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而简单的生活为所有文艺青年向往。
很多人会说,给我一间山间陋室,几本书,我就可以过得很好。
小森林就是给大家制造的一个乌托邦。
这种表面上的现实生活片与那些天马行空的武侠剧本质上都是一路的。
侠客出门只带一把剑,而不需要草纸、水杯、换洗内裤之类的俗物。
影片女主乡村生活给人最突出印象就是干净。
干净雅致的环境让人的注意力集中于美食。
偶尔的劳动,也只是铲铲雪、劈柴火、割稻子之类的上游劳动,可是却很少见到清理厨房下水道、倒垃圾,扫厕所之类的下游劳动。
女主也从不晾洗衣服,可能衣服一晾出来,就会让人一下子回到市井吧。
去过农村的人知道,到农村第一条要适应的就是卫生间。
由于分散居住,抽水马桶是一件奢侈品。
很多乡村都用旱厕。
人畜粪便的气息是农村生活的底色。
即便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如此偏远的村落,要在卫生间实现抽水马桶、全热水供应估计成本不低。
女主这样的独栋房屋,必须有独立的大水箱、化粪池、下水管,工程浩大,花费甚巨。
就算这些都能解决。
要维持女主单独居住于山间小屋还有很多繁琐的杂事。
房屋的修缮,破了块玻璃怎么办,推拉门坏了一个小活动轮如何?
要不要理发,有没有头疼脑热,现代化生活的一切服务和供应都会因为你居住的过度偏远而变得昂贵而困难。
在市场经济大规则之下,越个性化的需求经济成本就越高,越是工业化生产可以大量复制提供的,就越廉价。
最后一个不能忽略的是,女主年轻而单身。
上无老,下无小,中无配偶牵扯和正经工作叨扰,仿佛也不必考虑种植业的经济效益,自然日子过得轻松。
年轻人本应成为家中支柱。
而文艺的女主母亲神隐,父亲消失,没有任何社会负担,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
干净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固然奢侈,这种有车有房父母双亡式的社会条件实在是“求之不得”。
这让我想起《黄金时代》里的萧红来,两次丢弃自己的孩子,就是为了自己过得爽一些,自在一些。
文艺脱俗的实践搞到极致就是对人伦的践踏。
小森林的美在真实生活中很难实现。
可是对自由、对纯净生活的向往却真实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这就是影片存在的理由,正因为生活实现不了才需要电影空间代替我们去梦幻。
从头到尾,只是一个梦而已。
短评: 真正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样平淡无味 更复杂的菜式更丰富的剧情 孤独又美好的生活下半集 与自己的和解 冬 圣诞蛋糕 纳豆糯米团 冻萝卜 便当 烤红薯 红豆包/饼 高汤面片 烤薄饼 腌蕨菜/ 春 野菜天妇罗 冬花味增酱 节节草 野蒜苗炒鲑鱼白菜花意粉 姜汁味卷心菜蛋糕 土豆沙拉/面包 洋葱 所有的菜式都是看电影一边摘录下来的 本人没有亲自实验过任何一个菜式 如有不正确或者实验过能提高的可以指出来改正 第一部的果酱 酱油 面包都是中日式都常见的料理 但是第二部菜式明显更加日式也复杂更难还原 而且第二部从妈妈的来信开始就明显多了很多跟母亲的小时候回忆 以及穿擦在东京的故事和与吉子的故事 剧情比第一部要丰富 按照剧情中的dish来分 感觉冬春篇分布很乱有时候会有两个菜在分类一个dish中 或者后一个dish的部分做法会出现在前一个dish上面 冬篇 冬天的菜式复杂很多 可能有很多节日带有仪式感 而且为了过冬屯了好多材料 • 1st dish 圣诞蛋糕 母女两个弄得都是纯白色长方体奶油蛋糕 里层是的蛋糕是双色 母亲版:红色+绿色 圣诞颜色 市子版:紫色+黄色 材料: 小麦粉 泡打粉 砂糖 油 长方形蛋糕磨具 准备好的奶油 母亲版 红米甜米酒 菠菜泥 市子版 黑米甜米酒 南瓜泥 步骤: 1. 两色蛋糕糊 母亲版: 红色:红米酿的甜米酒混小麦粉泡打粉砂糖和油 绿色:菠菜泥混面粉混小麦粉泡打粉砂糖和油 市子版: 紫色:家里不种红米之后只有黑米,黑米酿的甜米酒(深黑色)加上砂糖 油和小麦粉 泡打粉弄成蛋糕糊(紫色) 黄色:南瓜泥混成的蛋糕糊 2. 双色蛋糕制模 a. 往长方形蛋糕磨具中倒入第一个颜色的蛋糕糊 高度不要超过磨具的一半 b. 抹平后倒入第二颜色的蛋糕糊 八分满的地方就停手 c. 放入烤箱 (15-20 min) d. 烤好将膨胀表面朝下冷却(这样就两面蛋糕都能平整) 3. 奶油装饰 纵向放置蛋糕会呈现左右两色了 再给四面都抹上奶油 • 2nd dish 纳豆糯米团 是很日式的传统食物而且片中省略了很多步骤比如如何弄糯米团 已经尽量详细化 材料: 黄豆 稻草包 席子 漏勺 煮锅 不知道糯米粉还是糯米 擀面杖 步骤: 纳豆要提前三天做 是黄豆发酵而成的粘性食物 1. 纳豆做法 a. 把黄豆放进沸水中煮软后,用漏勺捞起沥干水,放进稻草包中间 b. 放进一勺黄豆后,再放入一根稻草,放进第二勺纳豆使稻草淹没其中,更有力发酵产生丝状粘稠 (用两层黄豆将稻草埋在中间) c. 将稻草包重新捆绑后拿出积雪室外,在雪地挖洞并在最低端铺上席子,铺一层稻草在下面,装有黄豆的稻草包在中间,最上层再铺稻草 (用两层稻草将装有黄豆的稻草包埋在中间) d. 最后卷上席子用雪埋住,等三天就可以挖出来啦 e. 纳豆放砂糖酱油拌成一大锅,轻轻搅拌纳豆有拉丝的感觉 2. 糯米团/年糕 做法 大概需要在熬纳豆的时候同时制作糯米团(里面也说是在打年糕,因为家里从来不吃年糕所以不清楚希望有人指点) 剧中没有直接说详细做法 十几年前 先用热水和糯米粉/糯米糅合成面团,再用用擀面杖捶打 而市子就是用一个自动捣年糕机 3. 