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可可沛沛第874篇原创。
本文3693字,累计254.6万字。
我从14岁上高中起,就一直在思考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很平凡,那么这样的一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因为想不明白,所以问了身边所有脾气比较温和(确定不会揍我)的人,包括:我妈、大舅、小舅、大舅妈、小舅妈、姥爷、姨姥姥……之所以问这么多人,是因为没一个人能给出一个哪怕是比较完整的答案——我只好执着地问下去。
这一行为最后被我姥姥和我妈强行喝止——姥姥觉得我读书把脑子读傻了。
我妈觉得我在刁难大家,让大家难堪。
长大后我才明白,这2种反应,是一堆成年人发现自己居然无法回答一个小破孩,导致自尊心受伤害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提出这个问题的小孩。
01但“平凡的一生到底有无意义”这个问题多年盘亘在我心头。
后来做一对一咨询、知识星球,发现心怀这种困惑的读者很多。
比如,很多读者在18线城市拥有一份体制内工作,没有上升空间,一辈子大概率只是一个小科员。
找不到其他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余下几十年的人生一眼望得到头,想到自己最终会像一颗螺丝钉一样过完一生,内心就充满焦虑和不安。
比如下面星球提问,我惊讶地看了好几遍,因为提问者几乎就是另世我!
如果当初不来北京,留在家乡,我的人生轨迹和生活状态100%是这样的,中年的我也绝对会向某位知识博主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
沛沛的千聊和知识星球,到底是什么东西?
苹果手机怎么购买知识星球?
苹果用户如何给知识星球续费?
前几天我看了《完美的日子》,算是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我长达25年的困惑。
故忍不住把这个思考过程分享出来。
02电影主人公叫平山,是一位50多岁的男人,职业是厕所清洁工,为东京涉谷区公共公园的一家私人承包商打扫厕所。
我数了一下,他每天要去3个地方打扫厕所。
平山每天的生活非常简单:早起——刷牙洗脸——给一堆植物喷水——到家门口的自动售卖机买一罐咖啡——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到厕所开始打扫——中午吃一个三明治+一盒牛奶——下班后去一个大排档吃一碗面——洗澡——回家后躺到床上看书——看困了睡觉。
日复一日。
这种生活怎么称得上完美呢?
简直是无比枯燥、无聊、让人发疯啊!
等静下心来看,会发现平山的生活远远不止于此。
在看似贫瘠的生活下,有无数耐人寻味的东西。
下面一条条说。
03 热爱工作平山有一个同事,叫隆。
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男子。
隆向女友小文介绍平山是这么说的:前辈工作超级厉害,话超级少。
会自备许多工具进行打扫。
对了前辈,你很热爱这份工作对吧?!
我注意到2个细节:1是为了把厕所打扫干净,平山自备1只小圆镜。
每次打扫完马桶,用小圆镜照一下马桶的底部,检查是否干净。
2是平山在打扫水龙头时,不是用抹布擦完就完事,而是先擦水龙头,擦完把水龙头抽出来,把软管也擦干净。
这让我想到山下英子在断舍离系列书籍中讲过一个细节:有一次她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但总感觉哪里臭臭的。
她仔细检查了一遍又一遍,发现下水道的水槽没清理干净。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打扫干净。
平山正是秉持这样的信念打扫厕所。
04 精神世界无比丰盈平山的家里有无数书,经常去一个旧书店买书。
车里有无数盘六七十年代的磁带。
他不用智能手机,不刷短视频,每天晚上都在书中入眠。
书籍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无数本实体书证明平山拥有一个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
他还喜欢拍照。
每天中午,他去厕所附近的公园找个木质长椅坐下来,一边啃三明治,一边拿出奥林巴斯黑白胶卷相机拍树。
每个月,他会把胶卷拿到照相馆洗出来。
好的留下,不好的马上撕掉。
然后按月放到一只盒子里。
再把这只盒子标注上某年某月,摆到衣柜里。
我觉得这是他记录生活的方式,看完电影后,我重拾写日记的习惯。
哪怕只是流水账,也要为这一天的生活留下点什么。
后来我上网搜了一下,发现很多人跟我一样,受平山的启发,每天用手机拍一张照片,记录自己当天的生活。
05内心强大,内核稳定平山虽然只是一名厕所清洁工,但内心强大,内核稳定。
这是他充盈的精神世界带来的自然结果。
他清晨打扫厕所时,明明把“清洁中”的提示牌摆在外面,却有一个醉汉冲进来,把他刚才的全部劳动成果付诸一尿。
走的时候甚至还把提示牌踢翻。
放在一般人身上,肯定开始骂骂咧咧。
但平山一点都不恼,很淡定地重新工作。
平山在厕所里发现一个找不到妈妈的小男孩,赶紧带他出去找。
找到妈妈后,妈妈不但一句谢谢都没说,还用看嫌疑人的表情看平山,甚至马上掏出消毒湿纸巾把孩子的手使劲儿擦了一遍——因为平山刚才牵了男孩的手。
面对这种羞辱,平山一点都不恼火,反倒因小男孩回头冲他摆手而会心一笑。
在生活中,平山会心一笑的时刻非常多。
这种笑我特别懂,这是一种只有非常成熟的人,才能展现出的笑容。
我数了一下,不下10次。
这个点对我启发非常大,我有一种非常微妙的感觉:对于未知的未来,突然不怕了。
因为我发现自己和平山一样,拥有一个多少钱都买不到、任何人也拿不走的财富:内心强大,内核稳定。
如果有一天,我沦落到只能捡垃圾、扫厕所的地步(当然这种概率极小),面对别人面对面、明晃晃的羞辱,我也不会感到痛苦。
其实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基本上都可以吃饱穿暖,所以绝大多数人的痛苦不源于物质层面的匮乏,而是源于精神层面的痛苦——这也是很多人明明一点都不缺钱,甚至无比富有,却得了抑郁症或双相的原因。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麦琳,住大豪宅开大G,有很多国际大牌包包,一天却要哭很多回,还经常彻夜不眠。
哎!
