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和第三个故事都非常地日式,相比起来第二个故事尤为特别。
那个下水道的怪人梅德拉是一个尼采般的人物,我们曾以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或怪物,但是后来发现他是有理性的,因为他是能说话的。
他说的话是“只有三个人”懂的话,那是一种包含着情绪张力和暴力性的菱角、将身体牵涉进去的语言,与平静圆滑的日语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少数的语言必定和用来沟通交流的语言有着本质性的差异,或许他甚至不需要学习,用这种语言沟通更多地像一种神秘仪式。
这种语言意味着他不必依靠“多数”而活着,不必要被语言驯化成一个庸人。
他背负着上帝的罪,要宣判他在他最讨厌的土地活着,他说:“我母亲是圣人,被你们所有人强奸了,我是你们的儿子。
”然而在着神圣的罪恶中,他每一刻都在肯定自己的生命:“我热爱生命”、“我不想死”、“我的上帝那里没有镜子,但是我知道我是漂亮的,因为我母亲对我这样说过”。
他并不是军国主义的象征符号,他吮吸着王菊的力量(正如吮吸着钱的力量那样)。
在他看来,日本地上的生活是丑陋的,那丑陋不是别的,正是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让眼睛变成了阴道。
吊诡的是,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都将梅德拉变成了一尊圣像,他们并非没有对生活中的虚无无动于衷,但是他们还是得依靠一个偶像。
正如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后被民众追捧那样。
这无疑是一部尼采主义的短片,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宗教的激情,迪奥尼索斯的幽灵徘徊在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城市的上空,这种激情是和世俗意义上激进的恶伴随在一起的,这到底是我们对邻人的恨、对日常生活只恨,还是尼采所说的遗忘了仇恨的先知,还无法得知。
三个名导演。
即使前两个故事看似更为玄妙,想象力更丰富,故事内核更宏大,底蕴更深远。
我还是不得不说,我最喜欢第三个故事。
苍井优和香川照之。
非常难得的搭配。
竟然磨擦出别样火花。
刺眼的阳光下。
她一霎侧脸凝望。
让他走出了整十年的自我封闭。
整个城市都在冰冷的建筑下无法苏醒。
整个城市的人,都甘愿活在自己的围城中。
可是,当末日来临。
他决定迈出第一步。
“如果现在不出来,就永远不会出来了。
”他对她喊。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果现在不迈出去,就永远不会迈出去了。
所以。
他决心。
把那个“love”的按钮按下去。
他。
她。
他们。
决心,在末日来临之前,爱一回。
哪怕,只有一秒。
<<東京部落>>(Tokyo!)是一齣講述非典型東京的電影,由三個故事組成;三位導演分別來自美國(Michel Gondry)、法國(Leo Carax)和韓國(Bong Joo-Ho)。
第一段,Michel Gondry講一對年輕情侶來到東京展開新生活、尋找夢想,可惜現實折人。
男孩找到一份卑微的工作,也總算在一間色情戲院去放映他那超現實的電影;相反女孩諸事不順,寄人籬下,在東京這大城市中極度迷失,背後看著旁人讚賞男孩的電影,心裏懷疑他與別人戀上了,最後變成了一張木椅。
女孩由人逐漸變成木椅那幕很詭異,她為人時看不到自己的價值,他作椅子後反而安心寄居在別人家中,偷偷地執拾別人的家,默默地承受著別人的重量。
Leo Carax那段講述東京某天有一居住在地下水道的怪人走到地面,到處襲擊路人,亂丟手榴彈。
故事拉拉扯扯之後不了了之之餘更弄出個美國版預告,不喜歡。
非常喜歡Bong Joon-Ho的一段,香川照之飾演一名城市中的穩居者,俗稱宅男。
宅男不毒,只是完全缺乏社交技能,Bong Joon-Ho將一名Social Phobia患者的心態和生活描繪得極度溫柔。
電影前後出現兩次地震,第一次讓香川照之和蒼井優搭上了,第二次則見證著兩個寂寞的人互相找上了對方時內心那難以形容的震撼。
城市之中,誰不寂寞?
