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完智商明显下线的情侣观众,还是来认真的聊聊电影本身。
阿婆的原著自不必说,这已经是《东快》改编的第三版电影,有吕美特1974年版珠玉在前,这部《东快》真的是有点对不起原著在推理文学史上的地位。
核心问题在于两点,整部电影能够明显感到导演兼主演试图突出塑造波洛的侦探形象,可惜用力太过,整部戏为了大幅增加波洛的戏份,削弱了大多数配角的角色塑造,可是讲道理,《东快》的精髓,却恰恰在于群戏的众生相,如果太过着重波洛,为什么不拍阿婆以波洛为主角的其他32部小说,真是白瞎了这华丽到闪瞎眼的卡司,这是其一。
其二,就算真想着力塑造波洛,起码也得尊重阿婆的原著。
阿婆笔下的波洛,是心证推理的代表,他不屑于对物证蛛丝马迹的演绎,而是着重对犯罪动机和人性丑恶的深度剖析。
他不屑于做花大力气追逐线索的跑腿侦探,而是当安静坐下来运转小小的灰色脑细胞的安乐椅神探。
他性格中并没有反人类的因子,而是接人待物礼貌到甚至令你哭笑不得。
可这部电影里的波洛,物证推理演绎法精准,追踪撬门搏斗样样精通,对智商不在线的配角们烦躁暴虐,说实话,你把他嘴唇上那两撇胡子去掉,我一定以为这部电影的主角叫做夏洛克福尔摩斯。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有其出彩的地方,在高潮段落,那幕“最后的晚餐”真是惊煞众人,虽然那时本应最出彩的群戏苍白无力,但是镜头感和演员布局足以一帧帧的截下来细细品味。
这幕设置,完全是导演作为资深莎士比亚戏剧大师的功力体现,戏剧舞台的视觉张力和艺术价值完美融合在了电影镜头之中。
这一个镜头,就足以秒杀绝大多数同期上映的商业大片。
遗憾的是,全片最精彩的,还是故事本身。
可那是属于阿婆原著的荣耀,却不是导演和电影本身的辉煌。
高潮时的那一个镜头,是导演的功力和野心,但是他可能忘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推理女王,却不是莎翁……Sai2017.11.11PS:昨天深夜看完电影,有感而发,在出租车上随手敲下了一些闲言碎语,就当做影评发在了豆瓣上。
不知道豆瓣影评是什么机制,莫名其妙的这篇影评就到了影评豆瓣页面的长评首页。
有朋友看了这篇影评之后给我发来了豆邮,指出我的影评最后一句或者说是影评标题有轻视阿婆或莎翁的意思。
所以这里想多聊两句。
就我个人而言,阿婆和莎翁都是我心水已久的作家,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两人都是足以名传千古的天才大师。
但你不能因为两人都是作家,就把他们放在一起比个孰优孰劣,就像你不能因为梅西和詹姆斯都是球员,就非要为他们的球技分出高下。
在写这个标题时,我真正的意图只是想针对导演拍摄这部《东快》的方式。
莎翁很伟大没错,但导演不能因为是莎翁戏剧大师就用表现莎翁的那一套来表现阿婆。
就像我很难想象,有一天《罗密欧与朱丽叶》翻拍成《伯尔特谋杀案》,那会是什么酸爽的滋味所以我才说,阿婆是推理女王,却不是莎翁......以上PSS:这几天看到了太多人说原著党怎么怎么挑剔找茬乱喷,有些话不吐不快,如果这是部原创电影或独立电影,那么也许确实是一部还不错的文艺片(注意是文艺片,因为如果作为悬疑片来说,即使是原创作品也是不及格的),但是身为原著党的我只想说,既然你不是原创电影而是改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典原著,那么一句话,任何抛开原著的原著改编作品都是耍流氓!
就这样。
这是我看过的第三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电影,总体来说排第三名。
首先是人物造型,实在不理解胡子从鼻孔那里开始长并且长得比脸宽是什么审美,相比而言更喜欢英剧(大卫·苏切特)版本的造型。
(不黑,但是我全程都在盯着胡子和鼻孔的交界处,讲真这两个难道不像吗??
