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最终还是登上了去往欧洲的船,从此风骤路遥,天各一方。
不知少女在海上漂泊时会想些什么,初见时冒昧砸碎的小提琴;画着鬼脸高昂着头颅遇见他,笑着说又是你;满世界写上你的名字,然后看着你无措的擦掉;蹦跳着跨过沙滩上的欧洲大陆,说会在日记里写上你的名字。
青岛的天是那么蓝,就像无忧的少年,只有梦想,只有自由,只有未名的友情。
手掌中那第二颗纽扣已经没有了他的余温,海风吹过少女的发梢,也吹干了眼角的泪。
少女剪去长发,褪去身上的枷锁,向妈妈宣战祝英台是不会嫁给马文才的!
少年将她带到了诺亚方舟,现在也是她的方公馆了!
沙滩上破旧的小船真的成了少女的诺亚方舟,就算海牛如何嘶鸣,少年也能保她平安。
望远镜看到的轮船驶往何方,少女坚定的说是欧洲,是自由的欧洲,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是终究要去的地方。
少年说你会去的,她肯定的点头是我会去的!
年少时的梦想坚定而又鲜活,不曾被世事所烦忧,所以豪情满怀。
可是真的要分别时,眼泪却是止不住的,毕竟还年少,还没有学会内敛。
不需要什么十八里相送,只想背道而送,不再难过。
怎么会舍得,还没有理清那未名的情愫,还没有夸你的曲子谱的好,还没有想要分离。
就回头看一眼,却看到了同样偷看的你,这一眼好似什么东西要冲破牢笼,肆意而来。
你知道不能等他,一鼓作气跑上轮船,不想再一次说分离。
少年拉起了自己做的曲,青涩的音符飘飘荡荡,不知去往何方。
少年往事戛然而止。
此间少年,相遇何必分离,分离不可相忘!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NTEzMzYyMA==&mid=2653403691&idx=1&sn=e78399b97808e6200eccad49ac500778&chksm=f1e988f0c69e01e6774d2091edbfe545f4ef5cd7e038c94e057c9d24cea6019048f8cafc3925#rd1928年的青岛,方忆琳和尧永诺结识于一把教堂外遗失的小提琴,两人由此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方为反抗母亲逼迫她订婚而离家出走后,尧义不容辞地将她偷偷安置在海边的废弃小船中。
尧悉心照顾生病一人的方,方也帮尧一起追寻要成为音乐家的梦想。
然而少年们的宴席也终有散场的一天。
在方决定坐船去欧洲寻父之后,尧和朋友们决定卖掉心爱的老爷车来帮方筹集船票的钱。
当方真的买好船票准备远行之时,送行的尧也终于在岸边为她奏起了那首写给她的小提琴曲……不掺杂一丝杂质的初恋情愫,纯粹得好像清晨的阳光。
偷牛奶、罚留堂、骑单车、恶作剧……平凡的日常也能让人会心一笑。
整部影片的复古效果做得很好,胶片感与色调看起来也很舒服。
碧蓝的大海与欧式教堂,旗袍与学生制服,将上个世纪的风韵还原得八九不离十。
最让人心动的依然是那纯真的少年情怀,天真的话语里满含着对未来的憧憬。
当这些平凡成为过往时,我们才猛然发觉过去竟也能如此浪漫。
剧中女生是活泼开朗的淘气包,男生是沉默寡言的好学生,这似乎与大多数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性格对调了,但却丝毫没有违和感。
看着女孩调皮,男孩生气,最后又重归于好,孩子气的情节和对话就像影片中透过梧桐树的斑驳阳光一样温暖。
“我们是培理中学的校园七金刚”“那么土……”“你会什么呀?
”“我什么都会,那你呢?
”“我什么都不会。
”“好,就凭你这句话,咋们七金刚就让你加入了!
”“好听吗?
”“不好听,这是谁做的曲子呀?
”“……是我。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会对我说什么?
”“……去死吧。
”方忆琳和尧永诺之间淡淡的喜欢,是十几岁莫名其妙又悄然而至的喜欢,那种生怕被别人发现又暗自欢喜的感觉似乎只有自己知晓。
我以为结局会像所有青春片一样,兜兜转转的主角在某年某日再次重逢,可是没有。
或许就像有句话说的,“记忆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在脑海里无数次的粉刷过”。
有些人,留在记忆里就好。
删删减减,很多内容不知如何表达。
少年的想法很单纯,也很幼稚,那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勇气和无畏让我羡慕。
少年往事是什么?