换句话说,物质水平到及格线容易,但精神水平到及格线很困难。
吃饱穿暖很容易,内心平和很困难。
基于此,今年咱郭嘉高层领导讲话有一句是这样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06生活的仪式感作为清洁工,平山没多少钱,甚至住不起带淋浴间和洗衣机的房子。
但依然把生活过得充满仪式感。
他每天都把工作服挂起来,确保没有折痕。
他会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去公共澡堂洗澡,再舒舒服服泡个澡。
泡完澡后,一边看电视,一边给旁边的大爷扇几下扇子。
他会去投币洗衣房洗衣服,在等衣服的间隙,跑到对面的居酒屋吃东西。
这一习惯已保持5、6年。
居酒屋老板娘喜欢他,每次给他的食物分量都特别大。
来这个居酒屋的都是熟客,客人经常弹吉他,老板娘给大家唱歌。
老板娘的前夫确诊癌症,已经扩散,前夫专门拜托平山照顾她。
也许俩人会走到一起。
07 小确幸平山的生活不乏小确幸。
比如,他在厕所里发现有人下五子棋。
他就跟这个人博弈。
每次塞回小纸条时,内心都充满欢欣。
下了好几天,终于下完了,对方写道:谢谢你!
比如,他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一只幼苗,很容易被人踩死。
他很小心地挖出来,带回家种上,养活。
比如,隆的女友小文甩掉隆,跑来找平山还磁带。
她和平山一起在车里听完一首歌,突然在平山脸上亲了一口,然后迅速跑掉。
……08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一个人,哪怕很平凡,做着很普通的工作,也完全可以把生活过好。
工作普通——认真做、用心做,就能获取同事尊重;衣服便宜——洗得干干净净,拿衣架挂起来,穿出去也很精神;房子狭小——少买东西,收拾干净,住起来也会很舒服;工资不高——控制花销,也会有盈余;拿着盈余,可以去旧书店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自己心仪的好书。
钱虽少,但足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09平凡的人生,到底有无意义?
有。
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成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缺一不可。
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其实一直缺少一部分,就是:普通人如何好好活下去、如何有意义感和价值感?
当所有的光环都打在那1%成功者身上,会造成剩下那99%的平凡人的痛苦。
也会让平凡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泛化到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
这其实是一种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人力资源的浪费是世间最大的浪费,没有之一。
平山给我的启发是:平凡人可以热爱自己的工作,服务好客户,让客户满意。
用专业精神赢得同事的尊重。
把握好每一个当下,活好每一个瞬间,正如“现在是现在,下次是下次”。
最后说一点我的思考。
在经济下行的时代,每个人身上的戾气都很重。
在物质无法继续增长的时候,如何缓解普通人的精神痛苦,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给执zheng者的艰巨挑战。
像《完美的日子》这种关注普通人的电影,以后会逐渐成为一种主流。
我感觉执zheng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凡人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凡人歌》的影评,我之前写过,点蓝字查看。
深度解析:《凡人歌》那伟,人到40,工作15年,公司高管,为何依然如此幼稚天真?
我从凡人歌沈琳身上发现:最善良的人,其实最恶。
如果这个人退出,问题早就解决了!
《凡人歌》沈磊很好,但普通女孩绝不能嫁,谁嫁谁倒霉!
而最近大爆的《再见爱人4》,麦琳以一己之力,打败黄圣依,成为全球顶流。
我说全球不夸张,现在已经有6种语言的字幕。
《再见爱人4》的剧评,我之前也写过,点蓝字查看。
明明留几手比麦琳可恶10000倍,为什么全网骂麦琳,留几手安然无恙?
300平豪宅、200万豪车、明星老公收入全上交且百依百顺……也填补不了麦琳的自我价值缺失感(文末有解决方案)今后综艺节目制作的方向,不再是花天价请大牌明星,而是以真实情节进行驱动。
这样既大幅降低制作成本,又令屏幕前的观众更有代入感。
及时关注潮水的变化,是所有文化工作者,包括所有自媒体人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然,从内心来说,我非常高兴。
这意味着再也不必被“日入几万”、“年入几百万”、“年入几千万”的标题,日复一日荼毒眼睛。
与《完美的日子》类似的还有:中年人的无奈、无力、失控,都在《红毯先生》里了我觉得每一个想当网红、想做个人IP的人,都应该看看《爆款好人》没事儿千万别看逆行人生啊,都3天了,我还没缓过来……几千粉丝的男网红,是普女够不到的绮梦·End
浅查了一下平山打扫过的12个公共卫生间的地点和设计者DAY11-惠比寿东公园—槙文彦 2-锅岛松涛公园—隈研吾3-代代木八幡公园—伊东丰雄这里正是平山和某神人隔空玩纸上黑白棋的地方
填好后藏回去,下次看结果
究竟谁会赢?
4-代代木深町小公园—坂茂坂茂设计的全透明玻璃卫生间贴有独特的膜,平时通电保持透明;当使用者反锁上门,切断了电流,玻璃会变成不透明的墙壁。
设计师与文德斯同样喜欢用玻璃的属性和光做游戏。
平山驻足于封闭-开放中间DAY25-惠比寿公园—片山正通 6-春之小川交流公园—坂茂DAY37-神宫通公园—安藤忠雄DAY48-西原一丁目公园—坂仓竹之助DAY99-东三丁目—田村奈穗 10-神宫前—NIGO 11-惠比寿车站西口—佐藤可士和12-7号街公园—佐藤KAZU参考网址:https://tokyotoilet.jp
它们都是日本财团从2020年开始策划实行的the tokyo toilet项目的一部分成果,全部集中坐落在涉谷区,而该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任何人都安心舒适的使用公共卫生间。
另,也许——《在街上》中提到的八卦不假,文德斯真的来了下北泽太多次才会取景磁带店
我愿称之为今年最适合i人观看的影片,没有之一。
这是谁的完美的日子?
