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2024年转眼就要落幕。
没想到随它一同落幕的还有琼瑶的浪漫时代。
突然意识到,原来那些滋养过80、90后精神世界的大师们,都在老去。
李安70岁,詹姆斯·卡梅隆70岁,斯蒂文·斯皮尔伯格78岁,宫崎骏83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94岁……耄耋之年的他们还在坚持创作,真的是看一部少一部了。
宫崎骏很多年前就宣布要退休,结果每次都退休失败。
而94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可能真要退休了。
去年媒体拍到93岁高龄的他还在片场执导电影《二号陪审员》,快100岁的人还在拍片,让躺平族情何以堪……
提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西部片《荒野大镖客》中的硬汉牛仔形象。
然而,作为影史传奇人物,东木不仅是演员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
两次获选奥斯卡最佳导演与金球奖最佳导演,其执导的影片更是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
他导演的作品,从不翻车,几乎部部都是精品:《不可饶恕》、《百万美元宝贝》、《完美的世界》、《廊桥遗梦》、《硫磺岛家书》、《父辈的旗帜》、《换子疑云》、《老爷车》、《萨利机长》……长久以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都是票房和口碑的双重保证。
《百万美元宝贝》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可能是他人生最后一部电影的《二号陪审员》却遭遇了“冷藏”。
出品方华纳只安排该片在少数影院上映,甚至没有对外公布北美票房数据,怕票房太低,老爷子颜面难堪。
问题是本来排片就少,票房怎么可能会高。
据说因为2021年上映的《哭泣的男人》票房失利,华纳高层很不满,认为老爷子已经过气了。
《哭泣的男人》很多人为东木遭此待遇而抱屈,因为《二号陪审员》本身口碑其实相当不错。
作为可能是电影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东木选择了一个类似《十二怒汉》的故事。
剧情看似简单:一个谋杀案件陪审团的成员怀疑自己跟受害者的死有关。
陷入了道德困境:是利用陪审员的身份来迷惑他人、保护自己,还是坦白自首,还被告清白?
良知与私心的撕扯,是这部电影的看点。
今天就来给大家聊聊。
二号陪审员Juror #2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编剧: 乔纳森·A·阿伯拉姆斯主演: 尼古拉斯·霍尔特 / 佐伊·达奇 / 梅根·米杜赫 / 托妮·科莱特 / 梅兰妮·哈里森类型: 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犯罪上映日期: 2024-11-01(美国)片长: 114分钟
担当主角是外形俊朗,演技扎实的英国演员尼古拉斯·霍尔特(Nicholas Hoult)。
因青春剧《皮囊》、《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中的战争男孩和《X战警》中的野兽汉克·麦考伊被大众熟知。
尼古拉斯·霍尔特身上有种懵懂青年的气质,无疑为这个角色加分不少。
片中,他饰演的主角贾斯汀是一位前途光明的青年,妻子刚刚怀孕,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可自从贾斯汀被选为一次谋杀案的陪审团二号陪审员,他的生活就陷入了危机。
(简单科普下:美国的陪审团成员通常从选民名册、驾驶执照等政府数据库中随机抽选。
法官和律师会通过询问来排除那些可能存在偏见或与案件有潜在利益冲突的人。
)
贾斯汀参与的这起案件并不复杂,一起常见的家暴案。
一对情侣在酒吧发生争吵,女人愤然离开,男的追了上去……第二天,女人被发现死于桥下,头部被钝器所伤。
男的有犯罪前科,在大多数人看来,案情简直一目了然。
然而,贾斯汀突然想起自己那晚,也去了那间酒吧。
更糟糕的是,那晚下着大雨,他开车回家的路上似乎撞到了一头鹿。
但因为没有路灯,他也无法确定是鹿。
也许他撞到的不是鹿,而是那个和男友刚吵完架的女人?
贾斯汀去咨询了律师朋友,如果自首,是不是能减刑?
然而律师朋友表示,贾斯汀之前就有醉驾前科,当晚又去了酒吧。
很可能会被控告一级车祸致死罪,可判处30年到无期徒刑。
律师的话吓坏了贾斯汀。
妻子就要分娩,即将为人父的他这就成了杀人犯?
要被判无期?
本来幸福美满的人生就这么毁于一旦?