)
(图片均来源网络 侵删)第二是在人物塑造上,这一个版本力图塑造一个深情睿智 神机妙算 黑白分明的形象,力图表现太多的同时其他人物都变得扁平而单调了,并且由于企图表现得东西太多,波罗这个角色其实也很单薄而且立不住。
而大卫·苏切特版本中,也许是因为有长期英剧的支撑,加上没有刻意刻画主人公形象,而是将他的特质融入在表演细节当中,主人公本身比较完整且自然,所以着重表现在剩下配角的特质与心理,人物都更加鲜活。
第三,在剧情上,还是同样的问题,这个新的版本试图表现太多东西,爱情 悬疑 复仇 动作 对主人公的吹捧等等,加上可能导演认为这个故事很出名,所以弱化了破案的过程,所以案情破获的很有点牵强而且虎头蛇尾。
第四,主题。
一个简单的“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主题,我不认为需要这么多时长并且要作为主题来深化,而且波罗,一个老年名侦探,自诩为“本世纪最厉害的侦探”,并且将自己与上帝比肩的人,怎么可能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还需要通过这么一个案子才能明白呢?
主题不够深,也深化的不很成功。
综上,五星最多打三星了(冲着德普叔去看,主要演尸体就算了,为什么老是看到杰克船长的影子????
)
(第一次写豆瓣影评,实在是太喜欢原来的版本了所以写的请轻踩啦)
题目出自《九三年·第四卷·母亲》;援引《圣经·马太福音·第三章》【既然人家不肯给她指路,她不得不自己去找】。
九三年8.9(法)雨果 / 2004 /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雨果的小说里,母亲如此走投无路。
在最新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因为一位伟大的女演员,母亲的痛苦再一次如此清晰和深邃。
推理小说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巧妙的诡计以及抽丝剥茧的推理?
深刻的社会背景以及激烈扭曲的人性冲击?
最重要的是尸体。
任何一部推理小说可以缺少任何因素,但不能没有尸体。
譬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借着《尼罗河上的惨案》里莎乐美·奥特本太太说的:死人多一些的。
那么对于家属呢: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每一具尸体都没有什么后来走出去了。
所以推理小说以及因此改编的影视剧,本质上是在死者的悲痛欲绝上歌舞翩跹。
有时候还不免意犹未尽:这一届的尸体不行,再来一次。
在一九七四年版本里,劳伦·白考尔风姿绰约,于是所有的版本都摇曳生姿。
(不包括日本版,所有的都不包括日本版)因为原书里提到了她是一代名伶。
在喧闹的火车上,她这个角色全程控场。
甚至在运筹帷幄之中,常常会遗忘她是个始终沉浸在悲痛中的母亲。
所有的相关人员里,自责,愤怒的人相对多一点。
绝望的是阿姆斯特朗夫人的妹妹,而完完全全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只有这位母亲。
对于母亲而言,前半生算是如释重负:女儿得遇良匹,外孙女又粉雕玉琢。
可就那么一个夜晚,毁于一旦。
人在接受巨大不幸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迷惘:上帝为什么没有听到我的嚎啕,上帝在那个瞬间在忙些什么。
因为没有直接证据以及舞弊,罪犯甚至逍遥法外。
母亲惊讶地第二次陷入绝望:为什么灾难已经把我毁于一旦,缔造这一切黑暗的人还会受到了豁免。
2010版本的女教师如此说:无罪的人丢出第一块石头。
于是,在痛苦中流离失所的人只能自己捡起石头。
于是每一个人聚集在了一起,每一份痛苦叠加在了一起,大仇得报,功亏一篑。
为什么是我到了2017版本的后半段,与其说是在波罗面前无法继续掩盖蛛丝马迹,不如说痛苦的母亲已经厌倦了。
她脱下假发,脱下笑容,脱下我有不止一个丈夫之类的调侃。
不在乎皱纹,不在乎疲惫堆积的老态:是我干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
每一个人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向上帝负责,当悲痛的母亲如女婿那样对自己做出最可怕的行为:饮枪自尽。
虽付出的已经不止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母亲在号啕大哭:为什么要是我。
为什么神对我视而不见。
那么我作为一个最虔诚的人做出的最渎神的事。
那又如何。
