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大湿兄拉片室这部电影,在去年年末的韩国影市,成功干掉了米国人引以为傲的《星战7》。
论题材和大牌,这部电影完全不及《星战7》,但就在韩国影市,《星战7》被这部电影爆的灰头土脸。
究极原因,主要还是黄政民。
这个演员,去年来了一次大爆发。
他主演的《国际市场》和《老手》两部电影分别列2015年韩国本土票房第一和第三。
这两部电影的总票房,总共接近1900亿韩元,折合成RMB接近10亿。
在巴掌大的韩国,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崔岷植的《鸣梁海战》,这说明,黄政民和崔叔,已在一个等级上。
想想去年,韩国本土票房第二的《暗杀》,集合了全智贤李政宰河正宇三个大腕,还是不敌黄政民一个人撑起的《老手》。
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这个演员——屌炸天。
其实早在2006年,就应该被捧上去了,那一年,他凭借与全度妍合作的《你是我的命运》拿下三个影帝,可惜那段时间韩国影坛同类型演员人才辈出,后续的发展也并没有比较突出。
之后几年,也一直只是各大奖项的陪跑,直到《新世界》这部类似于无间道的电影,又拿到了青龙奖影帝。
至今,星途坦荡。
仔细翻翻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一个道理——好演员,是磨出来的。
在《喜马拉雅》这部电影中,他饰演的是亚洲第一位登上14座海拔8000米高山的登山家严弘吉,为了寻找遇难队员朴武宅的遗体,带队再次登上喜马拉雅的故事。
讲真。
好片。
电影的主题,是兄弟情,情感表达方式类似于《太极旗飘扬》,就是那种从情感上催泪,会稍显刻意,但不讨厌。
小编每次看《太极旗飘扬》,眼眶都得湿一回。
严弘吉与朴武宅的兄弟情感,是在高山上建立起来的生死之情,在影片中,朴武宅是被严弘吉一手带出来的队员。
两人一起登上了干城章嘉峰(海拔8586米),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希夏邦马峰(海拔8021米)等几座高山。
一路上是良师,也是益友。
但在随后的一次朴武宅独自带队攀登喜马拉雅山的时候,不幸遇难。
这种失去挚友的痛苦对严弘吉来说,打击巨大,于是再次带队上山寻找队友遗体。
整部电影,情感把握非常精准,友情,爱情,亲情多元素都有。
黄政民的哭戏,也算是出神入化,被称为“哭出来的影帝”也没错。
《你是我的命运》——哭、《国际市场》——继续哭、《喜马拉雅》——哭成狗。
但是,他每一次的哭戏,眼中的泪从无到有,情绪的酝酿从浅到深,你会被他深深的打动。
昨天看《喜马拉雅》的时候,好几次,眼眶都湿了。
是我太敏感,还是他的好演技。
同样,这部电影也并不完美。
前半部是韩片中特有的轻松搞笑,后半部煽情稍稍有点过头,可能会稍显刻意,但并不影响整个影片的质量。
想想这部电影把《星战7》虐的不要不要的,的确值得一看。
去年,国内上映了一部纪录片,叫《喜马拉雅天梯》,全片讲述了珠峰山脚下登山者的故事。
如果看完这部《喜马拉雅》觉得不过瘾,我也推荐你去看看这部《喜马拉雅天梯》。
可能你能从这部纪录片中,了解到最真实的登山者。
他们都是无畏的勇士。
微信公众号:大湿兄拉片室
从“喜马拉雅”回家电影虽然重点描写了登山之艰难,故事的重心却在“归来”上,登山最快乐的时光,是登山归来在山脚下和队员一起喝汤的登山精神的描述,而且,更重要的,是登山作为一种“疯子”的运动,需要从“疯子”的状态回到生活的状态当中,要回到家庭回到妻子,如此才是一个完整的登山过程。
甚至,尽管遇难,精神和灵魂也需要“归来”到家庭和妻子身边。
或许,这是一种韩国似的或者东方似的家庭观的体现,家庭或者妻子是一个比登山更家高更家艰难的“山”,更加需要好好应对,最后,家也是一切“外出、远征登山”的“归来”的最重要的落脚点,这里有妻子、小孩。
影片的最感人之处,或许不是在最后找到尸体的时刻,而是在朴武宅妻子目送朴武宅离开之时,在屏幕的最左边有四个小孩在欢快的玩耍,妻子只给了一个背影,故事在这里只是稍微顿了一下,或许这个时候我们都能够体会到韩国妻子的那种隐忍和对丈夫的支持,从此时开始,心便隐隐作痛,妻子的盼望一直在之后故事的发展中以某种背景似的存在暗暗影响着我们的情绪。
民族的自我救赎之路民族的凝聚力一直是韩国电影致力描述的内容,在喜马拉雅之上,西方人没有搭理救援,中国人没有搭理救援,韩国人自己内部的人也没有施加援救,韩国作为夹在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韩国人的那种憋屈感不正如同电影里面所描绘的那样么?
