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港片导演都不拍传统老派的警匪片了,都说香港电影的活路在内地市场,可惜的是内地有广电总局,所以这种题材要重新找切入点。
众多的限制和最后的剪刀总是极大的限制导演的创意和剧本,再加上我们这边看电影的观众由于长期信息受限制,所能接受的电影题材也有限,于是那些依然想拍警匪片的导演们就不得不抛弃自己的想法而去迎合咱们的市场和制度。
我一直觉得陈木胜和林超贤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陈木胜利用自己拿手动作场面和双男星的气场来拍好一个故事;林超贤也在证人后摸到了门路用人物和故事的魅力来打动观众,只是林超贤的故事必须要有一个大家认同的人物来演,之前的火龙对决的故事性和线人的故事性大体上是不差的,但是黎明和任贤齐对比张家辉和谢霆锋在演绎那种有悲剧背景的人物的感染力时就差别很大。
张家辉再次将证人中那种黑暗中木然演的很好,他的演技经过这么多年的浸泡后是不用置疑的了,只是电影里的人物我开始在剧情简介上看到的对与李沧东这个角色的形容不一样,简介上说张家辉演绎的是一个为了破案不择手段的人。
我当时就想广电总局能容许对人民警察这样抹黑的角色么?
结果进电影院一看果然!
张家辉演的警察就是一个高大全人物,本身是一个有着莫名其妙悲惨结局的警察,却在自我归咎责怪的情绪下照顾着过去的线人廖奇志,而且对现在的线人谢霆锋也很照顾,甚至最后背着犯案帮着他老妹还债。
港片的的警察总是一个有着正义感但是喜欢不按规矩做事的人物,张家辉剧中的这个人物他背景非常悲惨,但是这种凄惨设定让人难以代入,我们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喜欢什么都往自己身上背,为什么这么拼,只能满怀同情的看着他。
并不是说张家辉演的不好,而是难以感同身受。
谢霆锋的扮相让人想起十月围城里德仆人苦工,谢霆锋男儿本色后就丢下偶像的包袱一直打算在演技上突破,他角色本身就是一个很压抑的人物,以保护亲人为底线为了亲人铤而走险。
但是我觉得这部戏的演绎有所重复。
谢霆锋在和桂纶镁的感情那部分表演的也很木然。
比如在开车逃避警车追逐那部分我是一直记着桂纶镁那一抹低头的微笑,那是全片最浪漫的部分了,音乐和慢镜头剪辑的很好,让我记忆深刻。
虽然同样充斥着警察、线人、黑暗之类的元素,可是线人并不是那种枪战场面不断的动作电影,反而着重於对于几个人的描绘,也用一种带点讽刺、有点心酸的角度,来看待命运的荒谬黑暗与自我挣扎,但是整部剧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悲惨的所有角色最后全部沉没在心酸的结局里,林超贤过于陷入了这种追求悲惨心酸了。。
为了通过审核最后的结局并没有受外力的影响,只是把结尾放在一个废弃的教室里,把几个悲剧人物丢在一起互殴,虽然我们很希望谢霆锋和桂纶镁能逃离,任意一个都行,但是电影取向是不允许的,做坏事的人必须都没好结果。
所以谢霆锋死了,桂纶镁肯定会被抓然后起诉陆毅,而张家辉牺牲掉自己成全谢霆锋的死,反正他是本故事最大的悲情人物。
所以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说张家辉有多惨有多悲情。
《线人》是一部惨绝了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那种你观影时都觉得皮鞭在身上抽打无数次。
导演,演员,编剧使劲虐我。
观众其实也很辛苦的。
咕(╯﹏╰)b什么《唐山大地震》(我本不待见这种催泪片),不入我法眼。
香港影坛素以动作片领跑全亚洲影坛。
早年拼场面,又或靠几个大哥撑人气。
渐渐地,这些大哥们也慢慢功成身退,当然,成龙最近晚年杯具,是个例外。
继而萎靡一阵子,过后拍出来的多数是搞笑片,周星星各种无厘头把影院的座占去了一大半。
我爱星星。
但是能够代表想香港文化的(不只是香港影坛),你敢说周润发嘴嚼口香糖,又扛枪又洗牌关键时刻在车轮底下滚来滚去的画面要比“爱你一万年”这句千古流传的屁话要更上档次?
