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预告片的时候,还以为沙马兰这次会在凶手身份上搞点反转。
没想到,最后成片就是个纯粹的杀人魔逃出生天记。
不得不说前半段还挺不错的,禁闭空间的智斗逃窜。
但到后面这个故事的主心骨发生多次转移时,电影就有点走向下风了。
电影起于Lady Raven的一场演唱会,父亲库珀为了奖励女儿莱利的优秀成绩,遵守诺言带着女儿来看她偶像的演唱会。
本该温馨的父女之旅,却被现场的异样给打破。
荷枪实弹的特警,多到不可思议的安保,这场看似寻常的演唱会实则暗藏玄机。
库珀从T恤摊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这场演唱会是个陷阱。
警方得到通报,代号名为屠夫,杀害肢解12人的疯狂连环杀手将会出现在演唱会。
此时,会场已经被团团包围,任何人都难以逃离。
库珀十分的担心,只不过他担心的不是女儿的安危,而是自己身为屠夫该如何逃出生天。
毫无疑问,这个以主人公为杀人魔头的逃生故事还是很有看点的,实际表现也是如此。
禁闭的会场环境,各个地方设卡重兵把手。
从人心入手玩弄自己的谎言与魅力,设计一个个制造恐慌的诡计与让人真假难分的伪装,最终露出凶相逃出生天。
电影前1个小时,这些密闭环境下的猫鼠游戏十分有效。
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屠夫逃生与女儿面前好父亲身份的冲突,库珀的每一步计划都在各种危机边缘上进行。
观众也期待着他下一步游刃有余的行动,他又会怎么伤害其他人来达到自己恐怖的目的。
而且库珀的身份与人物特征,也在他逃生的过程中逐渐揭露。
像是普通人间的闲聊安插在他的身上的诡异,特警说被害者不该被杀时,他的远离和观望。
还有直观的只露出半张脸的撕裂镜头,表现这个杀人魔在正常情感上的缺失以及他非常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对伤害他人毫无愧疚,通过谎言、魅力和机智来操纵别人,自恋自大并且没有对错之分。
这些情节的一点点堆砌,无负罪感的伤害、巧舌如簧的谎言和胆大妄为的伪装,面不改色的戏耍着一个个路人和特警,让库珀的高智商反社会屠夫形象愈发立体,可以说也让这位掠食者非常的迷人。
这也多亏乔什·哈奈特的精彩演绎,通过各种小细节演活了一个反社会杀手。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大多对人类情感缺乏敏感度,没办法对人类表情进行深层的神经反应,没有恐惧感。
所以电影中乔什·哈奈特的表演不少都聚焦在面部肌肉的抽动和诡异变态笑容与冷面的交替,这符合反社会者人格障碍的特征,真是非常精彩的演绎,而且46岁的乔什·哈奈特真是依旧迷人。
当然,这一切都止步1小时。
对我个人来说,这电影也只有这1小时足够精彩。
后面的45分钟时间里,故事的中心不断发生偏移,导致库珀逐渐边缘化。
先是Lady Raven突然成为女主闯入库珀家中,拯救被绑人员化身恐怖电影中的Final girl,用粉丝力量和抢手机给库珀来了波降智打击。
看上去很抽象,但毕竟反社会就是自恋自大,马失前蹄就马失前蹄吧。
但沙马兰你公款给女儿莎莱克·沙马兰办演唱会就罢了,最后还来这出Final girl,过分了。
从这刻开始,电影也进入了反复拉扯环节。
前一个小时的库珀逃生记迅速重演三遍,屋内逃生、轿车人群逃生、押送警车逃生,这种来来回回一个情节,看着库珀浪费时间的自我拉扯真是完全瓦解了前半段的紧张紧迫感,环境也不再禁闭更加削弱了氛围。
后面中心再度转移到瑞秋,库珀质问瑞秋的环节成为了一场反社会人格解构的戏码。
撕裂、隐藏和对人类情感的麻木,这段二人脸部反复特写的切换倒是很有设计,用正常人的情绪表情去衬托库珀的表情障碍。
不过,瑞秋举报库珀和把他与屠夫联系在一起的前因后果依然很粗糙。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就是场反社会人格杀人狂的特征剖析会。
库珀身上表现的全是这种病症的标志性体现,对于库珀这种反社会杀人狂来说,社会和家庭当然才是他的陷阱,就像他要参加的演唱会一样,库珀需要的反而成为了束缚他的陷阱。
和著名的以反社会连环杀手为题材的《罪恶之家》(黒い家)相比,后者更加纯粹的展现病态者对社会、家庭和生命的亵渎和蔑视,《陷阱》则极力通过双重身份下的撕裂感,来塑造连环杀手借伪装融入社会家庭的恐怖。
而我还是保持那句评价,这一切都止步1小时。
另外,沙马兰说这电影的灵感来源,是1985年12月15日的旗舰行动(Operation Flagship),美国法警局和华盛顿特区大都会警察局联合组织的逃犯抓捕活动,他们通过虚假电视台送的橄榄球比赛门票和获得第二十届超级碗门票的噱头来吸引逃犯落网,166名法警和警察参与了旗舰行动,还有便衣人员伪装成司仪、服务员、啦啦队,最终101人被逮捕。
这种活动在1981年到1986年搞了9次,有彩票也有贵重快递各种手法。
在我看来,《陷阱》是一部非常糟糕的电影。