韩国人的自尊自强精神在电影的极力描绘下又一次得到了升华,电影也引起了大多数韩国人的共鸣,据说喜马拉雅这部电影又一次创造了极高的票房,也许是对于登山题材的大制作,也许是那种韩国人内部团结自我救赎之路,赢得了大多数的观众,不管怎样,电影里面具有象征意味的登山队,包括第一次拒绝施加救援的哲九,也参与了进来走完了整个救赎过程,大家虽然都已经解散已经开始了工作开始了家庭,但是都参加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救援行动——没有赞助,时间长,任务困难,这是集体的自我救赎,这也是韩国人的集体救赎,韩国人只有在极端凝聚自强不息的情况下才能够“生存”下来,去他妈的什么的狗屁“理性”,如果缺少那种奉献和牺牲精神,如果只讲理性,韩国人面临的是什么或许韩国人有深刻的体会,只有这种东方式的团结和精神力量,才能够是的韩国整体在世界强国中崛起。
从登山到家庭喜马拉雅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从登山到家庭的刻画,“世界上最高的山不是喜马拉雅,而是女人”,不管是从严弘吉队长口中还是身体力行当中,还是朴武宅的悲情的刻画方面,还有若干其他队员的家庭的刻画,有一定的类似性,这些人都处理不好家庭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家庭(很显然,正是因为处理不好家庭问题,才会连女朋友都没有),除了队长有自己的家庭以外——还是有争吵的家庭,朴武宅有女朋友之外,其他人的家庭都是没有的——要么就是故意隐形的——连女队员也不例外,这些人是处理家庭问题的弱智者。
资本社会下理性的压力和感性的对抗正所谓很多韩国电影所展示的,力量是由对抗产生的,对抗是因为压力产生的,压力是来自资本,是来自“理性”,而对抗的力量则是来自“人性”或者是“感情”,韩国电影不乏对抗资本的题材,登山运动无疑是跟资本结合的非常紧密的运动,登山运动烧钱又费时,只有靠合适的资本的运作才能够支付起一个登山队的费用,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严队长这样的登山队,在寻求资助的时候,都需要“说谎”——三次才登上变成了一次才登上,他是沉默的——一种默认加一种无言的反抗,任由经纪人或者中间人跟着资本家讨价还价。
这是在“常识”下的无奈之举。
那么,在坏天气和黑夜中,去救人,无疑是另外一个“理性”或者 “常识”——没人愿意出去,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不管是外人,还是“自己人”,这并非胆量问题,每个人都肩负着团队的责任,出去就是送死——这就是常识 ,除了发出求救之外,没人能够做任何的反抗,这是来自自然规律的重压。
最后的行程,是对资助的放弃,是对自然规律的反抗,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如果说攀登喜马拉雅是人类的一种极限,这次的救援行动则是人类小团体在面对各种压力下的一种极限——虽然也没有成功,但反抗的姿态已经表现了出来。
是否有一种东方式的精神力量要抗衡自然规律的意思在里面呢?