是老师一转身就开始躁动的教室;是假装不经意的向他靠近;是写满整块黑板的他的名字;是有勇气说出心中的梦想;是校服的第二颗纽扣;是一首无法听到的曲子……
还记得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我惊奇的发现如此浪漫的欧式建筑竟然在中国,我已经不记得那部电影的名字了,但是我依然清楚地记得,男主角和女主角只有十几岁,小男孩站在别墅的长台阶上拉小提琴,小男孩的侧脸倒映着红树叶的影子,小女孩从别墅里跑出来,小男孩问她要去哪里,她说去欧洲,她买了船票。
两个人走在林荫道上,小男孩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她说也许过一段时间,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了。
过了很多年小男孩成为了别墅的主人,他收到了一封小女孩的来信,信中照片里的女人自信的笑着,她真的去了欧洲。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你们最喜欢的那座城市呢?
”我脑海里突然想起了青岛,想起了这部电影。
我单凭这对青岛欧式建筑的记忆终于找到了它的名字《少年往事》,我脑子里的片段已经不清晰了,只记得上面写的这个情节,或者连这个情节都不是很对,但是我对电影里殖民地时期所留下的欧式建筑印象深刻。
也许是电影男女主角纯纯的感情影响了我,我脑海记忆里青岛是浪漫的,街道上一尘不染,海风吹在脸上黏黏的咸咸的味道,那种感觉让人如此向往。
这部向华强出品人,中国星和一百年电影公司出品,郑治平监制,陈健忠导演的电影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儿童电影之一。
1928年,青岛。
少女方忆琳,不,应该说是假小子贵公子方忆琳。
她性格顽皮泼辣,同时享受着父亲的宠爱和母亲的严厉却无可奈何的管教。
尧永诺,是个羞涩而又迷恋小提琴的男孩。
两个人因为尧永诺丢失的小提琴相识。
后来方忆琳转入尧所在的中学,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尧永诺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小提琴大师,而方则想周游欧洲。
两个不经世事的少年过着愉快又亲密的时光。
一天尧说:“我一定要作一首曲子,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
” “那你送给我吧。
”长长的林荫道留下两个少年的青春背影。
方忆琳要走了,她不想接受母亲为她订下的亲事,她要去欧洲。
小伙伴想尽办法为她买了船票。
离别前的晚上,海边燃起的篝火,每个少年手举着烟花围着篝火欢笑。
午夜,方忆琳来到睡着的尧永诺身边,伸出手想要抚摸这个少年的脸庞,可手最后还是停住了,她撕下了尧的一粒纽扣。
第二天,尧送给方一张谱子。
“送给你,我写的” “可是我看不懂啊” “你可以拉给她听啊”小伙伴们说。
“可是我忘记带琴了” “没事,等下次吧”,方忆琳轻轻的说。
然而,还有再见面的机会吗?
为了不让大家都伤心,方忆琳让伙伴们背过身去数数。
然后转身离开。
忽然尧永诺对着她大喊:“你等我一会儿” 少年飞奔回去拿琴,方忆琳则点了点头,却转身跑走了。
码头上,大船已经远去,尧匆匆赶来,面对蔚蓝的大海拉奏起他写的歌,送给方忆琳的歌。
导演选取了青岛以及部分上海的老建筑和公园,利用淡淡的怀旧色彩,把1928年迷人的,开放的,充满异国情调的,艺术气息的,华丽的青岛展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少年时光的那种淡淡的感情也让人沉醉。
再说说小演员们,饰演方忆琳的小女孩叫做马小倩,她的脸上永远都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然而离别时候那种忧伤又是如此的真实。
另一个主人公翟天临,普通话里面有着浓浓的口音,让我一直怀疑这是个青岛人,剧中他羞涩的表情,常常欲言又止的动作,把尧永诺表演的十分传神。
少年饰演少年,就像是不需要加工的璞玉,浑然天成。
另外,饰演经常和方忆琳作对的小胖子,在剧中类似于一个搞笑角色,可是最后他追着方忆琳大喊:“你不要走,你走了就没有人和我打架了”以及“我爱你”这样的话,更是为影片增加了一份忧伤。
我想这样的少年感情,每一个人都能理解。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王晶的中国星公司这次为我们带来了一部优秀的电影。
这部成片于2001年,2004年才有影碟问世的电影让我看到了香港电影的潜力。
在日渐消沉,充斥着黑帮枪战的香港电影业,是否能更多的走到大陆这个更广阔的天地,拍一些题材更广泛的电影呢?
