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烂片原则将贯彻我的整个观影生涯,哪怕那些烂片有我的本命出演。
Jesse早年的片子(此处指社交网络之前)貌似只有这一部评分超过7分(也许在加上那个不会离开的男孩),因而我认为它会是部不错的片子——它确实是!
原本看影片简介是个平淡无奇的家庭剧,直到“鱿鱼与鲸”的比喻彻底吸引了我的兴趣。
片名的由来是Jesse所饰演的沃尔特在六岁时和妈妈去美国自然博物馆看到鱿鱼与鲸的展览——沃尔特说他很害怕鱿鱼和鲸会打起来。
妈妈那时幽默地安抚了她的孩子。
这出现在沃尔特与心理医生对话的快乐回忆中,只是对白表现,直到影片末尾,沃尔特飞奔到十多年前带给他快乐的地方,鱿鱼和鲸的镜头终于给影片的结局以定格。
这样的表现手法是很让人舒服的一种,开拍前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
虽说一些情景缺乏一些抓力(可能是情节不够连贯生动的缘故),但粗略的表现手法却很容易让人领会到它要表达的意思。
非常舒服。
当然就情节而言,它真的没啥好概括的——父母都是作家,父亲名声渐落,母亲处于事业上升期,并与其他男人约会。
然后他们要离婚,进而导致了两个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大儿子沃尔特认为他本该是平克·弗洛伊德,并在学校演出中声明《Hey you》是他的原创作品,尝试与姑娘约会并与父亲喜欢上了同一个年轻女子;而小儿子开始喝啤酒和手淫,并把残留物抹到学校图书馆的书脊上。
怪异,猥琐,但你又觉得仿佛特别能理解,也许是由于人类情感的共通。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遇到过家庭问题,而你做这些时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想去做,例如我自己在木然而非失意的状态下想打碎一个酒瓶子来刺激下神经并获得关注,因为陌生人间的友好大多是表浅的。
那些店铺职员冲我微笑,他们只是在做他们的本职工作,吸引我进店。
它一种不明心态的反抗,又不声张,看似温吞的,为了治愈自己潜在的难受心境,虽然我们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更糟。
好在,影片最后的结局,父亲躺在病床上发誓会把猫找到,决意追回母亲,而那位吸引了父子俩的女子搬了出去(没交代其中的过程而只是提出结果,这有点像是短篇小说),这在我看来便是和解了吧。
家庭温吞的失调、戏剧式生活打算努力走向正轨。
不得不提影片原声的出色,《Hey You》贯穿全片,将那种温吞的悲哀处理得非常好。
亲耳朵的还有影片54分时小儿子打电话的那段音乐,影片末尾看鱿鱼和鲸的配乐,以及放出演职员滚动名单时的一首歌和一个曲子,有竖琴和钢琴缠绕。
我是先看的卷西(就是沃尔特)的《社交网络》,然后看的他的《鱿鱼和鲸》,感觉卷西好嫩啊那时候,青涩少年😂,他剧里那一件蓝衬衫配白体恤也太好看了,干净。
我感觉伯纳德作为一个父亲,不应该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好的观点,处理事情的方法,这样也强烈的影响了沃尔特,伯纳德总是讽刺很多东西,实在不是一个好榜样。
琼在还有家庭期间老是出轨。
夫妻两个都不是好榜样,离婚前已经有很多的矛盾了,离婚后更是把孩子进行拉扯,确实是非常糟糕。
沃尔特太深信于父亲,崇拜他,恨母亲,后来医院那一块拒绝父亲,我没太看懂,我感觉应该是在和心理学硕士在谈论的时候,发现父亲其实不是他心中那样的形象,在小时候他就缺席了,或者不是一个好父亲的榜样,可能是意识到自己过于盲从,听信父亲的话了吧。
弗兰克,我记不清是爸爸还是妈妈让他喝酒了,孩子才12岁,让喝酒不好吧。
总之,感觉父母的离婚给两个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是婚姻已经摇摇欲坠,就算不离,也是不好的影响。
我不知道怎么说了,我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四个人都好起来,我也不知道。
没有一个人会拥有完美的家庭关系,也许有吧,就是感觉伤痛这个东西总是会有的,但是还是要做些事情,让事情,人生朝着一个好的积极的方向,谩骂,讽刺终究解决不了问题,直面这种痛苦。
阳光充沛的午后,穿着单薄的我恍惚觉得是春天真的到了,例行冲了一杯咖啡打开电视消磨时间。
凤凰电影台,是爸爸带着小儿子在街区里寻找车位的熟悉画面,我正准备在记忆里搜索这部片子,hey you的旋律立刻为我解惑。
时光瞬回到零五零六年交接的时候。
我实在记不清那是零五年冬天或是零六年春天,像现在这般令人困惑的季节,但这有什么重要,我依然记得昏沉但温暖的午后我坐在西山图书馆,和雷阵雨传电影。
我接收的其中一部,就是鱿鱼和鲸。
当时还以为是童话故事什么的,看完却是深深的无奈。
我看到的,是太多琐碎事件,是家庭亲人成为牵绊而不是依靠,是想要一个人生活不被束缚的冲动,是生活。
hey you给我的感觉却是绝望,而如果时光能交错,这首歌也可以是我当时的心声,《黑色信封》。
(http://www.songtaste.com/song/104731/)那样的情绪我现在常常还会有,特别希望能从现在逃离出去,一个人去一个要用力行走攀登的地方旅行几日,把头脑暂时封闭,让思想暂时停止。
在一切都不对劲的时候,我还能怎样呢?
