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忍受1小時28分,去看一部,沒有對白,沒有美女,沒有场面……云淡风轻電影。
你大概率,也就能忍受,平淡,孤獨,蒼白……人生。
细细品味,一個人的生活,不也就是如此:——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平凡過完。
#輪迴“不要哭,我最親愛的人,我最好的玩伴。
時空是個圓圈,執行或是轉彎。
我們最終,都會相見。
”————趙雷《我記得》生命,就是一次次的輪迴,一次次的起死回生。
#《Le Quattro Volte》2010年意大利電影《Le Quattro Volte》,由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諾执导。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无对白的叙述方式,探索了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四个阶段。
《Le Quattro Volte》意为“四次”,电影通过四个相互联系的章节,展示了意大利南部分一个小山村的生命循环:——老人的生命、山羊的生命、树的生命,以及炭的生命。
每个阶段都象征着,生命的不同形态和转换:人类:影片开始于,一个老牧羊人的生活,他每天进行着,简单的日常活动,展现了人类生命的脆弱,和最终的消逝。
动物:老牧羊人的,一只小山羊的诞生和成长,象征着新的生命,和继续的自然循环。
植物:一棵树的成长,和最终被砍倒,暗示了生命的,再次转变和轮回。
矿物:树木被制成木炭,完成了生命循环,最终阶段,展示了物质形态的转变和再生。
通过这些章节,电影表现了人类、动物、植物和矿物的循环过程,传达了关于生命、自然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电影以其静谧和冥想的方式,邀请观众去思考生命的连续性,和相互关联性,强调了所有生命形式,内在联系和共存关系。
影片没有使用对话或旁白,完全依靠视觉,自然音效来叙述故事,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体验,激发观众对生命,自然的深层反思。
四次 (2010)8.22010 / 意大利 德国 瑞士 / 剧情 /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 Giuseppe Fuda Bruno Timpano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Michelangelo Frammartino)执导的电影《四次》或者《灵魂的四段旅程》很特别,没有一句人物对白,静默的长镜头叙事,是一种如天观世的观察视角,记录并试图叙述牧羊人,羊,冷杉树和矿物之间的联系。
牧羊人这一部分从叙事意义上说最饱满。
独居的牧羊老人日复一日带着牧羊狗上山放牧。
每天一早他给羊挤奶,用羊奶去教堂换一份炭烣“药”,晚上睡前将炭烣“药”兑水喝下再入睡。
有一天“药”不慎遗失,发现时已是深夜,教堂又无人应答,他失去了“救命稻草”,生命也很快走到了尽头。
接下来8分多钟的一个长镜头很精彩,呈现了牧羊人与朝夕相处的狗狗间微妙又亲爱的联系。
往日这个时间点牧羊人早出门了,狗狗察觉到了不对劲,它对着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不停的犬吠,被赶走又跑回来,着急地如热锅上的蚂蚁,却无人警觉。
它急中生智叼走了车胎下防止车辆滑坡的石头(这块石头正是牧羊人捡来压牡蛎盆的),车辆溜坡撞向羊圈门,羊群四散,闯进牧羊人的厨房或卧室,嗷嗷待哺。
可惜动物不会说话,牧羊人永远地安息了。
8分多钟的长镜头里狗狗的表现堪称完美,既令人感动又把那种无助的焦躁传递给了观众。
这一部分的精彩之处正是记录与叙事兼备,纯粹的观察视角,拍摄过程中发现、呈现的东西又饱含戏剧张力。
其余三部分更多是平淡的记录,叙事功能欠缺,这就是整部电影的“拧巴之处”,即“叙事的企图心”,它试图在记录性事物上寻找一种“存在”,一种“有”,这种“存在”或“有”是一开始就有的预设性结论,结果只能不伦不类,不自然。
比如从迷失的羊到树木的切转是牵强的。
如果导演试图寻找人、动物、植物和矿物间的联系,牧羊人兑水喝的“药”,(本人的理解)不是因为它是木头的灰烬,而是因为这份“灵丹妙药”来自于教堂。
所以我很想问弗兰马汀诺导演,为何把这个作品做成剧情片,而不直接是纪录片?
