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清楚梦从哪里来,那么就看看周遭,这里就是梦工厂。
”马丁·斯科塞斯渐入古稀,然人虽老却童心未泯,这次老马玩起了非常规儿童题材。
在切入正题前,简单回顾下老马的影坛奋斗史尤为必要。
你好,乔治·梅里耶!
《雨果》,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老马第一次涉足温馨的儿童题材。
固然影片是以雨果为主角展开叙事,其故事的核心却不是讲述丧父雨果坚强面对生活并勇敢成长的儿童励志故事。
从人物表演来看,雨果的内心、性格立体感的刻画并不是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
这部影片的特点就在于:通过雨果完成修复机器人的梦想来展开一位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乔治·梅里耶。
乔治·梅里耶将表演、布景、情节代入到初生的电影艺术,也建立了第一个专业的电影工作室。
正如影片中乔治·梅里耶所说:“如果你不清楚梦从哪里来,那么就看看周遭,这里就是梦工厂”。
全片共有两条线索,第一,雨果修复机器人的顺序线索;第二,乔治·梅里耶的跌宕起伏人生被逐渐揭开的倒叙路线。
联系两条线索的关键便是机器人。
雨果通过机器人寻找到已经隐姓埋名多年的电影大师乔治·梅里耶,乔治·梅里耶通过机器人以及雨果的真诚逐渐向人们透露了自己从影的坎坷人生。
不知老马有意,还是无意?
片中的机器人是多么的面似奥斯卡金人。
乔治·梅里耶用这个机器人的零件改装成了摄像机,从而将电影带进艺术殿堂。
雨果的工作便是修复机器人、保护着机器人,直至机器人物归原主。
修复机器人的情节含义意指重新发现梅里耶;而机器人物归原主的情节则暗指梅里耶才是电影“梦”的发明者。
影片最后一个段落:乔治·梅里埃影像展在大剧院隆重上映,老马对大师的致敬达到高潮!
大师光芒重新闪耀!
孤独的雨果走向了乐观开朗,冷漠的警察收获了爱情、坎坷的乔治·梅里耶散发大师魅力,影片以皆大欢喜收尾。
或许,对于乐观浪漫的法国人来说,孤独、坎坷、冷漠是那几分忧郁所致,当犹如阳光的真情融化这几分莫须有的忧郁,一切便都浪漫起来!
如果说这是一部传记片,并不是为雨果立传,而是为乔治·梅里耶立传。
至于影片为什么选择这个角度,或许原因如下:如果以乔治·梅里耶为主观视点讲述大师故事,主观色彩未免较重一些,而从他者的视角出发,用烘托方式则更显其伟大。
看完雨果,震了。
中午十一点四十五才从学校出发赶十二点二十五的雨果。
坐上汽车的一瞬就开始不爽,趁着一个老人上车赶紧让个座,顺便自己站起来吹吹风。
一路上各种不顺,各种私家车抢道,各种红灯,各种行人乱穿马路。
拼命咒骂着,到站立即飞奔,但到电影院已经十二点二十一了。
一进购票区,彻底傻眼了……放眼望去全是一拖一一拖二一拖三的家长与小朋友组成的大军,没办法,硬着头皮排吧。
一路排一路说服自己放弃,队伍缓慢的前进,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的意志力一点一点的被消磨掉,在卡口排到我的时候我已经快成功命令自己放弃掉了。
因为这时候已经十二点四十了,距离开场都十五分钟过去了。
我的心已经打定主意要离场,可我的腿却似乎另有主意。
于是,当引导员礼貌的伸手请我向前走时,我径直冲向了二号购票台。
递手机,刷二维码,选座,拿票。
不到十五秒就转身走人。
所幸,我错过的仅仅是电影的开头。
在我坐定的几分钟之后HUGO这个大LOGO才出现在大屏幕上,身旁的寥寥数人才一齐发出惊叹声:原来才开始啊。
心定,一个声音在胸中响起:值了!
我承认,电影的一开始我有点浮。
虽然早就抱定主意要看,但是已经在网上看过太多长长短短的评论。
大多数人都诟病剧情,不少人在挑剔配乐,这让这部电影还未看就已经在我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层阴影在电影刚开始的十数分钟不断的影响我,让我有点心神不宁。
而此时影片的慢节奏也似乎要让我昏昏欲睡了。
好在,一切开始走向正轨,我不断在内心之中要求自己:平静下来!