所以我很支持港产动作片,可能也是发展得特别完善,导演,演员,编剧也被培养的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感觉。
大陆几乎不制作动作片了,出来一部也是充数的,做做样子而已,丢不起这人呐!
我口味可能是重了点吧,一个人生活还愿意特地去下载动作片来看。
《007》不用说,高一高二那时萌煞了我,然后我大一时候,就去影院看了《皇家赌场》,新上位的邦德先生在枪林弹雨里亡命天涯跟皮尔斯布鲁斯南大叔那种阳刚而又闷骚形像差别好大啊,我跟姐们说,他滚来滚去,被人踢来踢去的,小女子看得心疼啊。
但是那年票房却是出奇的高。
就是那时候,我开始觉得演员的卖力演技其实也不能输给剧情和场面。
然后动作片就在我心里种下了种。
《门徒》,《男儿本色》,《线人》。
如果要我选近年来看过印象最深的,就是以上三部。
当然还有很多是没看过的。
很奇怪,以上三部都是警匪片。。。。
张家辉九几年还在TVB混电视剧圈的时候,我就记住他了。
此人经历也比较传奇,当我知道他老婆是关咏荷的时候,我开始关注他。
算起来,也没多久。
有意思的是,《证人》里,他是老鼠,霆锋是猫。
《线人》里,霆锋是老鼠,他是猫。
两部里面,苗圃总是演他老婆,我好嫉妒好嫉妒好嫉妒呀 !!!
导演,编剧,又都是林超贤。
还有那个永远抢戏的男配角。
明明就是姊妹篇嘛。
证人给我的印象不深,剧情也被人评论漏洞频频。
线人看完以后,我忍住不去看影评,先记录下我自己的观感;霆锋这几年接片越来越谨慎,他在《十月围城》里让我落泪,在《线人》里借编剧之手用无形的鞭子使劲抽打我,各种虐啊。
张家辉拿影帝,赢得虽然是谢霆锋和任达华,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说,早就该给他了嘛,连黎明这货都拿,刘德华拿那么多次,是不是该轮到张同学了?
他都43了啊!
当他演的李SIR最后提着一袋子金条给一个小混让他转交给霆锋他妹妹的时候,我多次被鞭打成皮开肉绽的心突然温暖起来。
最后,满身都是伤地回到警局自首的时候,他完全释然解脱的表情我看着想哭。
张同学,你很给力。
整部电影,剧情,台词总结起来可以是一个问答句。
“谁能比我惨?
”“没人比你惨。
”这两句放片中任何一人身上都可以用。
抢戏的男配角,桂纶镁演的阿弟,霆锋演的细鬼,张家辉演的李SIR,和他最无辜的老婆。
每人都可以挂一块公告牌“谁能比我惨?
”我很想剧透。
我要管住自己。
只好Go to bed了,保佑我不要做任何红颜色液体的梦,真要的话,赐我张家辉吧!
不知道是剧情问题,还香港法律问题,都那样了,还他妈不能定罪,还能大摇大摆出来, 感觉编剧脑子有毛病, 劫匪胆子有那样大吗,大白天的出来报复,他们真的都不考虑退了,等着给我们演电影结局的吗,总之与现实太不符合,很不认同香港的一些警匪片, 把香港的法律描述的都没有什么作用,在哪订攻斥纪俪慌筹苇船俩里基本可以为所欲为。
沧东哥,以后偷吃记得带套,她好你也好。
细鬼哥,出来混抗击打要再练强些,不要每次被殴后都要出现痉挛般的跌跌撞撞走路方式,这个表演方式已经从《证人》到《十月围城》又到《线人》哥!
你要突破!
阿弟,要黑吃黑就狠点,几枪把华天、太平都给撂了,多省事啊。
飞妹不够狠,还是回去讲你的“第36个故事”吧。
太平哥,要报仇,莫装B,有枪不用用刀劈。
林导,请你以后让演员脸上干净点拍戏吧。
有好的内容好的剧情好的演技是不需要那么多血浆滴!
本来给3星的,但想想有启智叔出彩的演出,还是在给一星吧。
两个作品都看的粤语版,《线人》比《证人》差一截,情节安排刻意很多,安排的痕迹很重,有的地方为了煽情而伤情。
再加上陆毅、苗圃、桂纶镁的表扬让人出戏,演的好的除了小谢和张家辉,还有廖启智和姜皓文。
再说一个题外话,本人最喜欢的林超贤作品是那部黑色喜剧《走投有路》,那里的演员演得都叫一级棒,林超贤的作品总体不至于很差,但也缺少大师底蕴。
很多悲剧的原因并不是人为的过错,好像,好像只是莫名其妙地,事情就是这样子了。
最没错的那个人应该是细鬼了。
出了狱,想救妹妹,唯一的办法是当线人。
重视亲情如他,怎么可能不干?