当然拍摄前就有预设性结论是不能称为纪录片的,拍摄即是发现。
最好的例证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伍》,纯粹记录自然、生活的五个片段,没有对白,没有预设,没有驾驭,是诗意的自然气息和律动。
“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这样的作品能让人忘掉“社会性的我”,唤醒内心“自然的真我”。
老人、狗、羊群、村落,简单的四元素延续着老人普通而平淡的日子。
日复一日的重复,平衡而有序。
仿佛在这个偏远而人烟稀少的小村落里,不会再有任何意外。
人与动物与自然,各有各的生存法则,都在属于自己的时空中继续再继续。
一块不起眼的石头打破了平衡。
电影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看似多余被老头丢下不起眼的石头,被士兵捡了去,再然后,一个小男孩为了躲避一条狗的吠叫,随手那么一指。
车滑下来了,羊群放出来了,狗跑了。
这个普通的桥段在其他影片中可能并不起眼,但在这个播放了四十分钟却没有一句对白的电影中却显得如此的设计巧妙。
平衡和有序也不过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无论你怎么的墨守陈规,生活总是会给你一些意外,未必是惊喜,未必是惊吓,但一定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
随后,有人离世,小羊出生进一步印证了关于生命轮回的命题。
生命如画圆,从一个点开始,中间不论你走了多远,也不管你画的够不够圆,最后得以另一个点处结束。
人离开了,小羊出生了。
整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停止运转,生命一样的开始、结束。
小羊和老头一样重复着作为羊的生活。
然后这种平衡又一次被打破,小羊离开了羊群,走入了森林中。
夜幕再一次的降临,如同老头闭了四次眼睛一般,随后我们不知道小羊的命运如何,是逃离还是解脱,是在森林中饿死或是继续更好的生活。
冬天来了,春天又来了,四季遵循着固有的自然规律按部就班的来着。
影片进行到一个小时,这种四季的平衡又一次被打破。
人,更多的人。
抬着砍伐的树木,,在人们的欢呼中,这棵走过春夏秋冬的树完成了它的使命。
树的生命到此本该结束,可当地人用它烧成了炭,那围起来的高高的烧痰的窑像极了坟墓,只是这埋葬的可以是一切生命。
当工人用一铲子铲子的土盖到窑上时,尘归尘,土归土,生命的终结也无外乎如此了。
但影片让最后这棵树完成了另一次转化,它成了炭,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炭最后又被送到村庄里的各个村民家中,生命在这里仿佛又完成了一种循环。
从人到动物到植物再到没有生命的矿物,达尔文的自然规则在从高等到低等。
神说众生平等大概正是如此,人的离世,动物的出生,再到树的转化。
影片的最后又回到开头的那个场景,那条通往村庄的路继续延续人类的文明,可路边住的老人不在了,养羊的地方已经成了草地。
整部电影时间、地点不详,人物不详,甚至连一句对白都没有,从主流电影的观赏角度看,算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闷片。
可看完整部电影,你不得不相信,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
老人、山羊、大树乃至到最后的炭,生命便在这四种物质形态中转换、反复。
生死之间如若只是时间万物的存在形式,那么我们便很好理解故事中关于这四者之间的联系。
此片没有完整的叙事情节,也没有以往电影的各种戏剧冲突,有的只是静静的描述,以纪录片般的方式中立的讲诉老人、山羊、树的生死轮回。
当你静下心来观赏之后,你得到的不仅仅是对一段电影的感官,更多的是对生命轮回的敬仰以及对生命本质的尊重。
Directed by Michelangelo Frammartino and filmed in his hometown in southern Italy, Le Quattro Volte (2010) presents a med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cyclical nature of life. With a runtime of 88 minutes and devoid of dialogue, the film seamlessly merges the sounds of humans and animals into the broader soundscape of nature, illustra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human to animal, to plant, and finally to inanimate charcoal.The film’s perspective is innovative, employing experimental cinematography and conceptual boldness. By minimizing dialogue, blending human and natural sounds, and utilizing distant camera angles that strip humans of their subjectivity, Frammartino presents all forms of life—the elderly man, the goat, the pine tree, the charcoal, and even the smoke rising from the burnt wood—with equal weight. This four-stage structure is remarkably comprehensive, encapsulating intelligence, degrees of vitality,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birth to death. While offering a fresh perspective on life, the film also captures the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of an Italian village of its time, creating an atmosphere that is tranquil yet melancholic, silent yet profoundly moving.After reading Laura McMahon’s critique, Animal Agency in Le Quattro Volte, I developed new reflections on the film.McMahon states, “If I film from one metre off the ground, I’m taking a viewpoint which is no longer human but mechanical—the viewpoint of the camera. It’s like trying to see the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someone who is not capable of making distinctions, of discriminating between things—who can’t therefore establish hierarchies.” I agree that this cinematographic approach is a compelling and effective means of decentering the human perspective. However, the existence of the camera itself is inherently anthropocentric—created for human use, controlled by human hands, and serving human purposes, whether as a tool for commemoration or artistic expression. Animals do not share this need; a goat cannot operate a camera. While we may strive to overcome ingrained hierarchies, certain barriers remain inevitable, shaped by a