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阿浪的远方

阿浪的远方

主演:周子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阿浪的远方》剧照

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7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8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9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0

《阿浪的远方》剧情介绍

阿浪的远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阿浪的远方》讲述的是酷爱诗词的阿浪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职语文老师,因为在中学不能发挥他的诗学天赋,所以他毅然决然的怀着梦想告别喧嚣的城市,来到偏远的二郎山小学任教,在这所只有16个学生1个校长的小学里, 李阿浪开始实施他的“诗学栽培”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幽灵写手第一季传奇王子裁缝师之家第三季流人第一季镖王传奇海岸快马驰情潜艇总动员:环游地球80天我自己;你自己反恐特警组第五季超级小白鬼眼刑警灵媒缉凶第二季我家的英雄乌托邦第一季爱遍全球哈斯巴根的天骄扬名立万无双谱阴暗家族龙云镇怪谈时间商人惊悚机场巴士富江vs富江绑架金大中迪克·特平完全虚构的冒险第一季星愿此生漫漫花甲警官豹女之夺命之旅

《阿浪的远方》长篇影评

 1 ) 孩子们唱出来的诗词 真的好美

其实有点尴尬 开头 就知道结尾但是看完之后 小孩子们单纯的眼神一直在回放 清亮的歌声还在耳边回响 莫名的感动孩子们唱出来的诗词 真的好美现实和理想 是可以共存的 真的很治愈了云对雨 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三尺剑 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两鬓霜 一客行新绿对酒红七颗星 一袍风尧舜对苍生颜巷陋 阮途穷白叟对黄童沿对革 异对同冀北对辽东天浩浩 日融融弯月对长虹我对你 嘴对心九夏对三冬

 2 ) 有情怀的人远方是附带诗歌的

一个有情怀的人,他(她)所追逐的可能不是梦想,而仅仅是远方,是一个有诗的远方。

抛弃影片所隐含的对当代教育多方面的折射和批评不谈,仅从个人情怀与梦想来看,该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向往与情怀所碰撞出来的附带诗的远方。

阿浪热衷于古代诗篇,他开始的想法仅仅是把热爱找到一个实体来寄托,这种想法放到当代教育模式下是“自私”的,是与老师(至少在大学以下的教学中)这个职业格格不入的。

当他来到偏远的地区支教的时候,自认为热爱有了寄托,然而这种想法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来看是极其幼稚的,是不可理喻的。

阿浪这个角色塑造在前期来看,是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的,至少对于当今的社会人来讲,这种想法极其可笑。

当阿浪步入到那个山区以后,我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情景想象了一下。

转念一想,也只有那种没有任何杂念的“傻子”才会把那个地方当作施展热爱的远方。

随着晓芳的多般阻挠,阿浪妥协了自己初期的想法,开始了全方位的教学模式。

和孩子们一起的经历,特别是晓芳和二球的感情触发,让阿浪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个古板的文艺青年而言,他不会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与向往。

这种固执的人必会具备人性最关键的品质————善良。

一句“老子不干了”不过是这种品性的人愤怒所爆发的怨言,他的情怀要求他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

于是,照应整个剧情的线索,阿浪用所谓的“古——诗词”来完美的结束了这场远方之旅。

也许不是,也应该不是,因为不会就这样结束的,这种人会固执地把远方进行到底,甚至是耗其一生。

就个人而言,影片所表达的主旋律还在于阿浪、远方,还有一个明显却又不易于发现的主题————诗。

阿浪是个有情怀与情趣的人,远方是一个清幽的地方或者是内心的小世界,而诗则是所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多么远大的抱负,而是隐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幽世界)。

所以看似为阿浪的远方,实为阿浪的诗在远方。

 3 ) 阿浪,且继续流浪;诗,在远方,有多远走多远......