纳豆糯米团 a. 用手沾冷水,挫成一个个热腾腾的汤圆大小的小糯米团,逐个放进纳豆锅里面 b. 轻轻搅拌避免团子黏在一起,就可以尝到一大碗滑溜溜带有酱油砂糖味道的纳豆糯米团了(总是感觉味道会很奇怪) 自己能想到最想纳豆糯米团的东西大概就是汤圆了 一大家人围在一起热辣辣的吃汤圆 过节的感觉 • 3rd dish 冻萝卜 材料: 萝卜 绳子 当季蔬菜 腌鲱鱼 调料如盐,醋 步骤: 1. 将萝卜切成上下两半,拨开萝卜皮 2. 可以把萝卜煮熟也可以不熟,片中市子直接用生萝卜晒 邮递员则说家里是煮熟了再晒(个人感觉所说的煮熟不是指熟到透明 不然挂起来也太难了) 3. 切成长块的萝卜,在萝卜块长戳洞用绳子串起来(片中大概都在萝卜块头的地方戳洞) 4. 讲萝卜挂在下雪的室外(广东人可能知道 就像挂咸鱼一样挂在外面), 利用低温冻住萝卜 5. 在有屋檐的地方把萝卜晒干成萝卜干可以保存一年 a. 冻萝卜煮“冻萝卜煮” 1. 冻萝卜切开成小块,用水将冻萝卜泡开,加上用米汤水泡开的腌鲱鱼一起煮 2. 再加入当季蔬菜,市子用的是野菜+竹笋和调料,再大火煮成类似关东煮的东西,就可以拿来配饭吃了 虽然没有吃过冻萝卜煮但是每一次回国妈妈晚上弄宵夜都是把各种牛丸鱼蛋和各种菜大杂烩成一锅两个人吃 有时候是冬阴功味道有时候是麻辣味 杂烩锅一直都是宵夜最爱 很简单的食材就能弄出很温暖的味道 b. 冻萝卜干柿子凉拌 1. 干柿子做法:秋天连枝头将硬柿子摘下,留蒂剥去表皮,用绳子捆住T字形的蒂像挂灯笼一样挂在屋檐下,偶尔用手捏就能制成又软的干柿子了,可以直接当茶点也可以弄成凉拌 2. 将冻萝卜切丝用醋凉拌 3. 再把干柿子切成细丝加入萝卜丝搅拌,醋的酸味和干柿子的甜味相得益彰 • 4th dish 便当+烤红薯 4th dish之间居然有便当和烤红薯所以只好一起放在这里啦 材料: 便当:煮好的米饭 碎海苔 味增 小红萝卜 醋 蜜糖 鸡蛋 烤红薯:锡纸 红薯 便当: 1. 烤饭团: 讲米饭搓成圆形饭团,放在烧烤炉上烤饭团,撒上碎海苔,在顶面涂上味增 2. 小红萝卜: 当场用醋研制小红萝卜 3. 妈妈独家煎蛋卷(厚蛋烧): 打三到四个蛋配上一小勺蜜糖(太快了看不清保守估计三或者四个鸡蛋)打成蛋汁 将一半蛋汁放到用油热好的平底锅里,快熟后卷起,倒入另一半蛋汁继续煎,用第一层蛋作为芯,同样方法卷起第二层 分两层弄出来的蛋卷会很厚,再切成寿司大小的小块 五颜六色颜色好鲜艳而且市子包的让人大开胃口 大二下学期也就是上学期跟男友一起住的时候也是大家轮流做第二天的便当 无论要赶多少due都用心做的便当啊 烤红薯: 将红薯用锡纸包住,头尾多包一层,火炉的烟往上跑之后就把红薯放进去,等待时间不详,拿出来等稍微凉掉就能戴着手套吃啦 烤之前洗干净了红薯还可以连皮吃的哦!
小时候的红薯都是在街边吃的,但是那时候几个小伙伴分一个就觉得很幸福 • 5th dish 红豆饼/包 材料: 小麦粉 盐 发酵粉 红豆 糖 秋天红豆荚变胖(此时还是绿色)后就采集没成熟的淡紫色的红豆,因为没变硬,稍稍熬煮就能吃,能当汤配料,烤红豆马芬蛋糕(muffin),或者熬煮后冰镇直接吃 保存红豆,深秋后采集茶色的豆荚(豆筋的绿色不见了就能摘了),把豆荚晒成干,用木槌敲打分离红豆和豆荚(红豆硬了),讲红豆放在太阳下晒上一个月左右,入冬时把垃圾和坏掉的都扔掉就可以保存起来了 红豆饼/包 红豆馅: 1. 将红豆用水浸泡一天后,加水煮热(水要摸过红豆大概多一只手指,像煮饭一样),不断捞泡泡 2. 等煮到用手指就可以轻易捏兰红豆的时候再放糖,慢慢把红豆煮烂弄成红豆馅 3. 小麦粉 盐 发酵粉加水糅合成面团(大概可以参考夏篇烤面包的做法),放在盘子上盖上布发酵一个小时 4. 拿出一小面团用擀面杖弄成薄薄的面皮,放上熬好的红豆,包裹好弄成大饼(类似福饼) 5. 用油热好的平底锅煎弄好的红豆饼,或者用蒸炉蒸就是红豆包了(个人建议红豆包应该弄厚的面皮) 不喜欢红豆但是看起来就想到南瓜饼。
• 6th dish 高汤面片 + 烤薄饼 材料: 小麦粉 麦糠(可选) 面片:小鱼干 胡萝卜 白萝卜 干香菇 牛蒡 芋头 油炸豆腐 料酒 味淋酒 薄饼:擀面杖 做法: a. 高汤面片: 高汤: 1. 去掉小鱼干的头和内脏,将胡萝卜 白萝卜 干香菇 牛蒡 芋头 油炸豆腐切片 2. 所有材料放进煮锅,再倒入水,料酒和味淋酒(料酒和味淋的分量大概是在锅上顺时针倒一圈) 3. 入味后加入酱油和生姜汁调味 面片: 1. 用小麦粉(可加入少量麦糠)和水糅合糅到耳垂的硬度,放在盘子盖上布置等待至少两个小时,要时间够了才有韧性 2.等面皮发酵后摊成薄皮,撕成小块放入沸腾的高汤中 b. 薄饼 1. 用小麦粉(可加入少量麦糠)和水糅合糅到耳垂的硬度,放在盘子盖上发酵(市子提及烤饼本应该要发酵一个晚上),发酵完后将面团切成三部分 2. 用擀面杖擀薄成面皮,然后放在预热好的钢铁上(类似烧烤炉)大火翻烤,等待整个面皮都鼓起来成仙贝状后开始翻面,翻面后气泡会消失,等待另一面也烤熟就变成印度烤饼啦,可以配咖喱什么的 高汤面片类似3rd dish中的冻萝卜煮但是更加方便 薄饼一直是每次吃咖喱的必备菜,就好像烤肉要包着生菜去吃。