fundamentally subjective framework. Yet, should these barriers be deemed unbreakable? This question reminds me of interspecies interactions such as pharmaceuticals derived from animals, genetic exchanges within food chains, and even the concept of the cyborg—beings that merge organic and biomechatronic components. Perhaps, as Natasha Myers’ suggestion “Dilate Your Morphological Imaginary", we should expand our sensory perception, attempting to embody other life forms—to become, for instance, a blade of grass and experience the world through its form.McMahon also observes, “This effect of auditory merger is suggested further when the goatherd starts wearing a bell like the goats; during these sequences, human movement sounds like animal movement.” While I find this moment to be a wise artistic choice, it reads more as performance art than a genuine act of transformation. Beyond our analytical lens, such an action would have little practical impact in real life. If we were to encounter a person wearing a goat’s bell, we might perceive them as mentally unwell or as engaging in performance art rather than contemplat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ound or drawing connections to animal existence. This reveals how perception is shaped not only by sensory input but also by societal conventions, which often lead to immediate bias rather than introspective reflection.Frammartino stated, “I wanted to film animals because it was something that I could not control.” While this is an admirable intention, the nature of filmmaking itself renders such control unavoidable. The long take in which a dog dislodges a stone, causing a truck to crash into the goat enclosure, is a meticulously choreographed sequence that required significant production effort. The dog’s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being purely spontaneous, becomes part of what could be termed “entertainment capital”—a commodified display rather than an entirely organic event. Cinema is inherently shaped by direction, rehearsal, and control. Framing choices, camera technology, and shot compositions are deliberate and intensely subjective. The placement of landscapes and objects, the orchestration of movement—these all preclude true preservation of nature in its rawest form. Moreover, randomness, when captured on film, does not escape human intention; instead, it serves the filmmaker’s purpose, reinforcing rather than dismantling the director’s vision.Regarding the theme of “Interspecies Politics: How Film Redefines the Value of Life,” my perspective is as follows: If life’s value must be defined, then non-human life is immediately devalued, for it becomes an object rather than a participant in this defini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 itself is a human construct that does not alter the fundamental reality of life or its conditions.I acknowledge that my critique may be overly harsh, as it stems from an idealized pursuit of definitions. The challenge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made constructs and uncontrollable, non-communicative life forms parallels the question of distinguishing wilderness from civilization. Civilization is human-made, but humans are animals—so is an environment shaped by animals wilderness or civilization?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artificiality of cinema may not necessarily be a flaw; rather, it provides a medium through which collective human emotions and ideas can be expressed. Le Quattro Volte offer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nsights, and it need not be scrutinized too harshly.
这个电影静静地看,能看出味道。
偏远封闭的乡村。
仿佛被上帝遗忘之地。
时间永无尽头。
一个老人,一群羊。
老人家徒四壁,他一个人死去了,羊群没了主人。
这一部分给我带来感触,是因为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
不管他是一个人死去,还是死在众人的目光下和怀抱里。
我凝视着老人的生活时,也不免会想,如果我是他,如果我也一个人形影相吊,如果我也在这样一个闭塞的乡村,牧着一群羊,身体携带着自己的病痛,并且有一天,这病突然夺走生命……这意味着什么。
仿佛也不意味着什么。
我并没有像他那样在这样一个闭塞的乡村,(暂时还)没有一个人在暮年之际形影相吊,还无疾病来缠我的身体。
我是比他幸运一些呢,还是根本无所谓差别?