近日,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据说豆瓣评分很高,于是找来欣赏一番,影片拍的确实很清新质朴,风格类似早年的《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都是有志青年扎根偏远山区的故事,但看完后却有些不一样的想法。

故事一开始,县城中学的某间教室里,校长正在教训一个原名李元,现在改名李阿浪的青年教师,原来这个老师是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学校担任语文老师,学问不错,但教学方法有问题,在课堂上除了古诗词,其他什么都不讲。

校长就很郁闷了,这怎么行,教学计划和任务如何完成 ,出于“爱惜人才”的目的,苦口婆心的劝他老老实实的按教学大纲来,结果李阿浪非但不听劝,反而以追求诗和远方的名义自请调到偏远的地方去。

李阿浪终于得偿所愿,来到了二郎山小学。

这个小学所在的村子十分偏僻,出门连桥都没有,要靠船(奇怪的是村子里倒有一座很坚固的桥)。

学校也很小,总共只有十六名大大小小的学生,各年级都有,却只有李阿浪一个老师。

刚开始,小学校长和学生家长对他寄予厚望,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极大的支持,毕竟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能够考上县里的中学,走出大山。

但是这位勇敢追求理想的家伙依然我行我素,除了古诗词,其它统统不教。

更有甚者,他连教材都换成了自己带来的“妈妈送的礼物”。

这下学生们不干了,我TM还想考进县中,还想考上北大呢,“我就是不想天天念诗”!——合着你这除了唐诗宋词什么都不教啊,数学怎么办,英语如何弄,好好一个小学被你搞的连私塾都不如,私塾好歹还教四书五经呢,这么搞下去别说中考高考了,连"科举"都没法考。

于是以王小花为首的同学们直接在课堂上开怼,还把他的教材扔地上。

主角恼羞成怒,将王小花和吴富贵赶出了教室,这下家长们不答应了,积累的怨气开始爆发,群起而攻之。

迫于压力,李阿浪被迫开始正常的教学。

但李阿浪内心及其不爽,在水边吟诗抒发自己的失落之情,并且又(为什么要说又)萌发了去意。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影片弄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当主角到底要表达个什么。

为了他所谓的诗与远方的理想,不管教学要求,不顾学生前途,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于人,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恣意妄为。

这样的人还是不要误人子弟了,一个人去追求理想好了。

影片继续,在李阿浪被迫恢复正常教学后,仍然贼心不死,在小跟班刘二蛋(后被李阿浪自作主张改为刘二球,这里笑喷,在四川、贵州二球是骂人的话)的协助下,搞了个诗社。

开始只有寥寥数人,不过在二球作了一首称之为诗的东西后,诗社仿佛开了挂,应聘者络绎不绝。

小胖子来了,双胞胎也来了。

但李阿浪仍然不满足,因为反对他最激烈的王小花没有来,在若干次的游说无果后,王小花勉强答应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诗社的郊游活动。

然后影片老套的安排了暴雨来袭,师生遇险的剧情,原来王小花的父母就是在暴风雨中来找她不幸摔死了,所以她一直抗拒诗词。

然而我们牛逼的李老师却用诗词的力量不仅化解了王小花同学的心结,还成功帮助同学们脱离里险境。

就是不知道找来的家长会不会放过李阿浪,电影没有交代。

不仅如此,在影片最后,得知上级要撤销二郎山小学的消息,李老师剑走偏锋,组织学生去参加歌咏比赛,用一首”声律启蒙“ 外加侗族原生态征服了评委,夺得了第一。

二郎山小学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大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看完影片,有鲠在喉,不吐不快。

先不说剧情的生硬,细节的疏忽(比如一个个细皮嫩肉的山民),单说把古典诗词拔的这么高,有必要吗?

从中兴华为的遭遇看的出,我们更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不是成天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所谓高材生。

因为古典诗词弄不出5G、芯片、软件、疫苗、核弹和杂交水稻,也建不成高铁,机场和大坝,我们不仅要学习语文,同时也要学好数理化和外语,这样才能涌现更多的袁隆平、钟南山、邓稼先这样的国士,而不是一些于国计民生毫无用处的民国大师。

在截稿之时,听闻北斗导航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全球导航系统即将投入使用的喜讯,衷心为祖国的成就感到自豪,这样的自豪只靠古典诗词怕是永远也做不出来的吧!