贾斯汀犹豫了。
他陷入了道德困境:一方面希望案件尽快了结,以免自身卷入麻烦;但又不愿看到嫌疑人蒙受不白之冤,这让他良心难安。
但如果他不站出来,被告很可能含冤入狱。
因为陪审团成员几乎达成了共识:被告就是凶手。
然而,贾斯汀的良知让他不得不站出来为被告说话,试图帮他脱罪……
与此同时,陪审团成员中一名退休警官也发现事有蹊跷。
在他的调查下,越来越接近真相,贾斯汀也越来越岌岌可危……
如果按主旋律电影的套路,《二号陪审团》的结局应该是真相大白,贾斯汀被抓,老警官宝刀未老,司法公正还被告清白。
然而,东木给出的判决结果却是被告含冤入狱。
真正撞死人的贾斯汀却喜得贵子,陪在妻儿身边享受天伦之乐。
司法公正输给了主角的私心和陪审团成员的偏见。
不过影片的结局并没有一黑到底。
真相还是被一名女检察官发现,她本可以保持沉默,皆大欢喜。
但正义感让她敲响了贾斯汀的家门,影片在这里结束。
结局采用留白处理,给了观众一丝公正的希望。
《二号陪审员》不是一部非黑即白、正邪较量的电影,它深入探究的是人性中的道德灰色地带。
贾斯汀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他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青年。
有私心想保全自己,也有良知同情被告。
揭示真相和保全自我之间的巨大心理冲突,让整部电影更是一场灵魂审判。
贾斯汀的每一次犹豫,都仿佛在叩问观众内心深处的良知。
如果你是他,你会站出来自首吗?
《二号陪审员》表明司法不公的发生,不一定都是邪恶权贵的幕后操纵,很可能只是因为普通人的隐秘私心。
东木想传达给观众的是对人性复杂的思考。
这或许是如今好莱坞最该拍摄,也最该被观众看到的影片,很可惜冷藏式的宣发让很多观众甚至不知道这部影片的存在。
这部影片承载了沉甸甸的告别意味,很可能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生涯的收官之作。
在商业大片泛滥的当下,猎奇血腥的抽象题材层出不穷。
但94岁高龄的东木没有为票房妥协,也没有因年迈停下脚步。
他还是当初那个伫立在荒野夕阳下的牛仔硬汉,固执地遵从自己的内心,坚持创作有深度的作品。
《二号陪审员》不是每个影迷心目中的满分作品,在充满反转与刺激的同类型电影中,可能略显老派。
在这个看短视频都要2倍速的时代,不知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去观看这样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
这种平淡而深刻的电影语言,属于曾经的好莱坞黄金时代。
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退场,也将象征着一个英雄时代的终结。
让我们且看且珍惜吧。
*本文作者:RAMA
坎普作为二号陪审员但巧合的也是这个案件的最大嫌疑人,第一次投票时只有坎普投被告无罪,整个案发过程他最清楚,他如果投有罪,这件事就结束了。
也许良心和正义无法让他释怀,他不希望被告蒙冤。
但是当其他陪审员被他点拨的各种细节启发后,他作为嫌疑人的真相越来越快地浮出水面,特别是退休警察将那天所有嫌疑车辆的名单交给他时,他故意将资料掉落地上好让法警发现他们私下调查之事,因为他撞人后被卖掉的车就在这个名单里,如他所愿,法庭开除了退休警察,也是调查坎普最大的威胁人。
在此之后,坎普的心事重重被其他陪审员察觉,陪审员医学生对死者是被殴打还是被车撞提出专业质疑,黑人陪审员在案发现场看到坎普说出了他对坎普行为诡异的怀疑,而真正警醒的女法官,开始逐步排查退休警察提供的名单,查到了坎普的妻子,检察官心理已经非常清楚坎普是本案最大的嫌疑人,但案件的真相还是败给了个人利益,因为本案重审或失败,检察官的个人升迁特别是专有车位都会泡汤,维持原判是利益最大化。
最终12票陪审员一致判罚被告有罪,如何达成的一致,影片没有展现,坎普不再坚持被告无罪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再继续查下去,对坎普非常不利。
良心的谴责和事实的煎熬让坎普生活在惶恐和内疚之中,最终检察官站在了坎普家门口,开放式的结尾估计不会是继续隐瞒真相,而是对坎普提出诉讼,还被告以清白。
坎普的内心挣扎换做每个人都可能发生,是隐瞒真相苟活,还是勇敢的承担法律责任,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正义在口头上每个人都很容易地说出,但涉及到自身利益之时,往往高大上就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趋利避害。
做真实的自己,要么隐瞒真相把老底坐穿就别立牌坊啦,要么勇敢的自首承担责任,去掉心中的枷锁,也许事实结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坏,但可以安稳的度过余生。
务实保守的右派导演伊斯特伍德就是看不惯左派的虚伪。
看了那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又是东木老爷子收官之作,终于不太懒了写个影评。
有人觉得此片是展示老美司法的制度自信,但我觉得东木是在抨击司法制度之烂,不过有点儿用力过猛,细节上也有瑕疵。
说说美国司法制度的烂。
借剧中人物之口说,制度也许不完美,但已经是能得到的最好的。
这实际是无情的讽刺,能得到的最好的?