那日日夜夜在地狱的烈火的煎熬,那种呼吸中都是带着硫磺味道的苦难…我走向痛苦的深渊,不过是从深渊走入更深的地方。
这样一个令神、正义、世界都束手无策的母亲。
母亲的复仇是连神都会畏惧的。
谁都会遗忘伤痛。
什么样的罪恶都可以找到理由宽恕。
母亲不会。
母亲甚至会让这个世界一起陪葬,所以母亲要让罪犯清醒地接受被慢慢捅死的煎熬。
洪水退去不会是万物复苏,大火燃尽也不会是百废待举。
满目苍夷,遍地狼藉。
泪水在满是皱纹的脸上雕刻出千沟万壑,痛苦在身体中肆虐后呼啸而过。
大仇得报也好,侦探妥协为之掩饰也好,哪里有什么苦尽甘来。
一九七四版的结尾满堂皆春,二零壹零版则是波罗一肩而扛,最新的版本里菲菲无论是肉体上的刀伤还是心理上的大起大落,都更好地表现了一个母亲的筋疲力尽。
在漫长的黑暗隧道里潜行,忽然走到了光亮的地方。
就如之前悲痛降临的瞬间:他人亦已歌,她只是开始可以平静地忧伤,轻轻枯萎。
她独自去寻找,或许找到;她在荒野中呼喊,或许听到:人生只能靠这些或许奄奄一息,她是这样,旁观的我们也是这样。
当这样一本推理小说名作又一次要被改编上大银幕,且已经有不止一个不错的版本在前,那么不禁要问:这次改编到底希望表现出一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又可以期望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什么?
1974年,我们酣畅享受了一场老戏骨们精彩演技组成的、忠于原著的小场景推理剧;2010年则是大卫·苏切特饰演的波洛表现出的因信仰冲突而产生的痛苦和挣扎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面对这次新改编,不论如何,我认为任何一个熟悉剧情的人——尤其是那些剧情都会背的推理迷,应该理所当然地、自觉地把署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那本书放下来,去看——哪怕是寻找——一些这次不一样的东西。
(不熟悉剧情的观众则没有这个问题。
)各有偏好非常正常,但非得再把电影和原作用放大镜比对并因此而否定之,便不免显得幼稚而不近人情了。
说了这么一堆废话,一是想说明我观影的期待,二是针对一些顽固的原著“粉”。
那么,这部电影如何?
可惜,也只能说是交了一份70分的答卷。
这次改编是一部平庸的作品,但很“亲大众”。
背景仍然是1934年,但完全没有时代感,时代背景很模糊,或者完全感觉像现代——我倒是期待把时代放到现在的改编。
山中行车一股魔幻大片的感觉,那场天降雪崩大概是萨鲁曼的阴谋吧。
波洛的形象塑造非常“贴标签”。
作为第一印象,波洛那根拐杖看着不是智慧,而像一种小聪明;与玛丽·德本汉的初次见面,加进了大份的、普通观众也能懂的福尔摩斯的张扬和冒犯;花了好几分钟用鸡蛋和踩屎特意表现波洛的神经质,非常浪费。
有人可能说,二者都表现波洛对“平衡”的要求,对最终“正义的不平衡”主题至关重要。
可惜,这二者随随便便,出现像是单为表现波洛的怪癖,要说对主题有作用,这作用也可谓粗暴和微薄。
反观2010年版本,波洛在船上“逼”得人自杀、路上偶见的石刑我认为是简短又重要的铺垫。
——虽然第一段装了B,但说到人物形象,讨论难免逃不开与原作相联系。
似乎说到金田一就是满地头屑,说到二阶堂兰子就是甩发,作为“改编”,我们可能仍然期待看到一个更深入、更丰富的波洛,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福尔摩斯。
——再转折一下,虽然如此,也不能否定一个(呈现给无意了解“赫尔克里·波洛”的大众看的)“夏洛克·波洛”。
但是,这里的“夏洛克·波洛”也很肤浅。
放弃穿插原作就有的小小细节,而花时间贴标签,我觉得不是一个好主意。
黑的最多的可能会是动作戏。
这同样是波洛形象问题,不再赘述。
解谜部分,本作有意弱化“家访”和推演,俯视镜头、平行剪辑等一方面起到弱化、快进推理的作用,一方面确实不会那么无聊。
重心放在了犯罪动机,表现阿姆斯特朗案件。
这是为了突出这个为爱复仇的悲伤故事(观众们,请惊讶,请动容)。
仿《最后的晚餐》构图的意图很明显、很浅显,基本是个人都能看出来,乍一看确实蛮“哇,最后的晚餐”的,也算贴合主题,诚实讲,刚开始稍微惊讶了一下吧。
哦,还有一点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实在是无聊无谓,和看似有续集的小悬念——我并不是很想看续集。
好的,那么回到最一开始的“亲大众”的说法。
总结一下上文,一个聪明而有怪癖的神探(神探形象从福尔摩斯大概一向如此),几个辽阔壮观的背景镜头,一些为爱复仇的悲伤和感动,再加一点点看上去紧张刺激的动作戏,最后来些许正义取舍的思考。
好了,看上去会受大家欢迎的推理剧就诞生了!
