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网上的一句话,“《只是世界尽头》就是一道上好的法式鹅肝配上浓度极高的精品红酒——精致,醇厚,腻人,一口之后,有点上头。
” 百度上看到了一些报刊杂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几乎是骂声一片,但我实在是不能赞同。
《只是世界尽头》展现的是一个戏剧的封闭的空间,刻意而为之的压抑气氛,神经质的咆哮表演,尽管依然可以看出多兰的风格与心思,但感觉他在走《妈咪》的老路。
(《The Guardian》评) 《只是世界尽头》是第69届戛纳电影节最令人失望的影片。
这部电影是根据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改编,但它只是扒了皮,而丢失了灵魂。
让·吕克·拉卡尔斯于1995年死于艾滋病,但是多兰避讳了提及此事,影片所呈现的只是一个处在家庭无休止争吵之中的优秀的却摆脱不了命运安排的作家。
(《Variety》评) 该片中的角色无一有背景介绍,这让观众很困扰,该片无非就是在展现一个家庭成员不停相互恶意攻击的家庭的日常。
(《London’s Evening Standard》评) 即便是对于多兰的死忠粉丝而言,这也确实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不明白为什么多兰将创作激情投入到这样一部作品中,也许他认为自己无法拍摄一部平静的影片,但却拍出了一部令人无法满意的作品。
(《The Hollywood Reporter》评) 这部影片是根据法国当代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同名戏剧作品改编的,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是自传,34岁的拉卡尔斯在柏林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不久于人世。
改编影片里未曾交代引起了影评人的不满,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已经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孤独、无助、脆弱、惆怅而又充满浪漫情怀的不问世事的艺术家形象,再去交代现实中的事还有必要吗?
片中Gaspard Ulliel饰演的路易斯场面漂泊在外,远离亲人故土,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后,希望回到家里,一方面通知家人这个噩耗,另一方面回顾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路易斯满怀期待与渴望回到家中,决定暂时不说出事实,只希望和家人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然而多年未见的哥哥安托万充满敌意、陌生的妹妹显得十分疏远、母亲的疑惑不解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思念、嫂子的紧张与无奈都让他感到失落、自责和后悔。
时钟滴答滴答的响着,路易斯时不时地看看手表,过往与当下浪漫梦幻的剪辑穿插,处处体现着他对仅存不多的时间的珍惜,他想尽可能多的找到家的感觉,然而家人表现出来的只有对他长年在外、家庭成员角色缺失和丧失责任感的不满和习惯,夸张的言行更深的反馈出人物内心的纠缠,家人习惯了无趣的生活,习惯了生无可恋的态度,路易斯的出现让他们疑惑而不知所措。
路易斯的母亲和他的对话让他明白,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他的眼神里像是在说,我一直感觉自己的生命之轻,却从未考虑过家人赋予我的生命之重,他很后悔,母亲的话让他难于开口,在家庭看不见未来的时候怎能说自己即将离去,他只好跟随母亲的意愿,说出了对未来的畅想,而内心却是无比的痛苦,餐桌旁终于迎来的短暂平静被哥哥打破,长久以来安托万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在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家非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位不负责任的弟弟身上,他不明白他的弟弟为什么要回来折磨这个支离破碎的生活,安托万驱赶着路易斯,路易斯的表情从不解到无奈再到坦然,再加上之前哥哥告诉他自己曾经的男友已经死去的消息,所有的希望都已化为乌有,此刻只剩下绝望,他在这个家里得到的只有母亲那一句“我不理解你,但是我爱你”,还有妹妹对他的那些细微情感,或许还有嫂子隐约感觉到的事情背后真相的眼神,再没有别的什么。
风雨停了,夕阳洒进屋子,墙上的时钟报时了,路易斯看到原本木制的小鸟从时钟里飞了出来,在房间里到处乱撞,似乎撞得头破血流,路易斯看了看这个家,走出屋外关上门,屋子客厅的地毯上躺着一只奄奄一息的如同路易斯的小鸟,最终闭上了眼睛。
似乎在诉说着路易斯的内心,纵使胸怀再为宽广,也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外界的事物有再强的引力,也无法让你摆脱家庭的囹圄,而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孤独和悲伤。
生命尽头,世界尽头的思考配上毫无违和感的音乐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去感受一下,也许它会唤醒一个沉睡着的灵魂。
三星半。
尽管看了多兰的那么多作品,却还是对于这种吵吵吵,撕撕撕和情绪的突然爆发感到头痛。
但带入本片的语境,却又是那么贴切。
开头曲就已经表明了影片的矛盾,我们在受伤后在成就时都想要回家,但家并不是你的港湾。
路易斯离家12年,在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想要回家看一看,老了却还是时髦的母亲,一起长大的哥哥,成了小美女的妹妹以及多出来的嫂子。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他会回去吗,这次回家到底是对于自己回忆的再次纪念,还是对家人们的思念。
如果只是家人们,他为何固执的想要回到老房子。
如果是我,我宁愿不要回去,家人是什么,他们之中很多和你三观不合不理解你,每天坐在一起吃饭却连话都不说一句,这叫什么,最熟悉的陌生人?