差得远了吧。
老美检察官的业绩与定罪数定罪率挂钩,用后脑勺想想都知道检察官一般会怎么做,正如律师为了钞票为了胜诉率会怎么做一样。
再说说老美引以为傲的大陪审团制度,不是说陪审团制度不好,但好歹选些专业点的啊。
阿猫阿狗的都能当陪审员,毫无法律常识的也行,仅凭个人好恶或直觉就能决断一个人的人生,甚至性命。
为了早结束早回家,匆忙决断,并劝诱他人与自己一致,实在荒唐。
本片中嫌犯作为陪审员来审判嫌犯,真是微妙的讽刺。
有些时候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良知来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是老美司法制度的最大悲哀。
其它如协议认罪,拿审判当买卖做,比坦白从抗拒从还恶劣。
还有对罪犯的过度宽容,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刑讯逼供,制造冤假错等,在很多影片中都有展示。
真要比烂,老美真有可能比其他一些国还烂。
从一开始就跟着男主承受内心折磨。
人物刻画很丰满。
男主从酗酒到克制的自我蜕变,以及定期做礼拜的习惯,都说明男主是一个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影片把漂亮国的民主司法体系运转方式进行了很好的展现。
最开始选择权在男主手上,他想找一个两全其美的答案,既不定嫌犯的罪,又能结案。
最后发现行不通,一方面陪审团中间有偏见者(黑人大叔),必须要定罪或悬案。
如果是悬案继续追查补充证据,很可能查到自己头上。
因为一个退休老警探用了一两天时间。
就把自己这条线索找到了。
所以男主最后还是决定牺牲无辜求自保。
从男主角度的辩解。
最后向检方律师说明。
此时,决定权和内心挣扎到了女律师这里。
但坚持正义对比男主要付出的代价要小很多。
最后女律师终于上门。
看有评论说是开放性结局。
其实已经给了答案。
只是后面不需要再展示出来。
女律师上门肯定是做好了抉择。
这也很好的诠释了,西方司法体系中陪审员的回避原则。
身处其中永远做不到客观公正。
作为观众,从上帝视角来看,我们会希望真相大白,正义得到伸张。
但撞人的如果真的是自己,在有可能逃避责任的情况下,真的还能坦诚的承担责任吗?
这四颗星是给我自己的因为一开头就猜到男主会自保。
电影的设定有点颠覆我对美国无罪推定和陪审团制度的看法,首先看过那么多剧之后这个剧情会让检察官认为自己在办一个板上钉钉的案子让我不敢相信,证据链有太多瑕疵了吧这不产生冤假错案才有鬼了,剧里给出了解释是援助律师因为没钱没资源,那还老说这一套制度是最不差的制度我看也有点勉强了。
第二个不敢相信是这样一个案子陪审团居然一边倒觉得男的guilty,真是的哪个有生活经验的人会相信恋人间吵几句嘴就能去杀人啊?