 4 ) 追逐属于我们的明天

当最纯净的灵魂,遇上最纯粹的古诗爱好者,当一心想着读高中,考大学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诗的老师,当城里的小伙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山村,遇到最淳朴的农家生活,故事便开始了……真的被李阿浪执着的古诗词梦想所感动,为了实现他的教诗梦想,他甚至放弃了一切,毅然决然的走进大山任教,这份“放得下”的勇气就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现在太多人空喊着“梦想”的口号,实际不愿意为这个梦想付出哪怕一点点努力,对比之下,就会更加觉得阿浪的“憨人”性格可爱。

 5 ) 李阿浪的远方 孩子们的远方

我没有生活在山里,所以也不懂那些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怎样,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学校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是怎样。

看了《阿浪的远方》,对山里孩子们的情况有了一点点了解,看到后面也很感动。

我觉得这是一部题材很棒的影片,通过一个小时三十分钟的演绎,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山区的教育情况,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呼吁人们要更多地关注乡村教育。

故事从一个叫李阿浪的老师讲起,他是一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县里的一所初中教授语文。

由于他酷爱古诗词,常常课上到一半,就讲起古诗来。

学生不满意,校长不满意,因为李老师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他们也非常不认同他的教学理念。

二郎村有一个小学,叫二郎山小学,极其缺乏缺乏老师。

如果没有老师去任教的话,孩子就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去县里上学。

李老师就向县里请示,请求调到二郎村。

他觉得这是他的机会。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他要去二郎村教诗,去追求诗和远方。

李阿浪去到二郎村,本地的孩子、家长和小学校长都很开心,也很欢迎。

因为李老师的到来,意味着这些孩子不用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最小的孩子只有六岁,于他们而言,这一个老师拯救了全村人。

因为李阿浪真的很爱古诗词,所以他第一天上课讲的都是古诗。

校长知道后摇头,找李老师谈话,请他按照教学大纲来教,还要教孩子们数学、语文拼音之类。

因为孩子们的梦想是升学考试,上县里的初中,读市里的大学,他们要走出山区看看外面的世界。

李老师不为所动,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

学生反对、家长反对、校长也反对,在跟学生以及家长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矛盾后,李阿浪妥协了。

他开始按照教学大纲教授课程,只是他不再教诗了,他的脸上也没有笑容再显现。

李阿浪是真的热爱古诗词的。

如果你喜欢做一件事情,开心的时候做,不开心的时候做,独孤的时候做,难过的时候也做,那么这件事情一定是你最最热爱的事情。

可现在他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他而言,也是一种折磨。

后来他创办了青山诗社,虽然只有三名成员加入,但李阿浪每天还是兴致勃勃地跟他们讲诗词的创作,同三个孩子一起交流学习。

刘二球同学在李阿浪老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诗。

他站在讲台上念了诗的第一句:一上一上又一上,引来一阵“这也算诗”的哄笑;他念第二句:一上上到山顶上,又引来一阵哄堂大笑。

前两句他是有些胆怯害羞的。

念后面几句时,他合上手里的稿纸,抬起头,目视前方,极其镇定极其自信地念出了最后几句:举头红日屋梁低,二郎山巅有二郎;二郎者,二球也。

待念完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刘二球会写诗了,一时哗然,大家都想加入改了名的扫地王诗社。

因为一次诗社的活动,让这些孩子对李老师更为信任了解,也让李阿浪对这群孩子有更多的认识,对自己也有更多的思考。

县里要整合资源,打算把二郎村这座小学撤销,让孩子们去县里读书,也可能会把李老师调回县城。

但是孩子们的哭喊声,请求李阿浪不要走的祈求声,这一幕场景,这句句呐喊,在他面前眼前停留响彻很久。

李阿浪要拯救这所处在危难中的小学,他要让县里的领导听到这些孩子的声音,他带他们去参加了市里的中小学生歌唱比赛。

这些孩子穿着他们自己的名族服装,穿着李老师送他们的小白鞋,缓缓地走上舞台,镇定自若。

说实话在小演员开口唱的时候,真的被她那好听的、清脆的、悦耳的歌声吸引,还有那个最小的小朋友,他的跟读,让这首歌有了不一样的意境。

不管是单唱,还是全体合唱,我都觉得这首歌是极富感染力跟吸引力的。

唱罢,全场几百人站起来为他们鼓掌。

李阿浪做到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是极好的,他本就喜欢古诗词,去追逐诗和远方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虽然梦想跟现实之前有些差距,但是他在改变自我后,才真正地帮到山里的孩子,找到了他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找到他了他所谓的远方。