沉静使人善于观察,阿沙·巴特菲尔德出人意料早熟的演技则填补了这部片子起头略显缓慢的节奏带来的空白。
科洛·莫瑞兹则美的让人炫目……这种美不是你用一张静止的照片就能表现的,甚至你下载高清版的影像放映在电脑上也不行。
这种灵动与魅惑比最真实的3D还能穿透屏幕,并在你身处影院时才能最逼真的感受出来。
天鹅绒的小圆帽,针织开衫,亚麻短裙,棉绒袜和俏皮的小靴子让人爱怜不已。
尤其是那一头齐耳的短发,让莫瑞兹的青春活力瞬间绽放而出。
电影的色调是丰满和完美的,巴黎的城景是精致而梦幻的,全息影像与3D的搭配更是精美绝伦。
看过雨果才知道什么是3D,之前的各种出屏又怎么比的上这完美的景深?
你若是放开自己的想象力遨游,便会有数次坠入电影世界和如梦场景的神奇体验。
无论是塞纳河上的横桥日落还是公寓阁楼的雕塑雪景,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比真的更像真的”。
你在现实世界中能感受到的美的极致的一刹那,在这部电影中都完美的、拉长的体现了出来。
电影的剧情无须太过曲折而使人惊心,电影的节奏也无须急速而让人气促。
雨果比爆米花、可乐、薯片、啤酒更佳,它只是清茶一杯,但醇香绵延萦绕不绝。
你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也不知该度量它是快了还是慢了。
两个小时没有让人给它一个长久还是短暂的定义就这样一丝一丝的流逝了,而你所需要做的只是说服自己沉浸其中,不要过于焦躁,也不要急着拨开云山雾绕,去求得那个黑屏带给你的结局。
雨果中最出彩的莫过于当情节一步一步推展到机器人带来的秘密时,电影向电影史上诸多经典致敬时的情景。
当那本书奇异的翻转,荧幕上显现出影史上诸多里程碑式的或人或事的镜头时,影片展现出了一种史诗气质。
这种由历史感,复古主义带来的强大气场是胡编乱造,斧凿造作所无法比拟的。
在影院里我激动的盯着屏幕,感觉自己要哭出来了!
一个尘封而被人遗忘的故事就这样被展开了。
它充满着理想主义,罗曼蒂克,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带着历史赋予它的浑厚的质感。
当看着画面上那过去的电影的单调的情节,滑稽的动作,夸张的演技,简陋的“特效”,不得已而为之的演员或导演的妥协或“土法子”,我没有笑,在场的观众也都没有笑。
因为今天电影所抵达的这样的高度和它屡屡登峰造极的艺术性正是从这样微小的地方发展出来的,正是从一个又一个简单的想法生长而来的,正是由一个又一个今天看来甚至有些幼稚的技巧中积累质变而成的。
面对这些艺术家的辛勤与智慧写下的史诗,又有谁不会为之而震撼呢?
正是这样的努力让电影在一百年后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高度,而今天我们也能看到有一部如此出色的致敬电影用如此巧夺天工的技术锻造出来,专门用来向电影史上的那些光辉时刻致敬。
电影在黑白与彩色之间不断流转,有如蜻蜓点水,却又触动人心。
从细微的角度映射百年前拍摄一部电影的某种细节,或是专注于表现一个镜头的制作与某种主题的表现。
籍由马丁·斯科塞斯的功力,这种极容易落入俗套,归于沉闷的桥段变得既复古又新颖,既怀旧又出新,既欢乐又感怀,既文艺又清新。
观众像进入了一个值得被怀念的过去的影像所组成的万花筒,缤纷色彩之中走马观花了一场,带着好奇进入故事里的故事,又从愉悦的满足中抽身而出,重新走回故事主角的现在时。
”现在时“是神奇的,因为它是在电影之中表现的过去故事的一隅,当你走进影院从故事里的故事抽身而出时,如同从三层梦境里脱出一般,身心充满着不可思议。
当乔治·梅里埃在所有人的起立、鼓掌与致敬中重温旧梦,当雨果梳着整齐的发型和体面的西服把玩着魔术的把戏,当巡警装备着完美的机械腿和心爱的姑娘手拉着手,当两只杜宾犬牵起一段姻缘,当伊丽莎白微笑着转过身在这一美好的一晚中记下她注定永生难忘的感叹,你不会感觉突兀,你不会感觉虚伪,你不会感觉做作,你只会感觉自己心中荡漾着和伊丽莎白一样动人又衷心的微笑,你内心之中的那个自己也旋转着这样的一种像舞步一样的圆,仿佛一眠不觉,仿佛一梦百年。
最终,电影在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的氛围中结束了,留给了观众无数回味的空间,还有赋予的深藏于内心之中的美好。