西方和我们的表达方式确实不同,至少在我们家里,即使是家人之间仍有着无尽的客套和把戏。
他们至少会嘶吼出来发泄出来,不满委屈,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喜欢直接却又害怕直接,就像我很阳光却又无尽的自卑一样。
但我想要的却只是真心。
路易斯和每个家人都有一段私人对话,这也是对每个人的告别,但大多数是他们讲他听,他要说的很多,但看着他们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最后的爆发很爽利,我期待着一次爆发,也许很远也许很近,也许永远都不会来,谁知道呢
《只是世界尽头》(Juste la fin du Monde)是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Xavier Dolan)推出的第六部电影,由法国当代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Jean-Luc Lagarce)的同名戏剧改编,获得今年6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无法有效沟通的尴尬关系。
当时评论毁誉参半,有人说这是27岁多兰的成熟之作,也有人给他戴上“自恋狂”的帽子,这位在戛纳成名的“天才少年”甚至赌气放出狠话说以后不会再来电影节。
影片内外,都有不少误解,无形中或成就其作品个人化和普世性的完美结合。
梦幻感的慢镜头轻轻滑过,法国一线男女演员悉数登场,镜头聚焦在每个人的脸上,仿佛可以真切地听到他们的呼吸声,看到每一条细纹,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表情,O-Zone乐队的音乐响起,华丽丽地填满各种转换场景的过渡片段……如果视觉语言可以用味觉体验来形容,看完《只是世界尽头》,如同吃了一片上好法国鹅肝,后又咂一口意大利高浓咖啡。
醇郁感极度浓缩,个人体验太过强烈,还未入肚,便已经饱了。
影片演员阵容豪华,包括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 、蕾雅·赛杜 、 文森特·卡索和玛丽昂·歌迪亚五个法国影坛重量级大咖,不少人批评多兰矫揉造作,不够自然,但影片注重形式之余,未忽略内容,为追求整体效果而用力过度不足为过。
多兰延续以前艳丽饱满的画风,在一个几乎封闭的空间内,讲述了一个看上去没多少情节但实则暗流涌动的家庭故事——路易三十四岁,是个剧作家,他离乡十几年后,决定回老家告诉自己的亲人:他得了重病,即将死去。
“这是一个周日发生的事,但仿佛持续了整整一年”,拉卡尔斯在剧本开头这么写道。
跟随飞机舱内窗帘细缝,镜头缓缓拉开,人物一个个出来,各种情感在特写镜头里表现得真真切切,家人的关系如同拨洋葱般铺展开来,过去的怨念和对未来的焦虑交织在一起,有时压抑地令人难以喘息。
母亲玛蒂尔不服老,画了个大浓妆,身着深色绸缎衣裳,迎接自己的儿子,她没心没肺,絮絮叨叨,害怕儿子陪自己的时间太短,不经意间指责起他多年的缺席;妹妹苏珊二十多岁,大大咧咧,有些叛逆,崇拜当了作家的哥哥,但又觉他太过疏远;弟弟安托万是个工人,脾气暴躁,有些自卑,嫉妒路易现在的生活;弟媳克里斯蒂娜老实内向,欣赏他的才华,无趣的谈话中还是可以听得出她抱怨路易对家人的无视。
电影是靠对话串起来的,有些话唠,大家说来说去,天南海北瞎扯,讲一些不怎么有趣的老段子,弟弟安托万歇斯底里,看谁都不顺眼,特别爱损人,大家就这样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来吵去,消磨时间和精力。
唯有路易特别沉静,他是倾听者,或唯一的“局外人”。
“你为什么回来?