爸爸妈妈兄弟两人,四个人给我留下最深心理阴影的是16岁的大儿子,我当时的绝望心境全拜他所赐。
而四个人里真正还在努力和生活斗争的,我现在看来只有妈妈一个人。
作为唯一一个女性主角,承担这样的沉重部分,与三个男性的轻浮放纵态度在我看来形成了很好的对比。
而和妈妈同一阵营的小儿子虽然同其他两位男性一样,属于破罐破摔类型人,但多少也有一点新鲜鲜活的成分,这从他可以蛮好地接受妈妈的新男友这点上可以看出来。
如果你说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完全偏离轨道,我也没什么说的,反正我当时就是这么个感觉,没从家庭啊亲情啊上面去想。
当年轻面庞睁大双眼直视着他小时候不敢看的巨乌贼和鲸打架的模型时,我好像一瞬间觉得,就算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力,都无法逃脱被生活搞死的结局;又会觉得面对庞大的生活压力,我似乎又可以灵巧地用触须堵死它的出气孔,搞死生活。
无论如何,我总算知道,搞死它或被搞死是必然的结局之一,逃避是无论如何没有用的。
这世界,没有没有结局的故事。
so,hey you,don't give up without a fight。
电影讲的是家庭中青春期儿子的成长过程。
听到成长历程你是不是觉得很无聊,叛逆小子通过一番说教或者煽情片段成为励志少年什么的…阿尼呦,故事只是呈现了生活中的琐碎平凡的小事,主人公也没有什么非比寻常的特性或是骇人听闻的悲惨遭遇,但我们可以看到儿子在成长中发生的变化。
也因为这个变化也是我们都经历过的,所以看起来很真实。
先介绍下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曾经是为成功的作家,性情暴躁,自大傲慢,观点刻薄尖锐。
母亲受父亲影响成为作家,作品发表在各处,获得好评不断,但婚内出轨。
俩人正处在分居状态中。
大儿子w应该是本片着重讲述的对象了。
从片头的网球赛就可以看出家庭划分出的小帮派。
w从小仰慕父亲,受到他很大影响,除在各方各面模仿父亲之外,对父亲的看法也从不考虑正确与否,全盘接受。
印象最深的还是在w回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慢慢发现父亲看待母亲及其它事情角度偏颇,他去医院跟父亲商量想在本来是父亲日的星期六能去找母亲谈心却被父亲固执地拒绝,w突然哭了出来。
影片结束在w又去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的博物馆,亲眼看了自己小时候总也不敢看的鱿鱼和鲸的雕塑,它们可能代表着父母之间的争斗,或者一切原来不敢也没想过要去独立面对的事物,而他现在已经决定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了。
最后,关于小儿子,我还没有明白他的所作所为代表的意义…
没有什么是最好的。
只要给逃避一点机会和时间,都可直视乌贼战鲸鱼。
这种没有答案的答案甚至更像一个准确的答案。
没有第三幕的电影,至少会是个好电影就像你我一样,鬼知道明天的夜里到底有没有星星。
喜欢的演员齐聚一堂,在最好的年纪与天才导演相遇,就拍出来一部能沁入大脑的美妙菲林。
希望弟弟以后能有乌龟,猫能在垃圾桶找到,水族馆的乌贼大战鲸鱼不会被拆掉……
在网上跟黄小邪抱怨,好莱坞的电影是越来越不好看了——就最近看过的这些暑期大片来说,尤其如此,这种不好看不是说缺少紧张刺激的悬念或者壮观的场面,而是缺乏想像力——在抓住观众的心的手法上,似乎好莱坞有点黔驴技穷,弄来弄去都是老一套,这使得好莱坞的重头大片也显得平庸,比如《X战警3》结尾那个轻轻晃动的棋子就是典型,看完这个镜头,我不由自主的想:又得拍个下一集了。
小黄同志为了打破我对好莱坞的成见和对欧洲电影的过分拔高,不怀好意地推荐了这个电影《鱿鱼与鲸》,按照她的说法,这是一个富有美国鲜明特色的电影,其原创性和风格独特不在欧洲那些富有想像力的电影之下。
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去看了。
结果就是,我觉得小黄同志误解了我的初衷。
我想寻找一部富有想像力的美国电影,结果却找到了一部非常小众,也很知识分子的美国影片。
它的故事也好,镜头也好,都很朴素,是一种非常刻意的朴素,电影里弥漫着一小撮精英知识分子才有的情调。