甚或,他其实比我活得更加强大?
这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生活就是一趟不确定的旅程,当人的确定性渐渐减少,也就伴随着年老,当确定性消失,就是死亡之时。
我庆幸自己,这些年来,在巨大的生命不确定性中,开辟了目前这样的一条路来,远比我少年时能想象到的要精彩。
我也想知道,我还有什么新的可能。
正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前景依然抱持着巨大的好奇以及信心,所以我觉得,我还并未老。
我也很害怕,这种好奇和信心会突然间消失,或者被我自己死死地认定,它不过是虚妄的。
那将是多么残酷。
残酷的不是孤独本身,而是不确定性的消失。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岛的一座村庄。
电影的四个故事分别围绕不同的主角:一位病危的老牧羊人,一只刚出生的山羊,一颗巨大的杉树和一堆木炭,用诗意的影像描绘了生活和自然的联系。
电影完全没有用到任何配乐,对话和视觉特效。
自然景观,环境音和非专业演员的运用让这部电影在形式上趋近于纪录片,但是独特的镜头语言让它在现实主义的形式框架下独具一番魔幻的色彩。
影片中四个不同种类,不同阶段的灵魂相互叠加,转述了一个哲学式的现实寓言。
毕达哥拉斯 ‘灵魂论’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毕达哥拉斯主张灵魂不朽和转世轮回的思想。
他认为灵魂死后摆脱躯体还可以继续存在并达到完全的和谐与自由。
经过一定的周期,灵魂会再次投生到新的躯体(人或其他生物),继续另一个轮回的生命。
《四次》的主题基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论”。
灵魂在四种生命形态-人类,动物,植物和矿物之间反复循环,经历死亡和重生。
“灵魂论“的思想贯穿了电影的主线,将看似无关的四个故事链接在一起:老牧羊人的死承接了小山羊的出生,小山羊走失羊群后死在杉树下,将灵魂传递给了杉树,杉树被人类砍伐后其灵魂化作煤炭。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村庄烧煤升起炊烟,暗示灵魂经过四次传递又回到了人类的躯体。
除此之外,毕达哥拉斯还主张灵魂的平等,即万物的灵魂在自然中承载着相同的分量。
他的主张与人类中心主义论对立。
在《四次》中,这种主张通过灵魂所附着的四个躯体在影片中所承担的相等的主体性表现了出来。
导演通过视点的切换,让动物,植物和矿物担任了不同故事中的主角,颠覆了传统现实主义电影中以人类为中心的叙事方式,给自然的元素赋予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让动植物和非生命之物有着与人类相同的尊严。
镜头语言与叙事方式《四次》是一部不依赖传统剧情片叙事和好莱坞式视听技巧的电影。
它通过不同景别,镜头移动,主客的镜头视点切换,让非人为的元素参与到叙事当中。
*镜头的重复*“同样是拍一架飞机,好莱坞会让这架飞机飞过,扔下炸弹并被击落,但是在意大利电影中,这架飞机在同一片天空飞过一次,两次,三次。
” 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探究的是生活在重复中浮现出的真理,而摈弃了对生活“意外性”的具体描述。
现实主义对真理的探究方法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传承。
这个镜头在第一个故事中重复出现了八九次,以此来反应人物生活的重复性但是电影在重复的记录中隐含了寓言式的叙事。
在这个村口的镜头出现的第七次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牧羊犬拨开石头让卡车冲破羊圈这个非常规事件打破了现实的常规,暗示了牧羊人生命的终结,标志了山羊成为牧羊人灵魂继承者的转折点。