• 7th dish 腌蕨菜 摘下来还没开花的蕨菜,直接使用的掸上炉灰,用开水泡一碗去掉苦涩味 用水桶套塑料袋,放入泡好的蕨菜,加入大量盐并使其均匀分布(必须在蕨菜上盖满厚厚的盐不然盐会化调) 腌制之后想要使用先拿出来用水冲洗一夜,去掉咸味后就焯水,可以浇上生姜烧酱汁食用,或者做炖菜,也可以用作味增汤配料 春篇 春天的菜式则较为普通 • 1st dish 野菜天妇罗 材料: 天妇罗液(面粉+水+吉士粉和成的面糊) 油锅 红伞叶 淴芽 荚果蕨 金漆叶 做法: 把红伞叶 淴芽 荚果蕨 金漆叶去根洗干净,捞出沥水后放进天妇罗液浸泡,热锅炸,沥干油就能吃啦 • 2nd dish 冬花味增酱 材料: 冬花 味增 糖 油 做法: 1. 冬花放入沸水锅煮熟,沥干后切成碎 2. 冬花碎放入大量味增,糖和小量油搅拌均匀 3. 可以配饭,或者加热水扮成味增汤 • 3rd dish 节节草 材料: 节节草根 酱油 味淋酒 做法: 1. 节节草根摘下叶鞘,放进沸水锅煮熟沥干后 2. 加入酱油和味淋酒(各一个汤勺)慢火煮干水分 • 4th dish 野蒜苗炒鲑鱼白菜花意粉 材料: 野生蒜苗 白菜花苞 鲑鱼 盐 意大利面 做法: 1. 把野生蒜苗 白菜花苞洗干净,用盐腌鲑鱼 2. 将鲑鱼在烧烤炉上烤熟后切成小块,同时煮意大利面(8-10分钟,意大利面要放进沸水) 3. 下油将蒜苗和蒜头炒热,加入鲑鱼块,一汤勺意大利面汤弄成酱料 4. 意大利粉沥干后一起炒,煮好后放上白菜花,搅上酱汁 • 5th dish 姜汁味卷心菜蛋糕 新鲜的卷心菜可以沾白苏油和橄榄油,再撒少许盐生吃 最外层的卷心菜比较硬,可以卷起来切成大条,沾上天妇罗液做干炸蔬菜 材料: 卷心菜 搅拌机 姜汁 做法: 1. 将卷心菜切碎再用搅拌机搅拌成泥,鸡蛋打成蛋液 2. 将适量面粉 砂糖 蛋液 色拉油 卷心菜搅拌成面糊,加入生姜汁调味 3. 倒模后入炉烤制 • 6th dish 土豆 新鲜土豆连皮煮熟后,剥掉皮撒盐也可以吃 土豆沙拉: 材料:土豆 水芹 葱末 油 盐 胡椒 做法: 1. 煮熟土豆剥皮切成小块放进盘子 2. 用葱末 油 盐 胡椒拌成调味汁后,倒入盘子,不断翻滚使其入味 3. 表面撒上水芹,也可以淋适量柠檬汁 Pain a La Pomme De Terre(土豆面包): 材料:面包胚 土豆 做法: 1. 将煮熟的土豆去皮,揉碎成土豆泥 2. 发酵好的面包胚(请看夏篇烤面包做法)里面放进土豆泥,入炉烤制 • 7th dish 洋葱 将洋葱浇上油烤好,撒上盐吃,也可以用整只洋葱熬汤 最后因为逃避和恐惧而躲回小森的市子 田间自给自足的一人生活 看似孤独但内心平淡的美好生活 终于与自己和解 再重新勇敢出发 现在放假三个月的生活与市子相似 大学过去一半却在渐渐害怕到时候毕业要做出回国还是留美的抉择 这个暑假明明有研究机会 却跑回国休息三个月 因为我怕一开始研究了以后就要走这条路了啊 就像市子说一种下温室就要安定下来了呢 需要安安静静想一下未来的自己要在哪里 要做些什么 想好了再出发
是一部看完可以会心一笑的电影,如果你也曾背井离乡的漂泊过。
市子折腾了六年时间,只是为了听从自己的心。
近两周的睡前,陆陆续续在B站看完了《小森林》的四季。
一开始的关注点都是在吃的。
原来核桃可以碾碎了煮饭,原来包菜可以用来做面包。
夏天的繁茂,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储备和春天的希望,看她一点点耕种,用自己的汗水收获一餐一饭的喜悦,本该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是妈妈没有原因的离开,自己对城市生活的逃避,奠定了她的生活有种忧伤、倔强又迷茫的基调。
总觉得她在和什么较着劲。
她虽然有猫,有朋友,有学弟,有邻居,但还是很孤独的样子。
看的时候心里不断在腹诽,这样的生活虽然很好,但是一个人一直这样下去,真的会心甘?
看到最后的春,当她眼神坚定地跳完一曲神舞。
我才释然了。
她还是决定离开。
而五年后,她又回来,这次不再有五年前的犹豫不决和迷惑不解。
用吉子的话说,她只是想给自己一个重回小森的理由。
她用五年时间做到了,不再有对未来的怀疑和离开城市的遗憾,而且不再是孤单一人。
原来也是个爱跟自己的心较劲的女孩子啊。
好多弹幕说,我想看看她老公长什么样子。
有弹幕回:老公并不是重点。
没错,市子是这样清楚自己喜欢吃什么,想要种什么,在哪里生活的人,怎么会选不到一个好人呢,主见虽然不是完全与生俱来,但是这部电影似乎就是想告诉我们,只要你是真的对生活留有疑问,那么只要你去找,总会找到答案,不管用多少时间。
在城市生活,不是为了繁华新奇;在村镇生活,不是为了轻松惬意,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选择,本质上都应该是源于真的喜欢,真的可以置身在一片土地每一天都努力地生长。
不要委屈那片你生活着的土地,如果选择了这里,就真的喜欢才能坚持下去,不管什么外界的因素,都不会让你再动摇。
似乎所有的折腾和较劲,无非都是为了看得更通透,而一旦看清楚,那些看似虚度的光阴也都有了意义。
当心中的想法越来越坚定,也就不会再觉得孤独了吧。
大多数人,二十多岁还在犹疑,也包括我自己。
害怕未来的到来,害怕自己无法掌控的一切。
可是就这样看一遍四季,静静地也懂了不能强求。
是哪个季节才结果,就不会提前;是哪个月份开花,就不会有偏移,万物都是这样静静走在自己的时间轨道里,安静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如果也能像看待植物一样看待自己,等着自己的花期和果实,那也是一种难得的心境了。
来外地生活的第三年,淡然许多,希望以后更加淡然的生活,静待终老。
电影根据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同名漫画改编,全片以大自然环绕的日本东北的山村为舞台,桥本饰演从都市回到乡村的主人公市子,描绘了在严酷大自然中过上自给自足生活的市子,为了每天获取食材不得不学习种田的故事。
该片花费一年时间在日本岩手的奥州巿拍摄,当地春夏秋冬的美景尽收眼底。
这是一部很不一样的电影,导演的表达方式也很新奇,我觉得这不失为一部上佳的打发时间的作品。
“小森是位于东北地区某个村庄中的小村落。
这里没有商铺,只是购买必需品的话,可以去公务所所在的村中心。
那里有农协开的小超市,还有几家商铺。
去程基本都是下坡路,自行车大概要半小时,不过回程应该要花多长时间呢?
