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看到了这部电影,一时间觉得这真的是个混蛋,但是评论却大都在于老杨共情,说什么不过是一个猛兽在无法接受垂垂老矣的自己所做出的挣扎,即使导演在刻画这个人物时很明显得想让观众体会这么一个看起来混蛋的人其实也有他自己的难处,而导演却对他的子女没有过多的刻画。
但是如果你的父亲是这么一个老兽的话,你可能会对在这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有更多的理解,而不是哀叹一个老兽的暮年,因此我拒绝去理解他、体会他。
老杨在外吃喝嫖赌,这不是年老之后才有的习惯,势必从他年轻时就是这样,而这样的人你希望他能为家庭付出多少呢?
还有人说他仗义,对朋友有情有义,可是我看见的是他为了自己的面子请朋友吃饭喝酒,不过是喜欢被朋友吹捧,因为他面对朋友的托付,毫不犹豫地就卖了朋友的病骆驼。
有人说老杨在法庭说自己照顾了病妻五六年,而子女们却没有付出,这一点在电影中没有展开很多,但是我并不认同很多人认为子女面对年迈的父母时拒绝赡养,因为在电影中,他的妻子为了喝一口水摔到地上,打电话给他时,他是在喝酒、赌牌、按摩;而最后发现并把他的妻子送到医院时是他嘴里那个不关心父母的女儿,在他的妻子送到医院后,三个孩子很快就赶到了医院,他呢?
最让我不能接受的就是他嘴里不关心父母的孩子,虽有抱怨但还是凑齐了手术费,甚至都没有通知在城里的小女儿,可见子女在对父母的赡养问题上并没有过多的推诿。
而他,却在这个时候偷走了妻子的救命钱,我不知道电影播到这里观众怎么可能还能对这个人物产生任何的理解,拿走妻子的救命钱,可能他并不是想致妻子于死地,但是最起码能说明一只老兽,却一点都还没有学会承担责任。
其实看到这里后面的情节我已经不想再看了,因为任何情节都已经不能挽回这个人的人物形象了,可能是我的观点过于浅薄,但是我是一个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我不能也无法与这样的人产生共情。
写在后面:全篇我都以他的妻子来称呼这个家庭的母亲,一是因为我觉得夫妻关系是比亲子关系更加亲密的,因为孩子最后都要离开家庭;二是因为这个妻子她病了,她唯一能依靠的就应该是她的丈夫。
作为一个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看到这个老兽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可能他没有老兽这么凶猛,年轻时没有这么凶猛,老了也没有这么离谱吧,但是时至今日我仍然生活在这只老兽的阴影下。
年轻时,自己在外吃喝嫖赌,却不肯拿生活费回家,现在却叫嚣着我没有让你饿死,你凭什么不给我钱?
可笑的是他要的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钱,而是要钱自己去买车,好在外人面前有面子,是不是像极了这只老兽?
看懂这个片子需要知道些时代背景, 在煤炭羊毛的黄金年代时, 鄂尔多斯的GDP可是直逼香港的。
一下子出现了无数富豪和高楼大厦,但可惜煤炭的黄金期很短。
主角就曾经是富豪是受人尊敬的人,他的孩子也是孝子贤孙。
但没钱之后,他们都变成了禽兽。
在资本浪潮的冲击之下, 人情冷漠,大家都关心自己是否能过的更好,很在乎自己过的比别人更好一些。
而忘记了善良亲情,男主的消费行为如果是老兽的话, 那经济条件尚可的子女就是小兽。
由奢入俭难啊,真是一个不错的电影。
电影名字贴切,old beast。
神秘的女人,一首歌不到的持久,外星来客,跟贾樟柯相比,多了一些粗砺。
在社会下人的兽性,只是为了释放欲望,要受太多的束缚。
一头老骆驼在喘息,在交配,在挣扎,在沙漠里死去。
有许多片段想到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角色,人究竟要为有尊严的活着,而舍弃多少尊严。
有剧透——————————————————如果不是因为金马奖,或许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这部片子。
首先说结论,片子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压抑,非常压抑。
可能是太过真实,所以有种发自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空镜,粗糙干枯的树枝、黄昏时的芦苇荡、尘土飞扬的黄土地,奠定了整个片子的基调——苍凉。
剧情很简单,老杨是个落魄的中老年男人,赋闲在家。