看完后我简直要振臂高呼,不是别人,就是我,这就是我完美的,充满希望的,有悲有喜有意外的完美的每一天。
也许是因为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也许是因为已经掌握了生活的平衡和自我的快乐,我和男主一样享受着平凡重复却又不完全相同的每一天。
同样的时间起床,规律的出门节奏,微小的却需要每一天进行的工作,也许会遭遇一些非议和眼光,但更重要的是享受这个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会遇到新鲜的人和事,会被今天阳光下的光影吸引,定期的记录和冲印,熟悉的餐厅熟悉位置的一人食,对音乐的收藏癖和聊得来的书店老板,关系熟络的酒吧老板娘……生活的熟悉感和规律感之外更享受独自挖掘惊喜的每一天,会因为细小的不同而感到快乐和感动,也许会有些许烦恼比如同事的突然离职,偶然撞破的老板娘的私生活,妹妹女儿的突然造访等等,但这些意外也会增加生活的乐趣烦恼和惊喜,让这一天在每一天中变得有价值和鲜活。
美术上我最喜欢的是厕所,那么多个性的厕所真是可爱。
每一次的音乐都直戳我心,歌词和节奏都唱进了男主和我的心里。
享受孤独和阳光简直是生活的恩赐,每一个开车的早晨伴随着精心选择的磁带里最适合今天心情的歌曲,即使是不被人理解的像是虚假的乐天派也无所谓的状态太真实了。
结尾的眼泪更是狠狠共情,生活总不可能都是阳光的,即使享受了生活本身也需要发泄痛苦,而微笑着流眼泪一边感激阳光和音乐一边消化情绪的样子,就像每一天的自己,这一刻我是受到了鼓舞和激励的,也感受到了一种遥远的治愈。
独处是某一撮儿人的生活方式,孤独和幸福本身就是可以并存的,而乐观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和自我安慰,而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平衡。
我想很多人都已经找到这样的快乐或者正在寻找的路上,而役所广司能夺得最佳男主的原因也是因为他用绝佳的演技将每一个平凡的看似相同的日子演出了层次和细微的变化吧,而这就是我们的每一天啊。
11 月 15 日,由维姆·文德斯导演、役所广司主演的电影《完美的日子》正式登陆内地院线。
在各大电影节上映时,这部电影已经收获了许多关注和喜爱,甚至有评论说它是“为文艺青年量身打造的电影”。
而今,我们终于可以走进附近的电影院欣赏文德斯纪录片式镜头下东京厕所清洁工平山的日常,和他在日常中创造出的美和喜悦。
今天单读分享记者徐鲁青对平山扮演者、戛纳影帝役所广司的专访。
他将向我们讲述他参演《完美的日子》的故事,他对平山这一角色的理解,以及对他而言什么是“完美的日子”。
役所广司:能够将每天都视作乐趣,多么令人羡慕 采访、撰文:徐鲁青 役所广司来时,休息室摆满了《完美的日子》的海报,从桌上到地上。
他进来,熟练地为每张海报签名。
那几分钟,房间里荡漾着巨大沉默,他话不多,安静齐整干脆,说起话时,常伴随着妥帖的幽默。
对影迷而言,《完美的日子》并不是一部陌生的电影,从去年开始,这部由文德斯导演的影片就口口相传,在豆瓣,我有一百多个友邻点了想看。
电影拍摄了一个厕所清洁工平山的生活,除了每日清扫涩谷的十多个厕所,他也认真地与音乐、摄影、植物相处。
有些人给了差评,为何刻意美化底层劳动者的生活?
还有些人觉得,这恰恰是关于一个内心体面的人,在面对生活的困顿时,如何竭尽全力维持整洁的故事。
更多的人则标记了与平山共同的兴趣:威廉·福克纳、幸田文、帕蒂·史密斯与卢·里德......一条高赞短评写道:“简直是为豆瓣文青量身打造的电影,独自一人生活,热爱听音乐、阅读和拍照,日复一日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感受到这个世界带来的安稳和美好。
”发行数月后,有关《完美的日子》的讨论仍会在我的豆瓣主页弹出。
到了六月,这部电影名列戛纳电影节入围片单,紧接着,是役所广司凭借它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的消息。
他成了继柳乐优弥(凭借《无人知晓》中的演出)后,第二位在戛纳夺得此奖的日本男演员。
从影四十五年,役所广司拍过一百多部电影,从《失乐园》《艺伎回忆录》到《谈谈情,跳跳舞》。
《完美的日子》或许是他台词最少的那一部,宛如默片的画面里,役所广司叫平山,一个厕所清洁工。
电影拍摄了他两周的劳动与闲暇生活,重复与日常秩序。
时节更迭了,枫叶就舒展,天亮了,平山就起床,在自动贩卖机买一杯速溶咖啡,开车驶过东京塔,清扫公厕里每个角落。
一切都自然而然,生活也本是如此。
有些偶然像风,让生活的湖泊泛起几圈涟漪,比如饶舌的借钱同事,恍惚中朋克女孩的亲吻,还有突然而至的侄女借宿。
风过无痕,它们最终淡去在平山的梦影里。
他仍然每日去公园看树梢间漏出的光,用奥林巴斯拍下一张张重叠的叶片。
“我要拍的不是故事,而是轮回、无常等深奥的主题。
”许多人会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美学观解读《完美的日子》。
文德斯深受小津安二郎影响,“平山”的名字便来自小津的电影。
二十五岁,文德斯在纽约遇到小津的《东京物语》,将之形容为一种“心灵的震颤”,深深着迷于其中的日常细腻。
重复的生活里自有韵律,一日与永恒,幻秒与长夜,完美的日子由每个微小隽永的时刻组成——“事实上,如果你真正学会了完全活在当下,那么生活也就无所谓固定的模式,只有一连串的独特的事件,独特的相遇和独特的时刻,它们接连发生,永不停歇。
”文德斯说。
采访中,役所广司提到了这些独特的时刻,那也在他身上留下了影子,直到现在,他仍然会时不时抬头看看天空。
在来中国的几天里,小红书上流传着他在上海街头的视频,他穿松垮黑衬衫,眯着眼看头上的阳光,恍如平山工作完后,凝神注视树梢漏下的光。
“你也可以试试。
”他笑着对我说。
在那些注视里,平山几乎没有台词,他对万物沉默,就像在阅读一本什么书;他也聆听,每日上班开车前挑一张磁带:帕蒂·史密斯、卢·里德、地下丝绒......按下按钮,音乐充溢在狭小车厢,地平线上太阳缓缓升起,语言不再重要。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平山依旧在熹微白光里起床,喝一杯速溶咖啡,打开音响,《完美的一天》(“Perfect Day”)响起,卢·里德唱道:多么完美的一天在公园里喝桑格莉亞后来天黑了我们回家啊,多么完美的一天太阳缓缓升起,街道闪烁光泽,他沉默的双眼变得潮湿。
役所广司说,这是他在全片中最喜欢的歌,也是他认为最对的电影名。
“每一个瞬间都是永恒的。
”
🍃单读 可以聊聊收到合作邀请时的故事吗?