一切都简单粗暴。
什么?
阿加莎原作就是这样?
要素老套的故事,讲故事的人更重要。
我觉得,改编是深耕原作,让故事开新花,而绝不是简单地捏橡皮泥。
后悔看了 简直无语.跟原著没法比.跟前作也没法比.波洛的身手是跟福尔摩斯学的吗?
一点没有 波洛的神韵 推理也是简单到极低.哪里来的这么高分.导演自恋到无法收回了 谁给你的勇气排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婆 您要是在的话 这个版权收回吧.别让这个人再拍 “尼罗河上的惨案 ”了 会翻船的. 看完以后后悔死了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
导演压根就没看过原著,然后拍了部大型的同人片。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我看得第一部侦探小说。
因为这部小说,我才喜欢上了侦探小说。
这也是特别的一部侦探小说。
波洛在书中告诉我们“一般都是12个人,只有一个凶手。
而这里,却是十二个人,只有一个无辜者。
”这部小说的精髓是什么?
12个普通人,为了正义,杀死一头野兽。
他们并非穷凶恶极,并非杀人不眨眼。
仅仅是为了正义得到伸张,为了和小黛西一样的孩子。
所以他们亲手杀死野兽。
同时,也因为他们是普通人,所以,他们并没有指派某一个人去杀死野兽。
他们“在黑暗中,一个接一个通过哈伯德太太的房间,捅了雷切特。
”没有人知道是哪一刀致雷切特于死地,没有人知道谁是刽子手,没有人会因为杀死野兽而心理上有负担。
当列车停下,他们会下车,消失在人海。
就普通他们本来一样。
这是原著的精髓。
他们是普通人。
被迫组织起来,去杀死野兽。
他们不知道谁杀死了雷切特。
他们无需为野兽的死亡负责。
我一共看过两个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很遗憾,杀人都拍得不好。
上一部是哈伯德太太点了盏蓝色的灯,看着一个个人进入车厢,捅雷切特。
他们是普通人啊,是守法公民!
每人进去捅雷切特一刀就是为了大家都不知道是谁杀死的他。
哈伯德太太怎么会盯着!
这一部就近乎胡扯了。
一群人一起进去杀死雷切特。
苍天啊!
我们先不说这些守法公民为啥能杀人那么娴熟——雷切特在这里是tm醒着的——那个火车包间能挤进如那么多人吗?
麦昆因还那么胖!
麦昆因,原著说他是个“讨人喜欢的小伙子”。
这一部里他比我还胖。
我就够讨人厌了,导演还安排他酗酒。
酗酒不说,还安排他做假账。
原著里每新出一个疑点,都是为了洗白某个人,胖波洛怀疑到那个“小个子,黑脸膛,说话像女人”的人身上。
这下好了,麦昆因做假账了,所有疑点立刻指向他。
去掉了希腊大夫,把他和英国上校合二为一。
这个改编就更糟糕了。
原文反复出现过“陪审团有12个人,车上有12位旅客。
”为什么?
雷切特逃脱了法律的制裁,那12个守法公民要让他接受制裁。
他们组成了陪审团,他们认定雷切特有罪。
而原著的结尾,其实希腊大夫和鲍克先生也是临时组成了陪审团,波洛只是法官。
当他问向陪审团时“无罪,法官大人。
”把希腊医生去掉,只剩鲍克一人,就成了经典的侦探和助手的套路了。
最要命的就是哈伯德太太。
在原著里,她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一位矮胖,略微可笑的美国慈母”然而也是因为她的手提包漏了陷。
她反复的给人看“我的女儿”和“两个丑得要死的孩子。
”“我的外孙,他们不可爱吗?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她的女儿,和两个外孙,因为雷切特全部身亡!