而干这行的下场,本就是无人预料的到的。
开始觉得沧东有错。
难道警察不应该去阻止贩黄么?
怎么还可以利用这种事情去逼迫别人呢?
可是,话说回来,如若没有一点点的胁迫,大概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做线人的吧。
如若没有线人,警察没法破案,到头来,还是危害社会。
说到底,好像是小家与大家的概念。
很残酷。
那个一直态度恶劣地逼着沧东的警司,错了吗?
他也没有错。
如果华天不能定罪,出来后遭殃的恐怕不是一个两个人。
他也没错。
阿弟,从小一个人拼命,后来一个人混社会,好不容易碰上个男的以为有幸福了,结果却是这种结果,任谁都无法接受的。
她拼了,却搭上了细鬼的一条命。
结局怎样呢?
当初的线人彻底疯了,现在的线人再也不能看他妹妹一眼,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东哥也因妻子和细鬼的接连离世而感到绝望吧,进监狱或许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可以不再面对世间的种种。
继续残酷吧,这个残酷的世界。
谢霆锋和张家辉两人,一个是星爸星妈星老婆,出生之后就学会了在镁光灯下生活,年少轻狂过、风流潇洒过,结婚之后决心专心养家做好男人。
加之近年来人气下降,不温不火,于是放下身价甘心去扮演小人物,谁知赶上了时下好男人走红的潮流,不仅人气回升,也获得了奖项的肯定。
另一个怀着梦想进入娱乐圈,谁知误上王胖子的贼船,千王、混混的超烂角色演了不少,不仅艺术上难登大雅之堂,商业成绩也是平平。
下决心同烂片say goodbye,角色不嫌小、片酬不嫌少、扮相不怕惨,渐渐获得了赞许的声音,一不小心竟拿了个影帝。
他们两人的相同之处在于转身之坚决彻底,完全颠覆了过去的形象,观众在新鲜之余也会敬佩其背后的汗水,所以获得的掌声也会分外响亮。
但是现在转身已经完成,所以不必要用获得成功的角色给自己画地为牢,一再重复自己。
谢霆锋若是想成为盖过自己老爸的天王巨星,张家辉若是打算成为另一个“家辉”,多接些不同类型的角色,尝试不同风格的导演,采取不同的表演方法才是出路。
如果老是《证人》、《线人》、《差人》、《犯人》这么一路演下来,观众们过不了多久又会对他俩再度厌烦的。
看得出桂纶镁很努力想要融入影片的氛围,但是就好像烂鬼东最适合在尖沙咀的茶餐厅喝炼奶红茶,孟克柔还是待在台北的咖啡店听第36个故事更靠谱。
从红豆妹妹到十三妹,有哪个香港女黑道像她那么文艺、那么感性、那么多废话的?