* 象征性元素的重复*这部影片非语言化的叙事关键,不仅在于利用重复的镜头,还在于利用重复的象征性元素。
相同的元素在不同故事中重复出现,被赋予表意之外的指涉意义。
故事1和故事3中的牧羊犬
牧羊人脸上和杉树干上的蚂蚁
故事1和故事4中 同一户人家在购买煤炭与自然和生活相关的种种元素看似偶然地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实则被作者赋予了指意,暗示了万物灵魂的相互纠葛,使四个看似绝望的故事暗藏轮回的希望。
巧合被制造,平淡而重复的现实被赋予意外性和荒诞感,这是对现实主义的改良,也是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精神向真理跨进的方式。
*非人物的主观视点*主观视点的运用让非人物的角色“说话”,通过镜头给生物,甚至无生命之物赋予了意志,呼应了“万物有灵”这一电影的核心概念。
杉树干做前景 眼看着自己走向毁灭
小山羊的主观视角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安东尼奥尼曾在文章中表述 “景观也可以成为影片主要角色”。
《四次》印证了安东尼奥尼的主张,让自然成为其本身的叙述者,并通过摄影机完美地呈现了这一意图。
波河上的人 (1947)7.51947 / 意大利 / 纪录片 短片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1947年影片Gente del Po - 以自然景观(river Po)作为电影主角现实与宗教许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都融入了宗教的元素,并由此提出“宗教信仰能否救赎现实的苦难”这一哲学性的开放式问题。
经典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主角和儿子闯入正在礼拜的教堂,儿子误将神父认成贩脏者,掀开了忏悔室的幕帘。
极为讽刺的一幕暗示了作者对宗教消极的审视在电影中,老牧羊人将教堂的灰尘当作药材,但最终未能被信仰治愈。
他没有遇见神迹,被基督救赎,但是在电影营造出的“灵魂论”现实中,他的灵魂得到转世,并在动物的躯体上获得重生。
在新现实主义时期,以探究自然真理为核心的电影避不开对宗教和现实问题的权衡。
宗教,作为意大利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在新现实主义电影中被重新考察,不同作者的态度影响了宗教在现实中的权重。
《四次》作为新现实主义的沿袭,也切入了对宗教的思考,但其导向不是天主教-灵与肉一同诞生和死亡-的观念,而是灵魂与肉体分离并实现自主的循环和重生。
夜晚,阳台,晚风,早秋沙沙作响的叶子。
一部四季轮回的故事,无对白的电影。
我曾经邀请一个人死后一起树葬,埋在一棵柠檬树下,或者任何一棵我们想变成的树木。
那样就可以以另一种形式感受风,以另一种方式看云,以另一种方式交谈…比起一棵树,我们太过孤独了。
以前时间的流逝是美好的,是遵从大自然指示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我们春耕秋收,生老病死。
与自然交流,用自然定义时间,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些诗意的节气指导我们的行动,自然就是最伟大的神灵。
如今呢?
时间是怎样的。
我们睡眠时间是工作时间的空隙,吃饭时间是工作时间的空隙。
交流的时间以自我此刻时间为标准定义为一小时前,三天前,半年前,一年前。
我们不耕种,不期待,我们活着。
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孤岛化,忙着交友,却不交心,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如果内核是空虚的,灵魂的种子如何发芽扎根呢?
