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差不多结局的时候,她发来一条信息很简单说:厌了倦了,累了、我们分手吧!
我愣了下,然后很平静的回过去:“像你这么好的女孩应该过得很幸福,对不起我还是没做到,死丫儿要幸福!
”,出网吧到楼下买了包中南海,出门右拐沿着路灯一直往前走,一根接着一根,没有表情没有感觉的走到一座桥上,面对北方(她在南方上班),尼古丁的味道真的有点苦,回忆以前的酸甜苦辣,不知道是伤心的流泪还是被烟熏的、、特没出息的样、、、一口气抽完了一包香烟,20根,我们两年了,平凡,没有惊心动魄的浪漫,不过温馨,快乐幸福过,平凡中开始 平淡中因为---距离就这样画上了句号,但记忆会刻骨铭心的深、、、、谢谢你,愿你一生健康幸福快乐,希望所有异地恋的孩子们都能坚守自己最初的承诺每一次机会,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也许哪天我真的开了小店死守这样的女孩推荐了她部影片《转山》,我希望除了工作权名利还有很多值得死丫儿去享受追求像这部影片一样,为了理想自由,为了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不管历经多少艰难险阻,只为自己而活!
集中营逃出来的几个“政治犯”,还有一个暴徒,因为对自由的渴望,剪破了集中营的铁丝网,尝试穿越古拉格集中营的天然囚笼西伯利亚,避开了随时准备告密已领取奖赏和表达对苏共忠诚的附近居民,路上碰到了孤身一人同样在逃跑的清秀开朗少女。
这么一个小团体,原本并无明确目的地,他们的目的只为逃离苏共的控制,愈行愈远愈艰辛,他们的目的地愈明确了起来,一开始的目标,找到贝加尔湖,而后除却暴徒因只为债务而逃,不愿远离祖国,其他人都穿越过边境前往蒙古期望获得自由,而蒙古仍旧是苏共的势力范围,无奈他们的目标只有继续拉远,南行南行,那里有西藏有拉萨;南行南行,那里有印度有军队。
一路上有多少风雪寒冷有多少酷暑饥渴,甚至有多少蚊虫叮咬,这个我都可以想像。
我难以想像的是,要有怎样程度的坚定信念才能支撑这群渺小的人类摆脱同类的相残,战胜无比强大的自然,直到远行到他们认定的目的地。
一路上,有人死了,因为夜盲和寒冷;有人离开了因为他的目的已然达到;还有可爱清秀的伊莲娜和用画笔纪录同伴美好笑容的画家(抱歉已忘记名字)死于酷暑和饥渴,终于他们到了西藏。
那里有对他们来说难喝但温暖的酥油茶,有暖和的牲畜棚,有仁慈的喇嘛还有朴实淳朴的村民奉命养活他们一个冬天。
美国人mr.选择前往拉萨回国,而其余两人选择暂且停留,亚努兹不愿意。
他不愿意为了眼前的安逸停留而让自己为疲惫所控制,拖住他继续远行的脚步。
他选择第二天继续翻越雪山继续前往他认定的目的地。
其实,到了西藏,他继续远行的意义已经不是那么大,因为正如mr'所说,他们已经自由了,他们做到了。
但是对亚努兹来说他的远行仍旧没有结束,因为西藏不是他最终设定地目的地。
到了这里我觉得才真正让我心里为之所动了。
因为求生因为饥饿而逃而勇敢而坚持应该并没有那么稀奇,为了信念为了设定的目标而坚持这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
亚努兹坚持了,其余两人为了友谊追随了,到达印度之后的种种已不是重点,我认为的高潮只在这里,其后出现的画面,英俊年轻的亚努兹回到家面对恬静美丽的妻子,咧开嘴的大笑,以及两人几秒钟后的瞬间鬓发斑白和相拥,虽然让人感动,我还是坚持最让人感动的是亚努兹抵达西藏之后的坚持。
战乱年代,自由难能可贵,生命难能可贵,平静的生活难能可贵。
而如今,在大多数人可平静生活的环境中,我们还需要远行吗?
需要坚持吗?
或者需要停留吗,需要把某些阶段设为你追求的终点吗?
有多少人知道?
有多少人在思考?
我还在想远行,还在思考,只因为我觉得不管目的为何,有远行有思考证明梦想还在。
对于亚努兹来说,西藏肯定不能是目的地,印度也不是,也许回到波兰是?