冬天因为路面积雪只能步行去,不紧不慢的话要走上一个半小时吧。
不过,大多数居民都是去临镇的大型城外超市购物,我去那,来回要花上一天。
”上面这段话,是日本电影《小森林》开场主人公的一段独白,起初我以为只是一个寻常交代背景的开篇。
然而这部电影的夏、秋、冬、春四个段落,都是用这个独白做开篇。
最近网上流行一种说法,重要的事情要重复三遍。
这段话重复了四遍,显然是重要至极了。
我的理解是,家乡对主人公来说,离开是下坡路,很容易,但是回来就未必了。
日本饮食的“初心”《小森林》是由去年和今年上映的两部电影组成的,分别是“夏秋篇”和“冬春篇”,剧情一句话就能够概括:主人公市子独自生活在乡下,她生活的全部重心就是做饭。
剧情淡到了没有,简直就像是一档美食节目。
虽然看的时候津津有味,但说实话电影里的菜品真不是我的菜。
对于我这种粗鄙的肉食者来说,电影里的菜太寡淡,都是就地取材,简单烹饪。
什么萝卜面片汤配萝卜泡菜啊,三文鱼香葱菜花意面啊,读着这些菜名,嘴里就淡出鸟来。
还有用红米和菠菜做的圣诞蛋糕,这是什么黑暗料理啊。
有豆瓣网友不厌其烦地将电影里每一道菜的菜谱记录了下来。
我以为尽管肯定不怎么好吃,但无论是食材还是烹饪方式都绝对健康。
所以呢,对于想要减肥的朋友,这是一份不错的菜谱。
然而,当这种极简主义的饮食风格置身于川端康成所描绘的日本之美的包围中,就会带给你某种极致的生活韵味,用个恶心的词来形容就叫做岁月静好。
感觉在这种环境中你要烤个羊腿都是亵渎。
而且来说,虽然片子里的食谱并不局限于日本,但其所传达的精神,却是最日本不过了。
如今的日本料理,受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统治者影响很深,已经变得十分华丽了。
而最初却不是这样的。
这就要提到日本茶道第一宗师千利休了。
在千利休看来,所谓茶道,不过是一炉火煮一壶茶而已,这种“清净和寂”的思想,跟他的主公丰臣秀吉格格不入。
据说丰臣秀吉杀千利休,茶道思想的奢简对立是原因之一。
而千利休这种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料理,他最有名的创举之一,就是怀石料理。
所谓“怀石”,说的是古代日本僧人进行清修的时候,如果肚子饿了,就拿一块加热了的石头抱在怀里,以减轻饥饿感。
在千利休之前的茶会上,喝茶是次要的,大家聚起来饱餐一顿才是主要目的。
而千利休则主张茶会回归到品茶本身,而料理则是辅助,这就要求料理风格和千利休所主张的茶道文化一脉相承。
于是茶会的奢侈饭菜变得简单起来,所谓一汁三菜。
汁是大酱汤,三菜是凉拌野菜、炖菜和烤鱼,一小点儿米饭。
著名的怀石料理就此诞生。
追溯这种思想的产生,恐怕和日本封闭而又匮乏的环境不无关系。
如何在并不丰富的资源上,追求生活的意义和审美的境界,俭朴而专注可能是最好的回答。
于是在小森这样一个交通不便的小村落,对烹饪的专注和创新,就成了弥补食材匮乏,获得生活乐趣和意义的重要的路径,否则,就只好逃离了。
当“匠人”成为一种精神描述那些安于现状并专注于某一项事物的人,是日本文艺作品所热爱的题材,所以像《小森林》这样的作品并不少见。
这几年比较出名的文艺作品比如说《编舟记》、《哪啊哪啊神去村》,这两部作品都出自日本当红女作家三浦紫苑之手。
描述的都是主人公在某项事业中找到人生价值的故事。
《编舟记》是编字典,《哪啊哪啊神去村》是伐木。
想想就感觉又辛苦又乏味。
但这却为日本文化所推崇。
同样的道理,中国导演霍建起的那部《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大卖,正是因为影片所描述的把一生奉献给工作的乡村投递员形象戳中了日本观众的内心。
如今人们愿意将这种文化称作“匠人精神”,并赋予了具有这种品质的“德国制作”和“日本制造”某种神圣的光环,认为这背后是某种严谨而专注的国民品质在起作用。
其实如果探究匠人精神产生的原因,那并不完全是主观努力的结果,还有客观的环境因素,甚至可以说是被迫形成的文化。
学者辉格在谈到“匠人精神”的形成原因时认为,这种精神的产生和古代日本的社会流动性有关。
“古代日本贵族实力强大,等级森严,奈良时代虽一度模仿唐朝推行科举,但影响很小并很快荒废,百年内所取进士只有数十人。
没有科举系统或周期性王朝更替所创造的流动性,各阶层只能安于由出身所给定的职业身份,长此以往,各阶层和各行业便形成自己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个人在其中追求完善和提升。
”辉格进一步认为,匠人精神的一个要点是,少问“why”多问“how”,在追问链条上别走太远,及早接受某些使命为自己“分内”之事并努力将它做好,不花太多功夫去回答一连串追问以构建一套哲学说辞来合理化自己所遵循的道路。
奉行这样一种生活和工作态度的民族,比较容易在上层价值取向被完全替换之后,迅速为自己重新找到“分内使命”,并以同样的专业精神去加以执行。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能够在明治维新之后成功地走向现代化(资本主义化),这是当时非西方国家中唯一的一个例子。
日本作家橘玲在他的著作《括号里的日本人》中给出了类似的答案。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成立背后,一定隐藏着新教伦理的支撑。
而日本并不具有这样的宗教基础,于是日本学者认为,一定是某种日本本土文化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由此而被“发现”的是江户时代的禅僧铃木正三。
橘玲在书中引用了一段故事:有一天,一个信仰深厚的农夫向铃木正三说道:“农活太忙了,没有时间学习佛教。
如果因这样一件无益的事而在来世受到惩罚,那就太遗憾了。
”铃木回答道:“农业则(即)佛行也。
”日本学者山本七平和小室直树都认为,在日本,这种全心全意地工作本身就是成佛之道的“勤劳哲学”,诞生了资本主义的劳动伦理。
这就是“匠人精神”或者说“勤劳哲学”产生的土壤。
在阶层固化的时代里,在资源贫瘠的环境中,这种精神能够带给人以慰藉,让人能够安于无可改变的现状,并在工作中获得某种神圣感。
无论在过去森严的日本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讲究论资排辈的日本企业,这种文化都是和社会环境相契合的。
用本尼迪克特的话来说就是“各得其所”。
直到遇上经济萧条。
回乡下来如果说勤劳哲学的诞生是环境使然不得不如此的话,那么现在这种生活方式遭受挑战也和环境有关。
长达20年的经济不景气再碰上世界性的经济下行,日本企业那种终身制和年功制正在受到动摇。
效益不好,裁员就势在必行,终身制不复存在,而年功制又让年轻一代不能凭实力而只能熬资历升迁,于是就面临着还未升上去就被解雇的风险。
在这样的局面下,寻求安全感的逃离就成了一种选择。
《小森林》的主人公市子正是不适应喧嚣的城市而选择了返回家乡。
这里面有工作的原因,当然也有情感的原因。
可能更典型的人物是电影中的一位男配角悠太,在这部如同美食纪录片的电影里,悠太的台词少有地提供了价值观。
当悠太和市子在一起做工,市子问悠太为什么从城市回到了乡村来?