前两天,又和朋友谈到永生,如果可以永生,那跟死了有何区别。
万事万物没有消亡就没有新生。
没有死去的恐惧就没有活着的美好。
我愿意成为一棵树,一只白羊,一个牧羊人或者别的什么。
《四次》这个标题来自于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卡拉布里亚地区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
毕氏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
也就是说,所有生灵之间有内在灵魂上的平等。
42岁的前建筑师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用这个灵魂循环的理论来描述当今卡拉布里亚地区一个山村里的生活。
电影前四分之一的重心在衰老的牧羊人:他日复一日照顾羊群、送羊奶、用教堂扫地聚集起来的灰尘泡水治咳嗽……直到有一天悄无声息的死去。
全片最戏剧性的段落是在老人生命垂危的时候,牧羊犬把用来稳定斜坡上停放汽车的塞子衔开,于是汽车缓缓滑进羊圈,冲坏栅栏。
山羊纷纷出逃,却没有走远,大多聚集在牧羊人家门口,有的走进房间里关切探望卧病在床的老人。
镜头视角再次在老人和山羊间转换,表明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
羊群默默看着村人为老人料理后事,人类走向后景,羊群成为主角并旁观着一切人类行为。
老人故去不久,羊群里有一只小羊出生,它在一次放牧时脱离羊群,误入歧途,冻死在一棵高大的杉树下。
而在不久之后的冬日节庆里,那棵杉树被砍下、为村里的宗教仪式之用。
仪式结束后,烧炭工人将树拖到河北,用原始的方法把树做成木炭。
电影也就由此结束。
如果不知就里的观众没有耐心看完第一个牧羊人段落,以为这是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纪录片,就会错过下面的精彩。
全片没有对白也没有音乐,但精心设计的环境音、镜头语言、非专业人类演员与动物的联合表演让人惊叹。
关于灵魂循环、生命形式转换和生灵平等的概念是完全通过镜头语言表达出来的。
在宗教集会的段落中,牧羊犬对路人吠叫、纠缠,羊是静默的观众,但等路人全部离开画框、人群喧嚣远去,镜头依旧跟着狗来回无目的奔跑。
在这个长段落中影片的“主角”牧羊人却长时间缺席,也许焦躁的观众会以为影片失去了控制。
直到老人去世,叙事重心转移才解答了之前摄影机对观众的“玩弄”。
观赏这部电影的最大乐趣在于放弃叙事电影或者论述式纪录片训练出的观影经验,如果观众能放弃叙事期待和掌握“故事主线”的主动权、任凭摄影机镜头带领深入并无倚重的宇宙,才能体会到观影经验和常规不断被打破的惊喜。
这部电影的主角有四个:牧羊人、小山羊、杉树、木炭,没有任何一个占主要地位,但四者都是平等而有情的存在。
难能可贵的是担任演员的动物并非电脑特效,真实演出保持了所要表达的关于生命存在的哲学议题。
片中反复出现教堂、十字架、宗教仪式,甚至还有教堂内部真人大小的圣经故事人偶等。
但这些宗教痕迹都应视为提醒灵性存在的符合标志,而不是具体宗教权威的代表。
这个意大利小山村里运行的时间似乎不是人类社会的时间,而是宇宙自然的时间,充满空间的是平等而和谐相处的灵魂,人仅仅是其中无奇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曾在2010年嘎纳电影节上获得欧洲电影标签奖。
虽在此盛名之下,如果观众不能把心态放谦卑,不能勇于推翻自己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欣赏世界的角度,必不能领略这部电影的美好。
当我在电影院观看此片时,旁边的男子一边喝着红酒,一边用iphone发着短信,睡着、和着电影里的雷声打鼾,醒来后继续品酒、发短信,终于在影片三分之一处退场,重回影院外灯红酒绿的世界。
村子里的石堆在冒烟,牧羊的老人在干咳,他去教堂里收集灰尘每天喝下想让自己恢复生命力。
可老人还是逃不过衰老,没起来的老人最后看到的是模糊中羊群占领了他的房间。
老人离去时一只小羊仔诞生了。
他长大,玩耍,然后在一次出游时掉了队迷了路,最终走到了一棵树下,冻死了。
那棵树茁壮成长,冬去春来,树被砍倒成了村民庆祝节日的道具,狂欢过后,高耸的树被运到了工厂分解成木条,然后,成为了那冒烟的石堆成为了炭火,炭回到了老人的房子,一切成了一圈。
几个月前看了这个导演的新片《洞》,当时的评论那部妙片说的就是只靠视觉也能讲好一个故事。
今天再次打开十几年前的导演的作品,依然感叹这句话的同时也能看到很多变化与不同。
【无台词无配乐固定机位】依然是该导演的特点,但《四次》要讲述的是飘渺的灵魂经历的四次游荡,从人到羊(动物)到树再到碳(矿物),这在哲学中意味着灵魂不朽不断循环。
也因此相比起新作品,镜头的变化要多得多,依然在每一个对象的表述上有重复镜头,但整个故事的讲述上变化多了,要比《洞》好接受很多,也有趣很多。
特别是老人离开后的一切都让人激动,仿佛透过镜头我真的触碰到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灵魂,我看到了它在不同的生命体中的表达和感受,这是这部片子的影响所带给我的最妙的体验。
我特别喜欢这种灵魂不灭的观点,让我想起莫言老师的作品《生死疲劳》。
当灵魂附着在不同的生命中去观察和看待相同的世界和环境的时候所看到的事情和感受会是不同的,也因此能更加直观的去体会自然宇宙甚至灵魂的广阔与深度。
而这些都通过纯粹的影像和导演的镜头语言传递给了观众。
特别是我看到结尾的碳的时候,我很难描述我那一刻的心潮澎湃。
就故事开头的冒着浓烟的土堆一下子有了答案,电影用一个半小时在我的心头画了一个圆,在这里连接上了。
那种命运感和释然都让我长叹一声,然后大呼妙哇!