”每个人都问过他,但都没给他时间回答,或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回答。
他本来想跟安托万好好聊聊,讲他为什么下午到,讲他在机场喝着咖啡,透过玻璃看日出,但安托万大发雷霆,说自己根本不想听这些不着边际的话,指责路易太过自我。
这一幕把亲人之间交流的无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人如同两座城堡,相互防备,各自为营。
母亲说,“我不懂你,但我爱你”;弟弟说,“没有你,家人会肯定会更爱我的”。
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既亲密又疏离,既热烈又残酷,他们无所不谈,却又没说出什么重要的东西,有很多微妙之处,如同电影名字“只是世界尽头”,有种故作轻松的沉重,充满矛盾,让人无法捉摸。
原剧本其实有些自传性质,“只是世界尽头”,也是拉卡尔斯安慰自己的一句话。
1990年他在柏林创作出这部剧时正好34岁,已经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过世时年仅38岁。
路易或许便是他的影子,经历过同样的孤独、脆弱、沉默和小心翼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故事,不管是欢乐或悲苦,总会深刻影响到自己的成长,很多人成年之后在心理上依旧无法和家庭达成和解。
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多兰,不止一次把子与母的关系搬上荧幕,上部电影《妈咪》和处女座《我杀了我妈妈》都以不同的视角讲了多动症儿子和单亲母亲如何相处的故事。
这次不同,他拍了一部别人的故事,并称这是自己的第一部“成年后”电影。
2008年,多兰的御用女演员——安妮·杜尔瓦勒(Anne Dorval)向他推荐《只是世界尽头》,称这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剧本,他觉得书很无聊,没有在意,但几年后重读时却被里面人物的语言、情感、沉默、犹豫、神经质和不完美打动。
人和作品也会有误解,幸好时间可以把它打败。
哪里是世界尽头?
世界尽头是踏进家门那一刻的局促,世界尽头是我始终都无法鼓起勇气,世界尽头是我在你们面前却无法说出“我爱你”,世界尽头是“我有一个会议”……你要真的面对面问我“世界尽头是什么”,我或许并不回答得上来,只是当那一刻降临——我迫切地想要离开、我开始手足无措、我变得拙于表达,我意识到:这,就是世界尽头了吧。
离开家十二年的路易斯回家了,他带着自己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消息,试图重新回归家庭。
这一天,他过得很糟。
他坐了一夜的飞机,早上在机场打发时间,到了中午才回到他阔别已久的家。
初次见面的嫂子、女大十八变的妹妹、情绪高涨的妈妈,以及忿忿不平的哥哥。
路易斯怀揣着巨大的心事,一整个下午,他都在酝酿如何道出他的来意。
他在寻找机会,然而家人却像害怕听到“这是我最后一次回家”一样对路易斯回家的理由避之不及。
他像这个家的闯入者一样,点燃了得过且过日常里的那根刺。
那是他离开了十二年的地方,一个小地方,或许还有点偏僻,与他长期生活的地方判然两样。
他已经是个很著名的作家了,除了哥哥,大家似乎都对他极力讨好。
妈妈盛装打扮,一反常态化了妖艳浓妆;本来是“女汉子”的妹妹擦着粉色眼影、穿着花布裙子,努力给哥哥留下一个好印象;嫂子试图用孩子展开话题,拉近关系。
可是一切都是无用的,所有的装扮都在这个下午碎裂开来。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大家像是半熟不熟的陌生人一样,为了演示各自心中的紧张不安,避免冷场,不断制造一些令人尴尬且难以继续的话题。
然后便是争吵、互怼、互撕。
妹妹讨厌妈妈浓妆艳抹,妈妈抱怨妹妹打扮时间太长,哥哥嫌弃妈妈总编故事,妹妹大骂哥哥蛮横无理,哥哥指责妹妹没大没小。
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夏日午后变成了家人间厮杀的角斗场。
每个人内心的压抑都因为路易斯的出现而被释放。
而路易斯只能陷入回忆当中,和爸爸在一起的小时候,和初恋缠绵的青春期……残酷的现实面前,只有往昔是安慰的。
路易斯和嫂子、妹妹、妈妈、哥哥各自都有一对一的长谈,里面透露着每个人对自己生活的看法、期待,以及对路易斯的“要求”。
妈妈强调路易斯的话语权,让他多鼓励妹妹和哥哥。
妈妈觉得路易斯对家人总是淡淡的,言语也好、明信片上的文字也好,总是不超过三个字,或者总是一个微笑就回应了。
——“如果我只是没话回答呢?