梅里埃对着那个他永远不会忘掉其声响的手摇式放映机所感叹的“只有电影才会拥有如此快乐的结局”在此刻也再一次得到印证。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当我摘下一个插翅而飞的梦想眼镜,缓步走出电影院,在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兴奋的欢笑声中返回现实世界,迎着太阳坐车返程,而太阳比任何一刻都要炫目……电影的快乐结局已经根深蒂固的埋藏在我心中,这一场梦也注定要被长久铭记。
《雨果》是迄今为止3D效果最强的“电影”,没有之一。
也许,之前大伙已经听卡神夸赞过本片为“我所见过的最好的3D摄影”。
没看电影的时候,俺还以为这是好莱坞圈内惯例的互相吹捧——因为之前就听卡神赞过贝大爷的《变形金刚3》,结果,哼哼——不过,等俺也看过此片并小小地迷恋了一番之后,俺得承认,卡神至少这回说的不是客套话。
那么,《雨果》对比之前的3D电影们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
观众首先能明显感觉到的,是画面呈现空间的连贯与圆润——是的,俺必须用“圆润”这种带着绮念的词,才能表达对本片3D再现的爱慕。
俺过去看3D电影——不论是真人还是动画,也不论是原生3D还是后期转制——总觉得“层次感”太强。
这种影像分层的感觉对于3D影像而言不是个好事,因为它给你呈现的,其实不是一个完整的空间,而只是不同 影像层在纵向空间上排列而已,层与层之间的过渡很不自然。
《雨果》的纵深空间感觉,和大伙寻常视觉体验没有任何差别,从你眼前到最远处的物体,连接它们的是线条而非线段。
片中有个车站巡视员俯身的特写镜头,俺觉得没有比那个更适合证明本片立体效果的“圆润”感觉了……俺当时就忍不住伸手摸了下近在眼前的Borat的胡子。
^_^基本上所有3D电影中都有这样“推”到你面前的特写镜头,但惟独《雨果》这个,是俺见过的整个头部效果没有任何拉伸变形,从鼻子到后脑勺的轮廓都符合观众脑海中近距离凝视对方的真实体验。
过去的3D电影,过得了“层次分离”这关,也很难保持在时间上保持持续的立体感。
即使是开创3D热潮的《阿凡达》,部分场景也很平面——戴不戴3D眼镜差别不大,而《雨果》却能神奇地始终保持足够的纵深感和包围感。
这一点充分证明,拍3D电影不是只要换个3D摄影机就行的“工匠活”,而是一份需要独到眼光与理念的“艺术活”。
准备涉足3D领域的导演以及想要把玩3D摄影的爱好者们,都应该仔细观摩此片,看老马丁是如何玩转3D空间表现的。
按照俺之前的设想,好的3D应当给观众提供一个恒定的视觉盒子——大约一半在银幕后面,一半在银幕前面;呈现在这个六面体之内的视觉效果,都应该符合正常人在现实中的立体体验。
事实证明,俺的这种设想,只是不学无术的二逼青年之瞎想而已。
老马丁用《雨果》证明:和传统2D电影的摄影技巧一样,玩3D也是有很多小花招的;而且,由于3D Rig的灵活运用是可以叠加在传统拍摄技巧之上的,这等于是大大拓展了电影的空间表现方式。
比如说,最简单的,在配合传统技巧中采用不同焦深与景深的组合外,还可调节3D Rig上两个镜头的间距,来达到不同的纵深效果。
也就是说,如果依照以一个盒子来比拟立体体验的话,《雨果》中盒子的纵深是可变化的,确切的说,是根据场景和角色心理来控制立体空间给人的提示。
更为有趣的,是《雨果》中有大量的运动镜头,不管是大卫芬奇有段时间最爱用的电脑合成长镜头——如那个神奇的开场,还是斯坦尼康的跟拍镜头,仔细观察的话,都会发现3D纵深感在这同一镜头中的细微变化。
这当中不仅有摄影师与镜头操作师的功劳,还有单独的3D Rig Operator(负责随时调节立体摄像头间距)、以及Cameron Pace Group(就是卡神和他的3D摄影机发明伙伴合组的3D技术公司)现场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援,当然,控制影片最后呈现3D效果的,还是老马丁本人。
需要说明的是,《雨果》的3D效果,并非炫耀式的。
所以,不必期待有东西直飞眼球那样的效果。
让俺兴趣盎然的是,本片的3D效果给人的感觉不是“show给你看”,而是“带你走入电影空间”——这话听着很烂俗,因为任何电影都本应如此;但是,看过《雨果》之后,俺是第一次有如此强烈的“融入”的感觉。
那么,既没有3D上的噱头效果,又无《阿凡达》似的奇观画面,《雨果》是如何在视觉上做到“引人入胜”的呢?
