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中国倒退了多少年;知青上山下乡害了多少人,领导为了权力害了多少人;文革十年中国乱了,又害了多少人,我们对那个时代又了解多少,伤痕累累的中国。
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迷信豆瓣评分……如果我不迷信豆瓣评分,我也不会想看这么一部巨烂的主旋律片……如果我不想看这部片,我也不会花2个小时跑半个汕头去电影院里如坐针毡……如果我不是死倔性一根筋坚持看完,我也不会从电影院出来之后捶胸顿足痛不欲生把肠子都悔青了……好吧,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原谅自己居然看主旋律片,居然花钱去电影院看主旋律片,居然花钱去电影院看如此烂的主旋律片!
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的……应该相信这么别扭的片名肯定藏不下什么好片的……应该相信看完前20分钟后替导演找不到地洞钻的羞臊心情的……应该相信一直回荡在我脑海里那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旋律一定是不祥之兆的……而我却一直迷信着豆瓣的高分一定是有道理的……坚持看完一定会有惊喜的……这都是报应!
在片尾看到胡主席照片和建国61周年大幅标语神马的都是报应!
谁叫我看豆瓣评分的时候不顺带看看评分人数!
三十年后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故事未完待续。。。
不用再等十年,他们又会回到从前,他们依旧没有家。。。
城里?
全社会都没有为穷人准备饭吃。。。
故事描述了贵州山区的两个孩童强生和福来因偶然的机会得到一本城市风光的画报,带往憧憬开启城市寻梦之旅,而他们在前往城市途中的一系列经历故事,表明中国社会已开始的骤变。
影片是借助两个孩子的视角,通过他们的双瞳来观望这个崭新的时代,同时反映社会变迁引发的种种不适或伤感。
虽然影片的主旨是温暖关怀,到在这其中人们却分明能感觉到一丝淡淡的忧伤。
而剧中两个孩子在城市里所表现出的惊慌失措,似乎也在证明了那个改革的时代,人们的一种莫名的茫然。
影片富有极强的年代感,怀旧味道十足。
看完影片,观者不难感觉到,现实中云下的日子,或者波澜不惊,或者惊天动地,既可以浪漫优雅也可以平凡普通,漫长的人生,日子被日子重复着,充满了艰辛不易也有着快乐和知足。
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容易,一切我们都该好好的珍惜!
是部不错的电影。
来源http://tv.qc99.com/yingpingjutou/20111220/19791.html
《云下的日子》,讲述的是八十年代初,两个小孩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了城市的种种,看到了画报上城市的神奇,于是他们决定翻过那2座大山,去城市看看,影片就从两个孩子的视角来记录了属于哪个年代的生活,期间还夹杂了对人生以及对城市的思考:这是城市的游戏。
我不懂这种游戏。
城市更容易迷路。
我们应该换一个名字,我叫做强生,勉强的生存。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整个城市,充斥这各自怀揣着梦想的从农村走出来的70末,80后,自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城里就有你的饭吃了(《云下的日子》台词)。
于是大家都奋力读书,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一纸文凭,挤入城市,终于走入了社会后,才发现城市里的饭有那么多人在和你一起抢着,分着。
但倔强的你不愿认输,不愿一走了之,不愿就这样狼狈的回去。
也许我们也都应该被叫做“强生”(《云下的日子》其中一个小孩的名字):勉强的生存,坚强的生存,倔强的生存,生存在着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之中。
似乎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这方面了,而这些人却大部分是那些自身文化水平不是特别高的人,直白的说,就是那些“农民工”,所以有了今年年初的“招工荒”,这些“农民工”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在城市都从事建筑施工,城市环卫,家政等等低层的职业,辛苦却拿着并不高的薪水,面对城市的高消费,他们醒悟过来,城市不是他们的家,所以,赚够了在老家建一套房子的钱后,他们就寻思着在老家找点事做,不再削尖脑袋,背井离乡的来到陌生的城市,挤在不足10平米的房子里,吃着注水的肉,打激素的菜,打蜡的水果还有含塑化剂的饮料。
为什么他们能相对容易的全身而退?
而那些有着高学历,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却仍旧坚持倔强的留在城市?
辛苦一辈子,去换一套只有70年使用权限的质量值得考究的房子?
起点高,目标高,期望高,这“三高”导致这些人没办法说服自己去心甘情愿的隐退,自己拼命奋斗了这么些年,从读书年代开始,不拿些像样的成绩,如何面对江东父老?