幸好影片结尾处桂纶镁在一片野兽般惨烈的撕咬搏斗中呈现出了自己不一样的一面。
回想起当年林青霞初到香港时在《警察故事》里的窘态,桂纶镁的这次尝试还不算失败。
能否像青霞姐一样以香港为跳板、从台湾的文艺女王变成华语圈的东方不败,桂纶镁的路还很长。
至于陆毅,这么气场温柔的大哥还真是少见,温柔到打了几回酱油就消失了,温柔到作为BOSS狂虐主角的任务还需要二号BOSS太平哥来代为完成,不提也罢……再有就是廖启智,说实话这个角色对他来说是在太简单了,简单到很难提得起精神,加之空间很小,所以有些浮于表面。
回到影片本身,《证人》的成功对于林超贤来说有些突然,影片本身也十分简单,仅仅是说圆满了一个故事而已,并没有牵扯过多的什么“生存法则”、“身份认知”之类的悬乎的东西。
《线人》的核心意思是突出线人们那种出卖自己身边人的痛苦以及游走在正邪交汇的的孤独(这一点有些像《无间道》),但是影片中细鬼的悲剧源于其帮助阿弟对付华天,他作为线人的身份却从未暴露过,而且也看不出他对于出卖华天、太平有什么心理上的不安。
细鬼与其说是线人,不如说是卧底。
作为线人,他的首要身份是罪犯,其次才是警察的帮手(这与卧底有本质区别,卧底要先做警、再做匪),线人们不可能双手完全干净、不沾血污,他们如何暴力的缝隙中保留一份理智、如何在兄弟义气和线人身份间取得平衡,如何保持与警察之间的距离,才是我期望这部影片为我解答的,但是可惜林超贤起了个好头,却没能把故事说圆满。
港片“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特点,在经历了一系列合拍模式和内地公映的限制磨损之后,近来似有卷土重来之势。
《线人》就是佐证这一趋势的绝好标本。
在《线人》的前身《证人》中,已经有大量过于刺激或过于煽情的内容出现,趁热打铁的《线人》更是将狗血尽情喷洒于银幕之上。
和《证人》将着力点放在外表邪恶内心温柔的张家辉身上不同,《线人》是各角色齐齐用力,每个人都有一段悲惨身世。
谢霆锋饰演的细鬼从小就是不良少年,家庭破碎负债累累,自己锒铛入狱后,妹妹还要为还债而卖淫。
张家辉饰演的李沧东身为警官工作压力大,害得怀孕的妻子坠楼失去记忆,后来又意外将妻子害死。
桂纶镁饰演的阿弟被家人出卖,自小离乡背井来香港流浪,进入帮派后又是一番辛酸故事。
三个主角,互相比赛谁更悲惨,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是火花四溅,直抵血腥残酷的程度,高潮处甚至看得人睁不开眼睛。
但这就是港片的典型状貌啊,在人物与剧情设置上做到极致,为的就是戏剧性的效果。
不管是鸡皮疙瘩,还是瞳孔扩大,以最俭省的成本刺激到观众,就是它要达到的目标。
张家辉和谢霆锋值得表扬,他们的演技很贴合这种风格。
文艺女转型为黑帮大嫂的桂纶镁则是不过不失。
至于陆毅的大佬角色,就只能让人笑而不语了。
真的港片,在表面的癫狂与过火之下,也总要将导演的一番思考藏在其中。
《线人》就是如此。
本片的主题,用“信任”二字即可概括。
而“信任”这个抽象的概念,又是通过“身份”这个具体的问题说出来的。
从《无间道》以卧底故事讲述身份困惑开始,最近十年来,香港警匪片中的角色身份多是模糊、阴暗、充满焦灼的。
身份问题犹如梦魇一般缠绕着香港电影人,讲了十年还没讲完,甚至还能讲出新意。
《线人》的角色设置就跳出了卧底的窠臼,转而讲述比卧底身份还要阴暗的线人。
线人一般指出卖消息和作案线索给警方以换取利益的人,他们身在犯罪集团内部,却是为警方做事。
但在本质上,他们既不属于罪犯方,又不属于警方。
他们的身份甚至不能用“模糊”来形容,而是更接近于“空洞”。
由此,角色的悲剧性就很容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线人身份的可悲之处,正在于无人可以信任。
卧底终归还有个组织,在遭遇不测时至少可以指望组织中掌握自己身份的人出手施救,证明自己。
可线人只能依靠自己,线索的获取常常要以性命作抵押。
但在收线的警方看来,线索仅只等同于几十上百万的酬劳,或者等同于破案率的上升和官衔的进阶。
线人的安危不在警方负责的范畴,至多只会牵扯住良心与道德。
比如张家辉的角色,因为曾经的线人惨遭报复成为废人,自此陷入良心不安。
可工作的展开又确实离不开线人,当谢霆锋演的细鬼成为他的线人后,他力求为其负责,但他能控制自己,却难以左右上级。
细鬼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警察不可信,谁信谁倒霉”,说是这么说,可为了赚钱还债救妹妹,还是放手一搏。
这两个角色之间的信任,与线人的生命绑在一起,犹如悬吊在一根细细的丝线下,渺不可测。