老婆瘫痪在床,多年来由他照顾,他还养了个年轻的小三。
他有三个子女,都比较平庸,甚至说有点穷,也有点抠。
这可能是很多百姓在挣扎着生活的现状,有患病的家人、有生活不如意的儿女、有糟糕的家庭关系,他跟儿女并不亲近,更没有机会含饴弄孙。
我试图去分析老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
首先,他的造型是头发花白、穿着皮衣、骑电动车、戴着墨镜,看起来还算体面。
和朋友打麻将的时候说,别人还欠他钱;打完麻将,去ATM机查询账户余额,显示只有七十五,可以说是相当穷困。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整部片子他会一直给人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
从ATM机门口出来,老杨碰到了一个朋友,牵着一头生病的骆驼,想找兽医看病,结果兽医不在,就麻烦老杨帮忙照看两天。
他明明没有钱,却请朋友喝酒、洗浴,瘫痪在家的老婆打电话,他也不接。
第二天,他把电瓶车抵押在了洗浴中心,还跟朋友说是因为那儿不能刷卡。
两个人在一座烂尾楼里撒尿时,他说“曾经投过这个项目,结果折钱在里面了。
” 这是老杨的第一层形象——他曾经富有而现在穷困,落魄又很要面子。
在这里,想补充说明一下影片的背景。
鄂尔多斯是座曾经创造了一系列经济神话的城市,在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里,风头一时无两。
(老杨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发了财。
)然而,随着2011年底煤炭量价狂跌,鄂尔多斯随即陷入债务危机,工地大量停工,烂尾楼林立,人流车流稀少,“鬼城”头衔挥之不去。
(老杨又成了时代的受害者,投资的钱收不回,投资的房地产成了烂尾楼,他成了穷光蛋。
)这种心理落差感,可以解释老杨很多看似“混蛋”的做法。
其次,老杨是个精明市侩的人,却也有讲究道义的一面。
片中有个细节,他在ATM机查余额的时候,后面有个年轻人一直在催促他。
等老杨出来的时候,他试图把一张“白皮”扔进垃圾桶,没有扔进去,后来拾起来塞到ATM机门口的缝隙里。
这不仅说明了老杨打麻将的时候藏牌,还说明他想“坑”一下之前那个年轻人,小市民的市侩形象瞬间鲜活起来。
朋友前脚刚走,他就把骆驼牵了去卖掉,还告诉卖肉的,可以掺在牛肉里卖嘛,谁吃的出来?
卖了骆驼的钱,他去赎了电动车,买了件衣服和一些牛肉去看他的小三。
在小三家的沙发上,他迷迷糊糊睡着了,做梦梦见白马,还有骆驼在治病,可能在他的心中,对“骆驼”有些抱歉。
这个时候,他的老婆在医院,等着做手术。
三个孩子好不容易把手术费凑齐了,女儿把钱放在妈妈病床的枕头底下。
在病房外面吸烟的老杨看到了这一幕。
他的朋友之前打电话说,兽医回来了,所以他要从牧区过来,带着骆驼去看病。
骆驼不会起死回生,但是老杨会想办法。
他偷偷从老婆的手术费中抽走一万块钱,买了头奶牛送给朋友,老杨说,奶牛的经济效益可比骆驼高多啦。
多年前,是老杨的这个朋友卖了两匹马,帮老杨凑齐了娶儿媳妇的彩礼钱。
这个恩,他一直记着呢,现在就当是报恩。
他当然不会告诉朋友,骆驼是为了变现才卖掉的。
朋友感激涕零,也不会计较病骆驼的去处。
这是他的第二层形象——精明算计,但道义尚存。
最后,他和家人的关系很复杂,通过子女的描述,他成天在外面鬼混、赌博,养了个“狐狸精”,也不帮忙带孙子。
后来老杨试图改变自己,想成为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好爷爷,但是以失败告终。
故事最大的矛盾点在于,他挪用了手术费,子女们忍无可忍,所以经过商量,把他绑了起来,强迫他签订了一个协议。
他报警之后,在一气之下把儿子、女婿都告上了法庭,并且不同意调解。
后来,他搭车到榆林,一个人住在20块钱一晚的小旅馆里。
到小女儿家楼下踟躇许久,还是上楼拿了备用钥匙进门,女儿女婿回来之后,看到他却像看到了不受欢迎的客人。
女婿说要在外面和朋友一起给小宝宝过生日,所以不能陪他,只能给他点钱,让他出去吃。
他依然很顾及自己的面子,所以说他等下要出去吃饭,有朋友在等他。
其实他此行的目的,是想跟小女儿借六千五百块钱,好给老婆动手术。
这笔钱的用处,小女儿后来才得知。
为了缓和与儿孙的关系,他想撤销起诉,他给孙子买了最爱的变形金刚,他答应儿女们以后好好照顾老婆、不再赌博,他找到当律师的侄子帮忙。
但是儿子、女婿出来之后,只和他远远打了个照面,没有人理他;儿媳把变形金刚扔到老杨面前,问他说你也配当爷爷?