毕竟,香港电影不仅仅是香港人的电影,他代表着华人电影的力量。
《少年往事》是陈健忠第一次执导的作品。
大学毕业之后,他曾经在TVB工作,当过编导,88年加入电影圈,为德宝电影公司当了一部电影的执行导演,之 后便「转型」做电影编剧。
曾经编过《方世玉》、《三个受伤的警察》、《半生缘》及《千言万语》等电影的陈健忠一直也想拍一些有关 小孩子的电影,所以当监制杜琪?问他有没有想开拍的题材时,他的脑海就实时闪出杜鲁福的《零用钱》 (Pocket Money)及《两小无猜》(Melody Fair)等感觉比较新鲜,如果拍得好的话,会几容易成功的小孩子电影 ,况且市场上已经有太多动作片及爱情片了。
“因为我很喜欢看这些电影,所以有机会的话我也一定会拍这类——虽然我也知道小孩子电影好难拍。
”“小孩子电影难拍”这句说话已不是第一次听,不过拍摄《少年往事》可算是难上加难,因为影片的时代背景设在1928年的青岛。
陈健忠坦白知道自己执导的经验不太足够,这个选择并不是他要向高难度下战书或是要苦辛,而纯粹是“机缘巧合”。
“拣这个地点及时代背景增添了不少难度,但这纯粹是机缘巧合,因为当时我听过一个有关小提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三十年代,我觉得那个年代的色彩很浓烈,加上那时的人比较天真纯朴,很适合讲一个小朋友纯真的感情故事。
如果换转在今时今日发生,一定无人信。
” 《少年往事》讲述1928年在充满欧洲色彩的青岛,13岁的女孩方忆琳因在教堂外拾到一个小提琴而结识了同龄的男孩尧永诺,二人由误会、谅解到最后发展成形影不离的好友…《少》片其实并不是《童年往事》那种富自传色彩的童年点滴,而是一个爱情故事,甚至如果将片中13岁男女主角换成成人,也一样成立。
“对,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当我们想拍小孩戏的时候,我们其实是用大人的角度出发,即是我们觉得他们应该怎样。
但当我接触过他们之后,发觉他们的思想模式其实已经是大人了。
”陈健忠笑说小孩其实是任性一点,率性一点 ,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大人。
“拍的时候,他们不开心就会『罢拍』,不会跟职业演员一样,他们不是专业演员,但他们是大人。
” 《少》片大部份场景在青岛实地拍摄,只有一部份内景及接景是在上海拍摄的。
由于陈健忠比较关心一些历史考据,不希望影片出来的时代背景太假,所以拍摄前他走访过不少当地人,也请教过青岛的历史学家。
“我想以男主角学小提琴做背景,我问他们当时青岛有没有这种音乐背景,音乐在青岛重不重要?
他们告诉我 ,青岛在当时确实是音乐之都——幸运地这跟我当初的想象非常吻合。
他们还说当时如果晚上在青岛的街上行走,家家户户都会打开窗,你会听到他们不是在拉小提琴,就是在弹琴,就像在开音乐会。
”本来陈健忠想重塑这幅景像,但碍于现在在青岛已已经找不到那种大规模的街道,所以这个想法未能实现。
《少年往事》全片国语对白,用的演员也全都来自国内。
寻找演员为陈健忠带来过不少痛苦,他更直言如果找不到合适人选,这部电影一定不会开拍。
“根据最初构思,方忆琳这个角色是一个懂跳舞,比较男孩气及活跃一点的女孩,最初我甚至设计了一段她跳舞的场面。
但我们找遍上海及北京,一直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最后青岛一所艺术学校向我们推荐马晓倩,起初这个女孩的表现不是太特别,加上她穿上很土的校服,印象一般。
后来叫她演戏,她就好犀利,副导演叫她幻想自己跟好朋友话别,她一开始就哭,演得很好。
” 至于饰演尧永诺的人选则更加难找,陈健忠的要求是样子生得很可爱,很怕羞,不用太靓仔,但就要拉小提琴拉得出色。
在国内小提琴拉得出色的男孩有很多,但要材、貌都符合就不是易事。
“我们找遍上海及北京的音乐学院都找不到,最后决定『转方向』,找一个不太懂拉小提琴的也可以。
结果我的工作人员找来原本来做配角试镜的男孩翟天临,改变他的发型及衣服再试镜,那时我甚至差点认不出他。
结果我选了他。
” 问陈健忠可有想过为男女主角的纯真友情与感情,加插一段「三角恋」,制造多一点戏剧性?