而它的导演M·奈特·沙马兰,是我所最不能理解的好莱坞“大师”。
先说说为什么我认为《陷阱》很烂吧。
首先,它的预告片又一次把我给骗了。
我的意思是,在预告片做得太好了。
它讲述了为了抓捕一位连环杀手,Butcher,出动了无数的特警,包围了整个演唱会现场,对所有出口进行封锁检查。
它还展现了Butcher作为这部电影的主角,为了躲避警察,是多么的凶狠、机智。
预告片让这部电影看起来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斗智斗勇的刺激动作片,它让我想起了谍影重重。
可是,当我看完全片时,我发现根本就没有什么刺激的场面。
确实,我看到了很多特警,但是他们除了人数非常多以外,几乎没什么实际的作用,没有我想象中的激烈的爆炸,和动作场面,他们就只是在不同的出口对群众进行漏洞百出的“搜查”,我就仿佛在看一群身材高大的演员租了这些制服在Party中玩Cosplay。
没错,我也看到了Butcher在试图躲避,绕开各种关卡。
比如说,他偷了员工的卡混进员工工作区;他还偷了警察的对讲机从而可以提前知道警察行动的路线等等的。
说实话,他的这些手段都是一些小聪明,这些小技巧并没有让我觉得他有多聪明,只觉得警察有多疏忽。
如果这是一部批判警察疏忽大意的电影,那也不是不可以,比如韩国的《杀人回忆》,我觉得它非常出色,表面上是讲凶杀,实际上讲述了那个年代里韩国社会的重重复杂问题。
但这些深刻的社会议题,显然不是《陷阱》的目的,它只是一部纯娱乐电影。
为了增加刺激感,要给Butcher来一位“足够强大”的对手,沙马兰设计了一位形象看起来非常睿智的女上司,负责整场抓捕行动,这是没问题的,但是警员们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犯傻漏洞,让我看的时候觉得非常滑稽。
一方面,导演在非常用力的表达女上司和Butcher的聪明,可是实际执行起来,却像小孩子过家家一般的简单。
我注意到有些文章说,《陷阱》中这些斗智斗勇的故事讲的不好,是因为它不是导演想讲的重点,父女情才是。
那我想说,这段感情也很潦草。
没错,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父女之间就像好朋友那样聊天,互相开玩笑,这让我感到很羡慕;在电影最后,父亲被抓捕以后,女儿依然跑过来拥抱,这也能让我感受到他们之前感情的深厚。
可是,如果仔细想想,我发现我会被打动的原因,根本不是导演的功劳,而是人类的同情心这个天性。
电影一开始就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父女关系很好,然后,在整个故事中,他们互相之间始终是彼此信任的,哪怕父亲为了逃跑利用了女孩,哪怕女孩因为一些小事耽误了父亲的逃离,他们俩从不互相抱怨,感情依旧,永远互相尊重的父女,这一点也不真实,太理想化了。
当我看到一对非常理想化父女的时候,我就会产生同情,希望他们能够有好的结局。
也就是说,在《陷阱》中,沙马兰利用人类的同情心来制造感情共鸣,而不是建立真实而丰满的角色。
我想举一个正面的例子,Maid。
在剧中,女主角Alex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候,得到了父亲的帮助,正当她准备接受父亲的时候,父亲的一个动作,让她想起来过去父亲对她和她妈妈的暴力,当意识到这一切以后,Alex离开了这个看起来很“温柔”的父亲。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复杂的。
女儿对父亲,绝对不是想《陷阱》中所展现的那样无条件的信任。
尤其是在电影的最后,当父亲试图杀死告密的妻子未果而被捕后,女儿依然来和父亲拥抱这一幕,我觉得这实在太不真实了。
正如沙马兰大部分的作品一样,《陷阱》根本就不是一部值得深入分析的电影。
而这,正是M·奈特·沙马兰让我难以理解的原因。
我的意思是,从《第六感》以后,他就没有拍过一部好电影。
以IMDB的评分为例。
《陷阱》(2024),《拜访小屋》6.2分;(2023),6.4分;老去(2021),6.1分;玻璃先生(2019),6.8分。。。
反正就是没有一部超过7分的。
没错,《第六感》确实是一部经典,它配得上8.3的高分,但是那已经是1999年的电影了。
在过去的25年里,他导演了无数票房与口碑的很糟糕的烂片。
这真的是太奇怪了。
要知道,一个导演想要获得制片人来对他的电影进行投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有无数的导演,拍了很多获奖的好电影,却依然要为自己的下一部电影能否顺利开拍而发愁。
比如说《地狱男爵》、《水形物语》的导演陀螺,它既拍出了票房很不错的娱乐大片,也获得过奥斯卡奖,但是据他透露,他所创作的故事中,依然有一大半因为没有获得投资而没办法被拍成电影。
哪怕是口碑最好的《第六感》,也没有为沙马兰赢得小金人,然后他的电影每一部都票房不及预期,他是如何不断获得投资的?