他老婆的手术并不成功,影片以悲剧结尾,我觉得非常合理,我看到的是一头垂老的困兽,最后的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这是他的第三层形象——嘴硬又心软,痛苦又无奈。
片子里的人物,无法以好坏来衡量,他们的种种做法都和自己所处的生活、生存环境及金钱状况有关。
老兽说过:“做人的层次,不是你挣了多少钱来决定的。
”他并没有回答,做人的层次是由什么决定的。
他像老炮儿一样在坚守一些东西,可是许多东西,像沙子,越握得紧越抓不住。
他被完全困住了,生活并没有给他变好的机会,而是把他吃掉了。
———————————————————有些朋友评论说,我是把老杨个人的过错推给了生活。
严格说来,片中老杨和他的子女都是过错方。
只是我不想从这个角度来评断。
我主要是想着重表达生活经历、大环境对于他的影响,包括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还有这个人物的复杂。
看了首映很欣喜。
导演客观的讲述一个老头和畸形社会的故事,是坏老头让社会畸形还是畸形社会让老头变坏,导演没给答案,留给我们去思考,也许我们思考出的答案就是目前社会病症所在,就像一次离别一样把社会与个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这个片子人物塑造的很有力量,人物有力量了故事就有力量,故事有力量电影就有力量,导演没有炫技,没有无病呻吟,而是很客观的讲述了一个故事。
这对一个处女导演来说是难得的,也是成功的。
在老杨被称为老杨之前,他是个什么样子的男人?
青春期时和周围人一样的穷,到壮年碰到改革开放,借着春风下海经商,凭着自己的油滑和义气,风驰雷电打下一片江山。
前呼后拥、妻贤子孝。
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高楼起,复又坍塌,不过须臾之间。
这个年轻时乘着大势激荡风云几十年,又被大势所抛弃,但终归是不甘心的男人。
他也并不是全然坏,他也照顾了瘫痪的妻子六七年,他给大儿子凑彩礼娶媳妇儿,给二女婿拉关系找铁饭碗,帮助小女儿买大房子,,,, 他可以做很多事,但他不甘心失去享乐,不甘心失去别人对他的尊敬和吹捧,不甘心失去作为一个男人基本的能力。
所以他抗争。
他去打麻将,输了也要打。
遇到年轻人挑衅,就治治他。
碰着了昔日小弟,要请客吃饭+桑拿洗脚。
还要照顾小情人。
他是会讨女人欢心的,知道她生病,巴巴儿去看她,还买鲜艳的衣裳。
也并不是像大老粗一样上来就干,干完拍拍屁股走,他不是。
《流血的仕途》里有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老杨。
“一个男人的衰老,就是他逐渐阳痿的过程。
”不只是性能力,还有财富、追捧、强健的体魄、子女的爱戴。
所有昔日光环均已散去。
就像他牵去讨孙子欢心的那头骆驼,孙子却说我只要变形金刚。
他就是骆驼,骆驼是好的,只是过时了。
他的整个观念、人生信条。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吃喝嫖赌金屋藏娇耀武扬威,那个年月的乍富阶层,谁又不是这样的呢。
但是过时了。
即便再不甘心,再挣扎,任性,不接受。
都莫可奈何。
像只臭虫一样,被扔出车窗,被小女婿关在门外,被所有儿女唾弃,情人也舍了他去投奔自己的前程。
气头上将儿子告上法庭,真被判刑了又急忙找关系将儿子赎出来,然后看着他们离开,连眼神也不留一个给自己。