当时为什么决定演这部电影呢?
役所广司 这部电影最早源自一个叫作“东京厕所计划”的项目。
项目最开始是把东京的一些厕所进行翻新改建,使其干净整洁,希望在东京奥运会期间款待大量的外国游客(注:此处“款待”役所广司用的是「おもてなし」,源于日本室町时代的茶道文化,指报以最尊敬的心情为客人提供服务、款待,是一种极致的关怀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个计划是制作四部以东京厕所为背景的清洁工故事短片和一本摄影集。
这是优衣库柳家的柳井康治先生自费进行的项目,在电影方面,也是用他的私人资金制作的电影。
这真的是一个很棒的企划。
我觉得个人去资助这样的项目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我非常愿意参与其中,项目组的人希望由维姆·文德斯导演来执导这部电影。
我们很快就得到了他的回复,这让我非常期待能收获一次美好的经历。
单读 和文德斯剧组合作的方式是怎么样的?
听说这个故事只拍了十七天,而且是全程手持摄影?
役所广司 在剧组里,与导演同时在场的还有摄像师与剧照师,一共三个人。
平山梦中出现的那些照片,是由导演夫人多娜塔·文德斯拍摄的,为文德斯拍摄纪录片的(弗朗茨·卢斯蒂克)则担任摄影师。
因为我们想要制作一部关于平山的两周生活的电影,虽然提前有一个剧本,但我们希望用纪录片的手法来拍摄,导演想要呈现出一种非常真实的风格。
我们没有做反复的试拍,都是一个镜头直接拍完,摄影师全程跟拍我的动作,不会演绎重复的内容。
单读 这是一部几乎没有台词的电影,不用语言可以如何阐释一个人呢?
你觉得困难吗?
役所广司 是的,台词确实非常少,但这也使得我们在 17 天的拍摄期间里拍到更多的东西。
因为导演不懂日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语言太多的话彼此都很难理解。
我们通过追踪非语言的表情与动作,来表现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的日常生活,并不是通过具体的台词。
我认为,虽然台词对电影很重要,但台词太刻意被强调,往往会变成过多的说明,相比有台词的场景,我更喜欢那些没有台词的场景。
在主角平山与侄女相遇之前,他每天的生活都十分有规律,带着自身独特的节奏,不管是工作时,还是休息日的度过方式,洗衣、清洁等工作都是他用心去做的。
他确保这些工作顺畅进行,就像是有节奏地流动一样。
单读 文德斯曾在采访中聊到,这个角色仿佛是为你而写,你对平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地方?
役所广司 剧本的前半段是一直以来,平山都在以一种庄严和平淡的方式生活,直到侄女尼可来访,之后故事有了些许变动。
当平山的妹妹来接她时,和尼可一起度过的时光似乎要结束了,平山和尼可告别。
当我阅读台本的时候,我没想过尼可回家会如此触动我的内心。
但是不知为何,在演绎的过程中,尼可的出现以及平山平静生活的改变深深触动了我,我自己都感到很惊讶。
单读 如此说来你全然代入其中了,你觉得你和平山相似吗?
役所广司 我觉得要完全和平山一样不太可能,但我会在某些瞬间产生错觉,自己也出现了一些改变。
演员嘛,有时候身上会发生完全没预料到的事情。
这样的事发生了,是因为之前场景的一点点积累,最后产生了变化。
实际上我和平山先生没有什么共同点,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想要很多的人,想要买这个,想要买那个,可能我更像个欲望满载的男人吧。
不过唯一共通的是我也像他一样喜欢看树木的生长,喜欢待在树林里。
单读 那么对你自己来说的完美日子也会有看树的部分吗?
役所广司 没错,我的确很喜欢植物。
我想成为一个园艺师而不是演员,为什么呢?
我家中有院子需要打理,常常会请园艺师来我家修剪植物。
园艺师来了之后,我们经常聊天什么的,我也会观察他们怎么做事情:他们早上八点开始工作,到十点就休息了,喝一杯茶,看看花园可以继续怎么修剪,再接着开始工作,到了十二点吃午餐,又休息了。
午餐后再工作一会儿,到下午三点再次休息,一边喝茶,一边观察自己的工作成果。
四点,他们大概完成了工作,稍微收拾一下,五点就结束了。
我在旁边看着园艺师们工作,常常会觉得挺享受的。
植物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能做一个观察它们的工作,真是令人很羡慕呢。
单读 厕所清洁员或许是离你生活很远的工作,在演绎的时候,你如何既呈现劳动的质感,又避免陷入一种想象,过于美化它们呢?
役所广司 我也去和真正的清洁工一起工作、学习,一边观察他们的工作,一边逐步接受指导和培训。
和园艺师一样,这些工作的特点是把脏的东西变成干净的,我能够感受到变化给人带来的巨大喜悦。
这种喜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想象使用厕所的人看到清洁场景时的感受和心情。
做这份工作的人,是为了能让进厕所的人有这份心情,这是多么了不起。
所以,我在接受训练的同时,思考着为什么要这么认真地做清洁工作。
这方面真的需要专业精神,如果忽视了细节,设备本身可能就会损坏。
这让我觉得清洁工不仅仅是做清洁,而是一种专业的工作。
我起初听到柳井先生谈起东京厕所和有关厕所的创作项目,无论是由多么世界著名的建筑师设计的厕所,它们都会变脏,人们总是不会像对待自己家里的厕所那样努力保持清洁。
他出于这样的想法,有了制作这部电影的计划。
公共厕所必然会被接下来的使用者使用,所以我们应该为下一个使用者着想,努力保持它们的清洁。
这种事情我认为是对人性的一种挑战,即使在家庭里,我也认为为了下一个使用者而努力保持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柳井先生对他自己的东京厕所项目有些想法,但对于这部电影本身并没有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
他只是希望创作一个以其为背景的清洁工的故事,除此之外,剩下的部分就自由发挥了,这真的很棒。
单读 这让我想到,文德斯在聊《完美的日子》时,提到故事想深入挖掘的是“清洁”和“服务”在观念中意味着什么。
役所广司 是的,平山作为一个人是清洁的。
我不知道他以前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但他现在过着干干净净的生活,他的人际关系也是干净的。
单读 很多人会觉得,电影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日式美学,即在重复的生活里感受隽永,你如何理解这样的美学?