把这个情节改了,哈伯德太太成了嫁过好几任丈夫,因为遗产有点小钱的半老徐娘,这编剧大概是大猩猩在打字机旁胡乱敲的!
至于其他的人物,懒得说了,反正波洛都能让人拿枪打他,还有什么不可以?
哦,有的,波洛有个女朋友,还把她的照片带在身边。
世界上居然有这么扯蛋的事!
最后,所有人在隧道里,摆出了一个最后的晚餐那样的架势。
或许有人会觉得好,但这tm是波洛,他才不会说教呢。
他也不会传福音,他仅仅说了两种可能,听取陪审团的意见后,就“荣幸的告退了。
”下边是在看电影是打的字,本来想整理的,看完了太愤怒。
无法整理。
我正在看!
这是什么?
大型的同人电影吗?
黑人从哪里来的?
古板的英国上校成黑人了?
还当了医生?
麦昆因,“讨人喜欢的小伙子”比我还胖,我就够讨人厌的了。
哈伯德太太,天哪,我看得上一版电影就把她改得够烂了,这版看来更烂。
正好看到波洛说“我不喜欢您那副尊容。
”然而,波洛不会那样的神态说话。
不会用那样突然深邃的眼神。
他会彬彬有礼的说这么一句话。
穿丝绸龙睡衣的女人是消失在过道尽头,不是跑到过道尽头。
波洛起来也是要时间的,那女人在门口等到波洛起床后再跑的吗?
电影把英国上校和希腊大夫给合二为一了。
厉害 。
更厉害的是用了一分钟不到就检查完尸体,知道几点死的,还看到很多刀。
最最厉害的是原著中希腊大夫搞婚外恋,英国上校则是非常忠诚。
比较奇怪的是当时我看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我看得第一本侦探小说)当时我就认为希腊大夫是黑人(对他描写是皮肤黝黑),这里倒是和我想象中的人物一致。
波洛还爬到列车上,列车旁边是万丈深渊。
这一定是大力神,不是那位有着小小的灰色细胞的人。
我一个人的亲娘啊!
那烧剩的碎片是凶手真的想销毁的。
被小心烧毁(因为会暴露他们),你们见过剩下巴掌大那么一块的吗?
瑞典女人长得不像绵羊。
俄国公爵夫人,这里说是什么公主。
她是挑剔,不是找茬。
拍成尼罗河上的惨案了这是。
在雪地里喝咖啡,波洛先生对咖啡温度有特殊的要求,他永远不会去雪地喝咖啡。
真tm惊喜不断,黑人医生开枪打人了。
这个导演到底有没有看过原著?
# 我知道真相是什么 但仍然会买票况且况且况且呜呜~ 东方快车来了 请各位乘客带好你的智商赶紧登上列车 寒冰列车之旅 再现完美谋杀 伟大而完美的故事应该被每个时代熟知当年 一个下午 一杯茶 一张长椅 读完了原著 赞叹虽然对这样的真相 我很想说mmp 由于太久远 我已经忘了案件细节以及推理过程不可能忘记的是那谋杀动机和让我有点无语的真相观影中 果然 很多很多情节细节我都毫无印象这么说来 我只知道结局 由果溯因 好像也挺不错电影有点小幽默 调节一下也是不错的我认为悬疑效果制造得还是不错的尤其是那个XXX出现的时候 一瞬间勾起了我对原著某些惊悚情节的记忆 心头真的为之一惊 怕怕 那红色的中国版终极海报不得不说做得挺有意思的 知道真相的一眼就看懂了不过对于不知道的人来说 很明显是剧透的暗示 这样好吗从购票平台来看 我看的这场真的满座坐在我两边的几个人应该是不知道真相的然后观影途中一直在窃窃私语:可能是他干的 可能是这个人 哇是这个人搞得我有点像上帝视角一样 有点优越感然后最后真相来了 一阵唏嘘不过 我哭了尤其是最后的剖白和黑白的案件真相画面真的看着看着流出眼泪 我也不知道为啥虽然 这本来就是个悲剧 法律成了罪恶的帮凶,人心自然会来讨回公道 正义的天平未必总是平衡的May you find peace . May we all .总体来说,四个字:瑕不掩瑜
想看很久终于等到上映了,怎么说呢,就是看过原著所以可能期待值太高了,所以看完有点失望,中间有部分差点看睡着了,但是最后对于人性的思考部分真的很棒!