这还得靠马丁老爷子的非凡功力。
乔治·梅里耶是电影史上被称为“电影魔术家”的第一人。
在电影还是魔幻艺术的年代,魔术家和机械师出身的他建立了最早的电影studio,拍摄了大量科幻题材的电影,并创造了许多开创先河的电影技术,比如着色、轨道和许多今天看来幼稚、但在当时却是独一无二的道具和布景。
我们今天在教科书里看到的许多电影剧照,如儒那凡尔纳的《月球旅行记》,都是他的作品。
可惜他的手工作坊式艺术抵不过大工业的滚滚洪流,1913年,他的公司破产,继而战争的爆发让他一贫如洗。
珍贵的电影胶片被卖给了化学公司生产女士的高跟鞋跟,一手创立的电影studio也付之一炬。
战后,他在巴黎火车站开了一个玩具店,当了一个玩具商人,从此退出了电影的历史舞台。
很难想象电影史上的先驱竟然有一个这样的结局,正如梅里耶先生在电影中所说:“Happy ending only exists in movies.”一句话,令多少人唏嘘。
电影的故事就是从巴黎的那个火车站开始的。
小男孩Hugo的双亲去世之后,成了栖身火车站大钟里的孤儿,每天看着形形色色的人群,他偷过,被打过,被抓过,但父亲教给他的对机械的热爱始终不改。
在那个父亲捡到的世界上最精妙的机械机器人里,他发现了电影的秘密。
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无疑是用致敬的谦虚姿态拍成的电影。
我们几乎可以看到,马丁就是电影中那个写教科书的教授,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参观了梅里耶的studio,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电影。
七十年前,人们开始怀念电影,纪念梅里耶,而今天,人们还在怀念电影。
电影是每个人的梦,那些会动的图像,那些书本中成真的镜头,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东西,如今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部电影的珍贵之处还在于许多电影史早期的的镜头重现。
看着一百年前的人们对银幕上的火车进站镜头惊呼,还有几乎同一时期的工厂女工下班,稍后的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导演把当时披荆斩棘的行业先驱们如何拍电影、如何创新的故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马丁这次挑选的题材虽然奇特,但仍然是历史,而马丁最擅长的就是历史。
大气的态度和对大场面的驾驭使这部片子有种端正的气度,这是晚辈对前辈的献礼。
这部电影让我唯一觉得没有必要的地方就是3d的使用,除非马丁是以告慰祖先的姿态在对梅里耶说,看,我们没有辜负您的事业。
看这部电影预告片的时候我以为是个极地快车似的奇幻片,看到一半才发现这纯粹是个历史片。
www.wangxiaoxin.net
从反思意义上来说,雨果对于我是一部意义非凡的片子,它在开头5分钟就让我深刻地明白:我不想看怎样的电影。
当镜头移动在特效制作出的喧闹的火车站,雨果被警察追赶, 警察洋相百出跌倒在人群中,眼神单纯的女花匠注视着跛脚的警察,一对男女在通过宠物狗进行滑稽的交往,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目光被集中在一个无比虚幻的舞台,我也许看到了影片所有的角色和伏笔,却看不到作为一个观众所追求和愿意相信的,真相。
对于风情片,我想看到属于古城巴黎独特的细节,对于剧情片,我想看到立体的人物和他们值得同情的立场;对于幻想片,我想看到孩子在新奇世界的冒险,对于动作喜剧片,我想看到成龙片里那样伴随着种种紧张的笑点……然而什么都没有,眼前的一切如此浮华空洞,仿佛一场又一场过场戏的堆砌,没有任何镜头进入了心里。
到底是为了什么,电影竟满足于童话风格的故事和彩色画面的拼接?
从头到尾我都有一种被草草糊弄的感觉,挣扎着想要逃出影院,却因为是自己出面邀请朋友观看此片,而被迫原地纠结……大家关心的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和他风情万种的巴黎城:啥都没有,大家放心。
大家关心的哥特系小正太:实在是不讨人喜欢,没啥表情,脸还脏脏的……比哈里波特差远了,也许以后能演个冷血吸血鬼什么的……见仁见智吧。
顺便一提,女主角也毫无特色,除了身为老头的养孙可以带雨果进门外对剧情毫无推动力,只是衬托了一下雨果的别扭性格……以及也没发生爱情……大家关心的3D和视觉特效以及蒸汽朋克什么的:假3D,人物部分都是2D的小片片浮在背景上。
都懂了吧。
全部背景CG味浓厚,我怀疑全部镜头为棚拍。
巴黎城的CG特效假到了家。
还有几处与其说粗糙不如说太奇怪的特效和剪辑。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幻想戏,钟楼和摄影棚的设计并无特色,火车站确实有蒸汽火车头又怎样,伪造的“蒸汽朋克”的感觉虚无缥缈。
没有动作戏。
和剧情无关的生硬的警察抓小偷的情节反复上演。。。
其余基本就是雨果这个扑克脸死鱼眼孩子在各处钟表之间游荡,以及和所有人物进行对话。
挺无聊的……于是全片腻死人的粉金色的场景和响个不停的幻想系背景音乐,你对感官还能有什么更多要求呢?