役所广司 是的,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每一个瞬间都是永恒的,并且能够将每天都视作乐趣,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啊。
人类的行为即使看起来愚蠢,却能感受到美丽,能够拥有一颗感受美好的心,我认为就能真正过上丰富的生活。
我也是拍了这部电影之后,在早上出门会稍微看看天空。
以前不太确定是否经常这样做,但现在会特意去看看。
太阳的光线从遥远的地方照耀到这里,作为一天开始的感觉真不错呢,你也可以去试一试。
单读 我会的,电影最后一幕也是太阳升起,后来你在车厢打开了音乐。
平山每日听的车载音乐是电影里十分重要的部分,你怎么看电影里的音乐?
役所广司 有些音乐是我听过的,但也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曲子,不过都是些很棒的音乐呢。
在电影中使用这么多世界有名的音乐,我作为电影行业从业者,深切感受到肯定要花很多很多钱。
那些批准使用这些音乐的制片人真厉害,日本的电影导演们或多或少都会非常羡慕吧。
用这些音乐的花费如此之高,出资者看到账单应该会很惊讶吧,但我仍然认为这对电影是必要的。
我也是文德斯导演的粉丝,也许正是因为导演坚持,最终才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单读 你最喜欢其中哪首歌呢?
役所广司 《完美的日子》。
我觉得最能体现平山世界观的还是这首歌。
其实最早影片的标题暂定为「木漏れ日」(注:意思是从树叶的空隙间照射进来的阳光),但最终我们完成电影时,决定使用“完美的日子”这个标题,它就是最合适的。
日语校对:汤景昱编辑:何珊珊、贾舟洲
▼加入 2024 单读全年订阅,发现日常中的隽永
在《完美的日子》中,生活世界的意义正是通过“木漏れ日”这一意象而澄明并进一步涌现出来的。
在一个访谈之中,文德斯特别谈到了“木漏れ日”。
他说,日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描述这些有时会突然出现的幻影:‘木漏れ日’:树叶在风中起舞,它坠落下来,影子落在你面前的墙上,这一切由宇宙中的一束光——太阳创造。
”“木漏れ日”特指阳光透过树叶之间的空隙投射下来的景象。
在《完美的日子》里,“木漏れ日“的景象贯穿始终。
这也是理解整部电影的一把钥匙。
意义在程式化的生活中消亡了吗?
电影中,平山的生活世界乃是高度程式化的。
伴随着清晨打扫大街的清洁工的扫帚声而起床——刷牙——给植物喷水——上车前一定在自动贩卖机买一罐咖啡——选磁带,伴随着老摇滚乐上路——在厕所里细心地清理每一个细节——午饭在神社吃三明治——下班去澡堂洗澡——有时候去小书店买一本文库本小说——有时候去冲印店取冲好的胶片——去地下通道里的小餐馆吃晚餐——有时候去小酒馆喝一杯——睡前读书。
电影不厌其烦地表现这些程式化的细节。
文德斯的牛逼之处就在于不断重复这些细节,却让人丝毫不觉沉闷,反而对主人公平山的生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谁?
他为什么做这些?
他究竟在想什么?
程式化以及不断重复的生活往往令人厌倦。
对每天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生活,大多数人留下的往往是单调而沉闷的印象。
可是,文德斯想告诉我们的,却是这些程式化的另外一面。
或者说,导演通过电影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重复的、程式化的生活是否仅仅灰暗而单调?
这样的生活是否可以充满意义(meaningful)?
木漏れ日:意义的涌现时刻“木漏れ日”的意象在电影中不断地出现。
比如在工作的间隙,当平山礼貌地在厕所外回避需要上厕所的路人时,他注意到墙上树影晃动。
目光沿着光的方向回溯,他看见阳光穿过浓密的树叶。
在他的脸上,不经意地浮现出一丝微笑。
在神社里吃午餐的时候,抬头瞥见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漏下来。
平山拿出胶片相机,不经意地向斜上方拍摄,捕捉这转瞬即逝的光影瞬间。
在梦中,“木漏れ日”以黑白而朦胧摇曳的画面浮现。
这些时刻,混着旧日的记忆,在蒙太奇中如幽暗的烛光般跃动。
在午后的光景,平山躺在榻榻米上,窗外的阳光照进来。
录音机中播着Lou Reed的《Perfect Day》(点题片名!