手臂上那個「Love」的按鍵,仍需要別人來啓動。
SDMS:77 分先说第三个短片《震动》,奉俊浩导演。
在这个短片的评价上,我与很多人产生了分歧,我个人认为这个小短片是三部短片中最精致、最出色的。
首先奉俊浩抓住了东京、甚至是日本人普遍拥有的两大心理特点。
一个是“宅”,另一个是对于地震的恐惧。
这个切入点拥有无比完美的解剖角度,然后配合简练的剧本,饱和的色彩光线运用,以及香川照之木棱的表演,一个家里藏满矿泉水瓶和大便卷纸,每天只靠打电话叫披萨吃就能活的宅男就深入人心了。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有很多细节是很动人的,比如香川照之无聊到用卷纸核在手心上按出印来,看这个印多久会消失,比如香川照之叫外卖时从不敢看送外卖的人一眼……在这一小段之后,苍井优出场, 香川照之十年来第一次抬头看了送外卖的人一眼,这个简单的细节因为之前的铺垫,就显得张力十足起来。
这一眼之后,正好地震发生了,苍井优晕倒在香川照之家里,后者顿时手足无措起来。
弄醒苍井优也很有意思,她手臂上画了一个开关,香川照之按一下,她就醒了。
很多人跟我说对这个情节不能理解,我觉得这个设计很美,让整个短片的漫画感呈现出来了,而且看到后来还发现,这个设计是有寓意的。
苍井优走了,香川照之的宅男生活就再也过不下去了,第二天他又打电话叫外卖,来送餐的是个粗鲁的老头。
他说她辞职了,但是告诉了香川照之她的地址。
然后香川照之鼓了好几天的勇气,十年来第一次出门了。
这里导演的处理也很有意思,是由小变大的情节推动,从他刚出门时,瞳孔不适应而呈现的画面过曝,然后用心理旁白的方式展现他的犹豫:坐公车?
坐地铁?
骑车?
他拉出自行车,已经成废铁了,画面再拉升,整栋房子出现了,长满了植物。
最后香川照之决定步行,一路上没有任何人,他看到很多人在窗子里,从面相判断他们分别做宅人几年了。
然后他还看到了送披萨的机器人,人类已经完全不出门了。
最后香川照之停在了苍井优家门口,他叫她出来,她不出来,然后地震了,香川照之去拽她出来,她拼命反抗。
就在对峙了时候,香川照之按到了苍井优手臂上的另一个按钮——爱,奉俊浩给了苍井优的脸一个长达十多秒的特写,美不胜收。
这个按钮的设置,是否意味着人与人情感交流的缺失,而变得程式化?
我不得而知,影片停在了这里。
让人久久沉迷。
第一个短片是米歇尔·冈瑞导演的《室内设计》,讲述了一个在东京一事无成的人最终居然变成了一把凳子。
这个短片的寓意似乎是在说东京的生活压力让人崩溃,很多没有工作的人就像家里的一把凳子,或者还不如一把凳子,它至少还能坐。
这个小短片的前半部分过于平淡了,作为短片不够抓人,后半部分猎奇的成分更多了一些。
第二个短片是鼎鼎大名的莱奥·卡拉克斯的作品《美尔德》,美尔德是一个莫名其妙住在东京下水道里的怪人,他讨厌人类,到处破坏,甚至在街上扔手榴弹。
最后对他的审判使一部分人对他恨之入骨,也有一部分人无比崇拜。
我最不喜欢的也是这个短片,首先它让人很不舒服,肮脏的画面,还有美尔德那种没有人能够听懂的语言,导演花了好多时间在美尔德唧唧呜呜如动物般的对白上;然后我觉得他没有抓住任何东京的城市特征,放在这里是不合格的。
一直不是很喜欢卡拉克斯,因为我觉得他是一个太自以为是的人。
他电影中的那种艺术感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波拉X》也许得排除),一般人都不会特别喜欢他,除非同样自恃甚高的人。
我不知道卡拉克斯对东京是理解的太透彻了,还是根本不理解,也许是我根本没有资格评价这个人。
战栗这个词,最常见于恐怖片片名,几乎什么都可以加个“战栗”。
战栗空间/战栗游戏/战栗黑洞……其次是色情或情色片,兴奋到发抖,高潮时的颤动,如此诚实。
战栗,还意味着不由自主,也意味着难以作假,意味不得不离开心如止水的舒适区。
战栗本身是一种脱离常轨,是冒险中才有的体验。
不由自主、真实、冒险,听上去已经很浪漫了,想得再细微一点,甚至还意味着禁忌、压抑之后,突然爆发的汹涌、冲击和满足。
奉俊昊在《东京》里讲了一个小故事,小故事的篇名叫《战栗东京》,原以为是个僵尸片,没想到如此浪漫(第一次感受到香川照之的颜值!
