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友日常,吃吃饭,说说话,帮帮忙,卖卖二手二:不要上年纪上的毫无价值,成人了真的有能力做很多事,可以改变很多事,弥补小时候的遗憾好喜欢第三集,人和人的互助,毕竟我们无法改变衰老嘛(野枝枝真的贪吃,把情人节巧克力吃完没送人真是笑死)四:好温暖,发挥岁月之价的老年人好可爱,可以有一个地方不再隐瞒秘密的生活下去,这个小区真的很好呢(话说奈子和野枝枝的内心对话好搞笑)五:开头就结局有猜到小区里的老奶奶们肯定会帮助这对年轻夫妇,算是中规中矩的一集,不过还是会为他们帮助邻居全员出动而暖心,可能这就是剧集存在的意义吧,还是要给人以希望呀六:福田女士和尹君这里,果然是误会,但是这个年纪学韩文也是很帅呢;小奈真的很温柔,野枝枝为了免费去检查确实是大家都会干的事情。
未来还很长呢,还有 32 年,还有梦想要实现,生活还有奔头呢。
七:好友的吵架,确实会就这样就和好了呢,也不是什么大事。
守墓的小狗竟然是小空,确实很悲伤呀八:住宅区的重建,不知道最后会怎么样呢;福田女士真的洒脱,为爱奔赴海外;日本的住宅区真的很好,以人为本,那个间距、绿化,太舒适了九:回归现实了,野枝枝妈妈突然中风,大家开始离开,小奈要去静冈,俩人能无忧无虑的生活的背后是父母的背负。
不舍得离开是怕小空回来找不到人,日式友情真的!
最后一集:太温暖了,果然住宅区是重建不了的,阿姨们是要回来的,两个人一起过年一起扮演红白歌会一起定新年目标,一切才刚开始呢
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有一种“置身事内”的穿越感,仿佛自己也住在团地,和野枝枝、奈酱经历着平凡又快乐的每一天。
非常喜欢,又不知道该怎么夸ta,或许也是这部剧的独特之处。
没有动人心弦的爱情线,没有拉扯纠葛的感情线,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社区里人与人之间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相处日常,但即便只是讲述日常,也是闪闪发光的日常。
谁会愿意大热天挨家按户帮着社区老人替换破旧的纱窗呢,虽然起初也是不情不愿,但,忙着忙着竟生出了成就感,只有野枝枝和奈酱;五十多岁的人和十岁的孩子相处不以大人自居,一起吃刨冰,一起开party,一起分享心事,这个社区只有野枝枝和奈酱 ;天天听着新搬来的暴躁邻居吐槽自己的老公,还要帮忙协调夫妻关系,最终把这对年轻夫妇培养成了新一代社区劳动力接班人,只有野枝枝和奈酱;四十多年始终会在朋友的生祭去她家中拜访,用这份友谊温暖失意时的自己,用这份友谊鼓励挫败时的自己,用这份友谊反思不够包容的自己,只有野枝枝和奈酱;一个做饭一个只吃饭且从不帮忙,一个爱整洁一个家里乱糟糟,但也相处的幸福融洽,只有野枝枝和奈酱。
其实,我也不觉得奈酱做的饭看起来有多好吃,但是她认真做饭的样子,野枝枝吃饭时满足的样子,俩人对坐着边吃边聊天的样子,是最打动我的;其实,我也觉得社区里的老阿姨老头子们各有各的奇怪,但是她们对待社区生活的认真态度,她们绝不因年龄而放弃为未来的热情,总是满怀憧憬的态度,是最打动我的;其实,我也觉得以野枝枝和奈酱的人品及才华不应该过着如今局促又拮据的生活,但是,她们坦然接受又怡然自得的状态,是最打动我的。
其实,我也知道生老病死、聚散离合是人生不得不面对的必然,但是谁又真的会提前预想这些呢,这部剧用最自然最细腻最坦诚的方式把这些问题抛在了观众面前,让每一个看剧的人都不得不思考自己与剧中人似曾相识的人生。
不论你是未婚未育的独居女,还是和父母同住的大龄女,亦或是老伴去世的独居老人、单亲爸爸、麻烦不断争执不断的小夫妻,人生不都是要努力过下去嘛,谁又真的比谁的烦恼更少,更幸福呢。
幸福与否其实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多高地位,在于你能否关注眼下的生活,吃饭时能否品味出大米饭的香甜,聊天时能否感受到朋友家人的爱意,劳动时能否感受到自己正在为别人的幸福而努力,争吵时能否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和偏激。
野枝枝和奈酱的相处模式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白头偕老从此不再是婚恋人士的专属,ta也可以用来描述友情,是对友情最高形式的期待和赞颂。
谁是我的野枝枝,我是谁的奈酱?