)。
平山的眼前又浮现出“木漏れ日”的意象。
难得的休息日,平山冲洗好了照片。
一张张地检视。
留下那些“木漏れ日”的瞬间。
……然而,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木漏れ日”的意象呢?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首次提出”灵光/光晕(aura)“的概念。
他写道,我们将自然对象的光韵界定为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绿荫的树枝,那就是这座山脉或这根树枝的光韵在散发。
“ 在观影的过程中,本雅明“灵光/光晕”的概念不断在我脑海中闪现。
在这里,“木漏れ日”与“灵光”显然有着某种紧密的联系。
本雅明所举之例子,如一根投影咋在休憩者身上的树枝,如地平线上的远山,与穿过树叶而漏下的阳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德斯通过平山所捕捉的,正是那些转瞬即逝的“光晕”。
光晕之所以特别,正因为其独特的“质地”。
这种质地显然无法通过机械复制来得到留存。
“木漏れ日”所昭示的,正是那些无法被重复性、机械性的生活所遮蔽的“灵光”。
这些“灵光”在那些树叶摇曳的光影中,洒漏而下,仿佛天启。
木漏れ日与偶发性(contingency)与“灵光”一样,木漏れ日之所以迷人,是其充满了偶发性。
我们无法确定什么时候会天晴,什么时候阳光会穿过云层,什么时候观测者又正好处在树荫之下,什么时候又恰好能看到穿过树叶的阳光,投射在墙上的光影。
是的,“偶发性”是帮助我们在看似机械的生活世界之中重获自由的落脚点。
在平山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中,却有着许多很有意思的偶发事件。
大一点的,比如外甥女离家出走而突然来访、搭档小哥突然不辞而别、酒馆妈妈桑的前夫来访而被平山不经意撞见。
小一点的,比如某位陌生人在厕所留下的tic-tac-toe游戏、帮助躲进厕所生闷气的小朋友找到妈妈、在神社的树下发现一颗破土而出小树苗而小心翼翼地挖土装回等等不一而足。
正是这些偶发性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斑点与色彩。
这些偶发性事件正如那透过树叶间的光,跳跃着让人无法捕捉,无法预期,却又那么鲜活。
我们生活世界的意义从何而来,是从那些棱角分明的结构中来 (阶级、经济、文化观念等等),抑或是镶嵌于偶发性之中呢?
抬头看一看木漏れ日的光晕,或许你已经有了答案。
属于“当下 (present)”的木漏れ日木漏れ日是属于当下的。
阳光穿过树叶的景象,每一秒都转瞬即逝。
对抗源于重复性、程式化生活的关键即当下。
当平山和外甥女一起骑车。
在桥上,外甥女看到了河流流向远方的大海,便问平山,“你要去那里吗?
” 平山说,“下次吧。
”外甥女女追问,“下次是什么时候?
” 平山答道,“下次是下次。
”外甥女继续问道,“那是什么时候?
”平山答,“这次是这次,下次是下次。
”这是一段颇为禅意的对话,也是本片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是的,下次的事下次再算吧。
我们只着眼现在。
这或许就是当下的启示吧。
在另一次偶发事件之中,平山撞见了妈妈桑前夫前来造访她,并拥抱了她。
平山心中对妈妈桑有微妙的情愫。
很自然,这个场景让他心情郁结。
独自买了香烟与啤酒,跑到河边。
前夫哥也跟来了。
原来,前夫哥得了癌症,命不久已。
前夫哥托平山照顾好妈妈桑。
二人话头忽然聊到影子。
重叠的影子颜色会更深吗?
前夫哥感慨,生命中有太多事还没明白就要结束了。
平山于是建议二人来验证叠影是否更深。
二人又借着夜晚的灯光玩起 了追影子的游戏。
两个中年男人,忽然变得像两个小孩。
这个场景也是本片最为打动我的地方。
如果生命中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觉得需要以后才做,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现在就做。
未来是怎么样,明天会怎样,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唯有像小孩子一样,活在当下,这样才能感受“完美的日子”阳光漏过夜间,那光影仅在当下。
只有把握当下,才能在机械复制的生活中抓住那一闪而逝的灵光。
结语:意义的涌现影片的最后,在一曲Feeling Good的的老歌中结束。
It's a new dawn It's a new day It's a new life for me And I'm feeling good在平山的脸上,微笑、伤感、感怀、沉思交替出现。
是的,这就是生活。
生活既不高深也不卑贱,生活就在“此处”。
附记:很少写影评了。
役所广司所饰演的平山让我想起一位刚刚过世不久的朋友。
这位朋友从来没有漂亮的话语、没有大书特书的丰功伟绩。
可是我却不断地想起他。
当我想起他的时候,记起来的都是最为平常的生活细节。
他劳作的样子、他的笑容、他所说过的俏皮话,他顽皮的玩笑。
谨以此文怀念他吧。
看到男主十分眼熟,查了一下,果然是前阵子看过的《美好的世界》的男主。
有些类似,都是描绘男主独自的生活。
大叔的演技是真的好啊,尤其是结局的哭戏。
又哭又笑,感情的爆发为之动容。
略有遗憾的点在于,还是给男主设定了一个有钱家庭出身的人设。
虽然大量留白,并不知道所谓他的过去他的故事。
但是这个家庭的财富地位,依然从妹妹身上可见一斑。
可是怎么?
难道不是那样的家庭出身,就不会欣赏一草一木,无法这样子“有品位地”享受人生了么。
回到男主的生活,很坦白的说一句,真是让好多人羡慕的生活。
清晨在沙沙的扫地声中醒来,整理好简洁的床铺,洗漱后照料一下自己喜爱的花花草草。
狭窄的玄关处,整齐地摆放着出门物品。
每日一罐自动贩卖机的咖啡,听着喜爱的音乐,迎着清晨微笑。
认真工作,认真吃饭,认真看书,认真睡觉。
这人生乐趣所在,很多人不是不知,而是做不到啊。
因此才会真实地羡慕吧。
片中有好多镜头给到繁华的Skytree。
我的理解是,这样高耸又繁华的建筑,是众生平等的。
在哪里都能看到,都能欣赏到。
最后的结局很喜欢。
都在说大叔为什么哭,我喜欢的一个解释是,这是一种被周遭平凡又具象的幸福感包围后的哭泣。
这个评论让我想起了第一次去现场听彩虹合唱团,其中一首歌叫《午后》,讲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平凡生活。
歌词十分生活化,我却伴随着旋律在音乐厅里泪流满面。
至今很喜欢这首歌,也至今记得当时的感受。
这样的生活实在太过美好,美好到甚至会让人流泪。
无论何时何地,希望我们都能感知到这具象的幸福。
这个电影有毒且充满隐蔽的欺骗性:1. 男主是ex-富家子弟,即使他现在是清洁工,也永远有退路,他拥有the power to choose,普通清洁工有么2. 他的文青品味与生活方式,是他前半生的富裕家境所带来的积累,也是他更年轻时代生活面貌的定格,他其实已经失去了了解和接纳新生事物的能力(电影中图,男主作为音乐迷,但不知道Spotify),这个故事的另一面是僵化。
3. 他的闲暇、与兴趣为伴的日子——“个体尊严”,由一套相对成熟的institution所赋能——不用加班、不被过分压榨。
影片中,他的同事突然辞职,新人未到,他不得不气急败坏地加班,压根没空去满足那些兴趣爱好——这才是大多忙于生计的底层面貌吧。
4.片子透着一股有洛丽塔情结的老男人自恋——秀品味后被年轻女孩突然亲吻、未成年外甥女带着崇拜和好奇处处模仿他的生活方式、陌生年轻女子偷瞄男主...导演对男主的魅力认证和品味确认,不停通过这些年轻女孩来印证,这就是导演心中的“完美”么?