孩子们的远方是外面,他们要升初中考大学,因为有李老师的教学,他们才能走出山村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觉得李阿浪的远方和孩子们的远方是相辅相成的,是孩子们成就了阿浪的远方,也是阿浪成就了孩子们的远方。

他们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与支持下,慢慢找到彼此,找到自我,找到生活的方向。

 6 ) 你想要的诗和远方

山区孩子天性淳朴,另一方面古诗词的意象和概念在偏远地区尚能对应,“光怪陆离”的城市里难以更好的“借景教学”。

实际上,山区孩子也面临升学压力,也面临未来生活压力,但他们遭功利主义的荼毒尚清。

基本上,整个电影的情节逻辑建立于这样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假设上。

电影里说道:“诗词乃伤神之举,不可学也”。

这句话出自王老校长之口,意味颇深。

全片最精华的地方就是在这些小学生身上始终弥漫着涤荡不尽的学业与生活忧愁,这是青春片特别是儿童片很少涉及的,但却更真实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山区学生不应该也不可能无忧无虑的生活,反而生活有诸多苦痛。

小花面对父母意外死亡的自残式悔恨,二蛋对父亲省钱供上学的忧心……真正接触过山区大学生或者本就是山区出来的大学生都能体会这种“过度早熟的忧愁”。

王老校长说不可学的意思,我想可能是不想孩子们耽误学业,也不想他们借助这样的工具麻醉自己,从而走向诗意的堕落。

电影叙述了一些人的改名,李阿浪成为阿浪,二蛋成为二球,名字的改变是人试图重生的最好方式之一,古往今来皆如此。

阿浪老师的苦心正在于此,“我独清”。

许多幸运的学生能知道老师教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更幸运的学生能掌握工具原理和使用原理。

剧中王小花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孩子,她带头反抗阿浪的教学方式。

在老校长和阿浪争吵的一段,也是我在剧中最喜欢的一段,阿浪与校长相辩论,阿浪阐述自己只想教诗,老校长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阿浪争辩,说过一句:“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学生的梦想。

”阿浪在做思想斗争之后,很快他改变教育方式,认真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能阻挡他追求远方么?

答案是否定的,他课后创办了扫地王诗社,吸引了孩子参加,这应该是阿浪最开心的事了。

故事总会遇到曲折,当所有人正开心的时候,他们出游作诗却突然下暴雨,阿浪保护了孩子,有心结的小花由于妈妈也是下雨找她,走了,她一直都有心结,在此时阿浪也在这里解开了小花的心结。

 7 ) 热爱

这是一部情感真挚的电影,尽管许多细节非常机械化,但瑕不掩瑜,反倒应在电影院上映这样的电影。

阿浪哥是名牌大学的文学系毕业生,出了校园后立志当一名弘扬中华传统诗词的教师。

他教学方式极为激进,整堂课整个学期就是讲古诗词。

为什么他敢这样忽视每个学校必有的教学大纲,采取偏激的素质教育方法呢?

因为他笃信作为学生的孩子骨子里就热爱诗词,是敢于同应试教育的考分制相抗争的。

 8 ) 《阿浪的远方》:随感

《阿浪的远方》一部关于支教老师的故事。

从我看到孩子们出现的时候,心中,眼中便已有一种泪意。

之前我也看过关于支教教师的电影,关于某些部分确实有些大同小异。

但是我确实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理想和追求。

也看到了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慢慢生出的那种感情与爱护。

我觉得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努力去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浑身洋溢出来的热情和笑容是真的很美好。

追逐梦想的脚步和模样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魅力。

我想也许我一直就是被这种魅力所征服和吸引,希望自己在追求中变得更美好,希望自己在苍白的人生里演绎自己卑微的岁月,而并非是我有多大的理想。

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叫王小花的女孩,她有些固执的脸和有主见的个性,还有最后才听到的她的歌声。