悠太开着小货车,不经意间地回答说:“我不想过那种被别人杀了,然后吐糟杀人方式的人生”。
字面上的意思应该是悠太不想过那种任人剥削却又无力夺回自我而只能吐槽的人生。
在日本留学的网友苏白觉得这句话翻译的不精确,在他看来,悠太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明明别人把食物帮你做好了,放在那里,还要去吐糟一下别人哪里做得不好。
我不想过这种的人生。
”按这个字面理解的话,悠太不想过那种只能依赖他人而活的人生。
我想这个心理困境就不仅仅属于日本人了,它可能是所有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所面临的。
和过去生活在自给自足社会中的人们相比,我们的生活水平远远超过他们,但我们却发现自己失去了自给自足的能力。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到了我们单独一个人什么也做不了的地步。
用橘玲的话说,人们因无能为力而变得富裕起来。
这时候,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就变得充满吸引力。
橘玲是这样解读的:分工越发展,经济越发达,人们就越不安,社会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不稳定。
每个个人一无所能是社会走向富裕的条件,如果这么思考的话,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安定与成长是无法共存的。
我们之所以为自然风光以及田园生活所吸引,是因为我们想通过自己的手获得一切,而这些是我们得以“生存下去的必需品”。
这在心理上给我们以极大的安心。
所以无论对悠太那句话做怎样的解读,都可以从某个角度窥探到人们渴望回到家乡的心理皈依。
在影片中,悠太和同村的女孩结了婚,在小森扎下根来。
而主人公市子,在经历了乡下的春夏秋冬之后,又返回了城市。
到城里去《小森林》电影里有一个神人,就是市子的妈妈。
市子的厨艺基本上就是妈妈一手交出来的,但她自己做又往往学不会“妈妈的味道”。
妈妈只出现在市子的回忆里,因为市子小时候突然有一天,妈妈离家出走了。
没有说为什么,但感觉她厌倦了乡下的生活。
最终,市子也离开了小森,她的理由是,如果因为无处可去会留在家乡,这是对家乡的不尊重。
实际上在这些日本文艺作品中,都隐藏着逃离的命题,虽然大声疾呼留下的意义,却又面对逃离无能为力。
虽然作品的最后都留下一个回归的结尾,但我们都清楚,那不过是某种自我安慰。
影片的结尾,5年之后,市子再次回到小森参加“春收节”,地址是小森学校旧址,这个情节暗示了一件事,由于太多的年轻人出走城市,学校已经招不上学生而无以为继了。
纵观整部电影我们也会发现,除了主人公和她的两个朋友,整个村庄是一个银发部落。
而日本的现实也是如此,从事农业的人口,也基本上老龄化了。
和城市的喧嚣、压力、竞争、污染相比,乡村总是带给我们宁静、祥和、安全、美丽的感觉,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尤其如此。
然而这样的观念却又掩盖了城市的机会、便利、资本与文化的集中,同时恐怕也忘却了乡村的贫瘠、不便与艰辛。
就像橘玲说的那样:然而,现实情况是,“环保的生活”是以高度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得以形成的。
任何人如果想取消分工,那人类只能回到狩猎采集的旧石器时代了。
未来的选择日本社会总会让我们看到自己未来的样子,或者其实现在就已经开始了。
年轻人的逃离和乡村的凋敝正在瓦解故乡这个“血缘之家”,而经济的不景气又让以公司为家的日本人面临失去这个“社会之家”,日本正在成为一个“无缘的社会”。
我们也正在或是即将经历同样的困境——经济的下行、人口的老龄化、乡村的凋敝。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市子们还有一个小森可以回去。
也就是说,虽然城市和乡村构成了一对困难的选项,但毕竟还有选择。
而我们当失去家乡之后,可能就很难再回去了,因为制度没有容留一栋房子和一片地永远在那里等待我们。
一个富足而老的国家正在成为前车之鉴,而我们这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对于无缘的社会,橘玲说,这就是日本人的命运,说不清是好还是坏。
1市子昨天和纪子吵架了。
然后两个人做印度咖喱饭,再加上烤脆饼,居然和好了。
我觉得美食这种东西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就像动物世界里的动物一样,整个电影他的出发点就是在寻找妈妈的味道,妈妈当年做的很多东西在他脑子里都有回忆,所以他使劲的想去追逐这种东西。
妈妈给我们留下了最好的回忆,我现在缺乏的就是妈妈在身边,做各种好吃的让我享受。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到超市里买一大堆东西,然后再装在冰箱里,太无聊了。
妈妈很爱看书,但是却不允许我动她的书,就说要看的书自己去买去。
后来干脆把书全部卖给了旧书店,其实根本不是为了缺钱,还送了好多本给佑太呢。
然后还在我面前夸他爱看书,连我平时对书不感兴趣的人都在翻百科全书。
很喜欢他们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两手合十,然后说一声:开动了,然后非常自然的发出嗯嗯的声音。
人生的享受,就在这两个拟音词中。
这个人世间最绝美的地方,就在岩手县的奥州市。
52分钟说,这里的人都非常勤奋,农协和农改所的人会为了村中的利益而一起讨论。
利用斜坡地增加小森的收入。