)一个宅了十一年的宅男,因为一个送披萨的女外卖员,感到了内心的“地震”。
这股力量如此摧枯拉朽,他再也宅不下去了。
“宅”的精髓不在于闭门不出,在于不与人接触。
这个故事特别之处,还在于它预言未来的东京几乎所有人都选择“宅”,由外卖员来维持生活所需。
到最后,连外卖员也由机器人取代了。
“宅”时代来了,孤独成为生活的常态。
相对的,人们也不必再为爱、期待、身份、他人而烦恼。
人可以永远宅下去不需要爱么?
当然可以。
爱不是人人供养的起的奢侈品就像战栗,不是你想买就能买。
不能通过外卖或者网购的稀有品,是“宅”时代,无法抗拒的内心指令。
你我只有迈出家门,尽情战栗。
三部导演拍了三部作品,我最喜欢第二部,第三部是最为漫长且无趣的,第一部的掐点特别好,但是第二部堪称无敌,他不仅批判了日本的丑恶历史,也描写了东京繁华都市下的罪恶丑陋,屎不是人,他是对于日本的惩罚,他就像反动的标志一样,人们厌恶他仅仅是因为他过于想展现他们不敢去展现的一面,他最后被绞死了,但是他代表的是一种力量,是随着东京繁华的背景所产生,不能消灭,只能隐藏起来,等待爆发的一天,这部电影比较好的镜头是第一个故事对于女人变化的剪切,第二部审判时候的多角度多屏幕显示,还有那个法国演员屎的各种动作实在经典,也特别喜欢他们的语言方式,这真的是身体的语言
如此寂寞,于是成了一把椅子。
阴沟里的怪人,痛恨人类。
身上的按钮可以启动爱情。。。。。。
真好
“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说的太对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在所有人类里,日本人是最恶心的”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两位来自他乡的年轻人在日本东京这座大都市中追逐梦想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不仅展现了他们个人的成长变化,也象征着许多日本年轻人在现实社会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第二个故事则显得更为荒诞不经,它讲述了一个神秘的外来生物意外降临日本社会的奇异经历。
这个生物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它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观察者姿态。
通过它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日本社会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以及美国文化如何在不经意间影响和改变着日本的本土文化。
这个故事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本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困惑和应对。
第三个故事则聚焦于日本社会中一个独特群体——宅男和外卖女孩。
故事细腻地描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
宅男,一个沉迷于虚拟世界,对外面世界充满抗拒的年轻人;而外卖女孩,则是穿梭在都市中的孤独身影,她们在送餐的间隙,窥视着别人的生活。
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日本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厌世情绪和“家里蹲”现象,同时也探讨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这三个故事,每一个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主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描绘现代日本社会的多面图景。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也能够反思全球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强烈推荐给每一个对日本文化和社会感兴趣的读者,它们会让你对这个国家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Tokyo!
与其说是一部拍给城市的电影,不如还是说,他们关注的始终是城市中装载游荡的人们。
人们总是借助城市来承担生活的细枝末节。
所有关于末日的幻想,都把剩余的城市作为历史的载体,孤零零的留下来,让其后的物种对其想入非非。
那些水下的金字塔、庞贝的遗迹、古城的残垣。。。
城市是一个内里丰富的容器。。。
三个导演的三段故事,是对城市生活的放大,放松的态度让导演放开手脚,倒是把内心的影子表现的淋漓尽致。
之一:[室内设计]——存在与位置米歇尔•冈瑞的想象力让人惊叹。
对于漂东京的一对男女各种不如意的刻画,在大城市奔波的人必与其共鸣至深。
男生电影的放映似乎并不算坏,在他们毫无头绪的生活中算是精彩的成功。
只是这样的成功却没有给女孩子带来存在感。
那个裹着一堆放映设备奔波于东京街头的坚强的人,在这个时候,到底属于哪里?
不是男友电影的主演、没有住处、兴趣与爱好其实没有那么了不起。。。
那么,在这个凌乱忙碌城市,到底哪里是属于自己的位置?
内心这种无归属的疑问盘旋盘旋盘旋。。。
盘旋到慢慢变成一把椅子。。。
房间里的椅子,可以在任何位置,杂乱的家具中及其不显眼,可能闲置屋角,可能从餐桌拖到书房,偶尔还要被作为垫脚石用一用。。。
在城市的巨大空间内,可有可无四处游走的椅子,默默呆在陌生人屋中,静静存在的椅子,又怎么只是弘子一人呢。。。
弘子说“我从来没有生活在我自己的世界里”。。。
你呢?
之二:[美德尔]——ODD?
或是偶像?