不管别人喜不喜欢,我要推荐这一部!
特别是相信命运的人一定要看!
带着恐惧和矛盾的心看完的一部电影。
它不是一部电影,也不是一种表达和告诉,因为没有表达和告诉。
生命有四次的旅程,平静的,平凡的,平静的,平凡的。
故事是隐喻,平静和平凡是本质。
活着就是一种方式的活着,生命没有意义,生命就是一种意义。
灵魂真实地存在,在宇宙中,在自然界中,在生命中。
时间的流逝,季节的变换,高空上白云的飘浮,大树和万物生灵一样静默。
生而为人,很幸福。
无聊 我们村庄稼水草生生不息 绵羊耕牛扎堆成群 榆树槐树高过屋顶 男童女娃窜来跑去 可谓是到处生机 建议来给我们干农活 比装着被电影憋出诗意更高级
这就是所谓的默片麽?算是为今年奥斯卡最佳的观看做个铺垫先;看来看去,其他没感觉,就只知道很幽静的一个小镇,一切都那么自然,了无人烟,没想到在砍树的那时会涌现那么多人
[想看:2012-10-22] 2010导演双周Europa Cinemas Label奖+棕榈狗奖(哈哈哈)。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电影还真是非常厉害了,其实序幕烧炭那里就是个非人(应该是羊)的视点,牧羊人在第一段结尾就从故事里消失了,后面就是羊、树和木炭的的故事和视点(分段以黑场间隔)。与之匹配的是声音上基本不用人声(少数的几句也不给字幕)代之以自然的和声景的设计。古罗马cos游行那段那个长镜头简直是神来之笔。看完就更理解导演后来的《树》跟《洞》的思路了。
影像即哲学和用影像来解释哲学,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关于生命形态与轮回的电影,安静内敛,很多细节出彩。看完顿增对生命的敬畏。
过于哲学,看完会有种“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看这个”的哲思。
洞跟这片相比还是要有点恶趣味的,这片看似轻盈,实则是一场关于自然规律的严肃讨论。
下一个在彼岸的轮回会是蜗牛吧。。
不懂
人羊树碳的相继交替,物质间的转换,生命的四次轮回(轮到碳的时候我有些懵了),周而复始,安静坦然。 7.2
没有对白,拍的是乡村,所以必然会拿它跟匈牙利的《打嗝》比较。相对而言后者在漫不经心中透露的悬疑更能针对观众心理。这部显然重在导演个人的内心表达
万物,生生不息。如果万物皆有灵,真的会在一种状态消逝后转变成各种状态的万物呢?
一种纯粹影像:取消紧凑叙事与戏剧冲突,非职业演员与动物的自然演出,无台词,无配乐,自然光,一切都在客观冷静的镜头与多层次的同期自然声中缓缓流泻,轮转,兴替,一如毕达哥拉斯的生命四循环论。| 室内镜头似[撒旦探戈];白烟与尘埃首尾相衔,蜗牛锅,冲破羊圈的卡车,羔羊分娩,蚂蚁。(9.5/10)
生命是一场轮回,我们只不过是过客,镜头很美,有些片段真不知道怎么拍出来的,类似《生命之树》,却更为纯粹。
@2024-06-03 19:34:07
直通灵魂深处的电影,无对白,我理想中的电影就是这样的,可以让时间静止。
无对白无配乐,只有大自然最原始的声音。自然之灵在人、羊、树、炭等不同载体中的传递。
白白
很缓慢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