但回到波兰只是他追逐的一个显在的目标,我想掩藏在之下的只是一种不肯停留不肯认命和屈服的信念而已。
我的感受有偏离导演的拍片意图的嫌疑,但这就是我的感受,心中纠结不同,感受不同吧。
我不想听到谁再和我说,谁谁谁很厉害,一年买车买房嫁人生子,谁谁谁终于考上了公务员从此安枕无忧,我只想问:“然后呢”?
人生是旅途,真的不可能就此终结,我想与其认为自己达成了自己的终极目标,就此停下脚步,不如认真想想你的人生下一步在哪里,因为人生旅途真的没有终点,有的只是无法停止的人生体验。
电影的原著虽然叫The Long Walk: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漫漫长路:追寻自由的真实故事》也的确号称是根据波兰军官斯拉沃米尔·拉维兹的真实故事改编然而这个故事惟一有据可查的资料只有英国驻印度情报官梅恩的一份报告,提到在1942年接待了3位自称从西伯利亚来的难民(战后梅恩证实了报告的真实性,但是不记得三个人的姓名了)根据BBC在2005年远赴俄罗斯的调查,在翻阅了大量苏联留下的资料后得出的结论是——这货写的基本都是瞎编的现实中的拉维兹的确在苏联坐过牢,然而他是因为误杀了一个内务部军官,由于内务部军官有错在先,只判了8年而且他不是逃跑的,而是1942年特赦的,释放后就送到了里海的一个难民营(释放报告当中有拉维兹亲手写的保证书)自传当中所说的营地位置并没有集中营,也查不到一个叫做乌沙科夫的军官古拉格系统的303号营地实际上在莫斯科以东几百公里的地方另一个自称是电影原型的韦特托德·杰林斯基老人他口述经历也对不上他出生资料是1926年,按这个时间算被抓时只有13岁,逃跑时也就15、6岁最初可查的入伍资料是在1942年3月时间也对不上英国人的记录
个人很喜欢这类求生历险类电影,有点像贝尔演的重见天日,但几个人徒步6500公里,成功穿越西伯利亚,蒙古大沙漠,喜马拉雅大雪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居然还有长城,长城边上就是拉萨,拉萨还是在一个像与世隔绝的所在,不过如果作为风光片来看也是不错的。
还有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感觉有点让人难以信服,不过史实我也无从得知。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一伙苏俄政治犯从贝尔加湖以北500公里出发,穿过西伯利亚、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最后到达他们心目中象征“自由”的英属印度。
抛开政治和意识形态不说,单是这个路线就让人很感兴趣了,打开谷歌地图一路追寻他们的脚步。
还仔细看了贝加尔湖的百科介绍。
最后,自由万岁,人性万岁。
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后不久,波兰青年维斯切克•乔努因其所谓的“反党反斯大林”间谍行为,被送入了西伯利亚的劳动营。
其时已是1940年,在严寒的西伯利亚,乔努斯结识了同为政治犯的演员安德烈,后者有一项酝酿多时的逃跑计划,美国老人史密斯、罪犯沃尔卡等人陆续加入了他们的小圈子,在一个大雪之夜,乔努斯等七人成功逃出劳动营,他们唯一知道的,是向南前往贝加尔湖,同时躲避无处不在的举报者。
一路上有人难耐恶劣的气候死去,在将要抵达贝加尔湖时,一个神秘少女伊莲娜加入了他们,她的加入,令一行人预备穿过蒙古、西藏,翻越喜马拉雅抵达英控印度寻找自由的路程又平添了几许困难……
一个俄罗斯硬汉、一个波兰小生、一个美国老男人,从著名前苏联古拉格集中营逃出,一路穿过中亚,翻过喜马拉雅山区,逃到印度。
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放在任何导演手中都是好题材,特别是彼得.威尔这样喜欢把镜头对准个体精神和独立意志释放的导演。
《回来的路》用真实的“逃脱”探讨了挣脱体制与崇尚自由的话题,一个好题材加上一个好导演,不申奥都对不起自己。
《The way back》(中文译名:回来的路)最让我意难平的就是这个小女孩Irena,十几岁,本应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战争失去了父母和哥哥;从孤儿集中营里逃出来,饥寒交迫,不得不寻求几个陌生男人的庇护,跟着他们开启穿越蒙古中国印度的徒步行程。
终于在一片荒漠里竭尽了全力,耗费完最后一点生命。