5. 电影还有一个很迷的情节,外甥女在他面前毫无顾忌地换衣服,男主马上走开,导演借此告诉大家“我是一个老男人,虽然我在年轻女孩面前很有魅力,但我拥有非礼勿视的道德水平。
”这部电影最大的credits是,它是一个非常高明的city branding方式。
当别的城市都还在正面秀主流景观的时候,它已经把触角放到一个不起眼、但实则更能彰显城市审美与关怀的落脚点——厕所——“The Tokyo Toilet Project”,潜台词是“一个城市如果它能做厕所的设计做到极致,那它的城市规划肯定不会太差吧。
” 比城建落脚到厕所还要高明的,是把厕所包装成一种电影叙事,并融合更多城市景观、生活“日常”、人生感悟...变成一碗混杂了很多药材、可口、但喝多了会伤肾的鸡汤。
当然,东京绝对配得这样的branding形式。
类似的证据,还有东京的不知名但好看悠闲的口袋公园、贫民片区的干净界面、藏在街区深处但相对affordable的中古店...他们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理念产物,但又有着一股自下而上的力量在维系和运转,它们的合力帮助这里的居住者过上一种还算体面的生活。
2023年最后一天,在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看了文德斯的新片Perfect Days,喜欢香港的翻译《新活日常》。
有似曾相识的动容。
而且学到一个新词,木漏日,Komorebi,指的是阳光通过树木叶子缝隙形成的光影。
内心颤动不已,每每在公园里徒步,我非常喜欢抬头看树与树之间形成的Canopy,感受通过的光线。
电影里的男主角,每日都在工作休息时,在公园用胶卷相机拍木漏日,定期冲洗出来,按照月份整理归档。
原来世界上也有人有着和自己一样的小众爱好,有种遇故知的兴奋和相惜。
电影里,平山负责涉谷区的公厕清洗,他准时尽责,对一份微不足道甚至经常被人看不起的工作,兢兢业业。
上班路上,平山会用卡带听早年的爵士音乐,工作完后,去固定的澡堂洗澡,同一家餐厅吃饭,熟识的酒吧喝酒,然后回家看书。
从好几次出门便看到晴空塔,可以判断平山应该是住在墨田区,家里极其极简,没有家电,家具只有书架,阳台上种着从工作附近公园采摘来的植物,每天早上出门前精心浇灌。
对于平山的背景,只有在她外甥女突然造访时才有些许透露,他应该来自一个殷实的日本家庭,和父亲的关系像很多东亚家庭一样,紧张。
妹妹让他回去探望失智的父亲,他淡淡地拒绝。
又很不日本人的,兄妹两人相互拥抱道别。
平山在工作中也是木纳少语,不与同事交流。
一日在清洁的公厕内看到一张涂鸦的小纸条,他也在上面做了记号,一往一来,和不曾谋面的陌生人互动,最后对方在纸条上写上thank you,那是平山难得展现的笑容。
电影末,平山在常去的酒馆看到老板娘和一男人相拥,落荒而逃,男子找到平山,告诉他自己得了癌症,两个老男人还尝试了影子叠加会不会更深,继而玩起踩影子的游戏。
电影结束时,平山开着车,听着音乐,又哭又笑。
接下来的一天天,也是昨天的重复,但他有音乐,有书籍,所以他的内心一定是充盈自得的。
他的背景过往是怎样的,好像并不重要,他那份感知体验能力,就是在最大化地体验生活生命。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文德斯的电影,去年百老汇影展看了《德州巴黎》,那一抹粉红,还历历在目。
看到评论说电影拍的是泡沫里的东京底层生活,美化后的岁月静好。
就我这四个月失业的经验来看,如若未婚未孕,除了房租外,即使是在一线城市,不陷入消费主义的前提下,花不了很多钱。
当然,这不是重点。
拍的是在东京发生的故事,日本感却不是很重,换做另一个北欧国家剧情也成立,因为电影呈现出来的疏离感。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最重要原因恰恰是故事发生在东京,去年9月半个月的日本旅行是我近十年来最开心的时光。
在东京住了5天,去了浅草寺,晴空塔,东京站,皇居,银座,新宿,明治神宫,涉谷,东京大学,秋叶原,代官山。
每一处地方均有各自的风情,魅力。
东京太大,想去的地方太多,而每一处均让人流连忘返。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和电影《革命之路》,精神乌托邦是巴黎,过去四个月,对我而言则是东京,在找工作面试不顺烦躁时,总会打开旅行APP看东京的往返机票,翻看在东京拍的照片,剪的视频,买的手信,沉迷其他在东京拍摄的影视剧。
这个时差只有一小时,飞行不过4小时的都市,成为我的巴黎。
总觉得在那能感受无限活力,接触天马行空的创新,为被生活榨干的身体回血。
东京,成为逃避现实的调味剂。
去年开关后,去了好多次香港,多是看电影和徒步。
过去的一周去了三次,可以暂时把香港作为东京的平替。
同样干净的街道,安静的车厢,转角遇到的各色小店,各个国家的人比肩接踵。
可以极度商业化,也有文艺文化氛围,既能在钢筋水泥里徒步,又能随时到青山远足。
这次发现Aberdeen被翻译成香港仔,还是挺有趣的。
要努力,争取去不同的国家旅居工作,偶尔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抬头看看木漏日。
1月底看了这部电影之后非常喜欢,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里面的公共洗手间都很有设计感,查询后发现都是来自涩谷区的一个叫做“The Tokyo Toilet”的项目:由16位建筑师/艺术家分别设计的17所公厕(其中有一位设计了两所)。
2月份去东京的时候一一探访,走下来发现是几条很舒服的city walk的路线,绝大部分都是在我探店或者散步的时候顺便去的。
虽然没有逐个使用,但使用的几间都非常干净(不过不保证每间都干净),门口均会有布局图,全都是残障人士友好。
今年去了太多地方,随着电影在国内上映,收到很多留言点赞,才想起自己做过这件事情哈哈,于是又把照片照出来整理了一下。
(很多都是live图,不知道豆瓣什么时候可以上传动起来的live图啊)。
Yoyogi Fukamachi Mini Park by Shigeru Ban
这是电影里的那个可以变色的玻璃洗手间,应该是通过温度来实现这一功能的。
去的时候天气还比较冷,不管有无人使用都不是透明。
不过我听到小🍠上有网友说之前出过一次“事故”,当有人正在使用的时候,玻璃一下变透明了...所以现在就把这个功能给停止了。
附近还有间基本同款的蓝绿色,同一个设计师。
ps:这个公园附近的奥涩区域非常好吃好逛,是我个人最喜欢的citywalk路线之一。
Nishisando by Sou Fujimoto我最爱的一个设计。
Yoyogi-Hachiman by Toyo Ito
Ebisu East Park by Fumihiko Maki
Nabeshima Shoto Park by Kengo Kuma这个从外观来看就能认出是kengo kuma的作品!
