的一个桥段吗?
你真的应该笑,应该哭,应该为黄渤和管虎叫叫好,因为它们太值得了。
将一部电影和一次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好像风马牛不及,但细想一番后,它们又有些相同点。
黑白色调的影片里,充满了讥笑寡妇的村民;忘恩负义的难民;自私的土匪,唯有黄渤饰演的牛二还尚存人性,冒着危险保住了自己和牛的性命。
时代的进步改变不了人性的劣根性,《斗牛》里那些冷漠、自私的面孔仍然存在于当今。
在荆州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的事件中,岸上近200名群众无一人下水施救,而渔船船主说的话更让人心寒:只打死人,不打活人。
因打捞死人可获更高报酬,就任人淹死,这些人与奋不顾身救人的大学生相比,还算是人么?
最让人感到可悲的是,岸上的群众,眼见着水里鲜活的生命正在消亡,却无动于衷,这是什么?
是自私!
更是泯灭的人性之体现。
荆州事件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背景是和平年代,《斗牛》中愚昧、自私的国人尚可原谅,毕竟艰难的时代使他们的人性让位于生存。
但荆州事件就完全不同了,没有战乱,没有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们理应互相帮助,和谐共存,但人性的光似乎在这个好时代里更为暗淡。
接警前来的消防员告诉“阶梯救人”的大学生,战士们不会游泳;当大学生们跪地哭求船主们施救时,见钱眼开的船主竟置若罔闻。
人性的光难道就真的暗了吗?
还不是!
当救人的大学生溺水后,远处的冬泳爱好者们赶忙跳进水里,他们大多年过五旬。
在奋力施救后,几名大学生被成功拖上岸,但有三名学生被卷进暗流,消失在了浩浩江水中。
虽然岸边人们的冷漠和无动于衷使我们心酸,叹息,但在短暂的救人过程里,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性在发光:首先是大学生们用手连成生命的围墙,不顾激流凶猛,救出了两名少年;然后是老人们,这些原本应颐养天年的人,却不顾江水湍急,险象环生,毫不犹豫的跳进水中。
当我们回顾这些感人的场面时,不由得坚信,我们这个民族有希望,因为它充满着爱。
再来谈谈《斗牛》这部片,它是部好片子,与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可并称为真正的抗战电影,两者都敢于将镜头直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继而探讨“鬼子来了”的内部诱因。
历史证明,没有人性之关爱、协助精神的民族终将被入侵,为什么德国、日本能成为侵略者?
因为他们精诚团结。
在近100多年间,战火、灾害纷纷侵扰神州大地,是什么使我们挺过来,最终战胜苦难?
是团结,是国共两党两次合作,是不同阶级握手言和,是政敌们摈弃前嫌,相互帮助,最终走上了复兴之路。
在大的历史面前,长江边冷漠的人们应该赧颜,当地政府也应该检讨,为什么没在如此险要的滩前设置岗亭?
滚滚长江东逝水,斜晖依旧,斯人不在。
真希望那三名大学生不是溺亡,而是去了《斗牛》里牛二最后隐居的那座山,至少在那里,他们看不到冷漠的叔叔、阿姨,那里有通人性的奶牛相伴。
烂篇一部,被坑了。
封面巨好看,电影好乱。我觉得是我欣赏水平肤浅罢了
没大看明白它想表达个什么意思,不过给人的感觉是环境什么的蛮真实的
剪辑超级乱,前面还能看出来时间的变换,到后面牛被抢去配种那开始就有点云里雾里。要说黄渤演技好吧,因为有炸弹在劝郎中他们走那会看不出来是喜是悲,要说不好吧,六七年以后演一个老人又确有那么个样子。总的来说,一点喜剧效果都没有,就别加上喜剧的tag了。
这不应该是新电影发展的方向。
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和谐共处、生儿育女——好好活着,这只是牛二、也是人民的普遍愿望。战争把基本的幻想都磨灭了。导演的基础插叙和转接安排的很好,尤其是黄渤的演出相当的出色。7.6
心里堵得慌
剪辑乱了点儿,还好影响不大
介个讲的啥,人牛之恋文艺版么。后来怎么就莫名其妙,越来越不靠谱了。 = =
剪辑太失败了,还没预告片剪的好。不得不说,黄渤的演技太他妈的牛B了!!!!
前面很好 后面絮叨
看了试片会~~~黄渤确实不错~~演技一流,看完有种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的感觉~~在笑的时候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哭的时候想笑~~感觉是今年国产片最好看的一部~~
管虎!!!
重口味人兽片,充满人神共愤的快感
不是我欣赏的类型。。那个整体的色调让人太压抑
整部电影就讲述了一个主题 努力让自己活着
支离破碎 笑点和亮点在于银镯子套上牛鼻子 其他无
想说个啥,牛比人强?
口味重,人性更重。
黄渤还真是不错。虽说以笑星出道,还是有两下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