如果没有战争,如果她的父母哥哥还活着,她怎么也不用害怕成为累赘而把自己活活累死。
幸运的是,那几个人也没有抛弃她,甚至还有一个人愿意抱着她赶路。
要知道那时候他们已经几天滴水未进,这么做相当于分给她一部分生命。
最后,皮肤枯萎皴裂,躺在地上的她环顾每个人的脸,最老的男人暖心安慰:It's OK.她就闭上眼睛死去了。
她终于可以休息了。
一部披露古拉格现实状况的片子。
讲述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后七名逃犯从古拉格集中营逃出来的政治犯由西伯利亚经喜马拉雅逃至印度的故事。
描写古拉格的险恶环境只用了短短20分钟片长,剩余的1个半小时多的场景都在西伯利亚到印度的路上。
严寒的森林,冰冷的贝加尔湖,蒙古戈壁,草原,荒漠,雪山。
5000英里的遥远,缺水短粮,依靠太阳辨识方向,从冬天走到冬天,极端恶劣的环境,一路还需躲避苏军及联盟之爪牙,七同伴相继死去或者离开,逃亡的旅途远远没有想象中浪漫。
由于缺乏戏剧冲突,逃亡的后半部分虽然巧妙随季节用地理环境暗示旅程的时间推移,但是由于影片的纪实片倾向,使用的对话颇为精简,但是由于人性冲突的不够强烈,感情处理也非常含蓄收敛,看惯好莱坞故事的观众一定会感觉无趣以及审美疲劳。
不过我最近倒是比较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也极为欣喜编剧未落入好莱坞戏剧的俗套,唯一娱乐的元素是开心果的几句搞笑话,很是无厘头,有些像我。
点睛之笔在影片最后姗姗来迟,Smith与Januz,一个为了惩罚自己让儿子魂断他乡,一个深知妻子在极端环境中的伪证会让她后悔痛苦一辈子,所以他们都选择了用苦旅折磨自己。
都说长途旅行中的友谊是最不易的。
看罢片子,想要发一条微信给旅途的同伴们。
GS于2014年4月
关键词:1:信念:为了自由,不同背景的“联合国”成员(台词),一起面对各种最困难的情景,去投奔自己的乐土;严寒、沙漠摧毁了同伴,但显然没有摧毁他们的意志;2:宽恕:从刚开始到最后,男主角都没有埋怨他的妻子,一直认为她是被折磨后才会害他,最后的场景,他跨过时间长河,回家和妻子拥抱其实这些原来只是基本人性而已;3:人性:影片里面讨论了很多:吃蛇时讨论吃人、在老头想放弃时男主角的帮助、老头以及各人的家庭状况(都是通过女孩来串联)....其实什么都是假的,“人”就是应该大写的。
这个“人”包括了信念、宽恕等等等等。
是说一个自助旅游团的故事么?
信念的力量
可怕的不是共产主义,可怕的是共产@#¥
这片子要是东欧某国拍的我就打算给四-五星。美国就算了。
你们看到的大多数跟什么自由啊,解放啊联系起来的影评都是瞎扯!要不是Ed Harris,我才不会看完这个烂片。化妆技术倒是很不赖!
夜盲哥,莎莎和艺术家绝壁是被吃掉了。男主是巨型害人精。丑国好意思拍这种东西,明明自己比谁都黑,天天告诉你得自由,得反抗,啧啧啧。对了,没装备,冬天穿越西伯利亚,做什么梦啊,早就冻成冰块了,还无装备穿越戈壁无人区,还无水穿越沙漠,咋不去外太空?
这么好的题材 .. 被拍成了流水账似的到此一游 !! 有木有 !!
狗尾续貂
沙漠之鹰是他们
为了51分钟的女神登场忍了120分钟的睾画质。。。
Just keep walking!
逃離奴役之路,漫長艱辛。
有点平淡。。。排成电视剧应该交代得更清楚些。
真心不好看,就是因为一个逃离社会主义的主题被很多反动分子评成了好片。对主角背景交待语焉不详,一路狂奔,死了好几个。真TMD感动。
当人民开始逃离……国家只不过是灭亡的休止符
最后的情节好感动~我爱Jim Sturgess!
从西伯利亚,穿越雪林、荒野、沙漠和雪山,一直到印度,这是怎样的坚毅和顽强,只为自由。人总是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奇迹。但本片攫取的片段仍然有避重就轻之嫌,要不是知道改变真实故事,可能也纯当一次探险。影片似乎仍在侧重于表达意识形态,不知俄罗斯人看了此片后是怎样的反应。
立题太大。结果一路叙述就和流水线一样。
布尔什维克、自由和信仰,无情剥夺人又给予无穷的力量。Peter Weir执导的国家地理之野外大公路逃亡片,森林、湖泊、沙漠、雪山在挣扎逃离的路上,并不是摄影家眼中的美了。在集中营里,很多人将死视为解脱,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抵抗。话说,很好奇他们在1941年是如何从长城走到拉萨的。
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