如果我也有千言万语呢?
”——“如果我也有千言万语呢?!
”你们希望我说些什么呢?
如果你们都没有准备好聆听,如果你们想说出的比想听到的多,如果你们对我的期待多过对我的认同……妈妈说:“我不了解你,但我爱你。
我爱你,谁也不能夺走我对你的爱。
”你的爱比海更深吗?
可以包容我做我自己吗?
可以安静地倾听我吗?
《我杀了我妈妈》里面,多兰说:“如果能再投一次胎该有多好,那我就能跟她坐在一起好好地聊天了,就好像从来没遇见过一样。
然后我们就会变成陌路,但我知道,最后我们还是爱着彼此。
”剧烈的发泄之后,哥哥对路易斯说:“人们总认为安静的是好的倾听者,而我不说话是想人们远离我。
”他不是不想,他是害怕倾听。
他既不想重温和路易斯共同度过的时光,也不想面对路易斯离开之后自己对家庭的承担。
因为这里面也有他的挣扎,他不想把一切摊在眼前再清楚看见。
他不想听的不是路易斯在清早的机场经历了什么,他不想听的是路易斯这十二年在完成怎样的自己,他不想听的是自己始终没有完成过的自己。
就像路易斯在开片时的独白一样“从始至终,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他的归来亦是如此,他看清了家人,更看清了自己。
只是家人们都没有给自己机会看清路易斯,这份隔阂像他们心里对自己的不满一样厚重。
他终究是没能说出口的,我甚至觉得他的每次犹豫思索其实都是在告诉自己“还是不要说了吧”。
在看过哥哥飞车发疯之后,他整个人都汗涔涔的,不再是刚进门时那个干净整齐的样子了,他抽着烟、流着泪,惊愕于看过、听过的这一切。
也许是那一刻,他彻底改变主意了。
夜行飞机的机舱里,孩子的手轻轻蒙住路易斯的双眼,仿佛童年路易斯对即将步入人生尽头的路易斯的一种保护,“不让你的眼睛,再看见人世的伤心”。
这次家庭聚会,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其实是一个家庭成员各自面对内心恐惧的故事。
十二年的疏离、同性恋孩子与家庭、缺乏了解的彼此,每个人都在面对一种未知的、不可控的状况。
有人静默、有人温柔相待、有人好斗、有人无能为力……然而,我却总能在多兰的镜头里感受到一种慈悲。
十二年前的分离没有交代,每个人经历了什么我们也一无所知。
路易斯曾经将家人抛在身后,而归来打破了大家表面的宁静。
即使最暴躁的哥哥,我们也能看到他最后握住妻子手时脸上流露出的欣慰之情。
在家庭里,他们每个人都是缺失的、乏爱的,伤痕累累的不只是路易斯,是他们家的每一个人。
我喜欢看家庭伦理剧,也喜欢多兰,所以这部电影太合我胃口了。
看看他是如何在银幕上展开这出戏剧的:三场重头的全家戏(迎接男主,厨房广场舞,晚餐)之间,穿插着男主与四位家庭成员的逐一对手戏。
而这些情节完全发生在同一天的背景下。
纯粹的戏剧形式。
最后一场,也是全片的高潮桥段,就是晚饭后哥哥忽然催促男主赶紧离开,妈妈和妹妹非常愤怒地阻拦。
如果你注意到男主望向大嫂的眼神,以及后者惊恐的眼神和轻微的头部运动,不难理解他们无声的对话:男主:是你告诉他们的?大嫂:我什么都没说。
当然不是大嫂说的。
因为从他宣布回家的那一刻起,大家都知道他肯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然而直到黄昏他却只字未提,大家也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虽然不像大嫂知道的那么“具体”,但足够有所心理准备了。
所以你能看到,当哥哥急急忙忙地想要带走男主时,两个女人会那么歇斯底里地阻拦。
而哥哥此时的忽然发作,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他明白有大事发生了,但是晚饭后,他看出了弟弟没有说出来的打算,因此对他彻底厌烦了,想直接赶走他。
我们回过头来看兄弟两人开车的对手戏,哥哥同样地“忽然”发作,大骂了弟弟一通。
如果你深究他生气的原因,不是脾气差那么简单,他有自己的逻辑。
他此次开车和男主出门,就是觉得自己可以倾听男主无法在所有人面前说出来的“秘密”(实际上,其他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并且做了同样的尝试),然而男主一路上跟他讲的都是无聊的路途琐事,他终于忍不住了。
当然,以他的直男癌性格,措辞是过于糙了一点。
但意思很明确:我们都很关心你到底怎么了,你为什么不肯信任自己的家人呢?哥哥贯穿全片的形象就像一个可怜的脾气暴躁的小丑,但是想想看他之所以变成这样,大概和他是这个家里仅剩的男人不无关系。
这个直男癌和家里女人们对彼此的生活方式都很不屑,久而久之只能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发泄他的不满。