向往的老年生活,不婚不育,有从小玩到大的发小住在同一个小区,每天可以一起吃饭,一起去咖啡馆,一起去钓鱼,一起去处理邻居们遇到的问题。
没有孩子的烦恼,没有孙子需要带,没有糟糕的老公,没有房贷,即使不工作也大丈夫。
很温馨,很治愈。
おばさんたちの精神状態が羨ましいです。
金句好多:过了30岁就是余生
回忆起年轻时爱过的人 大概已经挂了吧
被爱比爱要幸福
我们会一直住在这个住宅区吗?
毕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了
55岁的年纪,不婚不育,住在小时候的住宅区,与闺蜜一起吃饭、喝咖啡、看电影。
神仙友谊,无比默契,能精准感受到对方的心情。
野枝与小奈这一对好友在住宅区的生活,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喜爱与羡慕:这就是我向往的中老年生活!
野枝小时候被称为神童,读书很厉害,博士毕业进研究院,后被研究院除名,开始做兼职讲师。
她在三十多岁时结婚又离婚,搬回到住宅区与父母同住,离大学比较远,要花两个小时的时间通勤。
小奈曾经有过一段同居生活,分手后回到住宅区独居,她是自由职业的漫画师,然而最近单子越来越少,不得不在二手交易APP上变卖一些老物件来维持生计。
两人都不是世俗标准中的成功人士,但她们的生活状态,松弛,温暖,充满活力,传递着一种治愈性的信息:这个世界上有她们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很美好。
野枝与小奈彼此认识超过半个世纪,到了这个年纪仍然相互陪伴,在对方面前无比放松,笑笑闹闹,仿佛时光没有走远,而她们依然是孩子。
小区里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像野枝与小奈这样早已年过半百的人,在邻居老太太眼中属于是“年轻人”,因此被佐久间阿姨叫去帮忙修理纱窗,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小区里很多老人都来找两人去装纱窗。
小区里住进来一个单亲家庭,相传父亲与女儿的关系不好,甚至可能存在家暴问题,晚上小奈与野枝听到小女孩的求救声,赶忙冲过去救人,结果发现是小女孩看到蟑螂吓到了,这才解除了误会。
年轻的父亲带着小女孩非常不易,经常来找小奈与野枝帮忙,一来二去,小春菜就与她们混熟了,后来还与她们一起组了个团,在夏日祭典上唱跳表演。
住宅区里新来了一位花艺师,他常常见到小奈与野枝在一起亲密无间的样子,误以为她们是情侣,觉得她们应该更能理解他的处境。
于是请她们去家中做客,倾诉了自己的伤心事,原来他不久前失去了自己的同性恋人,才搬来这个小区,正处于一段孤独的难熬的时期。
小奈与野枝是很好的倾听者,她们给予了他理解与支持,帮他融入这个小区,后来发现原来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花艺师。
小区里热心的老人更是鼓励他开办了一个插花班,花艺师变得忙碌而快乐起来。
这部剧并没有一条紧凑的故事主线,而是像闲话家常一样,絮絮地向我们讲述住宅区里发生的日常,真实,温暖,细腻。
住宅区里,邻里之间,往来互动,充满着暖暖的人情。
爱八卦的佐久间阿姨,风情万种引得许多老先生侧目的福田女士,总是严肃挑刺的东山先生,刚搬来的经常吵架的年轻夫妻……
年轻的丈夫买的彩票中了大奖,却被妻子扔垃圾扔掉了,于是小区一群老人出动,帮助他们截垃圾车寻找彩票,即使是与这对年轻夫妻闹过不愉快的东山先生,关键时刻也帮了他们一把。
虽然最后证明这就是个乌龙事件,年轻丈夫买错了号码,与大奖失之交臂,但经此一事,他们与邻里的关系变得更加和睦,更快地融入了住宅区的生活。
《住宅区的两人》以看似闲话家常的方式,同时也精准地辐射到现实社会问题。
比如日本的老龄化,这个已经有58年房龄的住宅区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里面住的大多是老人,野枝的爸妈都是80多岁高龄了。
同时还反映了同性议题、婚恋问题、老住宅区重建的议题等等。
福田女士在快到七十岁的年纪,还能为爱情而远渡重洋,小奈曾经替她担忧:不会是国际杀猪盘吧?