如果心中有梦想,并且即使遇到了各种困难挫折,仍能坚强乐观的生存在城市中,坚定的相信,只要坚持,并把这种信念化作动力,就一定能最终成功,过着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但是,正如电影里所说:城市更容易让人迷路。
是否,有那么些年轻人,曾经怀揣着美好梦想,满怀激情,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在经历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死胡同,交叉路,红灯,堵车,弯道,立交桥等等,让生活时而紧张,时而迷惘,时而愤慨,时而压抑时而悲怆。
三五年的时间,他们就迷失了,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梦想。
Do you feel cold and lost in desperation?You build up hope but failure is all what you`ve known.(Linkin park的歌)是否几年后,你也会,痛彻心扉,的大声疾呼:那是十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的 奔跑,后来,我的钥匙丢了,心灵,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我想回家,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翠绿的三叶草。。。。
--摘自《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于1980年与诗中写的不一样的是,主人公“我”是沿着宽阔的城市街道疯狂的奔跑,跑到了城市的中心,高楼耸入云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然后,我的钥匙丢了,那是一把通往梦想的钥匙,可是,那时的我们,丢了钥匙的我们,心累了的我们,是否还能回到家里?
家里是否还有属于我们的那张小床?
床边是否还有我们的私人抽屉?
抽屉里是否还藏着我们的童年?
为了不让自己沦落至此,我唯有此时此刻,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迷了路,是不是的要问问自己的心,看看眼前的路,抬头看看云,看看天,看看自己的目标。
既然选择留下,就要坚强乐观积极的生活!
其实仰望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不管面对的是闪烁的星空,还是云展云舒的天际,我们都能从中发现世间的变化,自我的渺小。
城市那高耸云霄的大厦,每个人头顶都只有一小方天空,是否让你我再也没有机会像儿时一样,抬头去看天边那像小绵羊抑或小白兔的云朵?
再也没有机会去抬头去看月亮的阴晴圆缺,去数漫天的小星星?
生活到底是什么?
城市又是什么?
理想,责任,使命,人生。。。。
这些沉甸甸的字眼。
沉淀自己,问问自己的内心,重新回到自己的方向上来,坚定,执着,勇敢的走下去!
我们都是“强生”,要坚强,倔强的在城市中生存下来!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对于中国很多贫苦的老百姓来说,当年读书考大学是他们对下一代无限的期待。
城里的生活,新鲜的事物,时代变迁带来有无数阵痛也带来有无数的发展。
对于现在浮躁的社会是一个清新的镇定剂。
“好好看看吧,三十年的光阴有数不尽的沧桑变迁,更有说不完的美梦成真,全都在里面,向前看吧...。
知识改变命运!
”小孩的眼睛看世界,张涵予,于娜沦为配角,却演绎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全故事平淡清香,细细品味也很有意思。
70后,80后,90后,00后。
每一代人都有专属于他们所处时代的成长印记。
80后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充斥着黑白电视机、爆米花、酸梅粉、弹珠、马良、济公、孙悟空等的空气下,一路被教育着要学好数理化、要考大学。
好像18岁之前的人生,活着就是为了考试,好像上了大学人生就高枕无忧进入极乐世界一样。
我们被大人隐藏各种真相,从历史、爱情到社会,他们从来只展现给我们生活美好的一面,他们极尽所能地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的风吹雨打。
他们爱子女心切,有时候会忘记小孩早晚要独自去面对整个世界,小孩并不会一下子就学会抵挡风雨跟把握人生。
结果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心智晚熟,不能在适当的年纪拥有匹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云下的日子》选取孩子的眼睛为视角,依次向他们呈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大人们的生活和世界。
当他们依次看到村干部的私心、知青的逃离、教师的疯癫、城市人的欺骗、模范工人的谎言之后,他们对成长充满了茫然与恐惧。