然后说陪审员有些是看不惯坏人有些是觉得反正打不赢有些更离谱是为了回家看孩子,让我对“普通人的正义”也充满了怀疑,毕竟陪审团的意义就在于人类的平均常识和善意啊,只有男这个心知自己才是肇事者的人才在一开始提出反对。
这当然也为后来男主的自保提供了伏笔,既然陪审团正义难以实现,既然人对人的信任和善意那么少,按照人性的自私当然只好让别人被冤枉总好过自己被冤枉,这也是我一开始就能猜对的原因。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但毕竟你是肇事逃逸对方是恶意谋杀怎么可以见死不救,我觉得这种时候其实100个人里99.9个会见死不救,认为这样不道德的人都习惯了上帝视角而已。
在光影交错的电影世界里,总有一些作品能够穿透表象,直击人心。
伊斯特伍德执导的《二号陪审员》便是这样一部深刻探讨人性、正义与道德抉择的力作。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精湛的表演技巧以及引人深思的主题,构建了一个既现实又超脱的法庭戏剧舞台,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庭审过程中,体验到了一场关于灵魂的深度审判。
一、叙事结构与情节张力《二号陪审员》巧妙地将法庭辩论与个人回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线性但高度连贯的叙事结构。
影片开头,随着法庭内紧张气氛的逐渐升温,一个看似普通的谋杀案逐渐揭开了其复杂多面的面纱。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如特写镜头捕捉陪审员们微妙的表情变化,以及快速剪辑展现辩论的激烈程度,有效提升了情节的紧张感和悬念性。
尤其是二号陪审员(由杰森·艾萨克饰演)的内心世界,通过闪回片段缓缓展开,他的过去与现在的冲突,成为了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
二、角色塑造与人性探索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尤为出色,尤其是二号陪审员这一角色,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被深度挖掘。
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冷静理性的法律从业者,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逐渐发现,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创伤经历,这段经历如同阴影般影响着他的判断与选择。
伊斯特伍德通过对这一角色的细腻刻画,不仅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韧,还深刻探讨了个人经历如何影响公正判断这一法律伦理难题。
其他陪审员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差异、背景故事以及面对案件时的不同反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多维的人性画卷。
三、法律与道德的碰撞影片的核心在于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微妙关系。
法庭不仅是解决犯罪事实的场所,更是人性、良知与社会价值观的碰撞舞台。
《二号陪审员》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辩论场景,展现了不同立场的交锋,引发了观众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正义?
”“法律能否完全代表正义?
”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特别是二号陪审员在内心挣扎后,最终选择直面自己的恐惧,勇敢地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上,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颂扬,也是对法律精神与人性光辉的一次深刻诠释。
四、视觉风格与氛围营造伊斯特伍德在影片的视觉风格上同样下足了功夫。
法庭的庄严冷峻与陪审员私下讨论的温馨日常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视觉上的反差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
同时,影片巧妙运用光影效果,如在关键辩论时刻,使用聚光灯聚焦主角,营造出一种舞台剧的戏剧效果,既强化了紧张氛围,又凸显了角色的内心世界。
配乐方面,低沉而有力的旋律贯穿始终,既增强了情绪的张力,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表达。
五、结语:一场心灵的审判总而言之,《二号陪审员》不仅是一部关于法庭辩论的电影,更是一次对人性、正义与道德边界的深度探索。
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魅力、深刻的主题内涵以及精湛的艺术表现,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场心灵的审判之中。
在这场审判中,每个人都是陪审员,都在审视着自己的内心,思考着何为真正的公正与善良。
影片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于案件的反思,更是对自我、对社会的一次深刻省察。
《二号陪审员》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了探讨法律与人性关系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一位热爱电影、关心社会正义的观众细细品味。
老东木94岁时作为导演的第40部作品,如果它真是首天鹅之歌,它很合适:一部从政治本质上讲反政治法律惊悚片,有关于真相正义和美国方式,由一位美国偶像讲述。
东木的电影向以塑造忧郁、粗犷或超男性化见长,但这一部却不那么老登,它要柔和得多,没有黑白分明的人间正道,而是将主人公与命运掌握在他手中的人进行比较。
从叙事上讲,东木从一开始就火力全开,放弃了悬念的小把戏,直接把眯眼看去疑似阿汤哥的小尼推上道德与良心的审判席,他因自己的错误而评判他人。
就在观众已经习惯于胶着在小尼的内疚之中时,东木却在片尾耍了个小把戏,跳过陪审团的投票环节,直接用宣判把观众轰得外焦里酥。
在留下诸多东西供人咀嚼的同时,也逼迫观众成为评判者。
这是东木最反常的电影,没有奇观,很安静,转向内省。
也可以当成《12怒汉》的反书,整个系统都该接受审判,而其中惟一愤怒的人不是陪审员,而是东木。
警方查案过程有问题,她没有仔细审查并退回。
物证全都没有,她也没努力求证。
她着急干什么呢,就是依靠这个在当地广泛关注的案件升任地区检察官,从此广泛参与政治。
那么她接过退休侦探的车主列表挨个拜访,跟事发桥边居住的老头了解情况,真的是发觉自己可能错怪了一个好人了吗?