老人们回忆过去,这里哪有稻田啊,都是森林,那时候也没有巨伐木机,所以就是自己一棵一棵地砍。
太不容易了。
自打有了电锯,伐木就跟切豆腐似的。
这里都是小石子山,那时候偶尔发现田里的大石头,就要把它扛出去。
耕地用马也用牛,后来才有了拖拉机的。
这都是拓荒的人才知道的事儿。
2电影其实是从圣诞节蛋糕开始的。
妈妈过去的一个可能的情人是个老外,跑到家中来就能不断地吐乒乓球,吸引了我的注意和好感。
那天是我们一起欣赏妈妈的圣诞节,蛋糕是一个白色的长方体,但是切开之后却分成了绿色和红色,那是圣诞节的颜色。
黑糯米酒。
每年都会种不少黑米,拿它们做酒也是很稠的,酒也是深黑色的,很甜的。
加上水,沙糖油小麦粉,还有泡打粉制成蛋糕糊糊后,会变成非常漂亮的紫色。
红稻伏倒,收割起来非常麻烦。
我就一直注视着这种紫红色。
心里想,我怎么就从来没有关注过这种漂亮的糯米血红色。
紫色和黄色搭配起来非常好看,所以又做了一份蒸南瓜的糊糊。
两种各占一半,只倒到框格模具里的八成就可以了。
当然外面还要包一层纸。
烤好后立即将膨胀的表面向下,这样就是平滑的了,再将蛋糕打横,颜色就变成纵向的了。
用奶油装饰起来。
她说这颜色不是圣诞节的,所以是忘年茶会,不是圣诞茶会。
真佩服导演,介绍的两种双色蛋糕。
既不重复,还留有悬念。
这和糯米团子一样,也牵出了很多回忆,当然最好吃的就是纳豆团子。
我在冬天的时候还做,但是要用山东的模具,同时里面会放甜咸两种味道。
而这里讲的先是10年前他们在学校里面做,那么孩子们还会疯跑着去找纳豆,那是三天前用稻草扎起来长菌类的。
然后再把糯米放到石臼里,千锤万打。
那种味道,市子认为是排第一的。
好味道,总与记忆有关。
下雪之后更像是岩手县了,这个漫画作者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
邮递员来送信就显得更珍贵了,还看到了家里的冻萝卜,像一丝丝束绢一样。
我们看到了做的过程,在竹匾里放着八九个段好的青白萝卜,然后就把它们削成片。
旁边放着五六个水桶,不知道为什么。
看到最后才知道是把穿好的萝卜拿出去的工具。
在下雪天后,一出去就会被冻住。
看起来特别像中国的檀板,唱南派戏剧,现在还用。
看起来像白玉一般,能保存一年呢。
邮递员说煮熟再晾晒更好吃。
吃的时候用水泡开,加上用米汤水的鱼更加入味。
加上时蔬以后,根本就是在祈祷春天的菜。
秋天的时候也是这么晒柿子,像小灯笼一样真美啊,冬天时候就当茶点了。
切成细丝加上凉拌萝卜丝,从颜色到味道都很棒。
这个就是东北人一物多吃的办法,就是为了打发时间的。
而且也能节约账单。
突然回忆起了城里的生活,想到了和自己一起在超市打工的帅小伙。
在老家的米饭上做出日式的饭团,涂上味增烤一烤。
当场腌制的小红萝卜。
妈妈独家的煎蛋卷,我们叫 Omelette.秘诀是加蜂蜜。
献爱给小伙子,小伙子却没有第2次理了。
小时候学校里把她喊成野猴子。
和好朋友一起吃烤红薯,里面有黄的有红的。
我上一次吃还是在杭州西湖畔的。
记得还有青梅和塘栖镇的小萝卜。
最后又来到煎红豆饼或者红豆包,那也是冬天的美味啊。
关键人家的红豆是自己种出来,初夏播种完以后就任其自己生长,连绵阴雨的年份就不种了。
秋天忍不住吃未成熟的红豆,那是淡紫色的鲜嫩红豆,她忍不住就吃上几颗。
像宝石一样真美啊,隐约的还有红豆香气。
红豆也能当煮汤的配料把带些许甜味的面粉混入马芬蛋糕一起烤,然后热香四溢,或者是将半熟的红豆直接熬煮冰镇吃。
秋天如果摘的晚了,红豆就长芽了。
秋天摘后是要晒后把它打出来的,把豆子放在阳光下晒,正好一个月。
香味更加浓郁。
入冬后把坏豆子挑出来,放入瓶子保存。
挑出特别大颗的留种子。
揪面片放到汤锅,有一股冬天的香味,我最喜欢那种不规则的形状了。
残血后肚子咕咕叫的时候,吃起来最香。
3去除小鱼干的头和内脏,胡萝卜,牛蒡,香菇,芋头,油炸豆腐切片。
锅中分别倒入水,料酒,回来再加入酱油,放到锅里煮。
说到和吉子吵架了,在后雪中行走的时候,看到脚印都知道那是兔子。
想想自己没有好好对待生活。
回家的时候看到吉子已经在门口等了,带来了黄咖喱,用做饭来和解吧。
印度烤薄饼会在烤炉上慢慢膨胀,变得像气球一样,让他们像孩子一样兴奋不已。
再加上咖喱鸡真是棒极了。
第2天再用更入味的汤汁,煮面片。
第7道菜拿出了一只宝贝的腌菜。
这就是农村人过冬的感觉呢。
字面意义上的过冬。
吃蕨菜要先掸上炉灰,这是为了去涩,用开水浸泡一晚。
再放上满满的盐。
去掉咸味后焯水食用。
浇上生姜浇酱汁更加美味,也可以做炖菜或者用味增的调料,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蕨菜。
最后是小森山中的赞歌,第55分钟。
一天晚上看上一个季节,四天便把两部电影看完了,电影的故事既简单又相似,每一个季节都由几顿女主角所做的佳肴组成,如同一首首小诗,看起来很治愈。
然而在看似松散的叙事背后,却展现了女主角的成长。
女主角曾经从小森林里走到大城市,由于逃避外界社会,又独自回到了小森林,过起了田园生活,然而她在一次次田间劳动和做菜时,她依旧难以获得心灵的平静,因为她并不是爱家乡才回到小森林,而是因为逃避,于是她再次选择到外面去,去战胜心魔,结尾她再次回到小森林,很显然,她已经战胜了内心的纠结。
如果搁在一年前,这样的电影顶多被我当做美食片,女主角的纠结也会被我认为是故弄玄虚。
可是当你走进社会,体会到“很多人都过着被别人杀了,还在吐槽杀人方式的人生”时,你会对电影里的生活产生向往,但是绝大多数人不会因此真的去到农村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一个现代人始终要过着被越来越多的事物所左右,被这个社会吞没的麻木生活。
不过,我依然喜欢这部电影,喜欢那种从一至终的纯粹,从种下种子到端上桌子的佳肴,与大自然打交道是痛快的,它不会欺骗你,唯一的规则就是努力会有收获。
