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惹我≫,不要小瞧这一家子,他们一家四口几乎各个身怀绝技!
曾经的黑帮头子会因为生活琐碎事找政府出气,老婆会注视你的一举一动。
女儿会对耍流氓的男同学绝不手下留情,儿子在发威时更会让你尤为震惊!
这么暴力的一家人,实在不好惹!
配音,长影继续超常发挥每个角色几乎神贴合。
总之,值得一看。
之前看过预告片,异常火爆和吸引人,老戏骨+家庭题材+黑帮主题+喜剧背景,很令人期待,不过在我看完之后我只想爆句粗口:去你娘的黑色幽默!!!
这其实是部悲剧。
片子前半段企图通过轻松的氛围来掩饰,这一家人的生活似乎正走向好的方向,例如父亲开始反思人生写了部不断美化自己的回忆录,母亲尝试融入周边家庭开party ,女儿谈恋爱,儿子混学校,但是本质是掩盖不了的,这真的是部令人绝望的片子,虽然表面涂着一副我是黑帮题材家庭喜剧的外表,但本质却是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片子简直就是个亚文化圈融入主流社会失败的绝佳例子,黑社会的父亲无法控制的暴力行为,母亲无力承担的精神压力,女儿通过爱情来麻醉或者说是支撑这种扭曲不正常的生活,儿子通过带有原罪式的方式来适应生活。
他们简直都负能量收集器不断的积蓄负能量,假如没有杀手的追杀他们也将因为无法处理这种种矛盾而崩溃。
例如,女儿自杀,儿子离家,母亲崩溃。
这个家庭看似和谐却是以最脆弱最无奈的维持着,这令人心寒。
当然一家人也尝试去改变,父亲尝试去不用暴力先沟通但发现暴力却更有效,母亲求助宗教去做忏悔却神父所拒绝,女儿奉献灵魂和肉体去爱但是遭到了渣男最后打算自杀,儿子妄图用旧有的黑色的方式去融入遭到正常社会的反扑,这个从黑帮圈子里出来的家庭终究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和主流圈子,黑色的原罪一直围绕着他们,态度粗暴的FBI,原组织的不断追杀,内心的压力,过去粗暴的生活方式,这些都让他们这个家庭无法融入主流社会。
片头一家人是狼狈而来,片尾是一家人狼狈而去,生活还得继续,但所有人似乎更加绝望,一切到头都是空。
片尾没有说一家人会去向何方,但我想他们的生活还是会像这样,尝试适应-挫折-继续沉沦继续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除非帮派彻底被铲除或者他们被铲除,否则平静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是触不可及的。
这个结果令人失望,对于乐意看到happy ending的我来说是绝望。
所以,我很讨厌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就像一块包着鲜艳糖衣的药丸似的,当糖衣溶化后留下的只能是让难以下咽的苦。
最后,去你娘的黑色幽默。
此致敬礼。
2013.12.19 am 1:39
不可否认,暴力贯穿始终。
但是可悲的是,这一家子并不是暴力的主动方,他们大部分是被动的。
那些言语的,行为的,还是思想上的,看似玩笑实则杀人诛心的认知和语言,让他们失控。
他们尝试控制,也可以看得到,他们确实在控制。
结果,向着美好的路并不好走。
女儿差点跳楼,儿子离家出走,父亲迷茫,母亲不安。
他们试着在融入,但是并不成功。
希望这次搬家,他们能够成功。
总会有观众比较在意电影的分类,也总有人会说“某某类的电影无聊不合胃口我不看”云云,分类和明星已经成为观众选择观影的最重要因素。
不过,给这部作品分类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可以称它为黑帮片(最初的宣传正也是如此),也可以称她是喜剧(大多数观众会有这样的直观感受),当然综合一下就变成了黑色幽默;从整部作品的运作来看这是一部商业片,从导演的创作手法上看又有着明显的法国文艺电影的影子,当然现在商业片与艺术片的界限已经愈发不明显了,所以这样分类也就无所谓了——其实,分类这种事情对观影来说本来就没有什么太大意义,除了恐怖片可能会惊吓到一些观众之外,无论怎么给电影分类都不能掩盖(也无法增加)作品本身的魅力。
分类什么的是给那些学究们写论文时候用的,是给制作者研究怎么坑观众的钱用的,是审查部门做胶片查找是加标签用的,是电影院为了显得专业而丰富宣传资料用的,但绝不是给观众评析一部电影好坏时用的。
既然如此,就刨去最原始的电影分类方法,单独讲讲这部作品的风格。
作为一个很有创作个性的导演,吕克贝松当然在这部作品中会显示出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持枪的女孩,其纤弱的外表与枪支暴力构成的强烈对比——展示出吕克贝松经典的电影美学形象。
导演也将法式幽默带进了好莱坞式的大制作之中,以往低成本电影中常常使用的偏艺术片的表现手法,也在幽默和大制作之中徘徊。
剧情夸张并略微荒诞(但与日式荒诞及卡通式夸张完全不同),表现出的是欧洲电影人与传统好莱坞导演所不同的幽默与机智。
片中的英语语言的幽默和法式发音表现出的幽默是一大亮点(笑点?