这个硬气的男人,颤抖着抽了一支烟。
《老兽》啊,真是个好名字。
一首挽歌,唱给不服输、不认怂,但终究迟暮的浪子 。
这片我给三星半在内蒙的小城里,老杨一直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六七年,二人的三个孩子均已成家立业,虽都不是大富大贵,但生活自不是问题。
打牌中看到有持刀的妇女追债,处境相同的他,说今天算球了,外面闹得厉害。
去银行ATM连张钞票都取不出来的他打电话给老赖,又没拿到钱。
出门在路上碰到牧民老朋友,得知朋友遇到了困难,请了朋友吃饭,洗澡,告诉洗浴中心小妹儿说自己的朋友是搞生态环保的,最后卡里没钱了还把电车押到洗浴中心,说了我请客就是我请。
虽说老杨先把骆驼卖了,且不论钱的来源,老杨给了朋友更想要的解决方法。
影片清楚的交代了老杨是借出去贷款的一方,暗示曾经做过生意,并有些积蓄,打电话给老赖被挂断后,再也没有找过他们,包括在急需用钱的时候,没有去追债,偷拿老伴儿看病的钱,跟孩子开口拒绝后也没有紧逼,从头至尾,包括在面对不了解情况的小女儿时,老杨都没有一句解释。
一切都反映老杨大男子主义,好面子,不轻易求人,影片外化时刻都仰着头,墨镜和烟不离手,为人仗义知恩图报,对自己的情儿也是有请有义。
这样的性格,也是最终造成老杨结局的关键因素。
写这篇长影评的主要原因是看到豆瓣上一些人在质疑说,老杨太自私,贪图享乐,把孩子告上法庭太过分,有什么资格跟老伴儿说爱她种种。
我也把我在豆瓣的唯有几次没有给了他们。
第8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爱》,夫妻二人作为退休音乐教师,一直过着最体面的生活,妻子中风后,也一直是丈夫在照顾,孩子时有探望,这部片我只看了一遍,却一直记得这一幕,期间丈夫打了妻子一巴掌。
夫妻二人相爱,但在久病之下,这一巴掌是压抑情绪的爆发,也是爱的反面表达。
2014年电影《万物理论》,霍金病后,简蹲着对歪着头的霍金面前说“我尽力了”的时候,简离开霍金的时候,二人之间单纯的爱情已经不再只是爱情。
当老杨在喝酒的时候无视老婆的电话,其实就表明了,老杨已经尽力了,可作为一个有强烈大男子主义情怀的他还在撑着。
对簿公堂,大儿子的老婆是老杨给娶的,大女婿的工作是老杨给办的,二女婿的房子是老杨帮助的,却都被他们说是过去的事情,还口口声声说现在的事情要让老杨自己负责。
绑架过程中大儿子和大女婿在老杨头上弄了两个伤疤,二女婿关门直接把老杨撞到鼻出血。
至此,孩子三家都在老杨身上造成了有形的和无形的伤疤,孩子三家的忘恩负义,或者说认为一切父亲的付出理所应当体现的淋漓尽致。
大儿子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四五岁?
小女儿的孩子刚出生。
儿子儿媳在责怪老杨没给他们看孩子,大女婿怕自己的前途受到影响,小女儿不当家。
可影片却告诉我们,还没有第三代的时候,老杨的媳妇儿已经病了,照顾媳妇儿且吃力,还有什么时间去照顾第三代?可老杨心里是有第三代的,拿到骆驼先去找孙子玩,给孙子买变形金刚,三女儿抱着孩子进屋,老杨转身想去摸还生怕吓到孩子。
老杨承受的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抑,单是生理需求他只要去洗头房找就行了,他需要一个人能跟他说话,能让他暂时放下自尊,能够交流,很显然,老婆不行,孩子不行,兄弟也不行。
三个孩子自始至终没有站在老杨的立场考虑问题,唯一看起来有良心的老三,还是因为自小受到额外的疼爱。
这样看来是谁自私?