大概也正因如此,他对男主这个同性恋兄弟没有任何的敌意,而是一直试图以男人的方式跟他沟通。
从mv里可以看出,两兄弟小时候的关系是非常好的,但是随着生活经历的不同,长时间的离家,他们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嫌隙。
当男主试图以某种文艺的方式传达他的情感时,迎接他的只是哥哥不耐烦的打断和责备。
回到晚餐那一刻,哥哥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他赶走男主的理由,和妈妈妹妹希望男主留下的理由是一致的,只是性格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行为而已。
男主角虽然离家多年,但是他在这个家里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关注他,怀念他,等待他。
他怀着决绝的心情想要对家人宣布自己的“死讯”,是因为他认为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但是回家后,他看到自己的人生不仅属于他自己(和他的伴侣),在被他遗忘和忽视的地方,在他内心世界的尽头,他的生命始终被这些爱他和他爱的人所分享着。
所以,他没法开口了。
如果你看过导演的其他作品,包括处女作弑母,你会发现这是多兰电影里一个永恒的主题:被血缘关系所牵绊的、毫无理由的爱。
如果这是一部东方电影,这种亲情通常会表现为一种自发的道德和责任感,但是在多兰的世界里,它显得那么惊慌失措,甚至有些勉强。
你需要爱你的家人,仅仅因为你们有血缘关系吗?
这在我们眼中不能称之为问题的问题,在多兰电影的语境下,竟然显得异常有趣(因为在他的电影里主角通常被设定为同性恋,这是引发家庭成员疏离和对立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弑母》里,多兰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母亲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屑和厌烦,然后经过了各种冲突,在影片的末尾你却发现,他还是因为血缘羁绊所生发的种种情感又“无可奈何”地投入了母亲的怀抱。
这几乎是本能战胜自由意志的表现。
在本片中,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男主身上。
但是这部影片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没费力去探讨男主的心路历程,也没有费力去刻画任何其他主角,在这个家庭里没有主角,每个人都是它的一份子而已,“家庭”这个概念才是主角。
所以你能看到,在这部影片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语言”发声。
男主的微笑,哥哥的不耐烦,嫂子的沉默,妈妈的无厘头,妹妹的叛逆,这些语言汇聚到一起,混成一锅粥,让人乍看之下摸不到头脑。
但这就是“家”啊。
影片所展现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虽然很多人都爱用官方发布的这样一段剧情简介“一个同性恋的作家路易斯在漂泊12年后重返故乡,准备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但实际上影片剧情完全没有触及男主角向家人宣布自己将死这一内容,他的同性恋身份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影片主要还是展现男主角离家12年之后突然回家,老妈、哥哥、妹妹面对他所产生的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
如果说帅哥导演多兰在本片中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的话,那就是剧本中表现一家人的不同性格以及亲情关系的部分写得还算细腻吧,一家人上一分钟还在争吵,下一分钟就风平浪静,然后再爆发矛盾、再回复平静,直到最后一家人眼看要达成和解,但男主角告知家人他要“离开”的决定瞬间将矛盾引爆到不可挽回的境地,影片最后以悲剧收场。
导演多兰在用生活化的情节营造剧情波折和矛盾冲突的手法十分自然,展现角色间爱恨交织的亲情细致入微。
片中几位明星主演的表演都值得称赞,镜头总用特写也可以理解,因为整部影片就是要靠主演们细腻表演所营造的情感氛围撑起来的,演员们对于角色塑造和情感把控都很棒!