不是,她只是想将别人提出的可能性都证伪,只不过在桥边老头那,她感受到了一个程序漏洞。
于是她去拘留所跟嫌疑人对质,找不到破绽,但嫌疑人也提不出其他证据。
所以到此为止没有物证能证明嫌疑人犯罪了,也没有物证能证明嫌疑人清白。
一切如陪审团关门讨论之前,退休侦探的车主列表完全被排除,没有漏洞。
直到她在法庭宣判的时候查询到了2号陪审员是车主列表其中一人的丈夫,她到法庭外跟2号相互含沙射影,她听明白了2号在威胁她真相带来的后果,对她的后果,她意识到对方是案件利害关系人的嫌疑非常大。
对检察官自己的影响也会非常大,她作为检察官没有“检查”警方的搜证工作,而是忙着升官。
如果翻案,不仅有指定停车位的地区检察官帽子没了,她这辈子也可以开始新的事业了,前功尽弃。
但是,这个巨大的漏洞不会因为这个嫌疑人终身监禁判决完成了,就结束了。
她有把柄攥在了2号手上,这个可是会跟随检察官一生的把柄,即便2号自称普通人好人,她都不相信嫌疑人已经退出帮派改邪归正了,她能相信一个曾经的酒鬼不会再次喝大了四处乱说吗?
一个有官瘾的人,判了一个有帮派背景的嫌疑人,不会相信一个有酒瘾的人。
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应该不会承认,而且不会有那么多迷惑行为,躲的越远越好,我相信99%的人都会这么做。
所以我很好奇,有没有人会在审判期间主动认罪呢,这么做会被认为是傻子吗?
如果不是傻子,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好处,只对流氓有好处的事情,你会做吗?
是因为担心产生心理阴影,良心受到煎熬和谴责吗?
那抛弃自己刚出生的妻儿,替流氓入狱,良心就不会受到谴责吗?
我知道有的人可能会说,自己就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那是因为自己还没有达到2号的处境,如果境遇相同,又有几个人能忍住不喝那杯酒呢?
人的行为看似有很多选择,实则只是境遇不同罢了。
你认为呢?
二号陪审员 (2024)7.12024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尼古拉斯·霍尔特 佐伊·达奇
这是最近几年来,我看过最好的电影之一。
我给它9分,甚至可以更高。
以下有剧透,以下有剧透,以下有剧透,以下有剧透,以下有剧透……
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审判”,全片有三个审判:一、本来整个故事核心剧情就是对赛斯的一场审判。
男主角身份是陪审员,也就是说他参与了这场审判。
看这部电影,一定要清楚一个基本事实:赛斯是无辜的。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通过男主的一个回忆,揭示了赛斯根本就不在现场的事实。
这个关键情节放在最后,一方面是戏剧性的需要,但并非仅仅为了悬疑设置,更多的是让观众清楚并理解一点——男主和所有人,最终一起,把一个无辜的人关进了牢房。
另外,要提醒观众注意的是,从头到尾,所有人都已经预设赛斯就是凶手。
这场审判从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如果不是二号陪审员的努力,官司很快就会以赛斯被判终身监禁结束。
男主在最后和女主检察官的交流中,说了一句“真相有时候并不符合正义”,大概意思是如果大家都认为赛斯是凶手,皆大欢喜,对社会没什么坏处。
相反,要追求这个真相,才会不断消耗社会资源(女检察官一直以这个为理由拒绝辩护律师的一些要求,也得到了法官的认可),最后鸡飞狗跳。
赛斯的审判,以他终身监禁告终。
男主逃脱了制裁,女主赢得了竞选。
二、男主面临的审判——既审判赛斯,也被自己的良心和女检察官审判。
推动整个故事并且赋予戏剧张力的,绝对不是庭审过程和所谓悬疑,而是男主的内心挣扎。
男主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曾经酗酒,堕落过——出车祸,被判社区劳动——被当时的教师后来的妻子接受,相爱,获得新生——妻子怀了双胞胎,幸福爆棚——流产,痛不欲生,再预产期那天回到了以前常去的酒吧(有细节表明,他是那常客)——碰到了赛斯和女朋友的冲突,但他沉浸在痛苦中,挣扎在酒精的诱惑中——大雨中开车,目睹赛斯回头,撞车,下车看,什么也没看到——心里有愧,偷偷摸摸修理了车,后来还打算卖掉——老婆怀孕后,布置了儿童房间,但同时他被抽去当陪审员——在法庭上突然意识到被害人可能是他撞的——他在审判过程中试图引导无罪释放(因为他目击了赛斯并不在场,而大概率是他撞了人)——他的导师加律师告诉他,这场审判不可能罢休,赛斯被释放,就会继续追究下去,他有高度危险——黑人老哥的话,让他相信赛斯本来就很坏——他改弦更张,别人也不再坚持,做出了赛斯有罪的审判——他和女检察官交流,隐晦地讲出了自己的理由——女检察官上门,用她的眼神对他良心进行了“审判”。
(顺便说一句,这么复杂的心路历程,东木缓缓道来,抽丝剥茧,一点点呈现给观众,这种功力,令人叹服)
电影里有一个重点:人会不会变。
黑人大哥说,坏蛋总是坏蛋,是不会变的,男主说我就本来很糟糕,但我变好了。
但讽刺的事,他最终还是自私地把赛斯这样一个无辜的人推进了监狱,所以,他是不是最终还是那个“坏”人呢?