这个困斗之兽,被传单男暴揍后,接到电话说老婆的手术安排上了,他笑了,如果我没记错是影片唯一他的笑容,捡起断了的烟,闭眼深吸一口。
真正让老杨决定和老伴儿去死的导火索,不是孩子们的态度,而是病情越治越严重,老杨一遍遍的研磨药,一口口的喂给老伴儿,自己也躺在沙发上呼吸渐微。
最想让她活,也最想让她死的人只有老杨。
那些说老杨没资格说爱的,认为老杨自私的,请您也去侍奉一下久病的病人再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真不只是说说而已。
时代变了,左冷禅(老兽)老了。
投资失败的他,老了以后自然失去了自己的地位,钱和威严。
电影仿佛纪录片一样冷冷的看着这头“老兽”。
在年轻时儿女结婚,女婿工作,出钱出力的他是父亲是老丈人,老了,没钱没势了,就变成一头被打断脊梁骨的“老兽”。
就算照顾着自己瘫痪的妻子,子女也觉得理所应当。
老兽为老不尊的一面,嫖、偷、打架惹事生非,暗示着老兽年轻时也不是安分守己之辈。
但是对于子女,年轻时的他还是尽到了责任。
道德标准能评判老兽的行为,但是不能作为父亲的笼子。
可能老兽的子女意识不到当自己老了以后,会不会有一天自己也要变成一头新的“老兽”。
没有狗血的剧情,一切都如此写实,如此贴近生活。
老兽每次冲突后,眼神里面对生活的光,在一点点的慢慢消散。
也许在老兽眼里生活确实比活着更难。
没有一次次冲突,可能子女也只会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着,无暇顾及他这头“老兽”。
子女也是不易,所以对于老兽关心,似乎也是生命里的奢侈品。
无奈最后选择的路,可能也是绝望到一定程度的唯一的选择。
如果要归类老兽和隐入尘烟其实可以看成一个类型的影片,全部都是素颜出镜。
一个城市一个乡村。
一个比一个绝望。
越写实越真实,越真实越绝望。
没什么大道理和口号,一切都在导演们的镜头里。
生活本就不需要多少笔墨去雕琢,越原汁原味越感同身受。
像面镜子好的坏的想看的不想看的全在里边,没有一丁点的美颜。
去年,在去做一场观影团的路上,看到了演员涂们因食道癌离世的消息。
61岁的年纪,对一位经验丰富的表演者来说,本该是艺术生命一段新黄金期的开始,很可惜。
2017年,涂们凭借导演周子阳的作品《老兽》获得54届某华语电影最高奖的影帝。
当年冬天,影片登上大陆院线。
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乌海》双丰收|专访周子阳
在那之前的两年时间里,“老炮儿”成为舆论高频热词。
《老兽》和《老炮儿》似乎很像。
但其实并不难发现,《老炮儿》呈现的冲突只是一个精致却虚假的共情装置。
影片只是“六爷”对“恶少”的训话而已。
“六爷”拥有道德和情感的双重保险,有戏内戏外的光环,“恶少”只是一个集中仇恨情绪的标签,对“江湖”充满遐想的市民观众可以毫无障碍地加入对“官二代”的讨伐,宣泄愤怒。
《老兽》完全不同。
更纯粹的在地性带给影片更广阔的现实空间。
试图寻求共情的观众发现自己陷入了难解的具体冲突。
他会感到被冒犯,甚至羞耻。
所以《老兽》不可能是票房大作和国民话题。
我也明白,“涂们去世”这个传媒“热点”也会很快过去的。
文:金恒立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老兽》的故事发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
某一时刻,我意识到,真正定义鄂尔多斯这座城市底色的,不是近十多年煤炭产业带来的财富传说,不是近十年经济泡沫更新经历的阵痛,当然也不是“现代性”评论者比附的关于“鬼城”的猎奇。
早在地下的煤矿被开采之前,这块被黄河“河套”三面包围的高原就已经失去了持存的、由长久定居的族群所赋予的性格。
这里是“边疆”,是由千年军事屯戍、流徙、大规模政治移民和自然移民所定义的“丰旷之野”。