更夸张的是,还总是有一些大牌明星来演他的电影,比如Josh Hartnett、Will Smith和Gael García Bernal。
更奇怪的是,我总是能在影迷的圈子里听到他的名字。
具体在哪里听到的我已经忘记了,总之就是每次他的新片上映之前,我都会看到一些对他的新作的分析与期待的文章或者讨论。
对于竟然有这么多粉丝,我真的很不理解。
没错,他很擅长一些新奇的东西,比如超能力、鬼魂、让人自杀或者迅速老去的一些神秘物质...但是它们其实只是一些点子,从点子变成电影是很复杂的。
从预告片来看,这些点子展示得很重复,确实很吸引我;但是,在正片中,它们展现的过程实在太平淡了,他的导演技巧别说厉害了,除了特别擅长那种故弄玄虚式的转折以外,连让我印象深刻的点都没有。
简单的说,看完《陷阱》后,我对于M·奈特·沙马兰依旧保持着过去的观点-只需要看预告片就够了。
至于他为什么烂片不断却总是能获得投资和粉丝,我始终想不明白。。。
本周,由《第六感》导演M·奈特·沙马兰执导,乔什·哈奈特(《黑色大丽花》、《黑鹰坠落》)主演的惊悚电影——《陷阱》将在北美上映。
该片此前定档在8月9日,现在提前一周上映。
意味着它也将同漫威的《死侍与金刚狼》角逐票房。
电影讲述男主角库珀带女儿去看一场音乐会,却意外发现他们正置身于一场由警方精心布置的追捕变态杀人狂“屠夫”的猎杀行动中。
当一场欢乐的盛会突然危机四伏,变态杀手正潜伏在人群之中,伺机而动。
那么到底谁是杀手?
报道称为了电影,导演沙马兰真实地举办了一场演唱会。
Lady Raven由沙马兰导演的女儿Saleka出演,她也是一名新出道的歌手。
整部电影用主演乔什·哈奈特的话形容,就像是《沉默的羔羊》乱入了泰勒斯威夫特世界巡回演唱会。
电影背景与创作灵感该片灵感来源于1985年由美国政府策划的旗舰行动(Operation Flagship)。
这是由美国警局和华盛顿特区大都会警察局联合组织的一次诱捕行动。
1985年12月15日,应一家虚构电视公司发出的邀请,逃犯自愿前往华盛顿会议中心领取两张免费门票,观看华盛顿红皮队主场对阵辛辛那提猛虎队的比赛。
在这次诱捕行动中,101名潜在逃犯被抓捕。
除此之外,电影主人公库珀的双面生活也是看点之一。
表面上他是一位富有爱心的父亲,一位为社区服务的消防员,而在私底下,他也是一名“毫无同情心”的连环杀手。
那么,人性中的同情心到底是自然产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是否有人真的缺乏同理心?
这是导演沙马兰在影片中试图探讨的问题。
关于导演导演M·奈特·沙马兰一直十分高产。
而且他不仅拍电影,也拍电视剧。
不过,在影片质量上,除《第六感》外,沙马兰导演的电影评分一直参差不齐(总体评分不高)。
在葡萄牙宣传时,影迷朋友高举《天兆》的海报,并称这部电影是他们的童年阴影。
在豆瓣中,沙马兰导演的作品7分以上的不多。
最近超过7分的电影还是2018年他和詹姆斯·麦卡沃伊合作的《分裂》。
严格来说,沙马兰导演的电影不算恐怖类型,归为惊悚电影比较合适。
个人认定的恐怖电影还是需要有非现实和超自然的元素,而沙马兰导演比较擅长塑造形形色色“不正常”的人,他创造出的主角通常具备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典型作品可以参考《分裂》和《探访惊魂》。
在沙马兰导演的作品中,观众时常会遭遇人与人之间信任动摇和意外突然出现的时刻。
例如,当你来到久未谋面的亲友家做客时,你开始怀疑,这许久未见的亲人真的是你的亲人吗?