故事里的一家子,包括江湖日下又狂妄自大的父亲,多情又爱出墙的母亲,懦弱和努力拔高自己的大儿子,叛逆具有艺术家神经质气息的二儿子……这些人构成了一个正在分崩离析的高知家庭。
一方面大人们谈论着高雅甚至冷僻的著作,却呈现着生理上的冲动,另一方面正在成长的孩子们无法理解成人的举止而变得变态。
ANYWAY,这不是一部让人愉快的电影,你要说它反映了纽约高级知识分子(比如教授们)家庭生活的原生态,我没法否认,因为我不知道。
那是一个小圈子。
但如果说这就代表着美国特色,我有点拿不准主意,充其量它不过是一个小众电影,虽然里面的演员,尤其是大儿子演得非常好。
电影的笔调是冷酷的,冷酷得让我觉得它的确发生过。
但要体会电影里那些微妙的暗示,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介绍上说,这是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的半自传体电影,恐怕实情的确如此。
它在反映青春期的孩子们面对父母离婚上的茫然和心灵伤害,简直是精确和残忍。
这个电影得到评论界的如潮好评是显而易见的。
但我拿不准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就整体来说,现在中国人在处理家庭危机上显得更加开放和不钻牛角尖,也许看过了以后你就觉得结婚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我觉得它似乎有力证明了,一个家庭的崩溃对孩子的伤害巨大而深刻,它往往延续很多年,并且远比你所看见的要大得多。
《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是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影,它截取了一个纽约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片断,用调侃、粗口以及近乎残忍的口吻将这个一个家庭的矛盾完全暴露在观众眼前,观众在直面影像过程中也正视了自己,影片中主人公成长的焦虑以及家庭光环的隐去将Baby Boomers(对美国1946年以后出生的人的称呼)一代人的疾踵转移到下一代人身上,很难想象“破碎”与喜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它或许轻描淡写如《破碎之花》,或许如释重负如《鱿鱼与鲸》。
影片将知识分子放置于家庭的藩篱之中,呈现出很多耐人寻味的场景。
影片伊始,一个四口之家的关系便已明朗,网球的球网撕裂开家庭的关系:父亲伯纳德是一过气作家,而母亲琼是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哥哥沃尔特从行为到言语都站在父亲一边,“打母亲的反手”和强力击球都让他从心理上充当了父亲的打手,而弟弟弗兰克则是母亲的忠实拥护者,网球是他期望心理强悍的生理诉求。
这个貌合神离的状况是我们对伯纳德家庭的第一印象,而若隐若现的人物感情的断裂更让一部喜剧从最开始就像染上了滞重,我们看到父母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疾病”,而这种“疾病”在影片随后的叙事过程中又或多或少的侵染到了他们的孩子身上。
影片中有一处父子去看《蓝丝绒》,片中的女配角所说的,“他把疾病传染给我”应该就是本片中父亲习性传染给儿子的一个暗语。
很多人说“疾病”只属于知识分子家庭,伯纳德是文学博士,他在心理上极其自傲和不可一世,而家庭的破裂也是两人社会地位的此消彼长造成的,双方在心理上都存在不平衡。
然而自恋和自我焦虑何尝不是整个Baby Boomers一代人的痛疾,只是在两个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犀利和尖锐些罢了。
父亲伯纳德的自恋情绪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当沃尔特问及狄更斯的《双城记》时,他以颇为不屑的表情说“《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才是作家的代表作,而学校只会让学生读名人最差的作品”;而当他与小儿子谈及理想时,他又将弗兰克的网球教练贬斥为“庸人”,而“庸人”这个词汇经常被他变着法儿的用于诋毁他人。