不同于纯然游牧的北方,当然也不同于南方并不遥远的农耕政治中心,延续的民族杂处、权力关系纵横的“边疆性”让这里的人们习惯了境遇的无常,以及秩序不断崩毁的不安。
甚至,他们从秩序的不断崩毁中,建构了一套生态。
这生态空洞、扁平,因高度“去中心化”而达到了真正的中心化:人们崇拜当下于平等,在酒精中勾连自由与真诚,抱持自然主义的距离与具体的权威狎戏,却对遥远的抽象权威虔敬不疑。
他们的执行力和对价值的漠然程度都令人惊异。
这一切最好的象征,大概并不是城区或荒漠中矗立的那些高楼,而是早已成为当地象征的成吉思汗陵园——一座富丽的衣冠冢,纪念一个以“开疆拓土大一统”式汉族政治理想被遵奉的蒙古族英雄。
其实,此时此刻,这些描述能适用的场域远比鄂尔多斯广阔吧。
这个时代的政治大概就是徘徊在游牧和安居之间的扁平政治吧。
只不过,在游牧与安居之间,在生产与侵略之间,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已经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了。
鄂尔多斯,是更广大时代困境的绝佳样本。
我不是很赞同之前的悼念舆论赋予涂们的“草原”特质。
他的确来自草原,但他的表演呈现的,毋宁说是一种出离草原的状态。
他出离于游牧的开放空间与反叛性,在其边界上更倾向于拥抱封闭的、中心化的的既成规则。
这种出离状态养成了他气质中混杂的滞重、狡黠和强韧,具象为“成吉思汗”、“左冷禅”(并不太符合原著的描述),当然也具象成了《老兽》中生活在鄂尔多斯城区的“老杨”——涂们赋予了这个角色惊人的现实性。
“老杨”并不具有反叛性,他有的只是对特定封闭环境潜规则的熟悉。
他无比自如地顺应这套规则,本能地对它充满自信。
于是他可以见招拆招地把自己拥有的资源置换成当前困境的解法,不做更复杂的权衡和计划。
对“老杨”来说,家人是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可以轻易消耗,但终究是可以消耗的。
最亲近的人情与自己的欲望以及一种动物性的、领地意识一般的自尊紧密联系在一起,既相互补充又彼此证成。
但欲望和自尊又有更根本的地位。
真正的“兽性”,或许就是表现为欲望和领地自尊的自我延续,并以此为目的不断地做出只能应对眼前障碍的残忍选择。
“老杨”是一只“老兽”,他狡黠,惊人地自私,坚韧,毫无道德,目的明确,行动高效。
似乎这样的人完美地顺应了丛林法则的要求。
但,就像“丛林法则”这个词本身暗示着的,如果丛林不存在了,最适应规则的物种会成为最先灭绝的那一个。
自然的丛林很难在短周期内消亡,社会的丛林却可以,尤其是在本来就缺乏持留性格的鄂尔多斯高原。
“老杨”的前史是很容易补充的。
他成长的时代,上世纪的中后期,是鄂尔多斯地域政治结构不断崩毁的年代,民族,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无政府的社会运动冲刷回最原始和贫瘠的动物性,也只有更残忍、自私、紧紧攀咬住当下欲求的动物性才能适应这块土地千年边疆史上最晚近,或许也是尤为深密血腥的丛林。
地域的封闭性是丛林的后果,因为丛林只会确立被“文明”排拒的动物规则,形成的动物规则也会严守丛林的边界。
在边界以内,更纯粹的动物会拥有,并带给自己的家庭(领地)更多的资源。
“老杨”是更纯粹的动物,他过去生活的蛛丝马迹在影片中三个子女的家庭里,在他虚虚实实的自述中。
他是个混蛋无赖,但在他的时代,他很难不变成这样。
然而,在他老去的同时,更强大的力量迅速地,砍伐去了他曾经生存的整片丛林。
他失去了他的封闭环境,也就失去了可以依靠的生存合法性。
对他来说这当然是后知后觉的,也就是从他发觉的那一刻起,他开始展现出暴力的冲动。
与崇拜“野性”的都市人那动物园游客式的浪漫幻想完全不同的是,“老兽”没有血气。
“老兽”只在两种情况下会亮出獠牙,一种是他确信自己比对方强大得多(“六爷”?