或许有人认为煽情,可是大音量金曲➕演员表演造成的情感洪流就是铺天盖地地迎面而来呼啸而过,把人淋成落汤鸡,不留一点情面,最后却还留一点余地让你发疯。
这他妈的,离家的打工人看得真的无限共情,眼泪一滴一滴地使劲流。
时间在亲人之间造成的疏离与误解,爱的渴望,不理解的无奈无助,永远被动的无力,深深隐藏起来的愤怒,太恐怖了,把家庭与游子的关系表现到这个地步,或许是大部分这种题材都很随意地认为家人只有正面情绪吧。
而对游子,曾经快乐玩耍的知心大哥现在暴躁愤怒无礼,很大代沟的妹妹,没见过的嫂子,自己的怀旧老家其实是家人努力了二十年才搬走的糟糕记忆,他们吵吵吵但他们才是一家人,他们和自己之间总是隔着什么。
很喜欢最后借大哥之口把大家的愤怒都表达出来。
而且注意力被抓死,98分钟完全没看够,不想故事就这么结束,还想看他们几个吵架,还想接着哭。
唯一一点不理解的,最后那个毫无预兆的大暖光是怎么回事啊???
虽然很有氛围,但是但是我不理解,没有那片光不可以吗?
文森卡索帅死,蕾雅塞度白眼斜笑美死,找到了路易加瑞尔最帅的那个角度,几个蓝眼睛的眼妆也是美到极致,仿佛一滴蓝墨水点在水中渐渐散开。
表白下多兰,总是用情感轰击炮,但是真的看得很爽!!!
即使是不同国别,想要离开家的原因竟也大致相同。
电影对亲情压抑、深沉、无力的诉说,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看懂,只是想起很多自己类似的经历,那些永不停歇的争吵,毫无来由的争吵,把亲人的心埋到了地下,把感情装进了背包。
安东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地跟路易说话,他的三言两语,他在机场的踟蹰对安东来说都不重要,其实也不是不重要,是对安东来说,路易带着自己的优越感回到这里,回到这个他也想要离开的地方,来审视他们的生活。
安东不满弟弟的不负责任,其实更加不满自己的无能。
母亲的爱总是带着丝丝温暖,但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她束手无策。
“下次我们会准备得好一些。
” 让人落泪。
带着不解,猜疑,不满,压抑,和无法割舍的亲情,留在记忆里的除了无休止的争吵,还有那些寂静无声的画面,那些安静的时刻,显得如此美好和弥足珍贵。
我一直在等待着路易的诉说,却没有等到。
想起与家人相处的时候,也确实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诉说自己生活的点滴细节;人们更关心那些所谓的重要事情,更想听奇闻异事,却常常忽略亲人的内心,瞬间的感受。
而生活,总是由那些点点滴滴组成的,有时候也因此,亲人们走着走着就再不亲近了。
片名‘只是’一词用得太妙,当“家”字不再保有温暖滤镜的时候,“只是”显得掀开了家庭应有的险恶的一面,藏在冰山下的一角显得尤为黑暗。
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无所作为的,像嫂子一样在旁边唯唯诺诺,害怕说错话,心有余而力不足。
春节将至的日子里看《只是世界尽头》,显得格外的讽刺,有的时候节日在维护和睦表象显得尤为的重要,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放大了人物的情绪,十二年的爱与恨快要从屏幕内喷涌而出,最后那只小鸟,我理解为男主本人的内心写照,回家后的内心挣扎与混乱,都无法使男主述说真实,于是只能报以轻描淡写的微笑,轻轻告诉自己:只是世界尽头
那些对这部影片评价叫什么撕逼片的,我不懂,我只知道家庭离不开三句就开撕,正常,现实也如此,家本来就是情感宣泄最多最真实的地方,往往也是因为如此,你更清晰家对你的意义,而多兰电影表达的方式就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伦理都是爱都是韩式温情流眼泪,你以为无尽的表现细节描写爱,就是温情就是伦理?
忽视了当代家庭矛盾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
他不过是把他眼中的家庭艺术还原而已,也不是每个家庭每次吵架的对白都是精心设计,难道一定要来个吟诗作对,押个韵?
给你个旁白解释为什么要吵架才叫台词?