“我不想。
我好想拍得直接,两个人你钟意我,我钟意你,直到尾。
”对,清新纯朴,又何需加盐,加醋呢?
这是一个远离战争,远离纷乱的乌托邦,假想的世界,这里只有纯真与美好。
像是吹着夏天的空调时第一口冰甜的西瓜。
浪花翻滚的海边,伴随着孩子爽朗的笑声,风声夹杂着音乐声,欢快而又活泼。
大人以为把小孩锁在屋子里,她就真的出不来了,她不知道,屋子除了门还有窗户……女孩拿到了心心念念的望远镜,镜头里的世界让她着迷,那么近又那么远。
故事,就从这个望远镜开始了。
女孩在教堂外捡到了一把小提琴,提琴的主人叫尧允诺。
那时候上学,大家都为了考试而烦恼,一有关于答案的风吹草动,大家都一窝蜂地跟上去看个究竟。
只是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卖答案的说法,好像大家都不在乎钱,可能是不懂有了钱可以干什么吧。
因为一把琴,他们相识了,也因为这把琴,他们闹了别扭。
少年的关系总是这样时好时坏,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几天不说话,故意赌气,也可能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破涕而笑,这就是小时候。
课间,我们总爱冲出教室,或者跳牛皮筋或者扔沙包,没有一个人闲着,然而课间总是很短暂,当上课的铃声响起,一个个垂头丧气,又不得不冲进教室。
作为学霸的尧允诺,他是一个乖小孩,一板一眼的,自从认识了方忆琳,从此生活多了很多不一样的色彩。
我想允诺骨子里本身就带着不羁的性格,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让他展现。
“人生还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比如说,在雨中跑步。
”小时候重承诺,一句小小的玩笑,也要去实践,然而长大后,那一张张虚伪的脸,那一句句伪善的话,让人看不懂,想不明白了。
怎么人长大了,很多事情都变了,那这样的长大还有什么意义呢?
咖啡厅的老板娘,应该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吧,那么美好,只是影片没有给我们叙述,留给我们美好的遐想空间。
曾有一段美好的感情和她相伴,然而现实种种使得他们不得不分离。
欢快的音乐,晃动而又不断切换的镜头,所有的美好汇聚在一起,他们嬉闹玩耍,他们大声欢笑。
油菜地、小树林、旋转木马,都是孩子的天堂。
且不去思考为什么学生会有一辆汽车,本身这部电影细细思考就有很多矛盾与瑕疵,想多了这电影就没多大价值了,就像网上有网友说这电影有反动思想……唉,到底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呀!
当男孩和女孩走得很近的时候,其他的学生便会起哄,而身为男女主角的他们又开始局促,傻乎乎的。
于是,无话不说的他们,又渐渐疏远。
方忆琳离家出走,允诺带她来到“诺亚方舟”,他们一起改造小船,于是有了方公馆,飘逸的轻纱,可爱的小狗,哗哗的海浪声……望远镜里的轮船,满载啦忆琳的梦想,总有一天,她也会乘着大船去她向往的欧洲。
校医院的医生没有检查出病情就给了允诺一针,真有点草菅人命之意味。
可能那个时代就是这样吧,人人都有些麻木,唯有孩童保持着纯真的本性。
那个时代的大人,认为音乐只是弄着玩玩,成不了大事,以至于没有多少人来支持孩子的音乐梦想。
会拉小提琴的爸爸,不允许儿子拉小提琴,多么可笑的现实。
钱小魏,居然是一只猫,它又懂什么吗?