大家关心的白痴剧情,也就是被称作电影核心的那个剧情:(以下大量剧透)小表匠雨果,有强大的机械制作能力,是他爸爸生前教授他的,自从父亲死后他就边在火车站偷窃度日边继续父亲的遗作。
他的日子很苦,每天警察都会抓他,并且在这一次的行窃中,他的宝贝工程图被老头抢走了。
这个开头符合逻辑,引人期待。
于是按照正常的逻辑,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在害死父亲的势力以及邪恶老头的阻挠下,雨果最终夺回了自己的宝藏,最终制作出来的机械帮助他了解了父亲,结束了他的困苦生活并且给他的生命带来了惊喜……但是,后面的剧情每每出乎意料,而且让人想问“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本片中,雨果的父亲死得莫名其妙,也许根本没有人害死过父亲。
所有阻挠雨果前进的力量只是一个傻冒警察而已。
雨果的探险没有和他身世相连的任何使命。
雨果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能力也没有帮助他开拓自己的世界。
自从影片的一半,雨果完成了父亲的遗作后,雨果就再也没有制作过机械。
开头埋下的几个种子沉入了水底葬身鱼腹。
更为搞笑的是,全力追捕雨果的警察,追捕雨果也没有任何个人理由,我觉得完全是为了拖延影片时间,雨果的探险太顺利了简直就没有任何剧情起伏可言,所以每当雨果快要接近答案时警察就出现了,然后乱追一通,整个火车站开始表演闹剧。
尤其让我不解的一个剧情是,警察当着雨果的面误逮捕了一个可怜的小孩,把他当作小偷关起来,最后送上了去局里的马车。
此举吓雨果不浅。
他一直注视着那个小孩离开……后来,那个小孩怎么样了?
为什么我们的主人公没有去救那个小孩?
为什么他没有内疚?
为什么警察没有被(哪怕是上天)惩罚?
雨果唯一一个和警察正面冲突,并且解决自己命运的机会被放弃了,是的,对于铺垫了很久的这个反派和这段命运,主人公选择了——无视……这段剧情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让我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警察竟然在同一个火车站里收获了他的爱情。
而且同样的,这份爱情也和主人公毫不相关。
火车站里还发生了另一段爱情,总之,这个特效稀烂的火车站发生了许多逻辑稀烂的温情叙事,就如故事的最后警察因为恋爱了心情好而放过了雨果一样不可思议。
一切的一切,都互相不联结,互相没有关系!
于是,让我们回到影片正题,那么影片想讲什么?
是的,影片有它的目的,在后半段,雨果的人生贡献给了另一个人:出场时颇为邪恶的那个老头。
原来,老头是个没落的电影导演,他想要忘掉过去的荣光。
而雨果父亲遗留的机器人在终于被雨果修好的那刻,却画出了老头当年的电影草图。
于是后面雨果和老人的孙女对历史的探索,就变成了对早期电影人的同情和致敬。
两个小孩傻兮兮眼巴巴地看着古老的胶片被放映(向我们展示这些早期电影片段实在占用了本片相当长的时间),感到自己和世界有了神奇的联结。
老头正视了自己的成就,雨果被老头收养,故事结束。
原来雨果的苦难就是为了给老头作嫁衣!
纵然雨果的父亲也是老头的崇拜者,但是,把主人公的命运出让给第三者,是不能被容忍的。
电影人顾影自怜,意在发扬电影人本身的魅力,却借助无辜小孩的好奇心和神棍技能,以近似意淫的方式自我膨胀,割裂了影片叙事的完整性,出卖了电影本身。
或许导演会辩解道:你没发现故事还有一条反战主题的暗线吗?
雨果的父亲至少是在战争期间死去的,警察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这也许成为他奋力抓小偷的理由,并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卖花女的理解而放弃了抓捕雨果的坚持,还有老头,也是因为战争才失去他的事业的呀,这些冥冥之中不都是相关联的吗?
So what? 一个故事都讲不顺,还期待观众发现什么人文关怀吗?
我们说电影可以以结构和声画为主,也可以以叙事为主,两者结合肯定是最好的,它可以严谨地表达意见,也可以浪漫地抒发情怀,但我从来没见过,剧情如此松散和无逻辑,制作如此不精致,整体如此不知所云的电影,纵然它有粉金色的钟表和(造型也弱爆了的)神奇机器人,以及巴黎和雨果这么可爱的名字,但是它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爱和冒险的体验,它没有带我们走入一个人的灵魂,它连一个故事都算不上。
我不太明白这电影的各种设置“到底是为了什么”。
补充:发完此文后才得知这个电影是在向导演乔治·梅里耶致敬,片中“有24个电影的梗”,片中的幻想电影和导演生平都是现实存在的。
“没看过这些电影的人不会看懂”。
我就奇怪,出于这个目的,为什么不干脆把这个电影拍成纪录片哩?