),不过有多少观众能理解这一层的幽默就需要一点点对于语言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了。
本片的黑帮也好幽默也好,已经被其他人说尽了,有贬有赞,但对于笔者来说,本片各种元素都是赞大于贬的——甚至配乐插曲和一点点彩蛋(电影讨论会上在看《纽约黑帮》,这是监制马丁•斯科塞斯的主意么)都非常优秀,没什么需要仔细纠结的。
需要提及的是片名。
本片原名是Malavita,是意大利语的“黑帮”(应该没错吧= =b),英文名似乎是The Family(也应该没错吧= =b),而中文翻译却变成了“别惹我”(绝对没错= =b)。
笔者表示对中文译名非常不满意:这个译名颠覆了全篇的主题,使本片成为一个“关于一家子黑帮的荒诞生活的喜剧”——虽然这种喜剧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胃口。
笔者认为,这部片子就应该叫做The Family,这比意大利语原名更加贴切。
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家庭的电影,家人们无论面临什么窘境,无论自己多么不满意甚至讨厌当前现状,他们总是步调一致。
链接他们的不是仅仅是血缘,而且有更多的东西:是从内到外的,从肉体到精神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默契。
家人可以是厌倦当前生活的,可以是不满意其他家人的不良习惯的,但也是互相最了解,最为互相支持的。
全片贯穿始终的是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的暴力行为,但开篇的暴力是幽默,令人捧腹;终篇的暴力是感动,令人泪目。
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家庭的电影,关于一个不平常的家庭,用不平常的手段去面对平常或不平常的事情,表现出他们之间(不)平常的爱。
They are THE FAMILY!
这部作品几乎是近年来笔者在影院中看到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片的优秀不在于特技也不在于明星,而是制作人用尽全力所讲述的一个优秀的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看:喜剧、悲剧、正剧、闹剧,怎么理解全看观众的观影角度,而这也给人留下了对本片各方面细节内容的思考空间。
不过,吕克贝松和这一打影坛大碗的名头仅仅中国得到了首日千万的票房成绩,这与其他更加商业化的爆米花影片来比,连个零头都不到。
一部分原因大概是演员老龄化严重,如今演技派演员比不上偶像派的吸引力大,由几个“看着眼熟”的老头主演的电影果然有点难在中国影院站站的很高;另一反面黑帮题材对于中国观众过于陌生,缺少吸引力,而本片又不算是标准的传统黑帮片(甚至《教父》系列培养出的观众也会觉得本片有点陌生),自然在中国市场有点力不从心,这应该算是文化差异吧。
凭着黑帮生活的经历和受保护的特殊身份,家庭成员在普通人那肆无忌惮使用暴力。
可以想象隐姓埋名小心翼翼的生活无聊透了,并且简直是令人生厌。
因此儿子要离家出走,女儿要自杀。
结果在小镇车站,儿子看见了追杀而来的黑帮成员,镜头扫过一张张粗暴、直接、横扫一切道德法律的蛮横无情的脸,和男孩恐惧的表情,成了高潮的开始。
这场得益于运气的死里逃生使一家人又团结在一起,不管是失恋还是失控的校园生活,在巨大的刺激下都不再重要。
于是带着庆幸和失神,大家还将继续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
暴力也可以很美暴力简单直接简单粗暴一个化工厂对于自来水的污染通过法律讲道理讲人情都不能解决暴力很快解决了影评文化开始讲解盗亦有道这部片的前传小孩子第一次杀人为了克服恐惧讲述的就是自己入行的历程从小做到大从菜鸟到大佬恪守规则爱尔兰人意大利人西西里人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深度不同的位置潜规则亚文化传承他传承给他的儿子与女儿
🍺好像这几年连电影都无法沉下心来看一看了,最近想重新慢下来,好好的看一些,争取每天都更一期🍀最近在思考自己活的是不是太压抑,或许小心翼翼,无法及时的表达当下自己的情绪,好多时候明明对方做了一些过分的事情,但是第一时间自己做的却是先开解自己,这没什么,不是什么大事,好讨厌这种老好人的心态🌈然后就看到了这部电影的简介,感觉应该是自己想要看的,片子里姐姐打坏球拍的那段真的超级缓解愤怒的!