也许只有孩子才相信猫可以实现他们的愿望吧。
一只傲慢的猫,一段疯狂的追逐……终于他们找到了唐远骥,只是那个唐远骥死了,和一个女人一起死去了。
这个唐远骥还活着,他的身体活着,灵魂早已远去。
“人生中总有一些事情是最重要的。
”她走了,他没有后悔。
离别虽然就在眼前,他们并没有多大察觉。
唯有到了最后一刻,才开始伤感。
混乱的码头,来来往往的人,有的来到,有的即将离开。
方忆琳一个人,拎着行李,风吹走了她手上的纸,她着急地狂奔,这是她与少年时代的唯一联系了。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方忆琳调皮到连老虎胡须都敢拔的地步,整天和男生混在一起,一点都没有女生矜持含蓄的自觉。
一个偶然的机会,方忆琳捡到了尧永诺的小提琴,两人之间若有若无的吸引,再加上其他小伙伴的支持,方忆琳转到了培理中学。
可是平静而快乐的日子被一个消息打破,方忆琳得知母亲要让她和青梅竹马小乌龟订亲。
感到害怕的方忆琳离家出走,和尧永诺一起住在了海边的破船里。
“你知道吗?
总有一天,我会走遍欧洲的每一个角落。
”“恩,我也要去维也纳拉小提琴。
”两个少年在海边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后来方忆琳被小乌龟发现,害怕被家人抓回去,她做出了去欧洲的决定。
几个小伙伴为了给忆琳凑钱,当乞丐不成决定卖掉一直珍惜的老爷车。
大概是感受到了分别,从来没能真正启动过的老爷车居然动了,几人坐着老爷车,唱着青春舞曲翻山越岭。
小乌龟骑着自行车追上去,他看着老爷车逐渐远去的背影,大声嚎着:“方忆琳,你不要走,你走了就没人陪我打架了。
”最后几人在海边唱着《友谊天长地久》做着最后的分别,忆琳试图碰一碰尧永诺的脸,又缩了回去,并且取走了尧永诺外套上的第二颗扣子。
“天快亮了。
”“你有没有想过你一个人去欧洲没有人照顾你,可能会凄凉,又会碰见坏人。
”“是对是错,是我自己的选择,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忆琳用了永诺回答她为什么要拉小提琴的那句“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至此一别,相见无期。
最后方忆琳在校园七金刚的目送下离开,尧永诺追上去,“等等我,好吗?
”尧永诺转身飞奔去取小提琴。
“好。
”我以为,方忆琳会决定留下来。
也永远都只是我以为。
我以为,方忆琳在很多年之后回来;我以为,至少尧永诺,会去欧洲找她,两个人兜兜转转在维也纳邂逅,就像《星空》里的那样。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青岛无处不在的绿,无论是方忆琳和尧永诺一起骑车回家穿过的羊肠小道,还是校园七金刚的据点,无处不在的绿色铺满在你的整个视野里,阳关灿烂,风景秀丽。
有人吐槽这部影片漏洞百出,不合逻辑。
按照影片中的年代来说,此时的青岛应该是内战和日本侵略不断,纷争的年代。
可你能在影片中看到的,只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影片中的外力作用很小,基本都是按照主人公的想法来走,就像是一个乌托邦,隐去了现实和历史。
不过,这就是电影的特性不是吗?
与其他艺术形式所区分开来的。
始于自然,却可以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个性,和导演所想要表达的一切。
不过不太喜欢影片中的剪辑手法,过度使用了透视和叠加,让人感觉生硬和重复。
但我还是喜欢,虽然对结局耿耿于怀。
男主不在自带主角光环,不温柔体贴也不盛气凌人。
女主不咄咄逼人,自以为是,像是一个tomboy。
两人没有爱恨纠缠,刚好在友谊那里戛然而止。
就像那句谁说的话来着,“让事物变美的,是永恒。
”
方:“你都会什么?
” 小刚:“我什么都会!
你又会什么?
” 方:“我什么都不会!
(摊手)” 老板娘:“这是你妹妹吗?
” 小诺:“不是……”方:“啊,他是我弟弟。
(作怪的表情)” 印象深刻的两个场景,被方忆琳的潇洒回答吸引住了,蛮喜欢方忆琳这样的女孩子,想玩就立马去玩,想做什么都会努力去做,为了上喜欢的学校也会一头扎进作业里努力奋斗,开心就绽开大大的笑容。
被朋友误会后不想当女孩子就立刻剪掉自己的长发,想和河对面的同学一起玩直接跳进水里游过去,我真的佩服她的勇气和行动力!