对于我们这些没看过梅里耶电影的人,占故事篇幅一半的雨果蹩脚的冒险,对于介绍这位导演真的有好处吗?
我还是那句话, 一个故事都讲不顺,还期待观众发现什么人文关怀吗?
这部电影在新加坡上映的比其他国家晚了三个月,所以昨天才去影院欣赏了它的3D版。
必须承认我被其精致的画面和色彩吸引了,无论开场如齿轮般的城市环岛,还是一上来那个在火车站内穿行的长镜头,都透着一种像孩子眼中玩具一样的美。
略微不适应的是穿行镜头前进速度快了点,恍惚中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
情节的确是略显沉闷的,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不同于大家所习惯的“大片”套路,前面伏笔无数加上点笑料,后面大场面跌宕起伏出人意表。
这里更像一个安静而繁华的梦境,前面的铺垫在于帮你感受这个属于电影的世界,后面再把电影史的故事娓娓道来。
当女孩儿说“I love secret”的时候,梅里埃的夫人说“It is not the sadness child should take”,Hugo说“You should understand”的时候,我觉得这里的演技都足够足够好了。
另外想单独提一下的,其一是通往梅里埃(那个玩具店的老头)家里路上的那8个阴森森的雕像,前后出现大概三次,第一次看到时候色彩渲染的宛若目地的幽灵。
总以为后面会交代一句,比如是以前的电影道具什么的,然而却没有出现。
倒是小雨果自己的梦里好好的惊悚了一把,火车冲出站台的场景在预告片里看过后一直以为会出现在最终的追逐中,却没想到是在梦中梦里,而第二个梦,当小男孩看到自己变成齿轮和法条的胸膛,配合上当时的音乐,我俨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咒怨的世界,真不敢相信这还是“儿童片”的范畴。
其二是预告片里的蒙太奇运用真是各种误导,虽然似乎这种手法在各种预告片里屡见不鲜,还是让我有一种“错过了什么情节和画面”的感觉。
比如只看预告片,火车站管理员肯定是要撞进蛋糕里的,而小男孩是在慌乱逃窜中撞上的梅里埃的养女,而实际上都不是。
i'd imagine the whol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machines never come with any extra parts,they always come with the exact amount they need.so i figured if the entir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i couldn't be an extra part.i had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and that means you have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too.这几句,很有感触。。。
这片绝不仅仅是致敬那么简单。
你真觉得火车站保安的戏份是多余的吗?
看看他是怎么瘸的?
战争啊。
看看梅丽爱是因为什么停止了拍电影?
战争啊。
人们在战争中已经看过了太过的现实,经历过太多的伤痛,谁还会去看梅丽爱的那些美丽幻想呢?
那你以为这是讲战争的?
当然不是了,这是讲电影带给人们的快乐,这是讲老马对于电影的热爱。
现实的残酷与电影的快乐,这就是老马童年的写照。
斯科塞斯在这部电影中将他的现实藏了起来,将那份一直存在于他最心底的纯粹快乐搬上了荧幕,从这个角度说,关于“情感幼稚”的批评越多,他的这部电影就越好。
对于电影最原始的爱以及反过来电影带给人的最原始的快乐,这些东西才是老马想要说的。
正如roger ebert所说,“这不像他任何一部作品,却最接近他的内心。
”也许每一个现实的头脑下面都有一颗纯真到不能再纯真的心。
关于保安那条线我简要说下:保安那条线其实不只是点明“战争”,更是在讲战争带给他的心理(自卑,对于流浪儿的粗暴)和生理(瘸腿)创伤,保安的几段戏立马让这个人物饱满了起来,1.保安第一次想找卖花女说话,然后腿上的支架卡不住了,然后离去。
2.第二次找卖花女说话,谈到了战争,这一段萨莎·拜伦·科恩的表演非常棒,几个表情就把这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了出来。
3.和小女孩谈到诗人christina,保安的自卑。
4.保安犹豫片刻带走雨果。
5.保安把雨果关到笼子后说的几句话。
这5段是我想到的塑造保安完整形象的几个段落,我觉得缺一不可。
只有保安这个形象丰满了,“战争”这个潜文本才能真正立了起来(当然梅丽爱的那一段也不可缺少),要不然就只是蜻蜓点水无关痛痒了。