有情绪有想法脱口而出的话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这就是家啊。
加斯帕德·尤利尔、玛丽昂·歌迪亚、蕾雅·赛杜、文森·卡索、加之男神多兰,应该是一个几何级的量子碰撞,不曾想天才这次翻了沟,一会是mv既视感,一会又成了婆婆妈妈的家庭叨逼叨,那个恋母的同性恋者去哪了?那个“秀外慧中”的天才去哪了?只是世界尽头,难道在暗示自己的尽头不过如此?
1 台词写的还能更差点嘛,看着五位美型演员无来由无内容吵架真是如坐针毡又替他们尴尬,想写撕逼戏也得先学学怎么写人话吧。不吵架的段落就MV化,逆光流行音乐慢镜快剪辑,依然还是他的那些套路,只不过这次跟主体已经完全脱节了。
死亡让一家人聚在一起……方便开撕。这样的主题有点像梅姨那部August: Osage County。导演有比较严重的MV情结。预告片比正片好看。
太无聊了吧
电影天才,还是早熟的那种。佳片。
有的人血里有风,天生注定孤独与漂泊。长久的分别注定相顾无言,再浓的感情也会被时间不知不觉稀释,因为器皿变了,而唯一的喜悦又怎能忍心用残酷的真相打碎。后半部简直像换了主角一样全是卡索叔的反叛与狂躁,中间插了一段和氛围完全不搭的回忆mv。
吵的我脑瓜子嗡嗡的,但其实内在的张力还是有的,那种孤独和疏离挺刺痛人的
走到世界尽头的时候最想的是回到起点,回到家,亲口告诉大家。但是回家以后我替他难过伤心。这一家人每一个会聊天的。哥哥好凶,嫂子很受气的样子。没有人问男主好不好?埋怨他离家,没有温情(至少我这样感觉的)。
过于迷信友邻评分的我,把这部片作为“随便看看”的类型,打算留在学校再看,因为今晚时间原因,遂找来这部只90分钟的电影,期间还总被我的猫骚扰。片尾音乐响起时突然意识到,观影是如此私人化的事情,看过1700部电影,竟然才想通。Théodore Pellerin扮演青年Antoine,正脸都没有,愣是通过嘴唇认出来
我觉得多兰这次是克制的,情感处理也比以往作品细腻
他的眼睛每眨一下我的心就裂一道口子。汗水烟头手表欲言又止镜头视角挂钟帽子手印小鸟这些细节太打动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细腻到拍出这些!你觉得我们都是孤独的吗你觉得妈妈理解这些吗 :/
难看倒是不难看,有些段落还挺喜欢的,只是不太明白大量的特写镜头和不明所以的高亮打光还有MV式的段落和主题有什么相关性,感觉有点莫名其妙。。
这片真是大写的真实,把家人之间相处的尴尬和不适都用放大镜拍出来,声音做的特别细腻,对话后面那个钟表的秒针的声音,让我感到剧中人物每一秒都很难熬。还有餐桌上后面树叶的声音,甜点时候的雨声,男主的耳鸣声。家人之间既不熟悉,也不了解,却彼此希望是相爱的,这其实有点不自然,还要对方解决自己的痛苦,怎么可能呢。永远都在有一个人催着另一个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永远对方说着自己不感兴趣的话,永远打断彼此的话,思考,这种家,实在是很难舒服的。这个剧本设定很讨巧,快死了,但快死了也什么也改变不了,家还是难以忍受。人因为一场性就诞生,然后终身都是一个人,真的是这样吗?
家庭版小时代?戛纳版郭敬明?
打低分的四不四不会吵架。
主题让经过的人感同身受,没有经历的人莫名其妙
打通情感共鸣上无限趋近于极致 同时在反馈的两极都有触及 速度 情绪 失焦 三位一体的共融 这样的作品同届除了雪山之家&托尼厄德曼 哪个能配得上比较而言 p.s. 摄影依旧是魁北克双星的法语作品老伙伴
焦灼得如同盛夏的烈日,如同每一次欲言又止。亲人间疏离后的所有刻意,粉饰不了一片歌舞升平下的暗流涌动。哥哥执意撕开了这层画皮,十二年的不告而别,如今妄图用回归还这个破碎家庭以尊严,想都别想。东西方文化的鸿沟下,每一次争吵都更难以忍受。多兰用光影画了个笼子,养了一只扑棱着翅膀的假鸟。
受不了多兰的极度自恋。
死亡是一种假象,做自己生命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