也是那段我瞬间清醒!!!
感觉国外影片这部分真的做的很棒,这也恰恰是大多数国产悬疑片所缺少的东西!
而这类影片也恰好在告诉我们悬疑片绝不仅仅是只有恐怖气氛的,也是可以有对于人生,人性的思考的!!!
肯爵爷拍的果然很有Drama的感觉哈。
看完电影像是看完了一场话剧。
没看过之前几个版本的我觉得这一版其实还不错,感觉前半段增加了一些小的笑料,场景布局感觉也很现代。
主要问题就是有些地方口音太重我没太听懂[捂脸]还有部分语速太快也没太听懂。
还有片中夹杂着大量法语[再次捂脸]一些简单的就没配字幕解释,我凭借几年前学的法语知识也就听懂了一小部分类似于“谢谢”“晚安”“先生小姐”之类的。
但时不时蹦出几个法语词还是挺懵的。
片子的讲故事顺序也是很有意思的。
算是前面还有一个简短的交代和铺垫,也是为了后面侦探违背自己天性做出决定做了一个解释。
而且片子使用的插叙的方式,故事背景交代部分靠闪回,部分靠人们之间交流的口述,因此既有上帝视角也有融入感。
片子部分拍摄角度和布局也是很有意思。
首先是侦探撬开房门发现犯罪现场的镜头,居然是从上往下拍摄的,给人一种居高临下,总揽全局的感觉,但事实上我们却没法看见犯罪现场的具体样子和每个角色脸上的表情,这样就很微妙了。
然后是让我印象深刻的犯罪闪回,镜头的重点都放在了每个人复仇的表情上,有的愤怒,有的懦弱,有的悲痛,还有的狰狞,这些微表情都反映出了各个角色的内心情感。
最后就是审判的场景。
这部电影将这个场景设置在了火车外(据说老版是在火车内),而且大家是坐在一张长桌上一字排开,有一幕还拉了远景。
感觉这里是在模仿名画《最后的晚餐》?
人们都在猜测谁那个是凶手…但与名画不同的是,这个案子里每一个人都是凶手。
最后犯罪过程闪回那一段,演员们脸上丰富的表情不禁让我开始怀疑这样实施正义的方式是否正确。
就像是《黑镜》里有一集《白熊公园》,这样的惩罚是否过于残忍,因为片中罪犯似乎还是有意识的,被捂着嘴巴一刀刀捅死。
而且就像侦探说的那样,从一个crime变成了多个crimes,那么这样的追求正义的方式真的合适吗?
而下一幕Linda说出这一切都是我的计划,和他们无关,they are good people时,她脸上的表情又让我感觉也许他们真的只是被悲痛愤怒给冲昏了脑袋,只是仅有这一次允许自己去为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正义去触碰一次底线,但总体来说,或抛开这次案件之外,他们其实都是本性不坏的人,而相比之下被杀的人才是坏到骨子里的人。
所以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我们或者说社会是否应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呢?
阿加莎笔下的侦探似乎是是公正的化身,而面对这样的情与法的难题,在片子的最后作者给出了她自己的答案。
最后就以侦探和传道士在车尾的对话结尾吧:传道士:“有些时候人类的法律并不管用。
”侦探:“那么良知呢?