当你在路上突然碰到一个陌生人,他朝着你微笑,做出很有礼貌的样子,同你打招呼,他真的是正常人吗?
当有人突然冲进你的家中,告诉你外面的世界已经崩塌,到处都是怪物,只有和他们呆在家里最安全,你会相信他吗?
当你开始怀疑,惊悚就开始了。
一部电影一定是想跟我们表达创作者本人所持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东西都不是虚的,而是我们每天眼见和触及的。
所以我们的电影和欧美的电影就不是一个味道,因为天地观、宇宙观等等都不一样。
这个电影我觉得挺好啊!
其实如果你不了解Christian culture,你是不太可能看懂这种电影的!
我觉得节奏、音乐都挺棒的,演员咋看都不像坏人。
我需要去补一下“双重人格”,犯罪心理学啥的。
这个电影没有怎么展示主角的残酷血腥一面,我想也是在告诉大家:好人也有恶念。
(只是一般人没那么极端)。
“赎罪”、“救赎”是西方文明非常核心的观念。
那个老太太的话“我(完全)接纳你”,代表了christian里 GOD FATHER的角色。
男主内心的善恶纠缠,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真实的写照。
还有他的病态人格形成的原因,都是每个人分析自己心理和性格形成起源的模板。
心理是非理性的,起伏和循环的,可以看看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
她的书写着“不屈不挠地追求的人,是可以得到救赎的”。
好的电影应该让我们学到知识,认识自己,并且突围,每次看清自己特别是幼年的经历如何影响自己,都是打碎身上沉重枷锁的一环。
世界是个巨大的陷阱,因为我们只看到世界物质的一面(并且为此耗尽一生)。
到最后我们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站之后,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被骗了。
这世界是一个陷阱,你必须绝望和挣扎,你才有希望。
在电影里,我们看见主人公和警方(还有妻子)互为陷阱。
对警方来说,抓不到他——就是陷阱。
很显然,男主人公并不快乐,内心也没有平安。
他需要的不是坐牢,他其实需要心理医生。
当然,如果有“完全的接纳”(那就是无条件的爱——这是christian的核心概念之一),加上他的“悔改”,他就会被救赎或者说医治。
(电影里演出的舞蹈我觉得看着好不舒服,有点僵尸的感觉)。
女明星的勇敢让我惊讶。
最后男主角大概率是跑了?
但是电视新闻又说他进监狱了。
这里有一个悖论,男主在外边虽然是自由的,但是他其实是在自己内心的监牢之内。
他自己是自己的监牢。
如果他进了监狱,虽然没有了自由(包括“作恶的自由”),但是他的心灵应该恢复平静、平安和自由。
(否则他就不是正常人,而是罪犯)。
恶就是施恶者的报应。
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爱也是爱的回应,自由也是自由的酬报。
从大的角度来说,男主人公要么进监狱改造成“好人”,要么自己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收手,也是变成好人,要么作恶最后走进黑暗,没有好下场。
在大善大恶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站边。
我们内心的监狱恐怕比外面的监狱更可怕。
只有把我们内心的恶关进监狱,我们才是自由的。
老太太戏份太少,但她才是主人公的救赎,而不是监狱。
故事始于老爸库博带着宝贝女儿参加一场大型流行音乐明星的演唱会, 却意外发现这场演唱会完全是为诱捕在逃杀人犯屠夫而设计的圈套(•̥́ˍ•̀ू)于是乎, 一场猫与老鼠的追逃游戏在演唱会聚光灯下爆笑展开(´-ι_-`) 。。。
呃,演唱会无疑有着独特的氛围,人们尖叫,灯光变幻莫测。。。。
这是一个巧妙的惊悚片背景,也是《陷阱》的大部分剧情展开的地方,但沙马兰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个空间的地理位置。
另一方面,遗憾的是,沙马兰的剧本并没有给哈特内特的表演提供应有的舞台。
库珀应该是一个狡猾的天才,一个在生活中对所有人都隐瞒自己身份的人,而且只需要再隐瞒一段时间就能再次逃脱追捕。
沙马兰没有将库珀描绘成房间里最聪明的人,而是几乎可笑地把他塑造成了最幸运的人。
库珀之所以能够勉强避免暴露,只能归因于电影中的魔法。
而当沙马兰的概念被迫离开这个舞台时,它随着一系列越来越不合逻辑的场景而瓦解。
有无数次,“为什么有人会在那种情况下那么做?