),而另一种就是,他发现自己得以自我确信、熟悉和依赖的生态突然不存在了。
后一种情况,他才可以,如同影片中呈现的,直接地,不计后果地和年轻人冲突。
因为他没有能真正对抗的东西了,他只能以此确证自己即将到来的灭亡。
而“老杨“的子女们,是新的一代人。
他们创造了这座城市更为人所知的形象。
新时代的规则,是地下的黑色黄金,是资本与官僚两架机器的合谋。
这合谋以另一种方式更彻底、更集中地剥削着当下,并用市民道德和相对等级秩序伪装出了一幅虚幻的”经济“蓝图。
其中的个人,体面,却平庸无能,面目模糊。
他们温和、算计、抱怨、妥协、争吵、冷漠。
新时代的故事是: “女婿“主导的,针对岳父鲁莽又愚蠢的暴力和他在厕所面对上级领导的唯喏谨慎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我们也都明白,当领导在镜子前,挺着肚子,手扶皮带扣,指点他要”努力“,要”注意影响“时,他立刻就领会了其中的暗示。
我还是很难会去想起我爷的,说实话,真的很不熟,逢年过节才会去的,而且他比较高冷还耳背,没什么话讲,也不太敢。
我对他知之甚少,只不过现在通过以前发生的事情来了解这个人。
也是啦,我们的爷爷爸爸辈都是需要靠着事情去了解的,因为他们不是在沉默就是在大声说话。
我爷真的蛮癫狂的一个人,永远闲不住,爱好是买摩托车,不是拉风那种,是实用型,好骑着上山打猎。
家里的柜子旁边还挂着几张某种小动物的皮毛,具体什么动物我就不说了,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保护动物。
每天中午喝一瓶啤酒,闲的话就打打麻将,抽烟,这样活着,所以一根白头发也没有。
啊,我爷还养了一池塘的鱼,不是观赏的,可以吃的那种,老两口也没什么事,把鱼喂的巨肥,以前还会拿去卖一卖,现在就分给儿女。
他是蛮热爱这些的,他生活里的这一切。
我小学吧,或者刚上初中,我四爷不小心砍掉了我爷鱼池边上的两颗果树,我爷真的气到爆炸,到什么程度,他要去跳电视塔,真的,普通楼房看不上。
为了两棵树豁出去了。
不知道是真的心疼果树,还是这么多年一直憋在心里的气终于找到出口了。
也是从那以后,我奶就一直把一些防治躁郁症的药放在我爷的营养剂瓶子里。
我有5个爷爷,我爷是老大,也就他一个是我太爷原配生的,然后离婚了,太爷带着我爷还有后娶的女人闯关东来了东北。
所以我爷同我太爷和其他爷爷的关系是很尴尬的,年轻的时候甚至是对立的。
到现在我太爷早就驾鹤西去了,还是这样,逢年过节其他爷爷家都会聚在一起吃饭打牌趁着节日玩得乌烟瘴气,幸好我爷有四个子女,都还算可以,也算孝顺。
至少表面上是的。
他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并且执拗地执行着,典型的唯心主义嘛,以自己的处事手法来调整自己的小世界。
所以他就喜欢呆在自己的家里,很少来各个儿女家,这样才能完全以自己的手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也许在我看来,他又很多奇奇怪怪的地方,但是本心还是好的,在为人的大原则上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重男轻女,但是又人人平等。
有牺牲精神,却偶尔占小便宜。
多矛盾多不可思议,但是这好像是很多父辈特性。
人生的大方向上没有错,但是七七八八的小毛病真不少。
当真正讲到风骨的时候,我们却还是远远比不上老一辈的人啊。
我们被社会狠狠地打磨过了,已经是软软地好摆布地,他们是梗着脖子地,姿态是不太好看,有时候甚至是不体面地,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跪着,就像老杨被打地时候,一鼻子血也还是,服个屁,奶奶个球的。
我还是希望以后我也可以带着墨镜释放着兽性活着的,老的时候。
我写影评真的不成样子,我喜欢由电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然后才能有感悟。