当然,男主本身并不是一个天生坏人,他甚至很有道德感。
如果他是个十足的坏人,电影开始阶段,陪审员投票,全票通过赛斯就直接被判了。
那是什么令他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坏人”?
很复杂。
有自己的原因,也有整个社会其实并不在乎真相,只在乎“程序”的原因。
从警察到法官再到检察官甚至到证人,每个人都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但大家只是认为罪犯已经在那了,真相显而易见,没有人愿意往前多走一步。
同时,男主身边的每个人,几乎都在“鼓励”他撒谎。
他的妻子、他的导师、那些不耐烦的陪审员们……就是这样的氛围,激发了人性幽微深处的自私、脆弱,一步步让男主做出最终选择。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男主的酒!
我看了两遍电影,没法确定男主是不是喝下了这杯酒。
我倾向于他那晚还是喝了,因为进车厢后,他失控到车钥匙都拿不住。
酒精令他曾经堕落,而整个社会的漠然,其他人的自私,是一杯引诱他再次堕落的苦酒。
故事最后,他内心何尝不自省不愧疚?
屋外警车驶过,他眼神里写满了恐惧和忧伤,正是良心不安且害怕的写照。
结尾处,男主却得到了一次审判——女检察官用一双坚定的眼睛审视他,就像一个严厉的法官。
三、女检察官的审判女检察官参加这场审判的背景是,她在竞选地区检察官,并且她的主张是保护女性反家暴。
这个案子就像为她量身定制。
背景交代,打赢官司,她的支持率就可能反超。
她自己也认为这个案子事实清楚,毫无悬念。
最后结果,她赢了案子,赢了选举,但输了良心。
一开始,她和所有人一样,并没有真正关心过赛斯是不是可能无辜。
直到那个退休警官质问她,她才意识到,她和断案的警察以及公众们,都太“自以为是”了。
所有人都失去了追寻真相的动力,他们对自己的制度和体系有种迷之自信,认为把流程走好就可以解决这种显而易见的罪犯——可笑的是,她和法官都经常提到“资源不足”,想来罪犯太多也是事实。
她是检方,最终把赛斯送入了监狱。
但她动摇后,曾经去拘留所见了赛斯——她说了一句重要的话,大意是:我要看着他的眼睛,问问他到底有没有这么干。
眼睛是什么?
心灵的窗户、代表灵魂啊。
她是信这个的。
所以,再最后,她如法炮制,这么看着男主的眼睛。
此时,既是对男主的一种“审判”,也是一种对自己良知的审判。
电影到此戛然而止,并没有说最后女检察官会不会重审此案。
按照男主隐晦的说法,你要重新翻案,那就等于说自己曾经尸位素餐,自己打自己的脸,会丢掉自己的前程。
但我想,东木老人还是愿意给这个世界留一点希望。
如果,电影止于这次两人之间的谈话,以女主一个苦笑结束,那结局真是一片漆黑。
但既然女检察官选择登门拜访,我想,那说明她内心深处还是相信她老师的那句话:Justice is truth in action。
这部电影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包括美国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我觉得,令它成为杰作的,仍然是对幽深人性的展现和剖析,是对朴素“正义”“真实”这些理念的守望和坚持。
这部电影,接近两小时,紧凑、简洁、精干而毫无冗余,人物鲜明、细节丰富但又圆融为一体,仅仅这种不温不火又充满戏剧张力的电影叙事表达水平,就足以令我拜服,更何况,电影对人性世界的幽暗体现得如此有深度,但又如此冷静中饱含悲悯,这是大师中的大师,才能创作出的杰作。
老先生以此片落幕,完美!