她们在圣诞节收到福田女士发来的与“那个他”的幸福合照,正在为福田高兴惊叹之时,马上转场下一个镜头,福田女士狼狈地拎着行李箱回来了,嘟囔着“哪有那么顺利啊”,爱情转瞬即逝,庆幸还好住宅区还在。
住宅区里的点点滴滴,花花草草,满满的回忆,以至于他们都不舍得搬离这里。
野枝甚至做梦,梦到自己扛起机关枪扫射,来守护住宅区。
野枝的母亲节子脑梗晕倒,出院后,大儿子提出要把父母接回自己家里住,节子拒绝了,因为正是这次生病,让她更加感觉到,这里才是家,是她愿意在其中死去的地方。
开发商临时变更计划,住宅区重建计划泡汤,那些不愿意搬离的人们终于得以开开心心地继续住在这里。
小女孩春菜虽然是后面才住进来的,也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因为暑期研究的作业而注册了账号,在网络上发布在小区里录下的视频,渐渐地涨粉破万,还带红了周边那家烤薄饼的店。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春菜的账号了解到这个住宅区,喜欢上了这个住宅区。
剧集的最后,大年夜等着看跨年节目,偏偏电视就在这个时候坏掉了,于是我们的野枝枝和小奈,diy亲自上演了跨年节目,在她们的倾情演唱声中,这个温暖治愈的剧集迎来了结局。
真好呀,看完这部剧,我不焦虑了。
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人。
有我们这样的人,也是可以的。
冬天躲在暖桌下,暖烘烘,热乎乎,懒懒散散,拖拖沓沓。
身边有好友相伴,做着美食给你吃,家里有父母等你回家,邻里之间和睦友爱。
野枝枝55岁了,仍然是个幸福的小孩。
评论区一起看,更多见主页本剧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曾被称为神童的优等生太田野枝(小泉今日子 饰)是兼职大学讲师,看起来粗枝大叶,实际上认真严肃,离过一次婚;樱井夏子(小林聪美 饰)是插画家,然而最近刚失业,靠在跳蚤市场上下载应用程序谋生,做事一丝不苟,擅长烹饪,单身。
50多岁、在住宅区出生、住在老家、单身,这样的两位发小,即使心有不宁也相安无事,温暖幽默的友情日常故事。
《住宅区的两人》真是好伟大的一部剧!
中老年人是绝对主角,但生活情致依旧自在。
老年人拍照手指很容易挡住镜头,这种细节;五旬青年组合被邻居误认为是拉拉情侣,万般羡慕,这种《西瓜》🍉粉丝狂喜的情节;儿子想接年迈的父母同住,全家人的第一反应是要看儿媳妇的意愿,这种态度……
友情的默契,人的优点与缺点,身体的困境,环境的无奈变迁,全都顺其自然地呈现出来了。
最重要的,小林聪美和小泉今日子这两位五旬老太(五旬青年)真的好可爱!
小林聪美主演的剧不可能只有社会问题,做饭、做早操、钓鱼、吃松饼、逛打折零食店、突然放声唱歌,熟悉的“乐活”气味,而且今年是长篇!