仿佛有一些。
疯子的意义探讨疯子对于一个社会是否有用,就如同探讨登山队对一个社会是否有用相似,如果人人都是理性的,都没有丝毫的血性,那么面对高压就不会反抗,那么人对于自身的极限就不会突破,只有“疯子”才会去触摸和拓展人类的极限状态,去把人类的天花板往上抬,或者不是人类的天花板,或者仅仅是亚洲人的天花板,或者仅仅是韩国人的天花板一样,无疑,东方人在探索精神上一直是人为的“相对弱化”的,人为的是指,有人认为东方人是弱于西方人的,比如田径、登山等等,但是亚洲人总是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进行对抗,比如当亚洲人在田径场和足球场上逐渐打破黑人或白人的垄断地位时,比如当亚洲人在各行各业都暂露头角时,比如当在拍摄登山电影时,这都是一种拓展想象中的“亚洲人的极限”,十分鼓舞,真的,可惜了,近年来,我们倒没有这样的电影出现,当好莱坞的大军冲击而来时,是韩国电影在韩国本土痛击了对手,韩国电影都有一种疯子似的夸张,很多电影对于性和血的描绘简直就是“疯子”,但是,正是这种认真和决绝,让韩国电影在重压之下在本土市场“崛起”,《喜马拉雅》不仅是对韩国电影市场的鼓舞,也是对韩国精神的一种鼓舞。
说起来很有意思,去年有三部讲述喜马拉雅的电影,一部是国产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一部是美国引进片《绝命海拔》,一部是韩国的男演员黄政民担当主演的《喜马拉雅》。
除开《喜马拉雅天梯》之外,其他两部我都看了,都是很惨烈的登山故事,电影也都是依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其中《绝命海拔》还原的是著名的96年珠峰山难事件,而《喜马拉雅》则还原的是韩国登山第一人严弘吉的真实故事。
1996年,珠峰商业登山已经有一定程度上的规模化了,何为商业化登山?
指的是客户付高额费用给登山咨询公司,然后在登山咨询公司的向导或队长的训练及引领下登顶珠峰。
在当时的珠峰大本营,“探险咨询”和“疯狂山峰”就是比较知名的两个商业登山公司。
要知道,尽管商业登山公司有着极专业的登山向导和土生土长的夏尔巴人开路,但毕竟大部分付费客户没有太多相关经验,体能和内心都无法经得住登顶珠峰这样高强度消耗。
于是在5月10日的那天,由于珠峰南北侧登山队伍多达16-20支,共100来号人拥挤在同一条登山线路上,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上可谓是“人潮如海”。
而“探险咨询”和“疯狂山峰”竞争关系又使得大家暗自较劲,不肯放弃。
以及天气突变等诸多缘故,登山者未能及时登顶下山,体能不支的队员们纷纷身陷囹圄,最终包括“探险咨询”和“疯狂山峰”的队长霍尔及费希尔等8人在内先后死亡。
96年珠峰山难是登山爱好者心中永远的痛,也是除2014年珠峰南坡发生的重大雪崩造成15人死亡事件之前的最大一次山难。
对于96山难事件,许多的影视作品及亲历者的出版书籍都对此有过解读或怀缅,其中当时生还的登山队随行记者乔恩·克莱克佳勒写下了一本《Into Thin Air》最为知名,这本书先后被多次改编成纪录片和电影,15年的这一部《绝命海拔》很大程度上也借鉴了《Into Thin Air》。
喜马拉雅韩国电影《喜马拉雅》讲述的则是发生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另一个故事,2004年,韩国登山家朴武宅在成功登顶珠峰之后的下山途中不幸遇难,连同另两位队友命丧珠峰高达8750米处,遗体不知所踪。
为了寻回他的遗体以致安息,昔日前队长严弘吉组建好当年的队伍,开始了寻找之路的新远征。
严弘吉是亚洲第一位成功登顶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亚洲人,个人身体素质对于登山而言自然不成问题,但为了赶在恶劣雪崩天气来临之前,寻回同伴的遗体仍然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并且遗体因雪冻而增重,队伍成员们又纷纷身体虚脱,即使严弘吉的意愿再强烈,最终也只能在高山上为朴武宅进行按葬仪式,空手而归。
坦率的讲,我是个死宅,不常远行,更别谈登山了。
我对登山者之于高峰的热爱和追逐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如若试着揣测,我也只能借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诗句,去浅薄的临摹登山者的心态。
我试想在许多登山人的心中存有着这般的一口气,因为心系山上的风景,于是对大自然的冷酷置若罔闻,对自身的能力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酿成恶果。
<图片2>在《绝命海拔》里,讲到客户们的登山理由时,大部分人说出口的都是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比方山就在那里;比方我从来没有做成功一件事;比方我儿子出世了,我想给他一个更好的父亲形象。
或许在许多人的心里,登上一座高山看到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法亲眼得见的那番风景,是一种超脱于物理意义上的升华,是心灵的跨越和生命层次的拔高,那种征服感也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最能够想象和最渴望企及的快感。