MERDE,以及片子一开始那个大大的“粪”字,卡拉克斯的喜好有时真是不好苟同。
那个地下道里钻出来的绿衣长指甲白眼怪人,在干净有序的东京街头狂走的时候,还因为是某个行为艺术家。
之后他的存在引起大乱,而最主要的是这个绿家伙的诡异行径,甚至在东京街头乱掷炸药。
其中丰富的政治隐喻在此不讨论(详见其他评论),但在井井有条的城市,对于一个怪人的认识,大众到底怎么看?
城市人分为两派反对或追捧,真的是对美德尔有所了解?
当然不是,只是那个重复生活的城市,出现这样一个重大异端,不能熟视无睹。
盲目的群人,终于抓住了可以呼喊的一小点机会,城市麻木的生活,被搅起了波澜罢了。
我们抱怨生活无趣,但当一个怪异的人出现的时候,会投以什么样的眼光??
之三:[震动东京]——改变的震动奉俊昊这个东方人,对于那种无言细节,来得更自如,整个片子有微微过暴的光线感,我们也随之有些害怕屋外的阳光。
一个十年的宅男可能有那么点夸张,但宅文化早已蔓延城市。
害怕改变害怕交流的内里,弥漫整个城市。。。
若不是一次不可抗力的意外,他怎么会改变?
怎么会愿意走出去寻找?
苍井优身上的按钮,物化了人们身上的表现。
我们不是不关注、不是不爱、不动,只是太久的时间习惯把所有这些藏起来,谁也不要看谁也不要触摸,我们讨厌改变生活,所以不要关注谁送来的皮萨。
我们在自己的堡垒里,终老。
还好偶尔有意外,就像是时空的安排,强迫你我改变些什么,冲出去,或者伸出手。。。。
在原本空荡的街道看到忽然冲出来暴露在阳光下的人们。。。
我们抱怨城市冷漠的时候,在这明烈的阳光,耀目的色泽下,到底是谁,造就了城市的冷?
其实想表现城市符号也有别的方式把。。
纯为苍井优看的,还有那按钮
貌似就我喜欢梅德的故事了,隐喻层次上的确简单些也过瘾些
第二段故事 不管是从想表达的内容 还是从视觉层面来说 都太突兀了 破坏了整体 另外两段都不错的。
7#奉俊昊那段太拉跨了;最喜欢贡德里的片段,个人形体上的变化和社会角色上的变化同步;卡拉克斯那段略cult,可以当做 神圣车行 的引言来看
“我从来都没有生活在属于我的世界里。”喜欢1,2又恶心又闷直接看到睡着= =。。。第三个还行吧~宅人要出门。
第一个故事很刻意 不知所云 从《科学睡眠》就很讨厌的导演 不单是自以为是的意识流 就连主角的调性都如出一辙 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东京 第二个故事有点意思 表面日版《弗兰肯斯坦》 实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暗讽《坏血》认识的莱奥 当时并不感冒 这次真的刮目相看 第三个故事是不是该改名《宅男的幻想》 虽然但是 比米歇尔还是好太多了
没看懂,虽然日本演员,但感觉不是日本风格,更像是欧洲导演对日本的想象和移植
东京狂想曲!其实每个大都市都充满诱惑跟冷酷;更喜欢第一个故事,有时候人远没有一把椅子来的自如和欢乐,喜欢那把椅子。PS:苍井优好瘦!
如果不相信有爱残俱乐部这回事,就请看看carax的存在
三段小故事,我最爱第一段,最东京,第二段太恶心跳了,第三段最日本。人变成椅子的桥段没想到十几年后被新海诚拿去用了,这个情节有强烈的性暗示。
看来我还是不喜欢荒诞前卫和过于粗糙的东西,镜头晃得我眼睛疼。
只看了聪的那几分钟。。。。就出来了两次。。。。
什么乱七八糟的。
not my type
看得我实在想死 只有日本能拍出这么诡异恶心的片子
原来神圣车行里的下水道人是从这里来的。后来的形象跟深入人心。“既然你谁也不喜欢,为什么不杀了自己。” 好残忍的片子
三个短片都很喜欢。第一个:米歇尔冈瑞的构想很神奇,导演男友的电影好实验,最后变形好棒。第二个:卡拉克斯还想发表下自己的政治观?奇葩导演的奇葩片。第三个:小优好美啊。我也觉得宅男的房子好棒啊。强迫帝!
中间那个故事太莫名奇妙了……
三个都是我喜欢的导演 三个都拍的特别恐怖。冈瑞那个前半部分还好 结尾设计的像个智障 奉俊昊整个过程都无聊透顶 1给德尼拉旺 他说“所有的人里面日本人最恶心 因为他们活得太久”于是他对东京大轰炸 横尸遍野看起来特别热血 后来卡拉克斯把梅德用在了&lt;神圣车行&gt;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