这片其实上面这些东西都不是直接打动我的地方,真正直接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梅丽爱说“happy ending only happen in the movies”时,看到那一段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这里面透着的纯粹以及那种对于美好的向往仿佛让我看到了老马最心底的东西,一种心灵上的乌托邦PS.当然这片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绝对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好。
文章也没什么条理,大家将就看吧
向 梅里爱 致敬向 萝莉和正太 致敬向 机械工业 致敬向 电影工业 致敬向 传记电影 致敬向 电影电影 致敬在改革开放的中国长大的我们这一辈是有理由去怀疑整个电影产业为什么不夭折死去的.因为它从来都不是中国的菜.就像在影片中所描述的 电影这个东西,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没人有理由去相信它会长久的.直到...梅里爱的挫败不在于战争,而在于百代和他的竞争. 产业逐渐稳定下来后百代一个月出18部电影,但是梅里爱只有两部,而且从制片,编剧,场景,后期剪辑样样都自己来的梅里爱再牛逼也不及百代的流水化产出.又怎能不败呢?因此,接第一段,是直到电影的工业化,在工业时代它才存活了下来.当然,一定要算上,战争也能算作一个梅里爱失败的因素.以上是电影之外的.相信这部电影的制片肯定是花了巨大的价钱,从场景的布置到画面的勾勒,它也包含了现代动画的高科技一面.因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制片是昂贵的.不得不提小萝莉 Moretz,海扁王中大红大紫的她文文静静坐下来拍这样的一部电影表现也是很赞的.有点形如内地的徐娇(前段时间刚看完 星空,才知道丫这货是女的!!) 真的是前途无量.雨果在冲这届奥斯卡,这时再回头看 文艺到死丝方尽的<生命之树>真的是弱暴了... 更何况前面还有炒的沸沸扬扬的<艺术家>坐镇. 人家的主打怀旧默片的噱头都比玩文艺玩到死去活来要有新意地多.噢对了,好像金陵B叉也去了,能得啥奖?....囧.雨果还是推荐看,不力荐,推荐了解下梅里爱,至少是电影工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magasa写的 梅里爱之败: http://www.douban.com/note/158093573/《雨果》外传之 寻找梅里爱及之后的故事 http://www.douban.com/note/201857595/
电影从黑白默片到有声电影、彩色电影再到今天的3D数字电影,电影已经走过了117年的历史了。
《雨果》是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电影。
是马丁·斯科塞斯为早期电影和电影人准备的一份礼物(我猜测的),作为导演了《愤怒的公牛》《出租车司机》《殿下(达赖的一生)》《纽约黑帮》《纯真年代》《好家伙》一系列经典电影的传奇大师。
马丁在这部电影中,透过1930年在法国蒙帕纳斯火车站的小主人公雨果所经历的事件,带我们回顾了早期电影历史,片中壮美的3D效果和黑白无声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叹短短的一百多年电影的变化。
雨果是一个钟表匠的儿子,雨果的父亲(裘德·洛饰)在一场火灾中去世,成了孤儿的他由其酒鬼叔叔带到了巴黎的蒙帕纳斯火车站,在火车站的钟楼里为时钟调校时间。
为了修好带去的一个机器人,雨果在火车站的一个玩具店偷一些工具和机械零件,被玩具店老板乔治抓住,并没收了他的一本机械手册。
他追随乔治到了他家,认识了乔治的养女伊莎贝拉,他恳求伊莎贝拉帮助他问其养父要回自己的手册。
从小规规矩矩的伊莎贝拉早就渴望有一场小说中那样的历险记,于是与雨果一起找寻那本机械手册。
后来在图书馆的一本电影史中却发现了其养父乔治的身份。
原来其养父是早期电影的奠基人乔治·梅丽耶。
乔治在一战后,渐渐被人遗忘,没人喜欢看他的电影。
生活日渐潦倒的乔治卖掉了自己的所有电影胶片,烧毁了拍摄用的道具,从此不再回忆过去的辉煌。
雨果和伊莎贝拉为了帮助乔治找回曾经的梦,与图书馆中那本电影史的作者带着他收藏的唯一一部现存的乔治·梅丽耶的电影胶片去了乔治家……影片的场景有些是实景,但是1930年的巴黎城全景是3D数字特效,场面非常宏大壮丽。
在雨果的眼中,世界就像是一部巨大的机械,而这世界上所有的万物就像是机械零件,没有一个是多余的。
机械存在的意义就是做它该做的事情,一旦机械坏了,它就不能运行了,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机械来说,雨果要做的就是修好它。
影片的故事背景在1930年,蒸汽与机械的时代。
影片中的人与机械有一种微妙的关系,梦想——迷失——找回梦想。