当然我相信真正登山人的价值观或许不会如此普世,这也是我不喜欢《绝命海拔》这部电影的缘由所在,人都被模糊化了,剩下的只有山上的风景和山途中的风暴。
于是这场山难,最后看起来就像是一帮觊觎山上风景的人最终融化在山途风暴里的No Zuo No Die。
而我也不喜欢《喜马拉雅》,尽管黄政民所扮演的严弘吉总是在强调那句话:“登山的人从来不说征服二字。
”作为一个伟大的登山者,他有一些被神化。
脚上有隐疾,被医生告诫此生别再登山的他,仍然在电影的后半段开启寻人之旅,而无论山上发生如何残酷的绝境,带着主角光环的他也始终能够生还归来。
这部《喜马拉雅》是浪漫化的,并且电影在刻画“寻找之旅”时过度煽情,当人们沉浸在感性的漩涡里,太容易丢失对于死亡的基本敬畏了。
没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向往山上的风景,无论是《绝命海拔》,还是《喜马拉雅》,都把山顶的风光和太阳爬过山尖时的那一刻拍的美轮美奂。
然而,当我们欣欣向往时,更应该认清楚,这一路上曾跌落过无数魂灵。
我记得罗胖在做“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的预告片时,他把博学多才的人比喻成登上高山眺望过大海的人。
他说这些人不会立马跑过去,而是回转身来向大家高呼自己看到的风景。
而他自己则准备做一个“说书人”,要从这些“登山人”处取经而来,再讲与人们听。
坦率的讲,我不是很认同这种价值,或者说,我觉得这种模式并没有说的那么好听。
我想说,别鼓吹那些山上的风景,他使人认识远方,也总使人飘然。
要知道,每一个曾登上过山的人,都曾历经无边的苦痛和孤独。
而比起山上的风景,那些苦痛和孤独却总是被人们所遗忘。
文章来自我的个人公众号:movie-s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U0NjAwNw==&mid=402020840&idx=1&sn=927e3c7058d51708baa1e0c61fd9a9d1#rd<图片3>
韩国人的优秀登山者较少,登山怕是对日本人的不服气吧!
本片虽然是改编自真人真事,但故事的走向太模式化、程式化,简单点儿说就是,没有新意。
太普通的一部商业电影了,没有惊喜,剧情平淡,人物的刻画也有点生硬了。
黄政民拥有着近来少见纤细感性派演技,饰演每个不同角色时都能带给观众不同新鲜感,是一个相当有张力演员。
主要作品有电视剧《两个傻瓜》,电影《曾是超人的男人》、《幸福》等,音乐剧《不鲁德威42号》、《托米》等,多次获得最佳男演员奖,获得2008年最佳票房男演员奖
无关电影。
诚然我不是一个登山家,我只是一个很业余很业余的徒步爱好者。
我总喜欢一个人脱离队伍走在最前面,当然这不好。
但我享受那种一个人行走的孤独感觉。
我二十啷当的岁数才知道书里写的银河是什么样子;爬上近五千米的山峰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浑身瘫软躺在地上抽根烟;带着半天的口粮在山里迷路超过12小时;保温杯里装过全是搜集的积雪,饿到眼发黑才舍得把唯一一个甘草杏杏核砸开,然后掉地找不到了。
所以,我真的很业余啊。
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大概是失恋之后的某一天吧。
没有谁对谁错,十年情感一刀两断,我内心的某根弦也随之断了。
之后我行了许多路,但是比起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我更喜欢窝在被窝看电影。
可为什么还要走呢?
因为路途上才最寂静啊,因为在路途上才能放纵自己的感情。
夜里谁在帐篷里,手机总是无服务,会在备忘录里给那个她写很多很多东西,告诉她我看到了星星,告诉她我看到了河流,告诉她山里的树躲到我都数不清,告诉她这里海拔有多高,告诉她山涧里有多冷。
然后闭上眼睛,想着她如果还在身旁,为她掖紧睡袋,道声晚安。
这种时候想到的人,大概才是你真的爱着的吧。
我爱你,晴天日立,碧空无云,梦行在羞怯的脚底,你的影子是沙,筑起高高的城,围彻住一切冰冷。
《喜马拉雅》看完之后确实很感人,这不仅仅通过剧情,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友情也相当感人,即便男性观众在看完此片后依然热血澎湃。
记得该片在试映之后,韩国多家媒体对影片的视觉效果与故事情节上大力赞扬,黄政民和郑宇的搭档自然而颇具画面感与戏剧性,影片自觉的为观众呈现出一场没有计时、没有纪录、没有争夺、不计回报,只有前进的冒险旅程。
人生就如同登山,你会面对很多困难,你必须要勇敢坚持,克服重重困难和险阻,一直往上攀爬🧗
虽然我饥寒交迫,但我仍然享受这攀爬的感觉,那种克服困难和恐惧的精神力量。
黄政民等一众演员太棒了,剧情好震撼,也很感人。
其中传达的精神和友情很真挚感人,这是一部难得的佳片电影。
喜马拉雅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勇攀高峰的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我们所有热爱生活的人。
看完影片后,去查了查严队长这个人,的确是个厉害的登山家,但是关于寻找遗体这个事情却记载很少。
有的也是电影后的描述,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而且说的他遇难的徒弟叫park moo tak,这个人也没找到相关信息。
到底是咋滴了?