善恶之间不同选择。拍得有点太小学生作文了。
属于东木的道德困境版[十二怒汉]。其实本片对于我来说,光Directed and Produced by Clint Eastwood就已是全部意义。司法正义与事实真相的再一次被探讨,现如今的人们已经忽略更理性的“是不是”而偏向于更感性的“该不该”,男主身上有着同样的“改邪归正”设定让他又想为嫌犯脱罪又不想人们找到真凶,在处理这个摇摆不定的心态时影片显得有些力度太轻,开放性结局好像也在表明东木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到底怎样才是对的,交给群众来决定。九十岁的东木或许不再像以往一样痛快利落,但就如他曾经的那些暮年牛仔形象一样,沉默地、温柔地用行动表达他始终坚挺的存在。Salute!
看到一半我甚至在想我是为啥选的这个片,直到最后看到字幕我才知道是因为老东木。相比之前的作品,这个简直是乏善可陈索然无味到中途想退出了,整个情节都觉得没有反思和思考的必要,过于简单了,男主反复的矫情和挣扎看上去都是那么无力,这个结果也没有多大的shock,要是靠外力让他当场被揭发那得有多爽。。。。毕竟目前这样的结果也就。。。太普通的一点吧。
半部致敬《十二怒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戏真够拧巴的,拧巴着开始,拧巴着结束,不得不说也是一种人生的真实。
《萨利机长》是卡普拉式的电影,《二号陪审员》则是希区柯克+卡普拉+吕美特式的电影。主角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观众成为角色的主观视角,希区柯克式的假杀手和检察官的良心玩弄着观众。影片也对应了我们所处的“后真相”(“post-truth”)时代,没有真相,只有解释,公众已经普遍接受了这种方式。在这种意识形态下,无论多少解释似乎都无法改变现实。向94岁的伊斯特伍德致敬,电影正是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寓言,是对“后真相”时代做出反思壮的自白。
又无聊又说教
12怒汉比这好看多少倍了 无聊
另一种模式的十二怒汉。老爷子都94岁啦。
才发现这个海报的构图光感视觉平衡动线引导都太完美了。标杆一样的完美作品
温柔的尸体这次被一具尸体搞的六神无主左右为难
这片着实喜欢不了,男主表演太尬。一开始良心作遂,到最后关切到自身利益时,就果断切割。陪审员的视角都很单薄,唯有退休警探。还有独立思考能力,可惜早早下线。
老东木的拷问美国良心系列,本来以为满口女权的控方律师是反派,陪审员小伙儿终将良心发现,“做对的事”,没想到……说明90多岁的老头儿还是有无限可能。
OMG这真的是要退休的架势吗?突然想到了我之前觉得有点平庸的黑片《大内幕》,之前觉得它不够黑,但看完东木的这部《二号陪审员》以后不觉得《大内幕》不够黑了。东木用更代表正义的场所(法庭)和传统价值观的代表场所(家庭)拍到了更模糊但或许会是更大片的黑色。关于证据的部分可能非常少,这恰恰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来对得起自己的过往经历,但这时天平就开始摇晃了。
仿效十二怒汉,但更贴近现代化犯罪的现实且尖锐!
太无聊了,简直了
看不见的客人+十二怒汉+坠落的审判???看个开头脑子就自动适配进编剧课的套路种种,预判式地失去兴趣。不过就是“那种”电影而已。
试图弄出个《12怒汉》式剧情,但前提过于中二,男主就感觉是没事找事磨磨叽叽的矫情怂男,一直在自保和自首之间摇摆不定,每当众人一致判定有罪他就在危险边缘试探,最可笑的是最后还去跟DA坦白当谜语人,台词还挺得意,什么“真相就是不公平”≈“你来抓我呀”。纯纯抖M
东老的电影说教的味道都有点太浓了。
20年前的剧本、拍法、对白、用镜、导演……最重要的是20年前的结尾。没必要去电影演浪费时间,除非你想听到电影结束你旁边的年轻人开始骂,什么鬼结尾,这个是法国电影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