我好喜欢,日后必定重复观看。
我仍然住在我成长起来的老小区里在过往的知识储备中,团地一词是与贫困相连的。
房租低,地处偏远,设施一般。
看到推荐这部剧时,是想通过它去了解团地,未曾想到它是一部温情剧。
自从对日本社会去魅后,不再喜欢看日剧。
在我看来,日本人擅长将残酷包装成温情。
做为东亚人群,又很容易沉溺在创造出的虚假温情中。
在团地里居住的年轻人,均属于日本社会的边缘、低收入人群。
大学兼职女老师、生活收入不稳定的插画师、被妻子抛弃独自带女的男职员,拖家带口的年轻木匠夫妇、被同性恋人抛弃的插花师。
除了知名插花师外,都属于没有稳定收人的人群。
樱井夏子虽说没有稳定收入,因居住在父母的房子里,生活支出成本不高。
但经常采购时令蔬菜,吃不完时,会转赠他人;当木匠妻子端出一整盘西瓜,让大家品尝时,惊得我目瞪口呆。
野枝打工的便利店,邻居结账时,机器显示的金额低于我对日本物价的认知,让我不禁上网确认该部剧上映的年份。
猜想,本剧生活成本确实是想忠实现实吧。
2022年底,母亲去世后,我和姐姐都想经常见到彼此,我和爱人便搬回我成长起来的老小区里,对剧中涉及的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我家的房子是五十年代建造的苏式干部楼,当年的厕所配有浴缸和水磨石的地面,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余波,未曾受伤害。
它是一个两室一厅的户型,带前后带阳台。
一南一北两居室,南北通透。
厅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厅,它只是一个过道。
前后阳台封闭后,增加了室内的面积。
在我自己的语境里,家是由一间大屋和一间小屋组成的。
一幢楼只有四层,三个楼门,一层三户,没有电梯。
小区,楼层低,楼间距大,经历过几次砍树风波后,天气好的日子,走在小区里,阳光刺眼。
我家位于三层,白日整个南屋都沐浴在阳光里。
北屋后有成年大树,但白日拉开窗帘,屋里明亮一片。
剧中那位外形酷似刘桦的大爷,曾参与过团地建设的建筑系的老教授提出希望团地的翻建,可以坚守开发初期设计者的楼间距,我太懂这种期望的缘由。
父亲在我五岁时,因公去世。
因为这个原因,让我家住进了这套当时级别较高的房子。
考虑到母亲做小学老师收入较少,同时将母亲工作转入当时收入更高、父亲工作的工厂教育科。
在我的记忆里,我从小就住楼房里。
工厂房改,母亲将这套房买下,算是拥有了自己第一套的房产。
姥姥家拆迁,母亲多年的坚持,让她拥有了第二套房产。
母亲工作的工厂破产后,退休收入明显低于当年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坚持的同事。
母亲每每说起,都不免心情低落。
我总是反问来宽解她:有几个人能在北京拥有两套房产。
居住在没有电梯的楼房,在老人身体康健时,爬楼梯算是一种运动方式。
但一旦发生老人无法自由行动时,楼梯就会变成难以逾越的障碍。
母亲去世前,在家摔倒,折断了股骨颈。
急救车上门,有时人手不够,还需要家属辅助搬运上下楼。
有时人员经验不足,病人颇受苦。
母亲因摔伤后肺上有血栓,不能马上手术,需在家吃药化栓,期间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
特殊知识,日常复查,是不可以叫急救车帮忙搬运病人的。
要不是在网络上找到个人提供的相关服务,真不敢想去医院复查如何实现。
我居住的小区是当年工厂的宿舍小区,大部分的邻居,母亲都认识。
母亲出门即社交的晚年生活,还是挺让人羡慕的。
不知道晚年,我会住在哪里;但确定,我晚年的邻居大都不太相熟。
当年的小伙伴,我只见过两位,还都是回来照看父母,并未在这里居住。
我居住的小区处于北京的四环外、五环里的区域。
小时候,周围还都是田地。
经过了四十几年的发展,小区设施成熟,交通便利。
除了没有电梯这个Bug外,我真是对它充满了感情。
虽说这些年,小区内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改造,但我仍然能识别出它原本的样子。
人岁数越长,就越不喜欢改变。
理性上讲,我希望能在衰老之前,赶上原拆原建。
但感性上讲,它不拆,在一定时间跨度内,我也觉得不错。
剧中优等生野枝同父母居住在一起,父母身体还算康健,并能在经济上帮衬她。
但我只可怜野枝没有独立生活空间,去消耗她日常的负面情绪。
更不用提,伴随父母变老,他们的古怪脾气,会消磨成年人所剩无几的生活动力。
野枝感叹,明明身体每个月都在做成为一位母亲的准备,无奈不言自明。
这句话特别打动我,因为我也在经历同样的无奈。
最近感受到一位朋友内心的幻灭感,他的生活不错,只是与妻子、与女儿的关系,一直都不是他设想的状态。
他口中说着注定和接受,口气却出卖了他真实的感受。
也许这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有与设想不同的不如意。
说我更喜欢早期的中国电视剧,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写实,又不缺乏温情。