”的答案只能是“因为电影需要”。
言而总之,尽管本片是一部奇特且不可预测的电影,它最终给人的感觉就像人们经常用来形容流行音乐甜品的词:一次性消费品。
PS: 哈特内特做出了许多聪明而微妙的选择,传达了库珀精确的性格,特别是他狡猾的微笑,揭示了这个反社会者多么享受意想不到的挑战。
一个八卦(*^ー^) 本片中沙马兰的女儿萨莱卡·沙马兰扮演剧中演唱会明星雷文饰演。
萨莱卡创作并演唱了大部分音乐,坦率地说,本片的音乐部分有些平。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M.奈特.沙马兰也许是当今好莱坞的一位另类人士:他保持着一到两年一部的高效而不流水线的创作模式;总是能抛出引人入胜的概念,剧情却往往遭人诟病;在本土美国影评人的评分体系下反响平平,同时又被以电影手册为首的法国媒体和小部分影迷群体视为奉为圭臬…这让这位褒贬参半的悬疑大师成为了一位游离于制片体系和独立映画之间的好莱坞”作者”。
近年来,沙马兰的电影逐渐摒弃了高强度的剧情反转,而逐渐转投于相信的力量。
《玻璃先生》为我们展现了观众为何着迷于超级英雄的神话,《老去》则在高概念的背景下提炼出亲情的纽带,而《拜访小屋》则进一步展现了末世中亲人间的信任与否… 到了拥抱于流行文化的《陷阱》,一切变得更加简单而直接:一出被层层包围的演唱会,一场无处可逃的猫鼠游戏,一段看似美满的父女关系;几个关键词便基本涵盖了这部电影的全部要素。
但除此之外,沙马兰也在延续作者性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甚至是前所未见的。
不剧透地讲,《陷阱》的核心冲突依旧是亲情,具体来说是父女情。
乔什·哈奈特饰演的主角库珀一方面处心积虑地躲避警方为连环杀人犯屠夫所设下的天罗地网,一方面又要在女儿面前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形象,做一名陪孩子看演唱会的好好父亲。
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库珀的形象在观众眼中将愈发矛盾:他到底是一只残忍的野兽?
还是一位温柔的父亲?
亦或者两者同时存在?
观众对于角色的信念,换句话说如何审视主角身上情感与冷血反差,成为了本片剧情发展的根本逻辑。
有趣的是,这份父女关系不仅仅存在于戏内,沙马兰选用了他的二女儿莎莱克饰演影片中的一位主要角色——演唱会上的Icon巨星Lady Raven。
不仅如此,这位初出茅庐的新人演员创作了电影的全部十四首插曲并在电影中进行表演,且与剧情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涉及剧情内容,这部分内容放到后面再聊。
无论如何,这些原声音乐在一部沙马兰式悬疑片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而他的女儿则是促成这些的决定性要素。
莎莱克在大银幕的首次亮相 《陷阱》的另一大革新则在于其对镜头语言的大胆尝试。
在前作《拜访小屋》中,沙马兰就已经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室内空间的镜头推移不断拔高剧情的张力。
而在《陷阱》中,得益于泰国摄影师萨永普·慕德迪普罗的加盟,演唱会现场这一复杂的空间得到了物尽其用的设计:无论是歌手背后的投影与场地之间的构图,还是那些面目狰狞的极端面部特写,亦或者是跟随于主角游荡于场馆各处的向后推移的镜头,皆一步步将气氛不断升温,使观众逐渐沉入这场猫鼠游戏的紧张氛围之中。
在一次采访中,沙马兰表示,这位与阿彼察邦、瓜达尼诺长期合作的摄影师为电影带来了自然主义的质感,即电影中的打光与色彩全都来自于电影内部,一条走廊就是一条真正的走廊,至少得它们看起来如此。
在一个镜头中,哈奈特的眼睛一开始是黑的,随着演唱会的灯光亮起,观众得以看到他的表情,而后又黯淡下来。
这带来了真实的触感,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光鲜亮丽的表象背后,黑暗在视线之外不断蔓延。
萨永普在《挑战者》片场--以下内容有严重剧透,未观看全片者请谨慎阅读--所以,究竟是什么让《陷阱》在沙马兰的序列之中脱颖而出?