电影也以少见的浓重黑色结尾,让这根丝线在多方势力的缠斗下,以一种悲怆的方式绷断。
除了警察李沧东和线人细鬼两大角色关系的主线外,本片还设置了多组人物关系表现人与人的信任。
比如李沧东和精神失常的前线人,阿弟和出卖她的家人,阿弟和背弃她的大佬华天,以及以华天为首的帮派内部斗争。
这些关系牵扯出更多的线条,铺展开一张大网。
一个个的人,就是这网上一个个的节点。
导演所要表达的是,信任并不单单只是一个主观的意愿,在更多的时候,它是被每一个人的身份,以及他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线人的身份就是一个“想要信任而不得”的极致,而其他各种各样的人,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身不由己。
癫狂、过火、血腥、残酷……这些热乎乎的元素依次爆破后,《线人》最终展露的,其实是一颗冰冷的心。
PS:非影评,单纯性的一些感慨。
当然由电影而发的。
所以想了解影片的,请直接右上角。
越是到如今,越是人大了,越是难以去相信什么人可以毫无条件,至始至终不受任何流言蜚语所影响,实心实意的信任一个人!除了你的至亲,你可还有其他人,可以用这样一份心去信任?看老港片,英雄江湖,兄弟情义。
四手合一,并肩战斗。
背背相对,把自己盲点的后方,留给兄弟,信任他的能力,信任他的友情。
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份感情。
我钟爱这样一份兄弟间的信任,大概就源于现实中说信任是多么难。
你相信那些高高在上的人讲述的一个又一个“一定”么?就像影片中那样:“如果他能让我们抓到人,钱是一定会给他的,没有问题。
”然而人抓到了,不足以判罪。
要让线人以必死的处境来出面指正嫌疑人。
“他一定要出来指正,指正了,他的安全我一定会保证。
”若是人死了呢,便会有如此说辞:“他的家属我们一定会负责照顾的。
”然而多年以后,又有谁来为这句诺言负责到底。
即便影片中的命运过分追求惨情,信任的自主权全不在手,无可选择。
悲剧似乎早已命定。
就算是我们稀松平常的生活,也都是轻诺的多,付诸实践圆成诺言的少,而且多数人礼貌性的不拒绝,事事说好,似乎也都成了惯例,所以认真你就输了。
那些武侠中刀光剑影的侠义道,那些官场中提拔之恩的仕途道,那些战场上并肩作战的兄弟道。
好似都与这个信仰稀缺的时代脱节了。
每日出入办公室一个又一个的格子间,看着各自忙碌的身影。
哪个心里没有一份期待可以寻得一份信任,同时自己亦被信任的感情。
然而各自忙碌各自怀有心事,各自不敢稍稍放下提防,又何谈什么信任。
没有信仰,单靠法律的束缚难以管制人性的善恶。
没有道德的准绳,加之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信任而付出代价,这考验能有几人经受得住。
若是张家辉扮演的警察,不是因为前面廖启智扮演的线人的悲惨遭遇而内疚,是否会对谢霆锋扮演的混混细鬼格外的“仁慈和不忍”?张家辉的上司不是就根本不在乎细鬼的死活,单单想求得这次行动出成果么?有了成果,对于上司来讲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你能讲那上司因为是警察,是正义力量的象征,他抓犯人天经地义,那么他就是善的么?既然信任在如今变得如此飘忽,为何细鬼还要相信,他自己不也说:相信警察,还不如相信大象会爬树。
但是没得选择,没得拣,这或许就是小人物的悲哀。
命运从来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不相信的话,谁来解救他的苦难。
不相信的话,难道咩都不做,看家人受难么?我们做学生的时候,相信好好学习一定会天天向上,将来考个好大学。
我们工作了,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得到嘉奖,得到晋升。
我们恋爱了,相信珍爱自己,用心爱人,一定会家庭幸福美满。
然而呢,这些简单的相信,有几个被证明了?即便一直未得到证明,我们还不是一步一步按照这个在走,还不是一代一代这么想着。
因为人总得有点希望,总得有点寄托,才能一步一步走下这不平静的道路。
人生无常,而不如意事又十之八九。
若难以求得一份信任,就让自己去相信点什么吧。
相信才能坚定前进的路。
最后赞一下小谢的演技真是日进千里啊!让我很惊讶。
而廖启智不愧为老戏骨。
几个镜头我已潸然泪下。
如今被引进到大陆来的港产电影多数缺失港片的味道,大部分香港导演被大陆同化许久,拍一些不伦不类的垃圾来愚弄观众。