去的时候正好遇到一个日本的奶奶也在看,一直跟我说是kengo kuma的作品哦哈哈。
里面。
Jingu-Dori Park by Tadao Ando安藤忠雄的设计。
Urasando by Marc Newson
Jingumae by NIGO®没想到nigo的设计如此小清新哈哈哈。
Ebisu Station, West Exit by Kashiwa Sato这个也蛮酷的,如果不是看到上面的标志,我不会认为是个洗手间。
Ebisu Park by Masamichi Katayama / Wonderwall®︎
Nanago Dori Park by Kazoo Sato / Disruption Lab Team
Hatagaya by Miles Pennington / UTokyo DLX Design Lab
Nishihara Itchome Park by Takenosuke Sakakura
Sasazuka Greenway by Junko Kobayashi
Higashi Sanchome by Nao Tamura
Hiroo Higashi Park by Tomohito Ushiro这个厉害了,在広尾附近的富人区,我是从西麻布的一家咖啡店走过去的,短短几分钟遇到豪车数量。
路过的小区感觉也是环境挺好的的,后来朋友说那附近住了很多明星。
洗手间外的屏幕上的的光是由79亿个不同的光带组成,象征着地球上79亿人口。
我没有把光拍得很好看,借一下官网图。
photo cr: the tokyo toilet
晚上会变成白色的光。
等有时间会把具体地址补上👌。
- 规律的作息、节奏化的生活、诗意般的人生- 坚定的、深刻的爱好:阅读、摄影、音乐- 超脱的片刻:驾驶时、进食时、睡眠时、脑中片段闪回时、泡澡时- 专注的、认真的生活、工作态度- 快乐的瞬间、满足的瞬间、失落的瞬间、伤心的瞬间- 疏离的关系、亲密的关系、孤独的片刻、共鸣的瞬间- 深沉的思索、稚气的欢愉、片刻的宁静 完美的日子无非就是不被社会节奏所挤压,不纠缠于复杂的社会人际。
《完美的日子》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当代社会人所羡慕的节奏和状态。
影片将一个中老年男子从复杂的社会中剥离出来,展现出的诗意的生活,从对立面带我们反思了现代我们忙碌无为、复杂却又疏离的社会人。
从复杂的社会网中抽离出来,对我们来说难以做到。
主人公虽然从家族中离开,住在狭小简陋的居所,但是仍是面对人群想要靠近的渴求。
偶遇的孩童、一起洗浴的老头、酒馆的老板娘、自由不羁的同时、叛逆期的侄女…孤独是面对人际想要靠近和交汇的瞬间,但是最终却回归孤独的宁静。
在上下班开车的时刻,播放自己喜爱的怀旧的音乐。
有朝阳或是晚霞的陪伴,有温柔的风拂过脸庞和发丝。
有劳动付出和的满足和享受休息的满足和惬意。
在面对与社交人际离别的不舍与期盼,还有阅读带来的诗意和享受。
生活和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简单平淡的社交也会带来情绪的波动,而始终归于平静与孤寂,这或许才是完美的生活意想。
这或许是反现实,也许是最美最浪漫的乌托邦。
而最后一个片段完美的展现了主角以及电影所说的完美日子: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假期结束之后你还会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
哇哦
心潮澎湃才是爱
草莓酒
剧本写得好诶。
故事很短,一个晚上,仅仅只有一个喝醉了的晚上我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但依旧无法跨越。把记忆封存进草莓酒罐中,留住永不褪色的冬天我记得每次旅行的最后几天,想到之后一切的生活都会如此乏味,还有好多好多情感无法理清,只能拼死把所有能够抓住的塞进记忆之中,那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时间会冲淡所有的一切,我们之间没有“不可战胜的夏天”。是想一直看一直看然后直到把剧本的每一个细节理清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吗?这个夏天会成长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心跳共振的印记🥹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最悲伤的事情,假期结束了。
夏天不要结束让我永远记住你眼睛的颜色。
高潮是你和她在一起高兴的快要死掉的那种感觉年上莫名有咩姨的感觉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一部小片子能探讨这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推荐。从剧本到演员,整体上都很精巧、很用心,台词也设计得很有心意。虽然偶尔画面比较抖动,但仍然瑕不掩瑜。[剧透警告⚠]塔尼娅的个人魅力,两位老师之间陡然上升的感情,青春期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儿童剧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大人世界,看完心情有些淡淡的忧桑……只能说毛子在这方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是很多的。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相处短短五天,暧昧氛围拉满。至少我们拥有过完整的回忆。老鹅能不能先从崆峒山上下来会儿,会拍多拍点?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