观众显然难以忽视乔什·哈奈特的表演。
在刚出场不久,库珀是屠夫的身份便被导演公之于众。
即便没有,这个角色身上的种种异常也能明显感受到他的异常。
他不协调的肢体语言,逐渐失控的面部表情,都可以清楚地感知其英俊面孔之下的危险。
沙马兰有意将这个角色设计得极端而塑料(包括加入了很多抽象而笨拙的幽默),他就像是《诡笑》中感染了致命诅咒而神情怪异的凶手/受害者们,或者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法兰西》中的蕾雅·赛杜。
所有这些角色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特征:在数字时代逐渐失焦的面孔,或者说是伪人。
回到电影本身,这样的形象也与片中的诸多元素不谋而合。
库珀/屠夫总是不加掩饰的将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之下,却一次又一次的逃之夭夭;他残忍的杀戮和无因的暴力,却也他收获了无数的信众。
这个深耕于数字媒介之中的幽灵形象,自然能在演唱会,一个同等现代的场所之中得心应手。
《法兰西》和《陷阱》中的逐渐失控的面孔莎莱克所饰演的Lady Raven明面上是凶手的对立面,却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形象?
她青涩的演技赋予了这个角色一些不合时宜的天真,她唱跳全能,受无数人追捧,甚至在电影后半部分不惜以身犯险独自对抗屠夫。
如果只是从理性角度来看,这个角色的冒险显然毫不合乎情理,但转念想想,其博爱而虚假的特征,似乎正是这个所有偶像的公约数。
一个冷血无情的屠夫,一个众星捧月的歌手,两个消失了特征的时代形象,也代表了沙马兰对于数字媒体的审视与反思。
另一方面,本片对于亲情的塑造实际也足够玩味。
本片不同于《老去》《拜访小屋》之中对于家庭成员的信任,反而更像是《分裂》《神秘村》一般暗示家庭之殇。
在影片的结尾,“陷阱”的另一层含义得到了揭晓。
演唱会的抓捕并不是由警方设下,而是来自屠夫朝夕相处的妻子。
她将购票的凭据放在凶手的据点并向警方匿名举报,夫妻之间多年的不信任,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
而屠夫呢,他依旧扮演着爱家男人的形象,直至被捕,他也要扶起孩子被撞到的自行车,就好像残忍之余是多么动人的爱家之情。
但下一个镜头就立面这份动人全盘推翻。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他拿出从自行车上卸下的铁丝,预示着必然的逃脱。
这好像表明:家庭只是他的伪装,而杀戮才是那个无法掩藏的内心。
除了库珀的家庭关系,片中还设计了另一条父女的暗线。
Lady Raven在演唱会上声情并茂德讲述着自己在小时候父亲的离开,并表示她已经原谅了他。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话语,也无非得到了粉丝们的集体欢呼。
然而,没过多久,沙马兰亲自饰演的演唱会工作人员便表明自己是歌手的舅舅。
从电影有限的信息中无法确认这两人的真实关系,但联系到戏外的父女身份,这样的设定似乎很容易联想到一个暗黑的可能,也再一次验证了家庭关系在本片中的工具性,或者说是,一个陷阱。
《老去》中客串“导演”的沙马兰当然,片中对于猫鼠游戏的编排确实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很多发展和转折都显得意料之而情理之中,但就像沙马兰在片中屡屡致敬的希区柯克那样(包括但不限于恋母杀手,导演客串,演唱会追凶等),类型元素的编排并不完全合理,更关乎于电影本身的运作法则,以抵达那个必将到来的顶端。
在《西北偏北》中,加里·格兰特所饰演的主角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危险,观众总是相信他能揪出幕后黑手;而《陷阱》则也像是一个形象倒转的《西北偏北》,遭人陷害的英雄变成了无恶不作的凶手,观众却对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从而全盘托出导演的表达:在数字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家庭的存在也像是一个陷阱。
乔什哈奈特演技真是牛逼到不行,继《沉默的羔羊》里面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汉尼拔之后,这是电影里塑造最好的一个变态连环杀人狂角色了。
他年轻时还是红过一阵子的,《幸运数字斯莱文》和《好莱坞重案组》,当年看的,许多年过去,许多情节我都记得。
不知道是得罪了哪个大佬,还是别的原因,算是沉寂了不少年,再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主演电影问世,配角和掺一脚的演出有,印象都不深了。
从盖里奇的《金爆行动》开始,算是又复出了,戏份多了。
这次更是演主角了。
挺好的,他用演技证明了他担纲领衔主演一部电影,绰绰有余。
里面他饰演的变态角色经常让人不寒而栗,而且极其聪明,警觉,反应迅速,说谎不眨眼,并且很善于编造谎言,达到目的,然后能随机应变。
并且沉着冷静的时候较多。
虽然有时慌乱,但那明显是剧情需要。
这家伙当个间谍倒是挺合适的。
前前半部都很好,只是显得美国警察跟现实中的某国警察一样,真是愚蠢无能而且不专业到极点。
然后女歌星的各种行为就真的很难用正常人的反应和逻辑解释了,属于强行加戏。
然后一看条目释然了,她是导演女儿,难怪加戏。
后面再次验证了美国执法者们的无能和愚蠢。
男主潜回家里,屋外两辆车的人都没发现。
倒是他老婆和他的对话,揭露了哪怕伪装的再好,他也瞒不过身边人,他老婆也是,都举报了,还不防范。
倒是知道用迷药来自保。
导演很细致,他挟持歌星时,扶正毛巾,家里几乎整齐的一丝不苟,还有冰箱里摆放整齐的食物,都侧面证明警方对他的侧写,他有强迫症。
然后就知道他要借强迫症犯了,扶自行车之机逃窜。
很奇怪没有反铐,没有警员看管。
只能理解为想拍续集了,但是续集怎么编?