最近很困惑应该采用何种生活方式:是忽视现实的残忍,给自己营造出一个虚假的世界,这样活得会轻松些;或者直视现实,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虚构世界,但这样活得就会不太开心。
跟发小一起看这剧更加神奇。
看的期间,我也在她家前前后后住了一周左右、也一起出了趟远门去玩。
我从小搬家太多了,她家呢,二十多年了都还扎在我们小时候住的那片地方没挪窝。
由于她还在这,我也就有回来的理由。
这地方就成了于我而言最接近故乡概念的实体空间,不管我是否需要这种人地链接;这地方每条路所涉的我自身脚步的变化跨度——从6岁到25岁——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的唯一载体,刻舟求剑永不过时。
这次来的时间不长,也足够我们从小时候我在哪个窗口喊她上学,一路细数到哪栋楼住的谁,以前怎样、现在怎样。
总提以前就很老气,搞得这地方像是什么遗址。
好在每次来,我俩都不断在这个服务器上注入新事情,在老超市做饭、在新健身房练背,很高兴我们哪怕拿着大人剧本,也在此处继续演出。
看到吵架那集,我终于憋不住跟她说「她俩跟我俩,也太像了,连吵架都一样」,她说「真的」。
期间我也半开玩笑说不如我也回深圳、回到这块地方来,我们就也是同款的两个人了。
玩笑归玩笑,虽然我对闺蜜养老的叙事不是很感兴趣,也过度适应了日剧惯用的治愈技巧,但更重要的是借着看这剧,让我俩的对话也稍微触及到养老等话题,在讨论的过程里,我又再一次加深珍视这份感情。
于我而言,这已经足够幸运了的。
发小发小,我给她的聊天备注是「1位朋友」,这个代号所指涉的那种不特殊之特殊、无特指之特指,我至今都还说不清楚。
ʕ •ᴥ•ʔ
怎么形容这部剧呢是冬日的清晨,和煦的光缓慢且悄摸地爬上我的脚丫子,等我意识到时,已经被暖意笼罩住了,真的不想动弹,还想时间过得再慢些,让我能再多享受这偷来的悠闲。
尽管,阳光会褪下,暖意会溜走,然而身上还残留余温,足够支撑我度过这个冬天。
这是怎样的世界呢是55岁依旧只能坐小孩那桌的小大人(有图有真相);
是今天不回家吃饭,依旧有妈妈--还是白发苍苍,对着自己说:“早点回家哦”的安心和幸福;
是即便相处了半个世纪,依旧会跟老友闹别扭冷战,是只有在你面前才会出现的任性、耍赖和自在,因为我知道,你始终都会包容我的,就像那碗足足摆了三只炸虾的面,以后还有无数顿饭要一起吃的;
是有好吃的煎饼,能八卦互助的邻里,是有着空阔的绿化带和幼儿玩闹区的环境,是到了炎热的夏天就有夏日祭、子弹汽水和暴晒一天后拂面吹过的风,得是西瓜味的。
是冬天把脚伸进暖桌里面,拖拖拉拉、懒懒散散的生活,是暖烘烘热乎乎的橘子,也是暖烘烘热乎乎的 饭菜 ,工作、二手交易、电影和电视,一切都是暖烘烘热乎乎的,这才是生活
孤独、衰老、分离、疾病以及死亡,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小奈和野枝枝告诉我,不要焦虑,更不要急。
慢悠悠地去干吧。
不要害怕皱纹,那是岁月的沉淀和证明;不要担忧孤独,那是为人一生所需要做好的功课;不要恐惧死亡,要知道计划躲不过意外……懒懒散散,也挺好的,不是吗。
人生之路,仍很漫长…呢
毕业后,租住过不少杭州的老小区,从仓基新村,到邮电新村,通俗的说法就是“老破小”。
特点是地段都很好,日常生活、交通出行也便利,更重要的是,租金还能承受,妥妥的牛马友好的“新手村”。
缺点是房子肉眼可见的陈旧,也谈不上什么配套设施。
所谓的花园,也只有绿化的功能,不承担审美的义务。
电梯必然是没有的,逼仄的楼道,在阴天的时候,日间也是一片昏暗。
你若是能欣赏阴翳,那也勉强算是一种美感。
这样的住宅区,是不讨年轻人喜欢的。
长住的业主群体,多为老年人。
如果遇见了年轻人,大可认定为租客。
为图上班方便,为图租金相对便宜,或者总有什么不得已的理由,使其选择了这一临时栖身的所在。
但凡收入可观后,年轻人总是宁可选择更崭新的社区。
但于一个离群索居的infp而言,却是沉溺甚至亲昵的场所。
毕竟,在你看来,所在的居所、街道,才是亲身经历的空间,才是时间意义上的“附近”,才是自身记忆隐匿其中的庇护所。
窗前有你某天傍晚沉溺过的晚霞,阳台有你精心照顾的银皇后盆栽,小院里有你和同学一起收养过的田园犬“布布”,街角有记得你口味的馄饨店老板……当然,还有“绿化”里的亭子与长椅,太阳好的时候,老年人三五成群围坐在一块晒太阳唠家常,阳光斑驳流动于他们的脸上与身上,给你一种看见时间与光阴缓慢流逝的奇景。
宇野常宽所说的“无尽的日常”,也依然会因为团地的消失和主角的失业而戛然而止。日常的脆弱与流动不会改变,人接受这点,并努力适应与自我发展,在拒绝宏大叙述的同事感受和发现自己与社群的小叙述。除此以外,并无它路。
演员都喜欢的 小泉今日子的剧 还截过不少表情包一直在用。可是咋讲 应该我「衰」得快过年龄数字呗 不管啥年纪 自然可爱一点没问题 保持纯粹一些很难得;但看到在这年纪里 非要去展示出来且略显刻意的 「故萌」和「作真」 个人已经感觉很不舒服 很不适应 很不欣赏 甚至排斥了。
後面幾集有真情流露 好看的 中段賣的東西和主線劇情無關的幾集都不好看
在团地住过的人倍感亲切。以及,五十岁以后也想这么和好朋友一起生活!