可正如我上面所言,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在不断地偏离它最初的目的,当你突然停下手头的工作时,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这是我最为害怕的状态,如同芦苇一样,风往哪里刮,就往哪里倒,可我们很少去问为什么,即使问了,也得不到解答。
没有成就感让日子过得乏味,整个人都变得缺乏生气,沦为混日子也是难免的事。
不过我们的生活不是只有这些,像女主角那样让自己不再纠结,获得内心的平静,让自己控制一会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知道自己能做很多,赋予生活一些纯粹的意义,也许是做一顿好吃的晚餐,拍一张好看的照片,写一篇有生趣的文字,不为别的,心情自然就好了起来。
小森林冬季食谱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509825664/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因为熬八宝粥,在熬之前,抓了一小把材料铺在闲置的花盆里,几日后居然发了芽。
时值五六月,正是南方雨水充裕的时节,阳台是向阳方向,沐浴阳光雨露,豆芽长势出奇地好。
我萌生起照料它们的念头,铺土定植,拉杆搭架,施肥除杂,一个月后,豆叶茂盛,开出的豆花开始结成豆荚,藤枝已经顺着架杆,朝着阳光和向上的方向顺势缠绕在我阳台的防盗网上。
再过些时日,豆荚颜色由绿转棕黑,长得快的一批豆荚,终于可以收获了,小心翼翼嘣开晒干了的豆荚,小小的绿豆,结实地躺在豆荚窝里,是绿豆。
回头算一下时日,无心插柳柳成荫,才不过两个月。
我摘回些豆叶,去叶脉梗洗净,下滚水煮透,淋上备好的花生油蒜蓉与生抽,搅拌均匀,啊,是童年妈妈做的夏日消暑下饭菜的味道,比番薯叶还要好吃。
终于亲自体会了一次种菜的历程,原是像养了个孩子,天天看着,也天天瞧不腻,又烦得很,觉得日子慢,偏总还是有期盼。
电话里与母亲说起,母亲答:岂止,我养你的时候,比这个更甚百倍。
不外乎人有温度有性情,人人不同而时时在“看不腻”与“烦得很”当中、在“日子慢”与“有期盼”中间起承转合,千回万转,难得修到你随你的,我随我的,我随你随你的,你也随我随我的,竟也是各自无事又相安了。
但过了此番种植收获,心念念想,想必植物也还是有温度有性情的,否则是不会从中得到一些除了果实之外的其他东西。
比如在对的时节万物茁壮生长。
比如在日日夜夜对着摇曳的枝叶,忽然想去慢慢了解它,也去慢慢了解你自己。
比如在人生的前方满怀虔诚地一次次探索,从中寻找到的传承的味道。
也在岁岁轮回的枯萎与繁荣中,化解自己苦痛的压抑的辛酸的快乐愉悦的重量。
《小森林•冬春篇》,年轻的市子因为在都市里“没法跟人好好相处”回到乡下生活,独自住在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劈柴烧水,烤火做饭,种菜除草。
大多数时候,她是一个人在为一顿顿饭菜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天才刚结束,就开始着手种植储存下一年冬天的食物。
一个人铲雪开路,一个人田里劳作,一个人做冻萝卜,一个人上山采野菜,回来一个人洗净炸熟了一个人吃,有时请了吉子或佑太一起品尝,开吃前虔诚地对着食物说一句“我开动啦”再开吃,似是对自己说,又似对食物说,又或许,倒不如说是对一种生活说。
日本式的礼仪繁琐但仍精致传承,影片里孩子们在雪地埋下纳豆,临走前对纳豆说了句“希望你变得好吃”“希望你变得好吃来报答我们”,“多多关照”之类话语随时可听见,单单就此一方面来讲,难以否认,那是个礼仪之邦。
在真正付诸行动后对食物说起感恩话语来,真是一件有底气又圆满的事情。
我喜欢电影里的旁白,因为市子独自生活,许多事情原委交由旁白来处理,近似一种内心的对话,这种对话又因为配了记忆里与母亲与他人的相处的画面,交代出回乡生活的缘由,交代出在各种食色性味蕾中关于母亲的片段,我想起李安《饮食男女》,在一道道家常菜中搭建起亲情的桥梁,搭上现状的独处与所谓“努力”的生活,似有一种寻找的意味,一种磨合的意味,一种挣扎又面对的意味。
人们终此一生,在面对未知的方向,不管自知或者不自知,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寻找与想象。
母亲时而来信,信中照常说着大段大段的道理,而至于她自己,身在何处,与何人处,也并不描述——大抵,母亲在茫茫人生旅涯中,也曾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也仍在阳光大道上无着落地找寻山谷里春天的野百合。
道理是经历过后的风湿病,隐蔽而真实,缓慢又长久远,想象是从未发生的找寻同期盼,是人在描述自己风湿病,叮嘱年轻人避免而年轻人因未曾到达的不以为意。
年纪轻轻,天大的事一觉醒来新陈代谢也早已更新完毕,哪里感觉到能受伤呢?
市子用食物的方式企图找到与母亲心灵的沟通,中间也只是说,都满了二十岁,也没有得到母亲所说的等她满二十岁就告诉她关于做出松软的土豆泥烤面包的食材与用量的秘诀。
没告诉她,或许因为,一个人的成长该由她自己亲自去感悟。
有个片段中,市子在田间除杂草,有那么一会儿,她伸出手臂,想象从自己身体里长出植物,生根发芽。
是的,你知道,人在大段大段独处的时间里,必定会有许多想象的情节出现,想象完美回击白日里尖酸数落自己的路人,想象成功要到了地铁上常遇到的心仪女生的号码,想象把所有不如意的过去好好重新来一遍——在想象中剔除了过去曾挣扎过也逃离过的怯懦,精美地在脑海中演绎一遍,清醒过来面对现实,又不置可否。
到底是没法好好下定决心去解决一段过去啊。
才有吉子与她吵架,“明明什么都不知道,你一直好像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其实只会说些漂亮话。
你有好好同他人相处么,你有资格说这些么?