哈哈有时候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事会告诉自己,这样的人总会遇到人收拾的,这一家子就是我希望他们遇到的人💪🦄不是传统的影评,就是一些杂七杂八的感受🐰有时候在想为什么会一再的谦让,是因为内心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么?
因为觉得没有什么人会保护你,你会受到伤害,所以这么忍让会让受到的伤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也是自我保护一种有效方式🐮所以其实蛮羡慕影片里的一家人的,在前半部分觉得他们那么肆无忌惮真是快意恩仇,有什么可怕的呢?
但是到了后来在车站弟弟看到杀手时留下的眼泪,妈妈在巷子看到找他们时紧张,姐姐听到数学老师说短暂美好的经历时的大梦一场。
他们彼此必须互相支持又想遇到些什么然后逃离这种生活。
好多人说没想到最怂的竟然是妈妈,因为他有个可以依靠的好老公吧毕竟下水管是爸爸修好的!
🔥有时候什么也不做就是一种犯罪行为
杀手总动员。
吕克贝松特有黑色幽默风格的上乘黑帮片。
口无遮拦的台词刺激过瘾:“我保证到时候院子里会热闹得像妓院一样!
”女儿不仅长得像布兰妮,而且被男同学邀请的情节就是《piece of me》里的歌词:“我从17岁起就是个美国梦女郎···你想知道我的点点滴滴吗?你想知道吗?”恰好与剧情一一照应:为了躲避追杀他们伪装成美国搬来的家庭;恰好女儿今年17岁。
其中描写爱情的片段温馨动人,黑衣人在窃听器里偷听到代课老师拒绝了女孩,“真可怜,她今年才17岁。
我真想揍那小子一顿!
”“人至贱则无敌”在黑帮中应该是“人至狠则无敌”,可偏偏他们一家在后面都暴露了自身的弱点,才为引来杀身之祸做了铺垫:父亲想当作家,母亲去教堂忏悔,女儿遇到了爱情,男孩的诗上报更是导火索。
欲金盆洗手的家庭终于还是无奈地再次搬家······
我一直觉得很多坏人都是环境造就的,有时候想好好说话真的很难,毕竟那些喜欢为难你的人太多了,很喜欢男主直接粗暴的处理方式,毕竟过程不重要结果好就大家好么?
有些时候看上去好的人根本还不如坏人那么直接,毕竟好人使绊子你也没办法回应。
我也喜欢大女儿喜欢的那种类型的男友,爱学习带有一种忧郁的气质,然后果断是渣男,好吧,发现一个万能定律,一般女生主动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anyway整篇黑色幽默,确实有些粗糙的贬低警察能力的地方,但是看过国外很多游记的都知道法国是一个传说中办事效率最慢的国家,所以我觉得可信度有的,导演营造出的氛围不错,值得一看
如果央视记者要采访弗莱德,问他们家的家风是啥,那弗莱德一定会说“滴水之仇,当涌泉相报。
”虽然因为迟到和企图敲诈就将水管维修工打断十二根骨头未免太过残暴,可谁敢保证自己没有过这样疯狂血腥的念头呢?