而伯纳德对自我的焦虑最初来源于对事业的焦虑,每况愈下的事业是他的痛疾,我们隐隐看到积压在人物内心的踌躇满志不得抒发,进而演变为暴躁、刚愎自用以及愤世嫉俗。
我觉得女性,可能看完这部电影比较容易对父亲的作风感到反感。
用“猥琐”来形容这个角色完全是情绪化的。
我感觉这部片用了更多的时间刻画WALT和他的父亲,因为导演自己他受到更多的父亲的影响,在那段时间里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父亲一起,从崇拜到父亲形象的崩溃,这是很多人经历过程。
本片作为这个导演的一个半自传体电影,这个导演所表达的思想历程的转变,从他认为母亲应该为整段婚姻负责开始,到他意识到这并不是她母亲的责任而作为结尾。
电影的结局不是在暗示他把这个责任转嫁到他父亲身上。
我的解读来源我个人的经历:我经过很长时间才意识到我的知识分子父母,没有一方应该为婚姻的失败而负责,同样我也经历过极其痛苦又漫长的一个过程,就是从曾经认为父母的某一方应该为整件事情负责。
我很认同女主角在DVD特别收录里谈到的对这个婚姻的理解:“No one is totally innocent, no one is totally guilty. Never any one person’s fault. It’s just the life span of that marriage ran its cause.” 我爸爸的一句话可能更精准,他说,我跟你妈妈是“负负得负”。
:)没有任何煽情的场面却触动人心,片里的对话能,知识分子父母的作风,WALT和FRANK的成长经历勾起我无数回忆,让眼泪就在我发现之前流下来,但是这部片看似沉重却不失幽默,就好像我父亲的那四字总结。
知识分子父母有他们的特点:理智,也很善于引导、影响自己的子女,关注他们的变化,他告诉你如何也许长大不应该当网球教练 ,和怎么样的女生交往,你的歌唱比赛输了只会是评委太愚蠢的结果,就好像他的事业不如意也只是出版业的问题。
另外子女可能也比较容易发现一方尝试在影响另一方。
子女可能更容易发现自己身上继承了父母的哪些特点,从你的五官和骨架开始,到你的言语,不知道哪天你突然就会意识到,你对女友脸上的雀斑直言不讳的评语,就是来你父亲作风的影响。
熟悉我的高中朋友毕业后见面可能还会问,你爸妈离婚了没。
听到这句话我总是想笑,因为想起电影《花季雨季》的一个场景,一个男生为了激怒一个女生而问她同样的问题。
我的朋友倒是没有激怒我的意思,我的父母到了我二十三岁离家已经几年才分居,所以已经习惯了偶尔和朋友说起父母的问题。
我觉得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面对的最大困难可能不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孤独,而不能像电影里的两兄弟容易的做出站边的选择:“Mom and me versus you and dad.” 我总感觉如果我有一个像WALT一样的哥哥或者FRANK一样的弟弟,可能有些经历对我会比较好过一些。
可能卷进一场问题婚姻的东西其实很多,夫妻,子女,房子,夫妻的事业,抚养费,学费,电视机,书,宠物,心理医生 ,网球教练,还有其他人。
小时候我也有很害怕的两个动物,竟然是香蜜湖的两只巨型雕塑熊猫,我妈还跟我提起我站在它们面前照相,害怕的不敢回头。
那两只熊猫早已经不见了 。
于2005年上映的《鱿鱼和鲸》是奥斯卡颁奖季热门电影《婚姻故事》的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的一部早期代表作。
此片讲述了在一个一家四口的中产阶级家庭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哥哥比较亲近爸爸,弟弟则较为亲近妈妈,而他们的父母离异了。
影片开场就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这个知识分子家庭不和谐的关系。
父母之间的冲突与隔阂都对两个孩子在各个层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小至口头禅,大至人生价值观,甚至造成了两个孩子的一些人格缺陷。
片名中的“鱿鱼和鲸”其实是影片的情感落点,隐喻了家庭成员之间纠缠在一起难舍难分又冲突不断的情感状态,其中的苦涩滋味不言而喻。