现实的真相让他们流下伤心欲绝的眼泪,也让他们找到成长的正确方向。
欲盖弥彰终归藏不住真相,反倒较早认识真相能将很多错误扼杀于摇篮。
就像看不清身前远方的样子,回头望身后走过的风景,也变得模糊不堪。
云下的日子,那么沉,那么重地敲击着脑海里那面叫做回忆的鼓,拨弄着心灵里那根叫做憧憬的弦。
那句话,萦绕在耳边二十余年。
小娃儿,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就能进城里去了。
落后的愚昧和向往。
愚昧,不仅和社会的落后有关,更是内心无知,阅历短浅的体现。
然而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改变,并固步自封。
坚强的人,越是压迫,就越是想放抗,越想逃脱。
因为有对先进的向往,对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向往。
大山的禁锢,只是一只关在牢笼的虎,并没有挡住你出往城里的路。
只要你敢冲上山巅,把路踩在脚下,把愚昧甩在身后。
道路上的迷茫和追逐。
看不清前进的路,荆棘满地,扎草丛生,虽然手上只有一个指北针,也要毅然上路,因为有方向。
追逐艳阳的照耀,追逐彩霞的映衬,追逐山那边无尽的想象的美好。
城里的残酷和困顿。
有抢劫,有偷窃,还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挥之不去的鄙夷的眼神。
这是城里,不是能够包容一切,接受一切,保护一切的大山,它没那种胸襟,也没那种情怀。
残酷,残酷是现实的外衣。
弱小和无力在这样的残酷里,困顿不堪。
亟需的自由和勇敢。
就算有牵挂,就算有羁绊,就算世俗无法容忍。
然而这些都是成全勇敢的砝码。
不舍弃牵挂,不踢开羁绊,不冲破世俗,何来勇敢。
只是因为,一切都来自于对自由不懈的追求。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生命里的忠诚与陪伴。
一路走来,一起走过。
跑过一座座山头,跨过一处处险滩,一起徘徊迷茫在梦想里的伙伴,能有几个。
当小小年纪,就看穿了世间的冷暖,看破了生存的规则。
是可悲,还是可喜。
依然纯净的眼眸里,透露着无奈,让童真也变得悲凉起来。
自我的升华和救赎。
路太长,所以难免犯错。
现实社会给不了的,心里又放不下,只有不停地去追逐,尽管是用错误的方式。
一直走,一直错。
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从前,又不想看到这他们的未来像自己这样,于是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希望,完成自我的救赎。
不尽的希冀和向往。
三十年后,当一切从前希望和幻想,甚至连幻想都不敢的事情都成真了的时候,甚至连自己都以为是个寓言,当真是成真了。
正如老厂长所言,人要往前看。
从前的向往成真了,山里山外连到了一起。
不要停止追逐,永远不要。
因为,因为那是一切梦想成真的开始。
真的是一部好电影,比较感人尤其几句对白引人深思—— 这是城里人的游戏。
——我搞不懂这种游戏。
——我也看不懂这里的人和事 ——城市更容易迷路 ......以及强生,福来及大龙的那种感情,结局让我流泪了二十分钟.呜呜
我们是知识改变了命运,而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种改变,带给更多人。
全剧看完,除了各种戏剧性的场面,就数这句感触很深。
对于这种电影,很容易感触。
另外的还有《暖春》、《我的父亲母亲》。
每每看到他们回他们的故乡,教书育人,心里面在感动之余,对自己的大学选择,也有很大的遗憾。
总体来说,电影不错,给人回忆过去的背景,看完心情很好。
一声“你是城里人吗?”问住了多少人。。。
孩子的对白太台词了。张涵予霸气
冲着张涵予大叔去的,结果只看了开头几分钟我就没有了看下去的兴趣不知为何... ...
表演各种崩,看这电影我明白了,中国小孩就是不会演戏,电影素质挺好,就是被表演毁了
俩小孩的流水账日记。当时的背景是反映出来了,故事情节很糟糕。俩孩子僵硬的口音却成了乡下的异类,打扮又是城里的乡巴佬。如果是方言的话应该看着不这么别扭。
反派帅依旧啊
烂尾了,而且主旨是啥
风景好
个个讲话都是背台词 荒诞的场景 新闻联播式的结局= =只有风景是美的~
刻意的强加
文艺片~~又见燕小六,喜感了很多
每一个烂片都有一个烂尾
主旋律是么。
不管是云下的日子还是云上的日子,只要能开开心心每一天,就是云中的日子。
最后算是看明白了,社会主义好~
觉得题材蛮好的,就是没有拍好!
已经很久没看到能让我感兴趣的国产片了,多给了一星,影片在转场的时候连接再紧密下就更好了,通过2个孩子的视角有点太过苍白了
算了,不评论了!~~~~~~
除了结尾,这部电影充满了失落与哀伤。甚至结尾,也许也是一种荒诞和反讽。片中没有批判只有平反,但听到悼念刘少奇的电台新闻,看到离婚返城的女知青,在指责谁不言自明。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崔健那首《一块红布》。
小孩演得有一些拘谨。剧情平淡却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