最令我着迷的是她在上台表演前后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和悠扬的歌声。

最重要的是,阿浪这位年轻的老师,他身上没有名与利,也没有物质的晕染,他具有的朴实的气质,以及心中真诚的只想要教诗词的信念,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

虽然过程曲折,但好在最终他也找到了寄托自己希望和理想的方式,教学与理想同在,我想这便是教师最好的样子了。

而这也是我向往的样子。

 9 ) 为梦想,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一座大山,一所小学,一位老校长,一名老师,十六个孩子,原生态秀丽的风景,韵味十足的诗歌,光是脑补一下这画面就已经陶醉于这诗意人生场景中了,而片名《阿浪的远方》本身,也直接让人感受到仿佛来自田野的自然芬芳。

影片中韵味十足的古诗词,总是让人心旷神怡。

从课堂上传出朗朗的读诗声,飘荡于幽静的大山中,将诗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

壮美悠扬的侗族大歌也给影片增添了很多精彩,而加入古诗词韵律的《声律启蒙》以侗族大歌的形式传唱出来,更是惊艳了我,全新改编的歌曲如若天籁,为影片增分不少。

这部电影还很现实,它接近于我们的生活。

李阿浪其貌不扬,普普通通,有点“轴”又有点“拧”,甚至有点“一根筋”,典型的“憨人”形象,但他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愿意放下一切,为了心中那份执着,敢不顾一切、只身一人远赴他乡,寻求他的梦想所在。

当看到影片高潮部分,山中遇暴雨的那场戏,阿浪与孩子们一起齐声歌唱《赤壁怀古》时,不禁为之感动,眼眶湿润。

实现梦想的过程虽然充满艰难险阻,但《阿浪的远方》让我们相信,只要是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都将不负余生。

 10 ) 声律启蒙像他们一样美

因为古诗词,而特意来看这部电影,虽然他不是旨在展现诗词的魅力,但影片却在一首声律歌中结束。

相信很多人为此想要去补补自己丢掉的诗词了。

这部影片有让我笑,让我哭,让我内心平和,也让我内心紧张的地方。

你见过一个普通话蹩脚的老师讲授古诗词吗?

这点很逗,你见过一个只想诗意着教学而不管应试教育需要的数学等其他科的老师吗?

阿浪,本片的主人公因无法向县校长妥协,申请去远方,去能接受他教育理念的二郎山教学。

但现在的偏远地方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消息闭塞,那里的孩子不是只求认字而已,他们也需要考初中升学甚至梦想着上大学,走向世界。

我实在是太喜欢里面的二蛋了,小小年纪,自信,老师问他升学考试是否需要补习,他自信的说不用,然而很谦逊,小花公然顶撞老师,阿浪一时生气让她出去,他原本想要求情,不料也被老师请出教室,林走之前,还记得给老师九十度鞠躬。

在下大雨的那天,他能够镇定的帮助老师寻找安全的地方。

在老师锤头丧气之时,用“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来鼓励老师,这样的孩子太聪明了,但小花却老是称呼他为傻瓜。

影片的背景为贵州侗族,那绵延不绝的梯田,木屋,尤其是处于山巅之上,绿林之中的学校,很是让人喜欢。

我相信自然风景好的地方,人会多些灵气与创造力。

山民们淳朴,欢迎宴为长桌宴。

初到此地的阿浪信心满满,兴奋于可以落实自己的教学理念。

他赋诗一首: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影片的笑点:满山都是花草的地方,老师偏偏要种花,最后被牛吃了。

让我哭的地方:1.小花表达我想要考初中,上北京大学。

2.小花在暴雨时,自责自己害死母亲念出李清照《一剪梅》时。

羡慕侗族的山歌,想要表达时,一首歌就可以。

影片中有几处的音乐很喜欢,1.老师和小花起冲突后的无言,以及追跑出去时的音乐 。

2.小花坐在河边石头上,想念父母时的歌。

3.诗社第一次课外活动去山上河边玩耍时的音乐。

4.影片结尾的韵律启蒙改编而来的歌曲,歌词如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云对雨云对雨雪对风雪对风晚照晚照对睛空对睛空三尺剑三尺剑六钧弓六钧弓岭北岭北对江东对江东两鬓霜一客行新绿衬酒红七颗星一袍风尧舜对苍生颜巷陋颜巷陋阮途穷阮途穷白叟白叟对黄童对黄童沿对革沿对革异对同异对同冀北冀北对辽东对辽东天浩浩日融融弯月对长虹我对你嘴对心九夏对三冬我对你嘴对心九夏对三冬我对你嘴对心九夏对三冬”