我竟然不喜欢,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啊~日剧老清新出物咪,爸妈还在就还能活得像小孩,五十代的年轻人。第九集更像是一般的结局,第十集一个反转成了超长彩蛋。今天周六太阳很好,洗了床单收拾了屋子,裹着毯子看电视,我的生活也很不错!
就像喝酒一样,微醺就够了,太多就泛滥到麻木。日剧很善于从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找到可以让疲惫的中年人向往不已的小幸福。
不像两个年过五十岁的人的情商对话,像是年纪30岁左右的人硬着头皮写的台词编剧。第一集两个分开女对另女说你今天一定是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才会抱怨公交车吧?明白想要以此表达她们之间的熟悉,但是于此相关没有任何其他的镜头和情节支撑,毫无说服力。整个过程乏味、枯燥。
两位竟然能拍出这么无聊的剧,如此失望。
刚看11分钟就一直重复着好可爱怎么这么可爱,两个人太可爱了,犹如西瓜十年后的续作,这个夏末的礼物。
确实不如西瓜
做作....
和发小边喝啤酒边看完两集,小泉今日子演我本人,这剧给我的安慰和倒二恋是同质的,最近又发生一些深感虚无的事情,但是,活着,呼吸,饮食,爱和觉得被爱和不被爱,都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和韧性。(下班回到家边做饭边看完最后一集,然后改成五星,真好啊。那种好甚至让我想到“不是要把弱者变成强者的世界,而是变成弱者也可以生存的世界”,被开发商弃置的住宅区有自己的命运,就让它和它的居民过着老旧的生活吧,以至于又想起一个很赌气的小说名字:《剩下的都属于你》,最后一集有个小细节很在意,听到佐久间阿姨说亲密关系,奈酱内心独白“过于在乎对方,以至于内心窘迫了”,好喜欢这个说法,野枝枝找到工作真的太好了,她是喜欢她的工作的,福田女士跟男人分手雨中狼狈仍然“发生什么事也没关系了”,简直要卡百利之夜,美魔女还可以再飞越天城)。
看不进去……
3.5星,非常乌托邦式的团地振兴宣传剧:老年人老有所养所乐,收入微薄的中年人可以互帮互助,小孩能被大家呵护,对lgbt和外国人也十分友好,总之不管你是怎样的家庭结构和古怪的性格,只要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偶尔小自私一些还能给大家一些事情干...本剧让我失望的也在于它过滤了生活中的生老病死,人心的贪婪和冷漠,在这里每个人都有精神寄托都讲道理、多才多艺,而在阴影中的那部分人不可能出现在镜头里。
评论区的真的看剧了吗?感觉真的很无聊啊,这么高粉认真的吗?
没看完,平平淡淡
《西瓜》的二十年之約,特别特别治愈人的和谐女缘关系😇我的理想中老年生活be like:和老闺蜜子搭伙过日子,给彼此做香喷喷的健康晚饭,一起在小区里打太极,在夜晚的阳台上忆往昔。
仲村亨好帅啊
太田野枝是兼职大学讲师,看起来粗枝大叶,实际上认真严肃,离过一次婚;樱井夏子是插画家,然而最近刚失业,靠在跳蚤市场上下载应用程序谋生,做事一丝不苟,擅长烹饪,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