机械运行——损坏——修好运行。
机械时代既是电影产生的时代背景,又象征着电影本身,电影本身所经历的那种惊喜——萧条——繁荣。
影片中的乔治·梅丽耶,就像是雨果住处的那部机器人,在他的梦破灭以后,他不想回忆那些痛苦的回忆,这时候的他是一部损坏的机器人。
在雨果和伊莎贝拉、电影史作者的努力下,乔治·梅丽耶被修好了,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梦想。
这部电影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和感动:电影巧妙的透过雨果追寻机械手册的下落而穿插了许多早期经典的电影,比如《火车进站》《大都会》以及摄影机发明以后拍到的首张报道摄影《蒙帕纳斯火车事故》,片尾雨果攀在钟楼外面的大指针上面则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场景十分相似,这是马丁·斯科塞斯在用电影的方式像早期电影和电影人致敬。
然而马丁·斯科塞斯最尊敬的是乔治·梅丽耶,而不是卢米埃尔,因为影片中也透过乔治·梅丽耶的话语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摄影机,却不愿意把摄影机卖给乔治·梅丽耶,因为他认为电影只是一个时尚的玩具,对电影的前景并不看好。
而真正让电影大放异彩的是乔治·梅丽耶。
乔治·梅丽耶在早期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拍摄了很多充满想象力的经典作品。
马丁·斯科塞斯认为电影不只是客观记录现实的工具,更是表达思想和营造梦想的工具。
所以从这点不难理解他为什么那么推崇乔治·梅丽耶。
马丁·斯科塞斯认为乔治·梅丽耶赋予了电影人文主义的内涵。
而马丁·斯科塞斯在电影新时代的高科技条件下,重新强调了电影的本质。
电影,从其产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绘画和文字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这部电影在画面方面无可挑剔,十分完美,我下载的是720P的高清版本,看了以后觉得如果要是在电影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肯定更强烈。
在剧情方面,有一些地方显得很突兀。
比如说帅男裘德洛的短暂出场,我觉得他的出场影响了整个剧情的连贯性,换个不知名的小演员或许更好。
雨果在梦中的火车出轨事故与后来在车站发生的火车事故以及现实中真实的在蒙帕纳斯火车站发生过的火车事故一模一样。
似乎在暗示早期电影的困境与电影的未来的担忧。
这部电影是不完美的,正如现实的不完美,以及机械的不完美。
马丁·斯科塞斯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正因为不完美所以我们才会造梦,所以我们才会有梦想,所以才会Fix它。
向伟大的电影与同样伟大的电影人致敬,向我背叛了的电影理想致敬,我会在摄影领域好好的经营我的梦,Fix我的梦。
This movie is for kids.
3d效果很好,剧情一般
此风格不甚喜欢
渐入佳境
画面非常精致,节奏太慢了。。
一般,无感
拍得好,但5好睇
天哪!怎么会有这么造作冷漠的电影,这两个小孩没有一点生命力,像两个坏掉的提线木偶,眼神是死透的,身体却是癫狂的
整个就像是阿宝色的PS。。。。。。。。。。
Warm!
2012.06.17
一部儿童片加给电影默片的献礼片。调色挺难适应的,故事也很简单。表演是灾难性的,莫瑞兹粗糙的模式化表演;拜伦科恩莫名其妙做作的夸张路数都太糟糕了,最可怕的是作为主要场景的火车站,整个火车站会说话的只有四五个主要演员,其他人都跟NPC一样完全是走来走去的人肉布景,这实在够反人性的了
恩
很讨厌影片第一部分;但在梅里埃的身份揭晓后,当看到《月球旅行记》的拍摄片场时,仍然感动得泪流满面。迷影情怀足以感动每个热爱电影的人,只可惜除开“外挂”式的情怀来看,影片本身节奏拖沓剧本远不够出色,最终只算是献给电影和影迷的一个精致华丽之梦,绝非杰作。因此四星全部给影迷老马丁。
雨果的角色塑造,出于种种剧情因素而变得略显扭曲和蹩脚。这是一部非常文艺的电影,出于对“造梦师”的致敬而诞生。时代在不断变迁,人们的追求也随之不断演变,艺术家想要在商业与艺术并行似乎变得不可行。很多东西能成为经典、收获认同,却未必真能跟钱挂钩。这是艺术的悲哀。
除了画面很美,其他毫无新意。觉得很幼稚~
儿童的梦想,电影的童年!
儿童奇幻冒险励志片。能得那么高的分应该都是00后打的分吧?向法国电影人致敬是好的,但是用雨果这个名字太败类了。
看的不是3D,剧情也没有深刻体会到。觉得是向电影行业致敬,有点像当年奥斯卡的味道,和The Artist都是为了向电影艺术致敬。
有些拖沓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