有大神讲讲不?
网上查到的三名登山家遇难时是2004年,严队长是2005年搜寻的,当年5月29日搜寻成功。
基于电影虚构成分太多,而且结尾部分夸张的演技和剧情,让人实在失去了观影兴趣。
当被问谁是最伟大的登山者,严队长讲了在旭的故事,这是整部电影最撼动我的地方。
在神圣的喜马拉雅,去搜救还是保命这是不能用道德去衡量的事情。
在旭选择去救人,其他人没有参与搜救,我觉得旁人是没有资格去评论登山队员做出的选择。
在在旭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手足情感让人动容。
在喜马拉雅山顶,看着不远处的峰、云,那种美透过镜头也能感受一二,所以因为“山就在那里”,那么多人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爬,无论是遇到危险中途折返,还是成功登顶,在我看来都是成功者。
感谢电影带给我的力量,亲情与爱情,执着与放弃,这些都是尘世生命的美好!
一部体育题材的片子拍出了煽情的戏码,不过还是挺感人的。
尽管在登山运动本身的刻画上有些不可信的地方,登山的艰难细节着墨也不够多,但对登山者精神意志的渲染还是挺感动人,后半部分的悲剧与无奈反而让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升华,具有了一定的体育史诗的感觉。
加上原型人物严弘吉本身的惊人成就,更让人肃然起敬!
同样的水准,如果人物换成中国也会不错的!
电影并不优秀,惊险刺激比不上之前好莱坞的《绝命海拔》,时不时有一些小幽默,倒是最后黄政民的表演把我感动哭了。
2021.02.07一个人在蓝湾。郑民在就是三星起底。忘了在哪个地方感动了一下。这部片子没能展示我欧巴演技的厚度。那就三星吧。
看不进去
妈蛋他们在camp4还能不忘煽情吹口琴侃大天不吸氧唱情歌!这片让泡菜给拍的…珠峰上都飘着一股辣白菜味。一星故事本身一星黄政民,当成登山片看不如改名 8848个槽点与bug
黄政民看多了也很烦
millet广告大片
生死相托,只因有你
三星全给我政民叔!片子节奏略拖沓,高潮部分也显得用力不足
湿了眼眶
什么队友之间、登山员与高山之间等等的各种煽情不说(而且太过了)。我只想说,就不能好好找份工作?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为了自己踏踏实实的生活多好。别说什么“挑战极限”之类的话,在我心里,高山既然允许人类“上”它,那它让人类去死也是应当的。
征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韩国的民族自尊心发展的唯一选择,好在爬山的是黄政宇,要不然都得怀疑拿汉城南山当喜马拉雅。
还可以,大概之前看的推荐吹捧略过,有点小失望。
中国版《攀登者》的故事,但更早四年,也似乎更加经典,有两三场戏比较不错,但力量仍显不够,总体低于预期。黄政民仍为影片最大看点。
灰机上看的。好用力的片子呀。
骗谁呢,从卢卡拉机场下,从北坳登上去。脱不了韩剧的狗血,比绝命海拔差多了,两星给音乐
黄政民演什么是什么,毫无违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完成度总体还行,前半部分8分,后半部分5分,影片从朴武泽事故后,煽情戏份太多,有点太过了,如若合适删减些更佳。
就是喜欢黄政民
不愧是韩国制造,那煽情的程度也是没谁了,跟前段时间看过的绝命海拔就是两种切入点。记忆最深的画面就是,那个抉择的夜晚,大家选择留下,通过对讲机收听小电台,听着同伴的歌声,忘记外面的暴风雪,安然入睡等第二天继续的前行。
装
回高赞那位 韩影圈尚活跃 没毁 更没被黄政民毁 他去年还带来了《特工》 谢谢您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