”也才有佑太一边深一步浅一步走在雪地里,一边跟她说,“我一直很佩服你独自一个人,却努力地生活,但其实总让人感觉是,对最重要的事情你总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自我欺骗,却用‘努力’这块幌子在遮掩着一切。
你难道不是在逃避吗?
”无一例外,无言以对。
因为不接受,不面对,不解决,所以才不会有释怀,不会有改变,不会打开崭新的另一个篇章,当然也不会有对即时当下完满不完满的坦然的享受。
春、夏、秋、冬一整年,一整年的日子将要周而复始,除了种植与收获食物,是真的,也该有其他一些什么东西的收获,哪怕了解自己一点点,然后去解决自己。
一旦有什么东西在心里“噗通”这么一下,掉了,通了,下个决心,也不再是“不知如何是好”会时时刻刻弥漫在无边无际怅惘中的境地。
会期待看到市子做出的决定会收获怎样的结果。
隆冬快要落幕的暴风雪日子里,又收到母亲的来信。
信上她说了这样的话:在某个地方摔倒时每次回头看之前的自己发现每次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尽管一直很努力,却总在同一个地方画圆圈徘徊到最后不过是回到了原点很让人失落但是每次,积累下了经验所以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再叫原点那么,不应该叫“圆圈”而应该是“螺旋”从某一个角度看仿佛是在同一个地方兜转,其实多少会偏离上一点或下一点如果是那样也还好,也许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每次却又不同或上或下或横着延展出去我画的圆每次在不断变大,所以螺旋每次也在不断变大想到这里,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再努力一把那个时候,市子已经决定不再为下一年冬天的食材而种植土豆。
五年后重逢,生儿育女,经营生活,也是丰收。
回头讲起过去,到底人生是需要那么一次心灵的独白与找寻。
像母亲过去曾对她讲一句,“自己要看的书,就自己去找”。
你就去找,找自己的种子,去播种。
看完小森林之后,我跑到日本乡村去生活了一段时间,发现《小森林》里面的故事不是虚构的.而是完全写实的!这就是我在日本乡村里发现的一个生活方式几乎一摸一样的女生:在山里娶一个日本老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_腾讯视频如果对于日本真实的乡村生活感兴趣的话,我拍了更多当地人的介绍,也可以了解一下: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V411C7hY/
收藏进List许久,昨天阴冷而雪花未能如期而至,下午就看了,中途还因为周五晚熬夜睡了会儿。
看评分是过誉的,只因为每个文青都向往这种生活,并不意味着电影有那么大突破。
不信你换个故事主角看看,村里的欧巴家试试?
这样的电影看的多了就会对比,写评论又想起了Another Year,相比这部里的背景配独白,Another Year无疑是更好的电影,让角色在故事里表达而不是导演直接说话....当然这部景色很美,器物很美,房子很温馨,食物我倒觉得好看多过好吃(卷心菜姜汁蛋糕Seriously?
)同意主角的那句,不能因为受不了工作的蹉跎而躲到乡下并居住下去,那样是对小森的不尊重,而电影并没有给出5年后故事这样的由头,that's the whole point I want to watch ironically.会去找找夏秋篇看看,并不因为电影,而是想嗅一嗅美好的事物和心情。
故事里唯一有触动点的是同村青年的那句“市子,你这样子一个人生活,难道不只是为了看起来很努力么,what are you dodging?” 是个好问题,电影没有真的展开,而身为观众的我们需要解答,能且只能自己去解答。
综合优缺点,这是部6/10分的电影,冬天你feel cold inside的话,这是一碗暖胃的鸡汤,但也就是一顿饭的暖而已。
不好吃了!什么都炸。而且女主角看久了好难受,长得也太寡淡愁苦了!但隐隐感觉是内谁的菜诶
个人超爱的一部美食电影
回避各种现实冲突,基本上就是讲吃和如何为吃做准备。如果这样也能叫【剧情片】的话,对那些精益求精、为构思情节呕心沥血的编剧来说何来公平可言?作为纪录片ok,作为剧情电影一星都嫌多。我看过的故事不是这么讲的...
谁冬篇结尾在照镜子。
不敢简单。
从种出来的食材,到加工完成的美食,是一个充满控制力的过程,就像我们生活想去掌控的那部分。
还是更想看拜托冰箱
恬静不代表一定会被治愈· 多了就乏味枯燥了·
美食vlog做成电影没必要,看来玩豆瓣的还是城里人多。
饭间剧。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泥土里刨出来的果实块茎枝叶,粗糙乏味,但有人可以把它们烹饪出精美的佳肴,全靠一双手,栽培浇灌,自添油盐。哪怕吃的是土,也能有滋有味地看雪赏花。
土豆发的芽,是有毒的吧。要不放我上司茶水里吧。
比夏秋加入了太多人文的东西在里面,于是像发现新大陆般的看到了松冈茉优,由于眼神从桥本爱身上移开不少,所以发现了一直在脑补的不能上网的隐居生活,即使知道实际情况,但片中农村的生活简直太羡慕。更是成功传递出了“人生价值不光是只能在城市里才能实现,农民这份职业并不比任何差”这种价值观。
美食美人美景,这种生活,父辈本就如此,只是如今已经因都市化进程被人们遗忘了而已,必须要坐等蓝光之后重刷,恬静美好。★★★
小森真是漂亮啊。菜虽然不会做,然而看着也赏心悦目。只是这样忽然转折的结尾,真是无法说服啊。既是在重要的问题前躲避的性格,这样一年的生活过后,自然会发现自己的内心,逐渐成熟,然而剧中的姑娘竟然一定要再到城市中去生活几年才回来……然而电影中忽然跳过的五年,这种拍摄手法仍然是逃避啊。
你们城里人真会拿我们乡下来玩。看时仿佛能见一只大手在挥舞,并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唤,文艺青年,上山下乡,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寻找灵魂,寻找自我,远离生活的喧嚣,不要当高度资本主义化的森女,要当返璞归真的村妇!不过话说回来,桥本爱在这里真好看,一种淡漠的好看。
除了14类美食做法,还加入了更多剧情,比[夏秋篇]更有看头,对独自一人干农活的艰辛也作了不少描写,真实可亲。冬末春初的静谧祥和之景总让我有强烈的带入感,真想飞入荧幕中帮桥本爱分担体力工作。"所有的事,都是要看好时机的啊""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或上或下略有不同"。(8.5/10)
有种端出高档餐厅摆盘的菜却硬说是乡村风的小资感
小清新~挺特别的“美食节目”
依旧是好看的食谱,轻松而淡然的小清新,毫不真实的表演性朴素,但尽管如此,表演出的朴素还是好看。
希望北欧那些无聊到爆的直播也出电影版,一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