拭目以待,毕竟他演的太好了,太有说服力了。
Josh Hartnett,《陷阱》上个月刚看完一场演唱会。
我觉得,大型演唱会和体育比赛,是悬疑戏的良好舞台。
因为大家都处于一种兴奋狂热的状态,而少数人的小动作和情绪,可以很好地隐藏起来,淹没在众人中。
正所谓“灯下黑”,所有的措施,主要是对外,而不是对内。
二十多年前上初中那会儿,就看过Josh Hartnett的The Faculty,中文译名《夺命高校》或《老师不是人》。
我非常喜欢那部电影,也一直喜欢Josh的气质,一点痞气,一点忧郁,又有自己坚守的底线,像姜大卫的感觉。
二十多年过去了,Josh变成四十多岁中年大叔,身材样貌保持得很好,举手投足都是戏。
这个镜头,就特别有感觉……
剧场+谍影重重bgm+斗智斗勇+穿插打斗血腥会封神。
可以后半场崩了。
歌星报案无脑,无逻辑男主演技yyds,微表情,怼脸拍代入感十足,让我看的时候非常沉浸父爱+变态,双重人格不是演出来的,太牛了演技。
男主身材颜值太帅了。。。
不像坏人哈哈前半部分压迫感十足!!!!
可惜后半部分。。。。。。
血腥呢?
想看屠夫前传哈哈第二部能否来个逃出去屠夫哥前传?
可以搞个ip感觉最后,fbi人不少,压迫感到了,就是没打斗最后是电击枪?
也没个响,真没劲入坑了男主+导演,算是现在越来越太多套路片的小清新。
完!
当开头看到华纳的标志,我就知道这个片子不简单!
一定是带着新鲜劲或童趣的梦幻片~主角简直就是万能的爸爸,神秘的超人~表情演技绝了!
把孩子与明星的关系拉近的手段,以及还能用各种方式脱身~说实话,这片为啥要叫陷阱啊?!
直接叫《我的万能超人精神病爸爸》多好~最后在囚车里露出了生化危机里昂的微笑,好似让人期待后续是否有生化僵尸的剧情~这片将黑色喜剧+惊悚合二为一简直是绝了~给我的感觉,不太像是在看真人电影,更像是在看国外的动画!
因为主角表情僵硬中带着丰富,就跟机器人一样~所以很多人觉得这片垃圾,一定是没真正看到这片的内涵!
所有主要人物的一言一行根本不像是在现实,而更像是动画的感觉,所有看似杂乱无章千奇百怪的剧情走向,又让人时而捏把汗,时而又想笑~所以我觉得这片至少6.5分,算是主以黑色幽默喜剧范畴的影片了~最后女儿的一抱,说明女儿是认可这个父亲的,毕竟父亲为她做了太多!
如果我有这么个父亲,我也会很自豪,被逮住也感到很悲伤~别来评价我的三观,想怼我的,还是把那个说“不是你的错,你为啥要扶”的哥们先弄出来好好怼怼他吧~在这种环境下,我宁愿有这么父亲而会感到更安全!