那个端上来一盘难吃到吐的菜还给你甩脸子的服务员,那个在你排长龙时横插一脚的欧巴桑,那个拽得二五八万似得就不给你送货上门的快递小伙,那个只要你多问两个问题就投来“你是白痴吗?
眼神的办事处接待……让朕不爽,看朕不拿块砖头塞你嘴里,再左右开工掌一百个大嘴巴子,把落下的牙齿串一串珍珠项链赏赐给你,算是个纪念吧!
解恨了吗?
做梦吧你!
咱就是有这贼心也没这贼胆,有这贼胆也没这贼力气,搞不好先让人家串了肉串子了。
好在生活尽是憋屈,而电影里总会有一些人去做你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就像弗莱德一家——他们从来不记仇,有什么仇当场就报了。
电影《Malavita》原意是“追杀令”,中文名“别惹我”。
我竟然深深的觉着中文译名比英文原名精彩多了。
你敢惹老子,老子就打,锤,扇,炸,用你的血来偿还我的泪……瞧这一张张血腥的“小人脸皮”,看那一场场暴力的“复仇痛扁”,观众的兴奋点被彻底点燃了。
这个像“社会主义”一样遥远又美好的期愿侵润了广大屁民积愤难平又不敢发作的心。
可是,就连鬼神不惧、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也有飞不过去的五指山。
弗莱德一家子牛则B矣,面对真正的Boss时,他们也不过是一群担惊受怕的小羊羔。
老妈是第一个展示家族非凡才能的人,一上场就将超市炸了个通亮透彻。
聚会上面带微笑,眼露寒光地威胁女客人“你要不把叉子放回原处老娘我就剁了你双手”的那股子狠劲;从头到尾把杀人不眨眼的黑帮大佬收拾得服服帖帖的那股子霸气……却在关键时刻瘫软成一滩剥了壳的鸡蛋。
老爸、姐姐、阿弟估计也吓得不轻吧。
照说这一家子没一个是善茬,但FBI宁愿牺牲两个精英也要保住他们的安危,因为“探员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而“证人就一个,死了就没了” !
不过也就吓吓而已,咱可是掌握着核心机密的污点证人,咋那么容易死呢。
说到底啊,好坏不重要,能力强不强也不重要,不可取代才是最重要。
最后,我嚼着电影结尾的枪战更像是老年人高潮过后的爱抚,爱是有了,心也到了,就是有点儿有气无力。
无聊死了
前奏、铺垫、过程都很不错,BUT,最后的PK场面实在太TM的仓促,还没看够呢.......就没了,怎么能就没了呢???
罗伯特 疯狂一家人
片名“The Family”的双重含义:曼佐尼的黑手党家族和布莱克的四口之家,吕克贝松用黑色幽默致敬斯科塞斯的黑帮片,由黑手党家族大隐隐于市融入法国社会制造笑点,但都是不痛不痒。从喜剧基调转向黑帮清剿的动作戏非常失败,也没能开发故事的潜力和老演员们的天赋。
黑色、幽默和暴力,都差那么一点点。
这个翻译。。黑帮家庭变成。。“别惹我”-_-||
很好笑啊
颇有趣味的暴力一家人,顺带致敬德尼罗的黑帮年代。故事本身有点水。
还好这一家搬走了,小镇都快被夷为平地喽
All I want to say is that: Thats so cool!
没意思
曾经看过施瓦辛格的蒸发密令,好像也是保护证人的题材吧,但这个片子的视角却不一样。看似是美国片,但又有法国式的黑色幽默。保护证人的投资也太大了吧。
吕克贝松和斯科塞斯的混合体,剪辑对话情节都找到了《好家伙》的感觉,反正我看得还挺过瘾!
法国男生果然是一如既往的满脸雀斑的丑
法国王晶你好,法国王晶再见。
有点烂
开头屌炸天,然后,然后一直期待着它啥时候能真正发力,结果,结果就结束了。最讨厌这种不能好好讲故事也不能在视觉感官上刺激观众的电影了。还是吕克贝松拍的,还是罗伯特尼德罗主演,里头还有另一个老戏骨汤米李琼斯。就这样怎么对得起观众?
略搞笑,略单薄
高级下饭片
70岁的德尼罗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好家伙》,那微笑,那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