”传道士:“早已随着Daisy一起埋葬了。
”
• 纯个人感想 先说刚看完的新版,整个电影对场景的描绘很细致着墨很多,但个人感觉主演的台词表达的不够好。
整个电影完全按照正常的逻辑发展,电影对波洛调查案件的过程没有太细致的表达,并且增加一些更为冲突的矛盾,整个电影看起来戏剧性更强一些。
德普一如既往的演啥是啥,但受出镜时长限制也没有太多可以琢磨的点。
其他的十二个演员个人感觉就是正常的演戏,没有细节表现,没有办法让我沉浸于其中。
相比较74年吕美特导演的老版,新版更多着力于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如果说老版的电影是突出波洛超凡的侦探推理能力,那么新版更注重表达波洛个人内心对正义的态度。
老版的结局是戛然而止的风格,以波洛告诉大家他选择第一种推理而终结。
新版的结局有很大的改动,完全表现出了波洛做出决定的挣扎和犹豫,旁白➕独白的ending完整的阐释了波洛选择的原因。
之情看老版的时候对结局很是不解,看完新版后发现好像明白了一些。
新版给我的感觉就是从开头到推理完毕的这一段叙事平整,但偶尔插入几个意想不到小冲突,推理完毕之后对众人的表述以及到最后波洛的选择非常触动人心,也非常drama。
个人感觉整个电影的精髓就在结尾这段。
看完老版之后我完全被主演的台词功力和到位的演技折服,更多疑惑的是为什么波洛选择第一种推理。
看完新版之后,我从电影院出来的路上一直在想,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恶。
确实是一部能让人深思的电影。
卡司和观众一起走神,CG场景的过度使用,使片子‘电影感’尽失,唯一精彩的部分也并不属于影片的制作,而是阿加莎的故事。
把原版开头阿姆斯特朗案件改为了把波罗神化 这个设定并没有让案件更加扑朔迷离 再加上很多细节弱化下我觉得并没有让观众参与到思考中有点失望 但镜头和摄影都更好了。基于对这本书的喜欢 结局还是让我感动了一把 关于凶手的目的关于波罗对公正的重新定义后的原谅 人啊 我始终还是相信性本善的。
结尾外婆独白时泪目,不是我泪点低,而是这几天真被江歌案刺激到了。借电影说一句:江歌母亲真是特别特别特别强大,佩服。
肯尼思布拉纳结尾的那段长对白,真是演技大爆发时刻,非常动人,米歇尔菲佛接下来那场也很出色。也是因为这两场戏,让我对整部影片的观感都改观了很多。
Shattuck Cinemas 2017.11.10.1pm
3.5。肯尼斯·布拉纳爵士的影片总是充满了无可救药的古典气质,本片也不例外,然而糟糕的剧本实在是浪费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卡司和制作班底。Michael Green这个写过《绿灯侠》的庸人今年参与的四部主流制作,剧本几乎都是最弱的一环,简直无法不让人怀疑背后有pyjy
全程看你肯导打嘴炮演舞台剧给自己强行加戏嗨到爆,毕竟是自己拍的片子想咋整就咋整,看到中间我真是要睡过去了,好在演技都挺不错的,而且原著足够精彩才支撑我看完。可能这种改编是为了迎合新时代的观众口味吧,可是有哪个观众受得了满嘴大道理最后还要给大家总结中心思想的侦探呢
1. 开头的嘈杂鼎沸气氛渲染不错,但诡秘不足,直白的美剧风格。2. 目前为止史上颜值最高的菠萝,但失去了菠萝本该有的风趣可爱,也很美剧人物风格。另外动作戏?!exm?!3. 画面音乐不错场景考究。
没看过原著和原版电影,但是并不难猜,风景美。不喜欢“最后的晚餐”的构图,非常抗拒这种刻意起范儿,突然想到这可能是我不喜欢王家卫的原因哈哈哈
看《东方快车谋杀案》也会哭,大概影院里和他们一起得到重生
看得昏昏欲睡,没有想得那么好。然后下一部尼罗河惨案🌚
...... 太一言难尽了 完全没有悬疑感 被肯爵爷拍的如同人性大讲堂 还有波罗的超英秀 难道是爷爷嫌自己早生了三十年没有赶上现在的风潮? 那请不要浪费我阿的本子嘛。。。
非常怀念前年年底看的话剧版
太平庸了 德普在海报最大纯属骗钱
Kenneth Branagh真的別自導自演了,根本不能克制自己 1.推理部分被簡化省略到比一集柯南還不如。2.白羅戲加太多,連動作戲都來,重點群戲卻非常單薄,白費卡司。3.這不是白羅,是福爾摩斯吧。且還很容易激動?! 白羅是安樂椅神探,坐著動灰色腦細胞,與人談話。不是在現場像獵犬四處找尋,這完全相反了
@桃姐观影团。运镜优雅,构图考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强行瞎改波洛
这种影片就要听译制腔,然而德普和琳达艾登的配音出戏了。波洛美国味太重,大胡子在演员表里能单独占一个位置。不过揭秘时最后晚餐的造型好评,现场重现好评,长镜头人物群像好评。最后的最后,每个导演都忍不住改最后那场二选一的戏。这次的处理也是用力略猛了。
真·无数人充当布景,真·德普有床戏;场景很美,最后的晚餐那段视觉效果很赞,其他一言难尽…
我还蛮喜欢的 vintage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