2017-5-9 12:44《少年往事》(2003)。
从演员到导演、剧情到剪辑,全部小学生水平。
摔坏别人的小提琴就跟摔根铅笔一样,还一脸无所谓的“我不是故意的”。
相比小姑娘区少年宫独唱表演般的尴尬做作演技、莫名年代莫名城市设定的12岁贵族少女的蜜汁豪放,同年龄的小翟天临的懵懂羞涩和真正孩子般的纯真则显得异常可贵,极重的口音也显得很具年代感。
其实和孩子无关,都是导演的问题,老师怎么教孩子就怎么做,整部电影看下来离方枪枪还差着好几辆十七岁的单车。
至于情怀,我们的小学时代不是这样,父辈祖辈的小学也不是这样。
毫无共鸣的就当看个青岛旧事記+青岛欧式风情建筑览。
看到一边倒的感动好评,只能说,我与这样的电影真的是气场不合[笑cry]。
唐远骥拿着伟大制琴师Stradvari的小提琴演奏了一段曲子。
方忆琳:哎,我听出来了,你是不是在怀念一个人啊?
唐远骥:这首曲子是唐先生为一个女孩子作的。
尧永诺:那她是谁啊?
唐远骥:唐先生跟她第一次见面,是在她婚礼的彩排会上,他们都深深地被对方所吸引住了,当时唐先生在意大利,只是一个普通的提琴师,而她却来自一个名门望族。
更烦恼的是,一个星期以后,她就要成为别人的太太了。
方忆琳:诶?
他们可以私奔的呀。
唐远骥:没错,他们约好了婚礼前的一个晚上走。
方忆琳:太棒了!
唐远骥:那天晚上,唐先生等了很久,很久。
尧永诺:她没来啊?
唐远骥:有,最后她来了,可是她只是跟唐先生说再见,并送给他这把小提琴。
唐先生很伤心,可是他没有放弃,他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最出色的小提琴家,我要等着她,等到她丈夫过世以后,我们就可以再重聚了,到那一天,他们两个就离开意大利到青岛去了,搬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每天为她演奏心爱的乐曲。
尧永诺:要是他比她的丈夫先离开呢?
方忆琳:那他不是白等了吗?
唐远骥:人生中总有些事情,你是觉得最重要的,这是他对自己的一个承诺,也算是给自己的交待。
尧永诺:我相信,唐先生一定可以等到她的。
唐远骥:她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他没有后悔,这就是人生。
小乌龟在后面被大家欺负的很惨,一如孩提时的我们,被欺负了就要找机会还回去。
他被鞭炮炸,摔了一脸泥,可是他追着车不停跑,说没人和我打架了,其实他早就明了,他对方忆琳,是爱啊。
一早就有了一根线,两家定亲把他们联系起来,奈何缘浅,方忆琳注定不会妥协。
不知道忆琳走后的多年,你是否还依然记得她。
为何台词如此棒读却演得蛮好的
一时间时空错乱,94年能看到《阳光灿烂的日子》,03年却还能看到这样的青春片...
该电影意义何在?虽然演员很好。看该电影会想国民党还在大陆统治该多好!这也是电影的一大硬伤——完全无视当时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导演完全是臆想了一个只属于资产阶级小姐少爷的小天地,没有任何阶级冲突、民族矛盾,想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劳苦大众!
生在那个年代,他们的一生注定颠沛流离,但青岛的1928年,还容得下一段平静温柔的少年生活。
少年情谊真美好
作。
风景很美 没有年代感 女主长得很甜但有点儿土 男主我实在不喜欢
天呐,也太僵硬了吧
手贱搜了女主角长大的照片,电影中多么清新灵动的小女孩,长大后非主流了
译制片般的配音,译制片般的演技,僵硬......
也有这样一个再也不曾见面的朋友
给少年情怀,给青岛,给浪漫和被记忆的永恒。
演技呢
方忆琳一定是个射手,尧永诺应该是金牛或者处女,小乌龟 应该是天蝎,方忆琳爸爸应该是个双子,她妈妈 应该是只狮子····这么清新个片子我从头到尾都在琢磨星座!我是有多无聊!
纯美的少年时代,一去不复返喽。。。
别久不成悲。实在是受不了扔琴。
“如果今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想对我说什么?”“去死吧。” 哈哈哈哈哈~~~青普话好销魂~~~~~
演技也太差了吧,全程照着念台词既视感。剧情是什么鬼。只有景色美丽
一般,我拉着看了
瘦不鸟,全程在做,小演员演技太生硬。在青岛拍出了香港的感觉,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