乌贼与鲸的对持传神地暗示了主人公夫妇之间的关系,隐射着现代家庭无处不在的冲撞和支离破碎的孤独。
人们常常无法保持和这个世界的距离,却能残酷地摧毁亲人的信任。
家庭话语权的精神独断伯纳德一家是1986年美国布鲁克林地区新派知识分子中产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个人修为和文化修养各方面都非常优异 ,行为方式与众不同。
伯纳德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只遵循一个简单却十分苛刻的标准:对方是否是不懂文学、不读经典的门外汉。
于是他几乎处于孤芳自赏、绝对自我的状态,包括对由自己亲手带动成为作家的妻子,他要求她把小说改成他认为精彩的结尾,遭到反抗后立即勃然大怒。
所以有时候知识分子的倔强比愚者的固执更加可怕,因为后者不过是害了自己而已,前者却可能误国误民。
当然,伯纳德危害远小于此,他只是一个对家庭走向四分五裂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最大祸首。
伯纳德的主权优势主要表现在他十分享受和重视身为长辈和智者指点江山的优越感,在对待儿子和妻子的态度上,他更像一个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导师,常常以真诚的热情把自己所有的见地和思想灌输到他人脑海里面,而不管这种强迫性思维是否真的正确。
像《鱿鱼与鲸》这样以生活中的细枝微未来讲述生活故事的好电影实在是一朵默默无闻却香气满溢的鲜花,沁人心肺,生活对我们来说,最需要的即不是刺激,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种思考,一种反省。
只有不断的思考,反省,改变,才能更幸福更美妙的生活。
Ivan从外形到举止都跟David Foster Wallace一毛一样(甚至还打网球嗷!) Bernard对Ivan的嫉妒实际是关于才华的隐喻。
Jesse Eisenberg几年后在“The End of the Tour”里演了去采访David Foster Wallace的滚石小记者David Lipsky。
Lipsky对David Foster Wallace的仰慕,像是种从“The Squid and the Whale”里,Walter对Bernard情感的延伸。
也就是说,在“The Squid and the Whale”里,Jesse Eisenberg他爸仰慕了在“The End of the Tour”里他自己直接仰慕了的David Foster Wallace。
所以David Foster Wallace实际上是Jesse Eisenberg饰演的Noah Baumbach所敬仰如父的伟大作家。
哇呀我在说些什么...
有点小意思
好有安德森的影子
想对片中那个装B的爸爸说,其实《蓝丝绒》也不是什么严肃电影,而且很难看,还没你演的这个片好看。
亲情分两半,如天敌来对抗。
看完了电影会比较想看探索频道那种真正巨型乌贼和鲸鱼厮杀的场景。片子很幽默,离婚老男人好无奈。觉得电影可以给一些更明显的线索为什么丈夫deserve最后那种处境。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那个妻子的行径,虽然知道在自由平等的美国社会,男人可以寻求婚外的刺激,女人机会也不比男人少。
他一面跑,我一面慌。牠倆的糾纏不清,我去了博物館兩次都無法趨近。能夠安全地審視自已的恐懼,是電影的力量也是它的限制。從前風聞有你,不忍卒看的終歸要看見,謝謝Noah Baumbach。
有病
为音乐也要加个注释
jesse真的。。。演什么都一样。。。
卷毛你这么小就渣起……
看得浑浑噩噩
镜头抖得令人不适,删减得乱七八糟的,华特很帅倒是真的。
1、威尔汉姆:“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2、还好父子3p的戏没上演,否则是真心狗血。3、被80年代的青春片这个表象迷惑了,不过那个年代的神曲真是让人着迷。
原来只是缠斗而已
后半段就慢慢把我推远了,not my thing.
有点窒息,各种意义上
快进
但是看过很难受
这片看的我不舒服。。。太裸露的恶意 有点韩影的意思
轻巧、伶俐,但也缺乏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