只有极少数的香港导演能坚持自己的风格路线,不受内地限制,拍出一定水准的电影,林超贤就是其中之一。
自从《证人》拿过数个奖项之后,林超贤更有资本来跟老板们讨价还价,拍自己想拍的故事。
而更是从《证人》之后,林超贤确定了自己要走的风格路线,警匪题材,写实路线,运用特效修饰画面,使用定格画面配合独白阐述人物内心纠葛。
今年上映的《火龙》及即将上映的《线人》都是使用这种手法表现。
《线人》的故事很简单,在某些地方稍显刻意,不符合逻辑,剪辑上也有点生硬,但其重点是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上做到了满分。
三大主演谢霆锋,张家辉,桂纶镁的角色都很丰富充实,非常有的发挥。
对比之下,谢霆锋的角色稍弱一些,这与《证人》的情况相同。
最出彩的还是张家辉,谢霆锋很努力,最后的结局给自己加分,也可博得观众好感。
《证人》热血,《线人》冷酷。
画面基调暗,一些偏斜的镜头角度让观者感觉别扭压抑,暴力场面更是增添了残酷性。
林超贤是少数还能拍出香港味道的导演,有点黄金年代香港电影的感觉。
街道,旧楼,大街,厂房,无论那个场景都体现了这点。
《线人》此番可以看作致敬香港金牌警匪片大导林岭东,故事,配乐,镜头的处理都能让人想起林岭东曾经的经典作品。
林超贤今后如能在编剧,剪辑及镜头使用上下些功夫,有所改变,必然会迈入顶级导演行列。
节奏太慢 后面一个人疯癫 透不过气的压迫感比较有意思 看到了一个土耳其版赌徒现代启示录 疯了的人是不知道自己疯了的 病入膏肓的人是无药可救的 说寓意深刻会有的 但其实也很直白
siff 05 好陈旧啊,一个工整的寓言故事,被贪欲淹没的普通老登,实在是太predictable,拍法也没啥出彩之处。映后有导演出席没等就跑了。
哈基想通过“不劳而获”的方式改变家族的命运,最终走向死亡。看得时候我在想,如果他的妻子没有离开他的话,是不是就不会死,故事的结局又会怎样。
小赚点甜头,就妄想暴富的事情,这里特别多。没错,就是我们大A韭菜!
故事简单也很好猜,但结局并不算讨喜吧。男主表演足够精彩值得称赞。电影节看这类短小精悍的电影反而更容易被打动。
SIFF2025.06.15
SIFF 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呀挖呀挖呀挖
技术上很工巧,情节上很简练的作品,没有用太复杂的故事,作品呈现的很完美了
影片不算长,整体来说更像一个关于人性和欲望的寓言故事。导演使用了较多的脸部特写镜头,哈基和奈敏的表演特别精彩,把心理变化表现的丝丝入扣。剧情并不复杂,结局也容易猜到,但我体会到一些更复杂的情感,哈基不善于家庭和朋友之间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偶尔一次的不义之财让他尝到了金钱给予的尊严的快感,从此走火入魔。看的时候我一直想到斯坦贝克的小说《珍珠》,当哈基说到不能让穷在家族里继续传下去,我又想到了《我不是药神》的台词:“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电影还是有很多细节值得细细回味的,最后很有幸见到了导演,听了导演对于自己作品的理解,他说其实他并没有想真多,呵呵呵,另外被锁链困住的黑山羊一定有含义吧,导演说没有,我不信。
看完就只有:导演好狠的心➕中国电影怎么这么差
上影节看的很冷门的一部电影,工整的寓言故事。命里无时莫强求。
#27th SIFF 不要再拍这种片子了。
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无数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被欲望吞噬,最终也会死在自己的欲望里
上海电影节好心人赠票观看。短小精悍,主题集中,演技在线的类型片
#siff2025
辱穷了……
与其说主人公陷入贪欲,不如说他陷入了懊悔的生活,总是想象着一种“假如”的叙事,致死都执迷不悔。
讨人嫌的哈基,悲剧早已注定。他的太太真是脾气好啊,荧幕形象中情绪稳定之王
/*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泰电影院。上海电影节世界万象:聚焦土耳其展映单元。寓言故事。最初,哈基生活平淡却知足,全家和乐融融。但在偶然获得财富后,他的贪欲被激发,不断沉迷挖掘宝物以追求更多财富,最后众叛亲离以悲剧收场。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在金钱面前的脆弱与复杂,以及人们在利益驱使下极易迷失自我的本质。
执念与信任的博弈。#2025SIFF#