《阿浪的远方》短评

一流的剧本,二流的编剧,二点五流的演技,孩子的演技似乎还在在线一些!

6分钟前
  • kyle
  • 还行

略显粗糙的拍摄和叙事 但毫不掩盖流露出的感动 (王小花演的超好诶/片尾曲点赞)

8分钟前
  • 达斯特dust
  • 推荐

远方有诗还有山歌

10分钟前
  • 刹那。
  • 还行

把蛋改成球...下雨有点假了结尾还行,小花是个美女胚子总体挺无聊的

12分钟前
  • 强哥
  • 较差

★★★,为什么拍的那么矫情呢

13分钟前
  • 风过痕
  • 还行

侗歌版的声律启蒙是什么神仙音乐

18分钟前
  • 曲若木风
  • 还行

景色很美,影片很感人……声律启蒙好好听……

23分钟前
  • 蓝清凌
  • 力荐

老天给我们才能,一定有发挥的机会。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6分钟前
  • Happy Stranger
  • 力荐

这片子蛮纠结的,她有好的地方尤其是最后的歌声,也有趣味的地方比如诗社成立。但同时整个剧作和电影语言十分糟糕幼稚,白白消耗一个好题材!

29分钟前
  • 常少跑山去了
  • 还行

有一点意思

31分钟前
  • who莫莫
  • 还行

起初我们以为找到共鸣,但所有的事物都需要时间的经历,注入感情,才能真的体会它的真的美好。最后的声律启蒙听哭了,被孩子的歌声,和传统文化打动。

33分钟前
  • 香盧小築 ོ
  • 推荐

7分,以为会出现很多诗词,结果还是回归到日常,乡村教育也只是点到为止。最后那场大雨的戏也只是全部的人陪着小花克服心里的伤痛,完全有点小题大做的感觉。当然,最后的诗词演唱很加分。

35分钟前
  • Simon丶
  • 还行

诗词可陶冶情操,却无法活口

37分钟前
  • 通叔
  • 较差

不知道哪一年开始,网大的调色都是这种套预设的小清新风格,完全不顾整体的情绪氛围。这种镜头下的乡村甚至没有变形计拍得好,看着片中中国偏僻乡村的整体水平,让我都以为中国真的全面小康了。编剧倒是挺有想法的,想去讲一种乌托邦式的教学理念,对应试教育也有思辩。但是这种情境下,去乡村复古教诗除了应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之外,毫无意义。相对于农村学生,城里学生才是需要中国古典熏陶,而农村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更多的学术。这个李阿浪可以说是误人子弟。从剧作上,更是没有任何亮点,对于矛盾点的激发,更是幼稚,情绪的爆发也毫无铺垫。更让我想不通的是,刘二蛋改成二球,这就雅了?这书白读了。还有这种普通话,他是怎么拿到教师资格证的?连糯米鸡都不知道他是什么广东人?还有早上八点已经四节课了。太失望了

39分钟前
  • 阿强
  • 较差

一个任务型电影。说实话演技是很尬,故事也稍显俗套,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确实值得思考。怎样才算是一个好老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冲着片尾的天籁歌声给多一⭐。

43分钟前
  • 栗子先生
  • 推荐

理想主义害死人!

45分钟前
  • 蝴蝶猫
  • 还行

48分钟前
  • 你们认错人了
  • 较差

情真意切,淡淡诗意

49分钟前
  • 公元前
  • 还行

排屯证

54分钟前
  • 经骨娶腿
  • 较差

太尬了 主题那么好如果演员演技好点 拍的好点也能是个不错的电影 可惜

57分钟前
  • Hedgehog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