梭罗在《瓦尔登湖》开篇就说:“如果我对他人的了解有自己的自知之明那么深,那么我就不会聊我自己聊这么多了。
”我肯定比梭罗肤浅的多,所以我就只能说说肤浅的自己了。
导演很不克制,洋洋洒洒节奏飞泻。男主角很克制,所有的痛都藏在心里的演法,不动声色大声欷歔。整体还是比较成熟。
鬼城鄂尔多斯空旷大街上游荡的老炮儿,从老无所依到老而困兽,老杨面临的困境也是中国当代家庭和社会多个集体所面临的困境,白马、白影、墙里的乌鸦都是人物内心自我挣扎和矛盾心理的映射,片子是有想法的,演员表演也很出色,但整体完成度稍弱,太沉溺于自我表达,以至于叙事上显得冗长拖沓,两星半
除了演员 其他的部分都不行啊
渣了一生,最后有点哈内克的《爱》的意思吧,但是没有可比性。中国独立电影已成套路了,不是你找个破败点的城市,拍个边缘点的人物就成了的。大多时候这样只会暴露文本与影像的贫瘠。
顶配版直男癌,涂们大叔支撑整部戏。老杨这样的人绝不是个例,死要面子、打脸充胖子,贫穷人家的计较、装腔作势,这种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毛病和烦恼,鄙人见多了,深有同感。这片子让我想到,老来装X不可怕,老来穷才可怕,而自作孽的老无所依更是让人绝望。7.6
人不作死枉一生。故事苍凉但不乏荒谬有趣的地方,导演镜头感够稳,写实冷硬派非常难得了,主角配角层次丰富到位,一场无法治愈的疾病,照射出一场无法治愈的社会之痛
【2.0】
怎么说呢?好像哪里都还行,但又哪里都不太对的赶脚。
如何收拾资深直男癌真是千古难题!
老兽稳,这是过去一年里个人印象最深的两个表演之一(另一是段奕宏《暴雪将至》)。结尾连续几段貌似递进实则并列,确实累赘了,可止于委托律师侄子搞定起诉后,因为老兽不能低下高傲的头。
骆驼换炮,老婆换牛,被扔回的变形金刚;墙中乌鸦,林中鬼魅,河中捞烟又一天;内蒙魔幻现实,炒楼泡沫和养老问题;如果最后能停在接到的电话就好了
“做人要有層次,不能光看掙錢多少。”一個“眾叛親離”、頭硬嘴臭的老年男人維護尊嚴的唯一方式,真就是“墨鏡一戴、誰都不愛”。
冷漠脸。台词不必要的多,乡土独立/类记录片拍摄手法望参考《塔洛》,然导演心里并没有点数,又不是资金或题材问题,无半分质感可言。唯结局能使人觉得:老兽终于屈服了,必须屈服,他陷入了冬眠。ps:涂们演到后半段方进入佳境,可能是对手演员们实在太可怕,心疼大爷。
自己一手造成家庭闹剧躲在墨镜背后的“老混蛋”没什么开脱的理由,对“瘫老婆”一会儿不管死活一会儿爱成哈内克连老夫老妻的理由都说不通。其实几处超现实镜头挺好的,把人从灰蒙蒙的沙尘烂尾城市和让人心生厌倦的中国式家庭生活中释放出来。但是摸一把自己每天每天都是土的衣服其实我也不想活了。
现实版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
止于人伦,避重就轻。私心多,但又阉割了该挑明的问题。另外影片的文本不足以撑起院线体量,摄影师受累了。
晚年失意老混蛋,风光不再却磨不掉兽性习气,蛮横、贪婪,可又有独特的信义与坚持。透过一场惨烈亲情活报剧,在鬼城魔兽般的冰冷注视下,这样强硬的老兽也终究逃不过被淡漠世俗摧垮的终场。超现实意向略生硬,但浓郁的现实笔调和涂们不争的影帝表演还是让我有了真切到惊心动魄的现实联想。
去年看过的片子忘了评分,今天看金马直播眼熟这位老先生才想起来。我不常看描绘普通人生活的现实向电影,自己阅历太少看不透个中真意,粗粗看一遍又觉得这种电影不过是拍一遍你我身边发生的事没有戏剧性味如嚼蜡,如果是之前大概只会打4星,但以今天我对涂们先生的喜欢,大概40星都不够
超现实部分太做作,剧本也有好多问题不懂怎么拿到奖的,整个片子完全靠涂们看下来,值一个影帝。
要不留几个谁都看得出来的bug,金马可能就不好意思给你最佳原创剧本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也有问题,可能还是应该改行写小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