沙马兰近年发挥稳定,现在连半部好戏都没有了,最多三分之一部
有点一头雾水,但:沙马兰的简洁或许在于此——最公共的身份即是最秘密的自我,而表象的秘密最难以攻破;因此,两种特写:一边是父亲的面孔扭曲与他视线内精准的机械控制(总是第一眼看到“目标”的存在),另一边是女儿与周遭世界的集体感应,被具象为明星与她的信众所组成的闪烁星团,以自己无法理解的热情拥抱了疏离的罪犯;但她首先要拥抱自身,这在与Lady Raven的共舞中达到最高点,尽管这场戏被父亲疏离地观看,但它也让我们开始有可能理解另一方的分裂。
爽片
跑个题,导演女儿好漂亮~沙马兰还是那么喜欢人格分裂题材,这一次给他增添了很多人性面,是啊,能感受到一种因被迫分开而感受到的愤怒,也是人性的一种。假如真的存在人格分裂,那么真能原谅自己的另一面吗,显然,他似也并不为之痛苦,只是此刻,我剧烈想弥合自己的某一种分裂……
3.5. The most Hitchcockian/De Palma-like Shyamalan. The concert part is great.
用胶片的确飞很大
几乎是第一次在沙马兰的电影中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异质感:不加修饰的使用媒介,那些奇怪的怼脸大特写,又挖掘出一种《星图》式诡异的人物状态。当人物携观众坐进豪华轿车中,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大都会》的重现?太喜欢《老去》后的沙马兰,近两作本质上都在借由类型设定探索影像的更多可能性。走上了柯南伯格,杜琪峰乃至杜蒙的道路。而且最重要的,太喜欢这种有幽默感的电影。
演唱会的段落极具吸引力,紧跟主角的视线,身陷囹圄,困兽犹斗,在严密部署的迷宫中寻找出路的缺口。同时,在高效叙事推近下,将观众对人物行动的疑惑快速地悬置,直到进入到家庭空间,才延缓地释疑,在日常中侦破,并在他人之言中完善屠夫形象。
几乎可以说是好莱坞类型片最后的光辉。陈思诚做梦也想拍成这样?(狗头.jpg
带黑色喜剧色彩的追凶记(凶逃记),不那么精致,但还算有趣。陷阱,前面是演唱会,后面是家庭。前者是形式名义上的,后者是要打破讽刺的。另外,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也与上一代形成对比和互动。两位当年的青春偶像演了中年夫妇,沙马兰像片中父亲一样捧了自己的女儿。
The real trap was for the audience to sit through M. Night's daughter's concert.
像是《完美的世界》,一边是父亲的惊恐,一边是女儿的惊奇,逃亡之旅也是发现之旅,两者几乎纠缠在一起。沙马兰是创造Dilemma的大师。看完也会想,后半段有没有更好的写法,是否一定需要加速。但是,世界已经如此愚蠢,为什么电影不可以呢?
沙马兰这次真的牛,捧女儿是真的捧女儿,可也远不止捧女儿这么简单,上半部分演唱会的调度设计和节奏感都太棒了,下半段换场景就逊色些,但主题彻底彰显,本质是女性互助反抗主题嵌套在一个反类型片外壳中。乔什哈奈特的表演可以入选年度最佳候选。
这真的很好看,值得所有类型作者学习,展现概念框架的同时内部被迫分裂,高效揭晓答案,彻底抽空角色的动机与特征,只留下面目狰狞的幽灵iconic形象,摄影机如炸弹一般,由视线内的动作产生屏息的驱动力,在黑暗与明亮并存的空间中穿梭逃脱,每一次运镜的弧线都无暇思索,坦诚的共享情感,并向它的极致纯度蔓延,秉持着前作强大的信念,这次对家庭这一神圣的母题以幽默语法增添了「陷阱」的怀疑,甚至慢慢变成了伪装,演唱会后的部分逐渐走向了某种复古的不可控,一部张牙舞爪的电影,却脆弱到随时可能崩塌,并延展出无限的可能(观看过程中最能联想到的其实是《后窗》)
You can’t trap Joshy
逃出演唱会之后基本就是无聊的升番。看得我想重看《暴力史》了。
男主能干成的事儿也太多了
用演唱會抓連環殺手算智鬥劇的好設定,但可惜最後的反轉再反轉(的關鍵人物)沒有編得很好,尺度也近乎國內院線只用刪餓螺絲空佈份子的程度。就感覺過度著重於男主角的塑造了,無論智商還是瞬移技能都差不多遠超所有人物之上,邊逃亡邊推理還邊脫衣服這要讓八旬老太怎麼比得過(?),從頭勢均力敵的只有泰勒絲·沙馬蘭,對上其他人物都有點微妙的尷尬。蒽然後這種演唱會背景的故事香港院線翻譯沒有翻歌詞有點微妙,沙馬蘭本色驚喜客串還是有點好笑。
前半段虽然逻辑不通但一路开挂还挺爽,从离开演唱会就开始崩了,一查女歌手是导演女儿之后真想说关系户毁电影啊
M. Night Shyamalan继续在非神作即神棍的路线上探索,Trap大部分时间都维持在有点意思的水平;虽然它最终没能达到神作的高度,但偶尔流露出的光芒也能让Shyamalan粉丝感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